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学教育高效作动作文第二课时——动作描写

老舍:只有动作描写,人物才能立起来

教学目标:1 衔接上一课时,侧重点开始由外貌描写导入到动作描写。

2 让学生写会细化动作,增强美感和质感。

3让电影元素为动作描写的写作服务

教学重难点:1精准摹状

2 放慢镜头

教学过程:

一常见动作描写的毛病

1问题描述

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

1.1动作不具体

例:(1)只见一女生耍起了招式,技术丝毫不比男生差。(2)我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拿一双筷夹馅,这样我包了30个。

例子l中说“一女生耍起了招式”但具体是怎样耍的没有说明,让人体会不到这女生的技术有多好。例2中小作者写“我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拿一双筷子夹馅”至于我是怎么包的饺子也没有具体描写,让人感受不到这个过程,这就是动作不具体所产生的问题。

1.2动词运用不准确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五彩石弄齐了,女娲在地上弄个圆坑,把五彩石弄在里面,用神火弄。弄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弄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弄在一个大盆里,弄到天边,弄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弄,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弄好了。当然这样的例子是夸张一点,但这种万能动词贯彻到底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这种现象使读者有种稀里糊涂的感觉。

1.3动作不典型

动作描写要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有些文章所写的动作体现不了想要表达的人物性格,甚至与想要表达的人物性格背道而驰。下面是一位同学《学游泳》的动作描写。

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浦阳江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浦阳江。路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呜叫。到了浦阳江,我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停好自行车,脱掉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这段话中有很多动作描写,但与学游泳无关,这就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背离了。

2原因探究:学生没有分解动作

其实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描写一个人的动作可以进行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个一个小动作构成的。

二对症下药

“精准摹状”“分解放慢”两个方面

(一)精准摹状

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曾经说过: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可见,动作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是人物传达情感、展现内心、凸显性格的重要手段。而成功的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神韵气质,正可谓“‘动’辄传神”。

技法一:精准摹状(-一指神功法)

何为精准?这就是精准。就像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投影)他们如此苦苦追求那个“唯一”,其实就是选用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以传达出人物的风貌神韵。(板书:精准摹状)我们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也应如此,选用最准确的词语,精准摹状。

比如,同样是“看”,却有不同的看法,它可能是司马迁笔下“相如持其璧睨柱”的斜视,也可能是《荆轲刺秦王》中瞪大眼睛的“士皆嗔目”,还可能是葛朗台弥留时的“盯”。再比如,同样是“走”,却有不同的走法,它可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小心谨慎地“溜”,也可能是《雨巷》里寂寞彷徨地“彳亍”,还可能是《背影》中老父亲走到铁道的“蹒跚”。

铁良不含糊,当当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去店里座位上。

——节选自阿城《抻面》

行文中用“揪、和、搓、掐、悠、合、抻、合、掐、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展现了铁良抻面的熟练与老道,完美地再现了这位“达人”抻面的全过程,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使作者赞美之情跃然纸上,具有超强的感染力!

聚焦变化,凸显个性(这个估计要跟细节描写挂钩,因为像像素的增高一样)

写好人物行为细节,不仅要选择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动作,以此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而且还要捕捉人物行为的细微变化,鲜活展现人物活动状态,生动传神展现人物性格。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人物才会形神兼备,呼之欲出

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细化动作

首先,让学生读“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

昧书屋》中“雪地捕鸟”的片段,体会如何准确使用动词,学习把大动作细化成几个小动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写一段“考试后拿到试卷”的动作。最后展示学生的习作:

我接过那张试卷,长叹一声,回到座位,便把脸塞进书堆,趴在书桌上,对视着那不争气的分数。一会儿,我直起身子,把试卷摊开,看了几眼,又把试卷合上,扔进课桌,再一次把头藏进书堆,肩膀颤动。不多久,我又抬起头,拭干泪,弯腰找出试卷,抚平试卷,思考订正起来。

描写人物动作时,学生精选动词,把“考试后拿到试卷”这个大的动作细化成“拿到试卷后的叹息、不敢面对试卷、准备订正”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展开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组成连贯性动作。这样,人物的形象就

鲜明逼真地表现了出来,也再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教室东南角传出一声呼喊:“天老爷啊,保佑我考个好成绩吧!”大家侧目而视,只见“小眼镜”刘洋仰面朝天,身体后倾,双臂高高地举起,仿佛等待老天的拥抱。一旁的“老夫子”马雨诚呢,屁股坐在凳子上,双手合十,不停地作磕头状,嘴里嘀咕着:“菩萨保佑!”紧接着用手指在额前到胸前画着十字,然后紧闭双眼嘟哝起来:“耶稣,上帝,阿门,万能的主啊,南无阿弥陀佛!”

——仇菲菲《考前十分钟》(此例子用于小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