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论述了对幸福的观点。

从理性的角度认为,在善的体系中,那个最好的、终极的、自足的、最完满的、以自身为目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

追求幸福的生活体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这就是人能够通过主动选择理性生活来过一种道德生活。

他认为思辨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

从感性的角度认为,幸福的生活必然是快乐,这样他把人的心理体验、情感体现拉入到幸福中来,力图克服把幸福空洞化,体现了其理论的调和主义色彩。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理性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

他和前人一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并且他将幸福规定为最高的善,将幸福和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他一方面强调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另一方面强调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

故他的伦理学通常被称为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通过“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论证,最终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幸福论体系。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著作的开头,亚里士多德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1]1这样,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都以向善为自己的目标。

对于人来说,因为活动的多样性,所以善的界定也因此多种多样。

例如,各种技术所追求的目的或善就有以下不同的含义: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术的目的是发财。

在这里,他把人的各种活动目的都统辖在善的概念之下,在多样的目的(善)中,有的目的或者善是用来实现另一目的或者善的工具或手段,这种善叫外在善;以这种目的或者善为手段要实现的另一个目的或者善叫做内在善。

这样追究下去,就构成了一个相互为目的的善的概念等级体系,在这个善的概念的等级体系中,作为最终目的的善也就是内在善,处于主要的、首要的位置,统辖着其他的众多善,其他一切善都以它为目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学文稿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教学文稿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者:云南大学吴火伟幸福的辨析——财富幸福是个亘古不衰的话题。

对幸福的度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经过一番独特的计算后得出结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乐729倍1。

伯利克里说:“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2先贤圣人和普通百姓都有对与幸福的理解,虽然从来没有形成一致认同,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在大部分都能得到认同”。

3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中就指出,“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

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

不同的人认为幸福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4的确,因个人的需要不同,对幸福的理解见人见智,但是快乐、财富、荣誉等等是不是就等同于幸福呢?而且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人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幸福问题。

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在享受着生产力发展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79.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4.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依然感觉不快乐、不幸福。

财富与幸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去追寻财富、追寻幸福?如何处理财富与幸福的矛盾?今日,探寻和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可以让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人们明白什么是幸福的真谛,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以及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为人们进行崭新的思考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而逐步形成的城邦公民自由、自立与自律的人文现象,也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提供了开放性的精神基础。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对幸福的理解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也是每个人终极的追求和意义所在。

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自己的幸福观。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是与人的本性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

他指出,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理性,而这种理性使得人具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从而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因此,人的幸福是与人的理性相联系的,只有理性发挥到极致,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瞬间的享乐,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状态。

他认为幸福不是简单地享受快乐的时刻,而是一种整体、持久、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它是由一个人所做的活动和行为的累积而来的。

因此,一个人如果基于自己的理性和精神去选择生活,而非基于功利和虚荣,那么他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体现。

他认为一个人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体现,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平等、公正和和谐的环境,来促进个人的幸福实现。

第四,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要求个人达到一种稳定的内心状态。

他认为个人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并且能够承受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够达到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幸福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需要具备自制力并且计划和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将正面的情感和感受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认为,人的幸福是基于人的理性和本性的联系,是一种持续的生活状态,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体现,并且需要个人达到一种稳定的内心状态。

这种幸福状态是通过个人的积极选择、自我控制和奉献给社会等行为的积累而来的。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对现代人的幸福观的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善,幸福和德性进行了阐释。

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解,给现代很多迷失自我的人找到了方向,我们的生活终极目的是幸福。

要获得幸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德性。

关键词:善幸福德性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宇宙万物是向善的。

”“善”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也是从“善”开始的。

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书的前两章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是:“善”-----“幸福”----“德性”。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存在都是有“目的”的,“目的论”的设定是“德性”提出的基础。

先从“善”说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具体的“善”,这种具体的“善”表现出来就是有具体的“目的”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那么健康就是一种具体的善,理财的目的是发财,那么发财就是一种具体的善;另一种是最终的善,这种善有总体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帮助人们获得这种最高“善”的一门科学,政治学考察高尚和公正。

他认为青年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青年人缺乏生活经验,而政治学理论有来自生活经验,并且说明生活经验。

那么对于人的最高“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接着提出了幸福这个概念。

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但对于幸福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快乐”“金钱”是幸福,有人认为“荣誉”是幸福。

但在这些幸福之外有另外一种善,即“理念善”存在着,它是这些善存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活;一种是政治生活,认为荣誉就是幸福。

但是荣誉是取决于授予荣誉的人,而不是自身,而善确实善良者自身所固有的。

而德性似乎比荣誉更好些。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

最后一种生活就是静观,思辨的生活。

回到亚里士多德对于人的最高的善―――幸福,他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的活动,而且一生都要合乎德性。

冯骥-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冯骥-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冯骥-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人生的目的。

关于人生目的何在,可谓是众说纷纭。

在众多的谈论中,伦理学上有一种比较经典提法,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虽然对于何以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各种说法自成一家,但是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却是肯定的。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古希腊对于幸福问题有着较为深刻的讨论,各派自成一家之说。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对”幸福”范畴做了理论探索,开创“幸福伦理学”先河的梭罗认为:最有钱的人并不幸福,幸福在于善始善终。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以及“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强调知识以及理性的作用,忽视感性的力量。

物质与精神分离,人性为神性开道,其幸福论带有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倾向。

柏拉图继承了其师苏格拉底的禁欲主义,否认人的感官欲望的真实性,要求人们放弃现世的一切物质利益和感官的欲望,把一切寄希望于“理念世界”。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二者都是坚持德性幸福论的。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可谓是一位集大成者。

但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全部秉承其师傅的理念,对于幸福问题提出自己有独到有见地的,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目的论问题。

“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因此,人的存在有何意义,其目的何在就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

人是作为手段而存在,还是作为终极目的而存在,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有些目的是为另一些目的而存在,这就意味着存在一个终极善,所有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

在人世间,这个至善又是什么呢?无论是一般大众,还是那些出众的人,都会说是幸福,并且会把它理解为生活得好或做得好。

幸福被大家一致认为是至善,那么幸福就是人存在的终极目的。

幸福是某种完善的东西,追求幸福仅仅只是为了幸福,而不会想通过幸福获取某种东西。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以需 要 经 验 和 时 间 。 理德 性 则 是 由风俗 习惯 沿 袭 而 来 . 此把 伦 因 ‘ 习惯 (to) 词 的 拼 写 方 法 略 加 改 动 , 有 了 ‘ 理 (t — e s一 h 就 伦 ei h ke 这 个名 称 。” 还 进 一 步 指 出 , 性 不 是 出于 自然地 . 然也 e) 他 德 当 不 反 乎 自然 , 果 是 自然 的 , 无法 改 变 , 养 和 学 习就 没 有 用 。 如 就 培 但 是 要 学 习 和教 化 必然 也 需要 自然 的基 础 .在 此 基础 上使 人 性 结 构 的 各种 成 分 发 挥 到 优 秀状 态 , 才算 有 德 性 。 伦 理 德 性 和 理 智 德性 是 如 何 获 得 呢 ?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为 亚 作 人 的 伦 理 德 性 品格 状 态 是 一 种 “ 道 ( 中 中庸 , a , t mei men i e d nr —

思能 力 的发 挥 ,这 是 获 得 智 慧 之 德 的 表现 ;另一 个 方 面 是 在 情
感 、 望 的 表现 中 能够 获得 理 性 的特 征 , 欲 也即 是获 得 有 欲 望 的努 斯 , 者 有理 智 的欲 望 的 . 是 人 灵 魂 的 非理 性 部 分 的功 能 达 到 或 这
动物 性 的活 动 , 的活 动 在 于 他 的 灵 魂 的 合 乎 逻 各斯 ” 人 。他 还 进

应 该 的 目 的 , 应 该 的方 式 … … ” 按 表现 出 了适 当 的情 感 感 受 和 欲
望 倾 向 , 为 合 宜 。 样 , 的 情 感行 为 , 一种 个 别性 的状 态 提 行 这 入 从
论就 会 坚 持 相 对 应 的 伦理 学思 想 。 中 国哲 学 史 上 具 有 价 值 论 人 性 论 的传 统 , 主 张 人 性 善 的 孟 子 和 主 张 人性 恶 的苟 子 ; 方 没 如 西 有价 值 论 的 传统 , 是 以 结 构 论 人 性论 为基 础 , 人 性 结 构 功 能 而 把 进行 区 分 , 个 结 构 功能 的充 分 发挥 , 能 获得 德 性 。 各 就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尽的解释了他关于幸福的定义,以及怎样才能称得上幸福。

本文将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总结阐述,并具体就思辨这种幸福进行探讨。

•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根据我们的看法,政治学的目标善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

”然而亚翁不同于一般大众把“好生活、好品行”这种“抓得着、看的见的东西”作为幸福1,他采用柏拉图的理解2,加以阐释,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怎样理解这一定义呢,首先关于善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在不同的具体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可以概括为行动的目标3,而有的目标,比如赚钱,是为了享乐,那么赚钱就不是终极目标,同样的,享乐也可能不是终极目标,“而最高的善必定是一个终极目标和某种完善的东西”。

4那么为什么说幸福是终极的呢?亚里士多德对于终极的解释极为恰当:“作为绝对完善的、永恒地因其自身之故而绝不因他物之故被欲求的东西”5。

依前所论,假若某个行动的目标在于赚钱,而赚钱是为了享乐,而为什么要享乐呢?为了快乐,为什么要快乐呢?为了幸福。

为什么要幸福呢?没有为什么了,或者说,为了幸福。

就是这样,幸福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终极的概念,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然而以上仅仅是对“幸福”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这样一个定义于实际生活并无指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既然“幸福=至善”,而善就于不同的行为活动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动有着不同的目的)。

于是,亚里士多德尝试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行动来讨论最原点的善。

那最基本的行1P43 1095a15-1095a25 《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译读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0.92P45 1095a25-1095a30 “它既是独立的善,同时又是所有的其他善物之为善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作者:王华来源:《学理论·中》2009年第07期摘要:“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

完善的幸福是沉思。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

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关键词:幸福;最高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20—02幸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开始探讨“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关于幸福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在开篇和末篇都大篇幅地解说幸福。

在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始点和终点。

一、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到雅典的立法者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泰洛斯的城邦是繁荣的,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极其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1]可见,梭伦认为所生活的城邦繁荣,子孙出色,一生安乐,死得光荣英勇,获得荣誉的人是幸福的。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基于他的原子论。

他认为,有感性和理性的两种原子,形成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必需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依据,但幸福决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

而且要获得幸福,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完整版)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而幸福也自然成为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

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古希腊时期,这时的幸福观以德性幸福论为导。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此时的幸福观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灵和来世。

到了近代,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对幸福论述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古希腊幸福观的发挥。

而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实现。

所以他把幸福界定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这一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但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一种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于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在的善,另一类是身体的善,还有一类是灵魂的善。

相比于其他两类善,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

在他看来,外在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本身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到好事情。

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

因此,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就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

由于幸福是内在的善,是最高的善,所以它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这就使他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

就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来说,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和自足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

快乐就是要发挥理智德性,把灵魂的痛苦驱赶出去,让灵魂获得宁静、快乐,不受侵扰。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

幸福应伴随着快乐,但是快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是脸上的笑容,喜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别出心裁但是换来的是大家越来越多的赞扬吗?答案是否定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这位古老的哲学家,真是个有趣的家伙。

他的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对幸福的看法。

说到幸福,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啥才是真正的幸福,对吧?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活拼搏,难免有些迷茫。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那种一时的欢愉,而是长期的满足。

听着就像在喝一杯浓郁的咖啡,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的醇香。

他提到过一个词,叫“德性”。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高深,但实际上就是做个好人,过个有意义的生活。

嘿,你说,谁不想成为个好人呢?他认为,幸福是“德性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努力和实践来实现的。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心想事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就像做菜,得先准备好材料,调料放对了,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别以为幸福就像外卖,想吃什么点什么。

其实得自己动手,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你想,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一个人过日子。

他的意思是,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才会让我们的幸福感加倍。

这就像是一起吃顿火锅,热闹得很,每个人都在聊着笑着,幸福感瞬间爆棚。

一个人关在家里,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所以,交朋友、聚会,都是幸福的源泉。

再说到他所提到的“中庸”之道。

中庸,可不是说过得平淡无奇,而是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追求极端的快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

就像在玩游戏,追求高分可不能拼命刷,把自己累成狗。

亚里士多德提醒我们,要有智慧,懂得取舍。

幸福其实就在于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像是在阳光下散步,和朋友一起聊天,都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的幸福定义都不一样,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有的人喜欢悠闲自在,有的人喜欢奋斗拼搏。

就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爱喝咖啡,有的人偏爱茶水。

无论你选择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摘要】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对幸福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学派认为幸福在于追求理想之国,注重灵魂的升华;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幸福在于实现人类最高目的,即理性实践;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是幸福的根本,追求简朴和快乐;斯多亚学派认为通过理性的控制可以达到幸福;皮里亚尔学派则关注通过感知和经验获得幸福。

不同哲学流派对幸福观的贡献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实践方法,使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

现代社会可以借鉴古希腊哲学幸福观,既强调心灵的提升和理性的实践,又重视简朴生活和快乐体验,从而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幸福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古希腊晚期哲学、幸福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亚、皮里亚尔、现代社会、哲学流派。

1. 引言1.1 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各有不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幸福的多元理解和探讨。

在这些哲学流派中,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以及皮里亚尔学派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幸福观。

柏拉图学派强调理性的追求和理念的境界,认为真正的幸福源自于理性和智慧的提升,通过追求真理和美的境界来达到心灵的和谐和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于实践和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追求德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和身心的平衡,认为幸福源自于克制欲望和快乐的追求,通过简朴的生活和自律来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快乐感。

斯多亚学派则将幸福视为一种内心的平和和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通过清醒和超脱世俗的态度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皮里亚尔学派则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真实而实用的智慧所构成的,通过追求真实和实用的智慧来获得幸福的生活。

这些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幸福的多元思考和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3000字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3000字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3000字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部优秀著作,也是伦理学史上关于德性的开山之作。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体系非常的完善,他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而只有德性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从德性的思想范式和德性的基本内容上充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启示1 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产生的环境背景想要透彻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就必须将《尼各马可伦理学》联系到当时的背景中去。

古希腊是各种氏族组成的城邦而形成的国家,每一个氏族都会供奉相同的神。

氏族组成的城邦的公民都拥有比较强的政治意识,因为他们认为大家一起生活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法律来保障他们的个人利益。

这样的关系相当于每个人都是组成集体的一部分,而整个城邦或者说集体为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提供相当的保障。

在集体中每个公民都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他们在这种互相关联密切的环境中探讨着一切,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的理论产生的背景。

同时,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原始文明的发源地。

一方面是因为城邦作为集体的出现,集体的自然耕种保障了公民的生活,由此人们的在自然劳作之余有了闲暇的时间,并且发展出了一种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娱乐”,也就是自由平等的辩论。

这种平等的辩论,良好的舆论环境促使了思想的碰撞,从而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1.1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基本范式《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这本书也是亚里士多德阐述自己德性思想的重要著作。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有理性和无理性两个部分,有理性的部分的德性称之为理智德性,而无理性的则称之为道德德性。

德性的含义德性一词在古希腊中是一个原始的词汇,原义指的是任何事物的用处、功能或者说是作用、用途。

我们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用处是用来指武士的高贵的品质,也可以大概的理解为勇敢。

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浅见

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浅见

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浅见幸福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可以说是人生问题的核心。

在伦理学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一直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或许这一问题不应该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对幸福问题探讨最多、最系统的人,进而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

他和前人一样认为幸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并且他将幸福规定为最高的善,将幸福和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幸福是什么什么是幸福,这无疑是一个仁智互见且颇具争议的问题,在常人看来幸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指出,“关于什么是幸福,人们就有争论,一般人的意见与爱智慧者的意见就不一样了。

因为一般人把它等同于明显的、可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或荣誉。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

幸福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活动的目的是善,而最终目的是至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他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 [1]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了事物产生变化与发展的本因、物因、动因和目的因,其中目的因是最重要的。

他认为自然不会做任何没有目的或不合理性的事情。

一切事物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各事物的目的就是各事物的善。

自然界这样,人类世界也是这样。

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 商业运作的目的是金钱,战争的目的是胜利。

因此亚里士多德对善的理解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善都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一般的善。

在多样的善中,有的目的或者善是用来实现另一目的或者善的工具或手段,这种善叫“自身的善”,以它为手段要实现的另一个目的或者善叫“更高的善”。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目的的善的概念等级的链条,其中前一个行为以后一个行为为目的,依次构成了从低到高的目的次序。

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作为最终目的的善处于主要的、首要的位置,统辖着其他的众多善,其他一切善都以它为目的。

名人对幸福的理解

名人对幸福的理解

名人对幸福的理解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是一种灵魂符合德性的活动。

他指出,幸福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持久的、基于高尚品德的状态。

例如,一个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的人,在践行这些美德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幸福。

他强调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培养德性,从而实现幸福。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政治生活、沉思生活等都是实现幸福的可能途径,而沉思生活是最接近神的、最高层次的幸福,因为在沉思中,人类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究真理。

二、孔子对幸福的理解孔子的幸福观与他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

孔子倡导“仁”,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践行“仁”,就会获得幸福。

所谓“仁”,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忠诚等品质。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同理心,当人们遵循这样的道德准则去生活时,就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感受到幸福。

孔子还重视家庭关系中的幸福,他认为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等家庭伦理的实现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孔子一生追求恢复周礼,他认为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也是幸福的体现,个人在这样一个有序的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实现幸福。

三、托尔斯泰对幸福的理解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和思想中表达了独特的幸福观。

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为他人服务,在于爱与奉献。

在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可以看到许多人物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通过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托尔斯泰自己也身体力行,他放弃了贵族的奢华生活,试图过一种贴近农民的简朴生活,他认为这样能够更直接地体验到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为他们的福祉努力,实现真正的幸福。

他相信财富和物质享受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相反,对他人的关爱和为他人谋福利才是幸福的源泉。

四、爱因斯坦对幸福的理解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幸福也有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幸福不是来自于对物质的无尽追求,而是来自于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爱因斯坦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在探索相对论等伟大科学理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是其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或情绪,而是一种满足人类最高品质的全面而持久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将人类分为两个层次:动物层次和理性层次。

人类的动物层次是指人类共享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例如食物、住所、健康和社交关系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层次的满足只是人类生活的前提条件,而不能构成幸福的全部。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理性层次的满足,即人类独有的理性思维和道德行为。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的理性层次是通过追求优秀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美德,美德是通过习得和实践而获得的。

美德包括智慧、担当、公正、仁爱等等,这些美德是人类最高品质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实践和习得这些美德,人们可以在思想和行为上实现卓越,进而达到幸福的境地。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理解与当时的伦理观念不同。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将幸福与享乐、财富和权力等外在因素联系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追求只会导致短暂的快乐,而不是持久的幸福。

他强调了道德行为和品德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内在因素才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还强调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幸福。

他强调了合理的社交关系、友谊和公共事务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只有参与公共事务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强调了理性思维和道德行为对幸福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最高品质的体现在于追求美德和道德行为,而不是仅仅追求享乐和物质财富。

他还提醒人们要重视社会关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今天的伦理学和幸福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亚里士多德论幸福

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

福的理论,内容包括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内容、幸福的实现,还尝试思考关于其幸福观的争议。

在古希腊世界,幸福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首先将幸福定义为“至善”,即最高的善,从这一方面来说,他和古希腊其他的哲学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相似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说幸福就是至善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列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他将幸福定义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也就是使得一个人好并使得他的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

因为在他那里,伦理学和政治学是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的,人既是社会性的政治的动物,又是理性的动物,而人的幸福在城邦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得以实现。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他最终提出了“沉思是最大的幸福”,而“其他的合乎德性的活动是第二好的”,他认为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最令人愉悦、最自足,把沉思的生活归结为一种超越人的生活的“神性的生活”。

关于幸福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包含着快乐,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既令爱高尚的人们愉悦,又自身就令人愉悦,他们自身中就包含快乐。

”所以幸福是最令人快乐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也显然需要外在的善”。

“因为,没有那些外在的手段就不可能或很难做高尚的事。

”他并不排斥财富,对于个人幸福来说,财富是必须且适度的,而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个德性的人做合乎德性的善举必须要有接受善举的人,幸福是需要友爱的。

友爱是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之一。

在实现活动中它可以促进人自身的完善,友爱对于幸福是必须的,“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必须要有好人朋友”。

我们在好运和不幸中都需要朋友。

其他的外在善只是达到幸福的外在手段,友爱则是内在于幸福生活的,它自身就是目的,就是值得欲求的,他把友爱作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联系环节,是一种“特殊德性”,是能够引导个人去追求实践智慧,追求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德性。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浅析提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德性幸福观”的内容和论述。

提出了“幸福是至善”、“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这些思想即使是在现代,在当代中国,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关键词:至善;幸福;德性什么是幸福,这无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幸福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伦理学家们对幸福概念有不尽相同的或完全不同的的理解。

有的将幸福与感官的快乐联系起来,认为快乐与否是构成道德的标准,其极端表现为享乐主义;另一类将快乐与德行对立,主张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对德行的追求,其极端形态是禁欲苦行主义。

为了在纷纭众说中寻找出路,哲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认为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他以其中庸思想为原则,对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最高的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做出了系统而完整的阐述。

他的理论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开门见山地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他认为,在人的时间汇总,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们所欲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所欲求的,这种以其自身被欲求而替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

“作为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

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

”因此,幸福即至善,它因自身而被选择,具有自足性。

虽然我们也会选择快乐、荣誉等,但他们都是“有待而有”,选择它们是通过它们可以获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论的核心命题。

他认为幸福是至善,但又不等同于至善,他主张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看待幸福。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摘要: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对于幸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或者称“德性论”)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或称“快乐论”)两大派别。

前者强调理性、抑制欲望,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的幸福;后者强调人的自然欲望,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有纵欲主义的倾向。

亚氏是德性幸福论的代表者,他在扬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关键词:幸福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寻幸福,并且希望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

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说“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伯里克利说“自由才能幸福,勇敢才能自由。

”;中世纪尼德兰思想家德西得乌?伊拉斯谟说“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俄国作家伊凡?蒲宁说“只要我还能坐在长椅上,遥望夕阳落山的景象,哪怕残躯断臂,我也会感到无比幸福。

”;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幸福的不同追求。

那么生活在几千年之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又是怎样的呢?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德性幸福观,现在读来虽然有些观点不甚合理或者尚需探讨,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得不被亚氏的思辨思维和实践意识所折服。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我国传统伦理学和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也道,一个研究西方哲学或伦理学的人,如果忽略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乃是一件大憾事。

可以见得亚里士多德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生前撰写过很多伦理学的对话和著作,但他名下流传至今的伦理学著作只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台莫伦理学》、《大伦理学》这三部,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比其他两部更为系统、思想也更为成熟。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他的幸福观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

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在德育生活中构建现代的幸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 幸福是至善善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贵族的品德,之后逐渐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负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善为目标不断向前发展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并且行为的价值要从它所追求的目的中才能获得,这些目的最终存在一个最高的目的,那就是至善,至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应该是终极而完满的。

( 二) 幸福是灵魂和德性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从人自身的善的角度对幸福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他的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他运用长笛手和雕刻家因能够顺利吹奏优美的旋律和雕刻精美的作品的行为而具有人的功能的例子证明,事物能否达到至善,其充要条件主要取决于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

因此,人存在着共同的功能,人的至善只能借助于实现自身的功能才得以实现。

他在著作《论灵魂》中,将作为人的本质的灵魂解析为生长、感觉、欲望、运动、理智思维等多种生命能力,同时认为具有理性能力就是人的功能。

( 三) 幸福是有条件的善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某些条件对幸福加以限制。

他认为,人们实现幸福需要创造一些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就是身体的、外在的、机遇的善。

人的幸福必须具备身体、财富和德性三个方面的善。

在决定幸福的三个条件中,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德性的作用。

他明确指出,如果人的活动没有德性,身体和财富两方面的条件再充分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与此同时,幸福的实现需要机遇的善补充。

在对幸福条件的理解上,他指出不能将幸福与机遇同等看待,因为机遇伴随着人的活动具有偶然性。

( 四) 幸福是某种思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主要存在政治、享乐和思辨等三种生活方式,并将灵魂的思辨活动看作生命的最高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
——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 鲁东海
(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31)
【摘要】文中主要从亚里士多德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出发,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依据对其结构论的人性论、至善、幸福的标准及幸福的至高境界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粗略的梳理了他的德性幸福观学说。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结构论人性论;德性幸福观;善
通常情况下,哲学家以人性论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和起点,尤其喜好作为伦理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往往持有什么样的人性论就会坚持相对应的伦理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价值论人性论的传统,如主张人性善的孟子和主张人性恶的荀子;西方没有价值论的传统,而是以结构论人性论为基础,把人性结构功能进行区分,各个结构功能的充分发挥,就能获得德性。

一、灵魂与人性结构
在《伦理学》的开篇,亚里士多德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

”在他看来,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上帝不造无用之物”。

这些事物必定为了某一目的而存在,那个目的就是善。

不同的事物所追求的善不同。

比如,石头的德性是坚硬,马的德性是奔跑,眼睛的德性是观察,耳朵的德性是听觉等等。

概括起来说就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和目的性”的功能,充分发挥到良好状态。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目的,但是最终存在一个最高的目的,其它一切的目的和善都以它为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至善。

他在研究人性时从人和动物的不同来论证,认为人的灵魂中有着和动物相区别的独特成分——理性。

“人的活动不在于他植物性的活动,也不在于他的动物性的活动,人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的合乎逻各斯”。

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人的灵魂中有三种东西主宰着实践与真——感觉、努斯、欲求,而和这三者相对应的灵魂成分正是感觉灵魂、理性灵魂和营养灵魂。

”和其他存在物一样,人心灵的各种成分各自持有的功能发挥到良好的状态,就是其各自的德性。

理性灵魂是人的灵魂中的最高贵的部分。

对人而言,只有发挥了人的理智功能才能获得人的善和德性。

理性是我们身上最高贵的功能,它能思考最高贵的东西,是人的最高德性。

沉思的生活最值得过,是最高的幸福。

同时,理性能够合理的调节人的感情和欲求,使之符合逻各斯,“这是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的功能达到了优秀状态的表征”。

灵魂的这种独特功能使亚里士多德避开了人性善恶的价值论,奠定了其结构论人性论的基础。

二、人性结构和德性
人的德性在于灵魂所特有的理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协调人性结构的各构成要素的功能都能够发挥到良好状态。

同时“灵魂植物性部分不分有理性,另一个部分即欲望的部分,则在某种意义上,即在听从理性的意义上分有理性。

”所以他说理性功能的发挥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性以自身为对象的纯思能力的发挥,这是获得智慧之德的表现;另一个方面是在情感、欲望的表现中能够获得理性的特征,也即是获得有欲望的努斯,或者有理智的欲望的,这是人灵
魂的非理性部分的功能达到了优秀状态的表征。

”所以德性也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

“理智德性主要由教导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

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因此把‘习惯'(ethos)一词的拼写方法略加改动,就有了‘伦理'(ethikee)这个名称。

”他还进一步指出,德性不是出于自然地,当然也不反乎自然,如果是自然的,就无法改变,培养和学习就没有用。

但是要学习和教化必然也需要自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使人性结构的各种成分发挥到优秀状态,才算有德性。

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是如何获得呢?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人的伦理德性品格状态是一种“中道(中庸, mean,intermediate)”。

中道是指“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对象,为应该的目的,按应该的方式……”表现出了适当的情感感受和欲望倾向,行为合宜。

这样,人的情感行为,从一种个别性的状态提升为普遍性的成熟状态,情感和欲望获得了普遍的德性特征,这是情感感受到了理智的指导,分有了理性,即情感与理智相互涵厚、互相化通,使情感、欲望之发合乎理性。

这种“合乎”是不待勉强的,是发之情感、欲望品质的本身。

当然这种“合乎”必然伴随着各种“选择”,选择是在行为之前所做的思虑,是“在先的思虑”,“选择包含着理性的原则和思想”,是早在它物之前做出的抉择。

即伦理德性中理智的参与使情感和欲望与之相互融合、涵化,实现现实行为过程中“适度”的选择和“理性的欲求”。

三、德性与幸福
“幸福”在希腊术语中凡译做“eudaemonia”。

有着“对神之爱”的词源学含义,并最早与“昌盛”或“好运”(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运气是由众神支配的)联系在一起。

当代有许多学者认为“eudaemonia”一词应该翻译成“human flourishing”,这种绽放注定是在现实行为中有“好生活”,所以幸福和德性有天然的联系。

“好生活”被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的终极目的,它要求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要能够促进我们理智、情感、欲望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把我们心灵整体提升到了一个更有力量的状态,就像花朵得道了滋养一样茁壮茂盛,这也正是eudaimonia(幸福)的本源意义。

当我们心灵各部分功能都能够充分发挥,我们获得各种对我们生活本身来说的好,我们就获得了好生活,也即实现了幸福,所以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的问题。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到:“德性”不在于“知”而在于实践。

比如,节制是一种德性,如果你知道什么是节制,甚至能说得头头是道,这并不能说明你具备节制的德性;而是你做了节制的行为,你才具备节制的德性。

同样,我们知道幸福是心灵品质的繁盛,我们依旧不能获得幸福,我们还需要“心灵品质的繁盛”的“落实”,而这种“落实”就基于德性的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幸福是使自己天赋的各种功能与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发挥人的理性机能。

”他以结构论的人性论为逻辑起点,构建起了他以追求最高幸福为目标的德性幸福伦理学体系。

强调伦理德性表现出的道德习惯需要教化和学习,以塑造人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融通使之能把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以便在理性的统辖下实现人的知、情、意、行能够相互涵养和融通。

而理性是我们身上最高贵的能力,它思考最高贵的东西,理智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高德性,人们在对自身德性的修养与完善中实现人类的至善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
[2]詹世友.道德价值奠基:人性论路径及其分判——以荀子和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为例[J].人文杂志,2006,01.
[3]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美]麦金太尔·龚群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