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及其现代思考
简述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社会背景
简述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社会背景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幸福思想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社会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观点。
以下是对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社会背景进行简述:古希腊社会背景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当时希腊城邦制逐渐兴起并达到鼎盛。
城邦是当时希腊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人们将自己的身份、快乐与城邦紧密联系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和思考问题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
他将幸福定义为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标,是人类自身理性本质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而是通过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追求真理而获得的一种持久而有意义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社会背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与当时的古希腊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在城邦制度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亚里士多德主张,人类的幸福与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和所属的社会层级。
他将人类分为奴隶、自由民和贵族,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所属的社会层级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例如,奴隶的幸福在于对主人的忠诚和服从,而贵族则追求对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体的追求,而是与整个社会有着密切关系。
他认为,在正义和公平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幸福。
因此,亚里士多德对于合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建议。
最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还体现了希腊人的奋斗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古希腊,人们追求个人美德和道德完善是一种常见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对理智和道德的培养,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他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这种观念也深深影响了古希腊社会的发展。
结语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社会背景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社会层级和赋予个体责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2019-08-10【摘要】德性是亚⾥⼠多德伦理学的⼀个重要概念。
亚⽒认为德性是⼀种与实践和感情相联系,以快乐和痛苦作为其表征的品质;德性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种适度,即中道。
亚⽒的德性思想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其进⾏重新解读,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亚⾥⼠多德;德性;道德教育德性的概念,正如奥斯特沃特指出的,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根本性的概念i,⽽在亚⾥⼠多德伦理学中它更是重中之重的概念。
亚⾥⼠多德对德性进⾏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思想,重新解读亚⽒的德性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对象客体化,教育⽅法重理论灌输、忽视情感培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德性形成过程的作⽤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德性养成及⼈格塑造,不利于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亟需从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层⾯寻求破解之道。
本⽂通过对亚⾥⼠多德的德性思想及其蕴含的德性教育思想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
⼀、亚⾥⼠多德的德性观德性的古希腊⽂是“arête”,在《利德尔―斯考特希腊⽂―英⽂词典》⾥的注释是:“善,任何类型的优秀。
尤其是男⼦⽓概的才能,刚毅、勇猛和英勇。
”ii对希腊⼈⽽⾔,德性是善和⾼尚的。
⽽且这⼀词在最初的古希腊⽤法中被⽤来指武⼠⾼贵的⾏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它的意义⼏乎等同于勇敢;后来也⽤来指卓越的公民在城邦⽣活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逐渐⽤来指任何⼈、有⽣命的物体或器物所具有的优点。
亚⾥⼠多德秉承这⼀认识,将德性视为⼀种提供和保存善的功能。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多德依据对应的灵魂层次以及获得途径,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理智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智慧、明智、谅解等;道德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勇敢、慷慨、节制、友爱等。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强调了人类追求理性、道德和幸福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教育领域,他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目的是追求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德行和实现个人的潜能而获得的。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德行和潜能,以实现他们的幸福。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德行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非常重要。
亚里士多德提倡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来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再次,亚里士多德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质,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作出明智的决策。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他认为个人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努力,还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有密切关联。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合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
最后,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教育目的和方法的重要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幸福和道德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我们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潜能、强调道德教育和理性思维、注重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来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强调了追求幸福、培养德行、发展理性思维、培育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幸福与道德选择的理性思考引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深刻而持久的贡献。
他的伦理学强调了个人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道德行为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特别是关于幸福和道德选择方面的内容。
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基础1.1 德行与目标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他认为人类生活应该追求某种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幸福(eudaimonia)。
而获得幸福则依赖于培养良好品质和进行有益行为。
1.2 美德与道德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品质分为两种:美德(virtue)和缺乏美德(vice)。
美德指代高尚、善良、正直等良好的品质,而缺乏美德则指代其反面。
他认为通过培养美德的行为可以实现幸福。
2. 幸福与道德选择2.1 幸福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瞬间感受,也不是一种物质上的奢侈享受,而是一种持续、全面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他将幸福定义为心灵活跃地实施优秀行动,并最终达到人生完善发展的状态。
2.2 道德选择与个人责任在追求幸福过程中,道德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根据道德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并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他强调每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并且推荐人们通过理性思考和良好判断力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2.3 德行教育与道德进步亚里士多德主张注重个体德行教育和培养,以提高人们对于道德选择的能力和素养。
他认为对于幸福和道德的理解是逐渐实现的,通过不断地修炼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进步,并取得幸福的最终目标。
结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道德选择和追求幸福的观点。
他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和自我教育,以及道德行为对于实现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并运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追求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亚里士多德,伦理,意义]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否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呢?回答是否定的。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未必高。
幸福真谛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确获取人生幸福?这是困扰当前国人的难题,也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翻开古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我们所苦苦追寻的答案就在其中,那就是至善。
本文希望运用逆向思维,采取由果推因的办法来写作。
从人人都渴望获得的幸福生活出发,进而推导出达到幸福状态的路径至善;从至善的本质分析中推导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是实现善的具体路径。
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给正在追寻幸福的国人一些启迪,不妥之处但请方家指正。
一、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伦理学的贡献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时他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发明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他的著作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理学、经济学、神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等各个领域。
其中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方面的探索对后人的影响最大。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有《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等。
其主要政治伦理思想包括幸福论、德性论、善行论、公平正义论、友爱论、中道论,他的政治伦理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极强的教育与启示作用。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处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个所谓的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认为身体健康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家庭和睦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财富是幸福,还有的人认为事业成功是幸福。
而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幸福有着独到的见解。
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思考
有关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思考《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主要代表著作之一,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和主张。
其中“中道”思想可以说贯穿于亚氏伦理思想体系始终。
文章从“德性即中道”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中道思想在现当代的价值及意义。
一、中道伦理思想的内涵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体系构建于他的幸福论与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之上,他崇尚适度反对极端,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即是有用,物的有用之处便是它的善,而对于人来说善便是使人更具价值的属性。
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要达到这一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人的理性。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践活动”①这样看来美德与幸福是相一致的,是目的也是手段。
亚里士多德把美德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
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后者。
道德德性是什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组成的理论之上。
人的灵魂状态有三种:感情、本能和品质。
感情和本能都与德性无关,德性必定是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德性都使拥有这种德性的事物表现出好的状态,又使它完满的完成其功能。
以此类推,人的德性就是即使人表现善的状态,又使人可以成功完成实践行为的品性。
这样便是中庸之道,道德德性与感情和实践有关,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的差别。
这就需要人们利用理智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感情,来避免过度和不及,以便始终保持适度原则。
“所以德性是一种适度,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
”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一个与毕达哥拉斯派相同的结论——“善是一,恶则是多”②来说明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
二、中道伦理思想的特征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在方法论视野范围内可以说是指导人们实践的中道原则,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了应然性的要求。
为了让我们更加详尽地明白和理解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中道原则特征进行了论述。
1.中道原则建立在理性和感性统一之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智部分组成,也由感性部分组成。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作者:王华来源:《学理论·中》2009年第07期摘要:“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
完善的幸福是沉思。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
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关键词:幸福;最高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20—02幸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开始探讨“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关于幸福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在开篇和末篇都大篇幅地解说幸福。
在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始点和终点。
一、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到雅典的立法者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泰洛斯的城邦是繁荣的,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极其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1]可见,梭伦认为所生活的城邦繁荣,子孙出色,一生安乐,死得光荣英勇,获得荣誉的人是幸福的。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基于他的原子论。
他认为,有感性和理性的两种原子,形成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必需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依据,但幸福决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
而且要获得幸福,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活在前384年至前322年之间。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他众多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探讨幸福的真正含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概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全面而持久的状态,而不是一时的快乐或享乐。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并不建立在个体的短暂享乐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真理和道德的完善。
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自足、完整和最终的状态,它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
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道德和伦理行为以及追求智慧和美德来达到幸福。
对他来说,幸福是一个积极而有目标的生活,通过实践和追求目标来实现。
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之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条称为“中庸之道”的道路,以实现幸福。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适度,避免任何极端。
例如,一个人应该追求适度的勤奋,而不是过度工作或懒散。
他同时也主张适度的享乐,追求适度的财富和享受,而不是过度追逐物质利益。
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友谊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友谊被认为是实现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分为三种类型的友谊:基于利益的友谊、基于乐趣的友谊和完善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谊是最高级别的友谊,它建立在道德和美德的基础上,是一种无私的关系。
五、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生活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实践道德和美德来追求幸福。
他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道德美德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品质,智慧美德则是指追求真理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实践这些美德,人们可以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
六、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实践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与适度,避免极端和过度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其影响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其影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了伦理学、形而上学、物理学、逻辑学等多个领域,且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与思想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的希腊斯塔基拉(Stagira),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尼的儿子,也是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
他在柏拉图的学派中学习了20年,但他却对柏拉图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为亚历山大大帝担任过教师,后来他又回到雅典,开设了一所自己的学院,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和学者。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被广泛认可,但是他的影响力却很大。
他强调实证主义,认为知识应该基于经验和事实,而非理论和假设。
他还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来源于对道德的遵循和自我实现。
这些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实证主义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是通过实证和逻辑推导得出的。
实证主义是一种探究世界的哲学方法,它强调事实和经验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对现代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人们不再相信神秘主义,而是承认实证主义对于科学发展的贡献。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存在有四种形式:物质、形式、表象和目的。
他认为,物体是具有物质和形式两种形式的实体,物质是物体的物理属性,而形式则是物体的精神属性。
表象是一个物体从外部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而目的则是一个物体的使命或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对于现代哲学理解身体和思想的关系至关重要。
他认为,身体和思想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并不是分离的实体。
因此,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促进了对身体和思想结构的深入研究,并最终带来了许多进步。
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伦理学应该从幸福的角度来考虑,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一)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
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
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这位古老的哲学家,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对幸福的看法。
说到幸福,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啥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拼搏,难免有些迷茫。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那种一时的欢愉,而是长期的满足。
听着就像在喝一杯浓郁的咖啡,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他提到过一个词,叫“德性”。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就是做个好人,过个有意义的生活。
嘿,你说,谁不想成为个好人呢?他认为,幸福是“德性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心想事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就像做菜,得先准备好材料,调料放对了,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别以为幸福就像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
其实得自己动手,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你想,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一个人过日子。
他的意思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才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加倍。
这就像是一起吃顿火锅,热闹得很,每个人都在聊着笑着,幸福感瞬间爆棚。
一个人关在家里,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所以,交朋友、聚会,都是幸福的源泉。
再说到他所提到的“中庸”之道。
中庸,可不是说过得平淡无奇,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追求极端的快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
就像在玩游戏,追求高分可不能拼命刷,把自己累成狗。
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取舍。
幸福其实就在于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是在阳光下散步,和朋友一起聊天,都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的幸福定义都不一样,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有的人喜欢悠闲自在,有的人喜欢奋斗拼搏。
就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爱喝咖啡,有的人偏爱茶水。
无论你选择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及其解读作者:邢文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邢文婷(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7100)摘要: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鼎盛走向衰弱的年代。
但是,富足、安逸的家庭生活使他能够沉醉于哲学型、研究型、学院式的研究中,他把哲学当作好奇心与闲暇的产物。
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大师,他为道德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他是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他一生著作等身,涉猎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等多项学科,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创立伦理学,被誉为“伦理学之父”。
柏拉图伦理学中的内在矛盾,促使亚里士多德开始转向现实世界,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落脚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德;道德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24-04一、人性问题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们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作为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后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哲学。
从希腊的神话传说中解脱出来的希腊人,惊异并质朴地对星空和大地进行着思考。
古希腊的先哲们在讲解宇宙万物的构成时,往往将“气”、“火”、“数”等元素作为其最基本构成,并把“天事”和“人事”看作一回事,而人的问题无形之中也被纳入到宇宙思考之中。
比如,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是由原子构成,宇宙万物都可以还原为实体化的、不可分的原子。
恩培多克勒则提出了“四根说”,他认为宇宙是由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构成,更用“斗争”和“友爱”对宇宙万物的此消彼长进行解释、说明。
而关于人的问题,伟大的希腊先哲期望能够从世界本源的解释出发,对生命、人之类的物质现象给出合理性说明;泰勒斯将灵魂视为具有生命力与活力的事物;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与恩培多克勒则秉持“灵魂和谐”、“灵魂不死”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谟克利特则主张灵魂是一种由球形原子组成的、类似火与热的东西。
德福一致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道德思考
2020年10月第41卷第10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Oct.,2020Vol.41No.10德福一致: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道德思考冷汶倩(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善”是伦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善、至善、德性进行了思辨的论述,并 清晰地梳理了善、幸福与德性的关系。
首先,亚里士多德将“善”解释为人们追求的目的,同时,他将善区分为“自身善”与“手段善”,并提出“因自身之故”被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即至善。
其次,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看作最高的善,并就评判幸福的标准提出了看法,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而非主观感受。
最后,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至善的实现要依靠合乎于德性的实践活动,他将德性看作是人们实现幸福的一种工具,即如何“做得好”以实现“活得好”。
综合来看,亚里士多德的“善”思想对于当下社会中人们树立幸福观方面、行为活动的实践方面深有启迪,对德福一致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善;幸福;德福一致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20)10-0035-04“善”作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范畴内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含义复杂多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一种目的,而“目的”的种类纷繁复杂,确定最终目的——至善即幸福,这对人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而他在以至善与幸福为宗旨的基础上,针对如何理解幸福、如何评判幸福、如何实现幸福进行了系统且辩证的分析,其深邃思想与卓绝智慧,值得我们吸收其中的精华并付诸行动,以求理论中的“善”与实践中“善”的统一结合,以期对当下社会中知与行的实践统一有所启迪。
—、善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把善解释为一种目的。
他指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因为后者是因前者之故才被人欲求的o,,[1]3'5他将技艺、研究看作是有“目的”的行动,并将这种目的视为“某种善”O我们进行的每一种实践、每种选择,在亚里士多德多看来都有它的目的,而这种目的就是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缘故。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争议与解决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争议与解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众多哲学问题中,把“幸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理论中,关于幸福的定义也是被质疑和批评最多的。
本文将在对其幸福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探讨其争议和解决方法。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概括为“有目的的生活”。
他认为,幸福是指一个人的生活达到了他谋求的最高目标,即“至善”,而至善是一种完全、无条件且自足的状态,它是人们从内部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外部追求。
这一观点与当时众多哲学家的见解不同,它强调了内在的价值,尚重哲学的本体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哲学研究范围,而且没能全面地回答幸福的定义问题。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也被人们质疑为一种宏观的理论,即它更注重整体而非个体。
他的幸福理论涉及人类生活长期的目标与最高境界,对于个体的生活阶段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缺乏特别的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幸福需要适应当下的现实情况和身心状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没有为这些变化和差异提供解释和建议。
再次,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忽略了人的感受、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他把幸福视为人的目标,认为只有在通过全然当下行为与个性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下,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个观点虽然在原则上有道理,但它对人的情感与感受的需求忽视得太过于极端,对于当下的社会元素与个体生活来说,其问题并不是非常普通。
为了解决这些争议,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的传承者,针对上述三点争议,运用其思考的历史和现实基础进行完善和发展。
首先,哲学家表达一个十分富有争议的观点,即人的幸福应该是持续维持的,但是幸福是可以与当前个体情境联系起来的。
在现实中,这也就是所谓的及时行动,同时也允许人们在特殊情况下调整其生活目标与长远的兴趣之间的平衡。
其次,幸福的定义应该体现在越来越富有价值的个体建筑上。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德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西方德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育的前提、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目标、德育的方法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四个重要维度。
对其加以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对我们当代道德教育富有意义的启示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启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博学的教育家。
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德育思想也是如此。
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作一个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者为我们较系统、深入分析透视现代西方学校德育提供参考,二者为我国应对当前德育的实践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亚里士多德德育思想的前提:道德可教“德是否可教、德是否需教”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无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标志着希腊道德哲学的开端”[1],亚里士多德对该问题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并由此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重要命题。
在分析人是理性的存在物时,他用了潜能和现实这对范畴来解释[2]。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潜能是指具体事物中处于潜在状态的一种能力,它还没有获得现实;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情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潜在的有到现实的有。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也不只是一种现实,而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类生活中[3]。
亚里士多德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公认为是自然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理论和思想对现代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他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人类认知和自然界的宝贵启示。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逻辑学,建立了演绎推理的基本原则,如三段论和中介推理。
这些原则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思考和论证在科学领域中成为常用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他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例如,他对物质和形式的区分,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以及他在生物学领域的大量研究,都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启示。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分类法和生命形成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方法的思考也十分重要。
他坚信,科学的目标是揭示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并通过推理和观察来验证和证实这些规律。
这种以推理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方法,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本框架。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方法在现代科学中已经有所发展和完善,但其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和理解需要从经验开始,并通过推理和观察逐步深化和完善。
这一思想也引导着现代科学研究要注重证据和实践的重要性,不断验证和修正已有的理论和假设。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对现代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理论和思想为科学方法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他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他的哲学思想也引导着科学研究注重实践和验证。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将其经验和智慧应用到现代科学研究中,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讨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伟大的之一,他的一生贡献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其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无疑是他思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句话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思想讨论,甚至在今天,它依然激励着人们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亚里士多德这句名言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一、师生关系与知识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师生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师傅的话语几乎是不可置疑的真理。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却颠覆了这种观念。
他告诉我们,他尊重师长,但对真理更加尊重。
这就引发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在知识追求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师长传授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盲从于任何人的观点,而是要以真理为指引。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句话不是要我们抛弃师长,而是要我们抛弃盲从,用批判性的眼光去接受知识。
二、真理与知识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知识追求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追求。
然而,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真理,它只是接近真理的一种手段。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真理是至高无上的,我们的知识追求应当是为了更好地接近真理。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取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辨别真假,善于思考,善于质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吾更爱真理”的理想。
三、从教育的角度看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教育领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去思考问题。
而对于老师来说,也并非一味灌输知识,而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寻求真理。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对真理的追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结回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的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与近现代伦理哲学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与近现代伦理哲学的思考伦理哲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对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伦理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近现代伦理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出发,探讨他与近现代伦理哲学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他认为人的幸福与美德紧密相连,而美德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来获得。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行为的目标定义为幸福,而实现幸福的方式在于追求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寻求适度。
二、近现代伦理哲学的发展近现代伦理哲学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发展。
伦理学家们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并提出了不同的伦理观。
以下是几位近现代伦理哲学家的思想概述:1.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人的自主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该建立在普遍的道德法则之上,而不是个人的感受和欲望。
康德的伦理观注重人的义务和道德行为的目的性,追求普遍化的道德准则。
2. 尼采的道德观尼采对传统伦理观提出了批判,他主张个体的自由和力量,关注个人的创造力和自我超越。
尼采认为道德应该是个体内心的自发表达,而不是被社会和文化所规范。
3. 福尔摩斯的实用主义福尔摩斯主张实践、实用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将道德和幸福联系起来,认为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才是合理和可取的。
三、亚里士多德与近现代伦理哲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对于近现代伦理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关注点在于个人的品质和美德,这一点与近现代伦理观重视个体权利和自由的特点相似。
虽然在伦理观的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后世伦理学家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基础。
同时,近现代伦理哲学也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挑战。
例如,康德主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反对以个人的感受和欲望为依据的道德决定论。
尼采则更加关注个人自由和力量,认为个体应该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
亚里士多德的闲暇思想及其当代启示_陆丽琼
作为生活方式的闲暇与人类的历史是一致的,而对闲暇的理性思考则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历史悠久。
之所以追溯闲暇思想的历史,是因为闲暇精神历程的起点正是今天全部闲暇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我们建立当代闲暇价值观的理论根据。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是一个非常重视闲暇的社会。
葛拉齐亚说过闲暇生活只属于希腊人;依迪丝·汉密尔顿甚至这样说到:“希腊消失的时候游戏也随之消失了,并且直到很多很多个世纪以后才得以重现。
”[1](P15)他所说的游戏实际就是闲暇;罗歇·苏这样说到:“人们总倾向于把希腊文明看作为黄金时代。
休闲也不例外,人们自然也将这种文明称作使人在休闲中得到实现的文明之一。
”[2](P8)在闲暇思想发展的古典时代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与《政治学》①两部著作里对闲暇作了深刻的论述,奠基着后世闲暇思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被后人称为“闲暇之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闲暇的意义亚里士多德从目的论出发,认为任何事物、任何行为和技艺都是为着共同的目的———善而进行的。
对于城邦和个人来说,不仅是为生活而存在而且应当为好的生活而存在。
这里,亚里士多德把生活得好称为幸福,而“生活得好”一定是包括闲暇的,“幸福存在于闲暇”[3](P242)。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生活的实质蕴含在具有自身价值的活动中,幸福是重要的和最值得欲求的,因为他发现幸福的目的就在于其自身,且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幸福既然是目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得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指出,个人与城邦的完满自足的生活都在于合于德性的活动之中,所以达到幸福的方法就是培育人们的德性与善行。
而知识才能引导人们进行符合德性的选择和行为,支配我们对于闲暇的安排,引出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知识的获得与智慧、公正等德性的培养需要闲暇,②尤其与哲学的、审美的闲暇活动有关,所以闲暇很重要。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说到,为什么数学首先在古埃及出现,是因为那里有神职人员,他们享有闲暇,“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品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是提[收稿日期]2008-05-08[作者简介]陆丽琼(1978-),女,广西武鸣人,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何先月(1975-),男,湖南道县人,广西河池学院政法系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伦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及其现代思考
摘要:幸福一直是我们永恒关注的话题,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我们对幸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当今现实社会中,金钱,利益,享乐思想也异化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使人们蒙蔽了对幸福的真正认知。
当一些人以金钱和财富作为幸福的最终目标时,也有一些获得充足财富的人并非感到快乐幸福,而是空虚迷茫。
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幸福的内容是什么,幸福的真谛,以及真正的幸福能使我们本身内在价值获得怎样的提升。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现代思考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以人的本质为起点,认为幸福是至善,是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来阐述幸福要在现实活动中以中道为原则来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之所以有价值有意义,是因为它是几千年的产物,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们有必要通过认真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来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得以借鉴。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希腊社会城邦国家在经济上都一个独立的个体,公民在城邦中拥有奴隶和一定的财产。
奴隶作为组成家庭的财产要素之一,在城邦中有着许多生产生活活动,这使
人们在满足生活活动需要的同时,还有够多的时间去从事其它的社会活动。
①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的道德传统根源都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看法。
”②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提出的。
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两个重要的论断。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幸福的生活便是理性的生活。
“人是理性的动物”告诉人们幸福生活的生活方式,“人是政治的动物”是告诉人们哪种政治制度更适合这样的生活方式。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幸福的内涵
首先,幸福即至善。
亚里士多德是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是为某种目的,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善,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明幸福,因而他认为幸福就是善,至善就是最高的幸福。
虽然我们都有自己内心所追求的目标,在我们的行动中也体现着善,但是我们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践性活动去追求一个最终的、完满的善来实现真正的内在幸福。
而善是人们的各种现实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③简言之,幸福就是至善。
其次,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幸福在于他是有没有在善的指导下去进行实践,而不在于他对某种德性的思考。
幸福的获得在于通过自己努力实践来使自身价值得以很好地实现。
幸福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人们需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获得实现真正的幸福,而真正的
幸福依赖于灵魂的欲望部分进行合乎德性的活动。
④人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品质,人也必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幸福或者说至善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体现。
(二)幸福的实现:中道原则
中道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及原理,中道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之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都要以中道为核心,幸福也是如此。
中道原则为人们的行为或者判断提供了原则标准。
中道要求我们的感性思维通过理智去控制,去指导行为,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合理的,只有中道才合乎德性,所以在一切现实行为活动中,既不过度,也不不及,而是要保持其中间的部分。
所以获得幸福的重要原则必须是中道,德性的本性即中道。
“德性即中道,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正确”。
⑤在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性格划分为三种:过度、不及、中道。
过度和不及都是恶的、不好的选择,只有中道是最正确最恰当的选择,是适度的,才合乎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在于凡事需适度,任何小事都要遵循中道的原则。
只要我们在中道的支配下进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去认真努力地实践,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三)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
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生下来就无法逃脱政治的捆
绑,在某种角度来看,个人的幸福与集体的幸福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他认为,伦理学侧重的是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德性,个人的善,而政治学侧重的则是集体的德性,集体的幸福,集体的善。
个人的善与集体的善是相互统一的。
他认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如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幸福既存在于个体即某个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集体的大环境之中,个体的幸福与集体的幸福是密切相连的,集体幸福是由个体幸福组成,它既高于个体幸福,同时又帮助个体实了现有的小幸福。
“所有的公民都应该有好公民的德行,只有如此,城邦这个大集体才会成为最好的城邦集体”。
⑥集体的幸福是幸福的根本,是最高的幸福。
公民只有在行为处事中着重考虑到国家、民族、社会的集体利益时,他自身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幸福才能真正的实现。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现代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虽是在古希腊时期提出来的,但是凭借他对幸福的深刻认识,使当代人们的幸福观得到了启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可以有效处理我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间的关系
现代生活中,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好的方面,人们的道德逐渐沦丧,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幸
福感却降低了。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很多人迷失了方向,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应在社会上就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盛行。
人们外表光鲜艳丽,内心却空洞无物。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正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所在,它把幸福和德性连接起来,这对于人们建设正确的幸福观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应该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为指导。
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是至善,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满足物质条件丰富的同时,去丰富我们的精神财富,要注重内在修养,以一个有德性的人的标准去规范自身,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努力进取,去达到生活的目标,从而发现和感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二)牺牲个我,实现全社会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每个人的幸福与全社会的幸福是相统一的,每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二者也是相统一的。
当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牺牲个人的利益而维护集体的利益。
但就现阶段而言,人们的意识中集体主义观念是非常薄弱的,人们更多的只是每个人自己的私利,而不在乎更为重要的集体的利益,更有甚者,牺牲集体的利益,来获得自己的私利。
因此,运用亚里士多德关于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的思想来指导建设我国和谐社会是很有必
要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思想,深刻中带有细腻。
只有通过把它带入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和领悟,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和意义。
在倡导社会和谐的今天,倘若我们每一个人,多一些德性感悟,将这些美好的品质与德性发扬下去,相信我们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幸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②赵敦华.人性和伦理跨文化研究.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
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④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北京?_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
⑤周雯: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2.
⑥肖雪慧.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法与他的伦理学研究[J].伦理学,l986(11):69.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1.
[3] 钟婧.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及其现代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4] 王艺诺.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
[5] 肖雪慧.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法与他的伦理学研究[J].伦理学,l986(11):69.
[6] 周雯: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