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九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精”、“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

所谓文化精神,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二、具备条件1、广泛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是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三、实质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四、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

五、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1、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征服”;“让”或“争”)。

2、演变过程:“天人合一”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

一方面,用“人事”去附会“天命”,把人的行为归依于天道的流行,以获得一个外在的理论框架。

另一方面,人又往往把主体的伦常和情感灌注于“天道”,并将其人格化,使其成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天”成了理性和道德化身。

表面上看是人按天意在“承运”,在“行道”。

但实际上,天却成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为目的。

其演化过程:(1)西周: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神可相通,如:《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讲述课件
04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 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 同具有重要意义。
02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道家思想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 化,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和艺术 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断裂,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是面临的 重要挑战。
文化多样性带来的冲突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和民族 文化差异大,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实现 和谐共处是一大挑战。
04
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 远影响,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道 德伦理、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准
则。
诗词艺术
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影响了世界文学,丰富了世界文 化宝库。
传统医学
中医中药的理念和方法对全球医 学产生了影响,针灸、草药等疗
传承与发扬
1 2 3
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 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在 教育中的地位。
非遗保护 中国政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 律、资金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 艺术展览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视伦理道德 二、 重和谐与统一 三、重实际,求稳定
一、重视伦理道德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 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 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 治上的法律制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u)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 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汉唐之际的民本思想
西汉著名学者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 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 贱。” ——《新书·大政上》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产生于先秦;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 题的“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张载最先提出。 西周时期,产生了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表达了天与人是可以相通的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联系起来。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 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他极力主张 “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境界 ——《庄子·齐物论》 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提出了“人副天数” 之说。他认 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鼓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 露·阴阳义》 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已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 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 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贵和尚中
1、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 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 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3、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4、《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 “太和”的观念。 5、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6、“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 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狂”,也不“狷”。
2、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 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 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 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 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 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 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 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 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5、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 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 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6、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 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 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料一: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精选文档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PPT精选文档
想包括哪些内容?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3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刚健有为(纲) 和与中 崇德利用 天人协调
尾页
板书设计
探索延伸
整体感知
首页 4
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精神: “精”为细微之意, “神”乃能动之意。
文化的基本精神
“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 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6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秦代商秧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 明代张居正改革 清代的戊戌变法 现代的改革开放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7
厚德载物
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 精神气象。
2、“厚德载物”体现着心系苍生,以天下 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1
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实践和精神状态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
强意志。 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
尾页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首页 12
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
发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的豪情壮语, “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游列 国,宣传其儒家思想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遭胯下之辱而后统帅雄兵百万?面对宫刑忍蹂求生顽强抗争产生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作史记文天祥王冕勾践韩信司马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敢于否定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秦代商秧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清代的戊戌变法?现代的改革开放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板书设计首页尾页厚德载物?1厚德载物体现着做人的博大境界和精神气象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填空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答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解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贵和尚中”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______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答案】孔子【解析】孔子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

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

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便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

二、判断题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厦门大学2011年研]【解析】天道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三、简答题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有哪些?答: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1)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ppt课件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尊 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 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 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风貌 的反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
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式的感慨;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 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 而表现出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 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中华一体、国家一统 的精神。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观念, 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

(一)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亦即认为人与自然界不是敌对的关系, 而是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

所谓合一, 指对立的统一, 即两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在春秋时即已有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认为, 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准则, “天经”与“民行”是统一的。

这里天是对地而言, 天地相连并称, 显然是指自然之天。

孟子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 他说:“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 (《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人性是天赋的, 所以知性便能知天。

但孟子没有作出明确的论证。

《周易大传》提出“裁成辅相”之说, 所谓裁成辅相, 就是使天地之化接受人的范围, 使万物委曲成就。

《文言传》提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 与天地合德即与自然界相互适应, 相互调谐。

汉代董仲舒讲天人合一, 宣扬“天副人数”, 陷于牵强附会。

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语, 在所著《西铭》中以形象语言宣示天人合一的原则。

但也承认天与人的区别。

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 但不应破坏自然。

“天人合一”的观念, 与西方所谓“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有很大的区别。

在历史上, 中西不同的观点各有短长, 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改造自然的辉煌成绩, 但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时至今日, 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 确实很有必要。

(二)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相对于宗教家以神为本而言的, 可以称为人本思想。

孔子虽然承认天命, 但怀疑鬼神, 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提高道德觉悟, 而不必求助于鬼神。

孔子更认为应重视生的问题, 而不必考虑死后的问题。

孔子对于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 这种思想观点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

以人为本的思想, 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最为鲜明。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文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达到自我实现,从
而使人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自我价值和 意义实现的感觉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
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 精神力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
(《孟子· 梁惠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 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史记.太史公自序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乃,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反映了中华 民族愈是 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 忍不拔的意志。 “大禹治水”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 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的典范。
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
中认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 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 方面。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文中认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 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 礼仪”。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
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 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 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 吗 ? )。 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积累和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以简要的方式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一、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仁爱、礼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爱。

礼治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个人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要求家庭和睦,使家庭成为一个和谐的单位;要求治国平天下,使社会和国家得到良好的管理和发展。

二、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主要包括追求自然、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追求自然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原则,它主张不主动干预,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类幸福的目标。

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来生活和行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三、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慈悲、舍己、修行和追求解脱。

慈悲是佛教文化的核心,它强调对一切有情众生的爱和关怀,追求一种无私的大爱心。

舍己是佛教文化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舍弃私欲,以利他为己任。

修行是佛教文化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通过修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追求解脱是佛教文化的最终目标,它要求人们超越生死轮回,追求永恒的解脱和幸福。

四、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中华民族精神充满中华文化之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

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

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典籍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

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孟子》、《管子》、《周易》、《尚书》、《颜氏家训》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难怪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表示出特有的惊慕和敬仰,以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集体发布一个宣言,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需要从中国古代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传统文化精神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1、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08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许欢【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主要内容、基本功能。

【重点与难点】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讲授提纲】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精”和“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所谓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

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具体的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知道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2、具备条件:(1)广泛的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3、实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4、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5、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者“征服”、“让”或者“争”)(一)观念产生的原因1、中国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农耕文明史●新石器时期:南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米;北方西安“半坡”遗址的小米——中国先民的农业格局。

●三皇五帝时期:《周易》记载:伏羲作八卦,神农以《易》作了耜、耒等农具;《史记》记载轩辕时代已“艺五种”(黍、稷、菽、麦、稻);相传是帝尧时的歌谣《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何有帝力哉!”●(三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ppt课件
•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 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学上,与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 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其次, “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 国美学智慧特别注重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 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2)自然界对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 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 可以为我利用的客观对象。 3)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 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 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 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而实 现了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 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 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
的具体表现包括物质、制度、行为、思想意识等 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 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
表现。
• 它也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
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 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是有差别的。
•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
•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
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 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 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一、中国文化的特征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关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在下以章节将有详细的论述。

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的特征可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

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

佛教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犹太人遍布全球,而且保持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而他们来到中国后,便湮没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刘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 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 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 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 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 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 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 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 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 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二、代表性人物观点简介 梁漱溟 林语堂 韦政通
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国 报》编辑兼记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 秘书。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 印度哲学讲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 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 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 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 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 盟”,1946年任秘书长。
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广土众民 二、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力量既弱且强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缺乏宗教 七、重家族制度、家庭生活
八、学术不向科学前进 九、民主、自由、平等、法律观念淡薄 十、道德气氛持重 十一、中国国家类型特殊,它不是一国家而是一文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 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 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 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 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 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 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 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 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 《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 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
(4)应变精神。(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 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 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司马云杰:《文化社 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 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 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 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 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 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 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庞朴:《中国文化的 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 (4)天人协调;(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 社出版。)
简洁的表述: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 《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 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 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