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专题研究
作为汉学阐释的典籍翻译研究——以《洛阳伽蓝记》英译为例
![作为汉学阐释的典籍翻译研究——以《洛阳伽蓝记》英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ce16447aaea998fcc220ea7.png)
在 《洛阳 伽 蓝 记》 第 一 章 的 “永 宁 寺” 处, 作者以 “子注” 的形式附列了相当篇幅的历史事 件,其中涉及不少典型的中国文化话语。这些话语 往往成为英文读者的阅读障碍,构成对全面理解原 文信息和意义的挑战。由于数量庞大,这里仅举数 例来说明译者对 《洛阳伽蓝记》 中中国文化话语 的深度处理与阐释。在行文中,以王译 (指王伊同 的译文。下文的詹译指詹纳的译文) 的尾注为主。 如果詹译在同一点上也有注释,则同时列出,并加 以比较分析。
(一) 晏 驾
“晏驾” 一词出现于 “皇帝晏驾①,春秋十九, 海内士庶,犹 曰 幼 君”[1]29一 句 中。在 尚 荣 译 注 的 中华书局版 《洛阳伽蓝记》 中, “晏驾” 一词被注 释为:“古代称帝王死亡的讳饰之辞。晏,晚。驾,
12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46.Literally,dangbi当璧, “hewhoworships rightoverthejade”;thatis,theonerulerapprovedby theGod.Theexpressionoriginatesfrom theZuozhuan Zhao13/9a:当 璧 而 拜 者, 神 所 立 也。 Legge5,P. 650:“Hewhoworshipsrightoverhisbieshallbehe whom yourSpiritshaveappointed.”[2]311-312
该词系指 “继承君位”,语出 《左传·昭公十 三年》。尚荣注释为: “楚共王没有嫡长子,但有 五个宠爱的儿子,不知道应该立谁。于是将玉璧埋 在祖庙的院子里,让五个儿子斋戒沐浴,按长幼次 序进行下拜。他在事前祈祷:凡神灵选择为继承人 的,就使之 正 对 着 玉 璧 下 拜 …… 后 来 用 ‘当 璧’ 比喻当国君的预兆。”[1]31詹纳对此没有加注,而王 伊同却对其做了详细的注释:
大学各专业名称英文翻译—— 文科方面 ARTS
![大学各专业名称英文翻译—— 文科方面 ARTS](https://img.taocdn.com/s3/m/4d497c86b9d528ea81c77900.png)
大学各专业名称英文翻译——文科方面ARTS澳门历史研究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acao办公管理Office Management办公设备运用Using Desktop Publishing in Business比较管理学Comparative Management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比较文化学Comparative Cult urology比较文学研究Stud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必修课4-10学分Restricted (4-10 Credits needed)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al Physiology财务报告介绍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tements财务报告运用Us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tements财务管理学Financial Management财务会计学Financial Accounting财务理论与方法Finance Theory & Methods财政与金融Finance财政与金融学研究Study of Finance财政预算Preparing Financial Forecasts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传统文化与现代化Tradition Culture and Modernization当代国际关系研究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当代世界发展研究Contemporary World Development Studies当代中国外交与侨务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f Diplomacy and Overseas C hinese Affairs of Contemporary China德语(第二外语) German (2nd foreign language)第一外语(英语) English (1st foreign language)电力系统Power Electronic Systems电子数据Digital Electronics电子通信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电子原理Electrical Principles断代文化史研究Study of Dynastic History of Culture多媒体:多媒体应用开发Multimedia: Developing Multimedia Application多用户操作系统Multi-User Operating Systems耳鼻喉科学Otolaryngology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放射生态学Radioecology分布式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开发:概况Distributed applica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 nt: An Introduction分子细胞与组织生物学Molecular, Cellular and Tissue Biology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妇产科学Gynecology & Obstetrics高级生物化学Advanced Biochemistry高级水生生物学Advanced Hydrobiology工程实践与应用沟通(提升行业沟通技能)Communication (Developing a Commun ication Strategy for Vocational Purposes)沟通:实用技能Communication: Practical Skills管理经济学Management Economics管理决策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管理理论研究|| Management Theory Studies管理理论与实践|| Management Theory & Practice管理学研究|| Management Research光化学|| Photochemistry国际关系案例分析||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国际关系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金融市场研究||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Study国际金融研究|| Stud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国际经济环境||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国际经济政治制度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 Political Structure国际音标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国际战略与大国关系|| International Strategy国际政治经济学||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海外汉学|| Sinology Abroad海外华侨华人概论|| Researches on Overseas Chinese海外华人文学研究||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汉语词汇学|| Chinese Lexicology汉语方言调查|| Survey of Chinese Dialects汉语方言概要|| Outline of Chinese Dialects汉语方言学专书选读|| Selected Reading of Chinese Dialectology汉语方言研究|| Studies of Chinese Dialects汉语史名著选读|| Selected Reading of Chinese History汉语音韵学|| Chinese Phonology汉语语法史||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汉语语法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Reading of Chinese Grammar宏观经济环境|| The Macro Economic Environment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互联网:WEB服务器的管理|| Internet: Web Server Management互联网:电子商务入门|| Internet : Introducing E Commerce互联网:网络客户服务|| Internet : Internet Client Service互联网:网络配制与管理|| Internet: Configu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Internet Services华侨华人史||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 Ethnic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环境生物学|| Environmental Biology回族史|| History of Chinese Muslims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Basic Theories & Approaches of计算数学1 || Mathematics of Computing 1计算数学2 || Mathematics of Computing 2解剖生理学|| Anatomical Physiology金融工程学|| 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金融热点及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Research on Financial l Central & Up-to-date Iss ues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Methods of Economic & Mathematic Analysis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Methods of Economic Quantitative Analysis跨文化管理学||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临床血液病学|| Clinical Hematology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 Marxism & Contemporary Science & Technology R evolution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Marxism & Contemporary Social Trends o f Thoug ht美术理论|| Theory of Fine Art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蒙古史|| History of the Mongols免疫生物学|| Immunobiology免疫学|| Immunology免疫学|| Immunology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研究|| Study of Policies and Theories on Nation laities明清档案|| Archiv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模拟电路|| Analogue Electronics南海诸岛史研究||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 na Sea企业财务与资本营运|| Company Finance & Capital Operation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Theory & Practice of Business Management企业应用软件的开发:概况|| Enterpris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全球化研究|| Globalization Studies人工器官|| Artificial organs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 Study Method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人体解剖学|| Human Anatomy人文地理文化学|| Cult urology of Humane Geography日常交流(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1、2、3级)|| Basic communication in Fr ench/German/Italian/Spanish(Levels 1,2&3)日语(第二外语) || Japanese (2nd foreign language)软件开发:抽象数据结构|| Software Development: Abstract Data Structure软件开发:第四代开发环境|| Software Development: Fourth Generation Environm ent软件开发:高级编程|| Software Development: Advanced Programming软件开发:过程式程序设计||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dural Programming软件开发:汇编语言和编程|| Software Development: Assembly Language and Int erface Programming软件开发:结构设计方法|| Software Development: Structure Design Methods软件开发:开发计划||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gram Planning软件开发:快速应用开发和原型技术|| Software Development: Rapid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and Prototyping软件开发:面向对象编程|| Software Development: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软件开发:面象对象设计|| Software Development: Object oriented Design软件开发: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Software Development:: Event Driven Programmin g 软件开发:网站开发|| Softwar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the WWW软件开发:应用软件开发|| Software商业法规|| Law for Business商业模式|| Structure of Business商业情报管理|| Business Information Management商业统计1 || Business Statistics 1商业统计2 || Business Statistics 2商业信息技术运用(电子数据表和Word处理应用软件)||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 ogy in Business(Spreadsheets &Word Processing Applications)商业信息技术运用(数据库和Word处理应用软件)||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usiness (Database & Word Processing Applications)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审计学|| Auditing生物材料|| Biomaterials生物材料测试技术|| Modern Testing Methods of Biomaterials生物分子的探测和操纵|| Signals Bimolecular Detection and Manipulation生物力学|| Biomechanics生物流变学|| Biorheology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物医学工程前沿|| Advanc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建模||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Modeling生物制片及电镜技术|| Biological Section and Electronic Microscope Technique 生物制片及电镜技术|| Biological Section and Electronic Microscope Technique生殖工程|| Reproductive Engineering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 World Economy & Politics Studies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 Physiological Ecology of Aquatic Animal水生生物学研究进展|| Study Progress on Aquatic Biology水域生态学|| Aquatic Ecology思想道德修养|| Understand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宋代政治制度研究|| Study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Song Dynasty宋明理学史研究||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Neo-Confucianism in Son g and Ming Dynasties提高个人成效|| Developing Personal Effectiveness通信工程|| Communication and Industry网络会计研究|| Network Accounting Studies微观经济环境|| The Micro Economic Environment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 Macro-economics微型计算机系统|| Microcomputer Systems文化语言学|| Cultural Linguistics文献学|| Bibliography文学与文化|| Literature and Culture文艺美学||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文艺学专题研究|| Special Study of Literature Theory西方史学理论|| Historical Theories in the West西方文论||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系统开发:关系数据库|| Systems Development: Rational Database Systems 系统开发概论|| Systems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系统生态学|| System Ecology细胞超微结构|| Cell Ultra structure细胞超微生物学|| Cell Ultra microbiology细胞生长因子|| Cell Growth Factor现代公司会计研究|| Study of Modern Company Accounting现代汉语诗学|| Modern Chinese Poetics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现代经济与金融理论研究|| Study of Modern Economy & Finance Theory现代商业复合信息|| Presenting complex Business Information现代商业信息|| Presenting Business Information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Study of Modern Audit Theories & Approaches香港历史研究||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项目设计|| Project Studies新制度经济学||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新制度经济学||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信息工程:应用软件||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Software 1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Service s信息技术应用软件||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Software选修课总学分|| Total optional credits required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 Hematological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训诂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emantics亚太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 Economy,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sia n-Pacific Region眼科学|| Ophthalmology医学分子生物学||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医学基因工程|| Gen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医学统计学|| Medical Statistics医学图像处理|| Image Processing医学物理学|| Medical Physics医学信息学|| Medi-formatics医学遗传学|| Medical Genetics医学影像技术||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医学影像诊疗与介入放射学||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 Treatment and Interve ning Radiology译介学|| Medio-Translatology音韵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Phonology应用统计|| Applied Statistics应用统计|| Applied Statistics用户支持|| Providing Support to Users语义学|| Semantics藻类生理生态学|| Ecological Physiology in Algae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Developing the Individual Within a Team政治学研究|| Politics Studies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考释与利用之一:宋史史料学之二:元史史料学之三:港澳史料学之四:边疆民族史料学|| Util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Hist orical Literature 中国古代史的断代研究之一:宋史研究之二:元史研究之三:明清史研究|| Dynastic History of China中国古代史的专题研究之一:宋元明清经济史之二: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评价之三:中国文化史之四:中西文化交流史之五:港澳史研究之六:中国边疆民族史之七:西域史研究|| Studies of History of China中国古代文化史||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中国古代文论||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s中国教育史||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China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Economic Problems Research in China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之一:岭南文化史之二:潮汕文化史|| Re search on Chinese Re gional Culture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专题研究|| Study of Special Subjects on Cultures of 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y中国思想史|| History of Chinese Ideologies中国与大国关系史之一:中美关系史之二:中俄关系史之三:中英关系史之四:中日关系史|| History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ajor Powers中国与世界地区关系史之一:与中亚地区关系史之二:与东南亚地区关系史之三:与东北亚地区关系史之四:与南亚地区关系史|| History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 d Other Regions o f the World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 Chinese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中外关系史名著导读|| Reading Guide of Famous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中外关系史史料学|| Science of Historical Data on the History of S info-Foreign Relations中外关系史研究||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中外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Researches on Theory and Method About Si no-Forei gn History Science中外文化交流史|| History of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中外文论||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ies中西交通史||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资本市场研究|| Study of Capital Market资本营运、财务与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Study of Theories & Appr oaches of Capital Operation, Financial Management Accounting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研究|| Capital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Researc h组织工程进展|| Advances in Tissue Engineering组织行为理论||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Regulations Concerning Academic Degre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 a”结业证书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毕业证书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肄业证书Certificate of Completion/Incompletion/Attendance/Study教育学院College/Institute of Education中学Middle[Secondary] School师范学校Normal School[upper secondary level]师范专科学校Normal Specialized Postsecondary College师范大学Normal[Teachers] University公正书Notaries Certificate专科学校Postsecondary Specialized College广播电视大学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中等专科学校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自学考试Self-Study Examination技工学校Skilled Workers[Training] School业余大学Spare-Time University职工大学Staff and Workers University大学University(regular, degree-granting)职业大学Vocational University。
孜孜以求的中国译论建构者
![孜孜以求的中国译论建构者](https://img.taocdn.com/s3/m/c5f7c3d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6.png)
孜孜以求的中国译论建构者作者:王祖友陈大亮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3年第01期关键词:陈大亮;翻译理论;翻译境界论;体系作者简介:王祖友,博士,泰州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和文学翻译。
陈大亮,博士,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翻译理论和政治文献翻译。
王祖友(以下简称“王”):陈大亮教授,您好!很高兴受编辑部委托,从翻译理论角度对您做个书面访谈。
请问您是如何走上翻译理论学习、研究的?陈大亮(以下简称“陈”):很高兴接受王教授的采访!说到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是从读硕士研究生时候开始的,当时的导师是吕俊教授。
吕老师理论学养深厚,专攻西方哲学。
吕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讲结构、解构与建构。
受导师的影响,我也开始研究西方哲学,但我没有研究哈贝马斯,而是对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感兴趣,沿着诠释学这条路线又读了利科、海德格尔、德里达、胡塞尔等人的著作。
除了西方哲学,我对西方文论也感兴趣,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后来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以及读者接受理论。
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哪来这么大的理论学习热情,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的那三年,确实读了很多书,语言学、文学、哲学、美学、文化等不同门类的书籍均有所涉猎。
事实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没有白读。
读过的那些书入脑,又入心,竟产生了写论文的冲动。
看到《中国翻译》上正在讨论翻译主体性问题,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而且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写成文章投到《中国翻译》,结果竟然被录用了。
当时的惊喜无以言表,接着一鼓作气,又写一篇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文章,后来也发表在《中国翻译》上。
学术发表对我的鼓励是最大的,从此我就走向翻译理论研究的道路。
王:看来您是翻译翻译界中的学院派,中国是具有悠久翻译历史的国家,但长期以来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以至于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译论不是理论,是话语,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陈:我不知您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学院派这个概念的,但我在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受过的学术训练、教过我的那些老师对我的影响、读过的书确实让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科研、什么是方法、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问等治学的基本道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8d092986ed630b1c58eeb588.png)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专业代码:050108)所属学科门类:文学所属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所属院系:文学研究院一、培养目标1.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人文品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培养具有坚实的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比较深厚中外文学、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中外语言功底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3.培养人文视野宽广、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富有创新意识的社会精英。
4.培养具有高尚的社会品德和敬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二、学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半。
在规定时期完成课程学习,但未完成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累计不得超过一年。
三、研究方向四、课程简介和学分㈠课程简介2、专业选修课㈡课程设置和学分比较诗学文化理论与世界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史五、培养方式和课程考核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专业研究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和学校、文学研究院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和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
1:研究生需根据培养方案,制定每学期的学习计划,导师定时检查。
2: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进行辅导和质疑,上课可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出必读和参考的书目。
4:每门课程考核方式为学期末撰写课程论文一篇,不少于4千字。
成绩采用百分制。
5:课程学习以及学分的要求为:总学分为32学分。
其中:学位公共课共2门,必须修,共计10学分;专业必修课5门,必须修,共计10学分;专业选修课5门,必须修,共计10学分;公共选修课1门,必须修,共计2学分。
6:学校和研究生院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7:研究生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和体育锻炼。
六、学位论文1:时间安排:第3、第4学期,共两个学期。
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
![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ff8dd3887c24028915fc37a.png)
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应用翻译理论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翻译事业发展的基础,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过去我们在翻译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清了翻译教学与翻译学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厘清了翻译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翻译教学方法,但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翻译教学过程、对象、目标、方法、内容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今后的翻译教学研究应在注意保持理论研究前瞻性的同时,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对翻译课堂教学实践的单一研究扩大到对翻译专业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教师发展、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教材开发、翻译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
2008年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体化多方位研究的趋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和翻译能力成为研究重点,但翻译教材建设、翻译教师发展和翻译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
仲伟合、穆雷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辨析开始,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经历的几个阶段,从诸多方面论证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提出翻译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了翻译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中的教学侧重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解析了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模块,区分了翻译专业本科、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教学和“4+1双学位”三类教学的对象及其要求,具体明晰了不同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勾勒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层级与特色,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宏观的结构性指导。
穆雷还提出了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想。
苗菊、高乾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阐明术语学对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翻译专业教学中设置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苗菊、朱琳介绍国外大学本地化翻译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分析本地化与翻译的关系,提出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王京平以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为参照,讨论我国硕士翻译专业课程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
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
![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bb3f3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9.png)
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篇一: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翻译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性的技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翻译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翻译过程和策略,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翻译专题分类是将翻译任务按照特定的主题或领域进行分类研究。
例如,按照不同的语言对,可以将翻译分为中英翻译、法英翻译等;按照翻译的目的,可以将翻译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
通过对特定主题或领域的翻译进行分类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翻译特点和策略。
个案研究则是通过对具体翻译任务的分析和研究,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个案研究可以是对某一具体翻译任务的深入分析,也可以是对一系列相关翻译任务的比较和总结。
通过个案研究,研究者可以了解不同翻译任务的特点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的目的在于提供对翻译过程和策略的深入理解,为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指导。
通过对不同主题或领域的翻译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发现共性和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个案研究则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供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翻译教学中,通过对不同主题或领域的翻译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翻译人员解决实际翻译任务中的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总之,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是对翻译过程和策略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不同主题或领域的翻译进行分类和研究,以及对具体翻译任务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翻译实践和教学提供指导,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篇二:翻译专题分类及个案研究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翻译学者常常将翻译话题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一种常见的翻译专题分类是按照翻译的目的或功能来划分。
文学翻译报告提纲模板
![文学翻译报告提纲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26b996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9.png)
文学翻译报告提纲模板
一、翻译背景与目的
1.1 翻译背景
介绍翻译项目的背景和原因,例如翻译某本文学作品是为了满足读者需求、推广或跨国出版等。
1.2 翻译目的
明确翻译项目的目的与期望结果,例如将原作品准确传达给目标读者、保留原作品的风格特点或者将其适应目标文化。
二、翻译思路与策略
2.1 翻译思路
说明翻译过程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例如依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2.2 翻译策略
列举并解释一些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技巧,包括但不限于音译、意译、补充词语、删减句子、增添解释、转换语气等。
三、译文分析与讨论
3.1 源文分析
分析原文的结构、主题、风格、意义等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并翻译。
3.2 目标文分析
对译文进行分析,评估翻译结果是否能准确传达源文的意义和风格,并解释所做的翻译决策。
3.3 翻译问题与挑战
针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和解释,比如是否有无法准确翻译的词语、难以保留原作品的韵律或修辞等。
四、翻译效果与评价
4.1 翻译效果分析
评估译文与原文的适应程度和准确性,对译文的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4.2 读者反馈与回应
收集和总结读者的反馈意见,并对读者的反馈进行回应和讨论。
五、总结与展望
5.1 翻译总结
总结翻译项目的经验与教训,对翻译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5.2 展望未来
对翻译项目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如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拓宽目标读者群体、寻找更多合作机会等。
注意:以上提纲仅供参考,具体根据翻译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或添加。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b63b2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e.png)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张禧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代起就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72个英译本公开发表。
国内学界于1985年开始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情况,本文拟全面梳理1985-2017年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并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进而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英译;综述中图分类号:1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127-09—、弓I言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包括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戏剧,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
小说创作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也为沈从文赢得了国际声誉。
上世纪80年代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曾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促成了沈从文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也成为“在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
疇徐敏慧(2010)㈱彭颖(2016)®统计,从1930年代起至2015年,沈从文小说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45部小说被译成72种英译本(重印本未计算在内)公开发表,沈从文也成为被译介时间最早,英译本最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
时间跨度大、数量可观的英译本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④,至今已逾30载。
本文拟系统梳理1985-2017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首先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其次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笔者将“沈从文”、“《边城》”及其他已被英译的沈从文小说名称分别与“英译”、“翻译”、“译介”、“传播”搭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同时在EBSCO Research Database、Web of Science、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搜索平台分别将"Shen Congwen"、"border town"等与"translation”搭配,作为检索词,补充搜集境外文献。
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
![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1c3124647d27284b7351a6.png)
些中译外文本的研究中总结一些经验和规律,促推中国文学“走出去”。
译介研究是与文学翻译研究紧密相关的一个翻译学科,与中国文学“走出去”关系更直接更紧密。
在统计范围内收集到48篇研究论文,占研究类文章的6.40%,直接聚焦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文章有13篇。
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译介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建国之初,中国官方一直在努力采取措施,主动向国际(主要是西方国家)译介中国文学。
近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建设国家软实力、构建国家新形象的现实诉求日益高涨,中国现当代文学再次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砝码,国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给予了大力支持。
国家的这种扶持力度可能随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加强。
配合着国家的政策,译学界对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研究还会继续升温。
口译研究共35篇文章,占研究类文章的4.67%,尽管比例还比较小,但正处于上升势头。
2012年我国口译研究有三方面的特点:(1)研究队伍规模化。
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吸引了260余名学者参加,参会代表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口译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2)研究内容多样化。
本年度的口译研究不仅有口译研究范式、口译教育、口译实践的探讨,还出现了社区口译、口译行业管理等新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进一步多样化。
(3)研究方法实证化。
与早前的口译研究相比,本年度的口译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更注重通过实证的手段来佐证研究者的观点,避免过去仅靠“思辨+文献”而产生相对较空泛的研究结论。
在此背景下,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运用将是今后口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对比翻译研究文章25篇,仅占研究类文章总数的3.33%,是除了翻译管理研究外研究论文最少的一个领域。
该数据或许表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更多地关注翻译的外部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尽管近几年呼吁翻译研究“回归本体”的声音时有所闻,但是结合语言对比或基于语言对比开展的翻译本体研究仍难以回到以前的繁荣局面。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兼评王晓元博士《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兼评王晓元博士《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115b16a76e58fafab003f4.png)
Ke w o ds: ta sa o soy; ee rhmeh d hso c l a ;e t d s r to ; e r y r r n lt nhitr rs ac to ; itr a t tx ; eci in t o i i da p h y
究家钱伯城先生l多年前谈及 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0
北 京第 二外 国语 学 院学 报
2 1 年第6 0 1 期
( 总第 14 ) 9期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 与创新书
— —
兼评王晓元博 士 《 翻译 话语 与意识形态 中国1 9 - 91 8 5 1 1年文学翻译研 究》
— —
修 文 乔 0 3 0
摘
要 :中国翻译 史特别是文 学翻译史著 述近2 年来取得 了很 大的进展 ,但在研 究方法上尚存在不足。本文以翻译 O
断代史 专题研 究专著 《 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 中国19 - 9 1 8 5 1 1年文 学翻译研究》为例 ,从 史料考辨、文本分析和史论 互动3 个方 面探讨翻译史研 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途径 ,希 望能引发学界对 于翻译 史研 究方法更多的思 索和探讨。
关键词 :翻译 史;研 究方法 ;史料 ;文本;描 写;理论 [ 中图分类号 ]H 1. 3 5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59( 0 l 60 0 4 0 36 3 2 1 J .060 0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9ea68a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7.png)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文学翻译研究》是一本探讨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翻译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首先,作者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历史进行梳理,展现了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从古代的文学翻译到现代的文学翻译,翻译一直扮演着传递文化、促进交流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翻译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让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理解和传播。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深刻领悟到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在文学传播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其次,作者对文学翻译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和难题。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做到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能够传达作品的精神。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探讨,我对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理解那些为文学翻译事业默默付出的翻译者们。
最后,作者通过实际案例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具体分析,展现了翻译在文学创作中的实际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翻译者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如何在保持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又能够做到通顺流畅,是每个翻译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了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技巧和策略,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翻译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文学翻译研究》这本书,我对文学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为文学交流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文学翻译事业越来越兴旺,让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启迪和交流,共同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ba28224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3.png)
争 论 归化异化各占半壁江山,各领风骚。究竟孰优孰
劣? 持归化论者认为归化翻译的长处在于: 一,不会将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读者; 二,不会因为文化冲突带来误解; 三,不会对读者的智力水平提出过高的要求,而
泱泱中华是文化大国。数千年丰厚的 文化底蕴造就的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 魅力,从古至今不仅使炎黄子孙为之 骄傲,也无时无刻不吸引着世界的目 光。在中国古典作品的对外翻译中,处 理好异化归化之间的矛盾有着特殊的 意义。
归 化
根据文努蒂的理论,《翻译研究词典》 将归化定义为:
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 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 (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曹: 156)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Yang:155)
“I know‘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231)
3)社会文化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异常丰富,尤其是小人
物口中的俗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俗语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Yang)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评王晓元《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评王晓元《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622215c281e53a5802ff39.png)
2 1 年第 2期 ( 01 总第 6 9期)
翻 译 史研 究 方法 的 深化 与创 新 米
— —
评王 晓元 《 翻译 话语 与意识形态 :中国 19 85—1 1 9 1年文学翻译研 究》
修 文乔
一
O .引 言
阶段文学 翻译 的背 景 与 切入 点 ,从 翻 泽 、
通史 情 结 ,放 弃 大 而 全 的 宏 观 视 野 ,重 新 回到具 体 、实 证 的 专 题 研 究 ,着 手 进 行 断 代史 、专 题 史 的 研 究 工 作 。 这 一 研 究 路 径
1 料考 辨 ,择 取典 型个 案 .史 史 料 的收 集 、耙 梳 、考 辨 是 翻 译 史 研
案 ,一路 奔 向 终 极 目标 ,希 求 一 网 打 尽 ” ( 茂 平 ,20 “ 言 ” ) 而 事 实 上 , 卫 04 导 :1 。 对具 有代 表 性 和 典 型 性 的 案 例 进 行 纵 向 挖 掘 和深入 剖 析 不 但 有 助 于 厘 清 翻 译 事 件 和 翻译 现象 的具 体 脉 络 ,而 且 可 能 以一 斑 窥 全豹 ,对该 时 期 翻 译 活 动 共 性 现 象 的 探 讨 有所裨 益 。
7 4
外语与翻译 2 1 0 1年第 2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第 6 期 ) 9
史料的考辨和甄 别 ,或 因为迷信权 威而省
略考证 环 节 的情 况 也非 常普遍 。 此 外 ,传 统 的 翻 译 史 研 究 往 往 刻 意 追 求 宏观 的 气 势 ,着 墨 于 基 本 史 料 的 铺 陈 , 而 对译 者 、翻 译 作 品 和 翻 译 事 件 流 于 蜻 蜓
出翻译社 会 学 模 式 ,历 时 地 考 察 了 中 国近
《红楼》译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模式
![《红楼》译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ef2a4fb227916888586d70b.png)
召开的“‘《红楼梦》译介学’国际研讨会”,2012 年在上海
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中国经典文学英译之《红楼梦》的英译
艺术研究”研修班,2014 年在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召开的“欧
洲《红楼梦》多语种译介与海外红学研究研讨会”等。这些
活动为红译研究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红
︽
红
译研究队伍的凝聚力。
楼
《红楼》译学的提法可追溯到 1993 年 李 绍 年 发 表 的
142
学界还有“《红楼梦》译介学”的说法,如 2011 年召开 的“《红楼梦》译介学”国际研讨会等。译介学在国内主要 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谢天振对译介学曾做过以下描述:
译介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如果要对
它作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的话,那么不妨说,译介学最
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
一、《红楼》译学简介
《红楼梦》翻译研究是红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红学的 可持续发展 注 入 了 新 的 活 力,并 日 益 得 到 红 学 界 的 认 可。 140
陈维昭的《红学通史》便涉及到《红楼梦》的“翻译与跨文化
比较研究”① ,尽管篇幅不长,但 毕 竟 把《红 楼 梦 》翻 译 研 究
纳入到了红学的研究范围。乔福锦在论述红学的学科构架
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如陈宏薇、江帆对《红楼梦》英译事业
的历时描述⑧ ,江帆的《红楼梦》百年英译 史 话 系 列 论 文⑨ ,
王金波等对邦斯尔《红楼梦》全译本的介绍⑩ 以及对早期译
本的补遗 瑏 瑡等。2014 年江帆的《红楼梦》英译史研究专著
出版,从译介学视角对近二百年的英译史进行了系统梳理
与评论 瑏 瑢 ,史料丰富,视野宽阔,观点鲜明,堪称《红楼梦》英
史家眼光与文学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
![史家眼光与文学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https://img.taocdn.com/s3/m/6db27bc6a1c7aa00b52acbd3.png)
关 键词 : 近代翻译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 究史; 研 源流话语 ;缘起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9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4 ( 0 2 0 — 11 0 10 — 2 0 2 1 )4 0 2 — 5
以色列 学者埃文 一佐 哈尔 曾经 指 出, 为文学史上一支基 之天下 , 必 以译书为强 国第一要 义” 作 则 。在梁 启超 、 康有 为等维 本 的形成力量 , 翻译 文学 在某一文化 内形 成高潮有三种特定条 新派的发扬蹈厉 ; 严复 、 林纾 、 周桂笙 、 马君武 、 苏曼殊等 名家的 件: 一是 当某 一民族或 国别 文学处 于发展 初期 ; 二是 当该种 文 躬行 实践下 ; 无数 社团 的推举 、 译介 ; 类报纸 、 各 期刊 出版的刊 学觉得 自己处于边缘或 “ 弱势” 阶段 或二者兼 而有 之 ; 三是 当该 发 、 连载 , 行单 行本为其造势 , 成为各级各类 国文教科书 的 发 并 种文学处 于某种转折 时期或危 机时期 或一种 文学真空 时期【 课程资源 ……近代翻译开启了外来思潮 、 l 】 。 文化与本 土传 统的对 二 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 的第一 次兴盛发生在 清末 民初 阶段 , 并 话 的序幕 , 推动 了本土精神 文化谱 系的演进 。翻译 文学 作为二 在短期 内成为文学场域 中不可低估 的力量 , 就是通常意义上 的 十世纪初译介 工作的一部分 , 既是 清末民初 以来 中国文学发展 “ 近代 翻译文学 ” 在 当时的特定历史 环境 下 , 。 通过文学翻译 , 异 的先导 , 又是其重要 内容之一。由此 , 对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梳
书写策略的问题 。
一
八章“ 翻译文学 ” 概述 了文学革命 以前 翻译文 学的起 因、 发展和 特点, 主要 以严 复 、 纾 、 林 苏曼殊 和马君 武 四家为代表 , 较为简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eb3889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d.png)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戎林海戎佩珏摘要: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引言自从谢天振教授在其《译介学》中引进并介绍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以来,国内翻译界如沐春风,专题研讨的论文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见解独立、真知灼见的论文&但也毋庸讳言,不少论文观点雷同,人云亦云;有的是《译介学》中讨论创造性叛逆章节的浓缩或介绍,有的是在“创造性叛逆”头上戴上一顶新帽子,冠以“描述翻译学”、“阐释学”、“目的论”以及“译者诗学”或“某某视野下的……”等等;更有甚者,有的作者恐怕连《译介学》也没有通读过一遍(更不要说读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了),因此论文发表时连“创造性叛逆”的英文也不知该如何说①;此外,学界在如何认识创造性叛逆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创造性叛逆”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创造性与叛逆性什么是创造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指“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二指“属于创新的性质”&就“创造性叛逆”而言,笔者认为,这里的创造性显然应取第二义,因为它是修饰中心词“叛逆”的一个修饰词,用以揭示和表明这种“叛逆”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叛逆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叛逆”就是“背叛”,就是“背离”,换句话说,就是“不忠实、不忠诚”。
因而,我们可以将“创造性叛逆”理解为“有创新在内的背离”,或“为了创新而进行的背叛”,或“不忠的(翻译)行为导致了出新出彩”。
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互为因果。
没有叛逆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没有叛逆$叛逆为创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创造为叛逆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创造的结果就是叛逆的-•!35翻译研究追求与最终目的。
刍议翻译文学归属的三个问题
![刍议翻译文学归属的三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02635a0740be1e650e9a5e.png)
刍议翻译文学归属的三个问题作者:冯宏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1期摘要: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其归属却一直没有定论。
在探讨翻译文学的归属中应该重视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与比较文学,以及翻译文学与法律三个方面的问题。
Abstract: Translation literature has been very significant in Chinese literature's development, but its categorization is still undetermined. While discussing the categorization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the three aspects, namely, its relationship with foreign literatu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w,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to.关键词:翻译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归属Key words: translation literature;foreign 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categorization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05-020引言中国在1900年之后不仅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而且也迎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新高潮,那就是文学翻译的新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1年到1949年间正式出版的翻译文学作品就有四千余种,至于散见于各种文学刊物上的译作多得就不计其数了[1]。
然而对于翻译完成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始终没有一个准确而完备的界定。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3fbe73f783e0912a3162a28.png)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导读:本文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议鲁迅的翻译思想作者/谢飒一、鲁迅的文学翻译(一)时代背景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
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
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
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
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二)鲁迅翻译的作品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
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
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
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
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83002d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f.png)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易经【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4【总页数】5页(P183-187)【作者】易经【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引言近年来,国内学者日益重视翻译史的探讨,相关研究所涉维度更多,对问题的洞悉更深刻。
相关的代表成果有: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1984)和《中国翻译通史》(2006),孙致礼的《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96),方华文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2005),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1997),李伟的《中国近代翻译史》(2005),李亚舒、黎难秋的《中国科学翻译史》(2000),黎难秋的《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1993)和《中国科学翻译史料》(1996),陈玉刚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89),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1998),热扎克·买提尼牙孜的《西域翻译史》(1994),陈世明的《新疆现代翻译史》(1999),陈福康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和《中国译学史》(2011),臧克伦的《中国翻译史话》(1991),谢天振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穆雷的《通天塔的建设者——当代中国中青年翻译家研究》(1997)以及查明建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2007),等等。
笔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2009)中曾讨论了翻译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翻译实践史、翻译理论史和翻译专题史是构成翻译史学的三个主要分支。
翻译实践史和翻译理论史研究方面涉及中国翻译史、世界翻译史和区域翻译史,而就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上来讲,这些方面都存在通史和断代史研究。
专题史分支的已有研究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译家研究、译作研究、学科翻译史、翻译史与文化、翻译机构发展史、翻译教学发展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专题研究——散文跨句翻译和文学翻译语言表达散文跨句翻译专题——以张培基先生译作为例定义和必要性跨句翻译是指把若干汉语句子看作一个整体,将其译成一个或若干个英语句子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汉英对比研究的成果表明,汉语句子的断句有明显的弹性,而英语句子的界线则非常明确。
用中文写作的人,不论他是多么有名的作家,都没有句子的概念。
汉语中同一段话,各人的语感不同,可以断成不同的句子。
相反,英语中的一段话,任何人都会把句号安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可见英语句子的断句缺乏弹性,句子的界线是明确的。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1.突出语义关系表义清楚明白(1)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
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
巴金(《朋友》) Friends are transient whereas families are lasting-that is the tenet, as I know,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many people.(张培基,1999:98)译文的前后两半个句子由一个破折号(the em dash)连接,破折号把这两半句子的语义关系表达得很明确,即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总结。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2.呈现逻辑关系推理思路清晰跨句翻译还可以把逻辑关系传达得更明确。
西方人思维重理性、重逻辑,这一特征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陈宏薇,1998)。
(2)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 (朱自清《匆匆》)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would he hide them? (Transient Days by Zhu Ziqing)(张培基,1999:75)译文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性思维。
既然有人偷,就存在另外两个命题:那个人是谁?偷去后如何处理?译文把这两个命题放在同一个句子,就把这种逻辑推理完美地再现出来了。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3.语句连贯层次更加分明(3)祖父起得很早也睡得很早,每晚九点钟就上床了。
他上床之前,就把电闸关上,于是整个大家庭就是黑沉沉的一片! (冰心《祖父和灯火管制》)Grandpa, who kept early hours, would switch off all lights when he went to bed at 9 o’clock in the evening, thus plunging the whole big house into deep darkness. (Grandpa and Nightly Blackout by Bing Xin)(张培基,1999:148)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使译文把祖父的作息特征描述出来了,他喜欢早睡早起。
接下来译文说出了祖父早睡的表现,每晚九点上床并随手关灯。
ING-分词短语把祖父早睡对全家人的影响讲明了,面对祖父的权威,全家人显得十分无奈。
译文的语句很连贯,层次也分明。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1.译成并列句(5)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
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却舒服。
(朱德《母亲的回忆》) The life of a tenant farmer’s family was of course hard, but we somehow managed to scrape along because mother was a clever and able woman. (Loving Memory of Mother by Zhu De)(张培基,1999:335) “很苦”与“舒服”并存,故译成并列句。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2.译成状语从句A. 译成时间状语从句(6)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
(老舍《养花》)It filled the whole family with pride whenever the milkman exclaims on entering our gate, “What a sweet smell.”(On Growing Flowers by Lao She) (张培基,1999:191) 有人夸, 此时此刻心里自然感到骄傲, 因而译成时间状语从句。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B. 译成原因状语从句(7)他知道外面蜕壳是危险的。
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
(鲁迅《螃蟹》)He knew it would be very dangerous to shed his shell in the open because, with his new shell still being soft, he might be eaten up by other crabs. (The Crab by Lu Xun) (张培基1999:8) “危险”是因为可能会被别的螃蟹吃掉,从而译成原因状语从句。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C. 译成结果状语从句(8)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胡适《差不多先生》) Innumerable people have come to follow his example, so that everybody has become a Mr. Cha Budou. (Mr. About-the-Same by Hu Shih)(张培基1999:24)“无数无数”的结果是成了“人人”,故译成结果状语从句。
值得一提的是,“innumerable”换成“countless”或“numberless”, 效果就更加理想, 因为“innumerable”是个大词,而“countless”和“numberless”是小词,小词更符合散文的文体特色。
王佐良、丁往道曾指出, “口语化”是散文风格的一个总趋势,使用小词则是散文用词的一大特点。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3.译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10)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萧乾《枣核》)After assigning me a room on the second floor facing a lake, he showed me round his back garden, which, though not too big, were exquisite and nicely arranged. (Date Stones by Xiao Qian) (张培基,1999:301) 后花园的模样译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非常自然。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5.译成介词短语(12)但老人却说还有一部更好看的哩,那是绘图的《山海经》。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的拿两乳作眼睛的怪物,……这本书上都有。
(王士菁《幼年鲁迅》) But the old man told them that the illustrated edition of the Book of Hills and Seas was even more attractive, with pictures of man-faced beasts, nine-headed snakes, three-footed birds, winged men, and headless monsters who used their teats as eye.绘图的《山海经》里有“兽”、“蛇”、“鸟”、“人”、“怪物”各种图画,将这些图画译成含“with”的介词短语,合情合理。
须要指出的是,将“Hills”换成“Mountains”更妥,读过《山海经》的读者都知道《山海经》里所提及的山是什么样的山;将“illustrated”替换成“pictorial”则更符合散文的用词特色。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4.译成名词短语(11)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
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
(何为《第二次考试》)Her failure to pass the second test might mean her life-long divorce from music and apermanent stifling of her musical talent. (The Second Test by He Wei) (张培基,1999:362) 考试落选可能产生两个后果。
一个后果译成名词短语,另一个后果就应相应地译成了名词短语。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6.译成ING-分词短语(13)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
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
(梁实秋《时间即生命》)In my school days, in response to the so-called “compulsory physical exercises”, I went in for many sports at the expense of many pairs of sneakers and rackets, thus luckily building up a minimum of good physique.(Time Is Life by Liang Shiqiu) (张培基,1999:282)踢破几双球鞋、打断几只球拍的具体“运动”换来的是一般性的锻炼效果,维持了最低限度的体力。
将一般性(generic)的内容译成ING-分词短语,这与Wright&Hope(2000:81)研究发现的非限定动词形式能传达特定的文体功能,不谋而合。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7.译成同位语(14)作家有三种死法。
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陆文夫《快乐的死亡》)A writer can die three kinds of death: natural death, painful death, and happy death. (Happy Death by Lu Wenfu) (张培基,1999:376)研究表明,同位语常见于新闻和学术文章中。
三个“曰”字连用,行文的学究味顿生,因而将列举的三种死法译成同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