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础知识(讲稿)

合集下载

诗词演讲稿(精选18篇)

诗词演讲稿(精选18篇)

诗词演讲稿(精选18篇)诗词篇1竞渡诗 (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诗词演讲稿篇2学了中国古典文学,我感受到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学。

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

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

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

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

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化、议论化。

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

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

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

中国诗词基础知识

中国诗词基础知识

中国诗词基础知识
中国诗词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词的体裁:中国诗词主要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等体裁。

其中,古体诗是指唐代以前的诗歌,形式比较自由;近体诗是指唐代
及以后的律诗和绝句,形式较为规范;词曲则是指宋代及以后的词和
元曲,形式较为灵活。

2. 诗词的格律:诗词的格律是指诗词的押韵、平仄、对仗等规则。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格律要求,例如律诗要求每句诗的字数、押韵、
平仄都要符合规定,而词曲则有不同的词牌和曲调,每个词牌和曲调
都有固定的格律。

3. 诗词的意象:意象是指诗词中用来表达意境和情感的具体事物
或景象。

中国诗词中的意象非常丰富,例如明月、梅花、柳树、山水等,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

4. 诗词的意境:意境是指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和氛围。


的诗词应该具有深远的意境,能够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感受到其中的美和情感。

5. 诗词的修辞手法: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6. 诗词的欣赏和解读:欣赏和解读诗词需要了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诗词讲课稿范文

中国古诗词讲课稿范文

中国古诗词讲课稿范文中国古诗词讲课稿尊敬的全体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将给大家讲授有关中国古诗词的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代表了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更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让我们共同来探索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吧!一、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要追溯到古代的民族音乐。

中国古代的歌谣、民间曲调等都是以古代的音乐形式传唱的,它们融汇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代表着古代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需求,古代的音乐逐渐演变成了纯粹的诗人作品。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黄金时代,杜甫、白居易、李白等诗人的作品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局面,也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中国古代诗词与其他不同种类的诗歌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诗词注重对自然的描绘。

古代人们深深地热爱大自然,诗人们总是通过描写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中国古代诗词强调修辞的精练和意境的抒发。

古代诗人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简洁有力,情感传达明确,给人以悦耳动人之感。

再次,中国古代诗词追求音韵的和谐。

古代汉字的形状、读音和意义都融入了音乐元素,使诗词的朗朗上口、婉转悠扬,更加耐人寻味。

最后,中国古代诗词注重人生哲理的表达。

古代诗人们通过对人生琐事、社会现象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凝练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人生哲理。

三、中国古代诗词的名篇赏析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经典名篇: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人对自然的景观的感悟为主题,描绘了黄河奔流向海的壮丽场景。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诗人引发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

古诗词的演讲稿

古诗词的演讲稿

古诗词的演讲稿古诗词的演讲稿各位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宋词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学史上一朵艳丽风雅的富贵之花。

学习宋词是走进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趣,增强自身的一条有效途径,也可以讲宋词使中国人拥有自己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当我读宋词的时候,我会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诵读,词是语言的艺术,它讲究音韵的和谐,追求美的旋律,因为美,所以我们学习欣赏。

反复的诵读,能够对词由浅入深的进行体味和理解,进而形成语言的感觉,而且许多的东西的理解是跟随一个人的成长的,经历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体味其中真谛,形成情感的共鸣。

宋词中有表现爱国爱家的,如,有表现儿女情长的,如,等等,比如说东坡这位大词人,不说他的诗,那个诗就更没法讲了,就是他有名的几首词,大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豪放派,说这个人好像是太豁达,心胸广博天地宽广,没仇没恨,什么事都看得开,那里是怎么回事,他是表达方式,你怎么感受这个,他一生写这个词,这个最悲伤、最沉痛,流露他的真情,他并不好,豪放是一种掩盖不想多说,人生如梦,算了吧,这是假象。

真那个样他会做词,他闲着没事逛逛不就完了,欣赏古人的诗词不要看表面,不要看字面的意义,他是挽吊他的结发之妻。

因和意见不合,那是因为当时要变法,那么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我不急于评论这些,因为我们今天不涉及那个,但是他们,的意思说,你这个变法听起来好,底下一奉行一实行,弊端百出,比没改革以前人民还苦,他是说这个,结果就把得罪了,一下子就把他贬到南方去,而且是一步一步地贬,他这个夫人姓王,他做词的时候,已经十年了,他根本没有写篇文章,专门怀念我的结发妻,他不敢这样,可是忽然这一下子,他也不知怎么一个背景机会,忽然写了这么一首词,是他平生全部词集里,最沉痛悲痛的一首,最感动人,可是你看看这个词,平平淡淡、朴朴素素、自然至极,没有任何什么修辞,什么修饰一点也没有,那是真情流露,活的和死的谁都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茫茫没法形容,不思量自难忘,我太痛苦,我不想吧,不行,忘不了。

古诗词演讲稿(整理6篇)

古诗词演讲稿(整理6篇)

古诗词演讲稿(整理6篇)篇1:古诗词演讲稿中国是诗词王国。

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应辩才能。

孔夫子曾教诲他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于是乎鲤退而学诗。

当然这个言,绝非常人的泛泛之言,而是强调人们说话要像诗一样,语言要精粹,要饱含弹力,感染力要强,概括性要强,在特定的场合,或抒情、或达意,能以一当十,赢得对方。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象《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

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真理,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

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故乡时引起共鸣。

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遇到困难,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不断攀登。

回顾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以主席为首,大都是热爱古诗词的。

他们不仅喜欢诵读,而且自己也以诗言志和抒情。

如主席的《沁园春》、《长征》、《蝶恋花》,周总理的《东渡》,陈毅外长的《梅岭三章》,朱老总的《出太行》,无不是以诗词的形式抒发自己的豪迈壮志和爱国情怀的。

由于热爱诗词,所以他们往往把诗词的佳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象主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形容中阿友谊;周总理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用“黄土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边疆,奉献祖国;陈毅外长,用“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

同是一家人,共饮一江水”,来形容和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乔冠华同志闻林彪叛逃,摔死在温都尔汗的消息后,立即将现实情况,化为旧诗:“月黑夜风高,林彪夜遁逃,不用轻骑逐,焚火自燃烧”,入情入理,发人遐思,可谓创新,令人赞叹!最近以来,读报纸我发现我们新的一代领导人,像总理,在旧诗方面的造诣亦极深。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诗基础知识》(对仗)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

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

不仅我们写格律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

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

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资料,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

“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

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

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

“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

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对偶跟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

格律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格律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格律诗格律的时候,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

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

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关于诗词的演讲稿

关于诗词的演讲稿

关于诗词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关于诗词》。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传达着作者心灵的感悟和情怀,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

首先,诗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大家都知道,古人所写的诗词大多以景物、感情为主题,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比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而《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安静与思索,触动着人们内心的柔软。

诗词中蕴藏的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其次,诗词是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是诗词的主要创作群体,他们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智慧融入到了诗词中,并通过流传下来的作品,将自己的文化传承给了后人。

唐朝的杜甫、白居易,宋朝的李清照、苏轼等等,他们的作品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读着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文人们的才情,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温度。

最后,诗词是我们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对于培养人们的情感、审美和思考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能够启迪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唤醒我们的艺术细胞,增强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通过欣赏、读诵、创作诗词,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掘和塑造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总之,诗词是比较美好的东西,它能够通过文字把我们内心的一些情感以一种非常抽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唤醒我们的艺术细胞,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的事物。

同时,诗词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传承的精神财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诗词的学习与传承。

通过学习诗词,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诗词的传承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不论是学有专长的老师还是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都应该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以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

诗词即兴讲解演讲稿范文

诗词即兴讲解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为大家即兴讲解一首诗词。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其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而著称。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解这首诗。

一、诗歌背景王之涣,字叔平,唐代著名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盛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这首诗中,诗人登上鹳雀楼,俯瞰远方,感慨万千。

二、诗歌内容《登鹳雀楼》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象。

白日依山尽,形容太阳西下,渐渐消失在山的那一边;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

这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仰望天空,感叹自己要想看得更远,就要再往上爬一层楼。

这里的“千里目”和“一层楼”,象征着诗人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诗歌赏析《登鹳雀楼》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具有以下特点:1.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

2. 语言精炼: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

3.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信念。

总之,《登鹳雀楼》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更高目标的坚定信念。

最后,让我们再次欣赏这首优美的诗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谢谢大家!。

诗词演讲稿三分钟范文初中

诗词演讲稿三分钟范文初中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首诗词的演讲,希望能在短短的三分钟内,与大家一同领略诗词的魅力。

题目:诗词之美,千年流传自古以来,我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欣赏这首诗的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简洁明了,却意境深远。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解读这首诗。

一、明月之美“床前明月光”,诗人以“明月”为起点,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画面。

明月高悬,银光洒满大地,给人们带来了清凉与宁静。

这里的“明月”,不仅指代了天上的月亮,还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

二、思念之情“疑是地上霜”,诗人把月光比作霜,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然而,这种美好却让人产生了错觉,仿佛是地上的霜。

这里的“疑”,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暗示了离愁别绪。

接下来,“举头望明月”,诗人仰望天空,与明月对话,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思乡之情“低头思故乡”,诗人把目光收回,回到了故乡。

这里的“故乡”,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

在异乡漂泊的诗人,望着那轮明月,不禁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和美好的往事。

这首诗,正是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静夜思》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既是诗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同学们,诗词之美,不仅在于它的文字,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那份美好,传承那份文化。

最后,我想用一句诗词来结束今天的演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诗词之美,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谢谢大家!。

关于中华诗词的演讲稿

关于中华诗词的演讲稿

关于中华诗词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关于中华诗词》。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历经兴替,流传至今。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丰富文化,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具有无穷的魅力。

中华诗词起源于古代的歌谣和祭祀歌曲,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顺应着时代的变迁,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华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人们倾诉悲喜、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中华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四言、五言、七言等为基本韵律,每一句都精炼而深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通过诗词的艺术形式,诗人可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道出了长安城的繁华和悲壮,贾岛的《寻找隐世者不遇》表达了对名利之外的追求。

这些诗词不仅赋予了言辞美感,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中华诗词的魅力也在于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皆喜好诗词,他们以写诗作文为娱乐,并将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墨客,如杜甫、李白、苏东坡等,他们的诗词作品千古流传,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通过诵读、学习和创作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中华诗词是中国人民情感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中华诗词的精华,学会欣赏和创作优秀的诗词作品,让中华诗词的魅力继续传承下去。

谢谢大家!。

古诗词演讲稿三分钟

古诗词演讲稿三分钟

古诗词演讲稿三分钟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在短短的三分钟内,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首先,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情感。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诗文,每一篇古诗词都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着古人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爱情的思考,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风俗习惯。

因此,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文化知识,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古诗词是审美的享受,它们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简单的诗句,却包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在读完后不禁陶醉其中。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也启迪人们的心灵。

因此,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在享受美的同时,也懂得欣赏美。

最后,古诗词是人生的智慧,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比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告诫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不断奋进的精神。

古诗词通过对人生、情感、自然的思考,给予我们启示和指引,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和大家分享了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古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审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智慧。

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也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让古诗词的光芒在我们心中永远闪耀。

谢谢大家!。

中华诗词演讲稿

中华诗词演讲稿

中华诗词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中华诗词的魅力。

中华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表达,它们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追求。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赞美,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以明月为引子,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和追问。

苏轼借助明月这一自然景观,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展现了中国古代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中华诗词不仅在表达情感和审美意境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文化传承和精神传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我们应当更加珍视中华诗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诵读、研习和传承,让中华诗词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同时,也应当让中华诗词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中华诗词的魅力,让它们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寄托。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诗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谢谢大家!。

关于诗词的演讲稿三分钟

关于诗词的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诗词的魅力》。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诗词抒发情怀,传承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诗词的魅力。

一、诗词之美,在于意境古人云:“诗言志,词言情。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是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意境之美尤为突出。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鹳雀楼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

再如,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以明月为引,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之美,在于意境的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二、诗词之美,在于韵律诗词的韵律之美,是其独特魅力之一。

我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技巧,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押韵等技巧,展现了草原的生机与离别之情。

诗词之美,在于韵律的和谐,让人陶醉其中。

三、诗词之美,在于哲理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许多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飞来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告诫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进步。

再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诗词之美,在于哲理的深邃,让人深思。

四、诗词之美,在于传承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语文诗词选修课件第三课咏史怀古知识讲稿

语文诗词选修课件第三课咏史怀古知识讲稿

意境是诗歌所创造的独特艺术境 界,通过对意境的感受和分析, 可以领略到咏史怀古诗的美学价
值。
探究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有 助于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 意境,从而深入领悟诗歌的意蕴。
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态度
诗人作为咏史怀古诗的创作者,其情 感和态度对于理解诗歌至关重要。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可 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与态度, 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内 涵。
节奏感强
通过音韵、平仄、对仗等手法,营 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构思巧妙
在构思上注重创意和新颖性,使诗 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06
咏史怀古诗的实践应用
在作文中引用咏史怀古诗
引用咏史怀古诗可以 丰富作文的文化内涵, 提升作文的文化品位。
引用咏史怀古诗可以 增加作文的文学性, 使语言更加优美。
引用咏史怀古诗可以 增强作文的说服力, 使论据更加有力。
特点
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运用典故 、对比反衬等手法,语言含蓄蕴 藉,意境深远,富有历史感和文 化底蕴。
咏史怀古诗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期。随着历史的演变,咏史怀古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历史事件
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战争、政治变革等都是诗人咏史怀古的题材,如楚汉战 争、三国鼎立、唐宋变革等。
最后需要反复修改和锤炼,以完 善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修辞和表现 手法,可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态 度。
05
咏史怀古诗的创作技巧
选择恰当的历史题材
01
02
03

初中诗词讲解演讲稿范文

初中诗词讲解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解一首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初中诗词——《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短短二十字,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

从字面上看,诗人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前,仿佛地上覆盖了一层霜。

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到一种静谧和清冷。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诗人用“明月光”来形容月光,既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这里的“床前”则把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房间,仿佛我们也在床前,感受到了那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诗人将月光与霜相比,增加了诗句的意象。

这里的“疑”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月光与霜的混淆,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

月光如霜,使得诗人不禁怀疑自己是否置身于霜天之中。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那轮明月。

这里的“举头”一词,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敬仰之情。

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来,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这里的“思”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月光虽然明亮,但无法驱散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乡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他背井离乡,四处漂泊。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诗人那种高洁的品格和崇高的情怀。

李白以诗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

这种情感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像李白那样,保持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对人生的热爱。

让我们在诗词的世界里,汲取智慧,陶冶情操,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谢谢大家!。

三分钟诗词演讲稿范文

三分钟诗词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有幸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诗词的演讲。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在此,我将用三分钟的时间,与大家共同领略诗词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诗词的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诗经》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此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各领风骚数百年,共同构成了我国诗词的辉煌历程。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一下它的韵味。

诗词之美,美在韵律,美在意境,美在情感。

首先,让我们谈谈韵律之美。

诗词的韵律,如同音乐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诗词的韵律,正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节奏鲜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让我们领略一下意境之美。

诗词的意境,如同画家笔下的山水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两句,描绘出一幅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最后,让我们感受一下情感之美。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抒发,它承载着诗人的喜怒哀乐,让人感同身受。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让人心生感慨。

当然,诗词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

它还能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

正如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诗词,正是这座“黄金屋”的钥匙。

在新时代,诗词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北岛的《回答》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然而,在享受诗词魅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诗词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诗词,喜爱诗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此,我呼吁大家,从现在做起,热爱诗词,学习诗词,传承诗词。

让我们共同为诗词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诗词的魅力:它美在韵律,美在意境,美在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基础知识——2012年12月8日在钟山诗词研究会的讲课周勤璋尊敬的各位诗友:大家好!受你们的邀请,到这里来,感到很荣幸。

受到你们如此热烈欢迎,我很感动。

谢谢大家!在这里能和广大老朋友见面,能同诗友们广泛交流,能有机会向大家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

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诗词创作的体会。

由于才疏学浅,不敢班门弄斧,讲错了敬请多多指正,以此作为抛砖引玉吧。

诗歌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华诗词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主流形式,对国人性情的陶冶和素质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随着中国诗学的发展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唐诗、宋词、元曲等光辉夺目的文学作品,以其博大精美、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诗词格律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词、曲的形式是由歌唱的曲调决定的,近体格律诗则是在汉字、汉语声调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

作为中国诗歌的形式特征,诗词格律是前人创作实践和智慧的结晶。

完美的形式和充实的内容相结合,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古典诗词的永恒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和格律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诗词格律是一种累积起来比较稳固的形式。

这种形式,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审美特征融为一体。

这种形式对于诗人的帮助,犹如翅膀之于飞鸟;但是这种形式对内容也起着限制、约束的作用。

诗词格律既不是可以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的纯粹形式,也不是诗词创作必须砸碎的枷锁和镣铐。

不可否认,过去长期存在着否定格律的倾向。

诗词格律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

为什么要了解了诗词格律呢?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前人那些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诗词佳作;同时,熟练掌握了诗词格律,可以运用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诗篇。

为了适应广大诗词爱好者欣赏和创作的需要,由南京市社科联组织,我们曾编写一本小册子。

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列举了100个常用词谱,附录了《平水韵》、《中华新韵韵目》和《词林正韵韵部》等资料,通俗易懂,力求实用。

有的诗友有此小册,大家可看看。

今天首先向刚入门的诗友们介绍一下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这是班门弄斧了,在座的有很多行家里手,有很多诗词大家,讲错了,敬请批评指正。

一|、诗律《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一)格律诗的种类古典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近体诗以前的诗。

近体诗:指南朝至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绝句限定四句,有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限定八句,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句法: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讲究句子的节奏。

但是,古体诗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整首诗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要求整齐。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用韵: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押韵;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极个别的也有押仄声韵的。

平仄:古、近体都十分注意字声的铿锵和谐。

古体诗运用的是汉字汉语的自然声韵;近体诗运用的是关于对汉字“四声”的自觉认识。

“四声”是分为平仄的,所以说,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的。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二)用韵古代韵书很多,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实际的是金代的官韵书《平水韵》。

后人用韵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称为上平声、下平声。

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附:《诗韵常用字表》(平水韵)一、上平声;二、下平声;三、上声;四、去声;五、入声。

上、下平声都是平声,上、去、入声都是仄声。

如何运用“平水韵”?我的做法是:首先,不违背“平水韵”的基本原则,用“平水韵”,不与新韵混用。

其次,不完全照搬、机械套用“平水韵”。

从《平水韵》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一东和二冬,三江和七阳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就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例如古人读《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a),白云深处有人家”。

很悦耳。

如果现在人读“远上寒山石径斜(xie),白云深处有人家”,就不悦耳。

再如上平声四“支”韵里:枝、垂、衰、涯、蛇等,上平声十三元韵里:繁、元、言、喧、门、根、村、坤……这些字今天不通押。

怎么办?我把这些字重新分类,与现代汉语音韵相同的归一类。

如把繁、元、言、喧与门、根、村、坤分开。

an韵一类,en韵一类。

“平水韵”和现代汉语读音与用法相结合。

这样,既不违背“平水韵”,今天读起来又不别扭。

何乐而不为?我们写诗是让今人读的。

语言是有变化的,总不能一味地、机械地仿古,要做到古为今用才是。

写诗作词都是如此。

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中华诗词》2004年第5期)一、麻a,ia,ua二、波o,e,uo三、皆ie,üe四、开ai,uai五、微ei,ui六、豪ao,iao七、尤ou,iu八、寒an,ian,uan,üan九、文en,in,un,ün十、唐ang,iang,uang十一、庚eng,ing,ong,iong十二、齐i,er,ü十三、支(-i)(零韵母)十四、姑u用今韵写近体诗,只要掌握以上十四韵韵母就可以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波o,e,uo、十二、齐i,er,ü、十三、支(-i)(零韵母)。

其它不难掌握。

当然,要用新韵,必须学好汉语拼音。

(三)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平、上、去、入构成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仍然属于仄声;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例如“屋”“福”“国”“习”等。

写近体诗,有的朋友感到入声字难以把握,其实入声字不多,常用字更不多。

多看、多记就行。

还有象以拼音an、ang、en、eng为韵母的多不是入声。

有的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

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

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

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

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

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四)律句在近体诗中,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这个音节可以称为“节奏点”。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五言律诗的句子,只有四个类型: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这四类句型归两大类:(1)A和a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仄仄,是仄起句。

(2)B和b为一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

由这四类句型变化可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小册p27(2)平起式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

七言律句是在五言律句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

把平起变为仄起。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A、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四类句型变化也可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小册p30(2)仄起式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五)粘对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邻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

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

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1)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