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doc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2. 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譬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这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在情感和物象二者之间,王士禛认为物象应该完全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如王维画“雪里芭蕉”,王士禛称其为“兴会神到”,正是上乘之作。“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所谓“清”,是一种超脱尘俗的审美情怀;“远”则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情怀和精神最宜于寄托在山水之中。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资料整理

1.“思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

“辞”指语言,文学。

达:表达。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问答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有一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提出了“尽善尽美”说。

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的)“辞达”说"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要(1)第一章:先秦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3、"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5、"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两汉7、"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8、"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9、"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10、"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2、"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13、"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既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体".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数事用典,而是语言自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文多拘忌,伤其真美".1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16、"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第四章:隋唐五代17、"兴寄"和"风骨"说: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18、"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1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20、"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21、"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裨补时缺".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22、"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3、"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4、"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诗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的论说,这实际上是在讲创作时如何构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思",可理解成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明艺术思维是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第五章:宋金元25、"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26、"空静"说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里,用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27、"传神"论:苏轼发展、丰富了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从诗与画共通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时,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28、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 6、"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2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又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30、"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31、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32、"清空"说:"清空"的审美要求,是《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的风格.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33、"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发展了诗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贡献.第六章:明代3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后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35、"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36、"性灵"说: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第七章:清代37、"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3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39、"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40、"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首要标准.他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一套具体的法则.而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41、"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古中求变.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第八章:近代42、"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其价值的根本体现,而"境界"正是从审美层面对诗词艺术提出的理想标准.唐代以来有关意境的理论至此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43、"隔"与"不隔"说:王国维所指的"不隔",要求作品内容"情景真切",艺术表现方法"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士禛的"神韵"等理论一脉相承.44、"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概括出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做主,一宏壮也."。

(完整word版)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质彬彬:①这是孔子论“文与质”的关系,原本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但却具有深刻理论意义。

②是指人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德或品质,所言的“文”含义广泛,它不仅指人的言行举止的修养,而且包含有形式美的因素在内,③文质彬彬是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很好的统一2、主文而谲谏:①这是《毛诗序》关于诗歌怨刺的观点及诗歌用委婉曲折的方法劝谏,②用比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3、“六义”:①《毛诗序》对诗歌体裁和表现手法的理论总结,②“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③《毛诗序》对“风、雅、颂”作了解释,对“赋、比、兴"未作解释4、收视反听:①这是关于陆机创作构思的方法,②作家要在虚静专心的思考中,沉浸于想象之中,进入一个空灵境地5、“应感”:①最早出现于陆机的《文赋》,“应感”指艺术构思中的灵感现象,②构思活动发展到高潮时,艺术家的构思表现为高度兴奋的状态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可能出现灵感,③陆机的“应感论”过于忽视后天学习对于灵感深沉的重要一样6、“四声八病说":①这是沈约提出的声律理论,即永明声律论;②包括两方面内容:以是声即四声,用以定韵;二是病即八病,则用以求和,而八病之说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之上的,所以四声八病说也可以成为永明生病说;③沈约关于四声的理论,这是一种积极的声律理论,至于其八病说,这是一种消极声律理论,容易束缚诗人创作的手脚。

7、“神思”:①“神思”一词,从魏晋南北朝后逐渐被用于形容,说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的想象活动;②刘勰首先提出“神思(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受到“志气”(意情)和“辞令"两个因素的制约;③“神思"相当于今天说的艺术想象.8、体性:①指作家的个性和作家的风格的关系;②“体”指文学作品的风貌;③“性”指作家的个性。

9、风骨:①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文学理论范畴;②“风"指的是情感;③“骨"应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三者结合便形成了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刘勰的风骨论只在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10、建安风骨:①这是钟嵘在《诗品》中关于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②指建安时期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劲,慷慨悲凉的特色;③这一特色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11、“直寻”:①这是钟嵘的观点;②直寻指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③钟嵘反对声律和反对用典,是与他主张自然真美的观点一致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一、文论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从《诗经》的评价到《左传》的叙事批评,展示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雏形和发展轨迹。

2.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修辞技巧的提高、发展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等。

二、古代文论家及其代表作:1.刘勰《文心雕龙》:主要包括文论概论、文体论、修辞论、文义论、评说论等内容。

强调“雕饰”修辞语言,重视形象和表达的精确性。

2.韩愈《韩文公论》: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性、发人深省,不同于追求艳丽的辞章,提倡以内容为主的文采。

3.欧阳修《五代诗论》:提出“人情之文章”的观点,主张文学要紧密结合人生,把握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

4.柳宗元《文心雕龙钞》: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扩充和解释,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三、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修辞论:主要讲述修辞技巧的运用、辞章的雕饰和修辞手法的分类等,如《文心雕龙》的篇章等。

2.文体论:讨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如《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等。

3.诗歌批评:主要评述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如《五代诗论》对于五言绝句的评价等。

4.散文批评:关注散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韩文公论》对于散文的论述等。

5.文章的修辞技巧:注重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辞章的雕饰,如《文心雕龙》对于修辞方法的阐述等。

6.评说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重视对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如《文心雕龙》的评说论等。

四、文论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论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和范例,如现代的文化批评、修辞学等。

2.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古代文论通过提出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如宋代构建的文人文化体系等。

3.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和参考:古代文论通过对文学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如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等。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深入了解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面授辅导、 小组学习、专题讨论、作业讲解、问题答疑等 形式。
自主学习:学员根据文字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具 体教学内容中教师对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 习难点的简释,通读教材,结合历代文论选读 指导纲要和作业册,认真领会知识点,熟记基本 概念,掌握中国历代文论的灵魂和实质。
后者可以传统的“文以载道”言之,这个 “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体 地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人伦道德的道, 亦即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则是圣人之心 的体现,所以它和“诗言志”在文学本源 上有共同之处,都是指文学本源于人心。
这里我们讲的文学源于道,是指前者,即是指 文学源于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这是 属于道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道家认为宇宙间 万物皆源于道,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 一种体现。所以,庄子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只 有达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 的境界。他把音乐上的“天籁”、“天乐”、 绘画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为文学 艺术的最高理想。这种观点表现在文学理论上, 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所说的,人文 的本质乃是“道之文”,这“道”即是指与天 地万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
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道: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中 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 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 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而是讲 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 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 界。
㈡ 源于道——道家
文学之源于道,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 指文学的本源为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 之道,二是指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 道,亦即六经之道。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课程设计思想
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散文作家;二 是掌握一些诸如伟大诗人屈原等自 己的文学(美学)观点,从而加深 对其作品的理解;三是借助这些带 有深刻美学思想的文论文章的学习, 简单了解古代美学的诸如意境等的 基本范畴、基本脉络;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

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

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

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

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

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比兴: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主文而谲(jué)谏: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

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

发愤著书: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是作家在“意有所结,不得其通”的情况下为“抒其愤”、“遂其志”,才得以产生的。

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王逸论屈原作品产生,是独依诗人之义而作。

文以气为主:曹丕文学理论的核心。

“气”在他的额《典论.论文》中主要指的是作家的个性素质,本性。

曹丕认为由于作家主观个性素质不同,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不容取代和模拟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库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吕本中“活法”说:北宋吕本中针对江西派使人不守定法创作方式提出的。

其目的是想纠正“江西派”末流机械遵循黄庭坚理论而出现的种种创作弊病。

他要求作诗既要重法,又要活用其法。

重法就能规矩备具,活用其法就能处于规矩之外,摆脱规矩,自行变化,而终不悖于规矩。

虽吕本中没有脱出江西诗派“以法论诗"的基本体系,却为突破江西诗派的藩篱打开了一条通道。

2.李贽童心说:晚明李贽从反理学,反传统提倡具有人性解放色彩的自然,其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童心“是指天真无暇的儿童之心,没有受过社会上多少带有某种偏见的流行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把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标准。

它以全新的标准衡量前代文学并推动了后世进步文学的发展。

3.什么是意境:《人间词话》等著作标举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1.他把境界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提出“境界为上“的基本理论原则。

意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真景物,二是真感情。

因此王氏所说的境界所包容的就是真切的感情生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形象鲜明,方能联想和想象富有美感。

基于此就能境界说的本质是景于情,物于我的内在统一。

4.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王国维从意和境,情和景关系上把境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诗人处在心情激动的情况下,去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并把内心情感贯注到客观景物中,使原本无情的事物有情况,他突出了主体观念性,具有很强烈的感情动态。

无我之境是诗人受到恬静优美景物的感染,从而在冷静中回味出来的一种境界,它并非纯然无我,而是审美主体,摆脱世俗生活之欲拘束传出平静的感情心态与物具化。

有我之境是比较显而浅是移情于物;无我之境是引而伸,不言情而情自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屮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耍(1)第一章:先秦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侏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i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徳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紹乐所卜-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紹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了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3、“养气”说:孟了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 我善养我浩然Z 气.”提出了“ 知言养气”说.孟了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Z美,养成“浩然Z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授木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Z 意,而“志呗J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H 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対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白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 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耍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啲前提,而”以意逆志呗是“知人论世啲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吗“知人论批“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人,后世的人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5、“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耍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休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市地进行审美观照, 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mr 物化“说则耍求主体的“口然“ 与客体的”口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口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6、“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 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冋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屮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人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小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冃•为意境说的产牛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7、“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屮根据历史伟人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仰,并rh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 "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8、“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T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來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來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9、”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H兴,五曰雅,六曰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10、”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合乎”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己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捉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响很大.笫三章:魏晋南北朝1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 气鬼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2、“诗缘情而绮靡“说: 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人作用.这结后來刘勰”率志委和”说颇冇影响.13、”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屮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咱然英旨“说(直寻说):钟矇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捉倡白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僻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悄真实•既然强调”直寻”、“自然”,要求”真美”,自然要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体” •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数事川典,而是语言白然明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文多拘忌,伤其真美15、”诗有三义,说:钟蝶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卜I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 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 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蝶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來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16、”滋味”论:是钟蝶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蝶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冇”使味Z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 诗之至也” •钟蝶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第四章:隋唐五代17、“兴寄“和”风骨"说: 这是陈了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Z 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18、”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乂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棊础上,继Z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皎然诗论止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19、”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屮捉出了” 不平则鸣“理论.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岀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捋理论.20、“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徳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徳而示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21、“为吋”、“为事”说: 唐代人诗人白居易捉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裨补时缺“ •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川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吋缺”,提示吋政的弊端•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22、"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木于钟蝶《诗品》的“滋味”说.他口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蝶更自觉地把“味” 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3、“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T味外Z旨丁象外Z象”,”景外Z 景” •所谓”韵外Z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 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Z象”和”景外Z景”则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彖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乂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入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24、”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岀“长于诗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的论说, 这实际上是在讲创作吋如何构思形成作品的意境,是对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思“,可理解成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 境“,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明艺术思维是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第五章:宋金元25、”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7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 白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乂带冇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26、”空静”说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里,用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嗽令诗语妙,无厌空n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27、”传神“论:苏轼发展、丰富了前人”传神啲美学思想,从诗与画共通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时,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客体z物的生命内涵"神”.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28、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屮提出的著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來破坏词的咅乐美.6、”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木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冇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日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 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市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分.29、”妙悟”说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屮说:”人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F之别•按照”妙悟“说的观点,诗应写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孟浩然的许多山水[□园诗善于将禅意融入诗心, 使诗境与禅意合一,因而诗歌显得超脱空灵,意境悠远,余味无穷,盎然的诗意中乂富于禅意,这在严羽看来是”一味妙悟”之作.”妙悟”是创作才能的一种表现,与”学力“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人要把领会诗歌艺术的特殊性作为诗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条件30、”兴趣“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屮提到的“兴趣“,实是“妙悟“的对象利结果, 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 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与钟蝶所说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插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31、诗有”别材”“别趣”说: 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 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 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冇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32、”清空”说:”清空”的审美要求,是《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味“张炎所说的”清空“, 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的风格.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33、”意趣“说:张炎认为, 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咲系很密切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赋了作站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Z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憶趣“, 就是指词小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发展了诗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贡献.第六章:明代34、”情景”说:情景是谢榛讨论的中心问题Z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后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內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35、”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彩响.李贽主张文洋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Z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月•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耍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36、“性灵”说:公安"三袁” 提出“性灵“说,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 •其所谓性灵•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则贵,文亦如此.第七章:清代37、”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 而《水浒传》则不然,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岀,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38、”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屮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木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39、”神韵”说:是清初王丄稹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具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学特点:“无我之境,人惟于静 中得Z.有我Z 境,于由动Z 静 时得之.故一做主,一宏壮也.“ 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 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 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而粹细 的刻画.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 有被肓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 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 月一样.40、 “格调“说:沈徳潜所 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 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 首耍标准•他主张诗歌所表现 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 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所 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 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 一套具体的法则•而音节是字 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 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 音乐美.41、 ”性灵“说:袁枚的“性 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 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所表 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 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 是有价值的•性灵说的另一方 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 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 学古中求变•在审美方而,性灵 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 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 性表现.第八章:近代 42、 “境界“说:是王国维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 国维认为,文学是超越功利的 纯粹艺术,文学的审美功能是 其价值的根木体现,而”境界“ 正是从审美层而对诗词艺术 提出的理想标准.唐代以來冇 关意境的理论至此才达到最 为完善、系统、深劉的水平.43、 ”隔“与”不隔”说:王国 维所指的”不隔”,要求作品内 容“情景真切”,艺术表现方法“ 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 为造作Z 痕迹不隔”的思想 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 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 是与屮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 如钟睐的”直寻”、司空图的“ 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Z 的“现量”、王士稹的”神韵”等 理论一脉相承.44、 ”有我之境"无我之 境”说:对于同是体现出白然 真实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 维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 入程度的差界而区分为”有我Z境“和“无我Z境“,并概括出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