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doc

彳图次化椀论篆习要点(整理版J注1:这个整理版可能不一定很完善,大家如果发现有缺漏或者失误的可以补上或改正并且重新上传。

2、红色部分是我认为可能会考的考题得分点,大家可以参考。

3、大题部分相信大家都有抄下来了,应该也有很多同学己经整理好了,哪位整理好了的可以传上来一起共享哈。

祝大家考试顺利!1、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

2、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3、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

4、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6、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7、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8、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9、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10、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

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12、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1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14、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15、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16、商鞅制定连坐法,17、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完整总结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完整总结版

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体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所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为文化。

l 分类l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指所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又称大文化1)文化的结构① 物质文化层: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 制度文化层:由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文化成果:经济,婚姻,家族,制度,法律,宗教组织等③ 行为文化层:表现为民风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④ 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社会心理社会责任形态(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宗教)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狭义文化:精神创造活动及结果,又称小文化(属于心态文化层的范畴)注意重点: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例子:中国古代:文化文治教化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1871念得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文化核心:传统价值观56页思考题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陈寅恪拉丁文,culture 含有耕种、居住、等多重含义中国文化的主旋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l 中国文化的优劣: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a)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b) 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c) 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d) 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②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a) 没有民主,不重科学b) 强调整体,不重视个人自由。

③ 全球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a) 文化贡献,各种思想,和而不同。

④ 四种文化思潮: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

l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① 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② 认识国情③ 创造未来学习方法:① 历史梳理和逻辑分析相结合② 典籍和社会观察结合③ 批判和创新相结合l 专题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l 影响因素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等疆域: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

“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简答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

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通过贸易、宗教、教育等方式传入 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文化面 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 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视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 信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
音乐与舞蹈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著称。乐器如琴、筝、笛、 鼓等,风格各异,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特色。
舞蹈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舞蹈动作注重身姿、手势和眼神的 表达,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戏曲与曲艺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清末开始,中国进行了多次教 育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 系。
02
现代教育体系构成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等多个层次,注重科学知识 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03
教育发展现状与展 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 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06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期,秦始 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 立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G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G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绪论绪论一.文化结构的分类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整理比较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自己整理比较全面)

方志时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极为寒冷,成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仪器观测期: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时,把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1900年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自此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

地缘: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尽地力之教”: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李悝宣扬的一种对土地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由政府督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集约经营的特点。

九州:《尚书禹贡》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三公九卿: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的权力各自独立,互不相属,从而保证皇帝决断的大权。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在汉代称“九卿孝廉: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

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的令,长,丞以致州郡一级太守、刺吏,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结合汉魏宫创立的政治制度。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隋唐时期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以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实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前后程又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

绪论 这⼀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两个⼩题⽬,甚⾄⼀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化的分层学说。

⼀、“⽂化”界说 1 、⽂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化或⼈类化,即⼈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改造⾃然界客体⽽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然⾯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和完善。

2 、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

3 、⾃然的⼈化即⽂化。

4 、西汉以后,⽂与化开始结合成⼀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然对举;或与⽆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 、四⼤⽂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伦、印度。

⼆、⼴义⽂化与狭义⽂化 1 、对⽂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化和精神⽂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还是记住为好,六⼤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2 、⼴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3 、⼴义的⽂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化层,由物化的知识⼒量构成,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化事物。

⼆是制度⽂化层,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为⽂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

四是⼼态⽂化层,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是⽂化的核⼼部分。

4 、⼼态⽂化层可细分为社会⼼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完整版.doc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非遗传的创造,是人类所创造的道德、美学、工艺、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部实践成果的总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

物质文化:是指物质财富和物质产品,如建筑、食品、工具、器皿、艺术品等。

精神文化:是指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法律、道德等文化纲领,意识形态,传统风俗等。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1.从原始社会到商代原始社会:原始氏族文化。

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龙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长期演变过程中,龙逐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从春秋到战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思想的兴起。

《周易》的创作和发展。

《论语》的创作和发展。

齐东野语和战国策。

3.从秦汉到唐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道家和儒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诗词、散文和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国内的传入和融合。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4.从元明到清代元代:本土文化和外来蒙古文化的融合。

明代:文艺复兴,以唐宋八大家为主。

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清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均有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制度改革。

5.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改革,思想解放,文化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崛起。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 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2. 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

3. 文化的综合性: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包含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思想体系。

4. 文化的思想性:中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度和广度。

5. 文化的艺术性:中国文化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6. 文化的现代性: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日益现代化。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教育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文化得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得文化(1)广义得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就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得大文化观。

(2)狭义得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得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得文化就是指沿袭传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得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得艺术文化。

3、文化得本质就是自然得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得核心问题就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得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得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得自然。

即人得“有机身体”(3)自然得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得能动得现实得改造。

B、人自身躯体得全部得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得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与精神需要)得过程。

4、文化得一般特征(1)从文化得形成上来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2)从文化得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得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得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得功能定义:文化得功能就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得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与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得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与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就是潜移默化得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得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就是指人得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与产品得总与(2)制度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社会规范得总与。

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整理版)

传统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整理版)

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整理版)-----Miss魏解释题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的认识论。

为学是要日有增益,为道是要日有减损。

求学的过程在于积累,使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多,其结果使人与知合一;求道的过程在于减少(减少:求“道”的过程是一个华去而朴存的过程),其结果使人与道合一。

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出而对立的关系。

2、中庸。

中不偏,庸不易。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术”),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行”)。

其要点有四:“中”,“和”,“庸”“安”。

3、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标枝,树梢。

统治者就像山顶上那棵树上最高处的树梢,虽高但不尊崇。

老百姓就像那地上的野鹿,自由自在,悠哉游哉,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4、儒表法里:法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理法兼治,德刑并用,实施儒表法里的统治,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百姓的思想,以法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思想。

5、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青铜时代又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青铜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完整意义上的青铜时代,以传说中的“夏铸九鼎”为开始,经过殷商西周,到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锯,以为金人十二”为结束。

青铜时代基本贯穿于奴隶制社会,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即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经历约1600年。

6、文化。

自然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即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为二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26页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26页文档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Βιβλιοθήκη 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民族自身。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1.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2.炎帝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3.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4.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5.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农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南方以农业为主,秦汉长城以北的地区以游牧业为主等。

(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6.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自三代以来,农业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延续。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也包容地区的文化精华,还长期的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即使对于外域文化,中国文化也敞开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重性。

传统的民本思想,科学技术等早熟导致文化的保守性格。

7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中国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起点早,持续时间长(2)经济基础深厚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君权高于神权(5)对人身的严密控制8.血缘宗法制度:(名词解释)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在宗族内部区分高低贵贱,长幼尊卑,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法规。

(1)血缘宗法制度的根基------宗族宗族:同一父系的人们群聚而居,有共同的土地财产,共同的宗庙,祭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一个血缘群体。

(2)血缘宗法制度的实质就在于族长对宗族的政治,经济,祭祀活动等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也就是对于整个宗族或成员实行着家长制的统治。

(3)血缘宗法制度的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A.嫡长子继承制宗子制B.封邦建国制 =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农奴)是由宗法制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进行的。

周天子按照血缘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

✧周天子与诸侯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关系:天子对诸侯有巡守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有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义务。

C.宗庙祭祀制: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天子七庙,左宗右社)9.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家天下的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10.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积极作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提倡“民胞物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做人问题上,表现为:“慎独”,“自省”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提倡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在行事上,表现为脚踏实地,积极入世,自强不息,木讷刚毅的民族精神●负面价值:A.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B.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C.“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专制制度的高度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正面价值: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中华民族在心理上,文化上的认同,文人学士经世致用的思想等,从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产生的源泉。

●负面价值:培植了国人严重的迷信权力,服从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心态,以及文人的影射传统等。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政治型范式A.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B.文化上表现为: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突出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形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其妙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

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易经》的内容很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

2.殷商时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尚鬼、嗜酒、宗天。

3.卦辞是说明整个卦的含义,乾卦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

4.【什么是周易?】A.《周易》是一种筮占之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

B.《易经》(《周易》古经),成书于殷末周初。

周朝贵族向神灵占卜问吉凶的经文汇编,占筮的内容十分广泛。

C.它是一部迷信典籍,但可以从中窥见周代人丰富的社会生活,又直接反映了周代人居安思危的精神风貌和辩证思维的思想。

D.又是一本哲学书。

《易传》(《周易大传》成书于战国秦汉),“大传”古称“十翼”,即十篇文章。

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5.解释乾卦爻辞的意思:(15分大题)A.九,潜龙勿用译:潜藏的龙,无法施展。

潜龙:有才能而隐居的君子B.九二,见龙在田译: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大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见:现,显现,出现C.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译: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晚上戒惧反省。

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

乾乾:健而又健;惕:警惕;无咎:没有灾难D.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译:龙也许跳进深渊,没有灾难。

渊:深潭E.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腾在空中,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大人:指有道德并且居于高位的人(区别于九二)F.上九,亢龙有悔译: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

亢:过甚,嫉妒,此处形容龙飞到极高的程度。

G.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群龙出现在天空,看不出首领,吉利。

----尽管没有首领,但是每一条龙还是各尽其职,做好分内的事情,这是吉祥的。

其实这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用:通常指全部6.比较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点●今文经是西汉朝廷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成定本,作为传述依据。

(且这些经书都是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

)●古文经是武帝末年,刘馀,张苍、刘德等通过各种途径所发掘的儒家经书。

(用古籀文撰写)依据典籍版本记载的文字不一样,在学术观点及研究的原则、方法上也存在差异:(1)对孔子和六经的看法不同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学家和教育家,尊称孔子为“素王”。

认为六经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乃治国安邦之道;古文经学:以孔子为史学家,尊孔子为先师。

在他们眼中,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六经也是他记录下来的历史材料。

(2)学说的核心不一样今文经学:以专讲“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为学说的核心古文经学:以记载古代礼仪的《周礼》为学说的核心(3)学术源流上的差异今文经学:讲求“师法”。

斥责古文家不溯学术之源,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

古文经学:讲求“家法”。

斥责今文家抱守秦火之残缺。

(4)学风上的差异今文经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大讲阴阳五行,福瑞灾异,谶纬迷信,学风空疏荒诞。

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学风朴实平易,但往往失于繁琐。

7.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8.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建立了统一的文化,具体表现在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