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及反思1.《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蚁穴、念叨、原谅、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所学,质疑导入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带领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2.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4.“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5.简介作者。
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作家、散文家。
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工具书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处及时请教他人。
《那个星期天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那个星期天》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探讨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与人性的思考。
导学内容:1. 小说《那个星期天》的主要情节概述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 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自己曾经有过的欲望,有没有一次因为实现了欲望而感到后悔的经历?这种经历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迪?小说《那个星期天》中的主人公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呢?第二步:阅读理解请同砚们阅读小说《那个星期天》,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 主人公的欲望是什么?他是如何实现这个欲望的?3. 主人公在实现欲望后的感受是怎样的?4. 故事的结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和启迪?第三步:人物形象分析请同砚们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你觉得这个人物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第四步:主题与思想探讨小说《那个星期天》中所蕴含的主题和思想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思考?请同砚们就此展开讨论。
第五步:教室分享请同砚们就自己的阅读理解、人物分析以及主题探讨进行分享和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和见解。
作业:1. 思考并总结小说《那个星期天》中的主题和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个你觉得最有意义的人物,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3. 阅读其他同砚的作业,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置信同砚们对小说《那个星期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希望能够在探讨中发现更多的启迪和感悟。
愿我们都能从阅读中获得智慧和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一篇情感真挚、细腻的散文。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成功之处1.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那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时的心情变化。
例如,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男孩心情的语句,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体会他从期待到焦急、失望、绝望的情感历程。
同时,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注重细节描写的分析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小男孩的动作、心理活动等。
我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些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小男孩的情感。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这样的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也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的点滴经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同时,通过交流分享,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共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注重了整体教学,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方面存在困难,但我没有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时间把握不够精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某些内容的讲解过于详细,导致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在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分享和写作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文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文教学反思汇总1 北京的春节成功之处: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感染力而且很细致,和学生的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
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在于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学生们的阅读面不够多,不够深,没有对文人们的风格形成一个印象,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改进措施: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推荐一些短的风格明显的小说或小小说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拓宽知识面。
2 腊八粥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带领学生重点品析。
为了让学生体会更准确,我也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形式,以读促悟。
课文的一个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时我也按照这个结构进行讲解,比如“等粥”这一部分是详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等粥”时人物的急迫心情,我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进行讲解,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不足之处:本课没有更多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不足。
改进措施:在讲解生字书写方面不充分,这在以后要改进。
3古诗三首成功之处: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
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行理解诗人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理解诗意,然后补充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
像《迢迢牵牛星》的情感则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在诗中找出答案。
总体上学生比较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一些会更好,更契合单元主题。
不足之处:讲解的内容部分学生不懂,导致课后练习效果不太理想。
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在组内沟通交流时采取多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大胆的表达,再查漏补缺,及时调整课堂进度和深度。
2020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附教学反思 含习作例文、写作、学习园地
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 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 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 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 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 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 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 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 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 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 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 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 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 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 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 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语文六下的教材内容。
这是一篇叙事性质的短文,描述了一个孩子在星期天期待父母带他去公园玩,但父母却因家务繁忙而未能实现的失望心情。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文章展现了孩子的纯真和对亲情的渴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孩子的内心情感,并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二. 学情分析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心理。
但同时,他们对于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情感,并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懂得体谅父母,学会感恩。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引导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和期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法为主,结合情感教学和讨论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失望和期待。
同时,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星期天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引出课文主题。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分析人物心理。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文中的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孩子的内心情感。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强调亲情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懂得体谅父母,学会感恩。
热门-《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这节课是《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
我在环节上采用了“移步换法”的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由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导入,学生对刚发生过的事情感受和印象深刻,很自然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名人吧”了解作者,只有知作者,明内容,才能更好的体验角色。
进入“拾贝吧”认识一些美丽的贝壳――词语闯关,复习词语,检查预习,为下文的学习扫清障碍。
同时把词语当做“贝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开火车进行词语闯关,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入“体验吧”进行角色体验,体验在这一天里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此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交流、分享,而没有将大量的句子在课件上展示,是因为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自己说,畅所欲言。
特意出示文中有一处的观察点发生转换的句子,让学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
这个地方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品析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排比想像等方法真实自然的表达内心感受的,从而突出了重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进入“谈心吧”,站在孩子的立场,把自己当做文中人,把老师当做“母亲”,就一些实际问题谈自己真实的看法。
让学生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一开始谈论这个问题时,是片面的,认为她是为了家庭而忽略了孩子。
我于是引导:原来这样做也可以成为一位好母亲,那以后当我的孩子想出去时,我就说行行行,等我忙完了就去,但就是不去(笑)。
立即有学生发言: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对母亲进行评价,从母亲忙碌于家务中脱不开身来评价,她是一位好母亲;但从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对带他外出的承诺评价,她不是一位好母亲――这样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理。
(全班同学笑着给他鼓掌!)最后进入“写作吧”,学了本文,体会了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懂得珍惜家人;(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尊重他人的付出;(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那个星期天》;(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3)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2)学会感恩,尊重他人的付出;(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那个星期天》的PPT或黑板;(2)生字词卡片;(3)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那个星期天》;(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或黑板展示课文《那个星期天》的;(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介绍;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性格特点;(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3)教师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4. 知识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瞬间;(2)教师展示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亲情;(3)学生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那个星期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那个星期天》,巩固生字词;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1.词语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蒸
融”可以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来理解。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
板块二 品读好句悟文采 学习第 3 自然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课件播放轻音 乐,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听完之后思考: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 感人?(课件出示:第 3 自然段) 预设 1: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 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 人一般伶伶俐俐地跨过;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3.朗读指导。 (1)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2)读出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4.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受写下来。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 到渠成。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③对话交流: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 1、2 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既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的指 导,又让学生走进了文本。通过读、找、圈、议、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 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通过谈话导入,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研读环节,通过圈画、朗读和品析关键语句,体会“我”在等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提炼文章的行文线索,旨在由此聚焦心理描写,为后文分析心理变化作铺垫。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即借助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互动也比较好,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我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引导提问上,对学生的提问不够关注。
其实,提问应该是双向的,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潜能和勇气,也许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激射出思维的火花。
1。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导入阶段,我从《盼》这一课入手,回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出: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盼望,也有一个男孩,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盼望,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
接下来,从课题中的“星期天”入手,询问同学们星期天会做什么,学生发言很积极。
紧接着我询问,课文中的男孩盼望星期天去做什么——去动物园玩。
进而,我们认识作者史铁生,走进文本之中。
首先,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事情三要素的帮助下,加上引导学生能够发言说出主要内容。
紧接着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借助表格,按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和母亲的具体行为以及“我”不同的心情。
知道文章各个段落写什么内容之后,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找到相应段落寻找答案,提取关键句,摘录关键词。
对于“我”心情的变化也有同学能够较准确地说去。
但对于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我在引导学生具体学习“我”的心情变化时自己讲的仍旧过多,反而学生没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思考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之后我对此的总结也不到位。
为了联系生活实际我在讲到“我”和母亲的形象时,有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和家长们的情况,给了他们发言或者说“吐槽”的机会,同时也委婉地告诉他们如果有委屈可以及时沟通,也简单交流了遇到负面情绪会怎么排解。
对于最后的环节我绕得稍微远了点,下一次可设计将作者“史铁生”的介绍放到最后展示,以此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们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兴趣。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第【1】篇〗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
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
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第【2】篇〗《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
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辩证思考,理解主旨。
“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
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
《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
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
第3单元 9 那个星期天 2020部编版六下教案
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 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评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评课稿一、背景介绍本文是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那个星期天》进行评课的一份文稿。
该课文是一篇散文,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温暖的星期天,通过对主人公的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场景。
本文将围绕散文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本文选取了《那个星期天》这篇散文作为教学内容,主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这篇散文,学生可以培养对文章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这篇散文,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词汇和句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考散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散文主题和情节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中的描写,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散文的情感表达,使其能准确地理解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4.1 多媒体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声音的辅助,展示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2 合作学习法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和合作,通过思考和对话,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情感教育法通过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去体验、表达并分享自己的情感,培养其情感认知能力。
可以提出一些关于亲情、友情等话题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与散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主题的猜测和思考。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那个星期天》是一首关于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星期天的歌曲,它描绘了星期天的温馨、宁静、欢乐、安详和温暖,表达了星期天的诗情画意。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那个星期天》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内容《那个星期天》是一首关于星期天的歌曲,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们去理解“星期天”这一概念,了解有关“星期天”的各种息,包括星期天的特征、星期天的意义、星期天的习惯等。
事先要求学生们了解相关息,以便在听歌时能够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
首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就“星期天”的特征、意义、习惯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增强学生们对星期天的认识。
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聆听《那个星期天》,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对歌曲中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
最后,再收听歌曲,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把歌曲中的内容概括出来,以便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通过《那个星期天》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星期天的特点,同时也能够学会用歌曲中的词句去描绘星期天的温馨、宁静、欢乐、安详和温暖。
此外,学生们还能够体会到歌曲中的情感,给他们带来一种美好的情感。
总之,《那个星期天》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星期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歌曲中的情感,让他们获得了良好的身心发展。
【七彩课堂】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七彩课堂】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教学反思备课素材9 那个星期天【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
语言运用: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思维能力: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审美创造: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课前解析】整篇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心情的变化过程。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
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
关注作者: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课文选自半自传体小说《务虚笔记》,知道课文背景,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这种细腻的变化既通过动作描写,也通过对内心的刻画,融情于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9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
课文讲述了一个孩子在期待中和星期天以及母亲之间的故事,体现了孩子童真的心理和母爱的深沉。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法,进行语言实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星期天的生活场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星期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集体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法,进行语言实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那个星期天期待星期天母亲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都比较深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语言实践环节,学生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法进行练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母爱的伟大的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在《那个星期天》的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有:1. 课文情节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包括孩子对星期天的期待、星期天的活动以及母亲的角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第1篇】《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一、说教材《那个星期天》是部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第二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那个星期天》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自己小时候等待妈妈带他外出时的心情的散文,这篇课文从孩童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活,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理解当时人物的心情略微有难度。
二、说学情这篇课文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加上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六年级学生有点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课前的预备工作很重要,老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可结合一些文字介绍、说明、电影电视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对理解当时孩子们的思想状况、理解本文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四、说重点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仔细品读。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2.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节课将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情景教学法,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赏析,结合环境描写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1. 引言那个星期天,我执教了一堂高中物理课程。
这节课是在教室内进行的,主题是“力的作用和变化”。
这是一个关键的主题,因为它涉及到学生对力的基本理解,以及力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变化。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对那个星期天的教学进行反思,并讨论我认为做得好的方面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2. 教学过程2.1 课前准备在这次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大纲和教学资源。
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选择合适的教材和示例问题,以确保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
2.2 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确保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力的作用和变化。
我开始用简单的实例解释力的概念,使用短视频和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彼此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最后,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解决问题,以加强他们对力的理解。
2.3 学生参与总体而言,学生们在这堂课上积极参与,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热烈地参与了小组讨论,并积极解答我的问题。
我观察到学生们在互动中表现出自信和积极性。
这让我相信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成果评估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一份简单的测验,包括选择题和解答题。
这份测验旨在测试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认为评估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因为它能帮助我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调整。
4. 反思与改进4.1 成功之处在这次教学中,我认为取得了一些成功。
首先,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这证明了我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
其次,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展示了他们对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让我相信我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实现。
4.2 可改进之处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
其次,我还需要改进一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
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一、教学效果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
“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
与爱的理解。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
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
《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
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
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
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4.学生现实有需要。
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辛劳。
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得到成长。
二、成功之处
表现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教学。
一是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二是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
“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三是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
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四是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
“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蚁穴……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三、不足之处
最后一个环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妈妈说些什么?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表达,表达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主题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的时刻,让学生尽情去说。
9《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
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
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
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
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
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
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
的。
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
其实我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
进行探究。
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子伤心难过的惊惶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
她对孩子的爱令人感动。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4.改进措施(思改)
在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
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和平时的课文略有不同,朗读的时候,语速缓慢,语气平缓,在第一二自然段中语速稍快,声调上扬,要读出激动、兴奋;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较烦闷,焦急,无聊,在朗读的时候,声调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