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于与也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常见文言文虚词——也
常见文言文虚词——也
也
⑴同现代汉语也。
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④曹公,豺虎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这谓也。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①余闻之也久。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②苟政猛于虎也!。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何 何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 二者之为,何 岳阳楼记) 二者之为 何哉?(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作谓语 疑问代词 作谓语, 作谓语 可翻译为”为什么” 可翻译为”为什么” 疑问代词,作宾语 疑问代词 作宾语 并前置, 并前置,可译为 什么” “什么”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何操
常见文言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
“考纲”解读 考纲”
2007年 考试大纲”要求: 200 年“考试大纲”要求:
“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此谁也? 左右曰: 此谁也 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市井鼓刀屠者。
副词,表判断, 副词,表判断,可解 释为“就是” 释为“就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无忘告乃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日食饮得无衰乎 、日食饮得无衰乎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在国乎 况在国乎 3、壮士,能复饮乎 、壮士,能复饮乎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无乃不可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无以,则王乎? 、无以,则王乎 8、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等同于现 代汉语“ 代汉语“于 是”,表前 后句的承 接或因果 关系。 关系。
文言虚词(乃、若、所、为、焉、与、于、何、乎、则、以)k
•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表近指,相当于“ ”“这样”“如此”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②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你既然如此记着我 )
• 【所】 名词,处所,地方。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促织》) 而母立于兹。( 。(《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 志》)
•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 字结构,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人” 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的情况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 后序》 。(《〈指南录〉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用法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联合详细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剖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势必如虎添翼。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屈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怎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紧急生死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构造之间,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记,无实在乎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用于凑足音,无意,不。
例:公将鼓之。
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之,一狼径去。
3、,作,: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耕之上。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
注:此作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往常都是三人称,命名之可“的”;用作“去、往、到”,用作助可不。
二、“以”的用法:1、介,与后边的或短一同组成介短,充任状或,其意多。
① :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功。
故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林。
以君者。
今以吾众⋯⋯以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复之效。
② :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加中 ...内容加失,点此重加全文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 :凭,靠。
例:何以。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我酌油知之。
以君之力,曾不可以魁父之丘。
④ :依据,依据。
例:策之不以其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于作为复音词的用法复音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
如“然后刑于是起矣”(《荀子;议兵》),“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结合语境理解为介词“于”和代词“是”的组合,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从此”等,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而离席”(《口技》),此处应理解为“在这个时候”,与现代汉语不同。
复音词“至于”,原来不是一个词,“至”是动词,表示动作;“于”是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屈原至于江滨”(《屈原列传》)。
后常连用,用于句首表示承接上文另及一事,如“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文言虚词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十八个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文言虚词《“也”字的用法》
初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一、《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表判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表陈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表陈述)二、《山市》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表判断)三、《伤仲永》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表判断)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表舒缓语气)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知也。
(表陈述)彼其受之天也(表舒缓语气),如此其贤也(表感叹),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表陈述)四、《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表判断)五、《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表判断)六、《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表舒缓语气),天下为公,七、<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表判断)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表陈述)八、《五柳先生传》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判断)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表陈述)九、《马说》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之称也。
(表陈述)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舒缓语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陈述)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感叹)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表感叹)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十、《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表舒缓语气)十一、《岳阳楼记》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2.登斯楼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表舒缓语气)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表舒缓语气)十二、《满井游记》1.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也(表陈述)2. 山峦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表陈述)3.始知郊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陈述)十三、《陈涉世家》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于”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于”【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前一个“于”:从。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可以悔恨的。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
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您被赵王重用。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1.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燕王想和您交朋友。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
2.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孔子说:“苛刻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后一个“于”:比)(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答案: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4.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
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⑤而思也。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 帼英杰⑧而。
解析:A.目的连词,来;B.介词,把;C.并列连词,而且;D.顺承连词, 而;E.连词,因为;F.介词,凭借;G.介词,把;H.介词,在。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2.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①以也。”若②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③以如吾之容现于 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④以书卷为伴,弃夷⑤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 慕“凌九霄⑥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⑦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⑧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⑨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⑩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 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 “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 答案:①名词,可译为“原因”;②动词,可译为“认为”;③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 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④介词,可译为“把”;⑤连词,相当于 “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⑦连词,相当于“而”,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⑧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⑨介词,起提宾作 用,可译为“把”;⑩介词,可译为“因”;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介词,可译 为“在”;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连词,表界限或范围;动词,可译 为“用”。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2、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 先王之道《孟子许行》
当时是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
3、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 记礼运》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二、句末语气词
1.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 泣,念悲其远也《战国策触 龙说赵太后》
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一、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二、句末语气词 三、用在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一、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语气词“也”字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停顿 1、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过秦论》)
4、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5、表示判断语气。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孟子·告子上》
三、用在因果句句尾煞句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 也《孟子梁惠王上》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当用在命令句的句尾时,“也”字则 不再单纯地表示祈使,而是带上了肯 定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若匹夫匹妇之谅也《论语宪问》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 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文言虚词用法
考点说明: 1.常见的文言虚词《大纲》规定了18 个,即: 之、其、而、则、乃、以、于、若、 为、所、焉、因、何、乎、且、也、 与、者。 2.要求: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 • • • • • • • • • • • •
一、而 (一)连词 1.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2.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3.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4.表转折,相当于“可是”“却”。 5.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6.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7.表因果,因而 (二)代词 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
为什么 把……怎么样 多么
怎么
•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 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返回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表并列 2.劳苦而功高如此 表递进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拔剑切而啖之 5.子退而自察也 表承接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转折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9.吾尝终日而思矣 12.扣舷而歌之 表修饰 10.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 1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因果 1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4.而翁归。 15.而母立于兹。 代词,通“尔”
• 「若此」如此,这样。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 雨霏霏,连月不开。 •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文言18个虚词用法
被 ) 替
)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对 ) 给 )
)
因为 ) 呢 (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2、指出“为”字意义和用法 C 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 A 为天下兴利除害
B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既解貂覆生,为掩护
注释:C表被动,其余是介词 替
解释下列“则”的意义
于是 (1)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
(2)芙蕖则不然 (
(3)非死则徙耳(
却 就是
)
)
已经 (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
(5)学而不思则罔( 就
)
(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就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8)孔子,千古之则(
榜样
是
词
主语+者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用实者成实时采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
时间词 + 者
数词 + 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此数者用兵之患 也(个、样) (相当于“现在”,可不译)
小练习
1、写出下列“者”的用法意义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此五者,制胜之道也(
永之人争奔走焉 今日之事如何? ◆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式——主语+之+谓语,不译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宾语前置标志 ◆语气助词
何罪之有? 怅恨久之 顷之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用在三个字之间, 凑足四个字 强于百万之师。
练一练
代词 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代词 其母就与之决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 助词 的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3个常用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1、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c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3)代词a译为“这,此”“之子于归”B他,他们,它“观之,兴正浓”(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5)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2、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于”等a、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见人于大行b、到;指通于南(2)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过”。
“烈于猛火”(3)介词,用于被动句中闻于四方(4)动词词头。
“黄鸟于飞”3、以介词(1)介词,用、凭借“徐喷以烟”“君子不以言举人”(2)介词,把“以丛草为林”(3)介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因此】(4)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或者“于何”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形容词、副词词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者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译为“胜过”。
例: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吴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与
1、作连词,可译为“跟”“和”。
例: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用在选择句中,表取舍;有时单用,有时“与其”连用。
例:与人刃我,宁自刃。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3、表行为涉及的对象,可
译为“同”“替”“给”“为”等。
例: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得其心(民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同“欤”,表疑问、反问、感叹、测度等语气。
例: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
利害之际(界限),岂不亦甚明与?
况草野之无闻者与!
子曰:道不行,乘桴(木筏子)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仲由)与?
5、作动词。
①给、给予: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②结交、亲附、联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③赞许、赞成:吾与点也。
④参加、参与:蹇叔之子与师。
⑤抵挡、对付: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⑥等待: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也
语气助词。
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
曹公,豺虎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非吾而当者,吾师也。
2、表示肯定语气。
余固笑而不信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3、表示疑问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4、表示感叹、祈使语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苛政猛于虎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吾其还也!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是说也,人常疑之。
固定结构:
【…之谓】【其…之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