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鲁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二讲 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鲁教版

高中地理 第二讲 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二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纲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2)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3)掌握流水、风、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结合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貌景观图分析地形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结合重大地质灾害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变化本讲重点: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2.板块构造学说本讲难点: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形成的影响课时一: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一、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二、板块构造学说1.理论内容: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注意:板块之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造山带,不要把大洲和板块混淆。

如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但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

【典例分析】1.(2009·上海高考)板块构造学 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回答(1)一(3)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课后作业】填图完成六大板块名称课时二:常见的地质构造(1) 三、褶皱、断层及其构造地貌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2)利用背斜找油、气(3)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 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1节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1节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图示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重难点)3.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重点)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内、外力作用比较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地表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使地表趋于平坦[特别提醒]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①是美洲板块,②是太平洋板块,③是亚欧板块,④是印度洋板块,⑤是非洲板块,⑥是南极洲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板块相对运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常见形式:褶皱和断层。

2.褶皱(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是有些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断层(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4.意义(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2)找水: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

[特别提醒]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老师使用软管演示并解析: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出示图片向斜山,并总结褶皱形成晚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过渡:由此可见,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见在野外,我们不能简单的依据地形来以貌取人,判断它属于背斜还是向斜,这样可能会犯错。出示野外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在野外地表可能会有植被覆盖甚至是掩埋与地下,我们也无法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断它是早期的背斜山,还是晚期的向斜山。那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来区分背斜和向斜呢?
断层面一侧形成陡崖,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河谷。
多媒体动画展示
图片展示
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过渡:两种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我们就学习完了,那么学习地质构造有用吗?请大家阅读课本P32,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并通过对点演练1、2加深理解。
总结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读一读,记一记
对点演练
3.通过探究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提高地理实践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学生齐读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请大家学生用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本P29-30,完成辅助学案表格一。
自主探究
交换批阅
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
过渡:根据自主探究环节,我们知道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又使地表趋于平坦。结合中国西高东西大致呈三级阶梯的地形,我们可以得出,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内力。那么它在促使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势必会在岩层中留下一些抹之不去的痕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
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海相生物化石图片,说明这里确实经历过海陆的变迁,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呢,根据能量的来源,我们把它划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案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2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提示(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__________被________、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______板块。

2三、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学以致用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一定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沟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 和(2)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积地貌: 、沙垄考点一 褶皱山和断块山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剖析褶皱与断层的比较特别提醒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 ——背斜,B ——向斜,C ——背斜,D ——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

第二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说出内力作用的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2.识别3~4种内力作用形成的常见地貌。

3.理解常见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4.结合实例分析,学会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5.联系实际,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内力作用及地貌景观的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地质剖面图,分析其演化过程,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差异。

3.人地协调观:观察当地交通线分布,分析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了解当地主要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是什么?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特别提醒]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1.地质构造 (1)褶皱 ①什么是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②褶皱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其对地形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名称地形判断依据背斜未受侵蚀,成为山地;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①何为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②断层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什么?位移类型表现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有哪些类型?含义景观特点典例褶皱山由褶皱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地层弯曲,常呈弧形分布,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山峰高耸、山势陡峻,悬崖处往往形成瀑布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火山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

2.2.2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一地理备课组一、教学目标设置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结合资料分析不同地区的典型地貌类型及成因。

二、教学策略分析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本节课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情景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黄土高原地貌成因探究题,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2.问题教学策略通过设置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蕴含在问题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归纳策略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三、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本单元整体设计、本节课的结构特点、目标设置和学生的认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个环节:复习导入1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地貌。

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与。

询问学生: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设计意图】即巩固上节课内容,也帮助学生构建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联系与区别,是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记忆。

2师:呈现学习目标并通过填空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新知的预习状况。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情。

讲授主题一: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p31页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生: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作用力,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地球重力能等。

师:太阳在地球之外,又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生:有很多疑问师;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又衍生出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外营力。

上学期我们学习的水循环,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是?生: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师:没错,没有太阳辐射,地球上的水就不会有液态、固态、汽态的转变,就不会有水的流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第三 第4节第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第三 第4节第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

4.风化 (1)概念:地球表层的岩石在 太阳辐射 、水、大气及 生物 的作用下, 其物理、 化学性质 发生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2)类型。 ①物理风化: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其 物理性状 发生变化的过程。 ②化学风化: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其 化学性质 发生变化的过程。 ③生物风化:岩石受 生物活动 的影响发生物理性状、化学性质变化的 过程。 (3)作用结果:使岩石变成松散的 碎屑风化物 。风化作用为 侵蚀 作 用准备了条件。风化产物也为 土壤 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 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流水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 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 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 山坡,砾石主要受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 磨圆度较差。第(2)题,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 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 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冬春季多大风,冲 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 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第(3)题,由图可知,冲积平原
凹向河流的一岸称为凹岸,反之,则为凸岸
②风力侵蚀是与风力 搬运 相伴而行的。 风沙流 地面沙粒搬运现象。 ③冰川和 波浪 等也会产生侵蚀和搬运作用。
是一种常见的近
6.堆积
遇到障碍或随距离衰减
(1)概念: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搬运能力减弱
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 沉积 的过程,称为堆积作用。
四、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1.澜沧江源头的宽浅河谷 (1)源头: 唐古拉山 的扎阿曲。 (2)流经地形:澜沧江源区,由于位于青藏高原面上,地形比较 平坦 。 (3)河流作用:河流向下的 侵蚀 作用较弱。 (4)河流地貌: 宽浅 的河谷。 2.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山区的峡谷 (1)流经地形:横断山、 云贵高原 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 (2)河流作用:落差大、水流 急 ,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 强 。 (3)河流地貌:“ V ”形峡谷。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风力作用(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风力作用(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风力作用”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2.1.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风力作用(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二、课程标准及分析“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营力因素。

”“风力作用”属于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外营力因素,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剖析,让学生学会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教材中重在介绍风力作用中的搬运和堆积作用,着重介绍了风蚀地貌和沙丘的形成,以此为实例,像学生介绍风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貌形态的。

四、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塑造地貌的内营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已经学习了外营力中的流水作用,在对风力作用的学习中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并且。

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空间感知更强,对这一部分知识一会更加容易理解。

风力作用在人们的日程生活中也有所接触,所以,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貌的塑造作用2、知道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3、知道一些基本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如沙丘,并知道如何区分沙丘迎风面和背风面六、重难点1、重点: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2、难点: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过程七、教学过程1、导入:提出问题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黄土来源并呈现黄土高原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内容风力作用。

2、播放西北地区的风蚀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沙丘等),提出问题以上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形成过程。

3、向学生详细讲解以上地貌形态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对风力作用进行分类: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4、展示沙丘图片提出问题:哪一个面是迎风的哪一个面是背风的?学生回答后讲解。

5、提出问题:风力作用在什么地区最明显?为什么?6、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做答。

结束本内容的学习。

八、板书设计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风力堆积:沙丘风力作用风力搬运:沙尘暴、黄土高原成因分布: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九、教学后记本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他们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借助图片视频等材料,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理解。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鲁教版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鲁教版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鲁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鲁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鲁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7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地表形态以景观图、剖面图等为背景,考查某地地质构造类型、构造地貌及其成因.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深度思考1】形成有何不同吗?提示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二、内力作用与山地地貌1.褶皱山(1)褶皱①形成原因:强大的挤压作用。

②基本单位:褶曲。

③两种形态:甲背斜和乙向斜。

(2)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背离运动张裂区——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碰撞区—-高大的褶皱山系【深度思考2提示不能,应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2。

断块山(1)断层①成因: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3章第2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标展示核心素养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1.综合思维:利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原理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如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

2.地理实践力:利用业余时间去不同地形地貌区,考察地质地貌的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0页[基础梳理]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分布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侵蚀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1.流水、风力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1)从地表形态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往往是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素养引领】1.(综合思维)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提示:(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图所示:(3)主要的沉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沉积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有明显的分选性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2.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区分时主要从两方面: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精品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精品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精品教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典型地貌形成的动画演示或模拟实验的分析和探究,掌握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内力或外力因素,进而学会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2)结合乡土地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地理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2)通过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树立正确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改造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内、外力因素(2)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常见地貌(3)流水和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难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因(3)冲积扇的形成【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模拟实验用品(螺纹塑料管小木棒簸箕型塑料或铁质容器喷水壶粗细不均的泥沙等)【课件设计思路】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以思导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景观图、素描图、模拟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创设情境,把教材中抽象的成因、原理和现成的结论形象化、动态化、过程化,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并通过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课件1 高原、盆地、山地、平原等宏观地形景观图和沙丘、风蚀蘑菇、冲积扇、冲沟等微观地貌景观图.由此导入新课: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既有崇山峻岭,也有一马平川,既有悬崖绝壁,也有深壑幽谷,很多地方成为旅游和探险的胜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学会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力和外力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增加;外力作用地表,地势高差;地貌类型成因背斜谷、向斜山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而形成河流阶地在地壳垂直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作用形成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下图为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河流阶地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2.图示地区地壳运动上升的次数最可能是()A.1次B.2次C.3次D.4次【对点精练】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0 m的起算线。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3.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4.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二)特殊地貌景观及等高线判读1.火山口2.风蚀蘑菇3.岱崮地貌4.梯田5.新月形沙丘6.山前冲积扇【对点精练】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5.地壳抬升前,该地()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6.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7.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练习案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并确定地质构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三地理一轮复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文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通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而垂直运动则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其他内力作用包括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和地震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有张裂、相撞和相互挤压碰撞等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包括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等。

举例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等。

文章中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但是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构造对地貌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地图和实例对板块构造、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进行了讲解。

其中,K岛作为一个实例,展示了火山爆发对植被的影响以及自然植被恢复的时间。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和找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写文章时,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不要改变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同时,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和用词,使文章更加通顺和易懂。

海拔逐渐升高,因此,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应该是从下到上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应该是沿着甲到乙的方向绘制的,符合选项A的情况。

第3题,根据图中地层的年代依次变老的顺序,丙处应该是年代最古老的地层,而志留系是最古老的地质系,因此,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是志留系,选项A正确。

2.2.2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

2.2.2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外力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见解,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特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调整学习方法,实现差异化教学。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地理知识与环保意识、责任感等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学习地表形态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果
案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设计实践性作业,如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
本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表形态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内、外力作用比较特别提示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__________被________、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______板块。

2.板块运动与地貌为谷地。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沟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和(2)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积地貌: 、沙垄考点一 褶皱山和断块山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剖析褶皱与断层的比较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典例导入 2.(2011·北京文综)下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疑难剖析 1.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2. (1)流水作用的差异①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 ;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冰川作用的差异①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②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的差异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1.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移位称为地质构造。

它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其基本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2.岩层因地壳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按形态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如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形成褶皱。

3.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即形成断层。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例题(2011·广东文综)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思维过程答案 B考查点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塑造“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的来源是( ) A.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C.大气D.流水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考查点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完成3~4题。

3.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甲~丁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A.甲B.乙C.丙D.丁4.在图中甲~丁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甲B.乙C.丙D.丁考查点三板块构造理论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各类岩石中,在丙处常见的是( )A.玄武岩B.页岩C.花岗岩D.石英岩6.若图中乙板块边缘受挤上拱,形成的是安第斯山脉,则甲板块属于( )A.南极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考查点四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读图甲和图乙,完成7~8题。

7.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8.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考查点五主要地貌形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F1F2、F3F4都是构造,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构造。

(3)图中河流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河沿途居民点很少或居民点规模很小,主要原因是。

(4)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该地区地下水分布可能较多的是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下面“某地质地形图”,回答1~2题。

1.判断该地地形成因是( ) 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2.读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B.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C.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D.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3.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关于两图中板块边界类型与其形成的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A.海岭—生长边界—火山岛B.海沟—消亡边界—岛弧C.海岭—消亡边界—海岸山脉D.海沟—张裂边界—裂谷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C.丁、丙、甲、乙D.丙、丁、甲、乙5.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D.可以修建水库堤坝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处海岸陡峭B.乙处地貌为山谷C.丙处海拔200米D.山脉多东西走向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M河口冬季沉积显著②N海域适合水产养殖③公路走向主要受地形影响④聚落多沿海分布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下图中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

读图回答8~9题。

8.该地形为( ) 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9.形成图示地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下图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考虑地转偏向力)。

读图回答10~11题。

10.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 ) 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11.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 A.向斜B.背斜C.谷地D.山岭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2~13题。

1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13.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地貌均由地壳运动形成B.乙处为背斜成谷C.丙处为地堑成谷D.丁处为地垒成山下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据图判断( )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B.2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15.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B.B为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下图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甲图是乙图中岩层局部放大图。

材料二“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

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