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解析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两种不可或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对 policymakers 和普通民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定义、工具、目标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旨在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根据操作方式和目标,货币政策通常分为扩张性与紧缩性两种类型。
1. 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时,中央银行可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手段包括:降低利率:通过降低基准利率,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借款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投资与消费者消费。
量化宽松: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将资金注入市场,扩大银行的可贷资金,提高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其能够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
当经济过热并伴随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物价水平。
主要手段包括:提高利率:增加基准利率提高借款成本,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减少资产购买:逐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通过短期内不再购买金融资产,达到收缩市场流动性的目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限制银行的放贷能力。
二、财政政策的定义及其工具与货币政策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等方式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收入分配公平。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不景气或失业率上升时,政府可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公共支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增加政府支出,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鼓励消费和投资。
在经济过热或者需要控制财政赤字时,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削减公共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政府项目开支,从而减少预算赤字。
货币政策紧缩经济增长放缓
货币政策紧缩经济增长放缓货币政策紧缩与经济增长放缓货币政策紧缩是指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的目的。
然而,这种紧缩的政策往往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本文将对货币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机制与原因。
一、货币政策紧缩的原因与手段货币政策紧缩往往是由通货膨胀的压力引起的。
当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预期较高时,央行会采取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紧缩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和收紧信贷政策等。
二、货币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1. 投资成本上升:利率的提高会增加借款成本,企业和个人在投资决策上更加谨慎,从而抑制了投资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 消费减少:紧缩政策带来的高利率使得借款成本上升,债务负担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导致消费减少,减少了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 减少货币供应量:央行通过降低货币供应量来收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
三、货币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的影响外,货币政策紧缩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经济变化,从而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1. 汇率升值:紧缩政策会提高货币的投资回报率,吸引国外资本流入,导致汇率升值。
汇率升值会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2. 资本市场变动:紧缩政策会导致股市、债市等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投资者情绪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决策的确定性,对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四、货币政策紧缩与经济增长放缓的启示货币政策紧缩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但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需要权衡通胀控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紧缩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此外,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来平衡货币政策的紧缩性,以实现经济增长与通胀控制的双赢局面。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名词解释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名词解释在经济学中,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物价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紧缩性货币政策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相对严格的货币政策,与宽松性货币政策相对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探讨其特点、影响和应用。
在经济领域,货币供应量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中央银行向市场提供的货币数量。
这与人们进行交换、投资和消费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紧缩性货币政策旨在通过限制货币供应量来实现一定程度的价值稳定。
例如,当物价上涨过快并导致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降低货币供应量,从而抑制物价上涨的势头。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利率水平。
通过提高利率,中央银行鼓励储户存款并减少借款行为,这将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高利率还可以吸引外国投资者,促进本国货币的升值,从而抑制进口和提高出口。
然而,高利率也会使借款成本上升,对家庭和企业的投资和消费产生一定的压力。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卖出政府债券等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收紧。
当中央银行将政府债券卖给银行和金融机构时,这些机构将支付现金,从而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此举会增加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从而降低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会导致利率上升,因此对借款人来说更难获得低成本的贷款,进而可能导致企业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此外,高利率还可能引起短期经济活动的放缓,因为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节省资金而不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支出。
紧缩性货币政策还可能导致货币升值,对出口国家来说可能会带来压力。
当本国货币升值时,会减少该国商品的竞争力,因此可能导致出口减少。
这可能对出口驱动型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在应对通货膨胀和保持金融稳定方面,紧缩性货币政策被普遍应用。
然而,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权衡利弊,并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如果紧缩性政策过于严格或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萧条繁荣的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萧条繁荣的政策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或通货紧缩时期, 一般政府会采取强有力的扩张政策, 以增加消费、刺激投资, 以期把经济带出困境。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萧条繁荣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萧条繁荣的政策经济萧条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以及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优缺点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能更力刺激经济面通减少税收或扩支规模等松财政政策增加社总需求增加民收入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面通降低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储备金扩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升消除或减少松财政政策挤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利率变条件刺激经济并通投资乘数作用使民收入业机增加消除经济衰退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缓衰退、刺激经济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经济初始状态:(1)存比较高失业率;(2)部企业工足设备闲置;(3)量资源待发;(4)市场疲软、没通胀现象;(5)际收支盈余状态种搭配模式面刺激进口产品需求减少际收支盈余另面推产降低失业率促进作用种模式能够短间内提高社总需求见效迅速运用应谨慎掌握尺度造通货膨胀危险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经济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紧财政政策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说通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规模等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需求面抑制通货膨胀利用提高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货币政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使利率提高投资降货币供给量减少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由于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同使利率降通紧货币政策使利率升使利率降起刺激总需求作用其结利率变情况抑制经济度繁荣使总需求总产降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初始状态:(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2)、存高失业率;(3)、际收支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面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物价稳定另面助于改善际收支状况减少际收支赤字模式运用往往造经济停滞3、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种政策组合结利率升总产变化确定具体说种模式刺激总需求同能抑制通货膨胀松财政政策通减税、增加支助于克服总需求足经济萧条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进抑制由于松财政政策引起通货膨胀压力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搭配适宜条件:(1)、经济停滞前甚至衰退;(2)、社总需求足;(3)、物价稳定没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际收支赤字种条件用松财政政策拉内需付经济衰退用紧货币政策减少际收支赤字调节际收支平衡助于促进宏观经济内外均衡4、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同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相反种政策组合结利率降总产变化确定面通增加税收控制支规模压缩社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面采取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保持经济适度增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搭配适宜条件:(1)、经济热;(2)、物价涨、通货膨胀;(3)、社失业率低;(4)、际收支现顺差状态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适宜前者用付通货膨胀者用减少际收支盈余(通刺激进口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助于促进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看述四种组合各特点现实四种政策搭配与选择复杂问题采取哪种形式应视经济情况定灵、适运用。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采取措施来收紧货币供应,提高利率,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的目标。
对商业银行而言,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产生以下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导致商业银行负担加重。
货币供应的收缩会导致银行的资金紧张,使其资金成本上升。
商业银行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来筹集资金,对其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伴随着高利率,企业和个人的借款需求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会受到一定压制,减少了其贷款收入。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
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风险评估和审查,提高贷款准入门槛,增加风险控制成本。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量。
高利率可以提高存款的吸引力,但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增加,存款者可能更倾向于减少风险,将存款用于其他投资渠道。
随着货币供应的减少,可能会使商业银行难以竞争,吸引存款。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推出优惠产品等措施来留住存款,增加存款量。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不仅资金成本上升,贷款收入减少,同时货币政策的紧缩还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放缓,企业盈利下降,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包括负担加重、信用风险增加、存款量减少和盈利能力下降。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加强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这些挑战。
谈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加大货币供应的收缩程度,限制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和调整经济增长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1. 减少资本外流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和限制信贷,使得境外投资者对我国的吸引力降低。
高利率和信贷限制使得国内资金更难以流出,进而减少了资本外流。
这有助于稳定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2. 增加国内储蓄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鼓励居民增加储蓄。
当居民倾向于储蓄时,国内储蓄增加,减少了对外借款和外资的依赖,对国际收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 改善汇率状况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汇率有一定的影响。
高利率可以吸引境外资金流入我国,推高汇率。
同时,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通胀压力,使得货币值得到保值,进一步支持汇率稳定。
这对于国际收支的平衡有正面的影响。
4. 压缩进口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限制了信贷发放,导致居民和企业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减少了进口需求。
这可以降低进口总额,对国际收支产生积极的影响。
5. 对出口的负面影响虽然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压缩进口需求来平衡国际收支,但同时也对出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得我国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为汇率升值会使得出口价格上升。
这可能减少出口量,对国际收支形成一定的压力。
6. 影响外国直接投资(FDI)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降低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
高利率和信贷限制会使得潜在的外国投资者选择其他国家,以寻求更好的投资环境和更高的回报率。
这可能对国际收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它可以减少资本外流和增加国内储蓄,通过改善汇率状况和压缩进口需求来平衡国际收支。
然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对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知识点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知识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对整体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其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方面。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支出和债务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总体运行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手段来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控金融市场的政策。
下面将详细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知识点。
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收缩性财政政策两种。
1.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适用于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收缩性财政政策收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等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和平抑经济过热。
收缩性财政政策适用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可以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来收缩总需求,从而平抑通货膨胀。
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影响整体经济运行的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包括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宽松性货币政策两种。
1.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收紧货币供应、提高利率等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和平抑经济过热。
紧缩性货币政策适用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制约信贷扩张,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2.宽松性货币政策宽松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降低利率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宽松性货币政策适用于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调节经济周期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防范与应对
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防范与应对引言: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货币流通缓慢,物价持续下跌,经济活动受到抑制的现象。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在防范和应对通货紧缩方面的作用及方法。
一、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预防1. 稳定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中的货币流通和资金投放情况。
通过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降低通货紧缩的可能性。
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贷款利率等措施,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从而控制货币的总量;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政府债券的买卖以及回购操作等手段,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
2. 鼓励投资和消费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对货币的流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鼓励银行放贷和企业借贷,以刺激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复苏。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减税、发放津贴等措施来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减缓通货紧缩的风险。
二、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应对1. 调整利率水平利率是衡量货币政策紧缩程度和经济金融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出现通货紧缩风险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提高借贷门槛等手段来刺激金融机构放贷和企业借贷,促进经济活动的增长,从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 扩大财政政策的规模财政政策是调控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税和发放津贴等方式,刺激经济活动,提高货币的流动性,从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此举有助于增加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减少物价的下降幅度。
3. 实施适度的货币宽松政策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采取一定的货币宽松政策。
通过购买政府债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增加银行体系中的资金供给,促进流动性的增加,从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结论:货币政策在防范和应对通货紧缩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稳定货币供应量,鼓励投资和消费,以及调整利率水平、扩大财政政策规模和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等措施,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应对通货紧缩风险,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一种货币政策。
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有直接影响。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中央银行通常会提高利率,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增加,借贷的利润空间变小。
此时商业银行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支出,对其资金成本形成一定的压力。
第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收缩。
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抑制经济活动,使消费、投资需求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减少。
商业银行需要严格审查贷款申请,对于资金需求不紧迫的项目通常会暂缓放贷,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收缩。
紧缩性货币政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风险。
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大了企业面临的融资成本,使一些本身经济状况不好的企业难以偿还债务,导致不良资产增加。
商业银行在收缩贷款规模的也需要应对不良资产的风险。
第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一定影响。
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贷款利息差和各种手续费收入。
紧缩性货币政策使贷款利差空间缩小,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减少。
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了企业借款需求,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也会增加。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不良资产风险的增加,监管机构通常会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要求其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等。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透明度,以满足监管要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资金成本的增加、业务规模的收缩、不良资产风险的增加、盈利能力的下降以及监管要求的增加等。
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应对这些影响,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以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
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发布时间:2021-11-11T06:11:47.00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2期作者:李怡璇[导读] 近期,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美国持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要:近期,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美国持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事实证明,这一政策已经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国金融的稳定。
去年年初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美国为应对疫情冲击,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加快经济复苏。
而最近,美国转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其用意与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深究。
本文通过对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简要介绍,重点分析对中国的影响,我国的应对措施以及如何维持中国金融稳定。
关键词: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国金融稳定;应对措施;溢出效应一、近期美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原因近几个月来,美国为应对疫情冲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试图把疫情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转移到其他国家。
此举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该货币政策下,美国经济逐步复苏,通胀增速加快,资本大量回流,美联储逆回购工具用量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纪录,对全球尤其是我国带来较大的溢出效应。
(一)从中美贸易战看美国的关税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原因自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打响了中美贸易战。
随着美国加征关税,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我国的一些货币政策、关税政策紧跟其后,做出了适当的应对措施。
比如自从2018年6月15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加征关税,6月16日凌晨,我国政府即针对性地对美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实行发不正当竞争。
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一直是顺差,这造成了我国大量产品和劳务出口到美国市场,美元大量外流,美国相对来说处于不利地位。
此次美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操作使得美元回流,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
名词解释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名词解释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学中,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加大货币供应的收紧,以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增长和维持金融稳定。
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包括提高利率、缩减货币供应和以更加谨慎的方式发放贷款等措施。
这种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过度的经济需求和通货膨胀风险。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背后是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体水平以及价格稳定。
通常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在通货膨胀高企或经济过热时实施的,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膨胀和无序增长。
一种常见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提高利率。
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来降低储蓄和投资的吸引力,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
高利率会对借款者造成更大的还款压力,这可能导致更少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从而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供应。
此外,央行还可以通过缩减货币供应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货币流动性的减少,从而抑制了经济活动的增长。
央行可以通过减少资金投放到银行系统中,或者通过从市场回收已发行的货币来实现货币供应的紧缩。
除了上述主要的工具外,央行还可以采取其他具体措施。
例如,他们可以实行更加严格的贷款标准,降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削弱了金融体系的扩张。
然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首先,紧缩性政策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减缓,影响经济增长。
其次,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个人和企业来说,高利率和更严格的贷款条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
此外,紧缩政策的实施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经济的当前状况、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央行需要权衡各种因素,以期达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综上所述,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加大货币供应的收紧以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稳定的一种政策工具。
它通常采取提高利率、缩减货币供应和加强风险监测等措施来实施。
然而,紧缩性政策也存在争议和风险,其效果和影响也需要综合考量。
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央行需要审慎权衡各种因素,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
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类型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或中央银⾏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也称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刺激私⼈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实现充分就业的⽬的⽽实⾏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因此,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样,扩张性货币政策也是通常在GDP出现负缺⼝,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
紧缩性货币政策也称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利率,进⽽减少私⼈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平的⽬的⽽实⾏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GDP出现正缺⼝,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被采⽤。
货币政策有三个重要政策⼯具:⼀是法定存款准备⾦率,⼆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上述三个货币政策⼯具属于⼀般性政策⼯具,通常被称为货币*或中央银⾏的“三⼤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也称法定存款准备率,是由货币*或中央银⾏规定的商业银⾏的存款准备⾦与存款的⽐率。
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就是货币*或中央银⾏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控制商业银⾏的信⽤创造能⼒,进⽽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货币政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会产⽣两种效应,⼀是商业银⾏存⼊中央银⾏的法定存款准备⾦会减少,从⽽商业银⾏⽤于发放贷款的货币数量相应增多;⼆是货币乘数会变⼤。
因此,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还会导致利率的降低。
显然,这会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导致国民收⼊和就业量的增加。
反之,如果货币*或中央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就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还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这会导致总需求的减少,并使国民收⼊和就业量相应减少。
因此,如果政府实⾏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反之,若要实⾏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应提⾼法定存款准备率。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作者:史锐来源:《商情》2019年第49期【摘要】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
央行应长期加强货币政策,增加法定储备,确保银行的偿债能力。
银行业务的管理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商业银行正在加速变革,改变信贷模式。
【关键词】紧缩性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 影响我国对国际进口商品的支持,长期以来一直在增加外汇储备。
为了打破银行系统的过剩流动性,央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利有弊,所以商业银行应做好正确的决策政策。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特征货币政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紧缩性的,另外一个是扩张性性的。
一般而言,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减少资金以加强经济管控。
由于这一政策,利率正在上升。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适用于通货膨胀。
当货币货币供应量上升时,就需要紧缩的货币政策。
具体代表:现金流量和实物、银行和研究机构的存款,其中现金流量与消费者价格和最活跃货币的变化密切相关。
调整货币政策一直是中央银行监管的首要任务。
①控制货币发行。
该措施确保了钞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避免货币混淆。
中央银行可以使用融资来源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
其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使用货币分配许可来管理和控制货币供应;②为了防止政府通过贷款刺激通货膨胀,需要加强对政府贷款的控制和调节,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求短期贷款、税收和债务必须全额支付;③推行公開市场业务。
央行负责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购买力,增加银行贷款和经济放缓;④提高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分配水平,控制和调整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汇率;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调整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比例,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⑥选择性信用管制。
选择性的管理证券信贷交易和房地产贷款等;⑦直接信用管制。
直接干预和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采取的一个方案。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一)不利影响(1)对商业银行部分信贷资产的质量存在挤出效应。
货币的紧缩性原理与应用
货币的紧缩性原理与应用1. 紧缩性原理货币的紧缩性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增加,从而引发经济调整和变动。
1.1 供求关系•货币供应的减少会导致货币的需求超过供应,进而引发货币购买力的增加。
•货币购买力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下降,拉动经济的调整与变动。
1.2 中央银行的作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货币的紧缩,从而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和经济运行状态。
2. 紧缩性应用紧缩性原理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2.1 调控通胀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和幅度。
当经济处于通胀态势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性措施,配合其他宏观调控措施,以抑制通胀速度,维护经济稳定。
2.2 控制资产泡沫当经济出现资产泡沫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紧缩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控制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防止资产泡沫破裂时对经济的冲击。
2.3 抑制投资过热当经济发展过快、投资过热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限制过度投资的融资渠道,并引导投资资金向其他领域转移,防止投资过热引发泡沫和不稳定因素。
2.4 稳定汇率当货币汇率过度波动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紧缩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稳定汇率。
通过增加货币购买力,可以抑制汇率下跌,维护国内经济稳定。
3. 货币紧缩的影响货币紧缩不仅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3.1 经济增长放缓货币紧缩会导致货币购买力的增加,进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3.2 市场波动加剧货币紧缩会引发市场对经济调整的担忧,可能导致股市、债市等市场的剧烈波动,增加市场不稳定性。
3.3 债务问题加重货币紧缩会导致借款成本提高,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债务服务能力造成压力,进而可能加剧债务问题。
4. 总结货币的紧缩性原理与应用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货币紧缩原理和灵活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可以有效调控经济周期和市场波动,维护经济的平稳运行。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名词解释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名词解释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是在经济形势需要调整时,由央行采取的一种措施。
本文将对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定义、目的和实施措施,旨在帮助读者对该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部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定义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采取的一种控制货币供给并提高利率的政策,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以维持经济的稳定。
通过限制货币供应,央行可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提高利率,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第二部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目的1. 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过热时,通货膨胀可能会出现,价格上涨将导致物价上升,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央行可以减少货币供应和投资需求,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物价稳定。
2. 防止经济过热:当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时,可能会导致投资过度和产能过剩。
通过提高利率和降低货币供应,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抑制投资者和企业的热情,加以限制,以减轻经济过热的压力。
3. 维护经济稳定: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波动并防止金融危机发生。
通过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央行可以避免经济过度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出现。
第三部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措施1. 提高利率: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或限制银行间贷款利率,央行可以鼓励储蓄和抑制借贷活动,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2. 降低货币供应:央行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如减少公开市场操作、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
这将鼓励商业银行降低贷款额度,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3. 调整货币政策预期:央行可以通过公开表态或与市场沟通,向市场传递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信息,以影响市场预期。
这种预期调整通常会对市场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结语: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央行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时的常用手段。
通过限制货币供应、提高利率和调整市场预期,央行可以稳定物价、控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一、货币政策的类型1、紧缩性货币政策:指央行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
即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时,中央银行通过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的膨胀势头。
具体做法有: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政策的债券等。
2、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货币供应量较多地超过经济正常运行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其主要功能在于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例如,当经济萧条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和贷款规模,引起利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3、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
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二、货币供给口径M0= 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M3=M2+个人和企业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近似物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Quasi-money),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
为什么通货膨胀央行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为什么通货膨胀央行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核心假设: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减弱了。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国内原因:1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性太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2 )央行超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超速从而导致投放贷款数额太大。
3 )国内金融市场的低参与度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受阻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无无法快速发挥效果。
国际原因:1)国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市场上的货币泛滥,从而导致全球各种资源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相关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剧。
2)央行加息政策吸引了国外资本的流入,导致部分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曲线进入国内市场,加剧通胀压力。
3)国际收支的失衡。
一方面,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增大;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导致人民币具有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吸引了国际资金的流入,使资本项目也表现为顺差。
外汇储备越多,外汇占款就越大,从而导致通过这一通道投放的货币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紧银根的货币紧缩效应。
为什么我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但中央银行不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反而不停加印钞票?通货膨胀定义: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胀原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
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或平衡汇率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中国目前通胀类型: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由输入型通胀、食品推动的结构型通胀,以及由工资推动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复合形成的,这三类通胀的共同特点,都是首先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然后是企业为保住利润水平,以提价方式向市场释放成本上涨压力,所以这三种通胀,又都可以归结为成本推进型通胀。
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定义及背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存款、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存。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它常出现有经济过热,面临严峻的通胀时,常见措施为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通俗说就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量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二对银行经营影响当前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有限。
但是央票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有所增加。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必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的发展。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现有货币政策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对此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分成3项:1.存款准备金政策。
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再贴现政策。
即央行提高对商业银行票据贴现的利率,还有同行业拆借利率等。
3.公开市场业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目录定义货币政策分类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中小企业融资定义货币政策分类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中小企业融资展开编辑本段定义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编辑本段货币政策分类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编辑本段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
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编辑本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历史大幅度提高利率2005年中央银行没有对人民币利率进行调整;2006年两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由5.58%提高到6.12%。
一次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提高到2.52%;2007年中央银行五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上调到4.14%。
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由6.12%提高到7.47%。
至此,人民币与美元(2007年9月18日联邦基金利率为4.75%)的利息差越来越小,而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
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5年中央银行调整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2006年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调高到9%;2007年中央银行10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前九次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第十次上调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执行14.5%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月16日和3月18日中央银行又两次上调存款类代写论文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
在我国存在巨额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条件下,依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货币扩张的效应是有限的,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使超额准备金对应减少,很难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产生实质性影响。
所以,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只是冻结了部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体系内过剩的流动性,对整体经济没有太显著的影响。
而且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创出新高,中央银行利用该货币工具收紧货币供给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
多次大规模发行中央票据2005年中央银行四次发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总额达1237亿元;向工行发行4587.9亿元专项中央银行票;2006年对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总额度为56.66亿元,同时开始兑付94.58亿元,相当于增加货币供给量37.92亿元,中央银行采用中央票据回笼货币的压力和成本开始表现出来;2007年继续兑付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总额达691亿元;并于2007年8月29日,从境内商业银行买入财政部发行的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了扩张的财政政策;12月20日,对新疆自治区辖内41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发放专项借款7亿元,致力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问题。
中央银行票据的大规模发行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这是因为中央银行票据只是推迟了货币的投放,在票据到期还本付息时,中央银行要么投放货币,使货币供给增加,要么增发新票据来偿还旧票据,虽然当时货币供给不增加,但是总的票据发行量增加了。
滚动到期的中央银行票据需要还本付息,此时还是会使货币供给大幅增加。
这说明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需要谨慎地发放中央银行票据,以免在流动性过剩有所改善时,累积的中央票据到期需集中偿还,被动的大幅度增加货币供给,导致下一轮的流动性过剩。
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2005年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成效显著的一年,人民币汇率从7月21日的8.1100升值到年末的8.0702,市场化历程如下:5月18日,批准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开办外币买卖业务;同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八对外币买卖业务。
7月21日,发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
9月23日,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到上下3%;美元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代写论文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1%;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
另外,还取消了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的价差幅度限制。
2007年5月18日,中央银行再一次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自5月21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
8月17日,发布通知,允许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港币、英镑五个货币对的货币掉期交易,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更全面灵活的汇率、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编辑本段对银行经营影响有限当前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有限。
但是央票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有所增加。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不必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的发展。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现有货币政策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对此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牵动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出于比较优势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需求,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了新兴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留在了本国。
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和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使得中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下的转移顺差。
由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低消费,高储蓄。
高储蓄带来的是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足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出口来释放,出口导向政策就促成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在国际国内两种因素的作用下,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外汇储备每年新增数量逐年上升。
外汇储备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46%,提高到2006年的62.5%。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的。
这两大因素的长期存在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周期内长期存在,推动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
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
但是在中国,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使央行被动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已远远超出维持经济增长所需的货币量。
据测算,每年维持经济增加、贷款增长、M2增长16%左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在 5000亿元左右。
2002年以后,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较多,同时又要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被动收回外汇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所需的基础货币的增量。
基础货币的过度投放会通过乘数效应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贷款增长过快,投资增长过快。
因此,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由央行对冲掉。
当前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等工具主要在于抑制流动性过剩,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紧缩”。
从央票发行后的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环境仍然偏松。
当前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