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科教师姓名教材版本课题第(1)课时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研究小数的开始。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对于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借助人民币和长度单位的意义支撑,初步体会到了小数与分数的亲缘关系。

课程标准上对本节课的描述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所以本课的知识内容,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明确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课前,通过学生前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基础进行了相识。

发现局部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小数初步认识甚至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掌握不牢,少数学生遗忘的现象比较严重。

从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小数的理解和认识,始终是和元、角、学情分析分或长度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缺少对于小数与分数真正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树立起小数的模子。

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小数还是只是“中间带着小圆点的数”而已,对于其产生和意义没有认识。

所以,本节课,应借助大量的活动和面积模型,数学年级学校新人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年级教材分析使学生认识小数的意义。

小数固然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生疏,可是其意义却比较抽象,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面对理念与方法面积模型,唤起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表象、发现纪律、树立模子。

在讲授中,首要使用了迁徙类推法、窥察比较法、总结概括法。

1.通过把代表1的正方形平均分,再数一数,涂一涂的活动,能完整说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知道一名小数的计数单元是0.1,会0.1,0.1的数数。

2.通过涂百格图的活动,能正确说出两位小数的意义,知道一名小数的计数单元是0.01,会0,01,0.01的数数,并说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3.通过模子演示,体味相邻两个计数单元之间的干系,能正确说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元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9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分子、分母、分数线)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反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0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新课一、目标导学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一)自学提纲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吗?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425+14+18675+168+25环节三、合作探究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四、达标训练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3、P20做一做1、2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长=宽面积÷宽=长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2、教学例题(一)例1教学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预设2:画图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二)教学“试一试”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三)比一比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三、变式练习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1)变式1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二)变式2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40×5=200(平方米)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50×5=250(平方米)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生:200+250=450(平方米)(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生1:分三部分来求、生2:分两部分来求、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四、课堂小结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三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策略: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等式仍然成立。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出示91页的天平图: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

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

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案背景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

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

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

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

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单位转换:填一填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2、口算:20×40= 4×6= 7×6= 8×9=2×4= 0. 4×6= 7×0.06= 0.8×9=[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板书)广场花坛瓷砖长:30米3米0.3米宽:20米2米0.2米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

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黑板3.练习题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生: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请大家跟我一起写课题:《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讲解新课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a×c。

师: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

请大家看黑板,我写一个算式:(2+3)×4。

这个算式可以怎么计算呢?生:可以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乘以4。

师:非常正确。

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先算2×4和3×4,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师:很好,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师:经过计算,我们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20,这就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

3.练习巩固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4.解决实际问题师: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看看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答)例:小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本书,铅笔2元,书5元。

如果他买了3支铅笔和2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师:请大家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2024年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范文

2024年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范文

2024年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转换和运算。

认识图形的基本属性,能够区分和描述不同的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和应用。

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

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属性理解。

教学难点复杂四则运算的组合应用。

分数和小数运算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平面图形属性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本节课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 知识讲解与探究清晰讲解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让学生自主探究整数、小数、分数的转换规律,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平面图形的属性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

3. 课堂练习与巩固设计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和进步。

4. 互动讨论与合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实际问题的环境中进行数学运算和图形应用。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课堂总结与拓展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知识点回顾,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024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024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2024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角的性质,培养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2.角的初步认识3.表内乘除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角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角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课讲解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1)讲解加减法运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学习。

(2)举例说明,让学生跟随讲解进行计算。

(3)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角的初步认识(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角的定义、性质及分类。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4)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表内乘除法(1)复习表内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讲解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

(3)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互动1.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后作业1.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布置一道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开展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几何图形展览,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重难点补充: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讲解时,可以采用如下对话形式进行: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我们要学习更大的数,那就是万以内的加减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8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p :这是一节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展观察、操作、考虑和简单设计的理论活动。

教材分三局部安排:第一局部,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第二局部通过动手操作和考虑,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展密铺。

并理解可以进展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那么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

第三局部,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

并可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展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p :〔1〕知识程度: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历;〔2〕才能和方法程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才能,能初步运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3〕心理程度: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历,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4〕思维程度: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历为主,间接经历相对较少。

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根底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

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根底上进展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开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

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展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展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

《比较厚薄》公开课教案精选

《比较厚薄》公开课教案精选

《比较厚薄》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几何初步知识》第二节“比较厚薄”。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厚度,学习如何比较两个物体或两本书的厚薄,掌握厚度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厚度的概念,掌握比较厚薄的方法,学会使用工具测量厚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厚度的测量方法及运用。

教学重点:比较厚薄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厚度不同的两本书、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把尺子、厚度不同的物品若干。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厚度不同的两本书,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哪本书比较厚。

(2)提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厚薄的情况,那么如何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的厚薄呢?2. 新课导入(1)学习厚度的概念。

(2)介绍比较厚薄的方法。

(3)学习厚度的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A. 三本书B. 两个硬币C. 一张纸和一块橡皮(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点评并讲解。

4. 随堂练习A. 两个铅笔B. 一本书和一张纸C. 一块橡皮和一颗图钉(2)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2)拓展:让学生思考,除了使用尺子,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厚度吗?六、板书设计1. 厚度的概念2. 比较厚薄的方法3. 测量厚度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一张纸和一块橡皮B. 两个硬币C. 一本书和一个手机(2)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测量家中一个物体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A. 纸 < 橡皮B. 两个硬币的厚度相同C. 书 > 手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较厚薄的方法掌握得较好,但在测量厚度时,部分学生对尺子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长度等属性,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复习整理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复习和整理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请打开课本,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回顾:信息窗1:小数的口算,以及位数相同和位数不相同的小数笔算。

信息窗2:小数连加、边减、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小数的简便运算。

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回顾与整理,好吗?在整理知识之前,请思考你打算采取哪种整理方法进行整理,如大括号式、集合图式、表格式、树形式、其他形式等,在整理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整理后让别人看了既美观又清晰,一目了然,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准备汇报。

课件出示问题引领:(1)小数加减法口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位数相同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怎样的?(3)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有哪些相同点?怎样计算?(4)小数的简便运算与整数的简便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怎样计算?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分工要求:1号:检查知识整理有无错误,遗漏的地方。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校公开课)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校公开课)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通过两个实例,让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知识,如简单的图表绘制和数据分析。

但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的理解需要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来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活动,提高他们的统计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体会数据整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活动。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过程,提高统计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图表。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实例材料,方便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教学奖品:准备一些小奖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运动会报名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实例中的数据,让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呈现(10分钟)1.呈现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数据。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表示。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要求: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平行四边形面积能灵活运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三角板电学具准备:学具袋、实物展台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与对话说明评价重点活动一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活动二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

我们已知道一号虾池的形状师平行四边形的,那么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师:同学们提出了各自的猜想,到底谁是对的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请小组线验证商讨的方法在一起验证。

比一比,那组的方法最合理,最简单?活动三: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结论是什么?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

到怎么计算面积呢?用件品的方法来研究。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装化成一个长方形?师:虽然大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活动四师:下面用平行四边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

活动五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每组中有下列学局(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学生先讨论方法,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组内研讨交流。

全班交流转化方法。

学生观察不同的剪法(如何转化),后推导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 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激问导学一、激问导学创设情境激趣引思提出问题筛选重心活动一:买衣服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体验学习二、自主体验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 尝试体验, 引发观点活动二:计算周长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6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14体验学习三、合作体验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活动三:观察、对比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四、实践体验综合实践体验, 拓展延伸, 感悟内化, 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2)25×(20—4)=25×____—25×____(3)45×9+55×9=(____+____)×_____(4)8×27+73×8=8×(_____+_____)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2)17×17+15×16(3)14×9+9×36(4)(24+37)×83、思考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400000 4000000(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 ”“ ”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 300000 250000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经典、完美、好用)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90-94页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的讨论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教授学生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清晰、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数学表达有理有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一、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一)提出问题,激活旧知老师问道:“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究平均数。

关于平均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二)情境导入,引发冲突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四(1)组织男生和女生开展的一次3分钟足球射门比赛。

老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看这两组数据,你认为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射门水平高?”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得出结论:用“两队平均每人射进的球数”,来代表各队的整体水平会比较合理一些。

这样,学生们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三)多样表征,理解概念1.借助平均分,理解平均数老师展示了两个算式:“(5+6+4)÷3=5”和“(4+3+8+1)÷4=4”,并向学生解释了这两个算式都是先求总和再均分,求出两队的平均值。

这样,学生们通过以前研究的平均分知识,理解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借助直观图,理解移多补少老师让学生们观察图2,并让他们在图上找到男生队和女生队射进的5个和4个球。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出了两队射进的球数。

小结:移多补少是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使两组数据的数量相等,来比较它们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一个数据的情况。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估算销售量等数据,并根据平均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应用》第二章《分数的加减法》的第一节。

主要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应用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重点: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加减法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牧羊人植树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分数加减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3. 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2/3千克苹果,小华给了他1/4千克,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答案:2/3 + 1/4 = 11/12(千克)2. 题目:一个牧羊人有15棵树,他打算每5棵树种在一起,请问他需要多少个地方种树?答案:15 ÷ 5 = 3(个地方)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分数加减法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解题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教者:李名树时间:2012年4月21日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l、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上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

生:红领巾、标志牌……3、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

并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老师也画一个。

出示学生画的三角形。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回答:(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师:谁来补充一下?(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师相机出示图形,学生发现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讨论:怎样说更准确?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

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手上拿着平行四边形说:平行四边形有高,那么三角形有高吗?生:有。

师:把准备好相应的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指一指它们的高。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准备在黑板上示范作高)(1)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师:谁来说一说?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质疑: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新课标第一网【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有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发放课前教师准备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要求小组之间合作画高。

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时学生互评互议,总结画高的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最后,让学生谈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作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学生试画,画后发现高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另两条底边,学生在答题纸上画出对应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运用,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教学反思: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

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

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

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

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

《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

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

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1、激发兴趣谈春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3、欣赏散文诗(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