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与思辨
哲学思辨方法
哲学思辨方法哲学是一门思辨性的学科,通过对人类存在、真理、价值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寻求智慧和认识的方法。
在哲学的研究过程中,思辨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哲学思辨方法,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辩证法思辨方法辩证法思辨方法是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在思考哲学问题时所提出的一种方法。
辩证法强调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辩证法思辨方法中,通过对矛盾和对立的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一味地陷入对立的二元观念中。
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个问题:首先,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其次,找出问题内部的矛盾和对立,理解其发展的逻辑。
最后,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推动矛盾的统一和对立的超越。
二、归纳思辨方法归纳思辨方法是一种通过总结和归纳已有观点和事实,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哲学问题的归纳总结和概括。
通过整合和分析已有的观点和论证,人们可以快速理解一个问题,并从中寻找出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归纳思辨方法在研究哲学问题时尤为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不同哲学家的观点和论证材料,分析他们的观点异同,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在诸多观点之间发现线索和线索,进而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三、演绎思辨方法演绎思辨方法是一种通过从已知前提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哲学问题的推理和证明。
通过演绎思辨方法,人们可以从已有的真实陈述中推理出新的结论,从而对问题进行解释和理解。
演绎思辨方法在哲学思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和逻辑结构,确保推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人们可以通过构建前提、推导过程和结论,理清问题的思维逻辑,并进行演绎推理。
四、实证思辨方法实证思辨方法是一种通过直接观察和实证研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哲学问题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
思辨与实证的科学哲学辨析
思辨与实证的科学哲学辨析近年来,科学哲学一直是学术界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和问题解决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思辨与实证,作为两种科学论证方法,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科学哲学观点。
本文将对思辨与实证的科学哲学进行辨析,并探讨两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思辨,源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考方式,强调逻辑推理和理性的思维。
它指的是通过推理和假设等手段,在没有观察或实验支持的情况下,从概念层面上进行的推断和论证。
思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理论构建和问题的启发方面。
通过思辨,科学家可以提出新的理论或假设,进一步引发实验验证或观察研究,推动科学发展。
实证,是指从实际观察、测量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重视直接观测事实和数据的积累,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有效的证据进行论证。
实证主义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强调基于具体实证的科学验证。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基于事实和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法或演绎法进行推理和验证。
传统上,思辨和实证被认为是两种相互矛盾的科学哲学观点。
思辨更注重理论构建,强调思维和逻辑的合理性;实证主义则更注重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获得,追求具体的实证结果。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复杂性的增加,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思辨和实证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补的。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思辨和实证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科学发展。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思辨与实证相辅相成。
思辨启发了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设,进而引导实证研究的方向。
实证数据的积累和观察结果则为思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验证结果。
思辨和实证之间的相互关系,类似于“蛋”和“鸡”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例如,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思辨与实证的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
量子力学在上世纪初由普朗克、玻尔等科学家提出,并通过思辨构建了理论框架。
然而,数十年的实证研究才逐渐证实了量子力学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并在实验数据的支持下得到广泛应用。
感悟、思辨与实证
个宇 宙 , 同此 心 , 同此 理 。我 人 心 们可以通过对个体经验 的审视 , 来达 到 对 于共 同的 人 性 和事 理 的
体验 与 直 觉不 可 分 ,直 觉 是
在体验 中的直觉 ,体验是在直觉 下的体验 。 因此 , 它既关系到价值
世界 , 是一种“ ”即所谓“ 又 知 , 体
动, 在汉语 中带有“ 以身体 之 , 以
心 验之 ” 亲历性 含义 , 验 着就 的 体
是生活着 。 通过体验 , 的一切外 人
在现 实成 了 自身生命 活 动的 现 实。 体验除了其本体论意义, 还有 其认识论意义。但体验作为一种 认识主要是一种价值性认识 , 它 所指 向的并不是事实世界 ,而是 价值或意义世界 。 体验 , 就是把 自 己置于价值生活之 中,自己去体
把握 。人们在一定的文化境遇中 生活着 , 就意味着人们 总是 在 这 有意无意地观察 、 感受和领悟着 , 在“ 以身体之 , 以心验之”并进而 ; 时常会有感同身受 , 既而 如梦 初 醒、 恍然大悟 。人类生活确有 共 通性 的一面 , 因此才有普世伦 理
的存 在 。
会” “ 、体知 ”“ 、体察”但体验更具 , 有情感色彩 , 与人的情感心理 、 情 感活动 、情感态度 以及评价有直 接关系。体验是心灵的 自我 “ 感 受”但又不完全是感性的。一个 , 经验 系统 贫乏 的心 灵 只能是 肤
我们每个人 都生活在 一个独 特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带 有主观 经验的 、 只为 自己所 知的世界 。当 然 ,我们可 以把 这些经验 告诉其 他人 ,和别人一 道分享我 们的感
实证研究可 以为我们揭 示事 物之间 的相关 ,但对 于 “ 何以相 关 ”的解释 却需要在我们 的理论 框架 中作 出。比如 , 计发现“ 统 吸 烟与肺癌” 之间存在着 密切关系 , 于是人们得 出了“ 吸烟导致肺癌 ” 的结论 。其实 , 是不是也存在这样
辩证法
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
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编辑本段简介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δνaλεxειx╰(η廹xyη),意谓进行谈话的艺术,由δνaλ廹yζμxι(我谈话、我发议论)演化而来,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
“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
而其中的辩证法三大规律为马克思从《逻辑学》中所提炼出,这个三辩证法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
编辑本段演变古希腊和中世纪的辩证法概念公元前 6世纪,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一些哲学家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进行了争论,产生了辩论的方法。
爱利亚学派的芝诺认为存在是"不动的","只有唯一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如果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就会陷入矛盾,承认"多"的存在,就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
为此他作了"飞矢不动"的论证,把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加以割裂,夸大运动的间断性,否认运动的不间断性,从而否认了运动。
但这一论证在客观上却接触到了运动本身所包含的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矛盾,原则上假设了空间与时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芝诺的其他论证,也采用类似的方法。
他的论辩方法也就是最初意义的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思辨与实证的统一专题三解答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人不能两次踏 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对于事物
运动源泉和动力的天才
猜测:“互相排斥的东
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
赫拉克利特
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70年
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如季节交替永无休止
生 命 的 运 动
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学生的过度解读
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进一 步发展了他的变的哲学。老师说,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进一 步说,连一次也不能。这样,克拉底 鲁就完全否定了静止的存在,把老师 的正确辩证法思想变成极其错误的相 对主义的诡辩论。如果没有相对静止, 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时,世界 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 界将成为混沌一团。
那人想了想,道:“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便 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时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你真是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了一个 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怀疑,质疑,否定,批判,是一切学 问、知识的前提!
苏格拉底把古代“辩证法”从主观的、感觉 式的运用中解脱出来,成为理性的哲学思维方法。 他在对话中揭露矛盾,不是为了加强自己论证的 力量而战胜对方,而是要通过矛盾的揭露而找出 “一致同意的论点”,并以此为基点提出“原则 性问题”,再去发现新的矛盾,一步步向前推进, 最后达到永恒的真理。
我自知,我无知
苏格拉底闻讯大惊,认为不可能,为了反驳神谕, 访问了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政客、诗人、 手工艺人。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凭借自己的专长而自 以为是,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很无知。
于是他明白了:同样是无知,他们以不知为知,我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我的确比他们智慧。 由此进一步悟到,神谕的意思其实是说:真正的智慧 是属于神的,人的智慧微不足道,在人之中,唯有像 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是智慧的。苏格拉 底只想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 智慧的起点。
实证与思辩——论犯罪学教学之美
Ab s t r a c t : Cr i mi no l o g y i s a n i n t e g r a t e d d i s c i p l i n e o f d i f f e r e nt s c i e n c e s ,I t i s a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o f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r u l e s o f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e x i s t — e n c e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a s o c i a l p r o b l e m —c r i me s ,wi t h t h e a pp l i c a t i o n o f p o s i t i v e s t u d y a n d s p e c u l a t i v e s t u d y me t h o d s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r e d u c t i o n o f c r i me s .Gr e a t e r i mp or t a n c e h a s be e n a t t a c h e d t O t h e t e a c hi n g a n d r e s e a r c h o f c r i mi n o l o g y s i n c e 1 9 8 0’ S a n d t h e c o u r s e o f c r i mi — n o l o gy h a s b e e n o f f e r e d t o s t u d e n t s i n ma n y u n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c o l l e g e s . At p r e s e n t ,t h e r e a r e s u c h p r o b l e ms o f mo r e e mp h a s i s o n t h e t h e o r y wh i l e l e s s o n t h e p r a c t i c e ,v ul g a r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t e a c he r -s t u d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l a c k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t h e t e a c h i ng o f t he c o u r s e .On t h e b a s i s o f p e r s o n a l p e r c e p t i o n i n t h e t e a c h i n g o f c r i mi n o l o g y i n t he p a s t s e v e r a l y e a r s ,t h e wr i t e r pu t s f o r wa r d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n t h e i mp r o v e me nt o f t h e t e a c h i ng a n d t he 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 b e a u t y o f t e a c h i n g c r i mi n o l o g y . Ke y wo r d s : c r i mi n o l o g y;p o s i t i v i s m a n d s p e c u l a t i v i s m ;b e a ut y o f t e a c hi n g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包括量化研究和部分定性研究
⽬前关于研究⽅法的分类有很多分法。
本⼈认为,教育研究⽅法总体上可以为两⼤类,即: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其中最重要、⽐例最⼤的是实证研究。
所有的“定量研究”(A)都属于“实证研究”(C),
⽽“定性研究”(B)则包括“思辨研究”(E)和“实证研究”(D)两⼤⽅⾯,
即“实证研究”(C)实际上包括所有“定量研究”(A)和少部分“定性研究”(D)。
(见图⼀)
所有“定量研究”(A)均为“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属于“定性研究”,⽐较好理解,⽽“定性研究”(B)中部分研究⽅法也属于“实证研究”(D)似乎不太确切。
可见,实证研究并⾮全部是量化研究,还包含部分⾮量化研究。
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原理
哲学的方法论及其原理
哲学的方法论和原理在各个哲学流派中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原理:
1. 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而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普遍原理推导出个别结论。
2.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简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
综合则是把部分、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以便全面地理解和研究。
3. 实证和思辨:实证主义主张只有通过实证经验才能获得知识,而思辨主义则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也能获得知识。
4. 历史和逻辑:历史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逻辑则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
5.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形而上学主张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辩证法则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变化的、矛盾统一的。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原理,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方法和原理,这些方法和原理在哲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思辨与实证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光盘管理,确保光盘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安全,防止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使用光盘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使用人员以及与光盘使用相关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光盘使用保密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严格保密;(二)责任明确,分工负责;(三)技术保障,安全可靠;(四)教育培训,提高意识。
第二章光盘分类与标识第四条光盘按照所载内容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涉密光盘:含有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光盘;(二)普通光盘:不含有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光盘;(三)混合光盘:含有涉密信息和普通信息的光盘。
第五条光盘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标识:(一)涉密光盘:在光盘封面或侧面标明“涉密”字样,并注明密级;(二)普通光盘:在光盘封面或侧面标明“普通”字样;(三)混合光盘:在光盘封面或侧面同时标明“涉密”和“普通”字样,并注明密级。
第三章光盘使用管理第六条光盘使用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批准,不得复制、传播涉密光盘;(二)不得将涉密光盘携带出单位;(三)不得将涉密光盘借给他人;(四)不得将涉密光盘与普通光盘混合使用;(五)不得将涉密光盘用于商业活动。
第七条光盘复制、使用、销毁等环节应当实行审批制度,具体审批流程如下:(一)复制:使用涉密光盘前,应向保密管理部门申请复制,并提交相关材料;(二)使用:使用涉密光盘时,应按照批准的用途和范围进行;(三)销毁:涉密光盘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向保密管理部门申请销毁,并按照规定进行销毁。
第八条光盘使用人员应当对光盘进行妥善保管,防止光盘丢失、损坏或泄密。
具体要求如下:(一)光盘存放:涉密光盘应存放在保密柜中,由专人负责保管;(二)光盘使用:使用光盘时,应保持光盘清洁,不得随意触摸光盘表面;(三)光盘传递:传递光盘时,应使用专用的传递工具,不得将光盘随意放置;(四)光盘销毁:销毁光盘时,应使用碎纸机等专用设备进行销毁,确保光盘信息无法恢复。
体育人文社会学实证和思辨研究的差异与整合
义 就 是 探 究 事物 的歧 义 性 和不 确 定 性 。 所以, 思 辨研 究不 能 在 实 验
的 实 证 研 究 从 根 本 上 讲 是 一 种 规 范态 度 , 通 常 人 们 在 研 究 哲 学 理 验 。 其主要特征是实践意义和现 实主义的探究。 论 和 人 类 活 动 准 则 的评 价 标 准 时 , 认 为 控 制 和 预 测 的 目标 要 比理 的是规律性的思维辩证方式 , 其设定对象具有独立性 、 普 遍 性 …。 ( 2 ) 思 辨研 究是 对体 育 人 文社 会现 象进 行 反思 ,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验为基础 , 对 事 物 进 行 研 究和 分 析 时 , 往往会超越经验 , 对 其 中的 论 阐 述和 理 念 结 构 更 重要 , 认 为 事物 本 身 存 在 因果 辩 证 关 系 , 建 立 现 象 的规 律 性 问 题 , 从 而 实现 对 事 物 本 质 的研 究 。 思 辨 研 究是 以经 ( 2 ) 人文社会学思辨研究方式 , 是 指 在 逻 辑 推 导 过 程 中进 行 的 概 念 、 原理规律 、 范畴等概述和原理进行考察 , 与 经 验 之 间的 联 系
实 证 研 究 方式 主 要 倡 导 的 是 工 具 主 义 理 论 , 在 这 样 的 理 论 体 辨 研 究 主 要 是从 不 同角 度 、 不 同理 论 对 其社 会 现 象 进 行研 究 , 其 意 在研 究过 程 中 , 应 该 将 体 育 人 文社 会现 象 设 定 为 事 实 主 要 研 究 对 条 件 下进 行 , 对 其具 体 结 论的 检 验 , 要 通过 长 期实 践 活动 才 能完 成 。 象, 抽取其他现象作为事实依据进行研究 。 从认识论方面讲 , 这 种 由于 体 育社 会现 象 的 复杂 性 , 对 其试 验 结 论的 检 验还 必 须 通过 解 释 研 究 方式 体 现 出 客 体 的 反 映 论 或 中心 论 , 认 为认 识 就 是 社 会 现 象 来 配 合 , 思辨 研 究 的 结 论 具 有 清晰 性 和 不 可 辩 驳 性 。 的机 械 反 映 , 更加强调主 、 客体两者分开研究。 主 体 主 要 是 通 过 相 关 工具 的 操 作 从而 获 得 客 体 的 认 识 , 客 体 主 要 是 通过 实证 范 式 认 3 整合的必要性 知 社 会现 象 的 经 验 感 知 , 理论 的 真 实 性 必 须 通 过 经 验 来 检 验 【 2 _ 。 虽 然 实证 和 思 辨 这 两 种 研 究 方式 在体 育人 文 社 会 学 的 研 究 中 思辨的研究方式 强调理性的思维模式 , 从 整 体 事 物 的思 辨 范 被 广 泛 使 用 , 但 两 种研 究 方 式 都 存 在很 多不 足 。 所 以 对 两 种 研 究 方 式和理性主义, 对 其 整 体观 和 相 关 联 系 点进 行 辩 证 研 究 , 反 对 单 一 式 进 行 整 合 十 分 必 要 。 将二者进行 整合 , 能 够 使 它 们 相 互 取 长 补 对 其 社 会 现 象进 行 考 察 。 思辨 研 究 方 式 以 解释 学 为 理 论 基 础 , 同 时 短 , 从 而 提 高 研 究 方 法 论 的 重心 。 也 继 承 了传 统 的精 神科 学 。 思 辨 研 究 的 目的是 揭 露 社 会行 为现 象 3 . 1实证 范式 的缺 点 的背 后 含 义 , 研 究 的 主 体和 客 体 不 能 分离 , 主 体 和 客体 的 互 动过 程 是 对 客观 现 象 的 重 新 建 构 和 解 读 。
实证研究思辨研究经验研究
综合运用三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与挑战
综合运用三种研究方法的优势
• 多角度: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全面性 • 多方法: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 多结果:获得多种研究结果,提高研究的价值
综合运用三种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
• 复杂性:研究方法的融合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 • 技术要求: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 • 资源投入:综合运用三种研究方法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
• 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 • 组织管理:研究组织管理和团队建设 • 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经验研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经验研究的案例分析
•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 分析案例背后的实践问题和经验
经验研究的启示
• 实践改进:为实践改进提供经验和借鉴 • 理论创新:为理论发展提供实践基础和启示 • 个人成长:促进研究者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02
思辨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思辨研究的定义与重要性
01 思辨研究的定义
• 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方法 • 通过分析和解释现象来理解其本质和意义
02 思辨研究的重要性
• 提供深入和全面的理论理解 • 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03 思辨研究的应用领域
• 哲学:研究基本概念和问题 • 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 人文科学:如历史学、文学、艺术等
经验研究的特点
• 实践性:关注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 • 反思性: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批判 • 创新性:探索新的实践方法和思路
经验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经验研究的方法
• 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具体案例来总结经验 • 行动研究:通过实践行动来解决问题和改善实践 • 反思性实践:通过反思实践来提高认识和能力
思辨与实证——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灵魂
成知识的创造过程:一句话 , 在本科阶段, 我们的重点是学 习知识; 在研究生阶段,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知识=
种假设: 我们知道得越多, 就对主观和客观世界越有把
握。 大量的信息一定能减少乃至消除不确定性: 即, 这种假
学生: 可是您说的知识似乎挺难把握的, 并且有很多的 设有一定的逻辑基础和实践根据, 但决不是无懈可击的。 人 不确定性, 充其量也就是一些观点吧, 不像我们过去习惯接 人称道这个 信息爆炸” 的时代, 仿佛一夜之间先进的传播 受的那些公理性的知识。 技术已经让我们可以擞到无所不知。 我们必须承认信息的 作者: 这就对 了, 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 知识” 对 的观 绝对量是比过去增加了, 但是, 信息不等于知识, 知识不等
“ 识 的观惫 , 知 不断地在 学习中进行 知识更新和创造 : 关键词 : 思辩 { 实证 ; 究生教 育 研 中图分类号 : 4 G 6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8 5 (02 0 0 56 10 14 2 0 ) 20 6 3
本论文的思路源自担任研究生课程教学时与某些学生 段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向真正的研究生阶段的过渡。但
_l
陈峨如
( 门大学 新闻传播 系,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0 5
摘要 : 针对 目前 中国高校 某些研 究生重思辩、 轻研究, 重知识、 少创新 的学习特点 , 以及他们从本科 生阶段的学 习 方式过 渡到研 究型 学习方式 的困难 , 结合作 者本人在研 究生课 程教学 中的经验 , 出 提 思辩 与实证并重 , 创造 靳 知诅” 的教 学理 忠和方 法。这种方法兼备 东西方 高等பைடு நூலகம்育侍统 的优点 . 强调把课 堂还 培学生 , 师引导学生改变 教
哲学的方法论
哲学的方法论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存在、世界本质和知识起源的学科,其方法论对于理解和探究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哲学方法论的概述:1.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哲学家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变化规律。
实验则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究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
观察和实验为哲学家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基础。
2.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哲学家通过归纳,将观察到的现象整理成一般规律,以指导后续的研究。
演绎则是从一般规律推导出个别事例的方法,即根据一般规律对特定情况进行预测或解释。
3.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并分别研究其性质和特征的方法。
综合则是将各个组成部分重新组合起来,以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方法。
哲学家通过分析和综合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抽象和具体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共性和普遍性的过程,以形成概念和理论。
具体则是将抽象概念应用到具体实例中的过程。
哲学家通过抽象和具体来构建和发展哲学理论和概念。
5.逻辑和历史逻辑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工具,用于推理、论证和分析概念、命题和理论。
历史是了解哲学思想演进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手段。
哲学家运用逻辑和历史的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究哲学问题。
6.实证和思辨实证方法关注经验事实的验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
思辨方法则侧重于对概念、原则和理论的思考和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来探究哲学问题。
7.归纳和证伪归纳是从经验数据中推断出普遍规律的方法。
证伪则是通过寻找反例或异常情况来检验归纳结论是否可靠的方法。
哲学家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应保持对结论的谨慎态度,不断寻找反例或异常情况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8.语言和符号语言和符号是哲学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哲学家需要熟练掌握语言和符号的运用技巧,以准确表达思想、概念和命题。
同时,他们还需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以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的情况。
理论知识的思辨与实践
理论知识的思辨与实践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变得愈发明显。
理论知识不仅对于学术和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理论知识的思辨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探寻如何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于实践中。
一、思辨的重要性理论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观点。
而思辨,正是基于理论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细致分析。
通过思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的内涵,从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思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入挖掘理论知识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质疑和辩证思维,我们可以挑战传统观念和既有结论,发现其中的潜在问题和不足之处。
同时,思辨也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因此,思辨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手段。
只有通过思辨,我们才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进而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二、实践的价值理论知识离开实践就是空洞的。
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检验与落地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
实践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理论知识的生命力所在。
只有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使其得到验证和实际应用。
实践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并解决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理论。
其次,实践能够帮助我们丰富理论知识的内涵。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有助于我们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实践还能够促进理论的创新和进步,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们能够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更加深入的理论观点。
最后,实践是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理论知识往往抽象和普适,而实践则是具体和个体化的。
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可以被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用的指导原则,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思路。
三、思辨与实践的互动思辨与实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基础的关系。
思辨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维支持,实践则为思辨提供了具体情境和实证基础。
对辩证法的认识
对辩证法的认识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阶段是本体论的辩证法,第三阶段则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对称辩证法。
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即对称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阶段。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第一、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第二、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第三、两边和值便是相互渗透的。
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的主要特点
• 客观性:研究结果受到客观事实和数据的支撑
• 具体性:研究内容关注具体现象和问题,而非抽象理论
• 可重复性:研究过程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便于他人验证和借鉴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 互补性: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 相互渗透:思辨研究可以借鉴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实证研究也可以运用思辨研究的理论框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方法
01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本概
念与区别
什么是思辨研究及其特点
思辨研究是一种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研究方法
• 侧重于对概念、观点和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 强调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 可以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反思和批判,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思辨研究的主要特点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和多
元化
• 研究方法和工具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方法的未来
挑战
• 未来挑战
• 如何在多元化研究方法体系中保持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特色
和优势
• 如何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拓展思辨研究实证研究
方法的应用领域
02
教育实践领域
• 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进行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
• 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为教育改革提供依
据
03
教育评价领域
• 对教育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进行思辨分析和实证研究
• 揭示教育评价背后的规律,为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提供
理论指导
04
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
无意识概念的演变及反思:从思辨到实证
广 西社 会科 学
GUANGXISHEHU IKEXUE
No . 2. 00 1 2 9
( 总第 14期 ) 7
( u lt e , C muai l NO.7 ) vy 14
无 意 识 概 念 的 演 变 及反 思 : 思 辨 到实 证 从
胡 万 年
括 两个方 面 , 即认 知 心理 学关 于无 意识 认 知 的 实证 研 究 以及 认知 神 经科 学关 于无 意识 生理 机制 的 实证研 究 。 [ 关键 词 ] 无 意识 意识 无意识 心理 学 思辨 性 实证性
[ 中图分类 号 ] 1 2 [ 3 2 文献 标 识码 ] A [ 0 文章 编号 ] 10 —6 1 (0 9 1 —03 0 4 97 2 0 )2 05—0 5
命 。这 种灵 魂观 实 际上 就 是 无 意 识 思 想 的最 原 始 的 莱布尼 茨认 为 无 意识 主 要 发 生 在 认 识 过 程 之 前 , 并
表 达 。古希腊 先哲 们 绝 大 部 分 都 持 这 种 灵 魂 观 。泰 用 “ 微觉 ” 明无 意识 概 念 。所 谓 “ 觉” 说 微 就是 在 意识 勒斯 认为 , 魂是 引起 万 事 万 物 运 动 的能 力 , 提 出 水平 之 下 的 知 觉 , 是 一 种 最 低 级 的 无 意 识 状 态 。 灵 他 它 物 活论思 想 , 为万 物 都 充 满 神 灵 , 有 这 种 神 灵 , 随着 微觉 的聚 集 , 认 没 它们 联 合 起 来 的力 量 最 终 产 生 清 宇宙 万 物 皆 不 存 在 。后 来 , 培 多 克 勒 用 “ ” 恩 爱 和 醒 的知觉 或 意识 。在 莱 布 尼 茨 看 来 , 识 活动 就 是 认 “ ” 阿那克 萨戈 拉用 “ 斯 ”德 谟 克利 特 用 “ 恨 , 怒 , 原 把无 意识 状态 下 的微 觉转 变成 意识 状态 下 的知 觉 。 子 ”毕达 戈拉斯 用 “ ” 苏 格 拉底 用 “ 托 ” 柏 拉 图 , 数 , 神 , 康德 也 非 常 重 视 认 识 中 的无 意 识 因 素 。他 认
演绎法归纳法和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
演绎法归纳法和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演绎法、归纳法与实证研究及思辨研究引言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推理、归纳和验证理论。
体育人文社会学实证和思辨研究的差异与整合
体育人文社会学实证和思辨研究的差异与整合
胡永红
【期刊名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43)004
【摘要】实证和思辨研究是当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经常运用的两种范式,二者存在哲学基础、研究目的、认识事物的程度、选题类型、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二者都存在自身不足.实证范式的不足包括体现不了科学的导向功能、忽视研究中的价值、可能导致以偏概全以及程序和方法僵化等;思辨范式的不足是信度低下、难以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实证和思辨研究范式之间存在整合的可行性,实地研究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途径.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胡永红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实地研究 [J], 张新开
2.体育人文社会学实证和思辨研究的差异与整合 [J], 周建
3.晚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粮食市场整合程度的区位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利用道光至宣统年间粮价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 [J], 郑天宇
4.离岸研发外包中流程整合与项目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心理距离和团队差异的
调节作用 [J], 王良;刘益;刘海潮
5.关中-天水城市群装备制造产业差异及其整合--基于锡尔系数和区位熵的实证研究 [J], 课题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能力。
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但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
这是因为思辨方法在其它方法之前,以欧氏几何为例,首先是定义其次是公设公理,那么这些内容就是先于经验也先于逻辑。
从定义、公设、公理再推出定理、继而得到每一个现象的解释就需要逻辑了。
所以思辨方法在一段时间很受推崇,哲学家认为通过思辨,人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
但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将思辨方法逐渐从主流的地位赶下来,而把实验方法推上王座②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
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
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
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
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
”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见到: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问题首先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得出的认识或结论常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比如“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在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它是一个容易解决和不大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在理论或者科学的层面上,它变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一个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要注意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
这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讲究层次和条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
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比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解释和论证要明白、有力,比如,概念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要清楚、准确,理由的陈述、结论的导出要明白、有力。
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能做到条理清楚,说理明白,我们就说他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实证哲学原理实证哲学原理(一)实证主义的要素和原则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sitivus,原意是肯定、清晰、确切的意思。
19世纪人们使用“实证”一词,主要是指16世纪以来的实验自然科学。
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实验,要求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实证性,与空洞、荒诞的经院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圣西门曾经说:过去是“神学的时代”,现在是“实证的时代”。
孔德把实证作为他哲学的主导性概念,并对其作了六点规定:一是“现实的”,与空想、玄想相对立;二是“有用的”,与空洞、无用、脱离生活实践相对立;三是“确实的”,与虚构、抽象相对立;四是“正确的”,与错误、暧昧、模糊相对立;五是“积极的”或建设的,与消极、否定、静止、孤立相对立;六是“相对的”,与绝对相对立。
孔德推崇实证,其目的在于表明他的实证主义具有科学性,是一种“科学的哲学”。
孔德到了晚年,又对实证的含义补充了一点,即“感情的”,以加进他人道教的内容。
他对“实证”一词的规定和解释,标志哲学转换了一个方向,为科学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孔德不仅规定了实证概念的含义,而且阐发了实证主义原则。
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是来自观察实验的经验事实。
他说:“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
[②]这种看法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但孔德却做了错误引申:第一,认识只能停留在感觉经验范围以内;第二,经验之外的本质和原因是永远不可认识的;第三,世界本原等超出经验界限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和神学残余。
这就是孔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旨在给科学和实证哲学划界,把神学和形而上学从知识领域清除出去。
孔德致力于哲学与科学的结合,为哲学发展带来新的转机,但他的经验主义立场却给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敞开了大门。
孔德把自己的实证主义说成是科学的哲学,因而并不否定规律的存在。
他经常谈到“自然规律”、“不变的规律”、“必然规律”等等,再三强调每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该门科学范围内的规律,并且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有象自然界的规律一样的规律。
但是,孔德对于规律的理解却是令人失望的。
他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看作经验现象中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如摩擦生热是先后关系;两木磨擦生热和两手磨擦生热是相似关系。
这样,孔德就把规律限制在现象的范围内而与本质无关了。
自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虽然侧重于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但尚无拒绝对本体论的回答,孔德则拒绝一切对本体论的探讨,即拒斥形而上学。
他认为,以往一切哲学,不是神学就是形而上学,它们都企图寻求世界一切现象的“最初起源”、“终极原因”、“终极本质”。
神学的特点是企图凭借主观幻想,用人们的眼睛看不到的所谓“神”这种“超自然的观念”来作为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
形而上学用所谓实在的概念来代替神性的概念,减少了超自然原因的介入。
但是,实在概念逐渐成为它所相应的现象的纯粹名称以外的东西,即成为一切现象之后的“人格化”了的“终极”之物。
所以,也是毫无意义的。
由此可见,孔德既反对把“神”的观念作为世界的本源,也反对把“实在”的概念当作世界的本源。
前者是反对神学唯心主义,后者是反对唯物主义。
他不理解唯物主义说的物质实在是对外界无数具体事物的最普遍的共性--外在性、客观实在性的概括,而是把“物质实在”这个概念理解成万事万物的本源或终极原因。
这说明了孔德对唯物主义的曲解。
孔德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他看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尖锐对立,于是就从反对本体论入手,企图走既反对唯物主义又反对唯心主义的第三条路线。
他明确地说过:本体论的争论进行了两千多年,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虽然一切理论都会涉及到世界存在的本质、本源问题,但一切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都必然落空,毫无所得。
因此,本体论不仅是无用的、空想的,而且对真正科学的基础是有害的。
于是他宣布:实证哲学应该把本体论的争论一扫而光,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全部甩掉,从而“消灭二者”。
孔德的这个观点在他的认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二)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孔德认识论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但是,他作为一个从自然科学讲哲学的哲学家,深受培根和上一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自发地接受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承认客观的外在事物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只是在进一步论及认识的内容和结果时,走进了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坑。
孔德在他的《实证精神论》中一再指出:“外界事物”是人们“思维的外在对象”,是人类不断探求的对象。
他在《社会静态学与社会动态学》中又明确肯定:人的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人类大脑的主要属性”。
这说明他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两个方面都肯定了物质世界对于人的意识的第一性。
他还说过:“外间世界”是人们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客观基础”。
人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之所以能有发展,就在于它们“一开始就顺从自然”,以“认识自然秩序为基础”。
这些都说明,孔德不是象贝克莱那样仅仅从主观感觉出发,而是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实验即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出发的。
但是,当孔德进一步论述经验和科学知识时,就转向了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他认为,既然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那么一切科学知识就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之内,不能超越主观经验之外。
主观经验是认识能力和科学知识的界限,人的认识无法超越这个界限,科学知识只能禁锢在这个界限之内。
否则认识就没有可能,知识就失去了根据,理论就没有意义。
人们的认识内容只能是通过感觉经验得来的具体事物的现象,至于事物的“内在本性”、“现象的起源和目的之类的问题”则是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把握的。
实证哲学的“根本特点正是认为人的理性必然不能说明一切高不可攀的玄妙奇迹”。
[③]如果企图凭借“抽象思维”去探求事物的内在本质或现象的终极原因,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必然会陷入传统的本体论。
又因为实证科学研究的是现象,并且只是主观经验范围之内的东西,所以实证知识只是相对的。
也只有相对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所谓绝对知识,不过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幻想。
科学的任务就是对与主观经验相联系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记录,而不作解释。
他自以为找到了一个最好的例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该定律说明,一切分子之间的固定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这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千变万化的天文现象只不过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点去看同一事实。
人们知道这个规律就行了,至于引力究竟是什么,重力到底是什么,不必管它。
这类问题不属于实证科学研究的范围,让那些神学家去想象,让那些形而上学家去论证吧。
实证哲学只记述事实,不说明事实;只问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只管其然,不管其所以然。
所以,这种知识只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
由此可见,孔德用与经验相联系的主观的现象界代替客观世界,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绝对性,就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