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的写作特色赏析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白描写景赏析

《湖心亭看雪》白描写景赏析

《湖心亭看雪》白描写景赏析《湖心亭看雪》白描写景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上选用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谓是张岱雅致小品的传世之作,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去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作者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深的感伤情怀。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不事雕琢。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其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

白描原本是国画中的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述的方法。

文中关于西湖的景、亭中的人,用的就是白描手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风景”来。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最后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

全篇行文很少使用形容词,也不借助特别的修辞进行细致的刻画,而是纯用白描,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在这种不动声色的“纯客观”描述中,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里蕴蓄着的幽独清远的神韵、凄清孤凉的故国神伤,全都传达出来了,令人拍案叫绝。

在白描中,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情思。

“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量词的精妙使用,突出大雪漫漫中人与物之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

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读过文章后,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清新淡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一个“痴”字,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又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湖心亭看雪句解

湖心亭看雪句解

湖心亭看雪句解一、内容概括《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主要记述了作者在湖心亭观看雪景的所见所感。

文章通过对湖心亭的雪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清新脱俗、静谧优美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二、主题思想《湖心亭看雪》的主题思想是对大自然和人生的赞美和思考。

通过对湖心亭雪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通过描绘湖心亭雪景的美妙,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更加珍爱自然和生命。

三、艺术手法《湖心亭看雪》的艺术手法独特,运用了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湖心亭的雪景生动地呈现出来。

文章采用了简练的语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形象化,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同时,文章的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四、语言特色《湖心亭看雪》的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炼传神。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短句和排比句,使得文章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同时,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景物形象化,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此外,文章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优美流畅,读来让人倍感舒适。

五、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的创作背景是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

作者张岱身处乱世之中,对于人生和自然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湖心亭雪景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中透露出作者对明朝覆灭的哀悼之情和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六、历史地位《湖心亭看雪》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评价和影响。

文章通过描绘湖心亭雪景的美妙,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湖心亭看雪》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句子(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写景的顺序。

【共两句话。

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

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诗人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下面整理的是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2绝3。

是日更定4矣,余5拏6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余同饮。

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9。

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公者。

”【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

《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

雪景赏析
再读写景佳句,赏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总的印象)

全景——广漠 (大)


这句话叠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部活了 起来,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浑然天成, 语气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 由此得出,白描手法在语言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传 神性。
一条 一座
两三个 一艘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一点
一痕
两三粒 一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理解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这句话中,镜头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 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使人觉得在这个混沌 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写出 了人的渺小,亦写出了人在历史在自然面前的无奈 和无助。 可见用画面阐释几句强烈画面感的美文,也是一种 恰如其分的表达。
雪景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们: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学生回答:描写 描写从繁简的角度又可分为哪类呢? 学生回答:细描和白描 所谓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 那么什么是白描呢?


工笔渲染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湖心亭看雪翻译、在线朗读、原文、注释与赏析

湖心亭看雪翻译、在线朗读、原文、注释与赏析

湖心亭看雪翻译、在线朗读、原文、注释与赏析说明:本文是文言经典《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作者简介、在线朗读、赏析两则与同步练习。

【原文】:湖心亭看雪崇祯(chóng zhēn)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ēng)定②矣,余挐(ráo)③一小舟,拥毳(cu ì)衣炉火④,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⑥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⑦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⑧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热门转贴最新转贴好友的转贴我的转贴.如何转贴? 问题反馈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

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③挐:通“桡”,撑(船),划(船)。

一作“拏”。

④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⑤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⑥焉得,哪能。

更、还。

⑦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⑧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原文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是日,更定矣,余挚一小舟,拥龚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磊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贬骨。

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已经溢于言外了。

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请看作者以的空灵之笔来写描绘湖中雪景:“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雾淞坑场”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檬不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少’字,似觉天、云、山、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

天、云,上也;山、水,下也。

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

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湖心亭看雪的具体赏析

湖心亭看雪的具体赏析

湖心亭看雪的具体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具体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湖心亭看雪的具体赏析一“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

“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

“是日”即三日之后,“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

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

“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几个“一”字互为呼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

“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风雅。

“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

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

天、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

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

作者在由面到点的观察景物的同时,似也蕴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的几个“一”字,虽与“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

同时,作者精心锤炼的“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也是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的:有远近、有高低、有浓淡、有疏密、有大小。

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也渐渐变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出一个微妙而灵动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湖心亭看雪》赏析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

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引言《湖心亭看雪》是古代文学巨匠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写景描绘的是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时心境的变化和感受。

诗歌全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早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分析一、背景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之一,位于豫西平原上,夏季闷热,冬季寒冷。

而本诗所描述的是秋末的洛阳,已经经过了盛夏和初秋的炎热,气温开始降低,风景变得更为和谐、优美。

二、全诗的意义和结构全诗三句,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描述的是作者在城里发现秋风的存在以及他意欲写下的家书的主题,此处表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机敏;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现出世间物理运动的自然规律的不变性,形成对于物质变化的积极认识;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对于自己行动、行为的目的意识的强健、坚持,要不断进步,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思考、理解以及主旨尾声。

全诗的首两句,表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静态和稳定,蕴含着自然世界的活力和智慧;而最后一句,则强调了人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生命价值,寄托了无数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心灵追求,形成了富有感染力和魅力的意境,越发展现出“诗人”与“人民”相得益彰的价值关系。

三、语言特色《湖心亭看雪》的语言清新自然,行文简洁,句式清晰明了,既有宏大气魄,又有直观和具体的意象。

在语言表现上,王之涣采用了生动、自然、形象的手法,通过对于洛阳城里的秋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描绘,使得全诗清新、明快、富于感染力。

全诗的最后一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含哲理的意蕴引人深思,在思维领域、行动领域、感受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结语《湖心亭看雪》作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其表现出的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光辉形象,与现代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念的多样性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整体分析,重新理解和思考了透过古代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底蕴,具有一定的启迪性和指导意义。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主旨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明代散文家张岱正是通过简洁才显露他的艺术才华的,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

而且,我们从作者对湖山胜事悠悠不尽的追忆中,还可以体察出他那深沉的故园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

能把如此阔大的世界和深长的情感纳于一百多字的小品之中,而且给人留下悠悠不尽的余韵和遐想,这样的人,当然称得上是一位文章高手。

下面,我们就对《湖心亭看雪》作些具体分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湖心亭看雪》的描写角度

《湖心亭看雪》的描写角度

《湖心亭看雪》的描写角度《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学家黄宗羲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人与自然的交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心亭看雪》,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自然景观角度:《湖心亭看雪》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首先是大自然的壮美。

文章开篇即写道:“太湖春水,悠悠地自西去,一泓天漏下来的水。

黑褐鑪、勃栎十朗千里,包藏着的是天然的水彩。

”这里通过对太湖春水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宽广远大的景象。

接着作者进入湖心亭,看见了远处的雪山:“大亭临湖凿为八刀,两面俱凸。

凸者,东西南北俱向湖中,遥望太白。

”太白山在远处,如白银般闪耀,使人有一种天地相融的感觉。

这些描写充满了诗意,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情感体验角度:在《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充满了情感的体验。

文章中写道:“雪花白地如胆粉,萧萧飘下,山顶如白衫女扫地,清风面前不得低攒。

”这里通过对雪花的形态和动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雪景细腻的感受。

而当作者看到远处的太白山时,更是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遥望太白、颇发我心。

我心在佛,更繁果。

偶路发瘸。

”这种情感的体验,使得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戏剧性,使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

人文历史角度:《湖心亭看雪》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元素。

文章中提到了苏轼在湖心亭观雪的故事:“孙祖亨知道我繁赏,乃下官等须我包围。

得点清景描湖心亭雪意,书以告我。

益觉何,益好!”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他在湖心亭观雪的故事成为了文章的一个亮点,更增添了文章的历史价值。

文章还提到了“双愚亭”、“天然亭”、“立醒亭”等地名,这些地名与古代文人雅士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些人文历史的元素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其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哲学思考角度:《湖心亭看雪》在描写自然景观的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

文章中写到:“凡此六亭,皆曲不直。

然六亭之直,信高于何。

湖心亭看雪深度解析

湖心亭看雪深度解析

湖心亭看雪深度解析一、出处与背景1. 这篇文章出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张岱啊,那可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呢。

当时明朝已经走向衰败,他经历了从富贵到落魄的巨大转变。

这种生活的大起大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就像这篇湖心亭看雪,看似只是写一次看雪的经历,其实背后有着他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二、原文与注释1.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 注释呢,“崇祯五年”就是1632年,那时候明朝还在呢。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拏”就是撑(船)的意思。

“毳衣”是皮毛衣。

“雾凇沆砀”,雾凇啊,就是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就是白气弥漫的样子。

“大白”是酒杯名。

三、翻译1.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全都是白色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四、赏析1. 写景之妙你看他写雪景的时候,那真是绝了。

湖心亭看雪语言风格

湖心亭看雪语言风格

湖心亭看雪语言风格一、简洁凝练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语言那叫一个简洁凝练啊。

就拿“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来说吧,他就简单几笔,把那种雪后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就给勾勒出来了。

没有多余的废话,“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几个词用得特别妙,就像画画似的,几笔就把长堤、湖心亭、舟和人在大雪中的那种渺小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感觉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会精打细算的小画家,每一笔都用在刀刃上,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又嫌少。

二、文言古韵毕竟是文言文嘛,这文章里充满了文言古韵。

像“余拏一小舟”的“拏”字,就很有文言的味道。

而且文中很多句式都是文言文特有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在念一首很有韵味的古曲一样。

这种文言的风格呢,让文章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好像带着我们穿越回了古代,跟着作者一起去看雪。

如果把这些文言词汇和句式都换成现代白话文,那感觉就完全不对了,就像把一件精美的古装换成了现代的休闲装,韵味全无。

三、清新淡雅文章的语言风格还特别清新淡雅。

虽然是写雪景,但没有那种特别浓烈的情感宣泄,而是一种淡淡的、宁静的美。

就像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静静地看着雪景,然后用很平静的语气把看到的东西描述出来。

不像有些文章,要么写得特别激昂,要么写得特别哀怨,它就是那种不温不火的,却能让你感受到雪景的美和宁静。

比如说他写雪后的湖,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就是很自然地把那种景象呈现在你眼前,就像一杯淡淡的香茗,需要你细细品味。

四、含蓄委婉在情感表达上那是相当含蓄委婉。

作者在文中好像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但是你又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孤独、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他去湖心亭看雪,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人划着小船就去了,这本身就有一种孤独感。

但是他看到亭子里还有人,那种惊喜又不直接说出来,只是简单地描写了和他们喝酒的场景。

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把自己的心思藏得很深,需要你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的写作特色赏析
《》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粟”(苏轼《》)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

“铺对坐,一童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的“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