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作业题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网络作业答案1603(社区班同学不用做)

《区域经济学》网络作业答案1603(社区班同学不用做)

请在4月30日前完成《区域经济学》网络作业。

操作步骤:(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如果不是用谷歌浏览器,完成作业后发现无法提交作业,说明出错了,请更换为谷歌浏览器,重新做。

点击“形考作业”——点击“我的作业”——点击“形考任务”就打开作业了,全部完成点“提交”。

(提示:找不到答案的单选题就自己选一下,如果是多选找不到,就全选。

题目都是随机抽题的,所以要到里面找,可以用查找功能,输入关键字来查找比较快)总成绩只要有60分以上就可以了。

(已经做过并提交任务的作业,不要在点进去,重新点进去后,就又要重新做了)大家知道如何快速找到答案吗?1、选中题目连续的几个字(只要复制一小段纯文字三四个字就好,不要有标点符号)2、按下ctrl+c复制题目,(或鼠标右键单击,选复制)3、打开答案的文本,按ctrl+f打开查找,4、ctrl+v粘贴题目,点击查找,就可以找到题目了。

一、单项选择题(比较优势理论)是地域分工理论的基础。

(城市布局)影响和决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城乡边缘区)是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域。

(动态比较费用说)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角度论证了产业机构高级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飞旋镖效应)形成了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

(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

(技术进步)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知识依赖。

(结构性效益)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

(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域分工的动力。

(区域协调)是城市群生成和发育的前提和保证。

(适当的补偿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是传统工业区改造复兴的典范。

(有效的主体组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保证(知识经济)将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部经济)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和战略转移。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 3. ACD 5. AC 6. ABC7. BD 8. D. 9. 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2.配第-克拉克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殊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4.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海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三、判断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 理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功能聚集,而不是非功能聚集;2.× 理由: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3.× 理由:前向关联效应是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则如题中所述;判断正确2分,理由分析正确3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各要点2分2.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 要求靠近市场;2 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3 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 优良的基础设施;5 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 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 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8 聚集性;9 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全部答对给10分,少一个扣1分3.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1 地区形象塑造是建立地区意识的需要;4分2 地区形象塑造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3分 3 地区形象塑造是扩大地区知名度的需要;3分五、论述题15分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的评价: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3分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3分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常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殊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分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3分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3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世纪20年代世纪50年代世纪70年代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 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资源价格体系、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2.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3.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4.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5.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也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6.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7.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8.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10.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D 不属于新产业区;A.新工业区B.现代农业区C.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D.经济特区2. C 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A.要素禀赋B.要素强度C.要素密集度D.要素消耗量3.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 B ;A.创新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人力资本学说D.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4. D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查德库珀D.熊彼特5.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 A ;A城市化水平B城市化速度C城市成长力 D .城市规模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C D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包括 A B D ;A.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B.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C.企业规模是否最大D.社会效益是否最大3.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B C D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 C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5.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 B C D ;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技术援助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4、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3.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 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4. 简述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五、论述题共16分试述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及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原因有:1、地区贸易部格局2、地区贸易冲突及生成机制;基本思路为:1、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学”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3、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养全国统一市场;4、培养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区域经济学作业三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式与发展的基本规律;√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 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A. 行政原则B. 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 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 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 B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区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A C D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 B C D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 双中心型D.网络型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B C D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 B C 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 A B C D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3、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城镇体系的类型:1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3网络型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2.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1 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2 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3 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 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3. 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五、论述题共16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2.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之一就是该产业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

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第八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A.经济同盟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 D.优惠贸易安排2、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的程度划分,经济一体化分为( )A.优惠贸易安排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D.部门一体化3、欧洲共同体建立“统一大市场”的目标,是实现( )A.经济同盟B.共同市场C.完全经济一体化D.关税同盟4、战后建立了具有世界性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如( )A.欧洲经济共同体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5、目前最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共同市场B.关税同盟C.经济同盟D.完全经济一体化6、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包括( )A.部门一体化B.全盘一体化C.水平一体化D.垂直一体化7、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包括( )A.部门一体化B.全盘一体化C.水平一体化D.垂直一体化8、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东南亚国家联盟C.欧洲联盟D.亚太经合组织9、甲、乙两国原来对钨矿砂分别证收17%和15%的进口税,现两国相互间商品进口予以免税,但对第三国进口的钨矿砂统一征16%的关税,这种一体化组织形式是(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经济同盟D.优惠贸易安排10、就目前所出现的经济一体化而言,其范围包括( )A.优惠贸易安排B.自由贸易区以C.共同市场D.关税同盟和经济同盟11、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经济同盟B.共同市场C.完全经济一体化D.关税同盟12、成员国内部商品可以自由流通,但各自保持独立的对外政策,这种一体化形式是( )A.优惠贸易安排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D.共同市场13、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流动,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自由贸易B.共同市场C.关税同盟D.经济同盟14、欧洲经济共同体最初成立时成员国有( )A.法国、联邦德国B.英国、瑞士C.意大利、比利时D.荷兰、卢森堡1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经济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D.北美自由贸易区16、由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叫( ) A.部门一体化B.全盘一体化C.水平一体化D.垂直一体化17、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是( )A.关税同盟B.共同市场C.经济同盟D.完全经济一体化18、设A、B、C三国对进口自行车内胎征税如下,A国15%,B国12%,c 国11%结盟后,内部关税免税,对外A国征收15%进口税,B国征收:12%,C国征收10%,则这种形成的一体化是( )A.关税同盟B.优惠贸易安排C.共同市场D.自由贸易区二、重点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三、简答题:1、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2、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因。

12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8

12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8

12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8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不选均不得分。

)1.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2.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是由()提出的。

B. 内尔森3. 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D. 克里斯塔勒4.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C. 廖什5.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B. 应用性6.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C.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7.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C. 熊彼特8.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B. 物力9.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10.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

A. 美国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A. 开发的明确性C. 开发的时效性D. 开发的综合性2. 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有:()。

A. 纯自然资源型B.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型D.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E. 资源缺乏型3. 以()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A. 克鲁格曼C. 腾田昌久4. 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

A. 区域发展理论B. 区域关系理论D. 区域政策理论5. 区域经济资源包括:()。

B. 劳动力C. 技术D. 区位资源6.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A.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7. 连锁效应包括:()。

A. 前向关联效应B. 后向关联效应C. 旁侧关联效应8.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

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一、简答题1.简述新区域经济观的主要内容。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二者的含义与联系。

3.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4.简述APEC制度创新的表现内容。

5.简述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二、论述题简述“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并谈谈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二一、简答题1.简述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2.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征。

3.简述经济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4.极化效应怎样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5.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6.简述二重结构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7.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二、论述题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说明我国以科技为先导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三一、简答题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2.为什么说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是极其复杂的?3.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二、论述题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四一、简答题1.简述先行国与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怎样借鉴国外的开发经验来实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战略?二、论述题1.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P41-422.论述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0区域经济学习题马工程

0区域经济学习题马工程

0区域经济学习题马工程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有: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艾德加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 4、资源缺乏型区域制度环境的构成:政府政策,民间法则,公司条例.非均衡理论的连锁效应包括:1、前向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1、成本最低的选择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类型: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1、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2、区际公平目标 3、区域发展的稳定性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1、区域财政政策2、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4、区域创新政策城市化测度标准: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区域基础实施包括:1、区域交通系统 2、公用事业系统 3、公共工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1、即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 3、网络型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城市化的测度有:1、土地利用指标 2、复合指标法生产要素禀赋论:赫可歇尔-俄林理论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电大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8

电大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8

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0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B. 内在的C. 引进的D. 独创的2.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法国3. ()在20世纪60年头提出了“干中学”理论。

A. 阿罗B. 舒尔茨C. 杜能D. 韦伯4.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克里斯塔勒5.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B. 物力C. 资源D. 技术6.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B. 学问性C. 综合性D. 应用性7.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好用性B. 学问性C. 应用性D. 综合性8.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A. 条件B. 制度C. 政治D. 经济9.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好用性B. 应用性C. 综合性D. 实践性10. ()是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 社会学B. 区域经济学C. 政治学D. 经济学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缘由。

A. 储蓄B. 工资C. 资本积累D. 通货膨胀E.技术2.连锁效应包括:()。

A. 前向关联效应B. 后向关联效应C. 旁侧关联效应D. 中间关联效应E. 后进关联效应3.区域经济发展包括()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A. 经济增长B. 结构升级C. 技术创新D. 社会进步E.人民福利提高4.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

A. 区域发展理论B. 区域关系理论C. 区域空间理论D. 区域政策理论E. 区域贸易理论5.德国学者()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1)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

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

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0306)《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306)《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306]《区域经济学》第一次作业[多选题]1、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可以是()。

A:一国内的经济区域;B:超越国家界限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C:几个国家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参考答案:ABC[多选题]2、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国土划分模式,把全国划分为四类主要的功能区,包括()。

A:优化开发区;B:规划开发区C:限制开发区D:禁止开发区E:重点开发区F:生态工业园区;参考答案:ACDE[多选题]3、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并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由城市向外,依次是()。

A:林业圈;B:自由式农业圈;C:谷草式农业圈;D:畜牧业圈;E:轮作农业圈;F:三圃式农业圈;参考答案:ABCDEF[多选题]4、根据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影响生产费用的最重要的三个区位因素是()A:原料和燃料;B:工资;C:运费;D:地租;E:集聚;F:固定资产的维修;参考答案:BCE[多选题]5、符合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市场原则的特点的是()。

A: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区,一般遵循市场原则;B:每一个低级市场区为3个高级市场区所分享;③高一级中心地的面积正好是低一级的3倍,市场区系列为1、3、12、48……;C: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和其他两个完整的低级中心地(6/3),即一个较高的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3倍,即K=3;参考答案:BC[单选题]1、()是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它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范围的封闭式、综合性的对外开放的区域,它主要利用其处于港口和陆地口岸的地缘优势,发展国际贸易。

A:经济特区;B:经济技术开发区;C:保税区;D:综合经济协作区;参考答案:C[单选题]2.、()是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如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交通便宜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各区位的优劣。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本次作业包括第一章~~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2、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问题。

其含义包括:第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第二,以技术步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城市化水平提高。

3、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5、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曾加,以实物形式表示,。

广义的是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生产需要量的曾加等。

7、均衡增长理论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

8、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但主张打破这种均衡的方法和路径是不同的。

9、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10、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11、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设或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12、区域经济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13、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开发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二、简单题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四次作业答案(电大)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

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A。

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

农业区位论B。

工业区位论C。

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3。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

科林·克拉克C。

配第 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A建筑业 B农业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 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国开(宁夏)52142-宁夏区域经济-作业一-标准答案

国开(宁夏)52142-宁夏区域经济-作业一-标准答案

国开(宁夏)52142-宁夏区域经济-作业一-标准答案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第1题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2题区位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也包括空间分布和空间布局等。

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3题经济增长狭义的概念是指一定区域内社会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表示就是各种产品产量的增加。

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4题经济发展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5题区域经济学具有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的特点。

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6题绝对成本学说的创始人是大卫·李嘉图。

对错【标准答案】“错”。

第7题比较利益学说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

对错【标准答案】“错”。

第8题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

前者包括自然资源、区位、资本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制度和市场等因素。

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9题农业区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泰勒。

他的著名研究是一个假设的“孤立国”,分为6个圈层。

对错【标准答案】“错”。

第10题“中心地”理论由杜能提出。

对错【标准答案】“错”。

第11题投资环境是指在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12题地区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13题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东北部,宁夏全区土地总面积为5.18万平方公里;对错【标准答案】“对”。

第14题宁夏境内有两大山脉,坐落在北部的是六盘山,南部是贺兰山;对错【标准答案】“错”。

第15题黄河在宁夏境内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去,在宁夏境内流经长度379公里。

对错【标准答案】“错”。

第16题宁夏有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是引黄灌区,北部是干旱半干旱山区(简称山区),中部是干旱带。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一、填空题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区域性。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10、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二、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学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答: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3、区域开发答: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4、区域产业结构答: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简答题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包括: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四)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开发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答: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第7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第7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

第7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联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二、填空题1. _________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被称为战后经济“三大支柱”。

2.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3. 为了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四大自由流通,必须消除的三大障碍是:、、。

4.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继该组织出现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5.“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所以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其焦点是围绕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

6.签订贸易条约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即:、。

7.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是。

8. 指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9.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扩大。

10. 是世界上幅员最广泛、参加成员差异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中国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三、判断题1.WTO《政府采购协议》是多边贸易协议,要求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参加。

( )2.《保障措施协议》要求非歧视地实施保障措施,它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而不应带有选择性。

()3. 《农产品协议》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立即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偿。

( )4.最惠国待遇原则含义是:一成员就任何一项原产于另一成员的进口产品给予另一成员在关税或其它方面的优惠,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其它成员和相同或类似的进口产品。

( )5.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国在经济活动和民事权利方面给予其境内的外国国民不低于其给予本国国民享受的待遇。

( )6.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在于实施共同的对外关税。

()7.共同市场的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各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

()8.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是由低级的组织形式向高级组织形式逐渐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管理作业题————————————————————————————————作者:————————————————————————————————日期:党校《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简答题1. 简述区域经济管理的特征。

答:(1)管理方式的独立性;(2)管理方法的灵活性;(3)管理手段的综合性;(4)管理过程的系统性。

2. 区域经济管理要处理好哪几个方面的关系?答:(1)区域经济系统与宏观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2)区域经济系统与微观经济单元之间的关系;(3)区际之间的关系。

3. 简述区域生产力的特点。

答:中间性、相对性、差异性。

4. 经济区有哪两种类型。

答: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

5. 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涵义。

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6. 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对管理带来哪些新变化?答:(1)是对过去纵向管理的一个变更(2)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3)管理的多层次、多形式(4)物质利益结构发生变化。

7. 简述区域投资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区域投资是:(1)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推动力量;(2)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3)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手段;(4)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物质条件。

8.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有哪些?答:(1)能否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

(2)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结构的先进性。

9. 简述我国区域经济高级化过程中高科技人员的群体特征。

答:(1)年轻化;(2)高学历化;(3)市场开发型人才比重增长;(4)高流失;(5)群体精神与群体效应成为成功的主导因素。

10. 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经济特点。

答:(1)经济的相对独立性。

(2)产业结构的区位化。

(3)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

11. 简述我国特区的功能。

答:集聚辐射、结构转换、增长带动、体制示范。

12.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答:(1)建立和完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2)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3)创建大型企业集团;(4)调整区域建设规模。

13. 简述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答:(1)经济手段。

(2)行政手段。

(3)法律手段。

14. 简述法制建设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答:(1)区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

(2)区域经济运行需要法制来构筑维系。

(3)区域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法制来保障。

(4)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需要法制来保证。

党校《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论述题1. 试论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答:区域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具有以下作用:(1)创新和突破作用。

加强区域经济管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多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

(2)稳定和协调作用。

一是通过区域经济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经济并通过区域优势互补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是区域经济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能够增强整个经济管理系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协助和补充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管理,区域经济管理在合理布局区域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不仅会促进本区域而且会促进全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 试论划分经济区的原则。

答: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是经济区划客观规律性的反映。

经济区划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1)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条件相结合国民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国家宏观统一领导下,根据各区域的条件和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的地域分工。

经济区划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服从国家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同时又要考虑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其他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水平和特点的不同。

(2)地区经济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根据经济的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来确定经济区的范围和界限是社会主义经济区划的重要原则。

区域经济专门化是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主体和基础,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中又包含了能促使区域经济专门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诸种因素。

(3)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从空间上看,经济区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经济中心及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所组成。

每个经济中心都具有相应的经济区域,每个经济区域也都有自己的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及其吸引的周围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彼此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的界限相协调行政区的存在对经济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经济区划应尽可能与行政区划协调一致。

(5)经济的历史特点及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经济区划要认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历史特点和把握现状,更要为区域的远景发展服务,因此必须把这几个方面相结合。

(6)国内区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经济区划要很好地将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结合起来,根据沿海、沿边地带和其他地区的实际条件和历史传统,有步骤地部署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把国内建设与对外贸易相结合。

(7)经济原则与民族原则、国防原则相结合。

经济区划必须全面权衡包括民族、国防、外交等在内的各种因素。

3. 试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

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在于:(1)关系到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国际环境,在全国包括西部地区的支持下,率先发展、富裕起来,但又要看到,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时机正在成熟起来。

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大部署。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西部大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必须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

(3)是扩大内需促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西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将会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从而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的根本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有50多个民族居住,占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起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来,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人口无序过度流动、治安状况恶化,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需要。

4. 试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主导产业要遵循的原则。

答:在区域经济管理中选择主导产业要遵循以下原则:(1)最有利于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区域优势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每一种利用方式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主导产业部门,但在多个可供选择作为主导产业的部门中,必然会有一些部门最有利于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应当把这些部门选定为主导产业。

(2)最有利于实现全局发展目标当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全局发展目标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

(3)尽可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知识型产业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初级产业地位日益下降,选择主导产业要尽可能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4)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选择主导产业部门时,必须重视地域分工,尽可能使区域的限制因素得到最有效利用。

5、试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针。

6. 试论区域经济管理中要重视增长点的发展。

答:增长点实际上是主导部门、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重视发展增长点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关键问题。

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一个或几个增长点,便可通过技术、生产要素、信息、组织等渠道带动本区域或邻近区域经济的增长,并形成经济联系特别紧密的地区,共同组成具有自身经济特点的经济区。

选择增长点必须做到:(1)增长点必须是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2)要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服务;(3)为区域提供一个与其他区域甚至同世界接触的窗口。

7. 试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讲求经济效益的意义。

答:讲求区域经济效益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实现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这主要通过我国内部积累来提供。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要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又决定了积累率不能太高。

我国客观上存在着的现代化建设对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2)节约资源、增加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用同样数量的积累基金更快地提高生产的增长速度,大大增加国民收入的实物量。

而这些都是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经济效益是政治、技术和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

通过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途径,将会推动经济工作、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管理的改善,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 试述对区域经济实行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区域经济实行宏观管理的任务主要是:(1)使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防止区域生产结构比例失调生产结构平衡的实质是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需求结构相适应。

区域需求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变化趋势是高技术产品和新型耐用消费品的比重不断增加。

一般来说,总是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而不是相反。

因此,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生产结构,要不断地加以调整。

(2)使区域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相一致在区域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有可能相互脱离。

如果是区域消费能力小于区域生产能力,就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如果区域对新创造的价值分配不当,又有可能出现过度消费。

无论是生产相对过剩还是过度消费,都会阻碍区域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调节区域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的相互关系,是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3)兼顾区域经济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防止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该相对均衡,在条件具备时,各区域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力争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是应该避免忽冷忽热,大起大落。

宏观管理应力求防止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波动,以免经济受到重大损失。

(4)协调区域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区域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稳定的要求。

要借助于宏观管理通过再分配功能加以调节,以弥补初次分配的某些缺陷和不足。

9、在区域经济管理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哪些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