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地理区位

常熟市为江苏省辖县级市,副地级市,由苏州市代管。简称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经120°33′-121°03′,北纬31°33′-31°50′。东邻太仓,距上海100千米;南接昆山、苏州;西接无锡、江阴;北濒长江黄金水道,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境与张家港接壤。全境东西间最长距离49千米,南北间最长距离37千米。总面积1263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105.48万人(2006年底)。

常熟拥有中国沿海同类城市中最发达的立体交通网。全市拥有一条城际铁路:沪通城际铁路,四条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公路、锡太高速公路,一条国道:G204国道,四条省道:S227省道、S338省道、S342省道、S224省道。世界第一大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横卧大江南北。城区拥有全国同类城市中第一条开工且建设里程最长的环城高架快速化道路。本市城市轻轨、通苏嘉城际铁路、沿江城际铁路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运营。

二、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2.1自然条件

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倾。虞山海拔261米,为境内最高点。地势低平,海拔大都在3~7米间。山丘主要有虞山、顾山、福山。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1米,长6400米,东端蜿蜒入古城,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说。水网密布,河湖纵横,平均海拔高度仅8一5m。境内虽有以虞山为主的8个孤丘零散分布,共占土地总面积的1.3%,最高的虞山海拔也仅281m,而平原与水域面积占了全市的98.3%。但由于成陆有早晚,沉积泥沙有粗细,地形仍有起伏,以及水域空间结构的不同,主要形成了4个地貌类型,这些地貌类型便成为全市自然条件差异的基础。

东北部为长江三角洲平原,高程在5m左右,土质沙性;西北部为高亢平原,地势也较高,河网疏,亦属冲积土层;南部为湖荡平原,地势低洼,

河湖众多,地下水位高,湖相波泥发育;西部一角为水网平原,占地面积较小,土壤质地适中。

常熟地处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季风盛行,四季分明,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8℃,年均降水量为1042.6

毫米。夏季盛行海洋来的东南风,以炎热多雨天气为主;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常出现冷暖、干湿多变的天气。

常熟地处温带,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一年中,冬季盛行大陆来的偏北风,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夏季盛行海洋来的东南风,以炎热多雨天气为主;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常出现冷暖、干湿多变的天气。

日照:年平均总日照数2130.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8%。全年总日照时数,最多年1967年为2512.3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7%;最少年1980年为1825.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1%。日照差值687.1小时,日照百分率差值16%。日照的季节差异:4~5月为春雨季节,日照百分率为42%,属全年最少,时值麦类、油菜生殖生长期,光照偏紧;7~8月伏早,多晴好天气,日照百分率可达58~64%,对全年最多,对单季稻、棉花生长有利,双季稻正处于前后季换茬阶段,光热资源有余;秋末,日照百分率下降54%,对后季稻结实不利。全年以8月为最多,可达274.6小时,2月最少,仅138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属中等水平。辐射量以7月和8月为最多,分别为14.5和14.1千卡/平方厘米,是光能资源最丰富的两个月。12月最少,仅6.2千卡/平方厘米。

气温:年平均气温15.4°C。年际最大差值为0.7,有90%的年份在15°C 以上,最高年(1961年)为16.5°C,最低年(1972、1980)为14.8°C。一年中以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7°C,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年1月10日);7月最热,平均气温27.9°C,极端最高气温40.1°C(1934年6月26日)。平均无霜期为242天,有80%年份的无霜期保证率为228天。初霜平均期在11月21日,最早为10月24日(1981年)。终霜最晚为4月16日(1961年),平均有霜期123天,最长为146天(1966~1967年度),最短为93天(1967~1968年度)。平均有霜日40.6天,最多有58天(1962~1963年度),最少仅18天(1963~1964年度)。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054.0毫米。有80%的年份在900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1931年为1694.2毫米;最少的1934年为481.1毫米,差值1213.1毫米,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为18%。全年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0.1毫米)127天,最多的1954年有154天,最少的1932年为65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期为1973

年11月9至1974年1月13日,共66天。一年中以4~9月份降水较为集中,月降水量都在95毫米以上,6个月的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1%。其中4~5月为春雨,6~7月为梅雨,9月为台风秋雨。月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为165.0毫米。最少的是12月,为33.5毫米。暴雨多数在梅雨和晚台风季节出现,大于50毫米的暴雨日每年平均2.5天,最多的1961年为7天。有20%的年份无暴雨,一日最大的雨量为298.0毫米(1962年9月6日)。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天(1969年7月3~18日),雨量172.6毫米。

矿产资源:有高岭土、黄沙、煤、泥炭、石英砂、天然气等,但储量极小。

上述分析表明,常熟市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对于发展农、林、牧业和多种经营都十分有利。

2.2社会经济条件

常熟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回、满、蒙、壮、白、高山、拉祜等民族。居民绝大部分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通行吴语上海话。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总户数为34万户。总人口为103.6万人,其中男性50.7万人,女性52.9万人。全市共有非农业人口45.2万人,农业人口58.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人均期望寿命为77.1岁。此外,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外来人员增多,常年流动人口保持在35万人左右。全市人口城镇化程度为47.6%。

常熟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上海经济圈中心,东倚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北枕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20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15%以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03年10月,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32家,总投资133.5亿美元,注册外资50.2亿美元。

㈠开发区成为外资投入的高度聚集区。

全市现有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及一个省级开发区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和3个市级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备,功能定位合理,区域特色明显,到2007年10月,已有332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注册外资32.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65%。

㈡已形成了以造纸、能源、建材、化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临江产业群体,吸引了国际上一批著名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总投资60多亿美元。如芬兰UPM,日本大金、住友、夏普,台湾长春化工、迦南电通,香港理文纸业,法国阿托菲纳。其中造纸业投资22亿美元,占全市总投资的16.5%,能源投资12.3亿美元,占全市9.2%,钢铁投资14.5亿美元,占全市10.9%,化工投资7亿美元,占5.2%。另外,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新型材料、高档轻纺、外向型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正在兴起。

㈢来常投资以亚洲、欧美的国家(地区)为主。来自台湾的投资数量居第一位,占全市的32%,新加坡居第二位,占17%,香港居第三位,占15%,芬兰居第四位,占14%,日本居第五位,占6%。

㈣随着苏嘉杭、沿江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常熟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显现,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各项硬件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投资成本同周边大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银行信贷、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比较健全。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200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1.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0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574.1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79.50亿元,增长20.5%。人均GDP达91846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9∶59.1∶39.0

工业: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5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3.07亿元,增长2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8.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