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古迹调查报告(共4篇)

古迹调查报告(共4篇)

古迹调查报告(共4篇)第1篇: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化古迹调查报告2020年4月19日1河北省易县历史文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 的历史。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

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为尽快开发资源优势,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基础建设起步,改进投资软硬环境,投资1800万元扩宽改造津(天津)同(大同)112国道易县段,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全县畅通。

利用拒马河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电站5座,年发电量7698万千瓦时,保证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地形地貌: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分山区、丘陵、平原三个类型区。

其中山区1414平方公里,占55.83%,丘陵929平方公里,占36.68%,平原190平方公里,占7.49%。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相连,东部地势平坦。

民族:全县有十多个民族,汉族占95%,满族、回族等占5%。

山:境内有五大名山。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50米。

历史古迹调研报告

历史古迹调研报告

历史古迹调研报告历史古迹调研报告一、引言历史古迹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为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古迹的了解,我们特意展开了一次历史古迹调研活动。

本报告将对我们参观的两个历史古迹进行描述和评价,并给出一些建议。

二、调研目标1.增加对历史古迹的了解。

2.评估古迹保护工作的成效。

3.探索古迹的价值与意义。

三、调研内容1.古迹A: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

我们参观了位于河北省的某一段长城。

这一段长城保存比较完好,墙体建筑结构严密,呈筑土夯筑的特点。

站在长城上,可以俯瞰附近山区的美丽景色。

长城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2.古迹B: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文明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我们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的庞大和精巧结构令人叹为观止,展现出古代人民的建筑智慧和技术水平。

虽然金字塔的外表已经受到了时间的侵蚀,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埃及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评价1.古迹保护工作对于长城,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保护工作。

不仅有专门的保护人员巡逻,还建立了一系列的保护设施,如观景台和限制游客活动的规定。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长城的完整性和文化价值。

对于埃及金字塔,我们注意到保护工作相对较少。

游客可以在金字塔周围自由活动,甚至可以攀爬上去。

这样的做法对于金字塔的保护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加强监管和控制。

2.古迹价值与意义长城作为中国的象征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此外,长城连接了中国的北方边疆,具有防御和交通枢纽的双重功能。

埃及金字塔作为埃及古文明的杰作,证明了古埃及人民强大的建筑技术和社会组织能力。

金字塔也是埃及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死亡和来世的独特理解。

五、建议针对以上调研内容,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古迹保护工作,制定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值班和检查。

易县故事:古塔尽显文化兴衰史

易县故事:古塔尽显文化兴衰史

易县故事:古塔尽显文化兴衰史在河北省千年古县保定市易县,众多古塔有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易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属燕国之地,作为燕国都城之一的燕下都距易县县城东南6公里左右。

相传春秋时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远行谋职,来至此地,雨雪交加,粮少衣单,左伯桃为帮助朋友,解衣授粮,自己冻饿而死。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请荆轲刺杀秦王,由秦降燕的樊於期,为给荆轲创造接近秦王的机会自刎而死,荆轲刺秦王未成也死于秦宫,秦攻燕,太子丹殉国。

相传当年樊於期自刎,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及燕太子丹殉国均发生在燕下都。

因此说起古塔,自然会说起易县五塔,五塔指荆轲塔、燕子塔、樊於期塔(又称血山塔)、羊角哀塔(又称白塔)、左伯桃塔(又称黑塔),分别纪念两个故事中左伯桃、羊角哀、荆轲、燕子丹和樊於期五位重要人物。

现存比较完整的是荆轲塔和燕子塔。

荆轲塔荆轲塔,本名圣塔院塔,建于县城西南的荆轲山上,相传此地就是传说中的荆轲衣冠冢及荆轲馆。

现存荆轲塔为八角形实心砖塔,十三层,通高25.36米,集楼阁式与密檐式砖塔于一身。

寺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后寺塔俱毁。

明万历六年(1578)重建。

清代又加修茸。

圣塔院寺围墙、钟楼、大殿等建筑一直保存到抗日战争时期,现仅存塔及清《重修圣塔院记》石碑,其它毁于战火。

山上有明代“古义士荆轲里”碑碣,清碑上又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故山称为荆轲山,塔称为荆轲塔。

该塔为砖石结构,造型典雅。

每层檐各用木质角梁八根,顶部装有套兽和铁质风铎。

该塔分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基为束腰须弥座,均为砖砌,每角均有石雕角柱一根,束腰下部为砖迭涩而成。

上部为砖雕斗拱承托勾栏,勾栏上置仰莲承托塔身,斗拱为栏头、补间各一朵,均为二跳五铺作。

塔身第一层正面各辟一券门,其余各面辟窗,窗为竖直棂条,门窗均为砖砌仿木结构,且均假作。

各角有砖雕角柱一根。

第一层高三点五米,檐椽为木质圆椽,飞椽则为砖雕;第二层至第十二层高一米左右,均砖迭涩砌成密檐式结构,不再有任何装饰。

易县的文化元素

易县的文化元素

易县——乾坤聚秀山水尊贤重义文化易县的历史沿革严格的说,易县的建置历史沿革应该是从隋代开始。

因为隋之前没有易州、易县之说。

但是易县又有一个地域的概念,易水河两岸人类居住活动的历史非常久远。

为了易县历史的完整性,隋之前的历史是不能忽略的。

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将这里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8000年以前,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

尽管我们这里有很多三皇五帝时期的民间传说,但作为历史沿革民间传说是不能作为依据的。

从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关于易水流域人类活动的记载是《易经》中关于有易氏部落和商先世王亥之间的纠葛。

这一事件的发生正处在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

所以易县的历史沿革也要从夏朝开始。

易县的隋前史从夏朝到隋朝建立,其间2651年,几经朝代更迭。

朝代顺序依次为: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

夏——《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元年辛未(前1729)帝即位。

十二年(前1717)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

十六年(前1713)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这里所记载的就是中国商人的鼻祖王亥来易水有易氏部落经商的故事。

《易经》大壮篇、旅篇也记载:王亥“丧羊于易、丧牛于易”。

屈原《天问》载:“有狄不宁”,其中的有狄即有易,从此有易氏退出了史书的记载。

根据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考证,殷族(商)部落起源于易水流域,与北方不远处的山顶洞人有着某种文化上和人种上的关系。

殷人的远祖王亥曾活动于邻近“有易”的今日易水流域一带。

考古发现证实,在今日易水流域之易州(河北易县),曾经发现了殷族遗存,证明了殷族之一部,直到铜器时代,还定居在那里。

西周西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年),封召公于燕,易县地属燕。

召公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旦之同父异母弟。

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

是后来燕国的始祖。

但他派大儿子去管理北燕,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

易县旅游调研报告

易县旅游调研报告

易县旅游调研报告易县是河北省的一个县,位于石家庄市的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了解易县的旅游发展现状和潜力,特进行了一次旅游调研。

以下是关于易县旅游的一些调查结果和建议。

首先,易县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根据调查,易县最受欢迎的景点包括北堡长城、南湖景区和魏庄古镇等。

游客们普遍认为这些景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风光,给人们带来了不同寻常的体验。

此外,易县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美食,如夜市和水饺等,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然而,调查还发现易县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还有待改善。

游客们普遍反映,景区的交通不够便利,导致游玩不够方便。

此外,一些景点的导游服务也没有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无法全面地了解景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建议易县政府和旅游部门加强对交通和导游服务的改善,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

另外,易县作为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应该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

调查显示,游客们对易县的自然风光十分喜爱,尤其是南湖和山区等。

因此,建议易县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开发更多的生态旅游线路和项目,例如野生动物观赏和户外探险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最后,易县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调查发现,游客们对互联网提供的在线预订和导航等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

因此,建议易县进一步推广和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易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方,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条件。

通过加强旅游设施和服务的改善、开发生态旅游和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易县的旅游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易县旅游调研报告

易县旅游调研报告

易县旅游调研报告易县是河北省雄安新区所辖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也是该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区域。

为了了解易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本次对易县进行了一次旅游调研。

以下是对这次调研结果的总结报告。

一、易县旅游资源的优势:1. 悠久历史文化:易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华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县。

古代名人遗迹、文化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2. 独特民俗风情:易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传统的节日庆典以及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

3. 自然风光优美:易县地处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大片的森林、峡谷、瀑布等自然景观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观赏和休闲体验。

二、易县旅游资源的不足:1. 交通不便:易县交通不够便利,目前只有公路可通行,缺乏铁路和机场的支持,使得前来易县旅游的游客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2. 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由于易县旅游业起步较晚,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机构以及人才,导致旅游服务质量较低。

3. 旅游产品单一:易县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以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主,旅游节目和活动相对少,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三、改进和发展易县旅游业的建议:1. 发展交通建设:加大对易县交通的投资,修建铁路和机场,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2.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加强旅游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3. 创新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创新和独特性的旅游产品,丰富游客的选择。

4. 强化宣传推广:加大易县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易县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通过以上的调研,可以看出易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

在未来的发展中,易县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资源,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提高易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将易县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旅游目的地。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饶,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

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西‎陵了,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易县寻塔——寻访河北古村古镇 (六)

易县寻塔——寻访河北古村古镇 (六)

易县寻塔——寻访河北古村古镇(六)作者:朱俊来源:《当代人》2008年第09期易县是一个在《中国建筑史》中频频出现的名字:上至战国时代的燕国下都遗址、唐代的老子道德经幢、辽代的开元寺三大殿,下至明代的城墙,清代的皇陵。

地处偏远的一个冀西小县,居然深藏了如此多独具价值的古代建筑遗存,这在河北全省都是并不多见的。

时光倒回74年,中国建筑史的学科奠基人之一,时任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的刘敦桢先生,带领学社研究生莫宗江、陈明达,专程前往河北省的西部考察古建筑,其中考察地之一便有易县。

刘先生一行在易县逗留了两个星期,先调查城内的辽开元寺,及西关外的千佛塔、圣塔院塔,然后赴县西的兴隆庄测绘清西陵,和附近的净觉寺、双塔庵诸塔。

在1936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上发表的《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中,刘敦桢先生写道:“在苍翠四合的景色中,渡过清流潺潺的易水,南望九女台故基,若断若续,矗立斜阳中,令人不相信悲壮的荆轲故事,就产生在此处。

”74年后的今日,循着刘敦桢先生的足迹,我们也来到易县。

世事沧桑,眼前的古城痕迹与刘敦桢先生的描述已有了些许出入:城垣没了踪影,老十字街被拓宽成大马路,城里的老房子多已被拆。

按图索骥,我们在城中找到了著名的龙兴观道德经幢。

这是一座十分标准的唐式八角经幢,底部有精美的石雕仰覆莲座,幢高6米有余;幢顶大字题额“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记”,清晰可见。

这是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老子《道德经》作注,并颁行全国;文字被镌刻在大小形制相仿的经幢上供百姓诵读。

今天,除河北邢台还剩下字迹漫灭不清的半座残幢外,易县此幢是全国唯一完整保存的实物,弥足珍贵。

城内的辽代开元寺和千佛塔已经杳然无踪了,圣塔院塔还矗立在城外易水河畔的荆轲山上。

圣塔院塔又名荆轲塔,是明代重建的仿辽式密檐佛塔。

古塔虽略有残破,却也气韵生动,古朴动人。

按照刘敦桢先生的记载,易县应该还有一座原汁原味的辽代古塔:泰宁寺舍利塔。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

易县历史文化介绍易县因易水而得名,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境内山川秀丽,特产富裕,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悠长的历史,秀丽的山川。

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组成了特有的旅行资源优势。

易县旅行资源丰硕。

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制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长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硕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

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爱惜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爱惜单位。

其要紧旅行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

其中最闻名的当属清西陵了,清西陵是清朝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另外还有3座后陵,和假设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千米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千米。

周界约100千米,面积达800余平方千米。

那个地址有华北地域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茏,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宏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爱惜单位。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将旧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天地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

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快乐,也以为那个地址“山脉水法,层次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探究

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探究

北福地的发现:
• 1985年, 在上坡遗址西北方向约50多公里的易县境内发现 了北福地遗址。 • 主要收获: • 发现了两种文化面貌相异的新石器文化遗存: • 第一种以釜与支脚为典型陶器,发掘者称之为“甲类”遗 存; • 第二种以孟(直腹盆)与支脚为典型陶器,发掘者称之为“乙 类”遗存。
北福地发现的意义与主要研究方向
二、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北福地遗址所在的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东北距北京直线距离约 120公里,南距保定直线距离约5o公里。西邻株源、东北邻株水、东 南邻定兴、南邻徐水和满城等县。 遗址在易县县城西南12.5公里处的北福地村南, 位于中易水北岸的 高台地上。 遗址一带地处太行山地与河北平原过渡区域, 为太行山东麓低山丘 陵地带, 周围地貌属低山丘陵间的宽阔河谷, 即山间河谷地带, 中易 水由西向东横穿谷底,
甲乙两类遗存的关系结论及意义
• 两者属早晚两个不同时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而非同 一时期的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 “乙类”遗存称之为“北福地第一期文化”,而将原来所 谓的“甲类”遗存称之为“北福地第二期文化”。 • 此年代序列的建立, 对研究太行山东麓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文化,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前言
已发掘遗存
• 北福地遗址所在的太行山东麓地区, 史前时代属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起步很早 • 2o年代开始发掘的北京周口店遗址、 1931年发掘的安阳后岗遗 址等 。 • 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本区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考古资料, 但 与其他地区一样主要集中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文化遗存, 亦 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遗存。 • 1976年, 太行山东麓南部的武安磁山遗址的发掘, 掲开了黄河流域 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 。 • 1977年,河南省中部地区发掘了裴李岗遗址 。相较而言, 河北境内 磁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略显沉寂

易县人文风俗文化

易县人文风俗文化

易县人文风俗文化易县是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中国华北地区。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易县有着独特的人文风俗文化。

本文将介绍易县的人文风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方面。

民间艺术易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其中以皮影戏和腰鼓最为著名。

皮影戏是易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用剪纸制作的人物形象通过灯光的照射,投影在白色幕布上进行表演的。

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腰鼓是易县另一个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一种由鼓和腰带组成的乐器。

腰鼓舞蹈是易县民间传统的舞蹈形式,通过鼓声和舞蹈动作的结合,展现了易县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传统节日易县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易县皮影戏节”和“易县腰鼓节”。

这两个节日都是易县人民对于皮影戏和腰鼓艺术的热爱的体现。

皮影戏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举行,期间会有丰富多彩的皮影戏演出和展览。

腰鼓节则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这一天易县人会戴上腰鼓表演腰鼓舞蹈,并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热闹非凡。

习俗易县的人们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

例如,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年夜饭,全家团聚共度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吃饭的时候,人们还会摆放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新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此外,易县人还有喜庆婚礼、葬礼、过生日等各种各样的习俗,这些习俗代表着易县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

传统手工艺易县还以其传统手工艺而闻名,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是易县的剪纸和刺绣。

易县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剪纸作品通常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题,以其精致细腻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刺绣是易县的另一项传统手工艺,也是易县女性的重要传统技能。

刺绣作品精美细致,常常被用于装饰服装、绣品和家居用品。

总结易县的人文风俗文化丰富多彩,代表了该地区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习俗和传统手工艺都展示了易县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狼牙山遗迹社会实践报告

狼牙山遗迹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战役遗址。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团7连6班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狼牙山英勇抗击日军,最后英勇跳崖,谱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丽篇章。

为了纪念这段悲壮的历史,我国在狼牙山建立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

本社会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对狼牙山遗迹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实践过程1. 实地考察2019年10月1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狼牙山,首先参观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照片、实物和文献资料,使我们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2. 参观狼牙山随后,我们沿着英雄们战斗过的路线,攀登狼牙山。

沿途,我们参观了五壮士跳崖处、战斗遗址等。

在攀登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狼牙山的险峻,也体会到了英雄们当年的艰辛。

3. 与当地居民交流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交流。

他们向我们讲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以及狼牙山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狼牙山,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英雄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攀登狼牙山的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践总结1. 意义本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经验与启示(1)我们要珍惜和平,铭记历史。

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我们要珍惜和平,努力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2)我们要发扬英雄精神,勇于担当。

狼牙山五壮士在面对生死抉择时,英勇无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保定易县后山文化的来历

保定易县后山文化的来历

保定易县后山文化的来历、内容、特色?河北省易县后山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距北京120公里,距天津180公里,距石家庄240公里.山上有年代久远的古庙群,主庙为"后土皇帝庙",俗称"后山庙"或"后山奶奶庙".相传:王莽追杀刘秀,危急时刻被一老奶奶所救.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老奶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并拨重金建庙塑金身以供祭祀.文革前,仅山上就有庙32座,除"后土皇帝庙"外,还有玉皇大帝庙,拜猿殿,轩辕黄帝庙,太阳殿,侯爷殿等.加上后山周围的其它庙宇,有六,七十座之多.如县城北觉山坡上的"觉山寺","后土行宫",豹泉及其附近的上,中,下三个云居寺,涞水县乐坪的伶伦祠,狼牙山北支蚕姑坨上的"蚕姑圣母祠"等.这些庙宇在文革期间全遭破坏,无一幸免.洪崖山上"后土皇帝庙"及其周围现有的庙宇,都是善男信女们自发捐款修建起来的.但建设规模,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建筑质量都远不如文革前宏大,辉煌,庄重.易县后山庙香火,古往今来十分旺盛,几千年长盛不衰.尤其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前来进香的人少则几十万,多则近百万人,文革前涉及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福建等边远省份.即使在文革期间,后山香火的旺盛,也让世人震惊.目前,前来进香的人更多,范围更广.除阴历三月外,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香客也不少.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的重视.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领域进行研究,有的已获得丰硕成果.英国一名学者对涞水县南高乐后山古乐的研究,已达十七年,写出七本专著,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我省,我市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2003年后山文化被河北省列入十大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之一以后,省,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人士对此更加重视,研究也更加深入.研究认为:后山是黄帝家庙所地;后山是黄帝及其部族长期生活,繁衍,战斗的地方;后山是历代帝王朝拜祭祖的圣地.如果说,黄帝生在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帝陵,那么后山就是黄帝战蚩尤,联炎帝,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的圣地.可以毫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从后山走来.许多资料还证明以后山为中心的地区,还是尧,舜,禹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对后山文化的探讨中,我们还有另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易经》的形成与发展与河北易县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易经》研究的权威人士认为,伏羲发明八卦,黄帝,炎帝发展成为64卦.如果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成就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伟业在易县,那么,他们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的六十四卦的形成也必然与易县有关.从历史发展讲,易水,易水河畔的有易氏部落,以易氏部落为主的易阳国,以至后来的易州,易县,这个"易"字与《易经》的"易"字完全相同,这难道还不是最有力的证明吗如果说,挖掘后山文化,追寻黄帝的足迹,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代表,如果《易经》形成与发展与易县有密切联系.那么中华民族的根——黄帝,中国文化的根——《易经》都在易县,这对于易县,保定乃至河北是多么重要的文化亮点啊.保定市后山文化学会对后山文化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史实为依据,从五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进行史料考证.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对有关内容的记载都是数千年后后人追记的,且多散存在各个不同时期各种史料中,查找这些资料,犹如大海捞针.为此,我们以《史记》和《地方志》为主线,从广泛收集史料入手,先后到保定市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北京等有关单位借阅,到北京古书市场购买部分古书.到目前为止,主要查阅了《史记》,《五帝时代》,《中国人史纲》,《中国全史》,《易县志稿》,《直隶易州志》,《保定府志》,《竹书纪年》,《史记注》,《礼记篡》等,并到涞水,易县部分农村,进行广泛地调查;与部分县,市有关单位与个人进行交流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二是对重要遗址进行考证.黄帝及其部族在哪里呆的越久,哪里留下的遗址会越多,因此,认真考证散布在民间的遗址,是我们今天追寻黄帝当年踪迹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主要对徐水县釜山,涞水釜山,易县狼牙山北支蚕姑坨的蚕姑圣母祠等进行了考证.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乡村等有关单位与个人的热情支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三是后山古乐进行了考证.特别是涞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原文化局副局长刘阜同志成效显著,已完成《南高乐古乐——后山黄帝祭祀音乐的留存》,《乐平(洛平)音乐花塔之迹》两篇论文,且质量很好,有很强的说服力.四是对涉及黄帝及其部族有关的山名,地名,村名进行了收集和考证,已初步掌握的达六十多个,有的已进行了考证.如洪崖山,伶山等.五是对黄帝及其部族留在民间的传说已着手收集与整理.已收集黄帝在后山的民间故事二十多个.为了加快研究的步伐,少走或不走弯路,学会先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历史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向专家,学者进行请教,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指导.他们认为,以后山为中心的涿鹿,怀来,门头沟,房山,涿州,涞水,易县等地区,是当年黄帝及其部族长期活动的地区;面对全国掀起的黄帝热,他们的态度是"有祖大家祭";他们认为,后山文化应加大研究力度,力争早出和多出成果;在加大历史研究的同时,应同考古结合起来,尤其是燕下都考古与北福地史前文化的发掘,都应进一步加强.在目前收集的各种史料中,有五方面的史料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涞水县发现的《后土宝卷·褅祖经》,非常宝贵.该褅祖经不仅记载了黄帝对人类的贡献,而且记载了黄帝战蚩尤,黄帝战炎帝,联炎帝的重要史实,记载了黄帝庙为何演变为"后土黄帝"庙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认为《后土宝卷·褅祖经》可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蚕姑圣母祠关于黄帝元妃嫘祖的碑刻.碑文讲:"西陵氏嫘女,为黄帝元妃,教民缫丝织锦,以供衣膳,为蚕姑圣母……."三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报纸《黄帝魂》,刊载的《破除迷信,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一文.文章讲,从秦始皇到清末,有116位皇帝到后山朝拜偶像,有的还不止一次.汉史学家郑玄在《礼记注》中讲,从黄帝褅祖到秦始皇,据不完全统计有86位部落联盟主,诸侯到后山祭拜黄帝.四是易县城北觉山坡发现的《兴修后土行宫记》碑刻.其碑已毁坏,不少文字已无法考证.但现有文字连起来的碑文大意是:在有史记载以来,每年究竟有多少善男信女,政府官员,皇亲国戚来后山朝拜,祭祖,无法考证.而辽,金,宋,元以来对后山庙都重修过,这是事实.对朝起朝落的祖庙,不知多少有识之士感到忧伤,欲意挽救,在京城近地竞有如此对祖宗难堪之景象,另人不安.有史以来,国家的兴衰,都来自于政通与否.随后,我们又在《易县志稿》及后山周围查到了:金代行宫在北流井村后乡政府所在地;元代后土行宫在豹泉玉泉宫,现为民宅;明代后土行宫在觉山坡觉山寺;清代后土行宫在"洪崖山南麓马头村旧十王殿,清康熙中业建,现存清代旧戏楼一座.五是一些地方志,特别是《易县志稿》等,记载了一些关于易县后山与黄帝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如《易县志稿》讲:"易县在昔为黄帝建都之近畿之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因建都焉"等.对后山文化的研究已获得不少史料,有些已形成论文,这些,我们已通过易县后山网站公布于众。

易县名胜古迹介绍作文

易县名胜古迹介绍作文

易县名胜古迹介绍作文在河北的中部,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就是我的家乡——易县。

易县境内有一座名胜古迹景色优美的山,这就是狼牙山。

狼牙山原名郎山,因山峰耸立,危峰参差迭起似狼牙,又称狼牙山。

狼牙山位于易县西南35公里,是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狼牙竞秀”,为国家森林公园和爱国主意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红色旅游热线景区。

狼牙山是英雄的山,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有名的狼牙山战役,五位勇敢的战士为保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把敌人引上了山。

这五位勇士被敌人逼到了山顶,面对大量的敌人他们弹药打没了,石头也仍光了,最后把枪摔烂了,然后毅然从山崖山跳了下去。

狼牙山有一座“五勇士纪念塔”就是为了纪念这五位勇士的。

狼牙山峰峦雄伟,千峰万壑。

附近有红玛瑙岩溶洞,洞内套洞,钟乳石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还有许多怪石、洞穴,如棒槌崖、黄落伞、老虎洞、老虎嘴、饮虎池、相思谷、仙水泉、无底洞、镇妖石,奇特的阴阳石,阳面似武将,阴面犹如仕女,当地人称“媳妇头”。

狼牙山森林茂密,是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

春天,各式各样的花苏醒了,小草也争先恐后地钻出来,树上的枝条也发了芽变得柔软起来,犹如新生的婴儿那样娇嫩,好像碰一下就会伤着它;成群结队的蜜蜂,呼扇着黄色的翅膀,嗡嗡地忙着采蜜;五颜六色的彩蝶,也成双成对的翩翩起舞,给狼牙山带来勃勃生机。

炎热的夏天,走进狼牙山就好像进了避暑胜地。

这是为什呢?因为山上到处都是树木为你遮荫蔽日。

秋天的狼牙山一片火红。

树叶变红了,一些不知名的野果也熟了挂在枝头,让人看着都眼馋;柿子黄了,就像一个个小灯笼,美丽极了。

冬天大雪过后,到处都是白雪皑皑,狼牙山更显得庄严肃穆。

我爱家乡的狼牙山。

清西陵调研报告

清西陵调研报告

河北大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清西陵调研报告姓名及学号:王书元组长(2011453005)张国强学员(2011453028)吴鹏超学员(2011453042)刘晨阳学员(2011453036)刘宗远学员(2011453037)年级专业:2011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指导教师:刘志琴conpract-life@ 2013年 8 月 10 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调查人:王书元(组长)张国强(成员)刘宗远(成员)吴鹏超(成员)刘晨阳(成员)调查时间:2013年8月10日调查地点: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调查对象:清西陵调查目的:通过实地调研认识了解规模宏大的清代皇家陵园清西陵的历史内涵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了解清西陵的旅游开发现状。

为深刻了解体会清西陵的历史内涵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对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我们组的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到清西陵作了实地调研现报告如下:一、清西陵概述及其历史内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永宁山下,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处帝王陵墓群。

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1915年。

建有4座皇帝陵,并葬有9位皇后,57位嫔妃,2位王爷等共计80人。

4座帝陵是:雍正皇帝的泰陵、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光绪皇帝的崇陵。

原是宣统皇帝、后来成为公民的溥仪1967年去世后骨灰先是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6年移葬在光绪皇帝崇陵西北侧的华龙陵园,近依清代帝陵。

清西陵于1961年被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在第2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9日被首批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一)雍正泰陵最初雍正的陵寝是选在清东陵境内的。

雍正五年,他命精通风水的官员到东陵附近相度万年吉地,经过实地考察后官员们奏报“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石又带沙土实不可用”。

然后雍正又派大臣高其卓、王永祥为其另相吉地,最终在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发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兼备”的风水宝地。

河北易县忠义村“摆字龙灯”的调查研究

河北易县忠义村“摆字龙灯”的调查研究

河北易县忠义村“摆字龙灯”的调查研究
摆字龙灯是传统中国灯会的一种特色灯饰。

河北省易县忠义村是摆字龙灯的发源地之一,该村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设立龙灯祭龙会,摆字龙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以下是有关河北易县忠义村“摆字龙灯”的调查研究:
1. 历史和传承
摆字龙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其起源与当地常年的干旱有关,人们信仰着神龙可以带来雨水,因此在元宵节祭祀龙灯,贡献于龙,希望神龙可以保护村里人的平安和带来雨水。

从此,村庄开始修建龙灯,燃放烟火,场面壮观。

摆字龙灯的传承在家族和师徒之间进行,通常由老师传授技艺,再由徒弟传授给下一代。

每年的传承活动是授业传艺的主题,传承者会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技能和创新,以便传承下去。

2. 制作过程
摆字龙灯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首先是龙架的制作,用竹子搭建出龙的形体,外面再套上纸,用米糊固定纸张,然后用木器上色,描眉画眼。

接着是灯笼的制作,制作方法与普通灯笼相同,但是需要刻印一些文字或图案。

最后是摆字的制作,摆子有各种形状,有人物、花卉、神兽等等,需要用竹子和纸张制成。

3. 活动现状
随着现代化的进步,摆字龙灯的传承与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很多村庄已经不再制作龙灯了,易县忠义村也面临着人口流失、资源稀缺的问题。

但是,村庄的一些热心居民和传承人依然坚持着制作龙灯并举办传统活动,希望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摆字龙灯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其历史背景、制作方法和现状等方面,也提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易县睒子洞

易县睒子洞

易县睒子洞睒子洞,又称睒公堂,位于易县西18公里处的梁格庄镇娄亭村北的白玉山上,当地人又称为白脸山、玉面山,为易县著名的胜境名山。

古迹景观有慈航阁、峨嵋寺、八卦连环洞、等。

睒子洞和八卦连环洞,又称百佛洞,八佛洼,位于白玉山的山腹中。

原来有72个洞府,明朝两次重修时,又扩建为96个洞府,分上、中、下三层。

各洞之内均存有大量宝贵文物。

洞府分天然形成和人工开凿两种,很多洞彼此相通,因按道家八卦原理精心设计,故称八卦连环洞。

常有道士修炼于此。

相传道教全真教掌教丘处机祖师曾在涞阳(今涞水县)传道时,云游该洞并题诗:“高高云外睒公堂,闪闪云霞照洞光。

千仞峰峦排左右,万株松柏互低昂。

山翁不解谈今古,野客时来讲混茫。

休道一生空打坐,也胜尘世走忙忙。

”2005年,一位鹤发童颜的张道士云游到此,被这里不凡之景所吸引,在山腰处依山势亲手搭砌了小屋,引山泉水,开荒种地,自甘其苦,潜修悟道,在这幽寂的旷野大山独居十个春秋,这就是有名的“玉山道人”。

苏杭先生曾携弟子惟永入住睒公洞百日闭关。

该洞供奉我国历史上著名孝道人物“二十四孝”之一的睒子(也称郯子),其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说鹿乳能治,睒子便身披鹿皮,混在鹿群中取奶,供奉双亲。

一次,遇见打猎者,危机之下睒子只得脱下鹿皮,以实情相告。

睒子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其父母的眼疾也不治自愈。

这就是有名的“鹿乳奉亲”,因此深受世人崇敬,立祠供像祭祀。

另据十六国时期圣坚所译《佛说睒子经》记载,过去有一对双目失明的老俩入山求道修行。

其间生一字,取名睒子。

睒子至仁至孝,年过10岁,听说鹿乳能治双亲的眼疾。

便身穿鹿皮,混入鹿群驱乳,赶上迦夷国王进山打猎,开弓射伤睒子。

睒子临死前,担心父母无人赡养,国王答应代为尽孝,并派人接来二老和儿子见最后一面,此情感动了释梵四天,便化作老翁为睒子口灌神药,使他复活,随着给二老服药,治愈了眼疾。

随后睒子随二老求道念佛,终修成正果。

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睒子本生故事画描绘的就是这一内容。

易县狼牙山社会实践活动(2篇)

易县狼牙山社会实践活动(2篇)

第1篇一、前言易县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跳崖抗日遗址。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校组织了一次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活动背景狼牙山五壮士,即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战士,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部队撤退,英勇抗击日军,最后跳崖壮烈牺牲。

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活动目的1. 深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2.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3.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四、活动内容1. 出发前准备活动前,学校对参与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强调了活动的注意事项。

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的讲解,让学生对此次活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前缅怀在纪念碑前,学生们肃立默哀,向革命先烈致敬。

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纪念碑,了解了五壮士的英勇事迹。

3. 狼牙山五壮士跳崖遗址参观学生们沿着五壮士跳崖的路线,参观了狼牙山五壮士跳崖遗址。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深刻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英勇无畏。

4. 重走英雄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英雄的历程,学校组织了重走英雄路活动。

学生们沿着五壮士跳崖的路线,一路攀登,感受英雄们当年的艰辛。

5. 团队拓展活动在活动中,学校还安排了团队拓展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学生们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培养了团队精神。

6. 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大家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五、活动成果1.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增强,对革命先烈有了更深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易县历史文化古迹调查报告易县古称易州,始建于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易州因易水之“易”得名,史载商代有易氏部落在此居住,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置易县,时称易州,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镌刻下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都遗址至今清晰可辨,而“黄金台”的故事则伴随着悠悠易水千古传诵。

易州古燕文化与邯郸赵文化共同构成闻名全国的“燕赵文化”。

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千古绝唱,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那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勾勒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历史画面,高标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的精神风骨.这里是中国古代名将乐毅、军事家孙膑、一代名医张元素的故里,更有聂荣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的战斗足迹。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侵华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在易县西部山区黄土岭上被击毙,“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为尽快开发资源优势,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从加强基础建设起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投资1800万元扩宽改造津(天津)同(大同)112国道易县段,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全县畅通。

利用拒马河丰富的水利资源建设电站5座,年发电量7698万千瓦时,保证工农业生产用电需要。

地形地貌: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分山区、丘陵、平原三个类型区。

其中山区1414平方公里,占55.83%,丘陵929平方公里,占36.68%,平原190平方公里,占7.49%。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西部群山起伏,中部丘陵相连,东部地势平坦。

民族:全县有十多个民族,汉族占95%,满族、回族等占5%。

山:境内有五大名山。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50米。

五回岭:大岭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上其顶,主峰海拔1345米。

云蒙山:峻岭山簇若屯云,山上有天然乳水洞,主峰海拔1120米。

摩天岭:高冠群山,主峰海拔1813米。

五峰寨:山上有五峰,海拔1283米。

河流:境内有五大河流。

拒马河:发源于涞源县涞山。

北易水:发源于云蒙山南麓。

中易水:发源于西部蚍蜉岭东麓。

南易水:发源于狼牙山东麓。

漕河:发源于西部五回岭东麓。

耕地:全县有总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8%;旱地2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4%;水资源:县内有20座大、中、小型水库。

总蓄水量可达6.5亿立方米。

大、中、小灌渠7条。

气候:境内大陆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1.9。

C,平均日照时数2615小时,无霜期186天,全县10度以上有效积温为4265度。

年平均降雨量668MM。

著名历史文化遗迹:燕下都燕国下都俗称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易县城东南12华里处,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我国现存的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故都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

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下都共有八处景点。

在燕下都文保所院内,建有面积约四十平方米的文物展室,展出燕文物约二百余。

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

其实,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

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

如今,这里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级森林公园。

作为一处旅游胜地,品位很高。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

登高远眺,可见千峰万岭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跌宕。

近望西侧,石林耸立,自然天成,大小莲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涧峡云雾缥缈,神奇莫测。

狼牙山风光绮丽,漫山遍布苍松翠柏,飞瀑流泉,拥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动物有黄羊、乌鸡、锦鸡等,植物有松、柏、桦、枫等北方树种二三百种之多,涉足游览,可尽享森林浴之妙。

秋季金风送爽时,坡岗沟壑之间,红叶吐艳,层林尽染,放眼望去,漫山猩红,可与香山红叶相媲美。

在狼牙山众多的景观中,有几处重要景观不可不游。

位于半山腰的红玛瑙溶洞,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形成距今已有16亿多年的历史。

通高90米、宽50米,共设六个景厅,有仙女下凡、八仙贺寿、塔林夜月等40多个景点。

进得洞来,拾级攀援而上,既能观赏惊险奇绝的景色,又可当作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

在通往主峰棋盘坨顶峰的一处悬崖旁,有一块天然形成的酷似棋盘的岩石,约三尺见方,石面纹理纵横。

传说孙膑与其师傅鬼谷子常在此布棋为乐,棋盘坨由此而得名。

后来,又在于此不远处的另一块平面岩石上用利錾人工凿成一幅棋盘,供游人对弈。

现在两块石棋盘边上各生有虬结苍劲的古柏一棵,如二人在此对弈。

一侧为悬崖峭壁,一侧为古树虬枝,身畔云雾缭绕,置身于此,如临仙境。

褡裢坨山势极为陡峭,但半山腰却有一块平地,过去建有庙宇,即老君堂。

老君堂依洞而建,半是人工,半是天然,原有庙宇惜已毁于“文革”动乱。

殿后有名为“仙人洞”的天然溶洞,洞深约十余米,宽约5米,洞内有一泉水常年不断,泉水清凉甘洌,传说太上老君曾于此修行。

蚕姑坨,又名姑姑坨,是狼牙山五坨之最,山势险要,风景优美,山上有庙,胜景颇多,据史书记载,此处为燕昭王当年求仙之处。

在蚕姑坨半山腰,有一座灵峰院,俗称尼姑圣母院。

原有佛殿20余间,现蚕姑圣母殿仍保存完好。

据碑文记载,灵峰院历史悠久,为五代时所建,此后历代都曾对它进行过修葺,是一座“千年古刹”。

如今,灵峰院已辟为狼牙山六大旅游景点之一,每天游人如织,蚕姑殿内香烟缭绕。

抗日战争时期五勇士舍身跳崖的英雄壮举更使狼牙山驰名中外。

1941年9月25日,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部队机关和当地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上棋盘坨下的牛壶峰巅,这里三面绝壁,异常险要。

在弹尽粮绝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五名战士摔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

如今,棋盘坨顶峰巍然矗立着五勇士纪念塔,塔高21米,正面刻有聂荣臻元帅书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底层有五勇士头像浮雕。

沿塔内钢梯登上塔顶凉亭,俯瞰群山,千峰竞立,浮云缭绕,狼牙山雄姿尽收眼底。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

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

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

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皇贵妃敦肃。

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

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

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

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

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

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

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泰陵以西一公里,是嘉庆帝的昌陵,葬着嘉庆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嘉庆帝名颙琰,是乾隆第十五子。

嘉庆皇帝即位于清朝由兴转衰的时期(1796年),与其他皇帝一样,在即位之初,他就决心励精图治,并且拿先皇宠臣和绅开刀(1799年),力图整顿财政,曾多次减免田赋,吏治腐败,武备废弛,土地高度集中,曾使国民为之一振。

但随后,他的优柔寡断便暴露出来,整个官场乌烟瘴气。

同时,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在嘉庆时期达到高潮,弄得嘉庆皇帝焦头烂额。

这还不算,刺客的两次光临,又使嘉庆帝受了很大的刺激,总之,嘉庆帝在位期间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在六十一岁(1820年)的时候,嘉庆去木兰围场狩猎,死于热河行宫。

昌陵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

除具服殿外,其他建筑石雕一应俱全。

正殿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在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象满堂宝石,别具特色。

东配殿现辟有“竹、木、铜、锡制品展览室”。

西配殿现辟为“丝棉展室”。

昌陵西侧的昌西陵葬有孝和睿皇后。

昌妃园寝内葬有17个妃子。

昌陵是西陵中除泰陵外,唯一没有被盗倔的皇陵。

它还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隆恩殿地面由紫花石铺墁,比其他帝后陵寝的金砖墁地,又高了一个档次。

其二,隆恩殿东暖阁有一佛楼,木雕非常精美。

其三,昌陵地宫规模庞大,雕刻精细,是其他帝陵无法比拟的,根据“雷氏图纸”考证,地宫为四门九券,遍刻佛像经文,是一座稀有的石雕艺术宝库和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其四,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庆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为他督造的,父亲给儿子造陵在历史上恐怕只有这一例吧。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在清西陵中,它是最西边的一座帝陵,造形别具一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