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 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 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 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 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 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 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 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 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 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二、代表性人物观点简介 梁漱溟 林语堂 韦政通
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国 报》编辑兼记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 秘书。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 印度哲学讲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 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 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 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 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 盟”,1946年任秘书长。
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广土众民 二、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力量既弱且强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缺乏宗教 七、重家族制度、家庭生活
八、学术不向科学前进 九、民主、自由、平等、法律观念淡薄 十、道德气氛持重 十一、中国国家类型特殊,它不是一国家而是一文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 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 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 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 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 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 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 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 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 《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 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
(4)应变精神。(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 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 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司马云杰:《文化社 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 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 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 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 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 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 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庞朴:《中国文化的 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 (4)天人协调;(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 社出版。)
简洁的表述: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 《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 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 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