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节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许多反应,并已经掌握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从具体的反应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学习了化合价,理解了化合价的变化。

但并没有了解化合价变化的实质以及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2)学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3)通过分析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能画出其交叉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能提高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江、黄河的概况。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难点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2.黄河、长江的治理。

※教学方法读图、探讨、讲练结合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自制投影片、图表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出示《中国水系图》或者《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学生:中国河湖众多(有众多的河湖)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很对,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板书)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一、众多的河湖[讲授新课](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被人们誉为大地动脉的河流、大地明珠的湖泊,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它们是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学生回答)河湖对于人类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既有利又有害。

(提问)河湖的好处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便于人们航运、游泳、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教师小结)教师边补充边投影彩色图片。

河湖的好处在于除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灌溉水源、水能资源、航运的便利外,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渔盐便利等。

(提问)河湖不仅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带来过坏处。

河湖有哪些坏处呢?(学生回答)河湖可带来“洪水灾害”“干旱”等。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课件

• 作业: • 《训练与测评》P9 第1、2、3、4、5 。 • 《优化设计》P20随堂练习2、4。
(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在500℃、钒触媒的作用下,某密闭容器中 反应 2SO2 + O2 2SO3 达到化学平衡 状态时的标志是( BD )
A. SO2 的消耗速率等于SO3 的生成速率
B. SO2 的生成速率等于SO3 的生成速率
C. SO2 的消耗速率等于O2 消耗速率的2倍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一课时)
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化学反应,有 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 请同学们列举些例子来。
举例,如:酸碱中和反应、硫磺的燃 烧等反应能进行的比较彻底;合成氨、 二氧化硫溶于水、CO与NO等反应就 不能进行到底了。
一、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1、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 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 ”表示,把从 左向右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 为逆反应。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建立: CO(g)+H2O(g) CO2(g)+H2(g)。
开始时υ正 > υ逆 平衡时υ正 = υ逆 ≠0
υ
υ

υ =υ


υ
0

t
二、化学平衡状态
1.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 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 保持不变的状态。 注意:1、前提:一定条件下
2.同一条件,同时 3.可逆反应总是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 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
可逆反应练习: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 18O原子组成的氧气,在 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后, 18O存在 于( ) D A. B. C. D. 只存在O2 中 只存在于SO2 中 只存在于SO2 和SO3 中 SO2 、 SO3 、 O2 中都有可能存在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共价键的极性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共价键的极性

《共价键的极性》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共价键的极性》是选择性必修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中的内容,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具体如下:1.内容要求(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2)知道分子可以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知道分子极性与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2.学业要求(1)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2)能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和键的极性来判断分子的极性,并据此对分子的一些典型性质及其应用作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物质结构与性质》第2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第3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本节是在学习了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分子的极性,能从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的角度认识键的极性的实质是成键原子分别带正电和负电。

掌握分子极性和分子中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能从微观角度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微观辨识的科学素养,通过键的极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鲁科版教材中内容的编排顺序与人教版中不同,在鲁科版中共价键的极性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的分类中,而分子的极性安排在第三节,两个内容的学习较为分散。

在鲁科版教材中安排了分子极性的实验:用带静电的橡胶棒分别靠近水流和四氯化碳,观察流向,给学生认识分子极性提供了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直观感知。

三、学情分析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已学习了共价键、电负性、酸的电离常数等知识,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做好了知识铺垫。

能力方面,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宏观性质的能力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强化。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共价键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共价键的极性。

化学选修4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新课标[原创] .ppt

化学选修4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新课标[原创] .ppt

【例3】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 2NH3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C )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例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 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A(固)+3B(气) 状态的是 2C(气)+D(气)已达平衡 ( BC ) B.混合气体的密度
课堂练习
1 、试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 填入下表中:
外界 条件改变 影响 结果 单位体积内 分子 总数 活化分 子数 活化分子 百分数 有效 化学反应 碰撞 的速率 次数
增大反应物 浓度
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 使用正催化剂
导入
1、什么是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
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
C(反应物) ↑ 浓度 →ひ↑
压强 温度
p ↑→ひ↑ T ↑→ひ↑
使用正催化 催化剂 剂→ひ↑
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
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四大因素 此外还有光、超声波、激 光、放射性、电磁波、反应物 的颗粒的大小、扩散速率、溶 剂效应等也影响了反应速率。
2、用碰撞理论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 浓度,单位体积内分子的总数增多,活化 分子数也相应增多,因而单位时间内的有 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2)压强:对于气体来说,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大压强即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因而可以 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2、用碰撞理论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 一方面使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活化分 子百分数增多;另一方面分子的运动加快, 单位时间里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次数增加, 从而导致反应速率加快。前者是主要的因素。 (4)催化剂: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 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大大增加单位体 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反应速率加快。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导教学设计 2021-2022 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导教学设计 2021-2022 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度量。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

3.能够比较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体运动的速度是物体运动快慢的度量。

2. 物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3. 比较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教学重点1.物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比较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教学难点计算物体平均速度时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实物或图片示例。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情况,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体运动和速度的概念。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步骤二:引入物体平均速度的概念1.提供一个例子:小明骑自行车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点到B点,用了1小时。

请计算小明从A点到B点的距离。

2.学生思考并回答:距离为20千米。

3.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4.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步骤三: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1.教师通过黑板示范,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教师提供更多例子,让学生按照计算方法自己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步骤四:比较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提供两个物体运动的例子,例如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相同的起点出发,小明的速度是10米/秒,小红的速度是5米/秒。

请问谁的速度更快?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小明的速度更快,因为每秒钟他能走更长的距离。

3.让学生思考,速度快和慢的比较是通过什么来进行的。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运动的快慢是通过它的速度来比较和描述的。

步骤五:小结与扩展1.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同进行小结。

2.提问学生:你能举出更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例子吗?3.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引言)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氧化反应还有还原反应,那同学们还记得那时我们是怎么定义氧化反应还有还原反应的吗?(得氧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失去氧的反应就是还原反应)(讲述)恩,那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个反应方程式里哪些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哪些物质又发生了还原反应。

2Cu + CO2↑2CuO + C 高温==CuO→Cu 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C→CO2 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讲述)好,那初中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写一个化学方程式时要遵循什么守恒?(质量守恒)恩,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元素守恒。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方程式里有一种物质得到氧肯定就要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对不对,也就是说得氧跟失氧是同时进行的,所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是不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恩,那我们就把这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反应就做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反应。

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这些反应属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有那些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与那些物质又发生了还原反应。

Cu + H2OCuO + H2Δ=C + H2O ΔCO + H2=(练习讲评)。

(设问)恩,同学们都回答的不错,那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物质的化合价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共同的变化?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元素的化合价又有哪些变化呢?(讨论)(分析)恩,那同学们现在可以看出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都有哪些特征呢。

(发生氧化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了,发生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都降低了)(讲述)对,那这里我们就可以从化合价的角度给氧化反应还有还原反应重新下个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那从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出氧化还原反应的一个特征是什么?(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练习)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的来判断一下下面这个反应属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第一课时)

第二章 第三节河流(第一课时)

A
B)
6、秦岭-淮河以南的水文特征是( ) A.水量太大,汛期较短 B.水量丰富,汛期长,冰期长 C.汛期短,含沙量大 D.水量丰富,汛期长
D
7、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 其主要原因是( D ) A.受气温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B.受季风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 C.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 D.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西部受高温的影响 8、黑龙江和松花江水量丰富而含沙量小,主要原 因是( ) A.气温低,降水多 B.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C.气候湿润,森林茂盛 D.大陆性气候强
一、内流河的河水来源: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
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夏季,随着冰雪融化,河流水量增多;
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它的水源 来自 天山、昆仑山 冰雪融水。
合作探究
1、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是哪条?
2、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哪条? 3、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哪条? 4、汛期最长的河流是哪条?
黑龙江冰期约180天 (冰期最长)
黄河冰期约100天
秦 岭
淮 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该地区河流无 冰期
人们通常将河流流量的大小、水位 的高低、含沙量的大小、结冰期的有无 等,统称为河流的水文特征。据此完成 下列任务。 正确表述家乡河流水文特征
家乡河流名称 流量 流量较大( 流量较小( 结冰期 有结冰期( 无结冰期( 水位 ) 水位变化较大( ) 水位变化较小( ) ) 含沙量 含沙量较大( 含沙量较小(
黄河 塔里木河
降水(外流河)
丰水期都在夏季
气温(内流河)
汛期 影响因素:雨季长短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第一课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课件2020编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第一课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课件2020编沪科版

答案:10 m/s
找找你容易错在哪里?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 m/s,某同学家距学校0.6 km,他以
此速度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自答】 解:人步行0.6 km,需要时间为t,由公式 v 可s 得:
t t v 0.6 km 0.5 s
s 1.2 m / s
答:人步行0.6 km,需要时间为0.5 s。
t
参考答案:(1)①选一段路程,在路程的两端做上标记,用 卷尺测出这一段路程的长度s;②让小车从一端开始运动,并 计时,到另一端停止计时,并记下小车运动的时间t;③把测 得的数据代入速度公式进行计算。(2) v s
t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路程_越__长__,运动越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时间_越__短__,运动越快。
【拓展延伸】用“时间与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比”可以表 示速度吗? 从原则上讲,不论用“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还 是用“时间与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比”,都能够反映出物 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但是用“时间与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 比”比较快慢时发现: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越长物体运 动得越慢,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与人们的习惯感知相违背。用“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 比”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 物体运动越快,与人们的习惯感知相符合,而且已为世人所公认。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按这个规定来计算速度。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的测量与计算。已知汽车经过的距离 s=200 m,所用时间t=20 s,则速度为v: s 200 m 10 m / s。
t 20 s
答案:10 m/s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Q版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4.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 mol物质中所含有的原子数 B.微粒的数目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C.国际上规定0.012 k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D.1 mol O2中的分子数为NA,而原子数为2NA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发放,全年 赠送的共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每次发放的特
内有效
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的VIP类型决定。
赠送每月15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 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 往我的账号-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答案
解析
2.下列对于“摩尔”的说法和理解正确的是( ) A.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 B.摩尔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C.国际上规定,0.012 kg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 mol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答案 D
解析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连接宏观物质与微 观粒子的桥梁;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计量的标准是0.012 kg 12C中 所含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福利特权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及单位。

2.理解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能进行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学生自主学习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01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用符号□02n 表示。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2.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061_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07N A 。

(2)物质的量(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与粒子数(N )之间的关系□08n =NN A摩尔质量 1.2.1 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05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06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1.“1 mol 大米粒”这种说法是否合适? 提示:不合适,物质的量只能用来表示微观粒子。

2.“1 mol 氧”的表示法正确吗? 提示:否,没有指明是氧原子还是氧分子。

3.一种微粒的摩尔质量就是1 mol该微粒的质量的说法对吗?提示:不对,摩尔质量与1 mol该微粒的质量仅仅在数值上相等,两者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其单位不同。

课堂互动探究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四化”(1)专有化: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在表述时不可增减,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2)微观化: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只用于表示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不表示宏观物质的数量。

例:1 mol大米、1 mol铁元素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3)具体化:在使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

而1 mol氢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氢”是元素名称,是宏观物质名称,不是微观粒子名称。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A.质量为44 g
B.有4 mol原子
C.分子数为6.02×1023
D.摩尔质量为44 g·mol-1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的摩尔质量是40 g B.1 mol NaOH的质量是40 g·mol-1 C.1 g H2和1 g N2所含分子数相等 D.等质量的N2、CH4、CO、H2O中,CH4所含分子数最多 5.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醋酸的摩尔质量与NA个醋酸分子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相等 B.NA个氧分子和NA个氢分子质量比等于16:1 C.2.4 g镁所含镁原子数为0.2NA D.17 g NH3所含的原子数目为4NA
问题导学2
①计算2 mol CO2的质量是多少?
②12 g 镁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三、以n 为中心的转换关系
3、m、M、n 转换
课堂练习2
m = n﹒M 或 n=
m M
①3.01 × 1023 个CO2的质量是多少?
②含48 g氧元素的葡萄糖(C6H12O6),其分子数目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概念:集合体 符号:n 单位:mol 物质的量的基准: NA ≈ 6.02×1023 mol-1
②含48 g氧元素的葡萄糖(C6H12O6),其分子数目是多少?
解:O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摩尔质量为16 g/mol
m(O)
48 g
n(O) = M(O) = 16g ∙ mol-1 = 3 mol
C6H12O6 ~ 6 O
1
6
0.5 mol 3 mol
N(C6H12O6) = n(C6H12O6) ∙ NA = 0.5 mol × 6.02 × 1023 mol-1 = 3.01 × 1023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细胞(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细胞(第一课时)》导学案

第三节 动物细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课前预习】1. 人体细胞和动物细胞的_____、_____基本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细胞,来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用洁净的_____将_____和_____擦拭干净。

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________。

③漱口后,用______在自己的_______上轻刮几下。

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的________中,轻轻____几下。

④用镊子夹起_____,使它的_____先接触载玻片上的_____,再将盖玻片_____放平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出现_____。

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_____,用_____从盖玻片的_____吸引,使_____浸润标本。

【课中研学】1. 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动物细胞实验目的:①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②观察动物细胞永久玻片标本。

③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④练习画动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材料用具:动物细胞永久玻片标本、生理盐水,碘液,无菌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三、方法步骤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1)按步骤进行实验,归纳并总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2)比较分析: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与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过程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讨论: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用清水行不行?2.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讨论:你所观察的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3.用显微镜观察其他动物细胞永久玻片标本。

4.绘图:依照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细胞结构简图,并尝试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5.进一步探究思考:还有其他易得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动物细胞吗?【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A.碘液、生理盐水、清水B.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C.清水、碘液、生理盐水D.凉开水、清水、碘液2.下列临时装片制作及显微镜观察操作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A.将口腔上皮细胞涂抹在清水中B.若视野较暗可选用大光圈C.缓慢放置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D.可用碘液对细胞核进行染色3.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 )①用镊子缓缓盖上盖玻片 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③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取少量细胞 ④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⑤将所取材料均匀涂抹在生理盐水滴中 ⑥染色观察A. ④②③⑥⑤①B. ④②③⑥①⑤C. ④③②⑤⑥①D. ④②③⑤①⑥动物细胞的结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辨认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擦→滴→刮→涂→盖→染→吸【分层作业】基础练习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分别是()A. 清水、碘液B. 生理盐水、清水C. 清水、生理盐水D. 碘液、生理盐水2.如图表示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 ②③①④B. ③②④①C. ③②①④D. ②③④①3.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滴加0.9%的生理盐水的目的是()A. 杀菌观察效果好B. 易盖盖玻片C. 易染色D.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4.关于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生理盐水B. 碘液染色有利于观察C. 应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D. 能观察到细胞壁5.我们的身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2,反应开始2 min内,v(B)=0.1 mol·L-1·min-1
B.t1时改变的条件是降温,平衡逆向移动 C.t2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c(C),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
分数增大
D.t3时可能是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t4时可能是使用催 化剂,c(B)不变
mA(g)+nB(g) pC(g)+qD(g)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 分数、质量分数一定 ②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③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 平衡 平衡 不一定平衡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的同时 也生成了m mol A,即v(正)=v(逆) 正、逆 反应速 ③v(A)∶v(B)∶v(C)∶v(D)= 率的关系 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平 衡与否该式都成立)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 B的同时 消耗了q mol D,均指v(逆)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 件一定)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的同时 也消耗了p mol C,即v(正)=v(逆)
提示 因为C(s)的浓度为一常数,故增加其用量,化学反
应速率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若增加H2O(g)的量,则H2O(g) 的浓度增大,使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慎思5】 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平衡体系,采取以下措施, 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加入一种反应物 B.增大体系的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解析 当一个平衡体系中有固体存在时,增大固体的量(注 意区别于增大固体的接触面积)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平衡 不移动;对于一个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可逆反应,压 强的变化不会引起平衡的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一定发生 移动,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使 用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化学平衡 不移动。 答案 C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细胞的分裂、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细胞的分裂、

二、简答题(9分+7分+12分=28分) 22.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细__胞_,桃的 种子长成桃树,其根、茎、叶分别由种子中的胚根 、胚轴和胚芽发育而来。发育过程中,细胞数目 _增_加__,体积增__大__,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变化是由于细 胞_分__裂_和_生__长_的结果。在发育成根、茎、叶的过程 中,有各种组织形成,这是细胞分__化__的结果。
第三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1课时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细胞分裂:一个__ 母细胞__经过一系列复杂的 变化后,分裂成_两_ 个子细_胞_的过程。细胞分裂时, 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_染_ 色体 __(一种 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终会_平_ 均分配__ 到两个子细胞中。
2.细胞生长:刚分裂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 胞的一半,它们能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__身的组成__物质 ,不断地长大。
A.生长 B.分裂 C.分化 D.分类
12.(3分)番茄果实的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在细 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这是( A )
A.细胞分化的结果 B.细胞生长的结果 C.细胞分裂的结果 D.细胞停止生长的结果
13.(3分)人类胚胎干细胞来自受精卵形成5~6天
后的胚胎,胚胎干细胞的“可塑性”无与伦比,在
A.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中去
B.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 C.细胞分裂能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D.细胞的分裂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3分)细胞数目增多是通过( A )实现的。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呼吸
D.细胞衰老
3.(3分)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细胞分裂范围的 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赵升国审核:王军纪包科领导:年级长:程辉使用时间:2012.3.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
[学习目的] 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v)
1.定义:
2.表示:
以N2 + 3H2==2NH3为例:v( N2 )= v( H2 )= v(NH3)=
同一个反应,同一段时间,v( N2 ):v( H2 ):v(NH3)=
结论:
3.单位: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⑴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练习:下列反应中,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铝与6mol/L的硝酸B.常温下镁与3mol/L的醋酸
C.常温下铁与3mol/L的盐酸D.常温下镁与3mol/L的硫酸
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
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思考1] 2L密闭容器中,投入5molN2,8molH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min 时,测得容器内生成NH34mol,若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同样生成4molNH3所花费的时间___2min(<,=,>,),为什么?
[思考2] 在室温条件,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容器体积?
[结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压强对反应速率___影响?(填有,无)
[探讨]N2+ 3H2==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①容器若为恒定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化学反应速率_____(加快,不变,减慢),原因是_______
②容器若为恒压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反应速率(加快,不变,减慢)_____,原因是________ 。

⑷催化剂请例举几例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例.
[实验演示] H2O2分解: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
⑸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物的表面积
练习:下图为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H2SO4中,解释图象的成因.(纵坐标为H2的生成速率)
v(H2
常见题型例举
1、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例1.(1999年全国,10)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在10 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A.v(NH3)=0.010 mol·L-1·s-1
B.v(O2)=0.0010 mol·L-1·s-1
C.v(NO)=0.0010 mol·L-1·s-1
D.v(H2O)=0.045 mol·L-1·s-1
2、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例2、反应A + 3B == 2C + 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 0.15mol·L-1·s-1②v(B)= 0.6mol·L-1·s-1③v(C)= 0.4mol·L-1·s-1④v(D)= 0.45mol·L-1·s-1则该反应在不同条件下速率快慢顺序是
结论: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来表示,才能用数字的大小来比较快慢。

思考:甲乙两不同容器进行的反应A+B=C,某时测的甲中A减少了1mol ,乙中A减少了2 mol,能比较两容器的速率大小吗?,为什么?。

习题:对于可逆反应N2+3H22NH3下列各项所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N2)=0.01 mol·L-1·s-1 B.v(H2)=0.2 mol·L-1·s-1
C.v(H2)=0.6 mol·L-1·min-1 D.v(NH3)=1.2 mol·L-1·min-1
注意:单位要一样、换算成用同种物质来表示才能比较
[达标检测]
1.化学反应速率是有单位的,下列表示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的是()A.mol/min B.mol/s C.mol/(L·min) D.mol/(L·s)
2.Ba(OH)2·8H2O与NH4Cl的吸热反应实验中,需要将Ba(OH)2·8H2O与NH4Cl晶体在研钵中研细,其作用是()A.提高反应限度B.降低反应限度C.加快反应速率D.减小反应速率
3.化学反应速率受条件的影响很大,下列肯定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措施是()A.使用催化剂B.改变浓度C.升高温度D.降低温度
4.关于催化剂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催化剂只具有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性能B.催化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即催化的专一性)
C.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催化剂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质量不变
5.高温下,炽热的铁与水蒸气在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3Fe(s)+4H2O(g)
=Fe3O4(s)+4H2(g),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增加铁的量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体积增大 D.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容器压强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