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看幸福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
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摘要:从西方哲学中幸福追寻的历史与追求幸福成为公认的人生目的出发,讨论了幸福的涵义,追求幸福的途径,最后探讨了幸福的标准以及与价值哲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幸福涵义价值哲学0 引言幸福这一古老的伦理学命题,历史上曾有许多哲学家对此都进行了深邃的思索。
本文试图从其中种种的看法语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的有意义的部分,就有关内容做出一个尽管不十分完备和准确,但也可以说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理解。
1 幸福的历史追寻在哲学的历史上,自古希腊肇始的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也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这种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终极目的的观点被称为幸福主义。
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的生命观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追求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充分享受生命和生活的乐趣。
这种快乐和幸福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物质的快乐和幸福(如财富的积累与感官的需要与满足)和精神或心灵方面的快乐幸福(主要指心灵的宁静与灵魂的安宁)。
1.1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主义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创立了幸福主义的生命观,他主张构成理性的原子是圆滑和精致的,构成感性的原子是暗淡而粗糙的,两种原子构成了两种认识,也形成了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快乐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1.2 犬儒学派与希勒尼学派的对立的生命观犬儒学派的重要代表第奥根尼,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幻想离开现实社会过安贫乐道的生活。
1.3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生命观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倡快乐主义的生命观。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在谈到快乐时他说: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1.4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西方而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禁欲主义或悲观主义则无疑如同一张巨大的黑色天幕将一切光明笼罩,人们的生活以及心灵都被宗教禁欲主义的枷锁牢牢套住。
1.5 十五、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生命观十五、十六世纪被称作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状态,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满足和愉悦感。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幸福的本质、实现幸福的途径以及幸福与道德的关系。
一、幸福的本质幸福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幸福是人类最高尚的目标,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美德和实现个人潜能来实现的。
另一位哲学家康德则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幸福。
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快乐和满足,更重要的是通过遵循道德法则来实现的。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行为,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实现幸福的途径实现幸福的途径有很多种,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实现幸福的途径:1. 追求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追求美德和实现个人潜能,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美德包括智慧、勇气、正义、节制等,通过培养这些美德,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境界,从而实现幸福。
2. 追求快乐:康德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来实现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欲望和兴趣,通过满足自己的需求来获得幸福。
3. 追求自由:另一位哲学家孟德斯鸠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自由和个人权利来实现的。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从而获得幸福。
4. 追求知识:柏拉图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知识和智慧来实现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索,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三、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康德的观点来看,只有通过遵循道德法则,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行为,只有通过道德行为,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从而获得幸福。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美德和实现个人潜能来实现的。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道德品质,只有通过培养美德,人们才能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境界,从而实现幸福。
人生哲学追求幸福实现个人价值
人生哲学追求幸福实现个人价值人生哲学:追求幸福实现个人价值人生,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旅程。
而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也因此而存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生哲学的核心主题:追求幸福与实现个人价值。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追求。
一、幸福的定义与追求幸福对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定义,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经历。
有人认为财富与成功是幸福的关键,而另一些人则强调内心的满足和人际关系的良好。
无论如何,幸福都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追求幸福,我们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积极的心态让我们更加乐观、自信,并且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正确的生活态度则是指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如珍惜当下、感恩他人等。
二、个人价值的意义与实现个人价值是指每个人在人生中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以及自身的成长所产生的意义。
实现个人价值使我们感到生活的满足和成就感,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积极的价值。
实现个人价值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需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我们应该设立明确的目标,并制定计划来实现它们。
此外,我们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求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实现幸福与个人价值的关联幸福和个人价值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只有实现了个人价值,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幸福。
而追求幸福又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动力和奖赏。
幸福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追求幸福能够激发我们的激情和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地努力和进步。
其次,实现个人价值会使我们更加满足和自豪,从而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最后,幸福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和支持。
四、实现幸福与个人价值的策略为了实现幸福与个人价值,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和合作关系,从而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和个人价值。
幸福的定义与追求研究报告
幸福的定义与追求研究报告摘要: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然而幸福的定义却因人而异。
本研究旨在探讨幸福的多元定义以及追求幸福的不同途径。
通过对幸福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我们发现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主观感受、满足感和意义感等多个维度。
此外,个体的价值观、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也对幸福的追求产生重要影响。
进一步研究幸福的定义与追求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幸福。
引言: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人们渴望在生活中找到幸福的感觉。
然而,幸福的定义却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有些人认为幸福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本研究旨在探讨幸福的多元定义以及追求幸福的不同途径。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幸福的定义与追求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查阅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相关文献,我们整理出幸福的多个维度和追求幸福的不同途径。
结果与讨论:1. 幸福的多元定义: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主观感受、满足感和意义感等多个维度。
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快乐、满足和幸福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可以理解为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如喜悦、满足和愉快。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幸福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于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满意程度,以及对于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2. 幸福的追求途径:幸福的追求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不同人有不同的追求途径。
一些人通过物质财富的积累来追求幸福,认为金钱和物质享受是幸福的关键。
另一些人则通过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来追求幸福,例如通过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
此外,个体的价值观、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也对幸福的追求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个体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价值观是否一致、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个体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等,都会对幸福产生影响。
结论:幸福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包括主观感受、满足感和意义感等多个维度。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概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
这一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并在近代得到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如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论幸福观则主张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完善或道德上的提升。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灵魂和精神,只有满足了这部分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完善论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康德和黑格尔等。
这两种幸福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个体对其生活质量和自身情绪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对这两种幸福观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阐述《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段落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写: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自上世纪中期兴起的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完善论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强调道德上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
这两种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
尼采对于幸福的哲学解读
尼采对于幸福的哲学解读作为19世纪末期重要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哲学思想影响至今。
他的思想既复杂又深奥,其中之一就是幸福的哲学。
尼采认为,幸福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之一,但是它不是终极目的。
本文将从尼采的哲学角度出发,探讨他对于幸福的哲学解读。
为什么幸福不是绝对的目的?尼采认为,幸福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他提出,生命的目标是通过自我超越寻找和创造意义。
因此,在寻求幸福之前,人们应该先关注自我超越,并通过寻找个人使命来实现自我超越。
尼采认为,幸福和快乐都是人类追求的东西,但是,它们不能代替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甚至提倡一种被称为“利己主义”的哲学思想(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贬义词),即通过达成个人目标和价值来实现自我超越。
这种哲学思想与纯粹追求幸福是不同的。
尼采的“另一种伦理”尼采寻求一种基于“意志到权力”的伦理道德,这种伦理道德是以个人使命和价值为基础的。
在这种伦理道德中,个人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个人信仰和价值观。
尼采认为,在这种伦理道德中,幸福和财富并不是首要的目标。
他认为,虚无和苦难是人们在寻求生命意义时必须面对的,而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因此,在尼采的哲学中,幸福与快乐不是获得个人意义和价值的媒介。
压抑的幸福欲望尼采相信,在人类历史上,幸福的欲望驱使了人类做出了许多伟大的发现和成就。
但是,他认为,这种幸福欲望也会导致个人和群体的不幸。
尼采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幸福的欲望导致了愤怒、愤慨和仇恨,而这些情感实际上是人们对生活的失落和失望的一种表达。
在尼采的哲学中,人们需要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并寻求更深刻和长远的意义。
幸福的价值尽管尼采认为幸福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但是他并没有否定幸福的价值。
他认为,在恰当的时间和要求下,快乐是必要的。
尼采认为,快乐和幸福可以帮助人类战胜困难,并“化解生活中的麻烦和痛苦”。
这是因为快乐可以缓解疲劳、恐惧和焦虑并增强自信。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幸福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幸福的探究也越发深入。
幸福并非来自外部物质的积累,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状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理解为对于生命的思考、价值观的建立和人生目标的追求。
本文将从三个哲学视角探讨幸福的本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幸福。
1.功能主义视角:实现个人价值的温床功能主义认为,幸福是指个体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目标中获得满足的状态。
按照这个理论,幸福是通过发展和运用个人才能,贡献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来实现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实现幸福需要关注个人的优势和激情。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潜能,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参与社会活动、志愿工作和社区互助也是实现幸福的途径之一。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贡献,我们能够建立人际关系,获得尊重和认可,从而达到幸福的境地。
2.心理学视角:从内心深处触发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与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相密切相关。
幸福并非来自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是源自内在的满足感和积极情绪。
积极心态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
培养乐观、感恩和宽容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减少负面情绪。
通过学习心理调节和情绪管理的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压力,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幸福感。
追求个人兴趣和爱好,参与有益身心的活动,也是实现幸福的方式之一。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增加快乐感、满足感和享受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网络,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联系,提升幸福度。
3.哲学伦理学视角:道德选择与幸福的和谐共存哲学伦理学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认为道德选择与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通过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指引,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幸福。
幸福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在于,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正义、公平和诚信是实现幸福的基础,没有道德的保障,就无法达到真正的幸福。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摘要】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对幸福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学派认为幸福在于追求理想之国,注重灵魂的升华;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幸福在于实现人类最高目的,即理性实践;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是幸福的根本,追求简朴和快乐;斯多亚学派认为通过理性的控制可以达到幸福;皮里亚尔学派则关注通过感知和经验获得幸福。
不同哲学流派对幸福观的贡献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实践方法,使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
现代社会可以借鉴古希腊哲学幸福观,既强调心灵的提升和理性的实践,又重视简朴生活和快乐体验,从而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幸福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古希腊晚期哲学、幸福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亚、皮里亚尔、现代社会、哲学流派。
1. 引言1.1 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各有不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幸福的多元理解和探讨。
在这些哲学流派中,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以及皮里亚尔学派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幸福观。
柏拉图学派强调理性的追求和理念的境界,认为真正的幸福源自于理性和智慧的提升,通过追求真理和美的境界来达到心灵的和谐和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于实践和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追求德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和身心的平衡,认为幸福源自于克制欲望和快乐的追求,通过简朴的生活和自律来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快乐感。
斯多亚学派则将幸福视为一种内心的平和和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通过清醒和超脱世俗的态度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皮里亚尔学派则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真实而实用的智慧所构成的,通过追求真实和实用的智慧来获得幸福的生活。
这些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幸福的多元思考和启示。
你认为幸福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你认为幸福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幸福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和个人观念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是内在的。
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一个人内心感受到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来源于个体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外部环境的感知。
因此,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而不是外部环境的物质条件。
其次,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也可以被认为是内在的。
哲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
幸福并不取决于外部物质条件的丰富与否,而是取决于个人内心的满足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因此,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然而,也有人认为幸福是外在的。
他们认为,外部环境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有人认为只有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和高社会地位才能获得幸福。
这种观点强调了外部条件对幸福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幸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受个体内在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幸福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
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的物质条件都对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要获得真正的幸福,个体需要在内心寻找满足感,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什么是成功和幸福?
什么是成功和幸福?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往往是成功和幸福。
但是,对于这两者的界定却并不明确。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功和幸福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探究。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成功和幸福心理学上,成功指的是在完成某项目标后所衍生出的心理感受,通常包括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等。
在某个领域中获得大量的财富、名誉、地位等可由人们认为是成功的标志。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成功和幸福真正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这些物质因素。
比如,人际关系和社交支持对于幸福感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在交际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成功可能会超过物质方面的成功。
二、从哲学角度看成功和幸福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成功和幸福则是建立在人的“内心平衡”上的。
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只是快乐,过量追求快乐,往往可能会导致意义上的缺失。
而内心的平衡,对于人的幸福和成功至关重要。
例如,柏拉图的哲学认为,幸福是在理性和欲望之间的一种平衡,而一个人在精神上的修炼和智慧方面的成功,会引导人们更好地达到这种平衡。
三、从社会学角度看成功和幸福社会学上,成功和幸福的含义更多地被定义为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满足感。
在一个团体中获得认可和赞扬,成为这个团体的一份子,对于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例如,某种文化内的成功标志会不同于另一种文化内的成功标志。
中国文化中,家庭和亲情在成功和幸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美国文化中,个人成功则更受重视。
综合来看,成功和幸福确切的界定可能并不存在,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会随着时间、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各有所不同,重要的是找到、保持并且追求自己个人理解下的成功和幸福。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可以尝试保持身心平衡和深入思考,理性辩证并且根据个人经验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功与幸福并不是终点,而是终生的价值追求,我们应当持续反思和进步,将生活过得更加惬意和满足。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自古以来,哲学家们对于幸福的定义、追求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篇文章将从多位重要哲学家的视角出发,探讨幸福的本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幸福的定义在哲学上,幸福往往被视为一种状态或情感,涉及身心健康、满足感、归属感和快乐等多种元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Eudaimonia)的概念,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是短暂的愉悦,而是一种持久的内心满足与自我实现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幸福是通过美德或优秀行为获得的。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源于过一种德性的生活,人只有通过道德和理性的提升,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近代哲学中,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则将幸福与快乐联系在一起。
他主张“最大幸福原理”,即一个行动的对错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带来更大的快乐。
他将快乐分为“高尚”的和“低级”的,认为精神上的满足比肉体上的满足更为重要。
因此,在穆勒看来,追求高尚而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与伦理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还涉及到伦理与道德问题。
康德认为,真正的幸福不能依赖于偶然事情或外部因素,因为这会导致不稳定和不彻底。
康德强调道德义务与主观愿望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按照道德法则行事能够带来真正的内心平和与满足。
因此,从康德的角度来看,个体应该追求合乎理性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片面的寻求快乐。
与此不同的是功利主义者如边沁,则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幸福应该通过衡量其带来的整体最大化来评估。
他们强调各类行为对整体幸福产生影响,因此在道德选择时应关注结果而非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功利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个体权利的问题,这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幸福与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对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在消费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常常被物质追求所驱使。
然而,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关注物质拥有时,往往并不会带来持久的满足,相反,他们可能会面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幸福的本质哲学视角
幸福的本质哲学视角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那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状态,一种对生命的满足和愉悦感。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幸福的本质进行探讨。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幸福观在古希腊哲学中,幸福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感受,而是一种由有意义的生活所产生的满足感。
他主张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们需要追求道德美德、理性思考和自我实现。
二、康德的幸福观作为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幸福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来源于个人的愉悦感受,而是一种通过道德规范的实践和自我约束而达到的状态。
康德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自由意志的实现。
三、尼采的幸福观尼采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哲学家,他对幸福的理解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幸福是个体独特的体验,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独特的幸福感受,而不是被社会传统所束缚。
尼采主张要通过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个性的自我表达来达到幸福。
四、存在主义的幸福观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实现。
对于他们来说,幸福是通过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和选择来获得的。
他们主张要通过意义的创造、责任的承担和自我的实现来达到幸福。
五、幸福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幸福是最高的道德目标,人们行为的道德与否应该以其造成的幸福程度为评判标准。
在功利主义的观点中,幸福是通过最大化利益和最小化痛苦来实现的。
六、幸福与精神维度除了以上哲学观点,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幸福的精神维度。
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个体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满足感、流畅体验、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综上所述,从哲学的视角看,幸福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
不同哲学家对幸福的理解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强调幸福与个体的道德实践和自我实现密切相关。
此外,幸福还可以在精神层面得到体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追求真正的幸福需要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之道。
你认为幸福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你认为幸福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幸福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讨论。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的。
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幸福可能是拥有物质财富和成功的事业;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幸福可能是家庭和睦、健康快乐。
因此,幸福的定义和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是相对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也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的。
因为幸福感是一个主观的心理体验,受到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情境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幸福感受。
因此,幸福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幸福也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的。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幸福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遍的追求和价值。
无论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或个人经历如何,大多数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幸福也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的。
综上所述,幸福既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的,也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的。
这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幸福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无法简单地用绝对或相对来界定。
从爱比克泰德的人生哲学看幸福感的提升问题
219作者简介:李淑娟(1998—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在此,我们可以从先贤们的优秀思想中“取经”,帮助自身学会调节幸福观,更好的提升幸福感。
一、爱比克泰德人生哲学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爱比克泰德是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童年时的他曾不幸被卖到罗马成为了一名奴隶,但他勤奋好学,后师从哲学家鲁弗斯,终于凭借自身的学识获得自由。
虽然曾被贩卖为奴,但爱比克泰德却为自己寻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方法——“人生哲学”,即把众人所仰慕所追逐的名誉和声望、财富、权力和势力等看作是昙花一现的东西,认为这些都不能使人本身感到幸福,最多只能带来稍纵即逝的快乐和欲望的满足感;而真正能让人感到幸福的,是人是否正在向自身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和发展,这才是爱比克泰德终其一生最为关心的东西。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且已不再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表现在人与机器的竞争。
与之对应的是人们幸福感的降低,一些人为此备感压力,甚至心生恐惧;与以往任何时间相比,当代的人们更需要学习如何对自我心灵进行慰藉和提升,并以此来提高人生的幸福感。
二、幸福感的内涵及辨析心理幸福感指人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其实关于幸福的概念,自古以来有激烈的争论和不同的观点。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层面与德行相统一的活动”,约翰·密尔则指出“幸福就是规避那些使你感受到难过的事情”,又如威廉·施密德指出“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度过每一天”,等等。
这就难怪我国学者万俊人在《什么是幸福》中指出:“对幸福下一个定义是非常难的,因此只能给其下一个非常模糊的解释。
”虽然对幸福的讨论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时期、境遇的人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弹性的;而且正因为幸福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加以提高。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承载着人们的愿望和期待。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状态或生活品质,它超越了简单的物质享受,涉及到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充实。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幸福,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获得一些启示。
幸福的本质幸福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可能都不一样。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深层次的满足感,它源于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认同。
根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足,还包括道德的成长和精神的满足。
因此,追求幸福需要我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取得平衡。
快乐与幸福的区别经常会听到人们把快乐和幸福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快乐是一种暂时的情感状态,来源于外在的刺激和满足感。
然而,幸福更加持久和稳定,它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与个体的生活体验、价值观和目标紧密相关。
从不同的哲学观点来看,幸福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哲学伦理学根据伦理学的观点,幸福与道德行为和人类的行为选择密切相关。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应该基于道德原则来行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心理学心理学认为幸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正向心理学,强调积极情绪、个人优势和意义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意义的追求。
法国哲学家尚·保尔·萨特认为,我们必须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幸福。
追寻幸福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哲学的观点和智慧,帮助自己更好地追求幸福。
以下是一些建议:深入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有助于找到真正的幸福。
接纳变化:人生充满变数,接受变化是获得幸福的重要一环。
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的心态,灵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追求内心的平静:借助冥想、瑜伽等做法,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帮助我们远离烦恼和焦虑,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
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中国哲学深厚而悠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幸福观和生活意义。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全面而深远的境界,超越了个人欲望和物质追求,更关注着人的内心世界和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主要的哲学流派入手,探讨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
儒家哲学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将幸福视为一种和谐的状态。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相互依存,而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则是追求幸福的根本。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这种为他人着想、尊重和关爱他人的行为,被视为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而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人们可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是道家,强调“道”的追求和个体自由的实现。
在道家哲学中,幸福被视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味着超越了功利和表面的道德标准,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在当今社会的喧嚣和竞争中,道家的思想引导人们放下欲望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从而实现心灵的幸福和生活的意义。
佛家哲学强调超越生死和无常的认知,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佛教认为人生中苦难和痛苦的产生来自于欲望和贪欲,而苦难的根源是无尽的轮回。
为了摆脱轮回和达到解脱,佛教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的修行方法。
通过修行和慈悲的实践,人们可以超越个人欲望和无常的困扰,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幸福感。
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被视为实现幸福和生活意义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幸福观与生活意义体现了全面而深邃的境界。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道家推崇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佛家强调超越欲望和轮回的解脱。
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都在探讨人生的幸福与意义,并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哲学思想,摆脱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束缚,关注内心的成长和他人的幸福,实现更全面、深刻的生活意义与幸福感。
有关幸福的参考文献
有关幸福的参考文献幸福是人类无尽追求的目标,对于幸福的定义却因人而异。
幸福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研究。
本文将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幸福,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提供一些关于幸福的观点和理论。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看待幸福,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幸福进行系统阐述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并给出了一系列的幸福因素,如道德行为、理性思考、朋友和社交关系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或快乐,而是通过自我实现和道德行为来达到的。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伦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幸福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着一系列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人们才能达到幸福感。
这一理论通过研究人类需求和满足感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幸福的内在机制。
另外,正向心理学的兴起也为幸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斯钦克、迈耶斯和达瑞斯基合作的《正向心理学手册》以及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的人生》等书籍对幸福的定义、测量和提升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幸福也与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弗洛姆在《社会性本能》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幸福感来源于社交关系和与他人的连接。
而迈克尔·布尔和布鲁斯·赫斯曼在《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社会关系对幸福的影响。
他们发现,社交支持、社区参与和社交资本等因素与个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此外,社会比较理论也对幸福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查德·利瓦斯和劳尔·赫尔曼在《幸福的经济》一书中提出了相对收入理论,认为人们对幸福的感知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收入水平,还与身边人的收入水平相比较。
除了上述经典文献外,近年来还涌现了许多关于幸福的身心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索尼亚·林巴姆-库波克的《幸福的认知科学》、丹尼尔·吉尔伯特的《幸福假设》、杰克·柯卜的《天生幸福的人》等以不同的视角提供了幸福的理论和应用。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
幸福论哲学的角度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它究竟是什么呢?幸福对每个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然而,在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和含义。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幸福的本质和追求幸福的道路。
何为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一种满足和内在的喜悦。
它与物质财富和外在条件无关,而是与个人的内在认知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幸福不是一种短暂的感觉,而是一种持久的内心满足。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就是目标,而不是手段。
”这表明幸福本身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幸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是人们生活中的核心价值。
幸福的来源幸福的来源与哲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紧密相关。
首先是自我实现。
人们认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通过发展自身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心灵的满足和成就感。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真实自我。
当一个人能够真正做自己,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保持一致时,他将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与社会压力和他人期望无关,而是与个人内在的和谐和自我认同有关。
幸福的来源还与意义和目的的追求相关。
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并为了更高尚的目标奋斗时,他们将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这种追求可以是对于道德价值、人生哲学或精神信仰的追寻。
幸福的道路那么,如何实现自己的幸福呢?哲学给出了一些指导原则和方法。
首先是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过去我们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以他人的期望为导向,而忽视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通过反思和自我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确立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其次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这可以通过冥想、瑜伽、艺术创作等方式来实现。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平衡内外平衡,并培养对当下的敏感和感激之心。
最后是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和心灵的连接。
幸福不是孤立的个体体验,而是与他人的互动和联系密切相关。
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困难,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哲学角度看幸福计算机1004班晏霞 41050358幸福是玫瑰,它高雅、自信、充满魅力;幸福是奶油巧克力,它醇香、柔滑、不可抗拒。
音乐家把他的幸福编织成跳跃的五线谱,画家把他的幸福绘成印象山水,诗人用心灵歌唱幸福……于是,我们有幸,享受美妙的旋律,品味高雅的画卷,吟唱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心灵之诗。
有的人自愿痛苦,为让更多的人分享幸福,他们不仅创造了财富,更是创造幸福!——《幸福如歌》常听人说:“你多么幸福啊!”其实幸福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幸福是口渴时的一杯清水,幸福是困倦时的一个枕头,幸福是寒冷中的一抹阳光,幸福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幸福是成功者流淌的激动的泪水……但是当下的我们对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战胜不幸和获得幸福关注不够。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不少人的心灵或精神状态却没有随之越来越好,反而处在危机之中,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从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命运与前途,这一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让人们认识到幸福的真谛,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去帮助那些心灵处于危机的人们,使他们摆脱内在和外在的束缚,提高他们对幸福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最终获得全面的自由和解放。
幸福观几乎是所有学科都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由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她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关注人们的苦难,追求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科学的指出了人们能够幸福生活的思路和方法,是拯救心灵危机的一块法宝,所以用她作为人生的指导,有助于人们幸福生活的实现.在哲学视野里,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
怎样理解人的需求和幸福?答案还根植于怎样看待人的尊严和价值,怎样认识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等等。
幸福是什么?无疑这是人类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即我们应当做什么?为什么做?选择怎样的行为?我们希望得到什么?这一切从根本上都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观的影响。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类一种既古老又永远恒新的追寻目标。
关于幸福的理解,在人生理论上很复杂也很多元。
据载,单是罗马尼禄时代就有200多种关于幸福的互相矛盾的定义。
一切时代的思想家们都作过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实人生幸福的探究未必只是思想家们的事,也是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必须明白的问题。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所追求的幸福也各不相同,如,穷人以财富为幸福,病人以健康为幸福,有闲者以快乐为幸福,等等。
不论幸福的定义有多少种,但有一点是基本得到人类思想家共识的:幸福是主体对自身以及环境满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不存在差距,或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差距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样说来,可能不幸福更容易理解,它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存在差距,并且意识到这种差距的心理状态。
人的需求不一样,人生价值设定不同,幸福和快乐的感受和追求也就完全不同。
一个百万富翁有可能烦恼痛苦很多而幸福感觉很少,而一个非常渴的人仅仅喝到他要喝的水可能就会体验到莫大的幸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们认为许多时候幸福在于人的主观感受。
当然真正的哲学观点也不主张把幸福完全定义在人的主体感觉方面,幸福不是一种可以远离自然物质条件而纯粹由主观生成的东西。
幸福快乐的感受是建立在所需求的对象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
离开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奢谈幸福也是不可能的。
幸福必须是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结合的产物。
只不过在这个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是更为积极主动的一面。
那么,人类所应追求的是物质幸福还是精神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使人的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都得到满足,比如生存需要的满足,社会交际生活中人际尊重需要的满足,还有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的满足,等等。
虽然不同的思想家在诠释自己的幸福观时会有不同的侧重,但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幸福是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的统一。
2.几种幸福观就哲学视野而言,幸福理念和人性理论及人生价值观密不可分。
怎样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幸福,这一切根植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之中。
一种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趋乐避苦的人生幸福观。
自然人性论者所追求的“幸福”,是他们意识中的现实感官幸福。
古希腊自然人性论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自然物欲情欲是人的本性。
“一生没有饮宴,犹如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启蒙时期的自然主义人性论,针对中世纪封建禁欲主义,大力宣扬世俗感性幸福,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应当肯定人在任何时候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合理性。
自然人性论肯定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把感性快乐和幸福统一起来,有助于清除禁欲主义的束缚。
在理论深层上,肯定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是道德和幸福的基础。
然而“趋乐避苦”感性幸福原则在强调肉体快乐的时候,混同了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性。
一种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理智幸福观。
理性主义者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之处,认定是否具有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因此,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
与自然主义相反,在理性主义者眼中,人的感性欲望、人的肉体感官需求是低级的,而人的精神、理性才是高尚的。
人在控制自己欲望方面,不是主人就是奴隶。
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享受,去追求精神的快乐。
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恰就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
理性对欲望是一种调控引导,或一种合理的启动。
正确的幸福观的作用就旨在使理性对欲望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
应当看到,理性主义人性论的幸福观中,含有一种人性自我觉醒中的升华,含有对人类理想生活的有益引导,对于今天也仍不失其益。
正因为如此,以理性调控情欲,过一种节制有度的尊严的生活,历来被人类思想家普遍崇尚,成为人类一种主流幸福观流传下来并渗透在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
还有一种是建立在社会人性论基础上的德性幸福观。
社会人性论主张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
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究其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离开这种关系孤立、抽象地谈论人生价值和幸福。
孤立的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和幸福可言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及其幸福只有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和体现出来。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活动、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幸福实现也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
只有把个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众的利益幸福结合起来的生活,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3.获得幸福的途径由哲学家们的探讨和上述定义可知,获得幸福的基本途径有两类,第一类是处于不意识状态,即未考虑差距;第二类是意识,即考虑这一差距。
第一类中,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追求心灵的宁静。
这一点有许多哲学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第二条是沉浸这某种事物中。
如斯宾诺莎指出的就是这一条。
麻烦在于当你询问自己思考的框架时肯定打断你的流动。
如果你想幸福,根本就不要问你是否幸福。
对于是否幸福的问题反而让我们很不开心,本来幸福的生活因为一再的思考到底幸福不幸福而打了折扣。
能够以这类方式获得幸福的,在人类群体中,是少数,大概只有勤奋笃学,孜孜不倦的学者和无我状态的精神病患者。
第二类中,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条是期望值不变,改善自身的状态;另一条是自身状态不变,降低期望的水平;第三条是在适当地改善自身的状态的同时,降低理想的水平,是二者兼用的途径。
遵循第一种办法的可以称作是乐观主义的,第二种办法的可称作是悲观主义的,遵循第三条途径的可以称作是中庸的。
采取悲观主义途径的,犬儒学派几乎将欲望水平降低到仅仅是活着,主张人生要过简单纯朴的生活,回到所谓的自然状态中去,独立自主地活着。
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将这一途径推向了极致,他指出,要得到永久的解放,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
采用中庸者的途径,德谟克利特认为,心灵的享受是圆滑和精致原子的作用的结果,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则是虚假的幸福和快乐。
前者是崇高和永久的,后者是低级和短暂的。
人生的目的和准则,就是求得精神的幸福和节制物欲。
采用乐观途径的,可能是许多人都希望采取的一种途径。
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的生存和意义就在于自身本性的满足,并赞美这种合理性,认为它是世界存在的前提,即属于此。
但是,这种途径能够获得幸福的希望却很渺茫。
最简单的不快乐是因为贫穷造成的。
贫穷的人如果有钱了就会觉得幸福。
但是增加的财富的影响惊人的小。
4.幸福的标准什么是理想状态,这就是幸福的标准问题,它涉及了幸福的,抑或说是人生的价值标准。
弗洛伊德说“幸福完全是主观性的东西”。
苏格拉底好像是第一个批评性的思考幸福条件的人,考虑人们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他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苏格拉底让幸福问题与个人和美好完全结合:幸福就是过美好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生存方式。
在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认为德性是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它使人区别于或高于其他动物,使人成为人,因此,德性不仅是人生所应追求的价值,而且也是人生的自身价值之所在。
既然如此,关于人生幸福的价值学就成了关于道德的学问,其使命就在于通过引导人们向善以达到幸福。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人们理想状态的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价值的追求也日益多元化,这样德性或美德不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更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系统的,其中幸福包含德性,幸福是真实人生的总体、中心和终极目的。
事实上,由于一般价值论的影响,自20世纪早期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已经拓宽了伦理学的领域,伦理学正在转向一般价值理论或价值论。
在我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在研究价值问题时把目光投向幸福论伦理学。
这表明“将价值论和伦理学统一起来以形成一门统一的人生、价值或幸福哲学,即价值论,是完全可能的”。
现代价值论在现代条件下已经内在地继承了原初伦理学的精神,它视幸福为个人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为社会构建观念的价值体系,为个人和群体确立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
幸福论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伦理学家从人类幸福的角度在研究大量的价值现象和价值问题,致力于构建现代人类社会的一般价值原则和基本行为准则。
5.幸福的设计者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
人性必须基于生物的、精神道德的、理性意识的、社会的等完整规定性之上。
我们应该在综合人性观基础上确立我们的幸福观。
人的幸福首先不能仅仅确立在感官快乐上。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但真正的人不应该让自己的幸福追求永远停留在动物水平上。
我们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
也就是说,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应该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