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评析报告共52页文档
株洲市市域城镇布局规划
20场政府座谈会 30场基层村委座谈会
访谈24位学校校长;48个班级发放 2400份学生家庭问卷
走访27家企业;对25家企业发放251 份企业员工问卷 发放镇村普查问卷2200份,走访了30 个农村的258个农户家庭,调查了 2300位农民情况
基于人口流动:三类人群调研
1)首先是分层特征:市、县、镇
分层载体作用差异:2010年市区、县城、镇区人口占城镇人口为48%: 22%:30%
中心城和小城镇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相比过去10年,小城镇成为这一轮增长的主要载体
城镇化格局由市区增长向县域增长转变,尤其集中在小城镇的增长,县城的增长不明显
2000、2010年株洲市区、县城、镇区城镇人口构成变化情况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30.0% 10.0% 0.0% 市区人口 2000年 县人口 2010年 镇人口 19.2% 22.0% 15.5% 65.3% 47.9%
10年增长率 1.83%,全省第3 次于长沙
较 小 较 高
2)城镇发展处于快速城镇化 阶段
04年之前:增速较慢,落后于湖 南省平均水平 04-09年间:增速增长,与湖南 省平均水平相当 09年以后:加速明显,远超湖南 平均水平
2.1.2 特征二:大出大进
2013
2009-2013年株洲市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向(人)
炎陵县: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和庄园
分层特征 中心城市
分区特征 地理格局 发展阶段
县城 区位条件 镇 生态格局 ……
村
主线
2.2 中心城市
2.2.1 特征一:刚迈入特大城市行列,是区域城镇化的核心载体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时间:2009-07-29来源:株洲市政府门户网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委、省政府“一点一线”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促进株洲市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报请国家建设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常住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
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株洲市荷塘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月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文本株洲市荷塘区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区域概况 (1)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2)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3)第一节指导思想 (3)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3)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3)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4)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5)第四章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5)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7)第一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 (7)第二节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7)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8)第四节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8)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9)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9)第一节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9)第二节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9)第三节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 (10)第四节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 (10)第五节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1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12)第一节严格生态环境保护 (12)第二节推进土地生态治理 (12)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13)第一节中心城区规模控制 (13)第二节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13)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3)第九章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 (14)第一节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14)第二节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重点 (14)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第十一章附则 (17)附表1荷塘区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 (18)附表2荷塘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19)附表3荷塘区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20)附表4荷塘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表 (21)附表5荷塘区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表 (22)附表6荷塘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表 (22)附表7荷塘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表 (23)附表8荷塘区各镇(街道)规划控制指标表 (23)附表9荷塘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24)附表10荷塘区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规划表 (25)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统筹各行各类用地,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对株洲市土地利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株洲实际,制定《株洲市荷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
湖南省株洲市城市商业规划报告(40页)
湖南省株洲市城市商业规划报告(40页)年湖南省株洲市城市商业规划报告前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宏观格局与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的中观格局之中,在以人为本,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体现天人合一、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的新经济时代,在以“服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社会行将来临之际,株洲的商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战略机遇与挑战。
株洲市人民政府根据商务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与要求,提出制订未来年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整体规划的战略构想,这无疑将对株洲商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与助推作用。
株洲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
解放初期,株洲是一个仅人口的小镇,多年过去,株洲已发展成为交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商贸物流活跃,人口达余万,面积近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
株洲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既得益于其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这一优势,又得益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该地区的重点投资,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株洲的工业化推动了株洲的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影响越来越明显,其中特别是随着以芦淞市场群为代表的商贸经济的兴起,使得株洲的城市化对株洲工业化甚至整个株洲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尽管从目前来讲,株洲经济的发展无法走出“工业立市”的格局,但从株洲城市化的历史及后工业社会国内外城市化出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态势来看,未来年(-)将是株洲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目前,株洲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步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快速环道和长株潭轻轨的建设,到年,株洲将由单一的铁路交通枢纽转变成融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多网络、立体化、多元化交通枢纽格局,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施“商贸活市”战略的交通条件业已完备。
根据《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到年,株洲市区面积将达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万。
而从株洲城市容量扩张的走向来看,沿湘江内侧即河西核心组团区往西发展,并逐步实现与湘潭市的融城,将是主要发展方向。
株洲市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可编辑版】
株洲市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株洲市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一、主体内容现状与背景篇包括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两章,分析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经验和不足。
成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又快又好;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三是环境建设成效突出;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五是民生事业显著进步;六是综合改革大力推进。
五条经验包括: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坚持项目带动,强化推进机制,凝聚合力求发展;三是坚持重点突破,运用战役方式,全力以赴抓发展;四是坚持民生为本,加强公共服务,统筹兼顾共同发展;五是坚持先行先试,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活力促发展。
同时,也看到了我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产业、产品结构还不够优,传统重化工业、中间产品比重较高;城乡二元化格局还没有大的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瓶颈制约仍然存在;发展后劲还不够强,大项目好项目不够多,投融资无论在总量扩张还是结构优化上,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干部思想观念、现有的一些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
根据《中共株洲市委关于制定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株洲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是201X-201X年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和总体规划。
《纲要》共分为五个篇章,分别为现状与背景、思路与布局、主要任务、发展动力和规划实施。
本篇章指出我市的发展环境处于重大的全面转型时期。
首先,全球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我国进入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期,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再次,我省经济增长将继续在中部处于靠前地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最后,我市发展进入内生集聚加速发展期,发展格局将出现较大改变。
我市既面临大有作为的机遇,也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挑战。
株洲市现代化研究报告范文
株洲市现代化研究报告范文株洲市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等优势,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本报告旨在对株洲市现代化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株洲市的现状分析1.1 经济发展:株洲市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特别是以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株洲市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株洲市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但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城市规划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需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1.3 生态环境:株洲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株洲市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分析2.1 优势:(1)地理位置:株洲市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湖南省中心,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捷。
(2)工业基础:株洲市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技术研发能力。
(3)人力资源:株洲市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2.2 挑战:(1)产业升级:株洲市产业结构单一,仍依赖于传统的重工业产业,需要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环境治理:株洲市环境问题突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城市。
(3)人才引进:虽然株洲市人才资源较为丰富,但相对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三、株洲市现代化发展的建议3.1 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建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附加值。
3.2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治理工业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3.3 引进人才和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人才项目和项目培养计划,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株洲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8年修订)
《株洲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8年修订)《株洲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8年修订)主要内容简介:一、总则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8年至2020年2、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规划范围分为县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县域:2017年底株洲县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为1053.6平方公里;规划区为渌口镇和南洲镇辖区范围,总面积为27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渌口镇渌口村、双月村、杨梅村、湾塘村、青龙湾、王家洲村和大乡村、均坝村、松西子的部分区域以及南洲镇南岸村和湘东村、湘渌村、江边村和南山村部分区域。
总面积为48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战略1、城市发展目标2020年,把株洲县建设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性质株洲县域的中心城市,株洲市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动力产业配套为主的宜居生态城。
3、城市职能国家两型社会实践区,株洲市湘渌副城,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地。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5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米。
3、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规划期内城市开发建设的集中区域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48平方公里,西、北至株洲县行政边界,南至雷洲路,东至渌枫大道。
四、县域镇区(集镇)布局规划1、县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全县人口为3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1%。
2、县域空间结构规划期内形成“一主三副两轴三带四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主”——中心城区。
“三副”——淦田镇、朱亭镇、龙船镇。
“两轴”——S207城镇发展轴和湘江大道城镇发展轴。
“三带”——S329城镇发展带、S330城镇发展带和网朱城镇发展带。
“四区”——规划区(县城)、淦田片区、朱亭片区、龙船片区。
株洲报告
第一部分株洲城市及经济分析一、城市现状分析1、株洲概述株洲古称建宁,位于湖南省东部,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
株洲主要以发展工业为主,在整个湖南省的经济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城市依托着贯穿我国南北铁路大动脉和湘江水域贸易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带动了整个城市稳步发展。
有“铁路拉出来的城市”之称。
现辖株洲市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和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
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约370万,市区人口76万。
通过对株洲初步的考察,对株洲有以下几点的认识:1、城市定位为工业城市:株洲被定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经过40多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逐步形成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导,拥有电力、煤炭、陶瓷、烟花、麻纺、塑料、皮革、服装、森工、制药、食品、造纸等门类齐全的新型工业体系,同时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湖南省的1/7,成为湖南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
2、交通已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株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株洲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南靠广东,北依长江,东眺上海、江浙,西连巴蜀、云贵,有联系华东、华南、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之誉。
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106、320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京珠高速公路和国家将要建设的上瑞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
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
千吨级船舶顺湘江而行可直抵长江沿岸城市。
黄花机场距市区不过6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
目前株洲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与铁路交通密切相关。
3、富有的自然和矿产资源将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境内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石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余种,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丰富的农产和矿藏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植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为多层次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株洲市经济发展的主方评估报告
株洲市经济发展的主方评估报告; 规划评估是确保规划开始实施实施的重要手段。
根据湖北省发改委的部署,由株洲市发改委牵头,湖南师范大学参加,在全面调研全市、区、县《纲要》制订情况并广泛听取各职能部门汇报、建议的基础上,按照上级要求大力开展了《纲要》中期评估工作。
本次评估采取“自我评估积极探索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传统工艺评估景泰蓝方法与现代评估方法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过程历时半年,经历了前期准备、专项评估、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阶段,形成了主方评估公报(市发改委承担)和客方评估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应该承担)。
这四份报告较为全面和客观地反映了《纲要》在株洲市实施的具体情况。
从中期评估结果看,《纲要》实施两年多来,株洲市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
指标完成情况较好,总体评分82.93,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落实,“产业兴市、科教先导、城镇带动、文化提升”发展战略方向顺利推进,战略目标五年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上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总体来看,现有工作成绩比发展规划预定的要好,主要成绩表现在: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调结构、转方式取得明显进展;“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基础建设增强;传统工业转型初见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培育;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县域得以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经济带不断加强;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为保障规划为客户提供落实提供了靠谱保障。
在《纲要》中期评估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比如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和国内宏观调控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株洲市的加速发展受到显著制约;老工业基地转型压力大,环境问题依旧突出,清水塘企业搬迁、传统产业转型、环境污染治理等,都是株洲市不得不面对、可以抓紧解决的重大问题;战略性生物医药培育不足、龙头企业引进欠缺、服务业发展一直长足不前,第二产业转型成效不佳;在株洲市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恒定长期存在,茶陵、炎陵两县的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
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分析
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分析1.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小城镇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一直稳居全省第二位。
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五县市及县以下建制镇共完成GDP787.9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9.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和10.9%,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加重,醴陵市和攸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分列第四位和第六位。
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市建制镇数量调整为64个,构建起株洲、醴陵2个市区,4个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和60个建制镇的城镇体系共66个现状单元,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合理。
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约233.52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约117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9.1%。
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区道路、自来水厂、集贸市场等其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镇容镇貌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2.“十二五”后期工作思路转变发展理念一是确立更高目标。
突出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城乡一体,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提升新型城镇化,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互补,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互利,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互促。
三是实现科学规划。
坚持大规划、大投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的规划体系。
株洲市开发区发展规划实施分析
株洲市开发区发展规划实施分析工业园发展规划实施分析 ;1.规划设计实施基本情况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园区9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发区,该园区分一区二区,即高新区河西生态农业、田心高科园、董家塅高科园。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1个:清水塘循环经济科学园区。
省级园区6个,即建宁经开区、渌口经开区、醴陵经开区、攸县工业集中区、茶陵经开区、炎陵工业集中区。
市级园区1个,即金山工业园。
全市园区规画面积332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园区规模企业478家。
2012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1501亿元,同比增长18%。
完成工业增加值426.6亿元,增长15%。
完成固定资产金融投资399.5亿元,增长41%。
全面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8.1亿元,增长10.7%。
上缴税收54.8亿元,增长7.1%。
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5.62%。
园区工业企业617家,其中规上企业478家。
株洲高新区为全省第三个产业园区。
2.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及明显成效产业定位特点鲜明 ; 根据园区的总体产业发展规划,每个园区都有明确的产业导向,有2-3个主导产业。
高新区河西示范园区的主导产业为上海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工业区主导产业为现代物流、新材料及环保装备;田心高科园的主导产业为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及变流技术产业;董家塅高科园的差主导产业为航空装备产业;建宁经开区的主导产业旗袍为服饰产业;金山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为硬质合金深加工、机械制造及轨道交通装配;醴陵经开区的主导产业为陶瓷、汽车零部件;攸县工业集中区的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生物医药;茶陵经开区陶瓷的主导产业为古建筑陶瓷、电子电器;炎陵工业集中区的主导产业为新材料、纺织服饰、机械制造。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高新区河西示范园、田心高科园、董家塅高科园、醴陵经开区等园区产业特色鲜明。
管理体制不断加强 ;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2010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2020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010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域人口为4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经济区。
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第三节面临的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第二节规划目标第三章加强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第三节提高耕地质量第四节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第四章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城镇工矿用地配置第三节规范农村居民点建设第四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第五章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第一节加强生态用地保护第二节推进土地整治第三节提升土地生态功能第六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第一节调整农用地结构第二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第三节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七章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第一节调整基本农田布局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第三节构建生态用地新格局第八章土地利用分区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三节市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第二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第三节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工程第四节产业用地工程第五节民生用地工程第六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附表48前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统筹各行各类用地,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株洲市土地利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株洲实际,制定《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全市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株洲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为1126220公顷。
株洲发展规划
株洲发展规划株洲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为了实现株洲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
首先,株洲将继续加强工业发展。
株洲作为湖南省的工业基地,将继续发展和壮大本地的产业。
建设高技术产业园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
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环保工作,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绿色工业发展。
其次,株洲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继续扩大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
建设完善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宜居性。
第三,株洲将重点发展旅游业。
株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旅游潜力。
建设相关的旅游设施,开发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现代化的旅游服务系统。
第四,株洲将提高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同时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强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建设科技园区,吸引人才和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最后,株洲将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加强社会福利的提供。
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服务。
加强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株洲的发展规划包括加强工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旅游业、提高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
通过这些举措,将为株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株洲市纲要主要规划指标进行监测评价》
《株洲市纲要主要规划指标进行监测评价》株洲十二五《纲要》从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教育科技、资源环境、民生改善五个方面,确定了35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6项,约束性指标19项。
《纲要》实施两年半来,主要指标实施顺利,大部分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部分指标完成有一定难度。
约束性指标大部分进展顺利,表明政府履行职责能力明显提高。
依据《纲要》、《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各职能部门中期评估报告,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一、约束性指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规划十二五期末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
202x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3%,202x年达到99.7%,该指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规划十二五期末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202x年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5%,202x年达到107.4%,该指标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万元gdp能耗下降(五年累计)规划十二五期末全市万元gdp 能耗比十一五期间下降17%。
202x和202x年,我市万元gdp能耗分别为0.964吨、0.903吨标煤。
两年分别下降4.3%和6.3%,累计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10.6%,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任务的60.6%,超出目标进度任务20.6个百分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规划十二五期末,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累计减少都要达到10%。
202x年末,化学需氧量削减率1.2%,二氧化硫增长15.8%,氨氮消减率2%,氮氧化物增长12.3%,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202x年末,化学需氧量削减率2.37%,二氧化硫削减率7.63%,氨氮削减率2%,氮氧化物削减率19.5%。
因我市控制污染物减排的项目,大多是近两年新上项目,大部分项目建成运营需要一段时间,有的则正在建设之中;同时由于清水塘工业企业绿色搬迁项目落实困难、《株洲市一江四港整治工作方案》启动缓慢、洗水企业搬迁改造工程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造成部分指标差距较大。
株洲城镇体系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以中部崛起为契机、科学规划为先导、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提质扩容、乐业安居”为突破口,统筹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的关系,通过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调节,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促进形成总体布局不断优化、等级规模相互衔接、错位发展和特色明显的城镇体系。
二、规划原则(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和谐发展的路子。
(二)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城镇化速度,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突出特色,保护弘扬地方文化,走文化兴市的路子。
三、规划目标(一)城镇规模等级化。
城镇规模形成以株洲市区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等城市为副中心,小城市为骨干,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梯次分明的城镇等级结构。
(二)城镇布局合理化。
以106、320国道为主发展轴,S211省道为次发展轴,形成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南部中等城市为重要节点,小城市为骨干;重点突出、分布均衡的城镇布局。
(三)城镇职能协调化。
通过深入分析发展因素,制订符合实际,并且与自身的等级地位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四)城镇建设现代化。
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施城市现代化战略,努力创造和谐的城镇空间、建筑景观、功能布局、绿化环境。
四、主要内容(一)空间布局根据大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影响、市域经济区划及现状本身的空间结构特点,确定市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干道交通网络为依托,形成一个结构优化、等级分明、布局合理、和谐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和“一主两次、两轴四带”的市域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