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票据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防范对策分析
609676_经济“新常态”下信贷欺诈特征及防范
周巍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内信贷欺诈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升级且欺诈形式日趋隐蔽、复杂和智能化,既有不法分子巧立名目,以假企业、假项目、假交易、假票据等骗取并占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也有企业粉饰掩盖财务真实情况,套取或挪用金融机构资金。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部分适应能力不强的企业,不排除在经营困境下铤而走险,信贷欺诈防控工作不容忽视。
如何有效识别防范信贷欺诈,控制因信贷欺诈带来的声誉风险、信用风险,是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信贷欺诈特征和发展动向(一)欺诈及信贷欺诈的定义欺诈自古有之,《罗马法》解释“一切为使相关人受骗或犯错误以便使自己得利的伎俩或欺骗,均为诈欺”;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综上,欺诈就是以“假”获利的行为,因其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历来是各国严厉打击的对象。
而信贷欺诈是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欺诈行为之一。
所谓信贷欺诈可简单概括为欺诈人通过假企业、假项目、假交易等虚假载体,伪造信贷需求背景;或通过提供假报表、假担保、假评估来影响信贷决策等方式骗取、套用或挪用金融机构授信。
(二)信贷欺诈的常见表现方式1.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信贷欺诈此类信贷欺诈的基本手法是,虚设项目并编造一系列证明项目真实性的文件材料,据此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
2.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信贷欺诈此类欺诈常见于负债扩张、业务经营范围复杂、资金链紧绷的企业。
基本欺诈手法包括违反合同法规定签订无效合同、篡改真实合同或编造虚假合同来误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欺诈。
更有甚者,一些不良企业采取真合同夹带少量假合同,设定合同条款陷阱,与关联企业共谋编造虚假合同或合同先签后废等方式进行信贷欺诈,增加金融机构识别难度。
3.使用虚假证明文件信贷欺诈基本欺诈手法一般包括以伪造、变造或无效的大额存款存单或承兑汇票质押进行信贷欺诈;以伪造、变造或无效项目的核准文件,制造项目土地、环保和投资核准、备案手续齐全的假象,进行信贷欺诈;以伪造、变造或无效的资本金划款证明、评估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等,制造资本金足额到位的假经济“新常态”下信贷欺诈特征及防范C 象,进行信贷欺诈;伪造、篡改、更换董事会决议、授权或母公司授权,进行信贷欺诈等。
银行业中的金融诈骗问题及防范对策
银行业中的金融诈骗问题及防范对策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诈骗案件在银行业中愈发普遍。
这些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试图窃取顾客的财产和个人信息。
为了保护顾客利益以及维护银行行业的安全稳定,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前存在的金融诈骗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预防。
一、常见金融诈骗问题1. 假冒官方机构:不法分子扮演政府官员、银行职员或其他授权机构工作人员身份进行电话、短信或电子邮件欺骗。
他们会要求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账户密码或进行转账等操作。
2. 虚假网站钓鱼:通过创建虚假网站,仿制知名银行等机构页面,并引导用户输入账户密码以获取敏感信息。
这些虚假网站看似合理,但实则意在非法牟利。
3. 电信网络欺诈:不法分子发送钓鱼短信、微信保险推销甚至声称向用户提供一些特殊服务,引导用户付款或提供个人信息。
这种方式往往涉及社交工程手段和技术欺骗。
4. 移动支付诈骗: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不法分子通过窃取用户身份证件信息实施虚假签约、刷卡交易或转账等行为。
他们利用技术缺陷使得受害者无法及时发现并止损。
二、银行业金融诈骗防范对策1. 提高顾客意识:银行应加强对顾客的金融安全教育,向其宣传各种金融诈骗案例以便他们能够辨别真伪信息和冒充网站。
此外,设立回访渠道可进一步确认复杂操作时的真实性。
2.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银行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并进行持续更新和监测。
采用官方认证机制和双重验证等手段可以帮助阻止恶意攻击者。
3. 拓展合作伙伴关系:与公安机关、电信运营商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享信息,加强打击金融诈骗犯罪行为的能力,确保快速有效的应对。
4. 数据分析与风险识别: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银行可以通过识别异常交易模式、用户行为和转账规律等来预测潜在风险。
及时发现可疑活动并采取相应措施是防范金融欺诈的关键。
5. 强化监管措施: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并加大对金融犯罪惩治力度。
金融诈骗的特征与预防措施
⾦融诈骗的特征与预防措施2019-10-02摘要:⾦融诈骗是⼀种新型犯罪,属于⽩领犯罪,⾼智能化犯罪。
诈骗⽅法名⽬繁多,⾼科技化。
发案率最⾼,损失巨⼤。
内外勾结,共同犯罪。
携款潜逃,偷渡出境。
分析了⾦融诈骗的五个特征,提出了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科技化携款潜逃预防措施⼀、⾦融诈骗的特征1.⽩领犯罪与智能化犯罪⾦融诈骗是⼀种新型犯罪,属于⽩领犯罪,⾼智能化犯罪。
诈骗分⼦,⼤多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平和综合素质。
如在法⼈诈骗中的⼚长经理、银⾏的职员都属于这种类型。
⽩领犯罪⽐街头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并对市场经济秩序和诚信原则产⽣破坏性的影响。
据某法院对判处的12名⾦融诈骗犯罪分⼦的调查,未受过司法部门处罚的⼈数有10⼈,占总数的83%,即初犯率为83%。
2.诈骗⽅法名⽬繁多,⾼科技化近⼆⼗年来,⾦融诈骗犯罪作为⼀个新型犯罪,发展⼗分迅速。
发案率越来越⾼,⼤案要案,层出不穷,成为诈骗犯罪的重灾区,引起了全社会的格外关注。
从诈骗⽅法来看,最初的⾦融诈骗只是在储户的存折上做⼿脚,如伪造存折、伪造印章冒领存款。
从诈骗⼿段来看,经历了由⼿⼯作案到计算机诈骗的发展过程。
例如,河北省某⾦融机构在犯罪分⼦的欺骗下,被骗出具了200张总计⾼达100亿美元的备⽤信⽤证。
有的省市⾃治区被骗,签署了不少“担保函”,为诈骗分⼦的诈骗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内外勾结,共同犯罪犯罪分⼦与⾦融机构内部⼯作⼈员内外勾结,共同犯罪,这是⽬前我国⾦融诈骗犯罪,最主要的⼀个特征。
如果没有⾦融机构内部⼯作⼈员的狼狈为奸,合伙犯罪,有些⾦融诈骗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据调查,全国⼯商银⾏已遂的107起案件中,内外勾结作案的有50起,占全部案件的47%。
4.携款潜逃,偷渡出境⾦融诈骗的犯罪分⼦往往具有较⾼的专业技术⽔平,同时,也知道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所以,犯罪分⼦具有较强的反侦察性和善后的应对措施。
有的犯罪分⼦在实施诈骗犯罪之前,就做好潜逃境外的计划和准备⼯作。
当前银行票据业务风险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前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现状的调研报告近几年,因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能够扩大银行信贷投放、改善资产规模、信用度高、即期效益明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把票据贴现业务定位于“低风险”业务。
但是,近期银行票据案件频发,且涉案金额较大,导致银行票据“低风险”业务嬗变成“高风险”,严重损害了银行业机构的信誉。
一、当前银行票据风险案件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一)票据风险案件的特点。
从对近年来票据案件的分析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案件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贴现行在经办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时,相关业务流程均能按银行内部规定,派双人到出票行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实地查询,会计柜台在具体办理贴现业务时,又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的核实。
但由于对方银行内部人员作案,致使核对的结果具有了极大的欺骗性。
二是票据案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所发生的票据大案往往是发案行上至行长、副行长,下至业务经办员,属共同联手作案,令人难以置信,因此隐蔽性极强。
(二)票据风险案件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操作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导致银行票据“低风险”业务嬗变为“高风险”。
1、调查、审查流于形式。
据调查,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贸易背景审查不严。
贴现资料中个别购销合同与交易产品不对应,如交易产品为豆油,所附合同为工矿产品购销合同;部分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密码区相同,个别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发票号码相同,个别增值税发票复印件中税率与交易商品不符。
如交易商品为面粉,税率应为13%,而发票复印件中税率为17%,且多数增值税发票复印件不是第二联发票联的复印件;部分购销合同要素不全。
如购销合同中无合同编号、无交售时间及数量、无合同专用章(有单位公章)、无需方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等。
另外,有的银行存在对贴现申请企业背景审查不严,存在票据贴现金额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明显不匹配的问题。
2、未严格执行查询查复规定。
金融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金融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措施金融犯罪一直是社会上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不仅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良影响,也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
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在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本文将就金融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加强对金融犯罪的防范和打击。
一、加强监管和监察为有效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加强监管和监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各国应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确保金融市场的秩序和安全。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违规行为。
另外,建立金融犯罪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市场风险,对可疑行为进行监测和调查,有效遏制金融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加强国际合作金融犯罪通常具有跨境特点,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金融犯罪。
各国要签订相关协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分享情报信息,加强跨国追逃和引渡工作,形成合力,加大对金融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分享平台,共同提高预警和打击金融犯罪的效果。
三、强化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关键。
各国应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明确各类金融犯罪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提高打击金融犯罪的效果。
同时,要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和隐蔽。
因此,加强科技应用是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必然选择。
各国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的金融监管系统,提高金融犯罪的预警和识别能力,减少金融犯罪的发生。
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保护金融信息安全,有效防范黑客攻击和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
综上所述,金融犯罪的预防和打击需要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监察,加强国际合作,强化法律法规,加强科技应用,形成合力,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类金融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金融行业中的内部欺诈问题及整改措施
金融行业中的内部欺诈问题及整改措施金融行业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
然而,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内部欺诈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给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金融行业中的内部欺诈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整改措施。
一、内部欺诈问题的表现和原因1.欺诈案例频发近年来,金融行业不断涌现各种类型的内部欺诈案例,包括挪用客户资金、虚报财务数据、偷窃商业机密等。
这些案例给公司造成巨额损失,破坏了企业声誉,甚至导致了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怀疑。
2.职责界限不清一些金融机构在组织架构、流程设计上存在缺陷,导致职责界限模糊不清。
有些员工可以同时参与多个环节,增加了潜在的风险;同时这种结构可能容易形成权力滥用,并为内部欺诈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监管不力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在发现内部欺诈问题后,一方面可能存在不愿意曝光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缺乏有效的手段无法及时查处。
这给内部欺诈分子提供了某种保护伞,使得他们能够长期从事非法活动。
二、整改措施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设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制定严格的审批流程、加强对关键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
通过完善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防范内部欺诈行为。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员工培训金融从业人员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资源,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并接受相关培训以提升风险意识。
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在培养正确价值观和合规意识上下足功夫。
3.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告机制金融机构应建立起严格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内部欺诈行为的蛛丝马迹。
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设置匿名举报渠道等方式,确保信息的畅通和披露的透明度。
4.加强监管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金融行业中内部欺诈问题的监管力度,尤其是针对核心岗位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加大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背景调查力度,在招聘环节排查潜在风险,挖掘出有犯罪前科或违规记录的人员。
关于金融诈骗的分析报告
关于金融诈骗的分析报告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诈骗案件也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增长趋势。
金融诈骗不仅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还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与安全。
本文将对金融诈骗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主要类型、损失情况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内容。
一、形成原因1.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变大,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利益纷争和争议。
2. 技术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诈骗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
3. 金融监管不到位:监管不力使得金融市场存在漏洞,给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主要类型1. 电信诈骗: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诱导受害人上当受骗,其手法多样,如冒充银行客服、假债务催收等。
2. 网络诈骗: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潜在用户的信任,通过虚假网站、网络赌博、网络理财等手段进行诈骗。
3. 信用卡诈骗:盗取、复制、篡改信用卡信息,通过消费、盗刷、套现手段实现非法获利。
4. 证券欺诈: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操纵股票价格、内幕交易等手段来骗取个人或机构的投资。
三、损失情况金融诈骗对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的双重损失,同时也对金融市场和社会产生了重大的不良影响。
1. 经济损失:个人和企业遭受巨额经济损失,有些甚至破产倒闭,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和就业安全。
2. 心理损失:受害者因为金融诈骗常常陷入深度的恐慌和羞愧中,甚至一些人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3. 社会影响:金融诈骗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导致社会正常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四、预防措施1.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和措施,加大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宣传教育:开展金融诈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和警惕性,增强其对金融诈骗的辨别能力。
3. 信息安全保护: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加强个人和企业的信息保护,增强网络防御能力,提高个人信息被盗窃的难度。
4. 建立维权体系:完善金融犯罪被害人的维权机制,提高受害者的索赔成功率和满意度。
浅谈金融诈骗犯罪的产生原因及预防
浅谈金融诈骗犯罪的产生原因及预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得金融、证券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各种金融、信贷、证券机构应运而生。
过去主要的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整的职能,已逐步由金融机构来承担。
然而在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加重,金融机构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稳定器的同时,围绕金融活动的各种经济犯罪也在不断增加,严重的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危害十分严重。
因此,必须重视金融诈骗罪的预防。
一、金融诈骗罪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一)、我国的金融诈骗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违反金融法规,进行欺诈,严重破坏社会主义金融秩序、致使国家、社会或公民的利益遭受重大危害的行为。
金融诈骗罪与其他刑事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的基本特征。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金融改革滞后,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缺乏公开性、规范性。
2、金融法制建设缓慢,金融市场无法可依的现象普遍。
3、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金融诈骗罪防范能力薄弱。
4、惩治金融诈骗罪的刑事司法工作滞后,打击力度不够。
(二)、金融诈骗罪与其他刑事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的基本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金融诈骗罪所危害的是国家的金融秩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担负着调整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金融秩序如果遭到破坏,对我国市场经济来说,无疑等于釜底抽薪。
2、刑事违法性。
金融诈骗罪,不仅严重违反了《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金融法规,也直接触犯了刑法,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统一。
(三)、金融诈骗罪除了具备一般刑事犯罪的基本的特征外,还具备一些自己的特征。
1、行业性。
金融诈骗罪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
金融诈骗罪发生在金融活动中,几乎在金融行为的各个领域,如货币、证券、信贷、票据、保险等,都有金融诈骗罪的发生。
2、欺诈性。
各种金融诈骗罪尽管变化多端,表现各异,但其本质上都离不开一个“骗”字。
金融市场的金融犯罪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措施和挑战
金融市场的金融犯罪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的措施和挑战在现代社会中,金融市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投资者获取回报的重要渠道。
然而,与金融市场的繁荣相伴而来的是各种金融犯罪行为的增长。
这些金融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金融犯罪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成为了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犯罪的特点和类型金融犯罪是指在金融领域内,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通过欺骗、侵占、伪造等手段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金融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度技术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金融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利用电子支付、网络交易等方式实施犯罪行为。
2. 国际化:金融犯罪往往跨越国界,利用各种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逃避国际执法机构的追捕。
3. 高风险性:金融犯罪涉及大额资金和复杂的交易机制,其风险性较高,容易给受害者带来巨大损失。
目前,金融犯罪的类型主要包括金融诈骗、洗钱、内幕交易等。
其中,金融诈骗是最常见的一种金融犯罪行为,它通过虚构投资项目、编造赢利模式等手段欺骗投资者,以获取非法利益。
二、金融犯罪的危害金融犯罪给金融市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不可忽视。
首先,金融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破坏了市场秩序,扰乱了正常的投融资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金融犯罪行为导致了资金的大规模流失,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再次,金融犯罪行为也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发展,削弱了金融体系的信誉和公信力。
三、金融犯罪预防的主要措施为了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行为,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各国通过颁布相关的金融犯罪法律法规,并不断修订和完善,加大对金融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加强执法力度:各国加强金融执法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大对金融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金融行业防范金融诈骗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行业防范金融诈骗的对策与建议一、引言金融诈骗是指以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产,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欺骗他人的行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金融业务的普及,金融诈骗威胁日益严重,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因此,为了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免受金融诈骗的伤害,金融行业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
二、加强风险教育1. 提高公众风险意识: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媒体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各种类型金融欺诈活动的警惕性。
2. 加强基础教育:将有关防范金融诈骗知识纳入中小学的必修内容,并定期进行培训;同时,在社区和单位组织专题讲座,普及相关知识。
三、完善风险管控系统1. 及时监测:建立全面且迅速反应的金融风险监测体系,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并加强对风险所处阶段的监测。
2. 加强内部控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包括完善审核机制、实施风险控制科技及其他技术手段来减少内部人员与外界诈骗团伙勾结的可能性。
3. 强化信息安全: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告知客户如何提高自身信息安全意识和采取适当措施。
四、建立合作机制1. 政府亲民政策:政府应提供相应资源和资助,帮助金融机构开展反诈骗活动。
可以通过设立基金或经费支持相关研究和培训项目,并建立相关奖惩机制。
2. 与相关行业合作:例如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在发现可疑交易时共享信息,以便彼此监督和预警。
3. 跨国合作:加强国际间反欺诈活动的协调与配合。
世界各国应加强信息分享,配合追踪和调查跨国金融诈骗活动。
五、完善法律法规1. 加大立法力度:建议通过相关行政法规或立法机构制定更严格的金融诈骗法律,加大对金融诈骗行为的定罪与量刑力度。
2. 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金融诈骗案件的侦查和打击能力。
建立特别专门的金融诈骗打击组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 建立赔偿机制:通过完善保险体系,建立赔偿基金并设定明确的索赔程序,帮助受害者追回损失。
银行金融诈骗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银行金融诈骗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1. 引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金融诈骗风险的增加。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金融诈骗形式和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分析银行金融诈骗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
2. 银行金融诈骗风险分析银行金融诈骗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虚假身份及欺诈手段金融诈骗犯罪分子常通过伪造身份证件、假冒他人身份等手段,获取客户信任并进行欺诈活动。
他们可能利用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途径,骗取个人敏感信息或进行非法转账。
2.2 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当前银行金融诈骗的主要方式之一,黑客可能通过网络渗透、恶意软件等手段,获取用户账户信息,进而进行非法操作。
网络攻击可能导致银行系统瘫痪、资金损失等严重后果。
2.3 内部员工犯罪银行内部员工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从事违法行为,如侵占客户资金、泄露客户信息等。
这种内部犯罪行为对银行带来了重大损失和信誉风险。
3. 银行金融诈骗风险防范策略为了有效应对金融诈骗风险,银行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3.1 客户教育和风险意识培养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的金融安全教育,提高客户对金融诈骗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银行可以通过发布安全提示、举办培训等方式,向客户传授防范金融诈骗的知识和技巧。
3.2 强化身份验证和信息安全措施银行应加强客户身份的验证和识别机制,并采用多层次的信息安全措施,防范虚假身份和欺诈手段。
例如,采用双因素认证、密码强度要求、防火墙等技术手段,保护客户的账户安全和个人隐私。
3.3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内部员工犯罪行为。
包括但不限于员工背景调查、权限分离、内部审计等措施,确保银行运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4. 结论银行金融诈骗风险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通过加强风险分析和采取相应的防范策略,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诈骗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和银行信誉。
银行应不断关注诈骗形式的变化,及时更新防范措施,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
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不少于1000字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许多便利,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兴起。
虽然互联网金融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但由于其交易的虚拟性和非实体经营的特性,导致了其面临着各种诈骗犯罪。
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成因多种多样,可以从技术、行业、制度和人文等诸多因素分析。
一、技术因素。
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广域性的特点,使得网络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轻易地窃取他人的账户和密码等关键信息,而且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为网络犯罪的手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二、行业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平台为了追求高收益,往往将资金投入于高风险的领域和项目,导致投资者的资金面临更大风险。
同时,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管理和监管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制度,使得平台内部出现了各种违规行为,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制度因素。
互联网金融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跨部门监管机制,监管缺失导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难以控制。
同时,一些法律制度还存在着滞后和不完善的情况,给了犯罪分子犯罪和逃脱的机会。
四、人文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大都是普通百姓,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容易被骗。
同时,一些犯罪分子也利用人们的贪婪和信任心理,通过各种手段骗取他们的资金。
为了有效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需要采取多重对策。
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对平台内部的风险管控和合规管理。
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
同时,还需要强化法律制度和司法力度,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
总之,要有效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需要从技术、行业、制度和人文等多个方面出发,采取综合对策,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金融行业的金融诈骗问题与防范方案
金融行业的金融诈骗问题与防范方案一、引言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诈骗事件层出不穷。
金融诈骗对于个人和企业都具有严重的财务和声誉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诈骗的预防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主要金融诈骗问题,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防范方案。
二、金融行业的主要诈骗问题1. 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不断演变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欺诈包括通过网上交易平台、虚假信息传播以及网络犯罪手段等途径实施。
首先,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是通过伪装成可信任机构或者合法企业来进行的。
例如,冒充银行或支付平台发送仿冒邮件,索取用户账户和密码信息,进而盗取用户资金或个人信息。
其次,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攻击也是电信网络诈骗常见手段之一。
黑客通过网络病毒、木马和钓鱼网站等方式,窃取用户个人敏感信息。
2. 信用卡诈骗信用卡诈骗是金融行业中另一个常见问题。
诈骗分子通过冒名顶替、伪造身份信息和信用卡盗刷等手段,非法获取他人的信用卡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不当消费。
在信用卡诈骗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模仿合法商家的电子支付系统来获取消费者的信用卡信息。
这样一来,心急消费者容易上当受骗。
三、防范金融诈骗的方案1. 提高公众意识金融企业应该加强公众对于金融诈骗的认知和预防知识的宣传。
扩大对网络欺诈和其他常见手段的警示教育能够让公众更加警惕,从而减少受害者数量。
配合政府开展制度宣传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防范金融欺诈相关知识,并提供社区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对金融欺诈的认知。
2. 强化技术安全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其技术安全措施,以减少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应该建立更加先进和可靠的防火墙系统,并定期更新和升级软件以抵御新的网络攻击手段。
此外,金融行业应加强个人身份验证程序。
例如,在支付过程中采用多因素身份验证、短信通知等方式,以确保用户操作的合法性和安全。
3. 加强监管与执法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制度来监督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
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引言•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现状•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治理措施•针对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防范策略•结论和建议目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诈骗犯罪提供了新的作案手段和渠道,给社会经济秩序和个人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研究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现状及治理措施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公众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诈骗手段和特点短信诈骗仿冒正规金融网站,以虚假的登录页面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诱导受害者进行转账。
钓鱼网站诈骗社交媒体诈骗受骗人群和损失情况030201典型案例分析“虚拟货币诈骗”“信用卡提额诈骗”“P2P网贷诈骗”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应当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定义、犯罪行为、刑罚等,为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建立和完善行业法规和自律机制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行业法规和自律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经营行为,防止和打击行业内的诈骗行为。
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完善监管机制和手段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培训课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境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
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确保客户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与数据共享,及时发现和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
加强风险预警和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评估和控制互联网金融诈骗风险。
对存在风险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防止风险积累和扩散。
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监管,督促其履行反诈骗义务,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技术手段和系统安全防范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形式多样研究结论犯罪手段隐蔽受害群体广泛治理效果初显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对互联网金融诈骗犯罪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需要加强对不同类型诈骗犯罪的比较研究。
金融诈骗案件的成因及防控对策
金融诈骗案件 的成 因及防控对策
口 陈 健
摘要 : 近年来 , 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呈现出涉案金额大、 数量多的持续上升趋势 , 给银行稳
健 经营 和 维护客 户资金 安全 带 来极 大风 险。如 何 防 范金 融诈骗 , 提 高银 行 业整体 防控 能力 , 保
障银行资金安全 , 是摆在 当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 了金融诈骗案件频发的主要原 因, 银行 业 在金 融诈骗案件 防控 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 , 从加强员工教育 、 关注重点环节、 部门整体联动、 落实 责任 追 究 、 加 强营 业 网点诈 骗案 件 防控 能力等 方面提 出 了针 对性 的措施 。
三、 金 融诈 骗案件 防控 的对 策
( 一) 强化 员工教 育 , 切 实提 升诈 骗 防 范意 识 。
( 三) 部 门整体 联动 , 建立有 效 的诈骗 案 件 防控 机制。 银行 各业 务部 门要切 实履行 制定本 条线 规章 制度和操作流程 , 监控 、 分析 、 防 范 和 化 解 有 关 风 险, 及 时报 告 风 险管 理 情况 和 案 件 、 风 险 事项 等 工 作 职责 。要对 本 条线发 生 的 已遂 、 堵 截诈 骗 案件 进 行分析 、 总结 , 针 对 案件 的新 手段 、 新特点 , 及 时制 定 出本 条线业 务 品种 、 产 品诈骗 案 件 防控 的专项 意
一
、
金融诈 骗 案件频 发 的主要 原 因
防控 意识 淡 薄 , 为 了争取 客户 、 完 成任 务 , 放 松对 客 户、 业 务 真 实 性 进行 全 面 的 了解 , 客 观 上 为金 融 诈
( 一 )社 会 经 济转型 期 决 定 了银 行 是 金 融诈 骗
金融行业中网络诈骗问题与防范措施
金融行业中网络诈骗问题与防范措施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金融领域的网络化,网络诈骗在金融行业中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通过使用新型技术手段和社交工程,罪犯越来越精明地利用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而进行欺诈活动。
本文将讨论金融行业中存在的网络诈骗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防范措施。
二、网络诈骗问题1. 假冒身份:犯罪分子通过伪造身份信息和网站,在未经用户知情或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其个人敏感数据,如账号密码、信用卡信息等。
2. Phishing攻击:钓鱼攻击是指利用虚假电子通信(如电子邮件或短信)来从用户那里盗取敏感信息。
这类攻击通常会伪装成银行或其他正规机构,要求用户点击链接并输入账户信息。
3. 付款欺诈:通过虚假销售或投资平台,欺诈者获取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平台上的金钱,并迅速转移资金至其他账户。
4. 伪造交易:欺诈者使用虚假的投资机会吸引投资者,并保证高额利润。
然而,一旦用户将其钱款汇入指定账户后,他们会永远失去联系。
5. 恶意软件:恶意软件通过电子邮件附件、不安全的网站下载或欺骗性链接来感染计算机系统,从而窃取用户敏感信息。
三、防范措施1. 用户教育和宣传金融机构应加大力度向客户推广网络诈骗的风险以及如何辨别和预防此类问题。
培养客户正确处理个人信息和妥善管理在线账号的习惯非常重要。
另外,在公司网站上提供有关网络诈骗案例及实用建议等相关信息可增强公众对此类事件进行警觉。
2. 强化身份验证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多因素身份验证技术,例如密码组合、动态令牌、指纹或虹膜扫描等方式来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3. 加强系统安全金融机构需要严格监控并更新其网络安全控制系统。
包括使用最新版本的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并对客户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和安全存储。
4. 及时提供警报信息金融机构应当能够及时识别并通知用户有关可疑活动的存在。
这些警报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短信等方式发送给客户,以便他们迅速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损失。
5. 客户服务支持为客户建立专门的反诈骗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来协助用户解决潜在问题。
农村金融诈骗风险防范分析与治理探讨
农村金融诈骗风险防范分析与治理探讨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与金融发展同步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金融诈骗风险,波及民生。
农村金融诈骗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甚至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和社会的不稳定。
农村金融诈骗风险防范成为了当务之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进行分析并治理。
一、农村金融诈骗风险的成因分析1.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较严重,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并不充分,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的虚假宣传所欺骗。
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农民在进行金融交易时往往缺乏警惕性,易受骗上当。
2.监管缺失: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和混乱。
不法分子利用监管漏洞,进行各种形式的金融诈骗活动。
缺乏严格的市场监管也使得诈骗活动相对容易得以发生。
3.道德风险:一些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道德意识淡薄,利用自身职务之便,对客户进行欺诈和诈骗活动,加剧了金融诈骗风险的发生。
4.农村市场需求:农村地区的融资需求大,但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变相提供金融服务,进行各种形式的金融诈骗。
以上便是农村金融诈骗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所在,要想有效地治理农村金融诈骗风险,必须从源头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1.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金融风险意识。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强调风险防范意识,使农民更加理性地进行金融交易。
2.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打击金融诈骗行为。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对金融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使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政府部门可以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杜绝各种形式的金融诈骗行为。
4.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机构制度,严格要求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杜绝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诈骗活动。
浅析当前金融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对策
浅析当前金融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对策作者:樊远洋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21期摘要:金融诈骗在犯罪当中影响最大、危害最深,本文深刻分析了金融诈骗的危害,现阶段的一些动向和特点,指出了防范金融诈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方案,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社会中的金融诈骗事件。
关键词:金融诈骗网络犯罪法律制度等金融业一直在社会各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发生的诈骗案件不胜枚举,如何健全现有的金融秩序,完善相关制度,成为民众和金融机构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诈骗的危害第一,金融诈骗涉及金额一般都非常巨大,对我国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不利于社会稳定,会造成公众的恐慌;第二,诈骗犯罪一般伴随着多重犯罪,包括行贿受贿罪,贪污罪等,犯罪分子不惜花重金伪造银行相关票据和凭证,以及客户印章和银行印章等违法工具,破坏了正常的交易程序。
二、金融诈骗的特点(一)诈骗呈现团伙作案、银行内外勾结的现象近年来,从官方报道的诸多金融诈骗的案件当中,团伙作案的情形越来越多,团伙内的每个成员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一定的相关技能的培训,并且大部分人拥有国外的户籍,在国外指导犯罪,由国内的伙伴实施,分工明确,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接头人员,并且大多数是单线联系,为的就是发生意外的时候能够迅速脱身,以免殃及自己。
(二)诈骗手段多样化,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演变,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犯罪分子熟悉网络的新环境,对于银行在网上和手机上的快速办理业务非常熟悉,利用匿名短信、匿名电话实施诈骗,并且短信的号码和官方的号码非常相似,让消费者猝不及防,特别是对于手机号绑定多个账户和银行卡,以及手机银行支付宝等工具的情况下,犯罪分子经常利用盗取客户的手机号,从而换卡,进行支付宝等工具的重新绑定,盗取客户资金。
(三)形式复杂化,破案难度增大犯罪分子进行诈骗的时候,对于票据、印章、背书转让协议等凭证都有备份,并且这些资料中,通过打通银行内部人员,可以得到一部分客户的真实资料,这样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很难发现哪些是伪造的,哪些是真实的。
农行票据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票据业务在商业银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农行票据案件频发,给银行、企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农行票据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行票据案件概述农行票据案件是指涉及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的各类票据纠纷案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票据欺诈案件:指当事人利用虚假票据进行骗取财物等违法行为。
2. 票据纠纷案件:指因票据权利义务关系产生的纠纷,如票据到期付款、贴现、转让等环节发生的纠纷。
3. 票据保管案件:指因票据保管不善导致的损失或纠纷。
二、农行票据案件的法律问题分析(一)票据欺诈案件的法律问题1. 票据欺诈的法律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票据欺诈是指以虚假票据或者使用虚假票据的手段,骗取财物或者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
票据欺诈的法律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行为人具有欺诈的故意;(2)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3)欺诈行为造成了损失。
2. 票据欺诈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票据欺诈的法律责任包括:(1)承担民事责任:赔偿被欺诈人的损失;(2)承担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承担行政责任:违反行政法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二)票据纠纷案件的法律问题1. 票据权利义务关系票据权利义务关系是指票据当事人之间基于票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权利义务关系主要包括:(1)出票人:承担票据到期付款的义务;(2)收款人:享有票据权利,包括票据到期付款请求权、追索权等;(3)承兑人:承担票据到期付款的义务;(4)付款人:承担票据到期付款的义务。
2. 票据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票据纠纷的法律解决途径主要包括:(1)协商解决:当事人自愿协商解决纠纷;(2)调解解决:由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调解;(3)仲裁解决:当事人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4)诉讼解决:当事人将纠纷提交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金融票据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防范对策分析近几年票据诈骗案件屡有发生,且金额巨大,除了不法分子利用票据特点,造假手段变化多端,使用高科技手段等原因外,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反诈骗技术手段落后,甚至内外勾结也是重要原因。
就当前金融票据犯罪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减少和预防金融票据诈骗犯罪的发生。
标签:票据诈骗;特点;防范对策2002年10月、2004年3月,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北高速”)在中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开立了两个银行账户。
截至2004年11月30日,东北高速收到银行询证函回执,确认在河松街支行两个账户中有存款余额 2.93亿元。
2005年1月4日,东北高速领导和财务人员到河松街支行对账,发现账面仅剩7.31万元,其余存款去向不明。
同时,其子公司黑龙江东高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存于河松街支行的530万元资金也去向不明。
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已向吉林省公安厅、黑龙江省公安厅报案。
与此同时,时任河松街支行行长的高山潜逃到加拿大。
数日后,东北高速原董事长张晓光因涉嫌票据诈骗犯罪被捕。
后警方查明,北京世纪绿洲投资公司实际控制人李东哲与高山、张晓光均为好友,李东哲行贿张晓光,后者指令东北高速在高山分管的河松街支行开户,而所存资金大部分被高山转与李东哲使用。
2004年12月31日前后,李东哲、高山先后逃至加拿大。
2005年1月,东北高速向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定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此案最终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受理。
2008年3月17日,法院一审判决认为,由于河松街支行对东北高速的存款监管不力,使得东北高速存款丢失,造成东北高速合法权益受损,河松街支行应承担法律后果,全额赔付存款以及相应利息。
中行随后提起上诉。
2008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被告河松街支行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公司存款293973160.51元人民币及利息(利息自2004年1月4日起至给付之日止按同期活期存款利率计算);案件受理费1476525.38元由河松街支行负担。
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对外披露,发生在中行黑龙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的案件“是一起涉嫌内外勾结的票据诈骗案件”,涉及东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的数亿元款项。
有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共立金融票证类犯罪案件3800余起,涉案金额高达34亿元。
自2004年3月至8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共立金融票证类犯罪案件2954余起,涉案金额24.83亿元;侦破案件208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1.77亿元。
从个案情况看,近两年发生的几起银行重大票据诈骗案件是触目惊心的,损失非常严重,影响极为恶劣。
1 当前金融票据诈骗犯罪的特点1.1 犯罪手段呈多样化、智能化诈骗手段多样化,如伪造存款单位预留银行印鉴和采用计算机高清晰度扫描技术伪造他人签章,或“克隆”票据,伪造投递假汇款电报;或买通邮局工作人员拍发假查复电报等。
犯罪分子在实施票据犯罪时,不仅运用专业知识而且利用技术手段,智能犯罪特征明显,其突出的表现有二:一是熟谙票据知识。
几乎所有票据犯罪分子都了解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程序,而且对银行的票据结算规章制度有一定的研究。
因为各种票据从出票到持票人收款入账,都或长或短地要经过一段时间。
特别是商业汇票,从出票到收款最长可持续6个月之久,期间若发生假票诈骗行为,很难及时发现。
所以,有的“打时间差”开具空头支票;有的“钻银行规章制度空子”从事票据诈骗。
二是伪造票据手段高超。
目前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变造进行诈骗的案件越来越多,范围广。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电脑、传真、彩色复印、机器篆刻等等现代技术设备伪造票据以及印鉴,伪造的票据制作精细,伪造的印鉴高度逼真,往往能够以假乱真。
在银行业务实践中,金融票据的防伪印制、防伪检测等技术应继续加强,违规、失误业务及非正常现象的智能识别监控、预警系统应完整建立等,显得尤其重要。
1.2 作案职业化、团伙化、规模化,内外勾结严重一些企业或者诈骗分子为了增加诈骗成功的几率和金额,往往通过一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组织或机构来策划和实施诈骗。
在票据团伙犯罪中,犯罪呈现成员固定化和分工明确化特点,有负责伪造票据的,有负责运送票据的,有负责游说贿赂银行部门及其官员的,有负责前往银行具体办理票据事务的。
票据大案要案都为团伙作案。
内外勾结型的票据犯罪突出是当前令人关注的现象。
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票据诈骗案来看,尤其是那些金额巨大的诈骗案,往往有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参与诈骗,如引例中的“高山案”,或者因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诈骗发生的问题。
一般来说,内外勾结型的票据犯罪以非金融机构人员为主,以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为辅。
他们往往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储户帐号、密码等相关资料,然后与社会人员勾结,伪造存单,冒领存款。
大量的案件表明,金融诈骗犯罪往往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共同犯罪或者贪污、挪用、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交织在一起,案中有案,案外有案。
首先是犯罪金额越来越大,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造成的损失惊人,潜藏巨大的金融风险;其次是涉及面广,受骗人多,善后处理难,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从目前已经结案的金融诈骗犯罪来看,如果没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内部参与,许多金融诈骗犯罪是很难得逞的。
1.3 形式复杂化在票据犯罪过程中,往往出现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相互交织。
许多票据犯罪常常借着票据当事人的合法身份和票据流通的正常形式实施,令人混淆不清,上当受骗。
签发空头支票和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都是票据当事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称为空户欺诈。
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出票人的身份合法,在银行有帐户,其非法使用票据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易暴露。
在票据流通过程中,冒用他人名义对真实的票据进行虚假的出票、背书,往往也因真假参杂,增加了鉴别的难度。
1.4 票据诈骗出现国际化趋势目前境外票据诈骗分子主要来自我国的港澳台地区、美国、日本等地,近年我国与尼日利亚的经贸关系发展较快,但来自尼日利亚的票据诈骗骤然升温,国内不少单位受骗上当。
诈骗分子伪造的票据多来自国外,在票据上标有外国银行的字样。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境外罪犯往往是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合法或者非法途径出境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人,他们了解国内情况。
在里应外合型的票据犯罪中,通常是由境外的罪犯预谋策划,境内的罪犯具体实施。
2 防范票据诈骗风险的对策2.1 注意易发票据诈骗案件的业务环节主要是指票据的背书转让、大额贴现、转账业务等。
诈骗分子采用欺骗手段,骗取票据后,往往通过背书转让作案。
因此,在办理票据解付、贴现业务时,特别要注意审查票据背书前后手之间商品交易或劳务供应的合理性,及审查持票人与其前手的增殖税发票或免税证明和持票人合法的身份证件。
一般情况是诈骗分子在对公网点解付票据后,往往将票据划转储蓄账户提现。
为此,银行机构应重视控制对公网点与储蓄所的汇路,注意控制和监督大额提取和频繁提取现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在短时间内取走现金。
2.2 采用先进的防伪技术和高科技印刷手段,加强技防要重视先进科技手段在防范票据中的积极作用,采用先进的防伪技术和高科技印刷手段。
一是对银行票据统一制版、统一编号,使各种票据既利于识别,又难以伪造。
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票据印刷的监督和管理,把好票据印制质量关。
二是配备先进防假、辨假、识假的专用设备,改善依人识假、辨假的现状。
三是积极探索现有网络技术在票据审核、辨认中的运用。
特别是仿真印鉴已构成了对预留银行印鉴的最大威胁,尽快变革传统的、易被伪造的票据业务规则,积极推广和应用支付密码,和客户约定在支票、汇兑凭证和汇票申请书上加填支付密码,作为支付款项的条件。
2.3 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银行业务人员,特别是一线票据业务人员,要强化业务学习,不仅要学习票据业务处理手续,更要熟练掌握各种票据的票面特征,尤其是各项防伪标识,更要牢记在心,提高识假能力。
同时,各营业机构要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制约,防范内外勾结作假诈骗。
要严格支付结算操作程序,加强空白重要凭证管理,将空白汇兑凭证、汇票申请书等纳入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建立票据审核责任制,固定专人审核票据;建立防伪、防诈骗的激励机制,设立银行票据防伪、防诈骗专项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在银行票据防伪、防诈骗工作中的有功人员,充分调动其防范票据诈骗的积极性;建立银企联防制度,对大额款项的支付或受理中有疑问的票据和银行汇票申请书等结算凭证,主动与相关人员沟通,做好查询查工作。
必须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做到严格按规章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处理票据业务,彻底杜绝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象。
要建立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制度和对重要业务岗位及其内部业务往来环节的不定期检查制度。
2.4 加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建立覆盖整个金融系统的防御体系(1)建立跨系统票据转由系统内查询的制度。
对大额或可疑的,属异地结算的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由收款行或贴现行交由当地与出票行或承兑行为同一系统的行处代为办理查询手续。
克服现行跨系统行之间相互办理查询所形成的不易与被查行联系和查复不认真的弊端。
(2)采取电传卡片联的方法,完善查复手续。
即银行收到有关票据业务的查询书以后,除对所查问题如实进行答复以外,还要将票据的原始留底卡片联电传给查询行,供其借以辨别票据的真伪。
(3)由各地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定期通报假票信息和定期开展反假经验交流活动的制度。
各地、各行及时搜集和掌握本地、本行发现的假票信息及其新的特点和趋向,及时总结反假经验。
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整个金融系统进行通报和交流,相互提供信息,交流经验,切磋技能,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票据反假防假的能力。
2.5 强化银企协作,坚持打击票据诈骗票据的诈骗往往与银行的客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银行密切与企业联系不仅有助于了解企业、增进银行与企业的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企业客户防范票据诈骗的意识与水平。
商业银行应定期组织各企事业开户单位财务人员的票据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各种银行票据、商业票据业务知识和办理手续,掌握识别真伪票据、凭证和印鉴的技能,一旦发生可疑情况要立即向银行报告或查询,确保资金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票据在各国之间流通成为普遍现象。
大量境外犯罪分子利用我国票据制度的不完善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等弱点,在我国疯狂进行票据诈骗犯罪活动,严重制约了我国票据制度的发展。
同时,票据诈骗犯罪也出现了新的特点,由于支票卡、电子支票等新兴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利用支票卡和电子支票的票据诈骗犯罪逐渐增加。
因此,加强对票据诈骗犯罪的研究,对防范票据诈骗具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