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金融化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企业金融化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希望进入金融业以拓展自身业务。而互联网企业金融化过程中仍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企业在金融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金融
随着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完善,银行未来最大的竞争不是同业竞争,而是现代科技企业。但是,互联网金融尚无法撼动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新生的体系框架,互联网企业在发展模式及路径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开展金融业务仍面临阻碍。
一、牌照成为阻碍互联网企业实现金融化的关键问题
各类金融业务一般都有特定的牌照和准入条件,金融牌照的正式名称是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是批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正式文件。金融机构只有获得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才能从事相关金融业务。这也是实现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避免滑向法律灰色地带的关键。
目前,我国大部分互联网金融牌照都是支付牌照,而非销售牌照。这意味着它们只能作为第三方工具,对产品没有绝对控制力。
从表现形式来看,不论是P2P、第三方支付或金融服务平台,由于都没有正规金融牌照,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只能是存在银行,因此,即便银行被互联网金融局部后台化、数据被截断,银行谈判时还是会有底气在,因为互联网金融目前还不具备传统金融的一些功能,无法涉足的业务短期只能通过银行渠道解决。本质上,互联网企业还不具备银行的资质,不能合法吸储放贷,沉淀资金。因此,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仍只是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
二、传统银行的争夺
尽管目前互联网企业强势进入金融领域,但银行也开始布局银行的互联网化,可以说,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的互联网化是最有实力的变革者。首先,银行的客户和资金都是现成的。其次,传统银行本身拥有宝贵的银行牌照,这已经在资金沉淀方面先人一步,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线下的业务搬到线上。即使互联网企业在金融业务方面发展迅速,但在传统银行面前还很弱小。
三、网络安全及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融资的民主化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携带着风险。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的便利获得也会使不法分子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非法获得个人和企业信息。另外,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的同时,也要面对有效监管的挑战。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在央行2011年5月陆续发放支付牌照
后,其法律地位得到认可,并由央行支付结算司负责监管。相比之下,P2P贷款平台则仍游离于监管之外。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对策:
(1)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整合和处理优势。互联网公司要认识到,信息处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核心,获取供需双方特别是需求方的信息,是后续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基础。阿里小微贷款以及众多第三方支付组织和P2P公司,均在互联网数据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客户业务动向,加速挖掘金融业务的商业附加值,并将此介入客户流程,进而搭建出不同于银行传统模式的业务平台。
(2)根据企业性质及业务申请相应牌照。虽然各类金融牌照是开展金融业务的敲门砖,但长期看,随着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获得金融牌照,最终获得民营银行牌照,传统意义上通过银行的资金会部分分流至互联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5月首发第三方支付牌照,迄今已有250家机构获颁,其中互联网90家左右。而从央行官员的公开言论看,央行还将继续发放。同时,众多互联网支付公司正面临恶性循环,互联网支付竞争激烈,价格战对于后进入者和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利润空间极小。在这样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需要有全面充分的考量。
(3)与传统商业银行开展合作,突破发展瓶颈。目前,互联网企业所涉及的金融业务侧重于交易阶段,贷款额度偏
于中小微贷,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业务量增加,对资金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同时,对投资项目的产品评估、前景预测,风险控制方面单纯依靠交易信息已经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摧毁和替代商业银行,而是弥补和延伸商业银行无法触及的盲区。商业银行可应用互联网企业在数据积累和挖掘方面的优势,助力银行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客户;而银行充足的信贷资源、完善的风控机制,也是互联网企业发展完善自身金融体系所需。
(4)加强外部监管、内部自律及法律规范建设。互联网金融本身也有诸多问题,为最大限度避免金融系统当中存在的风险,必须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实施科学引导,我国在这些方面尚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法律。因此,颁布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政策,使金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成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需。另外,我国不但监管处于缺位状态,行业自律也极为松散。所以,要大力倡导责任金融、惠普金融,实现互联网金融在管理过程中的自律性,进一步提高透明度。
(5)发掘、培养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互联网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一般是纯计算机专业或纯电子商务专业,缺乏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并熟悉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也要加强对内部人员金融知识的培训,进而培养多种知识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国内传统的金融格局尚未完全打破,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对地域资源的控制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企业依靠互联网技术摆脱了地缘束缚。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推进,制度破冰已是可以预期的事情。互联网企业要扬长补短,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关键业务,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开创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各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李博[J].中国金融,2013,(10).
[3]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