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0024《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40学时-2006)
《动物营养与饲料》说课稿课件

供
饲料营养价值
求
畜禽营养需要
二、课程任务和目标
目标制定依据
教高 [2006]16 号
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 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 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 人才。
知识目标
1.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及其功用; 2.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在畜禽体内的转化途径及缺乏症; 3.熟悉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 4.掌握饲料的分类方法,明确不同饲料的营养特点; 5.掌握饲料配方设计技术; 6.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工艺; 7、懂得饲养试验的设计及饲养效果的检查;
8、能进行饲料的常规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
学生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授课对象为畜牧高职一年级下学 期学生,他们已经学习过动物解剖生理学、动物生物化 学、生态学、生物统计等相关基础课,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中也学习过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等课程,所以对
学习本课程有较大的帮助。
三、教学对象分析
2
存在问题
学生文化功底薄弱,理解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
三、教学内容分析
5
课程技能和实训
【实验实训】20学时,10个实验实训项目,每个项目2个课时。 1.饲料样本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2.饲料的物理学鉴定 3.饲料中水分及其挥发物质的测定 4.饲料中有机物的测定 5.饲料中其他物质的测定 6.动物营养缺乏症的观察与识别 7.常用饲草、饲料的识别 8.饲料的感官鉴定与显微镜检查 9.饲料添加剂的识别与应用 10.产蛋鸡全价饲料配方设计 【综合技能训练】 一周 1.饲养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2天 2.参观配合饲料厂 1天 3.养殖场饲养效果分析与营养诊断 2天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精)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概述(1)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和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动物营养学重点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及其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南。
(2)适用对象:本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3)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后续课程:饲料学、饲料添加剂学、配合饲料学、猪生产学、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禽生产学2.教学目的、意义、任务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3. 主要教学方法、手段: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分析、讲解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教学采用任务式、参与式;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
4.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教材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5.学时与分配总学时: 70理论教学 50学时占全部学时的80%实验教学 20学时占全部学时的20%6.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通过实验课及教学学习和操作技能锻炼,掌握饲料常规成分分析、纯养分分析、饲料卫生指标、快速检测分析的操作方法,熟悉实验室目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并掌握和了解当前仪器分析技术的有关仪器操作(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氮仪、氨基酸分析仪、测热仪、动物血液生化分析仪等)、动物试验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实施方法、以及本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建设。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1学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桥梁。
该门课以《有机化学》《畜禽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研究动物营养需要、饲料选择、加工与供给和缺乏症等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家庭畜禽养殖场畜禽养殖技术证书(初级)”必须的动物营养基础知识、饲料品质鉴别与饲料加工的基本技能,为继续升学和技能等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年—2020年)“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
本课程从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基础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升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初级家庭农场畜禽养殖技术等级的能力为重点,从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三、课程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与要求(1)掌握动物体内营养物质及其作用;(2)了解各种养分的缺乏症及预防方法;(3)掌握常见饲料分类方法及各种常见饲料的营养特点与使用方法;(4)掌握常见饲料原料品质鉴别方法、保存方法及加工处理与使用方法;(5)掌握饲养标准的应用方法;(6)掌握配合饲料的种类及全价配合饲料加工工艺。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

降低应激反应,维持动物健康。
营养与动物疾病治疗
03
在疾病治疗期间,提供适宜的营养供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动物康复。
05
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
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
养殖业对水资源的污染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 养化,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
养殖业对土壤的污染
养殖场废弃物中含有的重金属、抗生素等药物残留物,长期积累在 土壤中,对土壤生态造成破坏。
维生素饲料
如维生素预混料,用于补充动物所需的维生素。
饲料加工与调制技术
粉碎
将大块的饲料原料粉碎成适当的大小,以便 动物消化。
制粒
将饲料制成颗粒状,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 利用率。
混合
将多种饲料原料混合均匀,以保证饲料的质 量和营养的均衡。
干燥
将湿的饲料进行干燥处理,以防止霉变和损 失营养。
饲料配方设计与优化
饲养计划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
确保饲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按照饲养计划 进行定时、定量投喂,并做好饲养记录。
3
饲养计划的调整
根据动物生长状况、生产性能等实际情况,适时 调整饲养计划,以满足动物生产需求。
饲养环境控制
温度控制
01
根据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保持适宜的饲养温度,避
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动物生长和健康造成影响。
01
根据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设计合理的饲料 配方。
02
考虑饲料原料的价格和市场供应情况,优化饲料配 方成本。
03
结合动物的生长表现和健康状况,调整饲料配方, 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和利用率。
03
动物饲养管理
饲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动物营养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大纲下载PDF版本课程编号:学时:60 其中实验 10 学时教学实习 0.5周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介绍动物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作用与营养缺乏症、饲料营养价值与饲料加工利用、畜禽饲养标准及日粮/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
既是畜牧业生产的必备知识,又是饲料工业生产的技术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基本理论,能配制日粮/设计配合饲料产品;进行日粮营养诊断,处理常见问题;会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在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等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行,为后续学习动物生产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饲料营养物质组成及营养生理作用;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缺乏和过量对动物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规律,掌握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了解饲料分类方法及原则,掌握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
4.了解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方法。
掌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原则,掌握主要动物饲料配方设计技巧。
5.了解饲料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措施。
(二)能力教育目标1.会判别典型营养缺乏症,能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2.会合理利用饲料原料。
3.会使用饲料产品,能根据现有条件设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配方。
4.会进行日粮营养诊断,能解决常见问题。
5.会饲料原料常规分析操作。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学生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控制饲料安全以保证食品安全;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已开课程专业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通过生产实例讲授;注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密切结合计算机在饲料配方设计中的应用,采用计算机及行业软件辅助教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纲113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7841 动物营养与饲料扬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现代畜牧兽医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22章。
使学生明确动物营养与营养物质的概念;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营养作用;了解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缺乏营养物质的症状和导致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方法;掌握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与生产水平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估测方法;掌握饲养标准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和各饲料原料的特点及合理使用;掌握日粮的配制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该课程涉及动物生理、动物生化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课程如饲料加工工艺、饲料添加剂、养猪生产学、养牛生产学等提供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课程内容营养、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二)学习要求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及其对畜牧生产的作用和意义2.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3.熟练掌握:营养、营养学的概念第一章动物体与饲料(一)课程内容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的概念;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动物体与饲料的组成;饲料成分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和掌握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的概念;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动物体与饲料的组成;饲料成分的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的化学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概念2.掌握:营养物质、饲料、动物营养的概念3.熟练掌握:动植物体组成的主要差异;概略养分分析法和粗饲料分析法第二章蛋白质的营养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影响蛋白营养价值的因素(二)学习要求掌握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主要营养作用;了解和掌握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利用的特点;掌握瘤胃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的概念及其在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上的意义;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瘤胃蛋白质的调控。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PPT课件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52
二、蛋白质氨基酸需要
该体系规定:食入每兆焦耳ME的饲粮, 瘤胃微生物可合成8.34gRDP,所以: RDP = 8.34×43=358.6g
可利用RDP?
动物营养学教案
53
二、蛋白质氨基酸需要
可利用RDP=RDP×0.8×0.85×0.8=195 (g)
0.8、0.85和0.8分别代表瘤胃微生物蛋白质中的 真蛋白质含量、消化率和义
饲养标准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含义。 早期的“饲养标准”基本上是直接反应动物在实际生产 条件下摄入营养物质的数量,“标准”的适用范围较窄。 现行饲养标准更为准确和系统地表述了实验研究确定的 特定动物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定额数值。
动物营养学教案
6
二、内容
饲养标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
动物营养学教案
10
第二节 维持营养需要
维持需要的概念 维持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
动物的维持营养需要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概念
1、维持
指动物不生产、 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的 状态
2、维持需要
维持状态下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教案
12
维持营养需要的测定方法
一.维持能量需要测定方法 二.维持蛋白质需要测定方法 三.矿物质、维生素维持需要的测定方法
动物营养学教案
31
二、生长肥育规律
1 、总体的生长
(1)绝对生长 即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 是体重随年龄变化的绝对生长曲线,总的 规律是慢——快——慢。(图)
动物营养学教案
32
(1)绝对生长模式
二、生长肥育规律 (2)相对生长
相对生长速度——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 数、百分比或生长指数却随体重或年龄 的增长而下降。(图)
1330072《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饲料学》是一门研究饲料的学问,目的在于揭示饲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和饲料中化学组成与动物需要之间的关系。
《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饲料学》和《动物营养学》一样,同属于动物营养的两大主干课程,《饲料学》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如何用适宜饲料满足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解决供给问题。
饲料占动物生产成本的50~80%以上,是饲料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饲料学》是现代养殖生产和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饲料学》和《动物营养学》一样,同属于动物营养的两大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饲料的学问,目的在于揭示饲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和饲料中化学组成与动物需要之间的关系。
饲料占动物生产成本的50~80%以上,是饲料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饲料学》是现代养殖生产和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饲料的种类、化学组成及其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饲料分类和饲料的合理利用途径。
同时介绍了我国饲料资源开发状况及无公害饲料的生产,揭示了饲料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以及与动物营养需要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学的概念、分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各种饲料的特性、饲料质量控制以及饲料法规,了解我国饲料资源和饲料工业的发展状况。
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各种动物的营养需求,科学、经济地设计饲料配方;对饲料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树立饲料安全和绿色、优质、无公害饲料及畜产品等意识,掌握饲料的合理使用原理与方法,为动物生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四、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饲料学是一门涉及农业、工业、食品、医药、机械等十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学科。
动物营养与饲料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标准一、学习领域定位《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它以《应用化学》、《动物科学基础》等课程为支撑课程,服务于后续课程如《畜禽普通病》、《禽生产》、《牛羊生产》、《猪生产》等。
同时它还是一门专业课,直接为相关的职业岗位提供知识和技能支撑。
因此,《动物营养与饲料》打破传统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界限,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将动物营养基础知识和饲料生产实用技术有机融合,基于畜牧兽医专业的职业活动、应职岗位及后续专业课程的需求,培养学生运用动物营养和饲料基础知识,进行饲料加工调制,饲料配方设计、配合饲料生产及饲料质量评价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本课程为任务化课程,建议学时为80学时。
该课程也与整个课程体系呈现密切而有机的联系。
(见表1)表1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表课程关联类别关联课程与关联点分析顺序关系课程名称关联点支撑课程动物科学基础动物有机体物质代谢前专业课程猪生产牛羊生产禽生产畜禽普通病诊疗猪饲料生产与饲养管理牛羊饲料生产与饲养管理禽饲料生产与饲养管理畜禽营养代谢病的诊断与治疗后后后后企业实践企业顶岗实训养殖场、饲料生产企业岗位实训后就业顶岗实习养殖场、饲料生产企业岗位实训后根据行业岗位调研,本课程主要服务于养殖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的畜禽饲养员、饲料配料混合工、饲料销售员及饲料检验化验员等工作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饲料配方设计、饲料生产、饲料加工调制、饲料检验化验及畜禽饲养管理等技能,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一般技术问题能力,职业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在校期间可以考取饲料配料混合工和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能够胜任饲料生产企业、畜禽养殖场等相关岗位工作。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各种饲料原料,能选用适当的饲料原料,根据不同畜禽营养代谢特点,进行饲料配方设计和配合饲料生产,能够通过饲料检验化验、饲养效果检查等方法进行饲料质量评价。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动物科学学时数:40 学分数:2.5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必修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
通过研究摄入营养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南。
该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是继数学、物理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之后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介绍动物营养学的基础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在动物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是使学生(1)掌握不同种类的动物对饲料中养分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的量变规律及其特点;(2)掌握饲料养分的生理功能及养分间的相互关系;(3)掌握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需要以及估计和评定营养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掌握影响动物利用饲料或养分的因素及其解决途径;(5)了解动物营养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掌握初步的科研技能、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方法,培养初步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学习方法及其与有关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生产实践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等。
第一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3学时)主要内容: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基本功能;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其比较;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要求:理解与熟练掌握(1)动物与饲料的相互关系;(2)动植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差别比较;(3)动物、饲料中的主要养分,尤其是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中的六大成分的概念。
一般了解与掌握饲料养分的一般功能和表示方法等。
(4)影响动物、饲料中主要养分的因素。
难点:动植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差别比较第二章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3学时)主要内容:饲料的可消化性;动物的消化力以及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

2
饲料能量评价指标及方法
讨论饲料能量评价的不同方法和常见的能量评价指标,帮助合理配制饲料。
3
饲料配方的原则和方法
确定饲料配方的原则,并介绍不同动物的饲料配方方法和计算技巧。
动物饲料管理
1 规律饲喂
讨论制定规律的饲喂计划,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并提高饲料利用率。
2 精准饲喂
介绍精准饲喂的概念和技术,使饲料与动物需求更好地匹配。
饲料添加剂及作用
探讨将饲料加工成颗粒的技术, 如颗粒机和造粒机,以提见的饲料添加剂,如维 生素和抗生素,以及它们在饲 料中的作用和用途。
饲料发酵技术
讨论饲料发酵技术的原理和应 用,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 消化利用率。
饲料评价与配方
1
饲料蛋白质评价指标及方法
介绍不同的饲料蛋白质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以帮助有效评估饲料的蛋白质营养 价值。
3 饲料互换与替代技术
探讨饲料互换和替代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提高饲料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总结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重要性
强调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对动物生产和健康的重 要性。
发展前景与应用前景
展望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未来发展,并讨论其 在农业和养殖业中的应用前景。
动物摄食与消化
解释动物的摄食行为和消 化过程,包括口部结构和 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
饲料成分分析
饲料成分的分类及特点
分析饲料成分的不同分类,并讨论不同类别的 饲料成分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常见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
介绍常用的粗饲料,如青贮料和秸秆,以及它 们的营养价值和合理利用方法。
饲料加工技术
饲料颗粒化处理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PPT课件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个广泛而重要的领域。本课程将探讨动物营养的基本 概念、饲料成分分析、饲料加工技术、饲料评价与配方以及动物饲料管理等 关键主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

课程总结
重点 动物营养学基础概念 动物消化系统解剖 饲料分类和营养成分
难点 饲料配方与营养需求 饲养管理与质量控制 饲料加工技术与安全管理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PPT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概念及内容,包括动物消化系 统解剖、饲料分类和营养成分、饲养管理与饲料配方、饲料加工技术、饲料 质量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有趣且重要的领域!
动物营养学基础概念
动物消化过程
探索动物的消化系统如何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
营养元素
了解不同营养元素的作用及其在动物生长与发育中 的重要性。
生长与发育
认识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并探索如何优化其营 养需求。
动物消化系统解剖
嘴部与口腔
了解动物的咀嚼和咽喉功能,并探索口腔内的消化酶。
胃部与肠道
探索动物胃和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并了解其中的消化过程。
消化腺器官
认识各种消化腺器官的作用及其分泌物的功能。ຫໍສະໝຸດ 饲料分类和营养成分1
主要饲料分类
介绍主要的饲料类型,如粗饲料、浓饲料、全价饲料等。
2
饲料营养成分
深入了解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
3
饲料营养需求
了解动物对不同营养成分的需求以及饲料搭配原则。
饲养管理与饲料配方
饲养管理
探索优化动物饲养条件的方法,包括栏舍设计、动 物舒适性等。
饲料配方
了解饲料配方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饲料成分。
饲料加工技术
1 粗加工
介绍饲料的粗加工方法,如研磨、切碎等,以提高其可消化性。
2 细加工
探索饲料的细加工技术,如颗粒化、造粒等,以提高其储存效果。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PPT课件-2024鲜版

饲料成型加工技术
压片
将粉碎后的原料压制成薄片状,提高饲料的密度和硬度,减少粉尘 和浪费。
制粒
将原料通过制粒机制成颗粒状饲料,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 方便动物采食。
膨化
通过高温高压处理,使原料膨化成为多孔、松脆的结构,提高饲料的 营养价值和消化率。
2024/3/27
17
饲料调制技术与方法
添加营养性添加剂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7
水分
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维持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
蛋白质
构成动物体组织的基本成分,参与代谢过程。
脂肪
提供能量,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
2024/3/27
碳水化合物
主要能量来源。
维生素
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矿物质
构成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 性,参与酶系统的组成等。
• 牛饲料配方:以粗饲料(如青贮玉米、干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精料(如玉米、豆粕等)和矿物质、 维生素等添加剂,满足牛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的营养需要。
• 羊饲料配方:以粗饲料(如青贮玉米、干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精料(如玉米、豆粕等)和矿物质、 维生素等添加剂,满足羊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的营养需要。同时,针对羊对铜和硒的特殊需求,需要在饲 料中添加适量的铜和硒制剂。
5
营养与动物健康
营养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对动物的免 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动物对疾 病的易感性。
营养与动物繁殖
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 如发情、排卵、受孕、妊娠、分娩等。
营养与动物生长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依据《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本课的课程定位与课程任务。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课程理念根据高职高专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本地区域特点,紧紧链接有关生产实践部门,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我系骨干教师和企业精英共同打造的一门优质课程。
课程设计方案与建设内容是由骨干教师和饲料养殖的精英才干共同制定的。
企业精英和我系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老师注重知识理论讲授,企业人员负责实践技能培训,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与学生管理。
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知识理论指导实践。
对于营养分析到饲料分析化验室去做,对于代饲养实验到养殖场去做。
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情景,工作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为以后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改革创新内容体系、内容安排实用、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技能该变传统的内容体系,传统的内容体系重理论知识轻专业技能.。
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
课改后压缩理论知识,知识选用以够用、适度、必需为原则,简化理论传输,强调专业技能有针对性的选取实用性强、生产必需的动物营养技术。
对营养学的一般原理要在技能培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对饲养试验、营养分析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以掌握饲养员和化验员岗位必需技能。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
本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实践操作、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采用不同的实训手段4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在实践教学中,把实验实训转化成任务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每一个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采取提出项目、解析项目、完成项目的方式,教学的过程就是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这样教与学有机融和,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针对性明确,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素养在项目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教学实施条件1、教学团队“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1)“双师”结构动物营养课程组成员共11人,其中具有“双师”证书的教师8人,外聘企业生产指导教师2名。
《动物营养与饲料》PPT课件

上一页 实用文档下一页
返回本章首页
动 物 体 内 的 化 学 成 分(%)
动物种类
水分
无脂样本
无脂干物质
蛋白质 脂肪 灰分 水分 蛋白质 灰分 蛋白质 灰分
犊牛(初生) 74
幼牛(肥)
68
阉牛(瘦)
64
阉牛(肥)
43
绵羊(肥)
74
绵羊(瘦)
40
猪(体重8kg)
73
猪(体重30kg) 60
猪(体重100kg) 49
上一页 实用文档下一页
返回本章首页
学习重点:
1、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营养生理功能 2、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代谢特点 3、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不足和过量的后果
学习难点: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代谢特点 课时分配:22学时
上一页 实用文档下一页
返回本章首页
学习内容:
第一分单元: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 第二分单元: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第三分单元:碳水化合物与动物营养 第四分单元:脂肪与动物营养 第五分单元:矿物质与动物营养 第六分单元:维生素与动物营养 第七分单元:水与动物营养
生物科学系动物营养与饲料课题组
上一页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
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熟知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知识 2、掌握蛋白质与动物营养的关系 3、掌握碳水化合物与动物营养的关系 4、掌握脂肪与动物动物营养的关系 5、掌握矿物质与动物营养的关系 6、认知维生素与动物营养的关系 7、认知动物营养与水的关系
粗蛋白质 8.1 42.0 1.8 10.0 13.0 18.2 18.0 19.0
粗脂肪
3.7 2.9 1.1 3.0 39.0 14.1 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DOU-B-11-21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主要以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为基础,揭示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机理、规律及功能。
研究发挥最大遗传潜力对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评定饲料对动物的营养价值的应用基础科学,它是沟通动物饲养学与动物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的桥梁,最终目标是为畜禽饲养中科学配制全价平衡高效饲料,用最少的饲料投入向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畜产品,同时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动物营养饲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和实验实习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动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营养需要量研究方法、饲料分类与主要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各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及饲料配制方法。
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养羊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和推广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明确动物营养与营养物质的概念;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之间以及营养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饲料与动物营养的关系,了解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掌握动物缺乏各种营养物质的症状和导致动物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方法;掌握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与生产水平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需要量及其估测方法;掌握饲养标准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和各饲料原料的特点及合理使用;掌握日粮的配制方法与饲喂方法等。
为饲料生产和动物生产打下基础。
1、采用多媒体或Powerpoint组织教学,图文相辅,使教学内容既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有趣,以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要求学生按教学进程表和教材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后将每课教学内容进行纲目化总结,以助学生对营养素在畜禽体内的量变质变过程的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掌握相关系统知识。
三、面向专业:生物技术四、先修课程:动物生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遗传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动物营养饲料学的内容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及实验设计等。
绪论(2学时)一、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概念(A)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内容(A)、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B)三、课程安排(A)思考题:(1)、营养、营养学、动物营养及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概念。
(2)、简述动物营养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3)、简述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4)、论述动物营养在提高动物生产效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1学时)第一节动物与饲料一、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的概念(A)二、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A)第二节动物体与饲料的组成一、动物的必需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概念(A)二、饲料水分、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的概念(A)三、动植物体组成的主要差异(A)本章重点: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概念。
难点:动植物体组成的主要差异。
思考题:1、饲料、养分、ADF、NDF、CF、概略养分分析法的概念。
2、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分别怎样测定和计算?3、简述营养物质的功能。
4、简述水的生理作用。
第二章水的营养(1学时)第一节水的生理功能水的主要生理功能(A)第二节水的来源和排泄动物体水的主要来源与排泄(A)。
动物饮水质量(B)本章重点:水的主要生理功能;动物饮水的要求。
难点:动物饮水的要求。
思考题:1、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2、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第三章蛋白质的营养(2学时)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一、蛋白的组成及结构(B)二、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A)第二节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一、单胃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利用(A)二、氨基酸营养(A)三、AA平衡与理想蛋白质(A)第三节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一、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利用(A)二、非蛋白氮的利用(A)本章重点: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概念;氨基酸与蛋白质品质的关系难点: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和幼龄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利用的特点思考题:1、概念:EAA、LAA、氨基酸缺乏、氨基酸中毒、氨基酸拮抗、理想蛋白、RDP、UDP等。
2、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3、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4、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5、论述瘤胃内环境稳定的含义及营养生理意义。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2学时)第一节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一、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的种类(B)二、碳水化合物对动物的营养作用(A)第二节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A)第三节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A)本章重点:不同种类动物对各主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特点。
难点:不同种类动物对各主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特点。
思考题: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2、碳水化合物在瘤胃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什么?提高日粮粗纤维水平将提高什么的组成比例?3、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4、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5、NSP的概念。
第五章脂类的营养(1学时)第一节饲料中的脂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一、饲料中的脂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特点(B)二、脂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营养作用(A)第二节动物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一、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A)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A)第三节必需脂肪酸一、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和种类(A)二、必需脂肪酸的生理作用及缺乏症(B)本章重点: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不同种类动物对脂类物质的消化利用特点。
难点: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生理功能。
思考题:1、必需脂肪酸、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的概念2、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哪几种?3、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4、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第六章能值(1学时)第一节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一、能量单位(A)二、能量来源(B)第二节能量代谢一、总能(A)二、消化能(A)三、代谢能(A)四、净能(A)第三节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A)本章重点:饲料总能、可消化能、代谢能、净能、体增热的概念;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转化过程中的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表观消化能与真实消化能的概念及其含义;表观代谢能与真实代谢能的概念及其含义。
思考题:1、热增耗(HI)、TMEn的概念,DE、ME、NE的定义或计算2、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平均燃烧热分别为多少?3、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第七章矿物元素营养(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动物必需矿物元素的种类及日粮中常需补充的矿物元素种类(A)二、矿物元素的一般生理作用(B)第二节常量元素一、各常量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分布(B)二、各常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来源与供给(A)三、影响动物对各常量元素需要和利用的因素并能应用于生产上预防缺乏症的产生和分析出现缺乏的原因(B)四、钙、磷、钠、氯的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症和影响动物对其素需要和利用的重要因素(A)一、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和影响动物对矿物元素需要和利用的主要因素(B)二、铁、铜、钴、硒、锰、锌、碘的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症和影响动物对这些元素需要和利用的重要因素(A)本章重点:钙、磷、钠、氯和铁、铜、钴、硒、锰、锌、碘的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症和影响动物对其素需要和利用的重要因素。
难点:钙、磷、钠、氯和铁、铜、钴、硒、锰、锌、碘的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缺乏症和影响动物对其素需要和利用的重要因素。
思考题:1、必需微量元素、白肌病、皮肤不完全角化症、滑腱症的概念。
2、各种常量和微量矿物元素的典型缺乏症及其机理。
3、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4、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第八章维生素的营养(2学时)第一节概述一、维生素的营养特点;二、维生素的衡量单位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
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一、脂溶性维生素对动物的营养特点;二、脂溶性维生素的种类以及在动物植物体存在的形式;三、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对动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缺乏症;四、饲料中维生素K的拮抗物。
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一、水溶性维生素对动物的营养特点;二、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缺乏症;三、饲料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拮抗物。
本章重点:各种维生素对动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缺乏症。
难点: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对动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缺乏症。
思考题:1、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的概念。
2、各种维生素缺乏的典型症状及其机理。
3、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维生素的需要?4、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5、简述维生素的需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第九章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方法(3学时)第一节化学分析法营养物质的分析(包括概略养分和纯养分分析)(A)第二节消化实验一、消化试验概念(A)二、体内消化试验(讲全收粪法、指示剂法、回肠末端消化率测定)(A)三、体外消化试验(B)四、尼龙袋法(B)一、概念(A)二、操作过程(B)第四节平衡实验一、概念(A)二、N平衡(B)三、C平衡(B)四、能量平衡(包括直接测热、间接测热)(B)第五节饲养实验一、概念(A)二、优缺点(B)三、方法(A)第六节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一、单胃动物(讲述内容:蛋白质含量、消化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比、净蛋白利用效率、必需氨基酸指数)(A)二、反刍动物(讲述内容:传统体系,新体系)(A)本章重点:常用消化试验的方法,影响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因素。
饲养试验方法难点:消化试验、饲养试验方法思考题:1、BV、NPU、TDN、平衡实验的概念。
2、消化实验、代谢试验的概念、要求、过程等。
3、常用的外源、内源指示剂是什么?4、比较消化实验与代谢实验间的异同。
5、饲养试验方法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第十章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4学时)第一节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一、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研究方法1、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概念(A)2、表示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和表达方式(A)3、衡量动物对营养需要量的标志特征(B)4、动物需要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A)二、饲养标准1、饲养标准的概念(A)2、制定标准的意义(B)3、饲养标准的科学性与灵活应用(B)本节重点:动物营养需要量的概念、指标和表达方式和饲养标准的概念。
难点:衡量动物对营养需要量的标志特征。
第二节动物维持营养需要一、维持需要的概念和意义(一)、维持状态、维持需要、维持日粮、维持饲养的概念(A)(二)、畜禽维持需要的意义(A)二、维持状态下动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及其估测方法(一)、基础代谢、绝食代谢的概念,掌握基础代谢、绝食代谢、维持需要之间的关系;掌握代谢体重的概念(A)(二)、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维持需要的估测方法;重点掌握基础代谢法估测动物维持能量、蛋白质需要的方法(A)本章重点:维持状态、基础代谢的概念;基础代谢法估测动物维持能量、蛋白质需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