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韬光养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韬光养晦
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无论经济、政治、体制、国策等等,任意一方面变革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因为中国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影响世界的,中国的国策更是一个让所有国家关注的一项。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的外交实践来看,这里的韬光养晦实质谦虚谨慎、不多空话、多做实事、不张扬不当头不称霸。“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前提是对中国力量和中国的影响力有个实事求是的估计。
有些人认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要坚持“韬光养晦”,就不能积极地“有所作为”;要“有所作为”,就会影响“韬光养晦”,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消极的看法。“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个有机的结合,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我们想要有所作为就应该韬光养晦,也就是说“韬光养晦”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又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既不可分割,更是不能相互对立的,而应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我国在坚持“韬光养晦”的这些特征和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有为、主动有为、争取更大作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不矛盾。
当然“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因此决不能将“韬光养晦”误解为无原则的“软弱退让”。在关系国家主权、涉及国
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是不能软弱退让的。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应当说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原则,“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归根到底都是为此服务的,舍此目的,“韬光养晦”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邓小平的态度一向是非常坚决,毫不含糊的。邓小平曾多次发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不要指望中国人民吞下苦果”的铿锵之声。就在东欧动乱时他讲了那著名的“三句话”的当天(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时又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可见,在关系国家独立主权的问题上,邓小平是主张“硬”而不是“软”的,“香港主权问题不容讨论”邓小平的一句话不仅震慑了锋芒毕露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更是震动了全世界,在香港回归这一事件上他用告诉全世界在主权问题上中国主张“硬”,国家大义不容小觑。
自始至终中国的战略思想经常会被那些不希望中国强大的国家妖魔化,现在国外就有人对“韬光养晦”产生了一些误解和曲解。他们认为,中国外交战略有一个长远的、没有宣布的内容和目标,只是中国人觉得现在力量还不够,还不是说出和实施这一宏大战略的时候,因此要“韬光养晦”,藏着掖着,等待时机。这种说法,将“韬光养晦”理解为如同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实行“卧薪尝胆”的谋略一样,图谋中国强大后实行报复,这实际上将“韬光养晦”曲解了,进一步为中国“威胁论”制造“证据”和“借口”,从而使人对邓小平说的“韬光养晦”产生严重的误解和曲解。“威胁论”一直是美英等列强帝国对中国扣的“莫须有”的罪名,他们一直视中国为敌国、威胁国,那些歪解与妖魔化的语言也就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在我们国内也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是一种策略、韬略和谋略,是不能公开讲的。还有人说“既然已被人看破了”,那就“该干嘛就干嘛”,我们不要再“韬光养晦”了,用一句歌词来说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说法,尽管各有他们自己的角度,而且大都出于对国家的关心,但这显然是对“韬光养晦”存在误解,其感情用事的某些说法只能当成在“说笑话”。这两种观点在认识论上存在同一根源,那就是将“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这两个含义不尽相同的成语混合起来、相提并论了。
首先“韬光养晦”意即隐藏收敛锋芒,不使其外露。从邓小平当年强调的思想看,他说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等等,这一切都与“韬光养晦”这个成语所指的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保持低调、悄悄发展自己的意思是相吻合的。这就是说,“韬光养晦”这个成语的本意说的就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策略问题,而毫无发展起来要报复别人的意思。正因为“韬光养晦”的目标是明明白白、清清亮亮、完全公开透明的,所以我们的报纸杂志和互联网早已公开。2004年出版的《邓小平年谱》也公开发表了“韬光养晦”的原始出处。他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此外2006年出版的《江泽民文选》,也使用了“韬光养晦”这个提法。那是在1998年8月他在第9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提出:“要继续长期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绝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要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保存自己,徐图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江泽民后面说的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韬光养晦”做进一步的解释。它从“韬光养晦”开头,以“徐图发展”了结,准确说明了“韬光养晦”的含义就是“徐图发展自己的策略”,而并无别的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些人消极地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还有人认为,因为“韬光养晦容易引起误解,最好不再使用了”。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在外交上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至少还要管一百年不变”,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百花齐放、观点各异。“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思想,是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急需回答,邓小平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对策。虽然有些是直接为应对当时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譬如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等。但决不能将邓小平以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