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医院急诊相关流程

医院急诊相关流程

医院急诊相关流程一、临床路径实施流程(1)患者人院后进行病情评估并初步诊断,符合纳人标准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2)按照路径表单执行诊疗计划;(3)发生变异的病例科室组织变异分析并记录;主要诊断及诊疗未改变的继续执行路径,符合退出标准的退出路径;(4)符合出院标准的完成路径并出院;(5)总结分析个案路径执行情况,重点分析变异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急诊患者转入病区流程(1)急诊科接诊患者后,通过急诊预检分诊,对急危、重症患者经相关专科会诊后收住重症监护室治疗;对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经专科会诊,需收入病区的则转入专科治疗,对于慢病急发患者专科会诊后症状缓解,控制良好的,到门诊专科随访。

(2)对于以上情况需转入病区住院的患者,在72小时之内由急诊科工作人员联系转入病区,各专科病区优先收住急诊科会诊患者。

三、“三无”等特殊病人收住流程(1)急诊科接诊三无人员(无姓名、无单位、无地址)时,与l20急救车确认接患者地点、时间,报至医务科或总值班,医务科、住院部协助联系当地民政部门。

(2)急诊科接诊有身份、有姓名,但无经济条件的患者,应向总值班提请备案,保证基本治疗,同时与当地民政部门协商,妥善解决。

四、群体公共突发事件医疗收住流程(1)首先将现有急诊抢救室的患者进行分流至各个相应病区,预留床位给群体突发事件救治的患者,同时启动医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对群体突发事件患者履行首诊负责制,积极给予医学处置,同时进行多学科会诊,按专科分诊转入专科病区进行诊治。

(3)急诊科抢救室或专科病区出现无床位时,由护理部协调护理外勤部备床应急,监管床位使用及时让患者得到救治。

五、各临床科室收治患者顺序按照患者病情急、重情况优先安排本院急诊科转入患者,再收治科门诊住院患者。

六、急诊绿色通道疾病类别需要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病人生命。

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①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出血、张力性气胸、眼外伤、气道异物、急性中毒、电击伤等及其它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09版)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项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1.一般治疗2.再灌注治疗(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高危患者。

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③有溶栓禁忌证者;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②无条件行急诊PCI;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急诊医学中的临床路径与标准化管理

急诊医学中的临床路径与标准化管理

急诊医学中的临床路径与标准化管理一、引言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处理各种急性、危急病情的患者。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诊医学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医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提高医院急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临床路径与标准化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临床路径的概念与意义临床路径是一种预先设计的、基于证据的、多学科合作的、全程贯穿医疗过程的具体临床行为规范。

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帮助医院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因此,临床路径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临床路径的设计与编制1.确定疾病种类:急诊科常见的疾病有冠心病、中风、呼吸系统疾病、脑外伤等,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确定需设计的临床路径的种类。

2.明确路径流程: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明确患者在急诊科的治疗流程,包括检查、诊断、治疗和转诊等环节。

3.确定路径中的关键节点:确定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如诊断的确诊时间、治疗方案的制定时间、药物的给药时间等。

4.明确路径的评价指标:设定评价指标,定期对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四、急诊医学中临床路径的应用1. 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通过临床路径的使用,医院可以规范工作流程,标准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 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临床路径明确了治疗流程和关键节点,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3. 降低医疗成本:通过规范治疗方案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4. 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路径可以帮助患者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治疗过程和预期效果,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五、急诊医学中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1. 规范医疗服务流程:标准化管理可以明确医疗服务流程,避免医疗差错和漏诊,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建立急诊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建立急诊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建立急诊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和提高医院急诊科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急诊科,全部科室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临床路径是指对于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旨在提高医疗效果、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而且供应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第四条临床路径管理是指对患者在急诊科就诊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科学、规范的医疗服务,而且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订立与应用第五条每位急诊科医生都应乐观参加到临床路径的订立工作中,依据疾病的特点、病程的规律以及治疗的科学性,订立合理、科学的临床路径。

第六条临床路径的订立应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医院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经过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确保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临床路径的订立需包含疾病的防备、筛查、初步评估、诊断、治疗、护理、病愈等环节,并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责任人和时间要求。

第八条临床路径的应用范围包含全部就诊科室的患者,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患者,都应依照规定的临床路径进行管理和治疗。

第九条急诊科医生应在接诊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并尽快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保患者能够尽早得到适当的医疗干涉。

第十条急诊科医生应依照临床路径的要求进行诊断和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和药物治疗方案,并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管理与监控第十一条医院应设立特地的临床路径管理部门,负责对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包含订立具体的操作规范、定期进行路径的审核和更新等工作。

第十二条临床路径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急诊科医生的操作进行监督和培训,确保医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临床路径,提高医疗效果和安全性。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临床路径的追踪机制,对患者在临床路径上的进展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做好质量掌控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定时获得适当的治疗和关注。

急性心肌梗死经绿色通道行急诊PCI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经绿色通道行急诊PCI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体会
成功率提升 , 有推广价值。 参 考 文献 [ 1 ] 傅桂芬 , 李桂荣 , 李敏等. 广视野 系统治疗 巨大裂孔视 网膜脱 离的护理 [ J ] . 中华现 代 护理 杂志, 2 0 1 3 , 1 9 ( 2 ) : 1 6 6 —1 6 7 [ 2 ] 张 颖晓. 3 8例 视 网膜 脱 离患者 的护理 体会 [ J ] . 河南职 工 医学院 学报, 2 0 1 3 , 2 5
报, 2 0 1 0, 0 8 ( 3 ): 宋秋 月. 视 网膜 显微 手术的护理体 会[ J ] . 现代 医学 , 2 0 1 2 , 4 0 ( 5 ) : 5 9 3— 5 9 4
视网膜脱离为致盲性眼病 , 即视网膜神经上皮分离 于色素上皮 , 后果严 重。有诸 多
【 摘 要J 目的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绿色通道行 急诊 P C I 应用 临床 路径的护理 效果。方法: 选 取2 0 1 4年 1月至2 0 1 5年 1 月我科 5 0例 急性心梗经 绿色通道行 急诊 P C I 术 的患 者, 按临床路径标准给 予一 系列护理 措施。结果 : 5 0例患者按路径标准全 方位精 心护理后, 除 1例病情危重死亡 、 1例为急性心梗 引起心衰退 出路径外 , 其余 4 8例均符合路 径标准 出院。结论 :急性心梗 经绿色通道行急诊 P C I 术 患者按 临床路径标准给予规范的护理 , 可缩短住 院时问, 提 高治愈率。 【 关键词 】 急性心梗 ; 护理; 绿色通道 ; 临床路径 【 中图分类 号】 R 4 7 3 .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9 4 9 ( 2 0 1 5 ) 0 6— 0 4 7 5一 叭
2 0 1 5年第 6期
1 . 2 . 4并 发症预防护理 术后保持 卧床休息状 态 , 1周后 才可洗头 , 避免头部振动 , 可 加快复位视 网膜 速度, 防止复发 、 眼内出血 以及切 口裂 开等。术后 1 d换药 , 查看 感染现 象, 点滴氢化可的松与氧氟沙星 , 避免诱发角膜炎与结膜 粘连。若 出现虹膜粘连 应应用 油膏或者 1 %阿托 品 , 滴人后应将泪囊压 迫注防止流人鼻腔导致中毒 。确保大便处 于通 畅状态 , 不可用力大便 , 术后 3 d 若无便 意应 给予缓泻剂。 1 . 2 . 5出院指导 出院时需告知患者复杂性或者复发性视 网膜脱 离采取显微 手术复 位治疗后部 分视功能会有效恢复 , 出院后应严格遵医嘱 , 且定期复 查。出院后 患者可取 理发店仰卧洗 头 , 冲洗需轻柔 , 为眼睛 提供保护 , 防止头部 运动剧 烈 , 防寒保 暖, 若 打喷 嚏或者用力 咳嗽需 将上颚用舌头顶住 , 避免视网膜脱离复发 。做好眼部卫 生 , 不可用力 揉眼 , 避免眼球被压迫 。术后 3 个月 不可过度 劳累与剧烈活 动 , 合 理锻炼 , 优质睡 眠 , 避 免损伤 眼部 , 对于恢复视 力需保 护与珍惜 , 巩 固手术 效果 。适 当服用 三磷酸 腺苷 、 维生 素B l 以及肌酐等营养药 , 若眼前有火花 闪动或者 闪光感应 即刻复查 … , 尽早 发现视 网 膜病 变并 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 避免视网膜脱落复发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研究发布时间:2022-11-09T06:46:14.94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6月12期作者:王佳[导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研究王佳(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淮安211700)摘要:目的:对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探究罹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成效。

方法:选用电脑随机法指导,将抽取研究患者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2组总例数为84,入院时间开始于2020年9月,结束于2022年1月,在临床分析后发现,全部患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常规护理在对照组中应用,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在实验组中应用,各组中收纳患者42例,比较效果。

结果:急诊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VS对照组,测定值居更低水平,P<0.05;满意度方面,对照组评分、实验组评分中,后者表现更高,P<0.05。

结论:急诊护理临床路径,有较高应用价值;既可缩短其急诊分诊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又能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满意度提升,可大力推荐。

关键词:急诊护理;临床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机体心脏功能受损的主要表现,归属心血管疾病范畴,从基本诱因来看,关联指标有:心肌耗氧增加、供氧不足,心脏内血液灌注量减少,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等,在起病后,其进展速度快,存在较高危害性[1]。

此次研究中,主要参考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析,探究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具体内容、应用效果,现论述如下。

1背景和方法1.1背景信息选取患者84例,均为我院在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时间段内收治,而后分为2组,即:42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参照依据为:电脑随机法,且2组患者各项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具体如下。

对照组:年龄分布中,下限值、上限值为42岁、77岁,平均值求取后为(59.56±1.38)岁,性别方面,有20例女患、22例男患;实验组:年龄分布中,下限值、上限值为45岁、75岁,平均值求取后为(60.07±1.21)岁,性别方面,有19例女患、23例男患。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完整)

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完整)
活动
绝对卧床休息。
饮食
1、根据辩证指导饮食。
2、根据病情选择是否留置胃管或禁食。
护理
1、准备好床单位,及时安置病人。
2、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协助建立人工气道
3、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氧的变化和24小时出入量,准确做好病情记录。
4、保持大便通畅,配合使用中药大承气汤剂灌肠通下治疗。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加强气道管理,注意痰液的引流,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和更换、湿化罐温度的控制、冷凝水的及时倾倒、呼吸机的报警值的设定等。
第2天
评估
同前
治疗
按医嘱执行治疗。
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生化检查。
药物
同前
活动
同前
饮食
同前
护理
1、保持气道通畅。
2、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氧的变化和24小时出入量,准确做好病情记录。。
3、继续配合做好各种标本的采集,完善相关检查。
4、做好气道的管理,并根据病情的好转,做好拔除气管插管的准备。
5、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管道的护理.。
6、基础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管道的护理。
7、做好心理护理和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健康宣教
1、与患者或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各项检查的知识等。
2、心理指导:解释先进的治疗方法,监护设备的作用,减轻病人焦虑情绪。
3、使用呼吸机者在上机前要告知病人注意事项。
4、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大便干结时,不要用力排便,告诉医护人员。
检查
做相关的检查:床边X片、床边心电图、血液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血气分析、凝血三项、心酶谱)等。
药物
正确使用药物,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呼吸兴奋药(可拉明、洛贝林)、要在气道畅通的情况下使用,并注意有无出现肌肉震颤的 过量现象;茶碱类的使用要经常检测茶碱浓度;雾化吸入祛痰剂,要在体位引流、吸痰、G5物理治疗等措施前使用。

临床路径试行工作实施情况分析和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试行工作实施情况分析和改进措施

临床路径试行工作实施情况分析和改进措施急诊科临床路径试行工作实施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自2012年起,我们的科室开始试行临床路径,截至2015年年底,我们已经成功地实施了一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下面是我们的实施情况总结:一、临床路径实施初见成效1.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平均住院天数减少,院内等候时间缩短;2.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减少,医疗费用有所下降;3.及时分析实际运行情况与临床路径标准的差异,分析原因,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临床路径管理试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 理念问题。

部分医务人员认为每个病人病情有各自特点,不赞同标准化管理;2) 实施临床路径,医护人员除本身工作外还需和医技、后勤等部门不断沟通协调才能按时完成路径内容,增加了工作量;3) 各种记录表单及登记增加了额外工作量;4) 中、西、蒙医共同值班治疗思路难统一。

2.目前病案管理模式,不利于相关数据统计及变异信息分析和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考核,给诊治工作增加了额外工作量,必须开发基于临床路径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以保障此项工作更好的开展。

3.医疗费用控制不理想,实施效果无法有效评价。

4.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有些患者不愿意按照路径要求配合治疗。

例如,有些患者要求手术伤口愈合拆线后出院,而不愿意按照路径要求。

5.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

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一旦偏离路径,易导致医疗纠纷。

三、改进措施1.广泛宣传,使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熟悉临床路径的流程,明确职责,相互配合,保证临床路径工作有序开展。

2.进行病人的康复进度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

3.不断总结分析变异原因,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4.重视医院专家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加强与兄弟科室的协调配合,逐步建立与医院实际相适应的管理流程。

急诊心梗护理临床路径1

急诊心梗护理临床路径1

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安全转运
ISBAR模式交接
交接人员双方身 份的确认
交接目标的主 诉、既往等
对交接目标的护 理建议等
I
S
交接目标的 情况及依据 分析
B
A
交接目标的体 征、异常指标 等现存指征
R
安全转运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
项目 3 收缩压(mmHg) 心率(次/min) 呼吸(次/min) 意识 体温(℃) <35 ≤70 2 71~80 ≤40 <9 1 81~100 41~50 0 101~199 51~100 9~14 清楚 35.0~38.4 评分 1 2 ≥200 101~110 111~129 15~20 对声音 有反应 21~29 ≥130 ≥30 3
治疗
心血管内科医师到达抢救室会诊,复合诊断,确定再灌注治疗方案:直接PCI治疗。 立即配合PCI术前准备,遵嘱建立另一条静脉通路:左下肢。 评估手术部位毛发,若毛发影响手术操作时,应剪短此部位毛发。 指导家属完成急诊挂号、交费和办理“入院手续”等工作。 完成护理记录。 与介入室联系,做好急诊PCI患者转运准备。
•脉搏:P≤40次/分 P≥180次/分 •血压:SBP<70mmHg SBP≥220mmHg •呼吸:R≤8次/分 R≥36次/分 •血氧饱和度:SPO2<85%(创伤患者 <90%) •体温:T>41℃/ T<32℃ MEWS≥5分
Ⅱ级
√高风险/潜在危险: •活动性胸痛,怀疑急性冠脉 综合征但不需要立即进行抢 救,稳定 •有脑梗表现,但不符合重度 标准 •腹痛(考虑绞窄性肠梗阻) 中毒患者(但不符合Ⅰ级标 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突发意识程度改变情况(嗜睡、 定向障碍、晕厥) • 骨筋膜氏综合征 • 精神障碍(有自伤或伤人倾向) • 阴道出血,宫外孕,血流动 力学稳定 • 创伤患者,有高危险性受伤机制 其他:凡分诊护士认为患者存在高风险,但不需要紧急抢 救或潜在危险情况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的应用现状及展望临床护理路径是指根据临床实践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按照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化的路径,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疗和管理,以达到高效、规范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急诊科中,临床护理路径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改善患者满意度和医患关系。

下面就急诊科中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的现状及展望进行探讨。

一、现状目前,急诊科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

具体体现如下:1.明确分工,加强协同:护士针对急诊患者常见病症,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清晰的工作任务,确立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避免工作交叉和耽误时间。

2.严格执行标准化护理操作:临床护理路径通过标准化护理操作规范,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得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和标准化,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优化药物使用和合理管理:临床护理路径中规范了急诊科中各类药物使用的量、途径、剂量等具体细节,加强了对药物的管理和使用,减少了因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

4.加强患者宣教和心理疏导:临床护理路径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讲解、宣教等方式,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提高患者的治疗合作性和治疗效果。

5.优化床位利用和管理:临床护理路径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床位管理和流程优化,提高床位利用率和满足急诊科对床位等医疗资源的需求。

二、展望对于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中的应用,还有一系列有益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数字化手段的支持:利用数字化手段例如电子病历等技术,为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2.运用临床路径数据分析方法:针对急诊科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和质量,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和研究,为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和指导。

3.加强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协调的医疗服务。

4.加强对患者个性化护理的重视: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医疗流程,但是在实施中,也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重点护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急诊临床路径在STEMI中的应用

急诊临床路径在STEMI中的应用

急诊临床路径在STEMI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急诊临床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STEMI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观察组为实施急诊临床路径前的患者22例,对照组为实施急诊临床路径的患者37例。

对两组患者进入急诊科到静脉溶栓开始时间、患者和家属的满意程度、急诊留观治疗费用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进行对比,对照组急性STEMI患者开始静脉溶栓的实践短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急诊留观时间短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和家属对医疗过程的满意度高于观察组。

两组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TEMI患者的急诊临床路径诊疗路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临床诊疗,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急诊临床路径;STEMI;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109-02临床路径值得是通过医务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诊断和手段,采取合理规范的诊疗计划,在诊疗时间和资源的利用上进行有效率的工作,使得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的效果提升[1]。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中路径诊疗体现的是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

患者获得早期药物和机械性再灌注治疗的获益是非凡的,缩短了救治心肌梗死从发病到再灌注治疗的时间。

而临床路径的首要实施地点就是医院的急诊室,提供紧急诊疗工作,为患者提供支持与保障。

临床路径发展到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运行和评价体系,但是在应用效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选择了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STEMI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急诊临床路径管理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STEMI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急诊临床路径前的患者59例归为观察组,将实施急诊临床路径的患者55例归为对照组。

最新急诊剖宫产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最新急诊剖宫产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急诊剖宫(一)(版)一、急诊剖宫产临床路径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社)(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社)和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版)1.胎儿因素:急性胎儿窘迫2.产程因素: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活跃期停滞和胎头下降停滞(四)住院日为5 天。

(五)进入路径。

1.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ICD-9-CM-3:74.100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编码者;2.孕妇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急诊血常规+血型、生化全套;2.急诊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孕期近期未作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选择用药。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2.抗菌药物选择第二代头孢类;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断脐后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或腰硬联合;2.手术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3.术中用药:缩宫素10-20μ,抗菌药物;4.输血:必要时输血;5.新生儿处理:断脐、保暖、清理呼吸道等常规处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6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缩宫药物;3.预防性抗菌药物:第二代头孢类,术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

(十)出院。

1.一般状况良好,体温正常;2.血、尿常规基本正常;3.切口愈合良好;4.少量阴道出血。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孕妇原因延期手术;2.子宫复旧不良,并发阴道流血过多;3.并发产后发热、产褥感染;4.产后尿潴留;5.切口延期愈合。

二、急诊剖宫产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者(手术编码ICD-9-CM-3:74.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日:≤6天。

医院急诊科年终总结(3篇)

医院急诊科年终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2021年已经接近尾声。

在这一年里,医院急诊科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2021年急诊科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一)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强化医疗质量管理1. 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急诊科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抢救室工作制度、急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查房制度等。

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熟悉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2. 绿色通道建设:为提高抢救效率,急诊科制定了急危重症院内抢救的绿色通道制度和抢救流程图,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健康宣教:急诊科设立了健康宣教宣传栏,定期更新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意识。

4. 临床路径优化:急诊科不断完善创伤性窒息、外伤性血气胸、上尿路结石等急危重症的临床路径,如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溶栓路径,脑出血微创路径等,使抢救流程更加便捷、合理。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1. 人员培训:急诊科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抢救能力。

2. 服务质量提升:急诊科医护人员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患者满意。

3. 医患沟通:急诊科注重医患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消除患者顾虑,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 中医急诊:急诊科积极开展中医急诊业务,运用中医特色疗法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中西医结合:急诊科注重中西医结合,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痛苦。

三、工作亮点(一)抢救效率显著提高通过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急诊科抢救效率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明显上升。

(二)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逐年提升。

(三)科室凝聚力增强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科室凝聚力不断增强。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临床路径的概念及临床应用在医疗领域,临床路径是指为了提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并降低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经过专业团队协作制定出的一种治疗计划。

临床路径的目标是通过对疾病的全程管理,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提供患者满意的医疗服务。

接下来将从临床路径的产生背景、特点、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临床路径的产生背景临床路径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和医疗费用逐年增长的压力,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诊疗模式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患者需要,并且存在着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临床路径的概念应运而生。

临床路径的初衷是通过明确的疗效指标、治疗流程以及评估标准,将医疗服务规范化,系统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费用,增加资源的利用率。

临床路径的特点临床路径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团队合作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与传统的医疗模式不同,临床路径更加注重全程的治疗管理,强调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并以患者为中心,将不同的医疗科室、医护人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

另外,临床路径还具有规范化、实证化和多学科协作等特点。

通过制定明确的治疗计划和规范化的流程,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率。

临床路径的应用临床路径的应用范围广泛,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临床科室。

在手术科室中,临床路径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手术流程,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在急诊科室中,通过引入临床路径,可以加快患者的就诊速度,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并提高急诊科室的工作效率;在慢性病科室中,临床路径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提供有效的疾病控制方案等。

同时,临床路径也可以在疾病管理、医疗质量评估和医疗费用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制定明确的治疗流程和评估指标,临床路径可以帮助医院和医生了解患者的治疗进程,判断治疗效果,并提供基于证据的医疗决策依据。

此外,借助临床路径,医院还可以掌握医疗服务的质量状况,对医疗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

3.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

(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变,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首选。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0.0/20.1/20.9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编码。

2.除外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包炎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气分析、脑钠肽、D-二聚体、血沉、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白;(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3)心肌缺血评估(低危、非急诊血运重建患者)。

(七)选择用药。

1.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对拟行介入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等。

3.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

(1)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者24小时内常规口服。

(2)硝酸酯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静脉滴注维持,病情稳定后可改为硝酸酯类药物口服。

(3)钙拮抗剂:对使用足量β受体阻滞剂后仍有缺血症状或高血压者,如无禁忌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4.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可静脉注射吗啡。

5.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心律失常时应用。

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

如无低血压等禁忌症,应在24小时内口服。

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 治疗。

8.其他药物:伴随疾病的治疗药物等。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天(如需要进行手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冠状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

3.手术内置物:冠状动脉内支架。

4.术中用药:抗血栓药(肝素化,必要时可使用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血管活性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5.介入术后即刻需检查项目:生命体征检查、心电监测、心电图、穿刺部位的检查。

6.必要时,介入术后住重症监护病房。

7.介入术后第1天需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心肌损伤标记物。

必要时根据病情检查:大便潜血、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超声心动图、胸片、血气分析等。

(九)术后住院恢复3-5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观察患者心肌缺血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2.继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情况。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血流动力学稳定。

3.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4.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冠脉造影后转外科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等待二次PCI或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病情危重。

4.出现严重并发症。

二、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14天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ICD-10:I21.4)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心肌损伤标记物增高或增高后降低,至少有一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具备至少下列一项心肌缺血证据者即可诊断:1.缺血症状(缺血性胸痛大于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缓解不明显);2.心电图变化提示有新的心肌缺血,即新的ST-T动态演变(新发或一过性ST压低≥0.1mV,或T波倒置≥0.2mV)。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分层:根据患者TIMI风险评分或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2.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

3.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2小时内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无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的患者,实施PCI治疗:①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绞痛或缺血发作;②心肌标志物升高(TNT 或TNI);③新出现的ST段明显压低;④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新出现或恶化的二尖瓣返流;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无上述指征的中高危患者可于入院后12-48小时内进行早期有创治疗。

(2)CABG:对于左主干病变,3支血管病变,或累及前降支的2支血管病变,且伴有左室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优先选择CABG。

4.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强化药物治疗后仍有心肌缺血复发,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5.保守治疗:对于低危患者,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负荷试验检查,择期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

6.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ICD-10:I21.4)疾病编码。

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心包炎等疾病。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8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脑钠肽、D-二聚体、血气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或高敏C-反应蛋白;(2)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心肌缺血评估(低危、非急诊血运重建患者)。

(七)选择用药。

1.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常规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对拟行介入治疗的中、高危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等。

3.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等。

4.镇静止痛药:硝酸甘油不能即刻缓解症状或出现急性肺充血时,可静脉注射吗啡。

5.抗心律失常药物。

6.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合并糖尿病者。

如无禁忌症或低血压,应在24小时内口服。

不能耐受者可选用ARB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