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电子教案
高一语文电子版复习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电子版复习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鸿门宴》[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劝学》1、构思与主题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丰富知识,懂得道理,提高修养。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对比强烈鲜明,分析透辟。
体现了荀子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
2、片段鉴赏(第三段)第一层:阐释学习的方法——学习在于积累比喻论证:积土、积水、积善(正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反面)(正反对比)第二层:阐释学习的态度——学习要有恒心比喻论证:锲而不舍、蚓食黄泉(正面)——锲而舍之、蟹无可寄托(反面)(正反对比)3、写作素材提炼(1)【写作素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角度点拨】①学习的重要性;②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③人只要坚持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相关拓展】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2)【写作素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角度点拨】①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智慧而明达;②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③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
【相关拓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3)【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①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②善于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④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相关拓展】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4)【写作素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角度点拨】①“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②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③积累。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理解词语和句式:(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1)分析文章的内容;(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
“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
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
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高考文言文课文复习教案高品质版

高中文言文课文复习教课设计复目的要求:1、使学生一步提升承祖国秀文化的,提升学生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2、指学生梳理本文言文知,牢固通假字、古今异、一多、活用、文言特别句式等知的累,提升学生简易文言文的能力;3、假名句名篇累,背高中部分14 篇古代典文。
复方法:教指与学生自学梳理相合(教案作的完成与集体正每位两教,部重量大的教案作利用晚自完成)第一教复内容:“必修一”《学 ( )》、《》、《赤壁》、《始得西山宴游》复要点:1、梳理“必修一”四篇文言文文文言基知,形成系的知系统;2、要点掌握“而” 、“于”、“乎”等虚和“ ”“道”“如”等的用法,文中要点句子能正确翻。
认识通假字律;3、背并默写《学》、《》、《赤壁》全文。
复步:一、介“必修一”要点篇目二、牢固累要点篇目作家作品常三、指学生疑解疑(复用代翻文,找出疑句并解决)四、堂:1、下边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是()答案B那么A 、金就砺利然就醉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C、有槁暴一毫而莫取D、善假于物也恃强凌弱(A 凑近,到 C 即便 D 依赖)2、下边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是() 答案C意用法,以⋯⋯A 、望武昌流而也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之入C、吾从而之孔子郯子 D 、其下贤人也亦矣方其破州,下江陵(A 向,名活用作状,名活用 B 每日,名活用作状太阳,名 D 均名活用,意思不一样,低于攻下)3、写出下边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①登高而招表承,不,而友麋鹿表并列,不,扣舷而歌之表修,不,至无所而犹不欲表折,却,②青,取之于而青于从;比介于其身也,耻焉于,介不拘于,学于余被;向,介寄蜉蝣于天地在,介,4、辨析“而”的承接关系和修关系:①吾跂而望矣②吾从而之③ 群聚而笑之④ 流而也⑤耳得之而声⑥到披草而坐⑦ 山之高而止⑧箕踞而遨答案承接:②⑤⑥⑦修:①③④⑧分析:“而”字作,最辨的是承接关系和修关系,因它接的均是或短。
如何区呢?第一,从意上辨析。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1《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概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言文语言的复杂性,学习文言文对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语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因此,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文化良渊。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熟悉文言文的结构和语言规律。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用法,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的特点及其阅读的技巧: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字义理解、翻译技巧等。
2.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材料:《史记》、《左传》、《论语》等。
3.文言文的鉴赏和思考: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
三、教学方法:1.针对文言文阅读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等多种方法。
2.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将文言文阅读融入到生活练习中,如阅读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扩展文化视野。
四、教学反馈:1.采用实时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反馈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想法。
2.针对学生不同成绩水平,量身定制习题,加强练习,提高答题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和思考,提高自学和合作能力。
总结:文言文阅读虽然难度较大,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同时也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师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真正把语文课教好文言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鉴赏和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三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P6-(6)
• 我见相如,必辱之
看见、看到 会见
• 项伯即入见沛公
• 曹刽请见
拜见、谒见
召见、接见 见识、见解 被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见 • 汝真女子之见
•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 图穷而匕首见
显现
•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我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劝告
问 凋谢
词性活用.总结
• 沛公军霸上 • 沛公欲王关中 • 范增数目项王
• 常以身翼蔽沛公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素善留侯张良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籍吏民,封府库
• 于是项伯复夜去
• 秦地可尽王也
• 吾得兄事之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兰亭集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特殊句式.总结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具告以事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得复见将军于此 • 亚父者,范增也。
特殊句式.总结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客何为者
古今异义.总结
• 约为婚姻 •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看见的东西
词性活用
• 晋军函陵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特殊句式
• 无礼于晋
• 有益于君
• 何厌之有
• 既东封郑
• 邻之厚,君之薄也
P6-(13)
•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 推辞、谢绝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pdf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第一讲考点分析第二讲一词多义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第五讲词类活用第六讲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第七讲文言虚词第八讲文言句式第九讲文言文翻译第十讲高考古文小段翻译练习第十一讲文言文断句第一讲考点分析文言文考点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
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
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
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成语等。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4. 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成语等的用法和意义。
3.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如何准确翻译实词、虚词、成语等。
4. 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实词、虚词、成语等的用法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经典文言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翻译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文言文阅读理解和翻译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实词、虚词、成语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如倒装句、被动句等,以及一些难理解的成语和词语。
七、教学安排:1. 每个章节安排2-3个课时,共计10个课时。
2. 每个课时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和练习环节。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高考文言文复习的教材,如《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文言文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
2. 第二课时:讲解实词、虚词、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文学知识,包括文言文阅读技巧、古代诗词鉴赏方法等。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和鉴赏技巧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词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悟。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古代诗词中深层次的情感与哲理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尝试总结文章大意。
教师提供辅助资料,如词汇解释、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和重要观点,相互分享学习成果。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4. 展示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见解。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解释。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撰写赏析文章等,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高中文言文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2. 理解并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解析文言文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教学内容:- 文言文常用实词与虚词的归纳总结。
- 典型句式的识别与应用。
- 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与分析。
-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训练。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 组织模拟练习,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 讲解重点:系统讲解文言文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强调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篇章,逐句进行解读,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文中的文化内涵。
4.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就文中的某些观点或表达方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翻译练习和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具体的反馈和指导。
-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 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探索更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性学习教案)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人教版高三必修)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人教版高三必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I、导入:考纲阐释: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文言实词数量多,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
所以对课本内文言文的回顾很必要。
II、课本内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4、顺流而东。
(东进)5、卧而梦。
(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7、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4、自远而至。
(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案

2.于
(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共5则)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共5则)第一篇: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课型类别】复习课。
【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3.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2.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
【教学方法】1.自行复习课文;2.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订正练习中的错误;4.以再练习形式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烛之武退秦师》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失其所与,不知.3.无能为也已.4.秦伯说.(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多义词 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2.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3.既东封郑.4.与郑人盟.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是寡人之过也。
【布置作业】自读《荆轲刺秦王》并完成复习练习。
【板书设计】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荆轲刺秦王》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荆轲刺秦王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二)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4.持千金之资币物.5.愿大王少假借之..6.秦王还柱而走.7.诸郎中执兵..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9.断其左股.10.左右既前,斩荆轲..(三)多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劝学》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介词,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 (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3.倒装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状语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4.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以···为师,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2)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以……为师)(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4) 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 ) 副词,加强感叹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5) 介词,被。
不拘于时5.乎(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古今异义(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2).颓然..就醉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3)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4) 则凡数州之土壤..古义:土地今义: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3.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动词,走到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词类活用(1)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4)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5) 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4) 连词,表条件,才。
穷山之高而止2.之(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为(1)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2.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3.定语后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赤壁赋》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樽”,酒杯;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状语,向东)(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4.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 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 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于(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三、文言句式l.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4.倒装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状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状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谓倒装)(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状语后置)《阿房宫赋》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今义:行走(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建筑精巧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形容词,全部,所有)(2)缦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像绸带一样)缦立远视(形容词,久长)(3)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4)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5)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⑹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3.词类活用(1) 数词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