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汇总
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的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2,19世纪末,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意义(1)主要问题有三个: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生产结构。
(2分)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分)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分)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及其特点。
(1)五种经济成分分别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1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1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分)(2)其特点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本身具有过渡性。
6、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简答题及问答题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2、近代以来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1921年后,中国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三种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024中国近代史纲要答题及答案

2024中国近代史纲要答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是()。
A.自然经济占主体B.市场交往份额较大C.经济高度垄断D.商品经济较为发达2.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持续了()。
A.一千多年B.二千多年C.三千多年D.四千多年3.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
A.“一平二调”B.统筹兼顾C.公私兼顾D.“一大二共”4.孙中山说:“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须要簇新血液。
”为此他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A.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见B.重新说明三民主义C.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D.建立黄埔军校,培育新式军事干部5.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提出的指导方针是()。
A.“发展体育运动,扩大国际沟通”B.“发展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C.“主动参及竞赛,增加人民体质”D.“友情第一,竞赛第二”6.《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
A.获得了防卫战争的打算时间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7.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A.黄花岗起义B.萍浏醴起义C.保路运动D.广州起义8.中国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A.歼灭资本主义B.复原国家经济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建立国营经济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是在()。
A.1949年B.1956年C.1976年D.1978年10.()不是西方列强发动殖民扩张的目的。
A.传播资本主义文明B.实现更多的剥削,掠夺C.攫取巨额财宝D.获得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11.抗日战争成功以后是哪个列强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A.法国B.英国C.俄国D.美国1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的一位民主人士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安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有,繁华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精华汇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①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
②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4.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①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②评价:具有两面性。
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题汇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答: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其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经济方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方面:实行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4)思想文化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简述外国列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控制。
答:(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的海关。
(3)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扶植、收买代理人。
3、简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
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简述《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答: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但其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主要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1)民权主义包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其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其内容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功,按价收买2.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1)它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洗礼,积累了经验。
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度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5.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 1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及参考答案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是什么?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队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2、简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主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主独立的国家”。
不足:同盟会纲领中的民主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即孙中山说的政治革命,目的就是建立民国。
不足: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不足: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4、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相同点:①.领导阶段、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①.组织与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议和吞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及答案

第一章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腐败。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尤其是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汇入英、法军队展开英勇的斗争,给了外国侵略势力应有的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50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P12)为什么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2.(P14-15)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答: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
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阶级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P35-36)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答:第一,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
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三是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第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2.(P31-32)简述洋务派兴办洋务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30余年中先后创办24个兵工厂。
第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
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P24)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答:第一,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复习重点1、简答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
(2)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为城乡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农,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至50年代。
(4)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但它的来源不同,构成复杂。
它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
2、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1)官僚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不稳定,经常在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摇摆不定。
(3)民族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
3、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特点是什么?(1)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2)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
(3)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
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关系:(1)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开辟道路,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分配方案:(1)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
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2)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意义:(1)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历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简答题汇总

1.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2.中国工农红军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党在过渡时期有着两项互相联系的基本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
5.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是什么?目标: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步骤: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6.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提出的救亡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1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民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题)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国衰落的原因):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处主导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利:曾经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弊: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除力与抵抗力。
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利: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互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利: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曾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
弊:但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与佛家、道家思想互相吸收,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统治者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
通过各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遂步变成了半殖民的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原因: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诸多主权(领土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进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丧失完全的独立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地、持久地反抗,同时由于列强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使得它们中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只能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
因此,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3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遂步变为了半封建的中国?(生产方式的角度)原因:首先,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的倾销,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遂渐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通常认为是哪个事件?A. 辛亥革命B. 抗日战争C. 五四运动D. 南京条约答案:A. 辛亥革命2.中国近代史的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A. 1945年B. 1949年C. 1954年D. 1978年答案:B. 1949年3.以下哪个国家最早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殖民地?A. 英国B. 法国C. 日本D. 德国答案:C. 日本4.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新文化运动D. 抗日战争答案:B. 五四运动二、简答题1.请简要描述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它发生在1911年。
背景是清朝政治腐败,民众的不满情绪上升,以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请简要介绍中国近代史中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对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和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发起的一次抗议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重要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影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3.请简要描述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抗日战争发生于1937年,是中国国民党政府领导的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
背景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和中国人民的不满情绪上升。
抗日战争的意义在于团结了中国各个阶层和民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积累了经验,为日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论述题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众多的重大事件和变革。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通常认为是辛亥革命,这一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为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篇⼀: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简答/论述第⼀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2、为什么1840年第⼀次鸦⽚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5、中国⼯⼈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6、近代中国⼈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论述题1、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盾及其关系?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临的两⼤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4、从鸦⽚战争到⾟亥⾰命前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第⼆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简答题1、如何评价?2、怎样评价?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论述题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争的历史意义。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三章⾟亥⾰命简答题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2 、⾟亥⾰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论述题1 、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试述⾟亥⾰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事变简答题1、五四运动前的新⽂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五四运动前新⽂化运动的意义是什么?3、五四运动前的新⽂化运动有哪些历史局限性?4、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什么?5、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哪些特点?6、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了哪些⽅⾯的⼯作?7、中国共产党成⽴的历史特点是什么?8、第⼀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9、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论述题1、试论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3、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的伟⼤历史意义。
4、⼆⼤的内容及其及其意义是什么?5、国民⾰命的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第五章中国⾰命的新道路简答题1 、国民党是怎样实⾏⼀党专制的?2 、国民党临时⾏动委员会的⽴场和主张是什么?3 、创建井冈⼭⾰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4 、⽑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5 、中国共产党在⼟地⾰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地分配⽅法什么?6 、为什么⼟地⾰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左”倾错误?论述题1 、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2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3 、试论中国⼯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以下是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
4.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
主要形式;
5.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
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6.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
经济掠夺。
以上只是简答题的部分内容,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查询相关资料。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近代史纲要简答题(共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简答题1.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赵一曼冯玉祥杨靖宇李宗仁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辨析题先辨别正确与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1/3 的分数说明认为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2/3的分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1、中国近代史上,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D)
2、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的是哪种政体?
A. 君主立宪制
B. 共和制
C. 封建专制
D. 联邦制(答案:B)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是?
A. 耕者有其田
B. 平均分配土地
C. 减租减息
D. 土地国有化(答案:A)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关键政策是?
A. 武装反抗国民党
B.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消灭地主阶级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答案:B)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服务业(答案:A)
6、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不包括?
A. 深圳
B. 珠海
C. 厦门
D. 天津(答案:D)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标志性事件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C.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 邓小平南方谈话(答案:A)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D. 城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答案:B)。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大题整理

《纲要》简答题+论述题绪论简答题: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答:(1)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社会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趋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第一章简答题:1.试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答:(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重要原因。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根本原因。
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2.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的原因和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是什么?答: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1)在近代中国,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2)落后就要挨打。
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
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论述题:1、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1)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他们在中国的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
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
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
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简答题2: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胜利。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3)抗日战争的胜利,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
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
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
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
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
(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
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分作上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
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
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5、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
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6、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1)社会制度的腐败。
这是根本原因。
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
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论述题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
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
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
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
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动。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
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封建****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
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制度。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
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
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
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
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
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
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
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
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
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
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