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积极响应新时代的需求,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1 新时代的要求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技术革新,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
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需求。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2.1 课程内容的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优化课程内容。
一方面,加强对核心科学知识的传授,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中加大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另一方面,提倡综合学科的跨学科性质,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的优化,还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不再适应学生的需要,改革中推崇的是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实践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评价体系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评价体系的变革。
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改革中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价。
三、改革的实施和成效3.1 实施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有序策划和有力措施。
教育部门加大对改革的宣传和推动力度,各级学校积极响应,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3.2 成效展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教导学生的是知识和技能,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关键素质。
二、课程内容在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和人文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综合评价和反馈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 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 乏整合的现状。
强调:整体设置,综合课程,均 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 技术教育。
◆相关试题
选择: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 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B)。
A.均衡性
第八次: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999年至今)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出自:庄子《养生主》
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 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 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 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 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1. 国内背景
第三次全教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2. 国际背景
●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根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 丁(James Martin)的测算结果,人类的 知识在19世纪时约每50年增加一倍, 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 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尔后近10 年大约每3年就增加一倍。
B.平均性
C.选择性
D.综合性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3.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繁、难、偏、旧,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
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学习兴趣和经 验,终身学习必备。
2023年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引言1. 2023年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旨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该纲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2. 课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体系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
3.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和优化。
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和深入理解;另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6. 纲要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和个性化发展评价,以期鼓励学生全面、平衡、可持续地发展。
7. 课程的实施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课程设计。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启示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将对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和教师需积极适应和引领课程改革,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倡导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9. 家庭和社会也应配合教育部门,共同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家长需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不以成绩论英雄;社会应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促进教育公平。
10. 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该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方向迈进。
12.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和长期坚持。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j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指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改革和创新的举措。
这些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国民。
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该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对教育课程的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改革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和结构,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学校管理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注重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完善学校管理和服务机制。
改革试点学校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培养学校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特色发展,推行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教师培训与激励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改进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成长。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教育热情。
四、选课与高考改革针对学生太早专业化、过度应试化等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进行了选课和高考改革。
改革将分科考试的方法引入中学,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
同时,改革还优化了高考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多方面表现,提高高考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五、学制改革与九年义务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还进行了学制改革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完善。
学制改革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学习年限,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
同时,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和民主参与,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形成共识,形成了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目标、3、改革理念、4、改革的内容1、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内背景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4)基础教育的滞后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剖析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剖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解决和克服。
一、课程内容重点1. 优化课程结构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优化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使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传统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难点1.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传统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领者,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这对于传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
2. 教学资源的不足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实践场所以及先进的教学资源。
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实施新课程改革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课程改革的应对策略1. 注重教师培训为了应对教师教育角色转变的难点,我们需要注重教师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课程,引导教师将注意力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培养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践场所,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
2023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3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一、背景和目标2023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本次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设置,优化了教学方式,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改革内容和措施1. 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坚持以首要任务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突出跨学科的融合。
我们对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地理、体育等主要学科进行了再梳理,增加了艺术、科技、实践等方面的课程。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思维训练和创新思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我们开展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如情景式教学、项目制教学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和研修计划。
我们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我们加大了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激励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取得的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增强了。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对艺术、科技和实践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此外,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对课程改革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还不够,导致一些教师和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深。
其次,一些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阻碍,如教师缺乏相关教学资源和教材。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这一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综合素质教育的推进: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科技教育的加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更新: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地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鼓励教育教学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全面性和多样性。
五、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这些改革内容的推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这一改革,我们将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扩展分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推进。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学科知识,还需要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综合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在科技教育方面,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
此外,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注重优化和更新课程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课程的更新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新时代的课程改革鼓励教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02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例文(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例文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全面素质的人才,我国于____年启动了全面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
本文将对该工作进行总结,包括改革目标、具体内容和取得的成绩。
二、改革目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结合: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跨学科融合: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跨学科的融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创新。
3. 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4. 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索。
5. 个性化发展: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在兴趣爱好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三、具体内容1. 课程设置调整:通过对原有课程的调整和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降低学生课业负担。
同时,增加学科融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更新: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时事热点和前沿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科学进展的意识。
3. 教学方法改革: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
引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体制改革:建立多元评价的体系,减少对学生的单一评价,鼓励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5. 教师培训与指导: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四、取得的成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调整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了明显降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得以更好地分配。
2. 学生能力提升:学生通过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学习,提高了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对该改革目标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1.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不盲从,有能力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
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每次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51年至1952年间。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全国各地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
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61年至1965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重点是加强劳动教育和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
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文化和技术的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至1993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课程结构,减轻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
此外,改革还加强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99年至2001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改革还强调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至2008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改革还注重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至2013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还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至2017年间。
教育民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的改 革逻 辑 脉络 那 就 是 句 话 : 育 改 革的 核 环 教 t b
节是 课 程 改 革 , 程 改 革 的 核 课 t 节是课堂改革 , b环 课 堂 改 的 恢 心环 节 是 教 师 的专 业 发 展 , 、这 “ 句话 是 : - 环环相扣 、 缺 不 可 的 《 课程 改革 纲要 》 字 不 多 , 文 没 有 儿 页纸 ,Ⅱ很 精 要 它 从 宏 观 、 观 、 观 的 各 个 f 中 微
一
的权 利 、 想像 创 作 的权 利 、 分享 学 习 自由 的权 利 、 展 发 个人 及 其 力量 的权 利 等 。这 个 “ 习权 ” 学 的概 念 在发 达 国 家 的 教 育 丁 作 者 中 是 一 个 基 本 理 念 ,没 有 人 不 知 道, 是非 常 核 心 的一 个 东 西 。实 际 上 , 是构 建 了一 个 它 国 家 的 国 民 教 育 和 它 的 学 校 教 育 课 程 的 一 个 基 本 架 构 。就 是 说 它决 定 了需 要 培 养 学 生 哪 些 能 力 , 如 阅 例 读 能 力 、 作 能 力 、 像 能 力 、 造 能 力 ; 要 设 置 怎 写 想 创 需 样 的 课 程 等 . 以 说 是 为各 周 的课 程 开 发 提 供 r一 个 可 基本框架。 那 么 , 我 们 的 新课 程 改 革提 高 到保 障 每 个 人 的 把
目标 ” 要 求 . 课 程 这 个 角 度 来 说 , 何 学 科 都 是 i 的 . 从 任
际 I就 是 引 导学 生 揭爪 事 物 之 间的 本质 联 系 。 觉 得 我
这 是 课 程 改 方 案 的 一 个 亮 点 : 一
个 要 素 的 统 一 休 .第 一 就 是 构 成 这 门学 科 的基 本概 念 、 础 知 识 ; 二 是 这 样 的 基 本 概 念 背 后 的思 号 方 基 第 式 、 为方 式 ; 行 第 就 是思 考 方 式 、 为方 式 背后 的价 行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 8 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这些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教育公平。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 8 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 1952 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整顿和重建。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造旧教育,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对旧教材进行了修订和改编,删除了封建、买办、法西斯等内容,增加了反映新中国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新内容。
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 1957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教育也需要适应新的形势。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学习了苏联的教育经验,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问题。
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 1965 年)“大跃进”时期,教育也受到了影响。
这次课程改革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缩短学制,精简课程。
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实践,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1961 年以后,进行了调整,重新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次课程改革(1966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课程改革陷入混乱。
学校停课,教材被废弃,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 1980 年)“文革”结束后,教育开始拨乱反正。
这次课程改革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增加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 1985 年)这一时期,课程改革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排名次的做法,70%的考试结果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教材、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准确性方面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劳动态度与技能,动手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创造能力、美的感受……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 标 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 合性和选择性。
• 7~17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低于国际规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我国男童七年间身高增长不足0.5 厘米,女生则呈负增长趋势。 • 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课程方案规定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 •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随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 所关注。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 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兼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介绍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探讨其对学生和教育的影响。
一、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对现有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二、目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外,改革还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内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
同时,改革还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问题导向和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改革还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破单纯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四、实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学校也应积极配合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支持,形成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合力。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生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其次,教育将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改革还将促进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再能够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最后,国际化的教育趋势要求我国的教育系统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这些背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这意味着课程改革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课程结构上进行了重构。
传统的学科划分逐渐被打破,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这样的改变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知识。
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课程内容也更贴合时代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此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在改革过程中得到了重视,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
其次,学校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机构转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和资源的场所。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2000字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与调整,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与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的起因新课程改革是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开后提出的。
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涉及到了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
二、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突出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传递导向教育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以生为本新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潜能充分考虑在内,教学内容实行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运用多种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合作和创新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新课程改革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加强了素质教育,推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同时,新课程制定了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执行问题。
新课程较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培养,教师需要更为细致、全面地辅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实践、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试点学校资源的不均衡,教育教学的配套设施不齐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协作。
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它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教育教学进行的一次全面革新。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新课程改革的回顾1. 特点和意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知识为基础,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以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公平和人类发展。
2. 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针对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以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
在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方面,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编写完成,并于同年开始实施。
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方面,多个省市成功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试点,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指导方案。
3. 改革的成效和问题通过新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推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评价为导向的改革。
在教育教学领域,学科间的“小交叉”、“大交叉”、“超大交叉”得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教育公平方面,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倾斜,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新课程改革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的繁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三、新课程改革的反思1. 扎实基础、减轻负担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膨胀”的问题。
202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一、引言____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年,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年。
在这一年,我们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工作,旨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的质量。
本文将对____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总结。
二、课程改革工作概述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在____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综合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能力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2. 推进素质教育在____年,我们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通过完善教材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优化学科设置在____年,我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进行学科设置的优化。
我们进一步减少了重复性的内容,并增加了一些实用性强的学科,如科技创新、体育健康等。
通过优化学科设置,我们希望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
4. 强化师资培训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____年,我们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我们组织了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还加强了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对教师进行激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取得的成绩1. 学生学习兴趣增加通过新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
2.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目标、
3、改革理念、
4、改革的内容
1、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
(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内背景
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
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
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
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
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
(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
(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
(4)基础教育的滞后
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合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社工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状况,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赠卡给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的可信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如下: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
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加以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
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五、我国基础教育新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标准的变革
(1)课程标准变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幼儿园教育: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庭社区联系密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保护好奇心,启发求知欲,促进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本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则,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要求,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该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2)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法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课程结构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
术教育
3.教师角色的变革
(1)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
发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
教师
学会尊重过是对教师
人格方面的要求。
新课
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
念,要求教师是一个尊
重学生的教师。
表现为:
关爱学生
理解学生
宽容学生
激励学生 教师要愿意合作,更要能够合作,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做,打成一片 新课程需要综合型的教师 新课程需要积极开发课程内容的教师
教师应该成为课题的研究者
教师的劳动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所以创新意
识必不可少,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教出有创新
意识的学生
(3)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必要也要求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学习方式的变革
(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1)主动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时间、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的。
2) 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i ,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 一种学习方法。
3) 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2)新课程下学习的特点
5.课程评价机制的变革
主动性 自主性是现
代学习的首
要特征 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在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独特性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体验性 1、强调身体习惯参与 2、、重视直接经验 问题性 1、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
2、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的过
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 6.课程管理的变革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