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批评视角解读《别离辞莫悲伤》-最新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新批评视角解读《别离辞莫悲伤》

、引言

新批评 20世纪 20 年代在英国形成, 30 年代至 40年代在美 国得到蓬勃发展, 50 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很长时间内在西方文 学批评界中占主导地位。新批评派对玄学派诗歌具有浓厚兴趣,

其核心观点之一便是诗歌作品中应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以新批评为理论依据,分别从节奏,悖论、张力、隐喻四个角度 来探讨其中的语义结构,揭示《别离辞•莫悲伤》表达的主题意 义。

二、新批评主要理论概述

新批评得名于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强调对文学作品本身 的研究, 否定之前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导的文学批评, 批 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

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蓝仁哲: 2006: 48 )。其 主要代表人物为I - A •瑞恰兹,T • S •艾略特,约翰•克罗• 色姆,克林思•布鲁克斯,威廉•燕卜荪,威廉•

K •维姆萨特 勒克。

1.理论发展

英国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和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 论直接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新批评予以奠基, 两人被认为是新批评 该文将 判传统文学批评崇尚写作背景及情感自我表现的观点,

认为文

言、构

的先驱。瑞恰兹首次运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并借助心理学研究,

试图建立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方法。他认为文学的价值是自证

的、内指的,完全不需要外在客观世界的干预。艾略特则把文学

作品看作客观的、有机的、独立自足的象征物,认为文学批评的

焦点和批评家们的注意力应由作家转向作品。

朱立元在其著作《当代西方文艺理论》2010:105 )中指

出:“兰色姆承上启下,对艾略特和瑞恰兹的批评理论加以理论总结和吸收,摒弃其中的心理主义,建立起以文本论为基础的新批评派理论”。兰色姆倡导本体论批评,并将其具体化,提出了

构架-肌质”理论。

另外,韦勒克和沃伦所合著的《文艺理论》是新批评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成果。马新国(1998)认为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把文学研究的方法分为内部方法和外部方法。文学的外部研究注重的是文学的背景、环境等外因,而文学的内部研究则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他们把文学研究的焦点归结为作品本身,主张用内部研究来取代对文学的外部研究。

2. 批评方法

关于文学作品批评的方法,瑞恰兹提出语义学理论,主张对诗歌语言进行具体分析,并强调语境在理解词汇含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兰色姆曾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深入分析玄学派诗歌,把新批评建立在文本中心论的基础上。燕卜荪承认“读者有权选择在一个细节上花多少时间”(兰色姆,2006:80 )。布鲁克斯

则对新批评家一致推崇的细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新批评主张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透过诗歌的表层语言探究其蕴含的深层意义,并对张力、平衡、反讽、隐喻等语言技巧进行细致分析,以“深入诗歌语言‘非真实'陈述的奥妙及其精微之处”(蓝仁哲,2006:50 )。

诗歌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诗歌语言唤起的是人们对事物的真实情感。细读诗歌要求我们不考虑诗人创作的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清楚诗人如何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如张力、隐喻等来传达思想感情。另外,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将词语的意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把诗歌看成是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才能发现诗歌想要表达的主题意义。

三、《别离辞•莫悲伤》解读

作为玄学诗的经典之作,《别离辞•莫悲伤》是玄学派诗人

约翰•多恩的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本文将从节奏、悖论、张力、隐喻角度对该诗进行细读。

1.节奏

瑞恰兹(1992:119 )在其著作《文学批评原理》中写道,

节奏及其专有的形式韵律凭借的是重复出现和期待心理。

期望的东西反复再现和凡是它未能再现的地方可以等同看待:理是无意识的。” “这个由期望、满足、失望、惊讶组成的和凡是

切节奏效果和韵律效果都来源于期待心理。般说来这种期待心

谐结构,音节序列所带来的一切,就是节奏”ibid :121 )。

全诗包含九个诗节(stanza ),每个诗节有四行,一、三行和二、四行分别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节又由一系列的短句构成长句,连续不断地排成流水行,只在行间暂时换气,这种排列和停顿完全不同于其他诗歌。

在第一节中,诗人采用了一个玄学的类比,用死亡来类比离别。德高人的死也是极为微妙,难以察觉的。而真正恋人的离别虽然悲痛,但分离时不需要表现出夸张的悲哀,只需要静静地告

别。这一节语气平和,节奏缓慢。尤其用头韵如“men”

“mildly ”“some “sad”“say” 以及“ s” 音的重复(共用了十一次)来烘托整个场面,使人仿佛感受到虚弱的呼吸和窃窃的私语,造成一种神秘的音响效果,独具匠心。

2.悖论

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术古已有之,但布鲁克斯在《悖论的语言》

1942)中又赋予它崭新的含义。“悖论”的原意是指那种表面

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又包含了真理的陈述。在创作过程中,诗人会故意扭曲词语的本意,进行反常规的使用,并且把毫不相关的词语安排在一起,使语言产生矛盾、差异和碰撞。这种语言结构上的矛盾和反常情的使用,就是创造悖论的过程。例如:

正如德高的人逝世,很安然,

对灵魂轻轻的说一声走,

悲伤的朋友们聚在旁边,

有的说断气了,有的说没有。(卞之琳译)

这里朋友们对德高人的逝世的评论就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生和死本来是对立的,人怎么能又生又死呢。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复义( ambiguity )”的范畴,即诗歌意义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生和死一种是肉体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对于死亡,人们持两种态度,德高人在乎的是灵魂的安定,因而能安然处之,不会担忧。相反,有些人在乎的是肉体的消逝与否,持惶然恐惧

的态度。肉体的不存在不代表精神的死亡,诗人在此处喻指离别,起,所以应该像德高人对待死亡一样坦然平静,不用太过悲伤。

告诉妻子,他们的分别只是肉体上暂时的分离,其灵魂依旧在一3. 张力

玄学派诗歌是“张力诗”的典型代表。对于“张力”,艾伦•退特(1988: 117 )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外延和内涵在诗歌语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延指的是词的表面意义,即字面意义;内涵指的是词的引申意义,即词中包含的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两者同时并存,相得益彰。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时,要突破语言表层,将外延和内涵结合起来理解诗歌的张力。例如:

两个灵魂打成了一片,

虽说我得走,却并不变成

破裂,而只是向外伸延,

像金子打成薄薄的一层。(卞之琳译)

黄金是一种软的,金黄色的,抗腐蚀的贵金属,这是黄金的外延意义,而其内涵意义让人联想到它的稀有和珍贵。黄金在打薄的过程中不会破裂,有良好的延展性。而诗人把爱情和黄金放在一起,看似晦涩难懂,实际上这种新奇的比喻正好是爱情的外延意义和黄金的内涵意义的有机统一。爱情在人们看来是高贵的,可遇不可求的,正如黄金的稀有和珍贵。另外,爱情不会被时空所阻挡,具有无限性,正如黄金的延展性。这里用黄金做比喻,能使人产生坚韧、永恒、高贵等联想。并且这个比喻引申出来的最远的意义也没有损害文字陈述的外延,因而多恩的诗兼顾了外延与内涵,完美展现了张力的艺术效果。

4. 隐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