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优质ppt]
合集下载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ppt课件

联系。
2019年7月21日
7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迁移
第 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
二
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章 可归纳为:机械性迁移、物理—化 学迁移、生物性迁移。
2019年7月21日
8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 二 1、机械性迁移 章 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机械性迁
章
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叫做生
物性迁移。
其表现形式可分型。
2019年7月21日
17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 1)生物浓缩(boiconcentration): 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
二 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生物浓缩的程度
2019年7月21日
20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2)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第 指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 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BCF不断增大的现
二 象。生物积累的程度用生物积累系数(BAF) 表示。
章
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较后一阶段体内蓄积污染物的浓度
BAF 同一生物个体发育阶段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染物的浓度
2019年7月21日
10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 2)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二
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 流搬运的作用。受到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
章 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的距离等因素
影响。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 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 离成反比。
移的作用力不同,我们一般可分为:气 的、水的以及重力的机械性迁移作用 等。
第五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

2020/8/15
12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 四、蓄积 (Accumulation)
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 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 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
机体的主要蓄积部位是血浆蛋白、脂肪组织和骨骼。
2020/8/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 和积累
▪ 固体 胞吞
液体 胞饮
2020/8/15
7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小结: 物质以何种方式通过生物膜,主要决定于机体各组
织生物膜的特性和物质的结构、理化性质。
(1)理化性质包括物质的脂溶性、水溶性、解离度、分子 大小等。
(2)营养物质和代谢物质主要以被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进入生物膜。
(3)大多数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 膜孔:带极性,含水的微小孔道
2020/8/15
5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020/8/15
6
第一节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 1、膜孔滤过 动力: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
▪
限制条件: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
▪ 2、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高 低)扩散通过生物膜。
生物放大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发生。
2020/8/15
16
第三节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 三、生物积累 (Bioaccumulation Process)
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 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与生物富集的区别——多了食物链这一获取污染物的渠道 ▪ 表达:BCF ▪ 反映的是在生物积累达到平衡时,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
《环境化学》课件第五章

5-17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三、排泄 (Excretion)
1. 2. 概念: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途径 排泄器官: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肾排泄: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胆汁排泄: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 经血液到达肝脏,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 至十二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5-18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5.2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in Body)
一、吸收 (Absorption) 二、分布 (Distribution) 三、排泄 (Excretion) 四、蓄积 (Accumulation)
5-20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Major Sites of Exposure, Metabolism, and Storage, Routes of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from the Body
一、生物膜的结构 (Structure of Biofilm)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6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27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5. BCF与Kow的关系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三、排泄 (Excretion)
1. 2. 概念: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排泄途径 排泄器官: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 肾排泄:污染物质通过肾随尿而排出的过程。 胆汁排泄:主要由消化管及其他途径吸收的污染物质, 经血液到达肝脏,以原物或其代谢物和胆汁一起分泌 至十二指肠,经小肠至大肠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
5-18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第二节
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
(5.2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in Body)
一、吸收 (Absorption) 二、分布 (Distribution) 三、排泄 (Excretion) 四、蓄积 (Accumulation)
5-20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Major Sites of Exposure, Metabolism, and Storage, Routes of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ion of Toxic Substances from the Body
一、生物膜的结构 (Structure of Biofilm)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6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Mode of Material through Biofilm)
5-27
《环境化学》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 运动过程及毒性
5. BCF与Kow的关系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5PPT课件

逆变性,使生理或代谢过程障碍,或与脱氧核糖核酸等相互 作用而致突变
-
13
• 二.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溶解作用
重金属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直观地表示其在水体 中的迁移能力,溶解度大者迁移能力大,溶解度小者迁移 能力小。水作为一种溶剂对许多物质都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1)对离子键化合物来说,溶解度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和 电价的减少而增加。
n-流入湖库的支流数
-
10
Rc
1
J出 J入
J出-湖泊输出的总P量 J入-湖泊输入的总P量
迪龙通过多次回归分析,得出:Rc与面积水负荷qs相关。 (Q输出水量,A湖泊表面积)
Q qs A
-
11
• 由迪龙模型绘制总P负荷图。
Lp(1-RP)/r(g/m2)
富营养区
危险界限 允许界限
过渡区
贫营养区
h(g)
对于只有一个氧化——还原平衡的单体系,该平衡的电位 就是体系的Pε,至于有多个氧化——还原平衡共存的混 合体系,它的Pε应该介于其中各个单体系的电位之间, 而且接近于含量较高的单体系的电位;如果某个单体系的 含量比其他高得多,则其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ε, 称为“决定电位”体系。
1.在一般环境中,氧系统是“决定电位”系统,即该系统 的氧化——还原电位决定于天然水/土壤和底泥中的游离 氧含量。
-
12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一。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1。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分布广,含量低,危害明显 2。属于过渡性元素:化学性质由电子层结构决定,价态 变化
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
3。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4。毒性效应:易与蛋白质和酶高分子化物质结合,产生不可
-
13
• 二.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重金属化合物的沉淀-溶解作用
重金属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直观地表示其在水体 中的迁移能力,溶解度大者迁移能力大,溶解度小者迁移 能力小。水作为一种溶剂对许多物质都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1)对离子键化合物来说,溶解度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和 电价的减少而增加。
n-流入湖库的支流数
-
10
Rc
1
J出 J入
J出-湖泊输出的总P量 J入-湖泊输入的总P量
迪龙通过多次回归分析,得出:Rc与面积水负荷qs相关。 (Q输出水量,A湖泊表面积)
Q qs A
-
11
• 由迪龙模型绘制总P负荷图。
Lp(1-RP)/r(g/m2)
富营养区
危险界限 允许界限
过渡区
贫营养区
h(g)
对于只有一个氧化——还原平衡的单体系,该平衡的电位 就是体系的Pε,至于有多个氧化——还原平衡共存的混 合体系,它的Pε应该介于其中各个单体系的电位之间, 而且接近于含量较高的单体系的电位;如果某个单体系的 含量比其他高得多,则其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ε, 称为“决定电位”体系。
1.在一般环境中,氧系统是“决定电位”系统,即该系统 的氧化——还原电位决定于天然水/土壤和底泥中的游离 氧含量。
-
12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一。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
1。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分布广,含量低,危害明显 2。属于过渡性元素:化学性质由电子层结构决定,价态 变化
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
3。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4。毒性效应:易与蛋白质和酶高分子化物质结合,产生不可
污染物的生物迁移_课件

• 汞的生物甲基化途径可由此辅酶把甲基离子传递给Hg2+形成甲基汞,本 身转变为水合钴胺素。后者由于其中的Co被辅酶FADH2还原并失水而转 变为五个氨配位的一价钴胺素。最后辅酶甲基四叶氢酸将甲基离子转于 五配位钴胺素,并从其一价钴上取得两个电子,以负甲基离子与之络合, 完成甲基钴胺素的再生,使循环继续。同样的,在上述过程中以甲基汞 取代汞离子的位置就形成二甲基汞。二甲基汞的生成速度比甲基汞约慢 6000倍。二甲基汞挥发性大,容易从水体或土体中散逸至大气。
<返回>
• (1)混合功能氧化酶加氧氧化 • 此类型酶的专一性强,能催化多种有机毒物氧化 • 碳双键环氧化
R1CH=CHR2+ O
+O • 碳羟基化
CH3(CH 2)nCH3 + O +O
R1 O R2 O
CH3(CH 2)nCH2OH
O 重排
OH
• 氧脱烃
ROCH 3 + O
ROH + HCHO
2FeS2 + 2 H2O + 7O2
2 Fe2++ 4 H++ 4 SO42-
• 当矿水的pH在4.5~2.5之间时,可进一步发生氧化,
4 Fe2++ 4H++ O2
4Fe3++ 2 H2O
• 上述反应可被耐酸铁细菌催化而大大加速。生成的Fe3+进一步氧化 黄铁矿,
FeS2 + 14 Fe3++ 8H2O
• 氮的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组成机体中的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 过程,与光合作用、糖类物质代谢过程相伴随。
<返回>
• (1)混合功能氧化酶加氧氧化 • 此类型酶的专一性强,能催化多种有机毒物氧化 • 碳双键环氧化
R1CH=CHR2+ O
+O • 碳羟基化
CH3(CH 2)nCH3 + O +O
R1 O R2 O
CH3(CH 2)nCH2OH
O 重排
OH
• 氧脱烃
ROCH 3 + O
ROH + HCHO
2FeS2 + 2 H2O + 7O2
2 Fe2++ 4 H++ 4 SO42-
• 当矿水的pH在4.5~2.5之间时,可进一步发生氧化,
4 Fe2++ 4H++ O2
4Fe3++ 2 H2O
• 上述反应可被耐酸铁细菌催化而大大加速。生成的Fe3+进一步氧化 黄铁矿,
FeS2 + 14 Fe3++ 8H2O
• 氮的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组成机体中的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 过程,与光合作用、糖类物质代谢过程相伴随。
环境生物学污染物的迁移转化PPT课件

• 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 ——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 分类 ➢ 天然污染源:如正在活动的火山… ➢ 人为污染源:如排污口、烟囱…
6
第6页/共40页
➢ 人为污染源分类 ✓ 按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有机污染源、无机污染源、热污染源、噪声污染源、 放射性污染源、病原体污染源以及混合污染源 ✓ 按污染的主要对象:大气…、水体…、土壤… ✓ 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点污染源、面污染源、线污染源
污染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 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形式
1)物理转化——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 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来实现的转化。
2)化学转化——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反应等。(最普遍的转化形式)
大累积作用
21
第21页/共40页
•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影响迁移的因素 1. 内部因素:污染物本身的性质,如组成该物
质的元素所具有的组成化和物的能力、形成 不同的电价离子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 物的能力和被胶体吸附的能力;
主要的理化参数——原子的电负性、离子 半径、电价、离子电位和化合物的键性、溶 解度等
7
第7页/共40页
➢ 人为污染源分类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
✓工业污染源:点源污染为主,排出的污染 物种类多、 数量大,对环境危害大…
✓农业污染源:面源污染为主… ✓交通运输污染源:线源、流动源… ✓生活污染源:人类消费活动产生的三废…
8
第8页/共40页
• 污染物(Pollutant) ——主要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
环境化学-绪论 PPT课件

环境问题
•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环境条件,甚至引起环 境污染。
• 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的环境退化现象 臭氧层破坏 气候变化 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 有毒化学品和团体废弃物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 造成环境污染的三因素 物理的
噪声、震动等 化学的
九大类 生物的
大米草、水葫芦、赤藻等
温室效应
酸雨
光化学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臭氧空洞
海洋污染
赤潮
农药污染
3. 认识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环境问题并非只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 问题的认识有个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 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的是城市和工农业 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 的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坏和野生动物某些 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予以重视。我国当时 以污染控制为中心进行环境管理,曾对改善城市和人 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没有把环境问题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低 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复杂性,没有把环境污染与 社会因素相联系,未能追根寻源。
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沙漠
有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在非洲,干旱将3500万人置于危难之中
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造成两千人死亡
在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使千人遇难
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使核尘埃遍布欧洲
在瑞士,农用化学品、溶剂和录污染了莱茵河,使数百万 尾鱼被毒死
样是热门课题。
(2)各圈层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资料79页PPT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Fra bibliotek而 读书。 ——周 恩来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移转化资料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ppt课件

通过实验还发现了二恶英在食物链中生物放大的直接证据, 并提出了生物放大模型,从而否定了国际学术界过去一直认 为二恶英在食物链中只存在生物积累而不存在生物放大的观 点。
二、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 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叫做污染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2)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
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带有负电荷,可以吸收以阳离子形态存在的汞.
腐殖质是一些含有方向结构的化合物,通过含酚羟基、羧基、磺酸基、 氨基等反应基团的作用,汞被腐殖质螯合或吸附。一般来说,土壤腐殖 质含量越高,土壤吸附汞的能力越强。
植物对汞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来完成的。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在土壤 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者甲基汞后才能被植物吸收。汞在植物各部的分布 一般是根>茎、叶>种子。这种趋势是由于汞被植物吸收后,常与根上 的蛋白质反应沉积于根上,阻碍向地上部分的运输。
3、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 指污染物通过相应的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污染物生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可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毒性降低,或形成 更易降解的分子结构;另一方面可使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毒性增强,或形 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
三、实例分析
1、汞的迁移和转化 汞,俗称水银,常温下是银白色的液体,易蒸发。汞 ,汞蒸气,及汞的化合物均有剧毒! 汞循环是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典型,汞以元 素状态在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不同,迁移只是空间位 置的相对移动。不过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 化往往是伴随进行的。
污染物转化形式
1、物理转化 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 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二、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 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叫做污染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2)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
土壤中的粘土矿物带有负电荷,可以吸收以阳离子形态存在的汞.
腐殖质是一些含有方向结构的化合物,通过含酚羟基、羧基、磺酸基、 氨基等反应基团的作用,汞被腐殖质螯合或吸附。一般来说,土壤腐殖 质含量越高,土壤吸附汞的能力越强。
植物对汞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来完成的。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在土壤 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者甲基汞后才能被植物吸收。汞在植物各部的分布 一般是根>茎、叶>种子。这种趋势是由于汞被植物吸收后,常与根上 的蛋白质反应沉积于根上,阻碍向地上部分的运输。
3、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 指污染物通过相应的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污染物生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可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毒性降低,或形成 更易降解的分子结构;另一方面可使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毒性增强,或形 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
三、实例分析
1、汞的迁移和转化 汞,俗称水银,常温下是银白色的液体,易蒸发。汞 ,汞蒸气,及汞的化合物均有剧毒! 汞循环是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典型,汞以元 素状态在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不同,迁移只是空间位 置的相对移动。不过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 化往往是伴随进行的。
污染物转化形式
1、物理转化 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 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动吸收即物理吸收,这种吸收依靠外液与原生质的 浓度差,通过溶质扩散作用实现吸收过程,其吸收量的 大小与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含量大小,植物与污染物接触 时间的长短等有关。
三、动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 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
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得到浓缩富集,最终进 入人体。 1. 动物吸收
进入小肠的污染物质大多数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小肠黏 膜再转入血液,因而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强、在小肠内浓 度越高,被小肠吸收越快。小肠的吸收总面积约200m2, 胃的约为1m2,小肠的吸收功能远大于胃。
③经皮肤吸收的污染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人体皮肤的表面积平均约为1.8m2,同时还有近 10万个毛细孔和近10万根头发与头皮相通,这些都 是污染物质进入人体的通道。相对而言,人体皮肤 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较弱,常以被动扩散的方式 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再滤过真皮中的毛细 血管壁膜进入到血液中。 一般,相对分子质量低于300,处于液态或溶解态, 呈非极性的脂溶性污染物质,最容易被皮肤吸收, 如酚、醇等。 ④由呼吸道吸收并沉积在呼吸道表面上的有害物 质,可咽到消化道,再被吸收进入机体。
主要的吸收部位是肺泡。肺泡的膜很薄,数量众多,表 面布满壁膜极薄、结构疏松的毛细血管。呼吸道吸收的污 染物只可以直接进入血液系统并转移至淋巴系统或其他器 官,而不经肝脏的解毒作用,从而产生的毒性更大。
②消化道吸收的污染物通过小肠吸收,经肝脏在进入大循 环。
食物和饮水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从口腔摄入 的食物和饮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被动扩散被消化管吸 收,主动转运很少。消化管包括口腔、咽喉、食管、胃、 小肠、大肠等部位,主要的吸收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
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 化
本章内容介绍
①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③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 累 ④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转化 作生物富集、 放大和积累 ②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 降解转化作用 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
动物在呼吸空气的同时将毫无选择的吸收来自空气中的 气态污染物及悬浮颗粒物,在饮水和摄取食物的同时,也 将摄入其中的污染物,脂溶性污染物还能通过皮肤的吸收 作用进入动物机体。例如,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砷化 氢等都可经皮肤吸收。
①呼吸道吸收的污染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动物体内大 循环。
成年人每天吸入10~12m3的空气,而空气中正隐藏着 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呼吸道是吸收大气污染物质的主要 途径,人的呼吸道主要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 肺等部位。
第一节 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一、 生物污染
云杉
油松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
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体生、物大气的、污土壤染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
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另一种是指大气、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
包片括气施孔入的土吸壤 收中 以的 及农 表药 皮等的生,渗物通透受过等生方到物式污的进表入染面生附物着 机、 体根 内部 ,吸 并收 通、 过叶 食
环境污染物不仅可以通过水生生物食物链富集,也可以通 过陆生生物链富集。如农药、大气污染物,可通过植物的叶 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得到富集,而含有污染物的农作物、 牧草、饲料等经过牛、羊、猪、鸡等动物进一步富集,最后 通过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食物进入人体中浓缩, 危害人体健康。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的现象。
二、植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
1. 表面附着
表面附着是指污染物以物理方式黏附在植物表面的现象。
表面附着量的大小与植物的表面积大小、表面形状、表面性
质等有关。植物叶片越粗糙,比表面积越大,越能吸附大量污染
物。一些植物叶片分泌一些油脂性物质,增加了对颗粒态污染物
的吸附作用。例如云杉、油松、马尾松能分泌油脂性物质,杨梅、
一、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许多污染物质都是通过植物的土壤进入生态系统的。
植物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被认为是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积 累并危害陆生动物的第一步。
污染物质进入到植物体的途径: ①通过根系的吸收并通过蒸腾作用输送到植物体的各 部分; ②通过植物叶片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蒸汽化的污 染物质,并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③植物表皮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有机污染物的蒸汽。 各种途径吸收的污染物总和减去植物代谢过程中消耗 或损失的是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2. 食物链作用 生物(包括微生物)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富集污染物。 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生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入生物、
微生物体内得到浓缩,其浓缩作用可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 含量比在水体中的浓度大得多。水体环境中,浮游生物是食 物链的基础。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每次传递中浓度就得到一次 浓缩,甚至可以达到产生中毒作用的程度。人处于食物链的 末端,人若长期食用了污染水体中的鱼类,则可能由于污染 物在体内长期富集浓缩,引起慢性中毒。
①根部吸收 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根部对污染物
质的吸收有两种方式: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主动吸收需要 消耗一定量的能量,而被动吸收主要是通过扩散、吸收和质 量流动,不需要消耗能量。
根部吸收主要是物理吸附而不是生物化学行为。根部的吸 收过程在最初一个小时之内最快,占48小时过程的50%~ 70%,且在吸收过程中污染物质在根部很快达到平衡而浓度 不随时间增加而变化。 ②植物叶片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蒸汽态污染物质
草莓等叶片粗糙,比表面积大。
2. 植物吸收
植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方式可分为 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
主动吸收即代谢吸收,是指植物细胞利用其特有的代 谢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细胞通过这种 吸收能把浓度差逆向的外界物质引入细胞内。植物通过 根系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同时亦吸收 污染物,其吸收量的大小与污染物的性质及含量、土壤 性质和植物品种等因素有关。主动吸收可使污染物在植 物体内浓缩。
三、动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 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等
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得到浓缩富集,最终进 入人体。 1. 动物吸收
进入小肠的污染物质大多数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小肠黏 膜再转入血液,因而污染物质的脂溶性越强、在小肠内浓 度越高,被小肠吸收越快。小肠的吸收总面积约200m2, 胃的约为1m2,小肠的吸收功能远大于胃。
③经皮肤吸收的污染物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人体皮肤的表面积平均约为1.8m2,同时还有近 10万个毛细孔和近10万根头发与头皮相通,这些都 是污染物质进入人体的通道。相对而言,人体皮肤 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能力较弱,常以被动扩散的方式 相继通过皮肤的表皮及真皮,再滤过真皮中的毛细 血管壁膜进入到血液中。 一般,相对分子质量低于300,处于液态或溶解态, 呈非极性的脂溶性污染物质,最容易被皮肤吸收, 如酚、醇等。 ④由呼吸道吸收并沉积在呼吸道表面上的有害物 质,可咽到消化道,再被吸收进入机体。
主要的吸收部位是肺泡。肺泡的膜很薄,数量众多,表 面布满壁膜极薄、结构疏松的毛细血管。呼吸道吸收的污 染物只可以直接进入血液系统并转移至淋巴系统或其他器 官,而不经肝脏的解毒作用,从而产生的毒性更大。
②消化道吸收的污染物通过小肠吸收,经肝脏在进入大循 环。
食物和饮水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的。从口腔摄入 的食物和饮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被动扩散被消化管吸 收,主动转运很少。消化管包括口腔、咽喉、食管、胃、 小肠、大肠等部位,主要的吸收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
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 化
本章内容介绍
①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③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 累 ④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转化 作生物富集、 放大和积累 ②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 降解转化作用 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
动物在呼吸空气的同时将毫无选择的吸收来自空气中的 气态污染物及悬浮颗粒物,在饮水和摄取食物的同时,也 将摄入其中的污染物,脂溶性污染物还能通过皮肤的吸收 作用进入动物机体。例如,某些气态毒物如氰化氢、砷化 氢等都可经皮肤吸收。
①呼吸道吸收的污染物,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动物体内大 循环。
成年人每天吸入10~12m3的空气,而空气中正隐藏着 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呼吸道是吸收大气污染物质的主要 途径,人的呼吸道主要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 肺等部位。
第一节 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一、 生物污染
云杉
油松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
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体生、物大气的、污土壤染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
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另一种是指大气、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质,
包片括气施孔入的土吸壤 收中 以的 及农 表药 皮等的生,渗物通透受过等生方到物式污的进表入染面生附物着 机、 体根 内部 ,吸 并收 通、 过叶 食
环境污染物不仅可以通过水生生物食物链富集,也可以通 过陆生生物链富集。如农药、大气污染物,可通过植物的叶 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得到富集,而含有污染物的农作物、 牧草、饲料等经过牛、羊、猪、鸡等动物进一步富集,最后 通过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食物进入人体中浓缩, 危害人体健康。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物链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的现象。
二、植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
1. 表面附着
表面附着是指污染物以物理方式黏附在植物表面的现象。
表面附着量的大小与植物的表面积大小、表面形状、表面性
质等有关。植物叶片越粗糙,比表面积越大,越能吸附大量污染
物。一些植物叶片分泌一些油脂性物质,增加了对颗粒态污染物
的吸附作用。例如云杉、油松、马尾松能分泌油脂性物质,杨梅、
一、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许多污染物质都是通过植物的土壤进入生态系统的。
植物对污染物质的吸收被认为是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积 累并危害陆生动物的第一步。
污染物质进入到植物体的途径: ①通过根系的吸收并通过蒸腾作用输送到植物体的各 部分; ②通过植物叶片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蒸汽化的污 染物质,并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③植物表皮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有机污染物的蒸汽。 各种途径吸收的污染物总和减去植物代谢过程中消耗 或损失的是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
2. 食物链作用 生物(包括微生物)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和富集污染物。 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生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进入生物、
微生物体内得到浓缩,其浓缩作用可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 含量比在水体中的浓度大得多。水体环境中,浮游生物是食 物链的基础。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每次传递中浓度就得到一次 浓缩,甚至可以达到产生中毒作用的程度。人处于食物链的 末端,人若长期食用了污染水体中的鱼类,则可能由于污染 物在体内长期富集浓缩,引起慢性中毒。
①根部吸收 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根部对污染物
质的吸收有两种方式: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主动吸收需要 消耗一定量的能量,而被动吸收主要是通过扩散、吸收和质 量流动,不需要消耗能量。
根部吸收主要是物理吸附而不是生物化学行为。根部的吸 收过程在最初一个小时之内最快,占48小时过程的50%~ 70%,且在吸收过程中污染物质在根部很快达到平衡而浓度 不随时间增加而变化。 ②植物叶片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蒸汽态污染物质
草莓等叶片粗糙,比表面积大。
2. 植物吸收
植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污染物的吸收方式可分为 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
主动吸收即代谢吸收,是指植物细胞利用其特有的代 谢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细胞通过这种 吸收能把浓度差逆向的外界物质引入细胞内。植物通过 根系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同时亦吸收 污染物,其吸收量的大小与污染物的性质及含量、土壤 性质和植物品种等因素有关。主动吸收可使污染物在植 物体内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