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31428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美国老人事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的12.4%。
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的指标,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
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但是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极其昂贵。
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的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的养老金。
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
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的社会财政和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美国,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
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
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课

案例二:20世纪90年代的洪灾与外部 效应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多次受到洪灾的困扰。1991年和1994年发生了华 北水灾,1995年南北水患,1996年的洪灾使广东、广西损失惨重。 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更是令人记忆犹新,据统计,这次洪灾共有2.6 亿人口受灾,1380多万人口失去家园,215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经济 损失估计近2000亿元。 林业专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流域 上游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滥砍滥伐和毁林开垦 使森林植被,尤其是天然林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水土大量流失, 泥沙含量增大,江河河道湖泊缩小变浅,调蓄和泻洪能力大大减弱, 这是洪灾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地表植被受破坏导致气候条件恶化, 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参与森林砍伐者既有国营林场,也有林区的群众,两者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森林并非他们的私有财产,滥砍滥伐所导致的水灾损失不是 (至少不是全部)由他们承担。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水灾的损失是 滥砍滥伐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即外部效应。由于行为人不必承担这一成 本,因而其私人边际成本就低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导致该行为的过 度供给,即过度砍伐。
我国丝绸产品的最终市场在国外,但是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 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的丝绸业出现困境,全行业当年亏损4.9亿元,是建 国以来的首次。1995年,形势更加严峻,丝绸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 创汇大幅度减少,据占全国丝绸生产75%的江苏、浙江、四川、安徽4省 统计,1~9月份,丝产量下降14.2%,桑茧丝绸产量下降26.6%。下游行业 的减产,使原本已供过于求的上游蚕茧养殖业更加雪上加霜,于是便出 现了1995年秋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的一幕。蚕茧大战还使丝绸行业 大伤元气,不少丝绸生产企业在蚕茧大战中为了争夺蚕茧,投入了大量 资金购入高价的蚕茧,如今丝绸减产,企业便积压了大量的资金,难以 运转。 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具有计划经济不可 比拟的优势,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并不必然导致合理的结果,即使是在 竞争性行业,也会出现诸如上述蚕农大规模倒蚕毁桑的事件。这实际上 是市场对明显供过于求的态势作强制调整的表现,如果这种供过于求的 情况只是出现在若干行业或部门,也许不至于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但 是如果这种状况普遍而长时间地存在,人们就必须意识到,一定是市场 机制本身出现了某些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诊治。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件典型事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对于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各种案例分析中,以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公共经济学的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计划在市区新建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这一计划引发了市民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讨论。
一些人认为新建购物中心将带动当地商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提高市区的商业吸引力;而另一些人则担心新建购物中心会对周边小商业造成冲击,导致资源过度集中,甚至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市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决策。
公共经济学分析: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
在这一案例中,如果新建购物中心导致了周边小商业的倒闭和失业率的增加,就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因此,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政策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例如通过税收、补贴或者管制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我们可以从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或者付费使用的产品,而外部性是指生产或者消费活动对除市场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造成的影响。
在这一案例中,购物中心的建设可能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外部性,比如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市区形象等;但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外部性,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因此,政府需要在规划和管理购物中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最后,我们可以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公共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政府在制定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实现整体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

垃圾直接计量收费?
垃圾直接计量收费是有许多条件的,如居民的收入 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等。 前些年,我国许多城市也实行袋装垃圾制度,但是 居民很少去购买垃圾袋,能使用各种塑料袋装垃圾 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现阶段还不具备推行垃圾直接计量收费的条 件。可以考虑除了按户、按人口之外,还考虑按用 水量、用电量、房屋面积等因素来完善收费标准。
案例评析
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理论依据是“污染者付 费”。 但是,如何提高垃圾处理费的收缴率,是很多城市 普遍面临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承受能力,而是计量 的困难。美国实行垃圾收费的社区,年垃圾费支出 约占家庭收入的0.15%~0.5%。 然而,要使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 原则,却很不容易。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刘伟 2010年 11月 4日
案例一、城市“停车难”问题如何 破解?
——析论停车泊位的经济性质 案例来源:根据《瞭望》2003年12月9日 根据《 2003年12月 根据 刘心惠的文章编写
挤死也不上楼! 挤死也不上楼!
案例内容
停车难已成为大城市一个突出的问题。 全国36个大中城市停车位满足率不足20%也 就是说,每5辆机动车只有一个停车位。 截至2003年年底,上海市有停车泊位24万个。 其中,配建泊位22.13万个,路外公共泊位 8100个,合法的路边泊位8400个,其他泊位 3000个。 公共停车泊位占全市机动车辆的比例仅为2%, 远低于国际10%~15的水平。
高等教育由私人来提供的三大优点
(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 展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 展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
财政补贴加个人成本补偿的模式无法根本改变 目前高等教育资金紧张的窘况。 如果高等教育由私人提供,高等教育发展所需 的经费将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这时仍然存在个人 成本补偿,但是这种补偿不再是对财政经费的补 充,而是与市场投资相结合。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天灾人祸酿惨祸——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邱晔 30805551【案情描述】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
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
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
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
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
J 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
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
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
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
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
同时,任何人也不能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在公共经济学中,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理论,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市场失灵的案例。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但有时市场并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的情况。
比如,环境污染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或者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资源。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公共物品的案例。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任何人都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妨碍其他人的使用。
经典的公共物品案例就是国防和公共广播。
国防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因为国防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国防,且一个人的国防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国防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国防,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来提供国防。
另一个例子是公共广播,公共广播的提供者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公共广播,且一个人的收听并不会妨碍其他人的收听,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征税或者收费来提供公共广播。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外部性的案例。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的影响超出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
经典的外部性案例就是交通拥堵。
当道路上的车辆增加时,会导致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到道路上的其他车辆,还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交通拥堵费或者提高停车费来内部化交通拥堵的外部成本,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公共经济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经济现象,还可以指导政府如何进行干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经济学的知识,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启示。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为何要向游客收取门票来 保护遗产呢? 收取门票没有抑制客流的 作用,这只是对低收入者 的拒绝,而一旦游览世界 遗产成为有钱人的专利, 世界遗产也就失去了其存 在的意义 。
支持方——官&商
•
反方——民
•
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 门票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而是为了保护旅游场所, 永远发挥它的思想文化和 教育作用。 现行门票价格过低,不能 体现世界遗产的历史、文 化、和社会价值等内在的 无形资产价值。 景区经营成本的上升,服 务质量的提高,景区投入 的增加,因此收费合情合 理。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其他原因: 门票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景区门票收入已成为 许多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就是“景区门票依 赖症”。 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 过程巾显现出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营商控制旅游资源通过 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 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2、门票上涨的幅度——越来越大 实际上,自2000年9月国家发改委将20个著
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权限下放地方政 府以来.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游览点涨价之 风便风起云涌.不断攀升。 传说具有“传统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短 短几年内门票价格从最初的30元分次涨至48 元、50元、60元、68元,2010年为100元。
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 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 八达岭门票=40%人员工资 +40%县财政收入+20%维护。
十三陵门票= 50%文保+50%人员工资和区财政。
公共经济学案例范文

公共经济学案例范文案例一:美国公共教育的效率问题案例背景:美国公共教育系统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其教育成绩在国际上并不出色。
尽管美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相对较高,但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
案例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美国公共教育系统受到政府的资金供应,政府的供应会导致资源配置问题。
政府通常没有明确的利润目标,也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这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的运作。
其次,美国公共教育系统的管理机构庞大而复杂,各个层级之间的沟通和决策效率较低。
这使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变得缓慢和复杂。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美国公共教育的效率,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的正常使用和教育成果的提高。
其次,可以鼓励市场竞争,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此外,教育管理体制,简化机构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该案例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公共教育系统存在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对公共教育经济学的理解,并为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案例二:欧洲国家的福利国家经济模式案例背景: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福利国家经济模式,即通过政府的干预和社会保障措施,提供广泛的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
这种模式被认为能够提高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困。
案例分析:福利国家经济模式在欧洲国家中普遍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福利国家模式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社会福利支出,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往往需要高额的税收来维持福利支出。
其次,该模式也可能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文化,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依赖政府的援助,而不是自己努力赚取收入。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福利国家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其次,可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参与,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给那些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下面介绍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公共经济学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政府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针对污染源较多的工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政策干预。
其中一个案例就是政府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的例子。
在过去,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对企业进行管理和干预。
政府发放了环境排污许可证,企业需要根据排放情况申请并缴纳相应的排污费用。
这个案例可以用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和分析。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往往不会考虑外部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
环境污染作为企业外部性的一种,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企业却不承担相应的成本。
因此,政府通过征收排污费来对企业进行干预,以此来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
排污费的征收使得企业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到环境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这个干预措施既可以从经济角度减少环境污染,也可以从社会角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然而,征收排污费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政府征收排污费的标准和金额如何确定,需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协商和平衡。
如果排污费过高,可能会导致企业无法承担,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但如果排污费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
其次,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
政府需要确保企业的排污报告和付款情况真实可信,并及时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
同时,政府还需要把征收的排污费用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以提高费用的使用效果。
综上所述,公共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征收排污费的案例就是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之一。
通过征收排污费,政府可以改变企业的行为,促使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但同时,政府也需要避免征收排污费过高或过低,以及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以实现治理污染的目标。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题【案例 1】近年来,受煤价持续攀升的刺激,煤炭开采得到大量投资追捧。
由于煤炭资源价格以政 府定价为主,远低于目前真实的市场价格,因此只要“搞到资源”就意味者一夜暴富。
“按照现在的煤炭行情计算, 如果你弄一个 10万吨、 山西省长治县一个个体煤矿老板说:能开采 10 年的煤矿,拿出 300 万元送礼,顶多第一年白干,还能赚 9 年的钱。
要算大帐不 能算小帐。
”,前几年一座价值二三十万元的小型煤矿,目前的行情已经价 按照投资者们的“大账”“2000 年关井压产的时候,一吨煤 值两三千万元。
内蒙古清水河县一位的个体煤炭老板说:也就卖 10 多元,当时要办个年产几万吨的小煤矿、只要有关系,给管事的人塞上几千元、 万把元就可以办下证来。
如今原煤价格达到120 多元一吨,想弄个同样规模的矿,没有一两 千万元, 别想了” 他说, 不管是万把元还是几千元, 都没有投资到煤矿建设上, 而是用于 “理 顺关系”的“公关”费用。
建矿成本过去和现在没有太大差别,都不过几十万元。
在山西、 内蒙古、 陕西等主要产煤地区, 由于已经勘探好的资源基本分割完毕, 想要 “买 到”煤矿资源只能从现有煤炭企业身上打主意,而大大小小的国有、集体煤矿既无雄厚的资 金实力垫底,又无坚实的“后台”撑腰,成了各路资源炒卖大军的猎物,其方法多为参与县 或镇集体煤矿的改制,以竞标拍卖煤矿的方式买到资源。
据山西长治县一位小矿主介绍,该县的煤矿拍卖进行了两年,有规模的煤矿都卖完了, 多数被浙江人买去。
明里说是拍卖,其实是暗箱操作。
他说: “拍卖以前,公开登报招标, 谁买了算谁的。
但是没有关系的人就拈不上。
假设有20 个人报名投标,竞标的底价是 1000 万元,而实际上煤矿能值两三千万元。
县领导就和下面打招呼,1500 万封顶。
比如有 20个 人报名,到封顶的时候大家都不退,你想多出钱买到煤矿,就要私下活动了。
”“我们县的思路比较超前,提前把大一些的、国有的、 长治县煤炭管理局的一位同志说:”他解释说,他们的改革笼统叫改制,实际就是把原来集体的 乡办的煤矿基本改革到位了。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它涵盖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税收和财政政策为例,说明公共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
税收是政府从个人、家庭和企业等经济主体收取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方式。
税收有助于政府筹集资金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
然而,税收也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减少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限制消费和投资。
因此,在税收设计和政策制定中,需要权衡公共需求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或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复苏。
这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例如,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取了减税和增加公共投资的措施来刺激经济。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刺激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复苏。
然而,财政政策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一个相关的案例是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时,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财政赤字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如果超过可持续的水平,则可能带来债务问题。
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利率上升,从而限制了私人部门的借贷和投资活动,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公共经济学还研究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
一个案例是所得税的进步性。
进步税率意味着收入较高的个人和家庭支付更高的税率。
这种税收制度被认为是公平的,因为较富裕的个体承担了更大的税负。
然而,进步税率也可能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效率影响。
高税率可能减少个人和企业的激励,降低劳动供给和投资水平,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税收还可以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例如,环境税或碳排放税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刺激清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案例突出了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角色,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来实现社会目标。
总之,公共经济学涉及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的学科。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某国家的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采取一系列公共经济学手段,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二、财政政策的应用针对失业问题,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政府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减少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货币政策的应用为了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政府鼓励银行放宽信贷政策,希望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降低利率会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激发购买力,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此外,政府还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
四、产业政策的应用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包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案例评价通过对该国家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财政政策的应用对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有效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的应用则通过放宽信贷和降低利率刺激了消费和投资。
产业政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然而,应该也意识到公共经济学干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譬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滞后性,需要时间来显现。
同时,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引发资源配置不当、市场失灵等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六、结论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揭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用税收杠杆调节奢侈品消费【案例来源】根据《证券日报》记者马红雨于2010年2月采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教授,就我国上调奢侈品税的税率很有必要的内容改编。
【案例内容】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市场,不仅包括豪车等日常消费类的奢侈品,像商务飞机、游艇等也成为中国部分富豪日常消费品,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表明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
但是要关注奢侈品消费的税务问题,这不仅是关于税法执行的严肃性的问题,还关涉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
据刘桓委员介绍,消费税在中国还没有立法,现在只是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它的法律层级比立法要低,是通过国务院授权某些部门进行税目及税率调整的。
如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2009年从20%提高到40%,没有通过人大的立法,而是通过国务院授权通过。
目前有很多法学家包括一些经济学家,都在呼吁消费税立法层级的提高。
【案例分析】一、奢侈品税的政策背景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富阶层迅速崛起,开展高尔夫运动以及购买游艇、豪华型轿车和高档名表成为中国少数富裕人群所热衷的消费活动。
2005年9月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并预计在2008年之前,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2008年以后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人民币,同时,中国还有3000万农民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
鉴于单纯的市场调控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借助各种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对市场分配进行矫正。
于是2006年4月1日调整消费税税目,以缩小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但是,既然对奢侈品课税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的,政策所希望的结果当然是高收入阶层在购买应税奢侈品的同时,能够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增强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实力和基础,而绝非抑制奢侈品市场,杜绝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学科,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下面以“建设绿色城市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建设绿色城市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下面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建设绿色城市的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在公共经济学中,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重要理由之一。
由于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绿色城市建设存在许多市场失灵的情况。
例如,由于环境效益无法市场化,企业和个人没有动力去保护环境。
此外,在绿色城市建设中,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人往往不愿意投资。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例如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补贴和奖励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色城市建设。
其次,在公共经济学中,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其职责之一。
绿色城市建设需要政府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例如建设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园等。
这些设施和服务不仅可以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还能改善环境质量。
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时,需要考虑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平衡。
在绿色城市建设中,政府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公共设施和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此外,公共经济学强调政府的规制作用。
绿色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制定和实施符合环保标准的法律和政策。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环境评估和监测等手段来监督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
通过规制,政府可以推动企业和个人改善环境行为,促进绿色城市建设。
综上所述,公共经济学在绿色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绿色城市建设需要政府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加强规制来实现。
通过公共经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在绿色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政府的干预方式、效果和原因等。
在现代社会,公共经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公共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
案例背景:某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发展环保产业,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减税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等。
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建设环保基础设施。
分析:首先,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政府试图影响市场行为,引导企业和个人增加对环保产业的投入。
这种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的效果。
其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也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投入可以被视为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因为环保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具有公共性质,市场机制很难有效配置资源。
政府的投入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效益。
再者,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投入也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首先,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其次,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投入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产业过度依赖政府支持等问题。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影响市场行为,纠正市场失灵,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的效果。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需要谨慎对待,要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产业依赖等问题,确保政府的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天灾人祸酿惨祸——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邱晔【案情描述】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
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
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
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
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
J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
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
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
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
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程1 前言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介入并调节经济活动的学科,涉及政府财政、税收、公共支出、监管政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三个公共经济学的案例,包括我国的“铁公基”建设,美国的医保改革,以及加拿大的最低工资提高政策。
通过分析这三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
2 “铁公基”建设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推进“铁公基”建设,即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政府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旨在补齐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并刺激经济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些财政政策,如减免税收、发行政府债券等措施,以支持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种大规模公共投资的方式虽然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财政压力,但是它可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民生,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需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关系。
3 医保改革美国在2010年通过了“平价医疗法”,对医保系统进行了改革。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广大民众的医保覆盖率,并减少医疗费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医改政策,如扩大医保范围、降低医保费用、改善医疗服务等。
然而,这一改革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医疗机构压力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等。
因此,政府需要对医改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调整。
通过医保改革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需要权衡好民生和财政健康的关系,并且在推进政策时要注重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实施情况。
4 最低工资提高政策加拿大近年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
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同时鼓励企业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贫困程度。
然而,推进这一政策也会对企业造成负担,特别是对小型企业来说。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降低税负等措施为企业减轻财政压力。
通过这一政策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谨慎权衡各种因素。
只有权衡好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才能推进公共经济学调控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社保二班
景点门票涨价问题分析
小组人员:蓝柳霞 陈丽娟 邓莹珺 毛婧芳 陈欢
目录
1
案例的背景与意义 问题诊断 问题分析
2
3
4
解决问题
案例的背景
2012年3月,南方日报记者对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 区门票价格(非淡季全票)统计发现,价格低于60元(含60元) 的 5A景区共有 27家,约占国内 5A级景区数量的 20.77% ;价格 在60-100元(含100元)的5A景区共有41家,约占国内5A级景 区数量的31.545;价格在100-200元(含200元)的5A景区数量 最多共有46家,约占35.38%;而门票价格高于 200元的景区有 14家,所占比例约为10.77%。
案例的背景
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门票收入纳入到地方财政 收入预算中,把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当作“提款机”, 把游客当作“唐僧肉”。无形中就增加了游客的出游成 本,给旅行社的经营业带来了诸多困扰。公共资源变成 了景区的“钱袋子”。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总干事郭敬 表示:“5A级景区涨价的缘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营造更
面对当前景区门票上涨的问题,需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二)建立灵活的门票价格运行机制 (三)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为各类景区的经营目标 (四)确定各类景区门票价格管理主体
(五)加强世界遗产等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其他要素的深度挖掘,提高整体效益
(六)拓宽遗产保护的社会融资渠道 (七)加强政府的立法与行政监督,保障世界遗产门票价格管理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八)完善景区门票价格听证机制
案例的背景
数据显示,时下许多景区每年动辄数亿元的门票收入往往都 被“雁过拔毛”:旅游公司留一部分,上缴利税一部分,地 方政府拿走一部分,真正用到景区保护的寥寥无几。如云南 石林景区 2008 年门票收入近 3 亿元,用于景区保护的仅为 3000万元左右,人员等成本却超过1亿元。据报道,目前一 些执掌景区经营权的上市公司,毛利率超过70%。
资源使用 者将资源 开发为旅 游产品时 的边际生 产成本 旅游资源 的有偿使 用费即边 际使用成 本 在使用旅游 资源过程中 资源破坏及 环境污染给 人类所造成 的损景点景区
如名人故居、纪念馆等。 这类景点应当为社会所 有人共享。
资源依托型旅游景区
自然景观以及文化遗产等,只有注重对 其资源价值的完全保护.才可以获得长 期效益。我们提倡走低价路线,由政府 相关职能部门统一价格制定的法规与政 策,并通过合法程序来完成
多的收入,这等于是把全民共有的公共资源变成了自己
的钱袋子。”他还指出,“5A级景区作为一个全民共有 的资源,应该把门票价格降下来,提高景区的接客量和 景区的内部商业的服务品质,让更多的人在景区里消费, 而不是把景区作为一个纯商业化的东西来经营。”
问题诊断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门票价格的确定应依据以下三个成本因素
THANKS
问题分析
政治环境 2.我国目前价格听证会的参加人员结构中缺少来 自于政府机关与学术界的研究人员.无法形成台 面上不同方案的正面交锋和“高手过招”的格局 , 决策过程与听证会过程完全脱节.出现有背民意 的现象。 3.政府每年都要拨款给旅游景点用于环境保护, 景区内部得到优化,也会涨价。
问题分析
经济环境
请批准提高门票价格。
问题分析
技术因素
1. 景区管理技术不够先进,景区管理体制缺陷,管理权 限不明,行政色彩浓厚。景区工作人员难以发挥自身潜 力,只能聘用更多的人,使得员工成本增加,通过门票 涨价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2. 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因此必须通过 提价来保证赢利。
政策启示
资源脱离型旅游景区
像封闭式游乐场、室内
主题等,由市场自身来 调节它们的生存,按照 市场准则进行定价
问题分析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技术因素
问题分析
政治环境 1.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 对规模也相应增长,社会性支出变大,使得政府财 政收入规模也相应的扩张。而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是税收,景点代理企业税负增重,会将税负转 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地方财政在向景区投入维护 和管理费用的同时,反要依靠景区门票和经营收入 补充地方财政,这使得景区不得不提高门票价格。
问题分析
社会环境
1.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过程巾显现出
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营商控制旅游资源通过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
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2.旅游产品的结构不合,旅游产品链尚未建立,景区门票之外的旅游综合收 入少。旅游产品的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层次上。在旅游营业收入中 ,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 3.“靠资源吃资源” ,市场意识不强,经营存在短期行为,管理方式上,产 品项目的更新、形象营销等方面努力不够,却积极找各种理由向主管部门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