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看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哲学角度看幸福

计算机1004班晏霞 41050358

幸福是玫瑰,它高雅、自信、充满魅力;幸福是奶油巧克力,它醇香、柔滑、不可抗拒。音乐家把他的幸福编织成跳跃的五线谱,画家把他的幸福绘成印象山水,诗人用心灵歌唱幸福……于是,我们有幸,享受美妙的旋律,品味高雅的画卷,吟唱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心灵之诗。有的人自愿痛苦,为让更多的人分享幸福,他们不仅创造了财富,更是创造幸福!

——《幸福如歌》

常听人说:“你多么幸福啊!”其实幸福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幸福是口渴时的一杯清水,幸福是困倦时的一个枕头,幸福是寒冷中的一抹阳光,幸福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幸福是成功者流淌的激动的泪水……

但是当下的我们对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战胜不幸和获得幸福关注不够。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不少人的心灵或精神状态却没有随之越来越好,反而处在危机之中,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从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命运与前途,这一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幸福的真谛,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去帮助那些心灵处于危机的人们,使他们摆脱内在和外在的束缚,提高他们对幸福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最终获得全面的自由和解放。

幸福观几乎是所有学科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她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关注人们的苦难,追求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科学的指出了人们能够幸福生活的思路和方法,是拯救心灵危机的一块法宝,所以用她作为人生的指导,有助于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

在哲学视野里,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怎样理解人的需求和幸福?答案还根植于怎样看待人的尊严和价值,怎样认识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等等。幸福是什么?无疑这是人类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即我们应当做什么?为什么做?选择怎样的行为?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这一切从根本上都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观的影响。

1.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人类一种既古老又永远恒新的追寻目标。关于幸福的理解,在人生理论上很复杂也很多元。据载,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一切时代的思想家们都作过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其实人生幸福的探究未必只是思想家们的事,也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必须明白的问题。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各不相同,如,穷人以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有闲者以快乐为幸福,等等。不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但有一点是基本得到人类思想家共识的:幸福是主体对自身以及环境满意的一种

心理状态,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不存在差距,或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差距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样说来,可能不幸福更容易理解,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存在差距,并且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心理状态。

人的需求不一样,人生价值设定不同,幸福和快乐的感受和追求也就完全不同。一个百万富翁有可能烦恼痛苦很多而幸福感觉很少,而一个非常渴的人仅仅喝到他要喝的水可能就会体验到莫大的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们认为许多时候幸福在于人的主观感受。当然真正的哲学观点也不主张把幸福完全定义在人的主体感觉方面,幸福不是一种可以远离自然物质条件而纯粹由主观生成的东西。幸福快乐的感受是建立在所需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奢谈幸福也是不可能的。幸福必须是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结合的产物。只不过在这个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是更为积极主动的一面。

那么,人类所应追求的是物质幸福还是精神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使人的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都得到满足,比如生存需要的满足,社会交际生活中人际尊重需要的满足,还有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的满足,等等。虽然不同的思想家在诠释自己的幸福观时会有不同的侧重,但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幸福是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的统一。

2.几种幸福观

就哲学视野而言,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怎样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幸福,这一切根植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之中。

一种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趋乐避苦的人生幸福观。自然人性论者所追求的“幸福”,是他们意识中的现实感官幸福。古希腊自然人性论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自然物欲情欲是人的本性。“一生没有饮宴,犹如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启蒙时期的自然主义人性论,针对中世纪封建禁欲主义,大力宣扬世俗感性幸福,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应当肯定人在任何时候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合理性。自然人性论肯定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把感性快乐和幸福统一起来,有助于清除禁欲主义的束缚。在理论深层上,肯定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是道德和幸福的基础。然而“趋乐避苦”感性幸福原则在强调肉体快乐的时候,混同了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性。

一种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理智幸福观。理性主义者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之处,认定是否具有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与自然主义相反,在理性主义者眼中,人的感性欲望、人的肉体感官需求是低级的,而人的精神、理性才是高尚的。人在控制自己欲望方面,不是主人就是奴隶。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享受,去追求精神的快乐。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恰就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理性对欲望是一种调控引导,或一种合理的启动。正确的幸福观的作用就旨在使理性对欲望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应当看到,理性主义人性论的幸福观中,含有一种人性自我觉醒中的升华,含有对人类理想生活的有益引导,对于今天也仍不失其益。正因为如此,以理性调控情欲,过一种节制有度的尊严的生活,历来被人类思想家普遍崇尚,成为人类一种主流幸福观流传下来并渗透在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

还有一种是建立在社会人性论基础上的德性幸福观。社会人性论主张人的本质在于其社

会性,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究其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离开这种关系孤立、抽象地谈论人生价值和幸福。孤立的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和幸福可言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及其幸福只有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和体现出来。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活动、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幸福实现也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只有把个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众的利益幸福结合起来的生活,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3.获得幸福的途径

由哲学家们的探讨和上述定义可知,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有两类,第一类是处于不意识状态,即未考虑差距;第二类是意识,即考虑这一差距。第一类中,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追求心灵的宁静。这一点有许多哲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二条是沉浸这某种事物中。如斯宾诺莎指出的就是这一条。麻烦在于当你询问自己思考的框架时肯定打断你的流动。如果你想幸福,根本就不要问你是否幸福。对于是否幸福的问题反而让我们很不开心,本来幸福的生活因为一再的思考到底幸福不幸福而打了折扣。能够以这类方式获得幸福的,在人类群体中,是少数,大概只有勤奋笃学,孜孜不倦的学者和无我状态的精神病患者。第二类中,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条是期望值不变,改善自身的状态;另一条是自身状态不变,降低期望的水平;第三条是在适当地改善自身的状态的同时,降低理想的水平,是二者兼用的途径。遵循第一种办法的可以称作是乐观主义的,第二种办法的可称作是悲观主义的,遵循第三条途径的可以称作是中庸的。

采取悲观主义途径的,犬儒学派几乎将欲望水平降低到仅仅是活着,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将这一途径推向了极致,他指出,要得到永久的解放,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

采用中庸者的途径,德谟克利特认为,心灵的享受是圆滑和精致原子的作用的结果,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则是虚假的幸福和快乐。前者是崇高和永久的,后者是低级和短暂的。人生的目的和准则,就是求得精神的幸福和节制物欲。

采用乐观途径的,可能是许多人都希望采取的一种途径。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的生存和意义就在于自身本性的满足,并赞美这种合理性,认为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即属于此。

但是,这种途径能够获得幸福的希望却很渺茫。最简单的不快乐是因为贫穷造成的。贫穷的人如果有钱了就会觉得幸福。但是增加的财富的影响惊人的小。

4.幸福的标准

什么是理想状态,这就是幸福的标准问题,它涉及了幸福的,抑或说是人生的价值标准。弗洛伊德说“幸福完全是主观性的东西”。

苏格拉底好像是第一个批评性的思考幸福条件的人,考虑人们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他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苏格拉底让幸福问题与个人和美好完全结合:幸福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