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院系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年3月12日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 (3)二、课程设计的容 (3)三、课程设计原理 (3)四、工区数据 (4)五、课程设计步骤 (5)1、建立工区 (5)2、资料加载 (8)3、层位标定和层位追踪 (10)4、断层解释 (13)5、构造图绘制 (14)六、心得体会 (15)一、课程设计目的地震勘探解释课程设计是我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训练我们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最终使我们达到:学会利用地震解释软件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最终编制成果报告。

二、课程设计的容本次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软件Discovery的使用,追踪解释层位数据;二、通过surfer软件学习成图。

使学生对地震常用的解释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毕业后从事地震勘探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功;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6. 尽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成果图写出建议钻探的井位及其依据。

三、课程设计原理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采用landmark地震解释软件对贝尔地区L**-L**进行了地震层位**层解释、断层解释,**层为区域显著的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特征由于砂岩突变为泥岩使得反射能量强、波形变化大、频谱范围较大,断层较发育,贝尔**地区内断层为正断层,平面上,可分为三个条带,整体呈北东向展布。

主要为晚期断层,断层断面相对较陡,在60~70°。

**反射界面为上白垩统青元岗组底界面,已受挤压作用改造,形成北东向的小型断层和褶皱构造,这一期构造对油气圈闭有重要意义,该界面是早期伸展和晚期压扭的综合产物,且为晚期断层,断裂主要为正断层,明显发生构造反转作用,为先伸展后挤压型的一级构造层序界面多呈继承性发育,平面分布特征分带性明显。

**层位平面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

在**井附近界面埋藏最浅TD为**,在**井最深TD为**。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学习到了landmark地震解释软件的基本应用,UNIX操作的简单指令,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习期间两周的计算机操作,加深了我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认识,提高了我对物探一大分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知识的认知水平。

通过对landmark软件的实践过程,我学到了关于地震剖面断层追踪、层位追踪、区域内构造分析、合成地震记录、平面断层叠合以及剖面跳点消除等的基本方法;通过课程设计报告的制作过程我查阅了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相关文献,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提升了我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使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时时刻刻运用专业知识,对专业领域的相关文献,我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提升自己,不断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进步和提升。

关键词:贝尔地区;层位解释;断层解释;综合分析;层位标定;断裂特征;构造特征;合成地震记录目录第1章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基础 (1)1.1层位解释 (1)1.2断层解释 (2)1.3 综合分析 (3)第2章贝尔地区**层地震解释 (4)2.1贝尔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4)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7)2.3 层位及断层精细解释 (8)第3章断裂及构造特征分析 (11)3.1 断裂特征 (11)3.2 构造特征 (14)学习心得与体会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第1章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基础1.1层位解释地震地层学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学科,它利用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产状、外形、振幅、连续性等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进而研究地层层序及其分布、沉积相或沉积体系类型与展布,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带等。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序号:学院:一、实验目的:●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地测井数据加载方式;●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流程和方法;●熟悉同相轴的追踪和断层的识别;●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成果,掌握地质分析的基本内容。

二、工区概况:该油田所在的区域属典型的内陆性气候;油田所处地表为戈壁滩,地面海拔在290~460m之间,地势相对平坦,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的斜坡。

红南9块构造位于红南2号构造西边,整体为一个被近南北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两组断层切割所成的低幅度断块圈闭群。

控制红南9块复杂断块构造的是一组近南北走向的四条正断层;断层断面倾角较大,近似直立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又是控制构造演化形成的主力断层。

研究区沉积盖层主要由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及白垩系三十里大墩组、胜金口组、连木沁组四套地层组成,最大沉积厚度达1466m;地面露头与钻井资料揭示,喀拉扎组、三十里大墩组储集层丰富,为凹陷的油气资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段为属于下白垩统的三十里大墩。

三、Discovery资料解释操作步骤:1.建立工区:启动GeoGraphix Discovery:在桌面上点击GeoGraphixDiscovery图标或选开始 >> 所有程序>> GeoGraphix >> Discovery >> ProjectExplorer. 打开 ProjectExplorer窗口。

如果是第一次启动ProjectExplorer,只有实例工区列出。

输入工区名、确定工区位置:2.地震数据加载:导入井头信息:导入分层数据:用Prizm导入测井曲线:(调整单位、上下限)打开SeisVision:填写侧线起始位置:工区概况:在工区中加载井头和分层数据:对hn9-21井位南北走向侧线进行合成地震记录操作: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到对比识别合成地震记录:5.对比解释:在本实验中,通过横纵测线上对地层的标识之间进行对比,来确定地质构造,进行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
一、前言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是地球物理,应用物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求为:
1.初步学习、认识与熟悉Discovery软件;
2.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工区的建立;
3.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资料的加载;
4.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5.初步学会在工作站进行地震剖面的解释对比工作;
6. 初步学会绘制等t0构造图;
7. 初步学会进行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8. 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实验内容
为了加强对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本实验中,利用Discovery软件,首先建立工区进行地震数据、测井数据的加载和显示,然后进行层位标定、同相轴追踪和断层识别,并绘制出等t0构造图。

(三)实验的主要流程:
1.建立工区→
2.加载测井数据→3导入分层数据→4.加载地震数据→5.建立地震解释工区→6. 导入和井坐标→7.制作单井的人
工合成地震记录→8.标定目的层位→9.追踪、解释目的层位→10.生成工区解释后的图→11.绘制工区目的层等t0构造图
(四)实验成果
1测井曲线图
2.工区平面图
2.sea908井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3.追踪、解释目的层位(即sy_t层)
4等时间图
5深度构造图。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物探0901**:***学号:************日期:6月18-6月29指导老师:李磊老师简介本次课程设计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从十七周周一开始到十八周周五结束,课程设计的地点是校本部第一实验楼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分室,有李磊李老师带领指导完成。

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使用的资料是华北油田某部分经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剖面上断层的识别,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在inline和crossline方向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由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使用的资料是海相水道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还要学会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本次课程设计应用的软件是兰德马克开发的Geographix Discovery,由于软件比较复杂,在软件的安装、建工区、数据加载、成图的方面,李磊老师给了极大帮助。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断层、学会制作等T0 构造图、学会在剖面上识别典型地震相以及利用剖面资料做出平面图。

另外,在做出构造图、地震相平面图后要尝试推断其地质成因及演化过程,进一步推断有利储油构造区及预探井位。

第一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一、本部分目的首先学会利用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另外,要学会利用Discovery 的Horizon模块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利用Fault模块进行断层解释,以及学会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最后学会利用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在作出构造图后,要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其石油地质意义,分析盆地内生储盖组合,推断有利储油区,学会设置最有利的预探井位。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摘要采用landmark地震解释软件对***地区L1100-L1500进行了地震层位***层解释、断层解释,**层的地震反射特征为******,断层(发育、较发育),**地区内断层均为正断层,平面上,可分为三个条带,整体呈北北西向展布。

晚期断层较少,多呈继承性发育,平面分布特征分带性明显。

**层位平面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

在**井附近界面埋藏最浅,在**井(或地区)最深。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习到了**,对地震资料物探解释的认识。

关键词:安达区块;层位解释;断层解释;平面特征目录第1章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基础 (1)1.1层位解释 (1)1.2断层解释 (1)1.3 综合分析 (1)第2章 ***地区**层地震解释 (1)2.1***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1)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1)2.3 层位及断层精细解释 (1)第3章断裂及构造特征分析 (4)3.1 断裂特征 (4)3.2 构造特征 (5)学习心得与体会 (7)参考文献 (8)致谢 (9)第1章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基础1.1层位解释1.2断层解释1.3 综合分析第2章 ***地区**层地震解释2.1***地区区域地质特征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2.3 层位及断层精细解释2.3.1层位解释为提高层位解释精度,在解释过程中,力求准确追踪每一个相位,严格按照反射波的产状解释,减小解释线的波动幅度。

增加测网解释密度,此次精细解释采用的是1×1CDP测网解释密度。

充分利用工作站灵活多样的显示功能和处理手段,进行反射层的对比追踪。

1、局部放大,用于解释小断层及了解地层产状的局部变化。

2、整体缩小,用于解释大断层及了解地层产状的整体变化。

3、用过井任意线标定层位,使用横穿构造的任意线检查解释结果,了解构造的可靠程度。

4、多窗口多剖面对比解释,多窗口同时显示相邻剖面,对比解释、追踪杂乱反射,有利于复杂断块的解释[7]。

在盆地形成的不同阶段,不论在构造形成环境、地层沉积背景等诸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受地层埋深、地层物质组成、断裂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现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和反射品质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目的层,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对比方法,达到既提高效率又保证质量的目的。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地震资料解释专业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朱仕军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2年7月目录摘要--------------------------------------------3关键词---------------------------------------------3引言--------------------------------------------4本次设计的目的及意义---------------------------------5设计部分-------------------------------------------6 (一)三维地震解释的方法与原理------------------6(二)三维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8 North sea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8(一)地层对比--------------------------------8(二)不整合面-------------------------------10(三)断层----------------------------------11(四)成果图分析------------------------------13解释结果讨论---------------------------------------17结束语--------------------------------------------------18 参考目录------------------------------------------19摘要:在地震勘探中,我们通常利用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和解释软件landmark对采集资料进行解释,三维地震解释可以做到层位追踪对比,断面自动拾取,用解释系统中层位追踪对比技术进行层位的解释,确定层位并输出相应层位数据,供断层分析等使用,对其地震层位进行标定和追踪对比,确定断层的顶界面和断层的位置,最后形成水平层、不整合面和断层的自动追踪彩色图及其等值线图,再对成果图进行综合地质分析。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了解地震的定义、类型和等级;2.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3.了解地震的预测方法及防范措施。

4.学会使用地震相关仪器和设备;5.能够分析地震资料,判断地震趋势;6.具备一定的地震救援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定义、类型、等级及其区别;2.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带分布、地震波等;3.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前兆、地震监测、地震预测技术;4.地震的防范措施: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逃生技巧、地震救援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地震的预测与防范等知识;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案例,分析地震的特点及应对方法;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实例,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及应对措施;4.实验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掌握地震逃生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地震学基础、地震防范手册等;2.参考书:地震研究、地震灾害应对等;3.多媒体资料:地震发生及应对的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地震模拟仪、逃生器材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范意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和地震的预测等。

同时,通过地震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技能方面,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地震预警设备,掌握基本的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以及地震的防范。

首先,通过讲解地球构造和地壳运动,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其次,介绍地震的级别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掌握判断地震强度的方式。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接着,教授学生地震预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最后,讲解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让学生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护自己。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震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实际危害。

此外,还将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的实践操作。

最后,利用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地震知识》,提供地震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参考书《地震防灾减灾》,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资料,包括地震发生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震现象;实验设备,如地震逃生帐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逃生技能。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专业: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报告内容提纲前言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二、地震资料情况的说明。

三、地层结构的说明。

四、我们解释的三个层位的波组(形)特征。

五、成果图的地质分析。

六、总结。

七、本次课程设计的感受和收获。

前言地震资料解释就是要把地震勘探所取得的地震资料转化成我们对勘探区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

应用数字处理后提供的大量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或者一块三维数据体等地震资料,再结合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应用解释工作站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模拟计算、反复对比,最后给出比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绘制成图幅和图表。

地震资料经过数字处理以后,提供大量的一条一条地震剖面或一块三维数据体,这些资料里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知道与油气有关的信息,如哪里能生油?哪里能储存油?这些与油气有关的地层的岩石性质、物理性质是什么?这就需要从地震资料包含的大量信息中找出与油气有关的信息,这是解释工作肩负的重要使命!解释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把区域上和局部范围的地质结构搞清楚,找出可能储存油气的地层和圈闭等,专业上把这项任务叫构造解释。

解释工作除了搞好构造解释,还要通过综合研究搞清楚地层是怎么沉积的,又是怎样发展和演变到今天的这种形态的,最后还要弄清油气圈闭的一些情况和可能有多少油气,在哪里打井等。

地震资料解释的好坏关系到能不能快速、优质、准确地找到油气田,因此在石油等勘探事业中离开地震勘探将寸步难行!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资料解释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开始的二维逐渐发展到今天的三维、四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技术不断的得到发展,真三维解释技术、地层倾角检测技术、地震相关分析技术、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三维可视化、虚礼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成为了当今地震解释的主要技术,当然这些技术也解决了以往二维情况下不能解决的复杂的地质现象为复杂地形的分析解释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更加精确的确定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油气提供了有力保障,使石油勘探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

三维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报告项目: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姓名:陈绩学号:0802030416指导老师:朱仕军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2011/6/28—2011/7/8目录第一章目的第二章资料情况及底层情况说明第三章说明解释三个层位的波形特征第四章成果图地质图分析第一节综述第二节第一层(A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三节第二层(B层)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四节第三层(C层(顶界面))自动追踪所得成果图及其分析第五章结论第一章目的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野外工作、室内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

野外工作主要是通过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来记录地面振动情况。

室内资料处理就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等,以获取各种资料。

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就是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剖面。

地震剖面上的许多现象可以反映地下的真实情况。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所给定的一个3D地震资料去解释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来解释勘探远景区得优点。

实习中使用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

本次所采用的时间切片剖面技术去实现解释。

课程设计工作表明垂直切片和综合测井都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解释。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由对解释的三个层位了解其波形特征,并追踪而后由得到成果图,对工区的地质状况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最终用于确定钻井的井位。

为了在这些钻井位置中决定最佳井位。

需要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来解释BRENT 和STATJFORD沙层的构造解释特征和区域展布。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整个工区中钻探的最佳位置。

第二章资料情况及地层层说明本次所采用的资料是北海的3D偏移剖面资料。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于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本次实习采用的资料是北海地区的地震资料,其地震数据是根据北海一典型地质构造,用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的三维数据体。

该构造根据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原则布设,所有测线均由计算机统一处理成偏移剖面本次所用的资料会给我们展示垂直和水平剖面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于解释复杂地质结构的共同作用。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地球物理”课程设讣中地震资料解释部分实验是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操作技术相结合的实验。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参加科研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的具体LI的:1.加深对《地震资料解释》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提高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地质知识的能力。

3.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软件进行层位和断层解释的步骤流程。

4.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技能,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操作能力。

5.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质现象。

二、课程设计原理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一一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LI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一一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儿何形态为主要LI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一一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

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

地震课设报告

地震课设报告

地震资料处理实验报告学院: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班级:物探(基)11001姓名:学号: 2010班内编号:指导教师:许辉群完成日期: 2014年3月 7日一.实验目的1. 通过此次课设,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Promax软件的基本性质,了解其并掌握Promax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2.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3. 掌握以下几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在Promax软件中的操作流程:反褶积、动静校正、速度分析及速度谱制作、叠加、偏移和反演处理,并能够对成果图件做出简单的地质解释;二.实验要求1.复习所学地震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等课程内容;2.实验过程中,同学们需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老师请假;3.爱护学校、学院公共财物;4.实验完成后,须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并上交。

三.实验步骤首先建立工区,再建立一条二维测线,然后建立各项流程。

1.建立工区2.建立一条二维测线3.建立流程流程一:定义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概念:以野外文件号和记录道号为索引,赋予每一个地震道正确的炮点坐标、检波点坐标,以及由此计算的中心点坐标和面元序号,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地震道头上或观测系统数据库中。

观测系统定义包括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和炮点与检波点关系模版定义三个部分组成。

观测系统是指炮点和检波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定义观测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参照施工设计对基于观测系统绘制的炮点位置分布图、检波点位置分布图、覆盖次数分布图进行检查,然后对地震记录的初至波进行线性动校正,以共炮点、共检波点和共偏移距显示初至时间变化情况,对初至异常变化地震道所涉及的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检查和更正。

步骤:(1)数据加载流程:SEG-Y Input:加载地震数据;Disk Data Output -> shot:输出磁盘文件到shot上;Trace Display:显示道集记录。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日期:***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第一部分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生熟悉掌握断层地震剖面解释、平面组合、层位对比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工区建立、数据加载;(2)相干体切片;(3)断层剖面解释、结合相干体切片断层平面组合;(4)不整一界面(削截界面)识别及空间追踪对比(1616或88);(5)等T0构造图绘制。

三.过程分析削蚀界面断层此剖面是不整一界面(削截界面)识别及空间追踪对比。

同相轴就是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由图知三个断层面为平行的逆断层,左边第一条断穿削蚀界面说明形成断层的应力机制在削蚀界面上部沉积形成以后。

断层组合方式大致平行。

削蚀界面断层此图为三条正断层的平行组合,从图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断层处地层和同相轴错断,在有些地区同相轴的数目明显减少或者增多,或者同相轴交叉,弯曲及强相位转换,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而且在有些地层处有明显的断面波和绕射波。

在断层左右追踪地层,地层会显示为明显的错断。

该图为相干体,从该想干图上看到白色为相关性差的区域地质体,图上看到了断层片上的展示。

图中显示了五条断层。

其中有三条小断层和两条明显大断层。

有一组断层是一条大断层和一条小断层组合的,组合为“y”型。

另一组为坡坪式断层。

图中断层颜色可在其制作过程中设定。

上图为通过计算后的断层的平面分布情况,其可反映断层的大小及位置经过颜色填充后的平面断层分布等值线图最后从的T0构造图知:区域断层的个数、走向、趋势。

图中断层出现在山谷,,可形成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由等值线图可读出圈闭大小。

实验二、地震相分析一、 实验目的学生熟悉掌握地震相分析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

运用Discovery 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实验,掌握地震相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二、 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 软件,在工区建立、地震数据加载、层位解释的基础上为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地震反射结构分析; (2)地震反射构型分析;。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3. 学生能描述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及防震减灾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地震前后现象,分析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

2. 学生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震影响范围和受灾情况。

3.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地震应急逃生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培养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 学生在面对地震灾害时,能保持冷静、勇敢、团结,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 学生能关注地震灾害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4. 学生能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相关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知识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地震知识,提高实践操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地震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2. 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3. 地震带的分布与防震减灾-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防震减灾措施及逃生自救方法4. 地震案例分析- 历史地震案例回顾- 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5. 实践活动- 观察地震前后现象- 设计地震应急逃生路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震的定义与成因,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第二课时: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防震减灾措施及逃生自救方法第四课时:地震案例分析,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五课时:实践活动,观察地震前后现象,设计地震应急逃生路线教材章节:《自然》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球的内部运动与地表形态》第四节“地震”。

综合实践地震教学设计(2篇)

综合实践地震教学设计(2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类型。

- 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地震监测方法。

- 熟悉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自救知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敬畏之心。

-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爱家园的情感。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的定义、成因、类型。

-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 地震监测方法。

2. 地震逃生自救:- 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 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

- 地震发生后的救援知识。

3. 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

- 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理。

- 地震灾害的心理调适。

三、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活动名称:地震小知识竞赛2.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3. 活动内容:- 通过简单的地震知识问答,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

-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二阶段:地震基础知识教学1. 活动名称:地震知识讲座2. 活动目的:让学生系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3. 活动内容:- 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类型。

- 介绍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地震监测方法。

第三阶段:地震逃生自救实践1. 活动名称:地震逃生自救演练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逃生自救能力。

3. 活动内容:- 教师讲解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 学生进行地震逃生自救演练。

-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第四阶段:地震灾害预防教育1. 活动名称:地震灾害预防知识讲座2.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

3. 活动内容:- 讲解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

- 介绍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理。

- 讲解地震灾害的心理调适。

第五阶段:总结与反思1. 活动名称:地震知识总结与反思2. 活动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实验报告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报告一、实验题目:基于Vista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锻炼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实验报告编写或生产报告编写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总流程图:1、数据加载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下图为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图2、AGC地震波子啊底层中传播时,振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震源耦合的影响、检波器耦合的影响,地震记录仪的增益控制、波的球面扩散、吸收、透射损失与岩石波阻抗有关的反射系数,振幅偏移距的变化等。

有些影响是无法恢复的,但是有些事需要恢复的,如增益控制,球面扩散,吸收衰减等。

下图为做振幅恢复(AGC)的流程模块和完成结果显示3、 初至切除初至切除是将记录开始部分的直达波、浅层折射波等非反射能量切除掉以免叠加到浅层反射波中,影响能量的均衡处理。

下图为初至切除的结果图。

4、道编辑,剔废道野外观测时会遇到不良的工作条件,使记录的某道或某炮信息不正常,如本实验所用的SHOT-20数据中就有明显的工业电干扰影响下的坏道,这些坏的记录往往会损害正常的处理和处理质量,所用要对地震记录进行编辑加工。

下图为剔废道后的结果图。

5、一维滤波地震记录上的噪音很多,有风吹草动、车马人行】工业电流等随机干扰,有多次波、面波、浅层折射波等规则干扰。

不同干扰或在频带上不同,或在视速度或者视波长上不同,一维滤波即频率域滤波,主要是通过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率上的差异,将干扰波去除,以提高信噪比。

下图为一维滤波流程模块和结果图。

6、二维滤波当有的干扰波和有效波有相似的频带时,无法依靠频率等单一属性将干扰波区分,这是就需要多个属性参数,如视速度等进行二维滤波。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F-K滤波即频率-视速度滤波。

首先进行属性分析,以确定有效波的频带和干扰波的频带。

地震资料解释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在油气勘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我于XX年XX月至XX年XX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地震资料解释实习。

实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软件操作,并参与了实际项目的解释工作。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包括层位标定、反射特征解释、断层解释等;3. 学习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使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原理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接收等基本原理,了解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

同时,学习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层位标定、反射特征解释、断层解释、沉积相分析等。

2.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1)层位标定:通过对比已知井的地质层位与地震剖面,确定地震剖面上的层位,为后续解释提供基础。

(2)反射特征解释:分析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组的特征,如振幅、频率、相位、连续性等,识别地质界面和构造特征。

(3)断层解释:识别地震剖面上的断层,分析断层性质、规模、产状等,为构造解释提供依据。

(4)沉积相分析: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断层等地质信息,分析沉积相类型、分布规律等。

3. 地震资料解释软件实习期间,我学习了使用地震资料解释软件,如Petrel、GeoFrame等。

通过软件操作,实现了地震资料的层位标定、反射特征解释、断层解释等功能。

4. 实际项目解释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实际项目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层位标定、反射特征解释、断层解释等,并分析了沉积相类型、分布规律等。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流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采用landmark地震解释软件对***地区L1100-L1500进行了地震层位***层解释、断层解释,**层的地震反射特征为******,断层(发育、较发育),**地区内断层均为正断层,平面上,可分为三个条带,整体呈北北西向展布。

晚期断层较少,多呈继承性发育,平面分布特征分带性明显。

**层位平面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特征。

在**井附近界面埋藏最浅,在**井(或地区)最深。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习到了**,对地震资料物探解释的认识。

关键词:安达区块;层位解释;断层解释;平面特征目录第1章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基础 (1)1.1层位解释 (1)1.2断层解释 (1)1.3 综合分析 (1)第2章 ***地区**层地震解释 (1)2.1***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1)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1)2.3 层位及断层精细解释 (1)第3章断裂及构造特征分析 (4)3.1 断裂特征 (4)3.2 构造特征 (5)学习心得与体会 (7)参考文献 (8)致谢 (9)第1章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基础1.1层位解释1.2断层解释1.3 综合分析第2章 ***地区**层地震解释2.1***地区区域地质特征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2.3 层位及断层精细解释2.3.1层位解释为提高层位解释精度,在解释过程中,力求准确追踪每一个相位,严格按照反射波的产状解释,减小解释线的波动幅度。

增加测网解释密度,此次精细解释采用的是1×1CDP测网解释密度。

充分利用工作站灵活多样的显示功能和处理手段,进行反射层的对比追踪。

1、局部放大,用于解释小断层及了解地层产状的局部变化。

2、整体缩小,用于解释大断层及了解地层产状的整体变化。

3、用过井任意线标定层位,使用横穿构造的任意线检查解释结果,了解构造的可靠程度。

4、多窗口多剖面对比解释,多窗口同时显示相邻剖面,对比解释、追踪杂乱反射,有利于复杂断块的解释[7]。

在盆地形成的不同阶段,不论在构造形成环境、地层沉积背景等诸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受地层埋深、地层物质组成、断裂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体现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和反射品质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目的层,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对比方法,达到既提高效率又保证质量的目的。

T06、T1、T2层位对比:这三个反射层位,在地震剖面上特征稳定、清晰,横向连续追踪性强,可以通过定义种子点、种子线(骨干剖面或任意线),采用面积追踪完成全三维解释。

自动追踪对比后,再以一定网格测线或任意线进行翻阅检查,对于断层发育区或资料稍差的地方,可以在底图上采用删除局部数据,重新设定种子线,采用手工与自动追踪相结合的方法补充和修改,对比结果准确、可靠。

2.3.2 断层解释对于研究区内各目的层的断层解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力求精细准确。

1、剖面直接解释。

在大多数情况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反映清晰:反射波组的错断,断面波的出现,反射结构的突变,同相轴的扭曲、分叉、合并等现象非常明显,可以直接画出断层的轨迹。

2、用瞬时相位技术解决断点粘合问题。

在地震剖面上解释断层,有时断点不清,断层两侧地层的连续性很好,并且两侧地层的产状也基本一致,看不出有断层存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层断轴不断。

但根据钻井分层标定结果以及断层组合的区域走向,相连两个层并不是同一地质层位,需要有一条断层,但在常规剖面上很难解释,断点的位置很难确定,这时就要借助于瞬时相位剖面。

通过提取反射波另外的一种属性,即相位属性可以比较直观地解释断层,因为不同的岩性组合有不同的反射相位角,就是利用这样一种特性,原来在振幅剖面上,反映不清的信息可在瞬时相位剖面上显现出来,从而准确确定断层位置。

3、解释主断层时充分利用水平切片和面块切片。

在水平时间或面块切片上,主要断层两侧的地层产状、倾角以及岩性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它们的地震反射特征也会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可以根据同相轴的振幅、频率、连续性以及延伸方向等的变化较好地识别出大断层,有助于构造解释。

4、形成相干数据体,了解断层展布规律。

相干数据体是三维地震相干性的估计值,断层附近的地震道通常与相邻道具有不同的地震特征,从而会出现局部的道与道之间的相干性的突变,在相干数据体切片上,就能得到断层面附近有规律的低相干值,这些低相干值能真正反映出断裂的展布规律。

因此,用相干数据体在解释之前可以了解工区内断层展布规律,在解释之后可检查断层的合理性。

5、断裂展布法解释区域构造形态。

断裂展布法就是用浅、中、深特征相对比较明显的若干个反射层位来确定断层的位置。

在工作站上解释时,给每一条断层规定和相邻断层差别明显的颜色和标定符号,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另一个方向的剖面上找到各个断层的相应位置,然后对每条断层的断面都要像层面一样逐点闭合,并且对联络线也要像对主测线一样认真解释。

用这种方法解释,走向和主测线方向相近的断层不被漏掉,断点位置更准确,断层组合更加可靠[8]。

2.3.3断层的组合图2-3 T2标准层沿层相干体切片与断层多边形叠合图第3章断裂及构造特征分析3.1 断裂特征4.2.1 断层分布断层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构造发育的特点。

从断层叠合图(见图4-1)、构造叠合图(见图4-2)以及各层构造图特征可以看出,本区断层的发育不论纵向上还是横向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纵向上T2、T2-2反射层具有断层数量多,断距相对较大,而浅层T1-T06反射层断层数量较少,断距较小的特点;横向上区内主要发育有近SN、NW、NE向等三组断层,且断层主要发育在向斜两翼的构造带上,断层带特征明显。

本次共解释延伸长度大于1km,断层420条,各断层要素详见表4-1,本区断层具有如下特点:1、断层均为正断层,表现形式多样,断层断面相对较陡,在60~70°。

中浅层断层主要表现为地堑式组合(见图4-4),在工区东部发育有阶梯正断层组合(见图4-3)。

2、平面上断层走向多为近SN、NW、NE向分布,少数为近EW向。

3、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本次解释研究结果,区内的断层即具继承性发育特点,又具多期发育特点,从而使断层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下面就断层分布、规模、类型及成因、活动的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各层构造图表现出的断层特点看,本区T2及T2-2反射层断层最发育,其中T2标准层发育断层396条,而T2-2反射层发育断层327条(表4-1),由T2往上,各反射层断层数量逐渐减少,其中T06反射层构造图上大小断层共38条,断层分布相对较少。

断层主要呈近SN向、NW向和NE向,少量呈EW向。

较主要的断层有ADLP330号断层、ADLP209号断层、ADLP328号断层、ADLP32号断层和ADLP250号断层,这些断层是影响该区构造发育的主要断层,断层的发育对中浅层局部断块构造的形成起控制作用。

根据地质任务的要求,对于浅层延伸长度大于1km的断层进行详细解释,并对其进行了编号,编号断层为420条,在编号的420条断层中,NE向的断层70条,占总数的16.7%;NW向断层123条,占总数的30.8%;近EW向的断层36条,占总数的8.8%;近SN向断层191条,占总数的43.7%,由此可见,区内发育了多组断层,其中以近SN向、NW向、NE向的断层为主。

图4-1 松安达地区T06-T2反射层断层叠合图 图4-2 松辽盆地北部安达地区构造叠合图图4-3 阶梯式断层组合特征剖面 图4-4 地堑式断层组合特征剖面3.2 构造特征介绍如何***层位的构造起伏形态,构造最高点、最低点,分析可能发育的圈闭类型。

学习心得与体会通过两周的地震资料解释上机练习,对***地区的**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构造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习到了****参考文献[1] 邹才能.油气勘探开发实用地震新技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5-28.[2] 崔荣旺.大庆油气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史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8.[3] 王永刚.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1-129.[4] 闫奎帮.松辽盆地北部卧里屯北地区三维地震勘探解释成果报告[R].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分公司,2006.[5] 闫奎帮.松辽盆地北部卧里屯三维地震勘探解释成果报告[R].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分公司,2006.[6] 梁爱侠.松辽盆地北部汪家屯-安达-宋站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成果报告[R].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分公司,2005.[7] 刘振宽等.大庆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及技术[J].勘探技术,2004,(4):31-37.[8] 霍凤龙等.大庆探区三维地震勘探成效[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6,25(1):101-102.[9] 欧亚平,郑小玲,李天明等.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应用的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7,27(增刊A):237-239.[10] 邓维森.大庆葡萄花油田构造精细解释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93.[11] Shen Guoqiang.Detailed reservoir inversion addressing geological problems in reservoir development[J].APPLIED GEOPHYSICS,2007,V4(1):58-65.[12] Zhou Jinming.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to Subtle Reservoir Survey[J].APPLIED GEOPHYSICS,2004,V1(2):95-102.[13] Lang Jing.Application examples of 3D visual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y in DagangOilfield[J].APPLIED GEOPHYSICS,2006,V3(3):179-186.[14] Gao Jun.Seismic attributes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reservoir prediction[J].APPLIED GEOPHYSICS,2006,V3(4):243-247.东北石油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致谢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