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知识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的知识流动
1 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依靠自身的技术开发, 因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企业都纷纷建立研究所、工程研究中心等。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科研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一般比较薄弱,运作也差强人意。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建设,深化认识。校正行为,规范运作,显得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双重任务, 在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高校中的研究机构依然存在着“闭门搞科研” , 科研课题没有考虑企业界生产实际的需要等问题。因此, 需加强中小高校与企业的科研机构交流与合作, 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2 科研机构
2.1企业的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科研开发机构是企业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基地, 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保证。研究机构应吸引、训练、造就一批具有科研和实践双重能力的技术人才, 并向社会辐射,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然而中小企业科研开发机构一般自己力量相对单薄,必然会想方设法向外延伸,寻求外力的支援。因此, 它又是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等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实行联台发展、合作开发、引进技术的重要渠道和中转站。
2.2高校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主要功能是创造知识、加工知识和应用知识, 并在智力依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应从优化科研机构力量、开拓社会服务领域、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等方面提高自身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3.1知识与知识流动的相关概念
3.1.1知识
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 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的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 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等要素”。
3.1.2知识的分类迈克尔•波拉尼的分类方法, 就是从知识的认知和特性方面,即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 将其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正式和规范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专有的主观知识, 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
3.1.3知识流
所谓知识流(knowledge flows), 是指知识传递过程中从知识源到知识接受者之间发生的知识转移。它通常有四个组成要素知识源、知识接受者、知识通道和干扰因素。
3.1.4知识流动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知识流动是指从知识生产到知识在不同行为主体间的转移、传播、扩散的过
程。知识流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系统内部的知识流动。即系统要素内部以及要素之间的流动。二是区域间的知识流动。即系统要素外部之间的流动。
3.2 知识流动的形式本文分析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流动, 可归纳为三层的知识流动过程: 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 以及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流动, 知识在各载体间的流动和传递图如图1所示。
第一层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如研究开发部门、工艺设计、生产制造部门、供应和销售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对知识的共享、创造、转移和学习。这个层次是企业知识流动的微观层次。第二层是来自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包括有知识传授、教学探讨、科研合作、管理规章制度的传递等方面。这个层次是高校知识流动的微观层次。第三层是企业与高校间研究机构的知识流动, 这属于企业与高校知识流动的宏观层次。微观和宏观这两个层次的知识流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3.2.1企业内部的知识流动与共享企业的创新活动存在创新四种不同的特征: 不确定性、知识密集性、竞争性、综合性, 体现了知识流动的客观存在。在创新过程的流动中, 知识要素的流动是最有活力和最具放大作用的流
动。在企业中存在着两种交流机制: 非正式的传播与正式的传播。非正式的传播模式发生在松散组织或个人的互动中, 在随意进行的融洽气氛下, 知识得到流动。正式的传播模式是企业
的学习程序, 但目前企业学习的大多数研究一直是关于知识获得的, 很少涉及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3.2.2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与共享高校的知识不仅通过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体现出来, 而是更体现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 在知识流动中增加创新机会, 达到创新目标。高校的知识流动包括很多方面,有知识传授、教学探讨、科研合作、管理规章制度的传递等方面, 它不是单纯的人的流动和物质流动, 而是一种信息的流动, 是信息的输入、传输、反馈过程。
知识共享就是各成员高校的教职员工的个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 为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共享, 从而使之成为整个合并高校的财富。涉及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高校师生教职工之间的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二是知识在个人、团体、成员高校之间的流动; 三是对知识的运用和更新,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并高校知识共享。
3.2.3企业和高校间的知识流动与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之间稳定、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对逐步形成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双方合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技术合作
①转让科技成果这种方式所建立的是一种临时的合作关系, 即高校科研通过与企业订立转让合同, 将其开发的有工业生产价值的成熟技术转让给企业。这种方式只适于出让成熟的、投资小、见效快的技术。
②双方的合作开发( 包括委托开发) 这种合作方式是由于企业自身科技力量如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不足, 而多数采取的方式。企业可在高校设立开发部, 由高校和企业派人共同参加, 或只有高校的科研人员参加, 由企业单方提供开发基金以定向开发某一技术或就某项技术进行长期的咨询服务,而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也多是技术咨询和服务, 这种合作方式虽能建立一种较长期的合作关系, 能够进行技术的后续及系列开发, 但不利于高校科研功能的充分发挥,且产权关系不容易分割清楚。
③股份制合作方式这是一种以资金为纽带的融合关系, 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形式。高校科研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合作, 可有两种形式: 一是研究开发型的技术入股。二是技术转让型技术入股。这种形式的合作比较适合需要进行长期合作系列技术开发的合作。
(2)人才的流动企业与高校间的另一个知识流动的重要渠道是人才的流动。带有专业技能、经验和创新意识的人员的有效流动, 可以为企业和高校的发展增添活力。
4 高校模式识别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实例分析结合本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