超级阿斯匹林---布洛芬(芬必得)的研发历史和在中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布洛芬

布洛芬

1· Boots法 2· BHC合成法,l-(4-异 丁基苯基)乙醇羰化法 3· 异丁基苯乙烯氰化法
布洛芬合成方法
4· 丙二酸类衍生物的芳基取代法 5· 对异丁基苯乙烯羰基化法 6· 异丁基苯与乳酸衍生物反应 7· 格氏反应法 8· 氰化物法 9· 以异丁基苯乙酮为原料 10· 环氧羧酸酯法
Boots法
物理性质:本品为 白色结晶状粉末, 稍有特异臭,几乎 无味,在乙醇、丙 酮、氯仿或乙醚中 易溶,在水中几乎 不溶,在NaOH和 Na2CO3溶液中易溶, 熔点74.5℃ ~ 77.5℃。
布洛芬分子式 2-(4-异丁基苯基)丙酸
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适用于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神经炎等。
主要成分:
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
姓名:王哲 班级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开发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超级阿司匹林”过 程中长期研究的产物。将布洛芬誉为“超 级阿司匹林”,意味着与当时的其他药物 相比,疗效相同,但更具安全性。 1964年,当人们发现几个有前途的化合物 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后,选择性地开 发了布洛芬,布洛芬的半衰期比较短,并 且胃肠道耐受性良好。 布洛芬1966年在英国上市,1974年在美 国上市。 1983年布洛芬在英国成为第一个可以通过 非处方药方式销售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NSAID), 第二年(1984年),布洛芬在美国也成为非 处方药。 2000年,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在中国成 为第一批非处方药(OTC)产品。
优点: 收率高 缺点: 1· 需要格氏试剂,反应条件苛刻 2· 大多数原料要自制 3· 试剂价格昂贵 4· 乙醚易燃易爆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小药说药药物篇-阿司匹林(现代制药工业第一次革命性浪潮)

小药说药药物篇-阿司匹林(现代制药工业第一次革命性浪潮)

小药说药药物篇-阿司匹林(现代制药工业第一次革命性浪潮)现代制药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神药阿司匹林的市场营销为标志,此次浪潮启动了现代制药工业,并催生了一大批造福人类的现代药物, 该阶段药物研发强调在培养液或生物提取物中寻找对细胞或有机体有预期治疗效果的活性物质,并对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制成药物。

下面就跟随小药一起走入历史,看一看阿司匹林这个神药的前世今生。

阿司匹林从19世纪末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间,各种新型药物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但阿司匹林这个老牌经典药物在更新换代的大潮中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它是一个传奇,但传奇背后的历史却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

阿司匹林的原身——柳树皮人类很早就发现柳树类植物提取物(天然水杨酸)的药用功能。

古苏美尔人在泥板上记载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

公元前1534年,古埃及最古老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文稿》记载古埃及人将柳树用于消炎镇痛。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来减轻分娩的痛苦。

1758年英国Edward Stone教士发现晒干的柳树皮对疟疾的发热、肌痛、头痛症状有效。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柳叶煎之,可疗心腹内血、止痛,治疥疮;柳枝和根皮,煮酒,漱齿痛,煎服制黄疸白浊;柳絮止血、治湿痺,四肢挛急”。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17、18世纪,随着化学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之所以有特殊的药用效果,是因为植物里含有特殊的有机分子,正是这些分子起到了药效。

阿司匹林的发现史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至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28年,法国药学家Henri 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从柳树皮里分离提纯出活性成分水杨苷(Salicin)。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阿司匹林,这个在医药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名字,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它不仅是家庭药箱中的常客,更是医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要了解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就仿佛踏上了一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旅程。

阿司匹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在公元前 1500 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发现了柳树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他们用柳树皮来缓解疼痛和发热的症状。

而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曾经记载过使用柳树皮来治疗妇女产褥热。

然而,真正揭开阿司匹林神秘面纱的关键一步出现在 19 世纪。

在1828 年,德国药剂师约翰·布赫纳成功地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了一种名为“水杨苷”的物质。

这一发现为后来阿司匹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 189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对水杨苷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经过多次实验,他成功合成了一种化学物质——乙酰水杨酸。

这种物质不仅具有与水杨苷相似的药理作用,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乙酰水杨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司匹林,就此诞生。

阿司匹林一经问世,便迅速展现出了其卓越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当时,阿司匹林主要被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由于其效果显著,阿司匹林很快就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在 20 世纪初,阿司匹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它不仅在治疗常见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一些特殊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治疗士兵的伤痛和发热,为保障士兵的健康和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来,阿司匹林能够抑制体内一种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质的合成。

前列腺素在体内参与了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疼痛的产生、炎症的发展以及血液的凝固等。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地发挥止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阿司匹林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布洛芬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布洛芬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

布洛芬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张霄鹏,徐志*(黄淮学院, 驻马店 463000)摘要: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世界上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

它与传统的阿司匹林药物相比较,其药效作用更强,副作用更小,被称为“超级阿司匹林”。

现今,该药物在非甾体类药物当中,销售量较大。

目前来说,布洛芬的主要制剂有布洛芬片、布洛芬缓释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布洛芬颗粒剂、布洛芬乳膏、布洛芬口服液等。

本文介绍了布洛芬的基本概况、合成方法及临床应用,为今后布洛芬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布洛芬;合成;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R97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20)05-0404-07Progress in th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IbuprofenZhang Xiao-peng ,Xu Zhi(Huanghuai University, Zhumadian 463000)Abstract: Ibuprofen is the only antipyretic drug for children recommended jointly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is the world’s recog- -nized anti-inflammatory drug of choice for childr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spirin drugs, it has stronger effects and fewer side effects. It is called “super aspirin”. Today, the drug is sold in larger quantities among non-steroidal drugs. At present, the main formulations of ibuprofen include ibuprofen tablets, ibuprofen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ibuprofen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 ibuprofen granules, ibuprofen cream, ibuprofen oral solution and the like. This review introduced the base introduction , the synthesis method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ibuprofen, 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Keywords: ibuprofen ;synthesis ;application ;progress 收稿日期:2020-05-11基金项目:黄淮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育项目,项目编号:XKPY-2019007。

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01月/13日/布洛芬的发现、作用机制和安全性 布洛芬是抗炎解热止痛类O TC产品,是临床使用最普遍的NSA ID类药物之一,被广大医师广泛地用于治疗风湿或类风湿疾病,以及关节肌肉痛、头痛、痛经等多种疼痛。

现在,我们回顾布洛芬的研发历史,对正确合理使用布洛芬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摘要:布洛芬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开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超级阿司匹林”过程中长期研究的产物。

将布洛芬誉为“超级阿司匹林”,意味着与当时的其他药物相比,疗效相同,但更具安全性。

1964年,当人们发现几个有前途的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后,选择性地开发了布洛芬,布洛芬的半衰期比较短,并且胃肠道耐受性良好。

布洛芬1966年在英国上市,1974年在美国上市。

1983年布洛芬在英国成为第一个可以通过非处方药方式销售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 ID),第二年(1984年),布洛芬在美国也成为非处方药。

布洛芬是一种非选择性环氧合酶(COX)抑制剂,最近的证据表明,其抗炎特性是通过调节白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因子产生、抑制自由基和信号转导等途径达成的。

布洛芬可能也通过背角发挥中枢镇痛作用,其应用前景还可能包括在某些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中具有的保护作用。

布洛芬是由Stewart Adams博士(后来成为教授并荣获英帝国勋章)和其领导的团队———科研专家Colin Burrows、化学家John Nicholson博士共同发现的。

最初,研究的目的是发明一种“超级阿司匹林”,从而获得一种与阿司匹林疗效相当但严重不良反应更少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替代药物。

而其他药物,如保泰松,发生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性很高;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在使用剂量比普通处方剂量稍高时,则带来肾上腺抑制以及其它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溃疡等的高危险性。

Adams决定寻找一种具有良好胃肠道耐受性的药物,这一特性对目前所有的NSA ID来说都特别重要。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阿司匹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

本文将从阿司匹林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阿司匹林的起源阿司匹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

当时,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在德国拜耳公司工作,他的研究目标是寻找一种缓解父亲关节炎痛苦的药物。

在研究过程中,霍夫曼发现了一种从柳树皮中提取的物质,这就是后来的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

二、阿司匹林的发展1. 水杨酸的问题水杨酸虽然具有一定的退烧和抗炎作用,但它同时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霍夫曼进行了改进研究,并于1897年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的前身。

乙酰水杨酸在保持水杨酸的药效的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刺激,成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2. 阿司匹林的商业化随着阿司匹林的成功合成,拜耳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推广这一药物。

1900年,阿司匹林正式进入市场,并很快获得了成功。

其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的效果,使得阿司匹林迅速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非处方药之一。

三、阿司匹林的应用1. 缓解疼痛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各种类型的疼痛,包括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其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2. 退烧阿司匹林也被广泛用于退烧。

它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发热信号的敏感性,减少发热反应,从而降低体温。

这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常见的退烧药物之一。

3. 抗炎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它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常被用于缓解关节炎、风湿病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4. 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外,阿司匹林还被发现具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应用价值。

阿司匹林前世今生中医学策略的发展和演变

阿司匹林前世今生中医学策略的发展和演变

阿司匹林前世今生中医学策略的发展和演变来源:丁香园2014-07-02 09:39作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阿司匹林,在其穿越了百年的风雨沉浮之后,同时代的药物已先后步入暮年失去一线药物地位甚至被打入冷宫,她却依然魅力不减历久弥新。

谁知道明天阿司匹林又将开辟哪个新战场呢?唯希望阿司匹林这一经济、低毒、口服方便的药物在新的认识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身世疑云话说当下药物的更新换代之快,几乎已经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甚至部分医生都极可能搞不清楚自己相关专业的一些药物的最新进展。

但在林林总总不断更迭的药物中却有这样一个功效卓著的例外,她虽已历经百年沧桑,却非但不曾被层出不穷的晚辈后生们挤出药物市场,落得"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悲惨境地,反而不断地被开发出各种堪称神奇的新作用,大有老树开新花之势。

近期的《纽约时报》还报道了有关她的最新研究成果,提示其可能对结肠癌患者有帮助。

作为药物江湖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一位,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预言,阿司匹林必将光耀人类医学史。

西班牙著名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在他的专著《阿司匹林的时代》中说,阿司匹林是"文明带给人类的恩惠"。

就目前已知确切的作用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预防心梗,预防中风;尚在研究也许将大有作为的领域:抗癌,抗高血压,肾脏保护,某些眼病的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治疗……现在很多人谈起阿司匹林就跟谈起他们熟悉的任何物件一样,基本上早忘记了她的化学名:乙酰水杨酸。

目前全球每年共生产近5万吨的乙酰水杨酸,以500毫克每片计,大约是1000多亿片的阿司匹林,假如在某地下这么一场阿司匹林雨的话,那场面估计得相当壮观了。

正如某些传奇故事中主人公的神秘身世一样,阿司匹林横空出世的前前后后,是颇经历了一番周折的,甚至有些重要细节至今仍存有争议。

很久以前,古希腊和古埃及人就知道用柳皮(willowbark)来缓解疼痛,著名医学家希腊医生Hippocrates(460BC-370BC)和Galen(129-199/217)均在其论著中描述过这一作用,Galen还第一个记录了柳皮的退热和抗炎作用,当然这些记录是远在现代询证医学建立之前完成的,主要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总结和道听途说,靠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药物无论传统西医还是中医多半都不靠谱,当时柳皮混杂在众多只有安慰剂之功的草药中,也许其地位并不突出。

布洛芬的剂型发展历史及最新剂型处方和制剂原理制剂方法

布洛芬的剂型发展历史及最新剂型处方和制剂原理制剂方法

2
最新剂型处方和制剂原理
口腔崩解片
处方组成
布洛芬 300mg 淀粉 350mg
聚维酮 K90 8mg
微晶纤维素 12mg
交联羧甲基纤 维素钠 8mg
硬脂酸镁 1mg
色素(黄色氧化 铁) 2mg
最新剂型处方和制剂原理
制剂原理 其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混合、制粒、压 片和包装等步骤 聚维酮 K90 作为粘合剂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崩解剂
口腔崩解片是在口腔中迅速崩解和吸 收的片剂
本处方中的各种辅料起着重要作用: 淀粉作为填充剂和崩解剂
微晶纤维素作为填充剂和崩解剂
硬脂酸镁作为润滑剂
最新剂型处方和制剂原理
黄色氧化铁作为色素以便于识别和区分不同药物
在制备过程中,各组分充分混合后进行制粒,再通过压力将颗 粒压制成片
方和制剂原理制剂方法
演讲者:xxx
演讲时间:xxxx
-
1 布洛芬的剂型发展历史 2 最新剂型处方和制剂原理
布洛芬的剂型发展历史
1
布洛芬的剂型发展历史
简介
布洛芬(Ibuprofe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 药(NSAIDs),被广泛用于治疗轻度至 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肉痛 、月经痛等,以及退热和抗炎。自 1974年布洛芬问世以来,其各种剂型 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面将简 要介绍布洛芬的剂型发展历史
口腔喷雾剂:近年来,布洛芬口
6 腔喷雾剂开始在市场上出现。这
种剂型的给药部位直接接触黏膜, 可迅速吸收并发挥作用。口腔喷 雾剂对于不能吞咽片剂或液体胶 丸的患者非常适用
5
液体胶丸:进入21世纪,布洛芬 液体胶丸成为一种新型制剂。它 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对胃黏 膜刺激性小,服用方便。液体胶 丸的稳定性较好,但生产过程较 复杂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阿司匹林,这个在医药领域中家喻户晓的名字,已经陪伴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更是医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阿司匹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在公元前 400 年左右,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发现了柳树皮具有止痛和退热的功效。

当时,人们会将柳树皮煮水服用,以缓解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然而,那时候对于这种现象的原理还知之甚少。

时间来到了 19 世纪。

在 1828 年,德国药剂师约翰·毕希纳成功地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了一种活性成分,并将其命名为“水杨苷”。

但水杨苷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对胃肠道有较大的刺激。

真正让阿司匹林走向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关键人物是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

1897 年,霍夫曼在他的实验室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改进,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这种物质不仅保留了柳树皮提取物的药效,还大大降低了对胃肠道的副作用。

乙酰水杨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一经问世,很快就因其出色的疗效和相对较小的副作用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 20 世纪初,阿司匹林被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还被用于退热和治疗感冒。

它成为了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物,为无数人缓解了病痛。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司匹林的作用也被不断地挖掘和发现。

在20 世纪70 年代,科学家们发现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这一发现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和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血小板的聚集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这一发现让阿司匹林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除了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面,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也展现出了潜在的价值。

例如,在一些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中,阿司匹林也被发现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可能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如结肠癌等。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制概述ppt课件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制概述ppt课件

18
please contact the publisher for permission
女性健康研究(WHS):阿司匹林使年龄≥ 65岁女性获益
首次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p=0.008)
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4%(p=0.04)
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降低34%(p=0.05) 总体脑卒中风险降低22%(p=0.13,NS)
“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与正常肾功能的患者相比阿司匹林治疗显著阻止 了更多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事件死亡数, 各种原因死亡数 。所有心 血管事件获益似乎比出血风险更有价值。”
CV, cardiovascular; CK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Hansson L, et al. Lancet 1998;351:1755−62.
不服用阿 司匹林
(n=9391)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Hansson L, et al. Lancet 1998;351:1755−62.
Section 4
14
首次心肌梗死降低 (p=0.002)
14
阿司匹林使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获益最大化
事件/患者数
阿司匹林 安慰剂
CV, cardiovascular; MI, myocardial infarction. 1. Ridker PM, et al. N Engl J Med 2005;352:1293−304.
Section 4
19
19
JAPD研究:设计
the Japanese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sis with Aspirin for Diabetes study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退烧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降低发热时体温,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退烧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退烧药的历程,并探讨当前的研究进展。

一、传统退烧药的历程1. 人类最早使用的退烧药物是中草药,如银花、金银花等,它们具有退热作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 随着药学科学的发展,传统退烧药开始向化学退烧药转变。

最典型的代表是阿司匹林,它广泛应用于降低发热导致的不适症状。

3. 20世纪60年代,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的研究取得突破。

这种退烧药除了具有退热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成为常用的非处方退烧药物。

4. 20世纪80年代,非类固醇消炎药物如布洛芬等开始广泛应用于退烧治疗,其抗炎镇痛的作用使其在缓解发热症状方面表现出色。

二、现代退烧药的研究进展1. 传统退烧药在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副作用较大或无法满足病患个体化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求新的退烧药物。

2. 在针对退烧药领域的研究中,抗炎退烧药物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抗炎药物具有较好的退烧效果,如环丙沙星、酮洛芬等,可有效降低体温并减轻症状。

3.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退烧药物的靶点逐渐扩展,包括热原相关基因、介导发热反应的细胞因子等。

这为开发更加高效的退烧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4. 除了药物研究,退烧药物的给药途径也在不断改进。

传统的口服给药途径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研究人员逐渐发展出更为方便和快速的给药方式,如鼻腔给药、皮下注射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1. 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退烧药物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多地关注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推动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加差异化的退烧药物。

2. 未来的退烧药物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开发,针对特定的基因变异或表达异常进行干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退烧药物的研究也将更加重视多学科的融合,如药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以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率。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阿司匹林从最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具有各种药用价值,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传统药理作用。

并且在人类对阿司匹林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发现了其新的药效,如今,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和作用机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以便人们能够更合理的利用阿司匹林,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医疗领域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研发历史;作用机理;医疗1.引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较温和的解热镇痛药,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梗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余年,也是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研发历史2.1 历史背景阿司匹林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开始用柳树叶煮汤以治头痛。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早在200多年以前它们的抗高热效应就得到了公认。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展望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展望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展望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退烧药作为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降低体温,减轻发热症状。

本文将介绍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早期退烧药的发展退烧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期人们常用天然草药来退烧,如菊花、板蓝根等。

这些草药通常以煎剂或者熬汤的方式服用,效果较为温和。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合成化学药物来治疗发热。

19世纪末,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处方药逐渐问世。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合成,起到退烧降温的作用,并且能够缓解引起发热的疼痛。

二、现代退烧药的发展随着药物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退烧药问世。

现代退烧药可以根据其作用原理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 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指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由患者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物。

其使用范围广泛,从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到轻度热性惊厥等,都能找到适合的非处方退烧药。

常见的非处方退烧药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2. 处方药处方药一般需要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

这类药物通常具有更强的退烧降温效果,适用于较为严重的发热症状。

常见的处方退烧药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注射剂等。

3. 新型退烧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退烧药的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种叫做β-内酰胺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抗发热和抗炎作用。

该药物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内的通道蛋白,抑制热毒素的释放,从而实现退烧的效果。

三、未来趋势展望未来,退烧药的研发将更加注重效果和安全性的平衡。

一方面,科学家们将继续探索新型退烧药的研发,提高其退烧降温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退烧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也将越来越个性化。

此外,未来退烧药的研究还将更加注重与其他疾病的联合治疗。

例如,在治疗流感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时,退烧药可能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总之,退烧药作为常见的药物之一,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

阿司匹林的起源和发展一、阿司匹林的历史背景阿司匹林,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二、水杨酸的发现水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柳树皮具有缓解疼痛的功效。

然而,直到19世纪,化学家们才成功地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水杨酸。

三、阿司匹林的发明阿司匹林的发明归功于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

在1897年,霍夫曼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这种合成物比水杨酸更加稳定,不会引起胃肠道不适。

四、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首先,它可以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发热。

其次,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五、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炎、肌肉疼痛和牙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六、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虽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胃溃疡和出血。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七、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阿司匹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些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对预防癌症具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结直肠癌。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八、结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物,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明和发展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然而,在使用阿司匹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

同时,对于阿司匹林的进一步研究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努力。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阿司匹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阿司匹林,这个在医药领域中家喻户晓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次的探索。

早在公元前 1550 年,古埃及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书》中就有关于柳树皮可以止痛的记载。

当时的人们发现,咀嚼柳树皮能够减轻疼痛和发热的症状,但他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

时间来到 18 世纪,英国牧师爱德华·斯通对柳树皮的药用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发现柳树皮对疟疾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疗效。

这一发现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直到 19 世纪,有机化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阿司匹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828 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毕希纳首次从柳树皮中分离出了一种名为“水杨苷”的物质。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研究和实验,1853 年,法国化学家夏尔·热拉尔将水杨苷水解为水杨酸,但水杨酸的味道苦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1897 年,德国拜耳公司的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其导师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成功地对水杨酸进行了化学修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阿司匹林。

霍夫曼合成阿司匹林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他父亲的关节炎疼痛,而这一合成却开启了阿司匹林的辉煌历史。

阿司匹林一经问世,便因其良好的疗效和相对较小的副作用而迅速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发热和炎症,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 20 世纪初期,阿司匹林主要被用于治疗疼痛、发热和风湿性疾病。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在更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治疗士兵的伤痛和发热,成为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药品。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医生克雷文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发作。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退烧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用于缓解发热症状。

它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退烧效果。

本文将介绍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现状。

第一部分:退烧药的起源退烧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的使用。

古代医生发现一些草药可以降低体温并减轻发热症状,比如薄荷、银花等。

他们将这些草药研磨成粉末,制成草药汤剂,供人们服用。

虽然这些草药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药理作用解释,但它们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二部分:西药的引入随着近代医学的进步,西药开始逐渐引入退烧药的领域。

其中最早应用的是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

水杨酸类药物具有镇痛、退烧和抗炎作用,可以迅速降低体温并减轻发热症状。

然而,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胃肠道刺激和出血等副作用,因此在对于某些特殊群体如儿童和孕妇的应用上存在限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被广泛应用于退烧药中。

这类药物不仅具有退烧和抗炎作用,而且对疼痛缓解更为有效。

常见的NSAIDs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它们不仅可以迅速降低体温,而且对不同年龄层的患者都相对安全。

然而,这些药物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比如肾脏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

第三部分:退烧药的现状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种类的退烧药可供选择。

一些常见的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苯巴比妥钠等。

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童和成人非常常用的退烧药之一,它既有退烧作用又能缓解疼痛,这使得它受到广泛的欢迎。

布洛芬则常被用于缓解发热和退烧症状以及疼痛的治疗。

然而,根据个体差异,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人们在使用退烧药时须格外小心。

除了传统的退烧药物,一些新型的退烧药正在发展中。

例如,传输RNA(tRNA)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种技术通过操纵tRNA活性翻译蛋白质阻断发热反应,从而实现退烧效果,为退烧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程与现状的结合退烧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中药到西药,从粉剂到药丸的转变。

“神药”布洛芬和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神药”布洛芬和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神药”布洛芬和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最近,“痛经神药”布洛芬全国卖爆,甚至成了市场上物物交换的硬通货。

对许多正在遭受疾病煎熬的人来说,这粒小药丸成了救命仙丹。

但是很少人了解研发布洛芬的英国化学家斯图尔特·亚当斯(Stewart Adams,1923-2019)。

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亚当斯从底层奋斗的励志故事,了解他为研发布洛芬付出的艰辛努力,就会对这位伟大的人物充满敬意。

十年研究均告失败,一次宿醉带来布洛芬1923年,斯图尔特·亚当斯生于英格兰东部城市北安普敦郡的一个农村。

家境并不富裕的亚当斯16岁就辍学去当地一家小药店打工。

聪明好学又勤奋,亚当斯从学徒做起,三年后成为母公司Boots的一名药剂师。

后来,亚当斯在公司资助下,去往诺丁汉大学深造。

1950年,亚当斯获得英国皇家医药学会的奖学金,成功进入利兹大学,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29岁的亚当斯学成回归Boots公司,并从事研发相关工作。

当时他被分配的一个任务就是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找到一种新的非类固醇消炎药。

于是,亚当斯便把研究聚焦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上。

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医生们就发现咀嚼柳树皮可以减轻疼痛感。

因此,在西方的古代医学当中,对于疼痛的治疗,柳树皮一直是C位的存在。

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使用柳树皮提取出的物质,用于疼痛、发烧和妇女的分娩。

到19世纪,德国、意大利的科学家,从柳树皮当中发现了水杨苷和水杨酸,法国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乙酰水杨酸,这个叫乙酰水杨酸的化学物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阿司匹林”。

但由于当时需要服用它的剂量一般都很大,所以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是相当明显(过敏、出血、消化不良等)。

换言之,在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阿司匹林是处于“失宠”一样的尴尬状态。

为了能够寻得合适的替代品,亚当斯便找到了2位得力干将帮忙——化学家约翰·尼科尔森博士(John Nicholson)和技术员科林·伯罗斯(Colin Burrows)。

阿司匹林历史

阿司匹林历史

阿司匹林历史(二)引言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也是一种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起初是作为退烧药使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除了退烧外,还具有抗炎、镇痛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文将继续探讨阿司匹林的历史,主要涵盖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副作用、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等五个大点。

正文内容: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1.阿司匹林的退烧作用2.阿司匹林在镇痛和抗炎领域的应用3.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的应用4.阿司匹林在癌症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5.阿司匹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阿坝山地病等二、阿司匹林的副作用1.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2.阿司匹林引发的出血风险3.阿司匹林过敏反应4.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引发的肾脏问题5.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三、阿司匹林的发展趋势1.阿司匹林衍生物的开发2.抗阿司匹林耐受性的研究3.阿司匹林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的优化4.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研究5.阿司匹林的特殊人群使用研究,如孕妇和儿童等四、阿司匹林的未来展望1.阿司匹林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2.阿司匹林与基因组学的关联3.阿司匹林在转化医学中的应用4.阿司匹林在神经保护中的潜力5.阿司匹林在药物再利用中的前景总结:阿司匹林作为一种经典药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副作用也不能忽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阿司匹林的发展趋势有望在未来的医疗领域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仍然需要进行,以提高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其副作用的发生。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退烧药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退烧药是指用于治疗或缓解发热症状的药物。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退烧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退烧药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现状。

一、历史回顾人类对退烧药的需求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古籍中就记载了使用植物草药来降温退烧的方法。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用菊花和藿香来治疗发热的方法。

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现代技术研制退烧药。

20世纪初,阿斯匹林作为第一种合成药物诞生。

阿斯匹林的发现标志着退烧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它通过抑制体内的炎症反应来降低体温,广泛用于退烧和缓解轻度疼痛。

二、常见的退烧药1. 阿斯匹林阿斯匹林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退烧药之一。

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

作为一种非处方药,阿斯匹林已被证明在退烧和减轻疼痛方面非常有效。

然而,由于其对胃黏膜的刺激和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阿斯匹林需要谨慎。

2.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退烧药。

它广泛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和发热。

与阿斯匹林不同,对乙酰氨基酚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小,更适合长期或大剂量使用。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副作用,如肝脏和肾脏损害。

3. 布洛芬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被广泛用于退烧和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

它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布洛芬的副作用包括对胃黏膜的刺激和可能导致的胃肠道出血等。

对于患有胃溃疡或其他胃肠道问题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布洛芬。

三、现代退烧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退烧药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一些现代退烧药的发展趋势:1. 多种功效结合目前市场上的退烧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

例如,一些退烧药不仅可以降低体温,还可以缓解疼痛和消炎。

这种多种功效结合的药物使得患者可以在一种药物中获得多种效果,方便患者使用和管理。

2. 制剂和给药方式的改进除了传统的口服药物,现代退烧药还有其他给药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超级阿斯匹林"--布洛芬(芬必得)的研发历史和在中国的发

作者:关键, GUAN Jian
作者单位:
刊名:
继续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5,19(3)
被引用次数:3次
1.邓三尧.雷彤.Deng San-yao.Lei Tong布洛芬的热行为和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期刊论文]-中南药学2005,3(2)
2.Dalkeun PARK.Joong Kee LEE.So-Young KIM.Taeho SONG.Sung-Sup SUH运用手性固定相研究外消旋布洛芬的光学分离[期刊论文]-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2002,10(6)
3.宫鹏飞.许建和.沈端.武慧渊.刘幽燕(R)-酮基布洛芬乙酯对映选择性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特性[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7(6)
4.刘成.刘志雄.李翔.LIU Cheng.LIU Zhi-xiong.LI Xiang(R,S)-酮基布洛芬的拆分研究[期刊论文]-化学试剂2006,28(5)
5.刘志雄.李翔.LIU Zhi-xiong.LI Xiang(S)-酮基布洛芬的制备[期刊论文]-精细化工中间体2005,35(3)
6.周宏英.侯经国.陈静.李作为.傅宏祥.吕士杰.ZHOU Hong-Ying.HOU Jin-Guo.CHEN Jing.LI Zuo-Wei.FU Hong-Xiang.LU Shi-Jie钯催化α-(6-甲氧基-2-萘基)乙醇的不对称羰基化反应[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8,19(2)
7.霍滨布洛芬:久服不得[期刊论文]-医药与保健2002,10(4)
8.黄芳.黄晓芬.谢健鸣.葛发欢超临界CO2中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布洛芬对映体的选择性酯化反应[会议论文]-2000
9.任运来.王海军.吕士杰.徐贤伦一个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其在钯催化苯乙烯的不对称氢酯基化中的诱导作用[期刊论文]-分子催化2004,18(2)
10.李明秀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优化战略[期刊论文]-WTO经济导刊2006(3)
1.陆志华布洛芬缓释胶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致贫血1例[期刊论文]-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6(06)
2.严清,訾成方,张怡昕,甘秀梅,彭绪亚,高旭,郭劲松重庆主城区水域典型PhACs污染水平及生态风险评估[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 2013(11)
引用本文格式:关键.GUAN Jian"超级阿斯匹林"--布洛芬(芬必得)的研发历史和在中国的发展[期刊论文]-继续医学教育 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