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信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电企业信息化
1 发电企业的行业背景和生产特点:
1.1 行业背景:
基于电力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我国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官” “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当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为改变电力工业在发电、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一体化垄断体制,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此次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厂网分开” ,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发电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发电资产直接改组或重组为规模大致相当的 5 个全国性的独立发电公司,逐步实行“竞价上网” 开展公平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力市场将更加幵放,电力市场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发电企业也在逐渐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通过“增产节约”满足社会需求并增加企业效益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目的。由于规模经济的需求,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生产和管理的信息量剧增,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为满足企业增加效益的需求,必须优化企业的生产要素,使企业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传统的管理方式如报表处理等已日益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而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的信息太少,信息集成度不高,成为管理的一大缺陷。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是今后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方向。
1.2 生产特点:
发电企业的生产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征:
(1)生产工艺过程复杂;
(2)产、供、用同步完成,没有产品库存;
(3)设备可靠性要求高;
(4)资产密集、多专业的集成;
(5)火力发电厂对燃煤消耗量大、煤质要求严格;
(6)水力发电厂的发电负荷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
(7)体制正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
2 当前我国发电企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使五大发电集团成为独立经营、相互竞争的市场主体,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如何高效地整合资源,提高机组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发电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力,是五大发电集团和全国所有发电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整合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便成为了一种共识。
当前我国发电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1)设备检修维护以事后维修和周期性定检为主,预防性维修不足,检修质量控制缺乏科学严密手段;
目前发电企业的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普遍采用事后维修和周期性定检为主的检修方式,而且定期检修的周期往往凭经验或参照同类机组设备,缺乏通过针对性的分析评估来制订合理的检修周期,缺少国外电厂主推的预防性维修,在检修和维护中为了保险起见,存在“过修”现象。检修质量管理缺乏科学严密的全过程控制手段,因人而异、凭个人经验进行检修的情况较为普遍。
(2)发电机组安全性、可靠性缺乏较准确的在线监测和评估
安全生产和机组的可靠运行是发电企业的头等大事,对发电机组和主要设备的可靠性、效能指标进行较准确的在线监测和深入的分析评估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发电企业对设备可靠性仍停留在事后统计层次,即使具备一些在线状态监测手段,也普遍缺乏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评估,以预防事故,指导安全生产。
(3)备品备件采购缺乏过程控制,库存量偏高,二级库成为“管理盲点” 许多电厂缺乏对生产用备品备件计划需求、市场采购、库存管理的有效过程控制,在“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往往出现生产班组不顾库存积压大量提出备件需求计划,审批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库存定额不合理,造成库存量居高不下,占有了电厂大量流动资金。同时,由于对采购过程和供应商管理缺乏“透明化”过程管理,致使采购成本可能偏高。
(4)实时发电成本难以准确计算,市场应变能力欠佳
“竞价上网”要求电厂必须能对发电成本进行实时的较准确的计算,同时对一定时期内的发电成本可以进行预测,为电厂合理报价提供依据。目前绝大多数电厂对于实时变动成本如燃料、检修、备件消耗等无法做到在线计算,往往只能延迟一、两天后通过统计数据得出发电成本,使得市场应变能力欠佳。
3 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电企业信息化是电厂安全可靠运营的需要
实施发电企业信息化将显著改变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定量、深入的数据分析和严密的过程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改变过去“凭
经验、凭感觉”的做法,使发电机组长周期安全可靠运行更加有保障。
信息化将实现电厂生产实时数据广泛共享,并使数据得以深入分析和挖掘。过去很多国
内电厂的生产实时数据往往仅限于机组运行人员作为监盘和运行操作依据,更谈不上
缺乏广泛共享,数据挖掘。将生产实时监控系统(DCS 系统,即分散控制系统)的各类设备状态数
据定期(通常1〜5秒)通过专用数据接口和网关机导出,传输至信息中心主服务器,通过前端应用软
件将数据以模拟图、趋势图等方式再现,这样电厂所有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厂局域网对设备状态和机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长期累计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设备状态评估和趋势分析,为机组安全运行和设备检修维护提供准确的依据。
信息化将使电厂检修逐步实现“预防性维修” 、“定期检修”为主,“事后维修”为辅的优化方式,并强化检修过程质量控制。通过设备数据积累和分析,可以优化检修维护方式,减少对电厂损失较大的“事后维修” ,有针对性地加强“预防性维修” 、“定期检修”,应修才修,合理延长检修间隔,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有效抑制“过修”和“欠修”现象。
信息化将有效提高电厂运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操作准确性。“手持式巡检记录仪”可以使运行巡检人员快速准确记录巡检信息,并迅速将数据传输给“运行管理系统” ;“设备定期试验子系统”可以督促运行人员定期开展各项试验工作并忠实记录试验数据;“小指标统计分析子系统”可以对运行各值的各项运行小指标进行自动统计、分析,帮助运行人员提高操盘水平;“工作票子系统”和“危险点冲突检测”可以确保设备检修工作处于安全受控状况。
3.2 发电企业信息化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后,形成了独立的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发电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于激烈。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成本的竞争,发电企业唯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信息化建设将为电厂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信息化将促进降低电厂燃料成本。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说,燃料成本占总成本的60 %以上,努力降低燃料成本无疑就是实施低成本控制战略的首要环节。实施信息化建设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