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 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 八达岭门票=40%人员工资 +40%县财政收入+20%维护。


十三陵门票= 50%文保+50%人员工资和区财政。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4、门票“不涨反降”的情况
目前,杭州西湖景区取消门票收费、秦皇岛全面下 调门票价。 这对旅游风景区的门票收入有很大影响,但相应带 来的游客增加和逗留时间延长.却使同一城市内的 餐饮、旅馆、零售等整体行业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 间,政府也能够由此获取更多的财政收益。 对于游客来说,取消景区门票对他们是一种吸引力 .不知不觉中会用省下来的钱在景区消费。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其他原因: 门票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景区门票收入已成为 许多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就是“景区门票依 赖症”。 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 过程巾显现出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营商控制旅游资源通过 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 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近年来出现的门票“涨价风”反映出我国在景区管 理方面的制度缺失。首先是2004年岁末北京确定了 故宫世界遗产景点门票涨价方案,到2007年全国各 大景点便“涨”声一片: 张家界景区门票从158元涨到245元。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门某从145元调至200元。 黄山旺季票价从130元上调至200元。 嵩山少林寺风景区票价由40元涨至100元。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黄鹤楼公园门票从50元 涨至80元。武汉一位市 民查询相关法规,质疑 涨价程序违规:一是涨 幅过高,二是未举行任 何听证会。然而,黄鹤 楼公园和湖北省物价局 对该质疑的一致回应是 :这次调价不是涨价, 是重新核定价格。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公共经济学案例。

就比如说公园吧,那可是个大家都爱去的地儿!想想看,公园多重要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有一次我就去公园玩,看到好多人在那儿享受悠闲时光呢。

有老人在慢悠悠地散步,时不时还跟旁边的老朋友聊上几句,那场面可温馨了;有小孩子在草地上嬉笑打闹,跑得满头大汗,真是活力满满!这不就跟咱家里的客厅似的嘛,大家都能在里面惬意地活动。

那公园的建设和维护谁来负责呀?当然是咱大家一起啦,通过纳税什么的来支持呀。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出份力,才能让这个“家”越来越好嘛!
再说说公共交通,那可真是我们出行的得力助手!你想想,要是没有公交车、地铁这些,咱出门得多不方便啊!有一回我赶时间去一个地方,一出门就直奔公交站,还好有公交车及时把我带到了目的地。

这不就是公共经济学在发挥作用嘛,大家一起出资,让公共交通能够正常运转,方便了每一个人。

还有啊,比如说学校教育!教育可是大事,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

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来办学校,让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这多了不起啊!就
像一棵大树,给每一片叶子都提供着养分。

我记得有一次去学校参观,看到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们认真地授课,那场景真让人感动。

所以啊,公共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这些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更加美好。

我们都应该重视它,并且积极参与其中,让我们的“大家庭”更加和谐、更加繁荣!千万别小瞧了这些哦!。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课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课




案例二:20世纪90年代的洪灾与外部 效应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多次受到洪灾的困扰。1991年和1994年发生了华 北水灾,1995年南北水患,1996年的洪灾使广东、广西损失惨重。 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更是令人记忆犹新,据统计,这次洪灾共有2.6 亿人口受灾,1380多万人口失去家园,215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经济 损失估计近2000亿元。 林业专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流域 上游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滥砍滥伐和毁林开垦 使森林植被,尤其是天然林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水土大量流失, 泥沙含量增大,江河河道湖泊缩小变浅,调蓄和泻洪能力大大减弱, 这是洪灾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地表植被受破坏导致气候条件恶化, 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参与森林砍伐者既有国营林场,也有林区的群众,两者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森林并非他们的私有财产,滥砍滥伐所导致的水灾损失不是 (至少不是全部)由他们承担。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水灾的损失是 滥砍滥伐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即外部效应。由于行为人不必承担这一成 本,因而其私人边际成本就低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导致该行为的过 度供给,即过度砍伐。


我国丝绸产品的最终市场在国外,但是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 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的丝绸业出现困境,全行业当年亏损4.9亿元,是建 国以来的首次。1995年,形势更加严峻,丝绸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 创汇大幅度减少,据占全国丝绸生产75%的江苏、浙江、四川、安徽4省 统计,1~9月份,丝产量下降14.2%,桑茧丝绸产量下降26.6%。下游行业 的减产,使原本已供过于求的上游蚕茧养殖业更加雪上加霜,于是便出 现了1995年秋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的一幕。蚕茧大战还使丝绸行业 大伤元气,不少丝绸生产企业在蚕茧大战中为了争夺蚕茧,投入了大量 资金购入高价的蚕茧,如今丝绸减产,企业便积压了大量的资金,难以 运转。 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具有计划经济不可 比拟的优势,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并不必然导致合理的结果,即使是在 竞争性行业,也会出现诸如上述蚕农大规模倒蚕毁桑的事件。这实际上 是市场对明显供过于求的态势作强制调整的表现,如果这种供过于求的 情况只是出现在若干行业或部门,也许不至于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但 是如果这种状况普遍而长时间地存在,人们就必须意识到,一定是市场 机制本身出现了某些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诊治。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件典型事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

垃圾直接计量收费?
垃圾直接计量收费是有许多条件的,如居民的收入 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等。 前些年,我国许多城市也实行袋装垃圾制度,但是 居民很少去购买垃圾袋,能使用各种塑料袋装垃圾 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现阶段还不具备推行垃圾直接计量收费的条 件。可以考虑除了按户、按人口之外,还考虑按用 水量、用电量、房屋面积等因素来完善收费标准。
案例评析
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理论依据是“污染者付 费”。 但是,如何提高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是很多城市 普遍面临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承受能力,而是计量 的困难。美国实行垃圾收费的社区,年垃圾费支出 约占家庭收入的0.15%~0.5%。 然而,要使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 原则,却很不容易。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刘伟 2010年 11月 4日
案例一、城市“停车难”问题如何 破解?
——析论停车泊位的经济性质 案例来源:根据《瞭望》2003年12月9日 根据《 2003年12月 根据 刘心惠的文章编写
挤死也不上楼! 挤死也不上楼!
案例内容
停车难已成为大城市一个突出的问题。 全国36个大中城市停车位满足率不足20%也 就是说,每5辆机动车只有一个停车位。 截至2003年年底,上海市有停车泊位24万个。 其中,配建泊位22.13万个,路外公共泊位 8100个,合法的路边泊位8400个,其他泊位 3000个。 公共停车泊位占全市机动车辆的比例仅为2%, 远低于国际10%~15的水平。
高等教育由私人来提供的三大优点
(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 展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 展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
财政补贴加个人成本补偿的模式无法根本改变 目前高等教育资金紧张的窘况。 如果高等教育由私人提供,高等教育发展所需 的经费将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这时仍然存在个人 成本补偿,但是这种补偿不再是对财政经费的补 充,而是与市场投资相结合。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一: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一、案例描述耕地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一贯强调保护耕地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从立法、司法、行政、制度建设、教育、惩治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区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

1997年到2002年,六年间耕地减少636. 13万公顷,补充耕地225.2万公顷,净减少410. 93万公顷。

到2003年年底耕地已从13 亿公顷锐减到1 234亿公顷。

耕地保护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了,忽视了耕地保护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了从表面上看耕地保护的效益似乎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效益要低很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耕地保护就比较困难。

二、案例分析耕地不仅具有经济产出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承载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耕地保护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

从长期耕地保护的效果来看,进行耕地保护具有更加突岀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笫一,耕地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

无农不稳,粮食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笫二,耕地保护对农民的保障性作用。

在我国,虽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完善,但在农村,这方面建设还远远不足。

耕地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依靠土地,可以解决近9亿农村人口的吃饭、就业、养老等问题。

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最终丧失,这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

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农村,所以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稳定,如果侵占了农民的耕地,就等于侵占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元〃游民,农民失地乂失业,生存问题受到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推荐下载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推荐下载
1、 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案例 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94 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 中国电信的 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 年 2 月,信 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 年 12 月,国务院批准了新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 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 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 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 1100 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 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02 年 9 月 30 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 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 年 1 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 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 340 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 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 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北方部 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 1. 垄断和市场失灵。 2. 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措施。 案例 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 羊群,并出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 称为镇共有地。没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 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 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 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 不生。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 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在公共经济学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理论,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市场失灵的案例。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有时市场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况。

比如,环境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或者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资源。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公共物品的案例。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任何人都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妨碍其他人的使用。

经典的公共物品案例就是国防和公共广播。

国防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因为国防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国防,且一个人的国防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国防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国防,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来提供国防。

另一个例子是公共广播,公共广播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公共广播,且一个人的收听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收听,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或者收费来提供公共广播。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外部性的案例。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的影响超出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

经典的外部性案例就是交通拥堵。

当道路上的车辆增加时,会导致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道路上的其他车辆,还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交通拥堵费或者提高停车费来内部化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公共经济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经济现象,还可以指导政府如何进行干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经济学的知识,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启示。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在公共经济学领域,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有些案例是成功的范例,有些则是失败的教训。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公共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经济学案例,新加坡的住房政策。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家,但它却成功地解决了住房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住房条件非常糟糕,许多人生活在拥挤不堪的贫民窟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实施了公共住房计划,通过建设高品质的公共住房,为居民提供了负担得起的住房。

这一政策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共经济学的政策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失败的公共经济学案例,美国的次贷危机。

在21世纪初,美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次贷危机。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放松了房屋贷款的审查标准,导致了大量的次贷发放。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大量次贷违约,引发了金融危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公共经济学的政策如果没有严谨的监管和风险控制,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除了这些案例,还有许多其他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欧洲的移民政策等等。

这些案例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总的来说,公共经济学案例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制定和实施公共经济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经济学京州市财政案例

公共经济学京州市财政案例

公共经济学京州市财政案例第一部分:京州市财政现状及问题分析1.1 京州市财政收入结构分析京州市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财政拨款等。

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资源税、土地出让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政府预算内的支出。

1.2 京州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京州市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投资。

社会事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行政管理主要包括政府机构运行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1.3 京州市财政问题分析(1)财政收入不稳定: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京州市财政收入存在波动性较大的问题,导致财政支出难以稳定。

(2)财政支出过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需求的增加,京州市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3)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京州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浪费和滥用的问题,导致财政支出的效果不明显。

(4)财政债务压力增加:由于财政支出的增加,京州市财政债务压力逐渐增加,对财政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部分:京州市财政改革措施建议2.1 加强财政收入管理(1)优化税收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促进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增加税收收入。

(2)拓宽非税收入来源:完善资源税征收机制,加强土地出让管理,提高非税收入的贡献率。

(3)加强财政拨款管理:优化财政拨款的分配机制,确保资金合理使用,提高财政拨款的效益。

2.2 控制财政支出规模(1)优化支出结构: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3)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加强财政支出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财政支出的效果和效益。

2.3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教学案例案例一:路灯的故事。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一个小镇上。

这个小镇有很多条街道,但是一到晚上就乌漆嘛黑的,因为没有路灯。

这时候,有个热心肠的富商站了出来,说:“我来给大家装路灯!”于是,他自掏腰包,在镇上的主要街道都装上了路灯。

一开始呢,大家都特别高兴。

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担心掉进路边的水沟里啦。

可是呢,慢慢地问题就来了。

有些调皮的小孩拿着弹弓去射路灯,把灯泡打破了。

富商很头疼啊,他虽然有钱,但是总这么修也不是个事儿。

而且他心里也有点小委屈:“我这是做好事,怎么还这么倒霉呢?”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路灯其实是一种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一个是非排他性,就是说你不能阻止别人使用这个路灯,不管是好人还是那些调皮捣蛋破坏路灯的小孩,只要他们在这条街上,就都能享受到路灯的光亮;另一个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一个人在路灯下走路,不会影响另一个人也在路灯下走路,多一个人使用路灯并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除了灯泡被打破这种人为破坏增加的成本)。

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啦。

政府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筹集资金来维护这些路灯。

因为如果只靠像富商这样的个人来提供公共物品,可能会因为成本问题或者不公平(只有他一个人承担费用)而无法持续下去。

而且政府有权力对那些破坏公共物品的行为进行处罚,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路灯这种公共物品持续为大家服务啦。

案例二:城市公园的争议。

咱们再来说说城市公园。

有个大城市决定要建一个超级大的城市公园。

这个公园规划得特别好,有大片的绿地、漂亮的湖泊,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

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这个公园。

公园建成之后,那可是热闹非凡。

市民们都很开心,周末的时候全家老小都到公园里去野餐、散步、放风筝。

可是,没过多久,矛盾就出现了。

住在公园周围的居民开始抱怨,说公园里的人太多了,噪音太大,而且有些游客还不注意保护环境,到处乱扔垃圾,搞得他们周边的环境也变差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1.材料:2004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并且推动了普通劳动力工资的上涨:2004年以前,珠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10年间仅涨了60元,而2005年一年就涨了100元。

2010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用工企业更是带头提高工资,加之今年出现的“民工荒”,企业工资的提高幅度已超过以往水平。

对此,众多学者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问题:(1)什么是“刘易斯拐点”?(2)你是否认同“我国刘易斯拐点已到来”这一判断?理由是什么?(3)你认为珠三角地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第一,现在我们讨论“刘易斯拐点”都是从目前既定的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的,设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户籍制度可以取消,土地制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也可以做到城乡统一运行,即农民可以根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原则,处理他们所拥有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耕地,城乡所有生产要素可以按照提高市场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农民还享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那么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还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下降通道吗?很显然,现有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还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改革的现实和劳动力迁移的情况,在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中国还存在一个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拐点。

制度拐点到来之前,劳动力在原来的城乡分割的制度空间下进行局部的、不完整的、随着危机的到来可以撤销的迁移。

公共经济学案例范文

公共经济学案例范文

公共经济学案例范文案例一:美国公共教育的效率问题案例背景:美国公共教育系统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教育成绩在国际上并不出色。

尽管美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相对较高,但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

案例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美国公共教育系统受到政府的资金供应,政府的供应会导致资源配置问题。

政府通常没有明确的利润目标,也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运作。

其次,美国公共教育系统的管理机构庞大而复杂,各个层级之间的沟通和决策效率较低。

这使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变得缓慢和复杂。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美国公共教育的效率,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的正常使用和教育成果的提高。

其次,可以鼓励市场竞争,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此外,教育管理体制,简化机构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该案例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公共教育系统存在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对公共教育经济学的理解,并为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案例二:欧洲国家的福利国家经济模式案例背景: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福利国家经济模式,即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社会保障措施,提供广泛的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

这种模式被认为能够提高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困。

案例分析:福利国家经济模式在欧洲国家中普遍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福利国家模式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社会福利支出,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往往需要高额的税收来维持福利支出。

其次,该模式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文化,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依赖政府的援助,而不是自己努力赚取收入。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福利国家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其次,可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参与,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给那些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题【案例 1】近年来,受煤价持续攀升的刺激,煤炭开采得到大量投资追捧。

由于煤炭资源价格以政 府定价为主,远低于目前真实的市场价格,因此只要“搞到资源”就意味者一夜暴富。

“按照现在的煤炭行情计算, 如果你弄一个 10万吨、 山西省长治县一个个体煤矿老板说:能开采 10 年的煤矿,拿出 300 万元送礼,顶多第一年白干,还能赚 9 年的钱。

要算大帐不 能算小帐。

”,前几年一座价值二三十万元的小型煤矿,目前的行情已经价 按照投资者们的“大账”“2000 年关井压产的时候,一吨煤 值两三千万元。

内蒙古清水河县一位的个体煤炭老板说:也就卖 10 多元,当时要办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只要有关系,给管事的人塞上几千元、 万把元就可以办下证来。

如今原煤价格达到120 多元一吨,想弄个同样规模的矿,没有一两 千万元, 别想了” 他说, 不管是万把元还是几千元, 都没有投资到煤矿建设上, 而是用于 “理 顺关系”的“公关”费用。

建矿成本过去和现在没有太大差别,都不过几十万元。

在山西、 内蒙古、 陕西等主要产煤地区, 由于已经勘探好的资源基本分割完毕, 想要 “买 到”煤矿资源只能从现有煤炭企业身上打主意,而大大小小的国有、集体煤矿既无雄厚的资 金实力垫底,又无坚实的“后台”撑腰,成了各路资源炒卖大军的猎物,其方法多为参与县 或镇集体煤矿的改制,以竞标拍卖煤矿的方式买到资源。

据山西长治县一位小矿主介绍,该县的煤矿拍卖进行了两年,有规模的煤矿都卖完了, 多数被浙江人买去。

明里说是拍卖,其实是暗箱操作。

他说: “拍卖以前,公开登报招标, 谁买了算谁的。

但是没有关系的人就拈不上。

假设有20 个人报名投标,竞标的底价是 1000 万元,而实际上煤矿能值两三千万元。

县领导就和下面打招呼,1500 万封顶。

比如有 20个 人报名,到封顶的时候大家都不退,你想多出钱买到煤矿,就要私下活动了。

”“我们县的思路比较超前,提前把大一些的、国有的、 长治县煤炭管理局的一位同志说:”他解释说,他们的改革笼统叫改制,实际就是把原来集体的 乡办的煤矿基本改革到位了。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1 前言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介入并调节经济活动的学科,涉及政府财政、税收、公共支出、监管政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三个公共经济学的案例,包括我国的“铁公基”建设,美国的医保改革,以及加拿大的最低工资提高政策。

通过分析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

2 “铁公基”建设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推进“铁公基”建设,即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政府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旨在补齐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并刺激经济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些财政政策,如减免税收、发行政府债券等措施,以支持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种大规模公共投资的方式虽然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压力,但是它可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民生,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关系。

3 医保改革美国在2010年通过了“平价医疗法”,对医保系统进行了改革。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广大民众的医保覆盖率,并减少医疗费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医改政策,如扩大医保范围、降低医保费用、改善医疗服务等。

然而,这一改革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医疗机构压力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等。

因此,政府需要对医改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

通过医保改革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需要权衡好民生和财政健康的关系,并且在推进政策时要注重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实施情况。

4 最低工资提高政策加拿大近年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

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同时鼓励企业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贫困程度。

然而,推进这一政策也会对企业造成负担,特别是对小型企业来说。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降低税负等措施为企业减轻财政压力。

通过这一政策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谨慎权衡各种因素。

只有权衡好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才能推进公共经济学调控的有效实施。

【精选】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精选】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问题:
1.外部性的含义
2.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
3.产权界定和污染治理。
案例8: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者免受学费”。虽然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方义务教育都作到了免收学费,但其他如书费、杂费、住宿费、补课费、校服费、报刊费、校舍维修基金等收费项目却是名目繁多。
此政策自2004年4月实施后,慈城镇属企业和大龄劳动力纷纷叫好,镇劳动力市场骤然热闹起来,应聘者、招聘者和咨询者接踵而至,130多名大龄失业工人和被征地农民成为首批受益者。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质疑声。一名镇干部对这项政策不以为然:企业招工,群众就业,是你情我愿的事。镇政府出台这项政策,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办”的遗风,不值得提倡。
问题:(1)养蜂人会持有多少箱蜜蜂?(2)经济上有效率的蜂箱数目。(3)什么样的改变可以导致更有效率的运作?
案例6: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02年9月30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年1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340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问题:
1.公共产品与共有资源
2.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3.科斯定理怎样发生作用的?
案例10: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它涵盖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税收和财政政策为例,说明公共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

税收是政府从个人、家庭和企业等经济主体收取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方式。

税收有助于政府筹集资金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

然而,税收也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减少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限制消费和投资。

因此,在税收设计和政策制定中,需要权衡公共需求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或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复苏。

这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例如,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取了减税和增加公共投资的措施来刺激经济。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刺激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复苏。

然而,财政政策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一个相关的案例是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时,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财政赤字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如果超过可持续的水平,则可能带来债务问题。

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利率上升,从而限制了私人部门的借贷和投资活动,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公共经济学还研究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

一个案例是所得税的进步性。

进步税率意味着收入较高的个人和家庭支付更高的税率。

这种税收制度被认为是公平的,因为较富裕的个体承担了更大的税负。

然而,进步税率也可能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效率影响。

高税率可能减少个人和企业的激励,降低劳动供给和投资水平,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税收还可以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例如,环境税或碳排放税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刺激清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案例突出了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角色,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来实现社会目标。

总之,公共经济学涉及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的学科。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某国家的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采取一系列公共经济学手段,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二、财政政策的应用针对失业问题,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政府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减少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货币政策的应用为了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政府鼓励银行放宽信贷政策,希望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降低利率会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激发购买力,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此外,政府还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

四、产业政策的应用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包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案例评价通过对该国家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财政政策的应用对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有效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的应用则通过放宽信贷和降低利率刺激了消费和投资。

产业政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然而,应该也意识到公共经济学干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譬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滞后性,需要时间来显现。

同时,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引发资源配置不当、市场失灵等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六、结论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揭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第一篇: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关于惠州市城市道路养护的情况从惠州市公路管理局2012年的工作总结反映的情况来看,2012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 一是广惠高速东延线全年完成投资30,105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35%,累计完成投资112,858万元,占一期总投资的58.8%;二是惠大高速公路全年完成投资7亿元,占年度计划5亿元的140%,累计完成投资328,775万元,占项目概算总投资的62.4%。

三是惠州大道东段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投资4.57亿元,累计已完成12.4亿元,占总投资79%。

四是惠州机场路建设工程一期全年完成投资约14,810万元,占总投资的61.71%。

主线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支线3.2公里段已完工。

除日常公路养护工作外,还完成 S120线侨场至陈江段等3项路面维修工程,S242线龙新公路等6项路面修复、路面抢修工程,S356线横瑶松嶂段等3项水泥砼路面挖补工程,S358线约场段路面安全整治工程等养护工程。

从惠州市公路管理局2013年的工作总结反映的情况来看,2013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占年度计划120亿元的125%,同比增长18%。

其中铁路轨道完成投资3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0.2亿元(含前期项目74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63%;普通公路完成投资24.9亿元(含农村公路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港口航道完成投资2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站场等其他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

除日常公路养护工作外,国道G205线文明示范路工程大修路段已完工,改造路段已于10月动工。

省道S356线惠阳环城路、省道S356线平山至多祝段和省道S357线路面大修工程主体已完工。

省道S120线水口至河源路段已完成工可报告编制和专项评估咨询单位的招标工作,争取2014年6月动工建设,其中蓬陵1.3公里路段基本完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用税收杠杆调节奢侈品消费【案例来源】根据《证券日报》记者马红雨于2010年2月采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教授,就我国上调奢侈品税的税率很有必要的内容改编。

【案例内容】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市场,不仅包括豪车等日常消费类的奢侈品,像商务飞机、游艇等也成为中国部分富豪日常消费品,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表明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

但是要关注奢侈品消费的税务问题,这不仅是关于税法执行的严肃性的问题,还关涉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

据刘桓委员介绍,消费税在中国还没有立法,现在只是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它的法律层级比立法要低,是通过国务院授权某些部门进行税目及税率调整的。

如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2009年从20%提高到40%,没有通过人大的立法,而是通过国务院授权通过。

目前有很多法学家包括一些经济学家,都在呼吁消费税立法层级的提高。

【案例分析】一、奢侈品税的政策背景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富阶层迅速崛起,开展高尔夫运动以及购买游艇、豪华型轿车和高档名表成为中国少数富裕人群所热衷的消费活动。

2005年9月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并预计在2008年之前,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2008年以后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人民币,同时,中国还有3000万农民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

鉴于单纯的市场调控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借助各种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对市场分配进行矫正。

于是2006年4月1日调整消费税税目,以缩小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但是,既然对奢侈品课税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的,政策所希望的结果当然是高收入阶层在购买应税奢侈品的同时,能够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增强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实力和基础,而绝非抑制奢侈品市场,杜绝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情描述: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生态工程。

其中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配合西部大开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

工程实施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累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二千多万公顷,生态改善效果显著,很多地区的植被得以恢复,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而针对如何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政府进行专项补偿,二是进行市场化运作。

经过实践,两者都暴露出一些问题,政府主导的专项补偿出现了面子工程,而市场化运作又不乏失败的例子,延安民营企业家刘世杰,1996年以“面粉换地”组织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个村的农民退耕还林还草,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建设运行机制,被称为民间资本进入退耕还林领域的“民间资本先行者”。

这项当时被看好的一个新探索,现在却举步维艰,第一个吃螃蟹的刘世杰,先后在荒山坡地上投入了一千万多元,目前却处于“生活靠借贷,出门被追债”的窘境。


①引自《记者观察》2003年12期。

案情评析: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其产品的供给是严重不足,或供给本身可能是微不足道。

虽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可能使农户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更多的是发挥其生态、环境、景观和社会等外部效益。

后者被周围和其他地区的人们无偿享用了。

因为,一般而言,投资于退耕还林还草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仅仅是林木和畜产品经济价值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的依据是他的私人边际收益。

而社会或部分社会成员,对退耕还林还草的需求,多半是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自然景观的改善等作用的需求。

这样,在对退耕还林还草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就存在一个边际外部效益问题。

也就是说,个体需求仅考虑了其私人边际效益问题,而没有考虑这一边际外部效益问题。

站在退耕还林还草投资经济行为主体的立场来看,如果他是作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以追求最大利益为动机的“理性经济人”,那么,他投资的决定性动机和目的将仍然是其边际效益最大化,而一般不会去考虑这部分边际外部效益。

而针对消除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外部性问题,现行的主要由两种方法,一是政府补助,二是进行市场化运作,而这对应着外部性矫正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一、利益调整:庇古等人的观点
主张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马歇尔。

20世纪初期庇古又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来试图消除外部性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引入政府干预力量来解决因外部性问题引起的资源帕累托最适度配置问题。

而这种政府干预既可以是直接的行政控制,如由政府指令生产者提供最优的产量组合,决定公共产品的价格等,也可以是间接的经济控制,如通过产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活动征税或提供补贴,使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

现行生态补偿政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粮代赈、现金补助、分期实施,通过种苗补偿、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减免以及林草地产权保障等措施调动和保护农民
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以期能够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工程实施采取目标责任制,省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负总责。

“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各省级政府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国家希望通过以上措施来解决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外部性问题,但从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退耕还林也在走向“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林草问题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相当多地方在选择退耕还林地点时,偏向于选择靠近公路的土地。

在西南某些地区,靠近公路的退耕农户比例甚至超过70%。

调查结果认为,“便于检查验收的考虑显然占据了重要成分”。

“面子工程”导致的结果是,该退的坡耕地退不下来,不该退的基本农田却退了下来。

农民失去了基本口粮田,而生态环境却得不到改善。

二是经济林比重过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规定: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

但根据调查,发现各地造林中的经济林比例远远大于生态林比例,而经济林的防护效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远小于生态林。

三是林木管护成本投入没有保障。

粮食、现金补助到期后,生态林统一管护没有资金来源,而且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生态林无经营收入,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群众得不到经济利益,管护问题突出。

同时,退耕还林工作量繁大,直接成本中没有管理经费,地方政府承担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在贫困地区这一情况尤其突出。

四是退耕还林造林质量低下。

五是补偿标准不合理。

粮食补偿标准未充分体现区域差异。

现行规定只按“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这两个大区域来确定粮食补偿标准。

然而即使是同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或“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退耕耕地的生产力不同,退耕耕地原有收益存在较大差异。

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必然出现退耕耕地原有收益低于或高于围家补偿标准这两种退耕耕地原有收益低于或高于围家补偿标准这两种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在实行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弊端,而问题就在于现行政策下,退耕还林还草的组织者与检查者均为政府承担,这就无法避免地导致了政府寻租和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

此外由于是政府主导,没有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没有完全发挥。

二、改变利益调整的初始条件:科斯等人的观点
其实“科斯定理”只是一道命题,即“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科斯命题是针对外部效果理论的。

“科斯定理”,与其是说明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效率结果与产权无关的结论,倒不如说它说明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产权制度质量如何作用或影响了经济效率。

“科斯定理”引申出来的结论应该是,只要“交易费用”大于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组合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或引入政府的干预。

其原因在于,只要产权关系明权化,交易各方就会力求降低“交易费用”,使资源使用到产出最大、成本最小的地方,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刘世杰是走生态治理产业化的典型,而最终这个项目失败了。

针对“刘世杰现象”,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分析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国家退步政策不包括民间资本,民间资本不能从国家的财政“盘子”里获得利润,只能从产业本身寻找利润点,风险加大。

同是退耕还林,国家只补群
众而不补企业,显现出民间资本进入缺乏政策引导和鼓励。

二是民间资本进入生态产业隐性门槛较高。

目前生态产业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企业的进入只被作为一种补充,实际的支持力度不够,享受不到公平待遇。

特别是在金融贷款方面,信贷部门非但没有针对民间资本介入的扶持政策,相反信贷条件过于苛刻,民营企业资金难的矛盾在生态领域很突出。

三是生态产业收益低、周期长、公益性强,而且具有自然灾害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由此看来,只是靠政府补助或是市场会出现很多问题,于是建立市场化的退耕还林补偿制度的想法出现了。

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即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购买制度,通过市场运作中的“看不见的手”,更好地调节并完成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

首先,要选择代理企业。

代理企业的选择可由退耕还林还草总机构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选取一部分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型企业,授予其代理权。

同时选取一部分企业参与当年的退耕还林还草组织工作,经过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管理机构的审核,获得当年相应的工资。

第二,生态代理企业的收益来源是每年国家购买的生态产品,以及在市场上转换代理权获得的交易费用。

而企业决定是否继续组织管理生态重建的根本在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自身对继续参与生态重建过程盈利性的估计。

其次,政府对代理企业的生产进行购买。

这种购买行为应定于每年6-7月,最多延长至10月,这段时间是判断树种或草场成活的最佳时间。

这一时期,由退耕还林还草总机构派专人配合当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分支机构对一年内植树造林的成果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判断是否购买,以及购买多少。

检验合格的可足额购买,不合格根据相关标准进行部分购买。

对于一些生态重建工程完成很差的企业,可收回其代理权,并根据合同规定处以定量的罚款,第2年可将代理权交于其他具有生态重建许可证的企业进行经营。

关于购买的检验标准,需在最初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尤其是对于一些长期处于干旱少雨的地方,要适当放宽标准,以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如果当年发生重大旱灾或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当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分支机构还需上报总机构,根据具体情况调低检验标准。

在考虑到各种不同因素的情况下,尽量为代理企业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这样结合了政府和市场,也许会成为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