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

《诗三首》教学案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7 诗三首【教材助读】1、《古诗十九首》是末年文人诗的选辑,非一人所作。

最早见于的《文选》。

内容大多表现①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③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时代风貌。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清代沈德潜:“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2、萧统与《文选》萧统,南朝梁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采之欲遗.谁()还.顾望旧乡()漫浩浩终老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探究案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当堂检测】1.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的手法。

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诗三首》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主要学习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2、解析: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两句是本文的难点所在。

《归园田居》诗歌中,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那种“外膏而实庾”的艺术特色。

学生已经学过《古诗十九首》中《青青园中葵》,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五柳先生传》等诗歌,本节课的内容三首诗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因为这篇课文时学生进入高中来第一次接触古诗,所以在本学科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进行。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解析: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短歌行》诗中引用的《诗经》中的语句是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特别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句,引用这两句又起什么作用?《归园田居》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三首诗歌。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诗歌进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帮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涉江采芙蓉问题1: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怀人问题2:“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明确: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诗三首》教案(3篇)

《诗三首》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三首》,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

2.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诗歌。

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诗三首》2. 教学课件3. 学生笔记本4. 诗歌朗诵音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 提问:你们能从诗歌中感受到什么?二、新课讲授1. 朗读诗歌,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义。

4.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5.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如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三、互动环节1. 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歌,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 诗歌朗诵比赛:每组派一名学生朗诵所选诗歌,其他学生评价。

四、巩固练习1. 背诵诗歌。

2. 创作诗歌:以“自然”为主题,写一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诗歌,熟读成诵。

2. 课后阅读其他诗歌作品,撰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

第2篇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第五册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咏柳》、《春望》三首诗。

2.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感悟诗中的意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2.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语文《诗三首》,分别是《登高》、《咏柳》和《春望》。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诗歌解析1.《登高》(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被誉为“诗史”。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62年,是杜甫流离失所时期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咏柳》(1)作者简介:贺知章,唐代诗人,字维摩,号石山居士。

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3年,是贺知章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春望》(1)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字梦得,号鹿门山人。

其诗风格雄健豪放,善于抒发豪情壮志。

(2)诗歌背景:本诗作于公元752年,是王之涣晚年的作品。

(3)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

(4)诗歌鉴赏: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7 #%诗三首教案(2)

《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诗三首》为高中语文第2册必修,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要求“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目标综合中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不同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如下。

1、继承中国诗歌传统,接续诗歌发展脉络,探讨中国诗歌创作规律,为今后学习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单元前有说明文字,称这一时期的创作为“后世诗歌典范”,其表现在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必修教材2第13页)2、从诗歌深蕴的思想情感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人生体验,强化审美感受力。

本课《涉江采芙蓉》似出自枚乘之手(见教参朱光潜《〈涉江采芙蓉〉赏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分别为魏武帝曹操和“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之笔,其创作主体不同,体裁不同,思想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不一,其表现手法更是各有特色,又都做到“能言人同有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藉此,在不同层次上滋养学生的阅读世界,也让学生了解中国诗“缘情”、“言志”的本质。

3、了解中国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习其独创的方法,特别是“比”的手法,掌握这种深刻而含蓄的传情达意方式,并让学生将其自觉运用于平时写作中。

(注:课时设置可设计2课时,以下设计包含了两课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与九年义务制教学目标的衔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有一定的积累,要借助学生已有的储备,来达到高中课标。

以下预习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的能力。

九年义务制教育教材(苏教版和人教版)中与本课有关的内容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陌上桑,曹操的《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陶潜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教案

7、《诗三首》教案一、教学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涉江采芙蓉》《短歌行》,第二课时教学《归园田居》。

教学方法:前两首以读背为主,适当讲解;后一首适当详解。

二、《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诗歌鉴赏品味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对全诗营造意境有什么作用?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你怎样理解以花草赠亲朋?“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朗读背诵三、《短歌行》教案(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1、诵读:初读诗歌,正音正字。

2、整体感知(1)问: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

(2)问: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3、4。

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憾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涉江采芙蓉》。

(二)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语文】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高中语文第7课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关键字】语文诗三首课题诗三首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味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赏析《短歌行》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自学指导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一)、背景材料1、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知人善察,唯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是文学家呢,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三首教学设计

7、《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教学重难点对诗歌语言及情感的把握。

课时安排:3课时《涉江采芙蓉》教学设想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体悟汉、魏、晋诗歌的情志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2.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意象分析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涉江采芙蓉》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短歌行》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变化以及主题;《归园田居》(其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等三首诗与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三首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运用和三首诗的相关知识点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同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7课 诗三首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田园风光,掌握写景手法。

2.体味诗人情感,感受诗意生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活久了,是不是很向往乡村田园呢?今天我们跟着东晋诗人陶渊明去乡村走一走,到田园看一看。

下面我们来学习《归园田居》,去体会陶渊明笔下的那份美好。

二、整体感知1.课件展示诗歌并附生字字音2. 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3.齐读诗歌三、品田园之美题目是《归园田居》,此处解题。

题目该如何念?“居”可以理解为动词“居住”,也可以理解为名词“居住之所”。

无论是回到园田居住还是回到他的园田居,诗歌都不乏对田园生活的描绘。

那么诗歌中哪几句是描写田园风光的?一生读(用原文的诗句回答)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幻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学生小组活动请小组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说说如何体现田园之美的。

赏析诗歌语句是高考重要考点,赏析时可以赏析时可以从意象、词语和手法等方面入手。

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集合大家的智慧,交流后发言。

此环节及时总结所用手法和乡村田园的特点并适时板书。

(乡村田园的特点:清新、恬淡、自然、淳朴、自由、质朴、不矫揉造作)2、请找出写景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优美散文。

写法指导:可以考虑使用修饰性词语和修辞手法并注意句式的选择。

此时指导学生背诵写景句子。

四、悟归园之志陶渊明喜欢的田园世界也不外乎狗啊鸡啊,乡村啊炊烟啊,这样的世界在你心目中是否真的很美?如果你认为不是那么美,那么为什么在陶渊明的心目中如此美好?结合本诗和学案以及自己对陶渊明的了解分析。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初步把握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历史上的曹操形象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的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的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的认识曹操,更好地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曹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述志令》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魏书》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三国志(注)》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诗三首》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诗三首》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会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教学重难点:把意象连缀成画面,体会意境美,从而把握诗歌主旨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资源:多媒体图像教学思路:一找意象,体会意境。

二找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或句子。

意象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钥匙,找出了意象,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置身画面中,自然可以体会诗歌表达的内涵。

而那些直抒胸臆的句子正是赤裸裸地告诉读者作者的所思所想了,这样的词句我们怎能视而不见。

我认为,任何一首诗歌都是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意象)的结合,如果我们可以看透,何愁不能理解鉴赏呢?课时:两个课时导入:意象?意境?意图:启发学生教学过程:1教师示范方法《涉江采芙蓉》一找意象:芙蓉(荷花、莲花、菡萏),兰泽、芳草、远道、旧乡、长路(漫浩浩)、“我”(省略的主语)二体会意境:(1)把芙蓉、芳草、兰泽、我连缀成画面——在一片芳草碧连天的水泽地里,星星点点的兰花丛中,大朵大朵的芙蓉随风轻摇、风姿绰约。

我看着青青的芳草,闻着馥郁的芬芳,满心欢喜地采摘着鲜艳多姿的莲花。

(2)体会氛围:美好、高雅、愉悦。

(3)问题:这种美好愉悦的心情一直延续下去了吗?没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是转折句。

补充: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做铺垫。

(4)把远道、旧乡、长路、我连缀成画面,并体会感情。

——大朵大朵的芙蓉芬芳了我的胸怀,可是我该把它们送给谁呢?我回头看看,通往故乡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漫长,青山连绵,阡陌交错,我望穿秋水,也无法看见故乡的影子,更别说我想送花的心上人了……如此看来,“我”的欢悦的神情定如花朵般凋谢了!心情低落到谷底了……三找表达感情的词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主旨句)可见,前面的欢欣是为后文的失落做铺垫了。

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使哀倍增其哀!(5)总结方法:找出意象、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感情2、师生共同完成短歌行一找表达感情的词句——忧。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7课诗三首开卷有益超然魏晋魏晋没有“寿阳公主嫁时妆”,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

魏晋时人用飘逸阐释了我心中的教养,教养不是虚伪做作,而是真诚坦直;教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光明磊落;教养不是恣意放任,而是自由洒脱;教养就是静静地生活,淡淡地思考,轻松地驾驭心灵,直到智慧的高地,而永存是一种理性的美丽。

如果选择,我最愿生活在魏晋时代。

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对不远千里来拜访自己的人报以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不慕名利的质朴中透着至真至纯,他会使你认识到,教养就是心胸宽广,不为世俗所绊。

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面对那楚汉相争的旧迹,你会感受到教养就是让心灵释放,去体验真实自然。

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会明白教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苦与痛,能给自己一种放松。

你可以骑驴上东平,体验一下那种被李白称颂的“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你会领悟教养就是在潇洒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基础导学1.文学常识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宴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案标题:《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登鹳雀楼》、《静夜思》、《终南山上》。

2.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学习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复印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学习诗歌《登鹳雀楼》(20分钟)1. 展示《登鹳雀楼》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三、学习诗歌《静夜思》(20分钟)1. 展示《静夜思》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四、学习诗歌《终南山上》(20分钟)1. 展示《终南山上》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提问:“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诗三首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诗三首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诗三首·短歌行》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赵本山有一句笑话,世界上谁跑得最快——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

是的。

最近网上沸沸扬扬传闻在安阳发掘了一个大古墓。

据称为曹操高陵。

人们称曹操为奸雄,戏中为大白脸,其实,真实的他是政治家与文学家。

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

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他有文采,领风骚。

2、播放录音,学生试读,再齐读3、学生根据预习质疑,老师巡视,师选择性作答去日苦多——苦(于)去日多但为君故——但只(但愿人长久)山不厌高——厌满足3、研讨内容启思:据《三国演义》,本诗写于赤壁之战以前,也有人认为,本诗写于赤壁之战后,此时作者已经五十多岁,永怀雄心,而功业未就。

本诗感情基调是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明确:忧。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启思: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露”喻人生)贤才难得(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喻人才)启思:何以解忧呢?明确:诗中说“唯有杜康”。

延展:其实是不对的,是假相,诗人有感于人生短暂,是因为急于实现理想,要想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人才辅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诗中哪些方面写出了对人才的渴盼?明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启思:但贤才难得呀,诗人又生一忧,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个忧的?明确:以最大的诚意,热情的款待,宽广的胸襟,深情的呼唤人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启思:诗人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这其实反映了其内心深处更深更重的忧愁。

这“忧”又是什么?明确:功业未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2.学习鉴赏《短歌行》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

“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

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

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

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1、3两问。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朗读诗歌,疏通诗句。

补充注释(1)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

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2)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

(3)方:傍。

(4)罗:排列。

(5)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

(6)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

2.简析诗歌的内容结构。

第一层:表作者个性思想,渴望归田。

第二层:绘作者情趣盎然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写田园乐之因。

3.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理解本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社会的黑暗污浊,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诗歌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爱丘山、憎世俗的情感,统领全篇。

接着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作者由近及远着力描绘了田园风光: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诗中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然,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

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领悟陶诗平淡质朴语言中所蕴含的浓郁诗意。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

《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

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

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

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

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总结、扩展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

诗歌鉴赏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暂分三个步骤: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

希望学生们能循着这步骤,鉴赏《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及《其他古诗背诵篇章》中的诗歌,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