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精)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基本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训诫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行为活动的指导原则,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除了一致认同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礼治精神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厚德载物的精神
“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大地厚实和顺的气势,要求人们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历史的长河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的英雄,数不胜数。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国家,不怕牺牲。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集中体现。三、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其基本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哲学和道德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将从道德、礼仪、哲学、艺术等方面,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包含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中国古代有德治天下、德胜权谋的思想,认为治国必先治德。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人,他们对道德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孔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墨子主张“兼爱”,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二、礼仪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礼仪、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中国古代崇尚礼仪,认为“礼仪之邦,先礼后兵”。中国古代礼仪悠久,有许多传统礼仪如拜年、扫墓、过年等习俗,这些习俗流传至今,仍然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举行。
三、哲学
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贡献下,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中国古代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多种哲学流派,其中儒家最为重要。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理、中庸之道,主张“仁者爱人,不仁者不爱人”,讲究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担当。
四、艺术
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中国古代的艺术精髓源远流长,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王羲之、吴道子、李白、杜甫等人,他们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如古代的诗词、曲艺、戏曲等形式,至今仍然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四、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
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了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坚强不息、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也还是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需要发扬的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体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上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成为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我们所讲的基本精神,是指那些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的思想体系,其主体内容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
⒈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和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
“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北宋哲学家张载首先明确提出的,他在其名著《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我其体;天地之帅我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予也。”乾坤指天地;天地之塞指充满宇宙间的气;天地之帅指气的本性。意思是: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种观点,肯定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但张载也承认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天是没有思虑的,而圣人则不能无忧,这是天人之别。张载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阐发。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简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它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仁爱、和谐、礼仪、孝道和忍耐。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宽容和关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合作。仁爱的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视人与自然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互利共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和共同发展。和谐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基础。
第三,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礼仪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和社交礼仪,强调个人应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礼仪的实践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也能够培养人们
的修养和品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质。
第四,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家庭和睦。中国传统文化视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爱。孝道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请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请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答: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主要理念包括“仁爱”、“礼治”、“中庸”等。其中,“仁爱”是指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追求同情、和谐与协调;“礼治”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礼仪,尊重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庸”则是指人们应该保持适度,避免过度或不足,从而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大流派,其主要理念是“道法自然”,强调个体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此外,道家思想还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自然的方式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三、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主要理念是“四谛八正道”和“菩提道”。其中,“四谛八正道”是指人们应该认识到生命的苦痛、苦痛的成因、苦痛的消除和通过八正道来达到消除苦痛的目的;“菩提道”则是指人们应该开悟,超越自我,追求真
理和智慧。
四、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传承,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遗产,应该代代相传。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师德师风、社会道德等方面,通过教育和实践,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传递给下一代。
五、孝道敬老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敬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敬老则是指对老人的尊重和照顾,表达对老人的敬爱之情。这种尊重和照顾老人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关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 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说,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
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
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所说的气,类似我们通常说的“勇气”、“正气”、 或“理直气壮”之气,是指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行动中 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义与道的配合而 形成,另一方面,还要靠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
意思为: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 正义,也是我所喜欢
的, 这两样(如果)不能同时得到。 我宁愿舍去生命 而去求得正义。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
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 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 体含义也不同。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 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 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 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 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 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 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 风和人格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协调精神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
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精神
首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作为一种社会志愿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维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基本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训诫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行为活动的指导原则,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除了一致认同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礼治精神外,还有以下几种:
一、厚德载物的精神
“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大地厚实和顺的气势,要求人们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历史的长河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的英雄,数不胜数。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国家,不怕牺牲。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集中体现。三、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精神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以义为上、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四、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作如下归纳:�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易传》对此作了经典性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生之谓易”、“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这里的意思是说,人格气质与生命精神应当效法健动有力、运行不止的天体,人必须发挥自我能动性,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结果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对“饱食终曰,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投以极度的蔑视。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无论在乱世还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中华民族精神充满中华文化之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典籍集中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智慧,内蕴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资源。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孟子》、《管子》、《周易》、《尚书》、《颜氏家训》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难怪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表示出特有的惊慕和敬仰,以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集体发布一个宣言,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需要从中国古代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的确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值得中国人自豪和骄傲。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等等;像儒家典籍中的“仁者爱人"、“言而有信"、“见贤思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这些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十分珍贵的资源。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二是忧患自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三是和平安定。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四是正道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
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
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传统文化精神
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幽默
敏感
2
1
3
3
2
2
1
2
1
1
1
1
3
3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自强不息
2. 厚德载物 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 4. 超脱圆滑(辩证思维)
中国人特别认同超脱圆滑,超脱即超脱 于对立的二者或三者之上,谁都不服从,谁 都不反对。圆滑就是没有菱角,你好我好, 大家都好。
超脱圆滑(辩证思维)
●《易经》就有“物极必反”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传统文化孕育着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呵护培养着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呵护培养 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是更深层次的中华民族的民 族精神。
一、传统文化孕育着民族精神
㈠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而为自己 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它表现为每个民族 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自强不息
2. 厚德载物 3. 实用主义(实践理性)
“子不语怪、力、乱、神”、“学以致 用”。 墨子的“巧”与“拙”。 “故所为 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 拙。” 公孙龙:讲名是为了“正名以化天下”。
实用主义
哲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历史是为了鉴戒垂训,察古知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三、天人合一精神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
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 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 灾异。
5、和而不同一一博采众家之长的 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一一以天下为己任 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一一中华人文精神 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 将至。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海县清一,寰宇大定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四、礼治精神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君仁则不厉,臣忠则不戒;父慈则 教,子孝则劝;兄爱则友,弟敬则顺; 夫和则义,妻柔则正;姑慈则从,妇听 则婉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 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的这些思想,《易传》有进一步的发
展。《易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则: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易传》倡导的“自强不息”可以说是最 有概括性的典型的论述。
21
• 在先秦,不仅儒家主张刚健有为, • 墨家的“非命”、“尚力”, • 法家认为当时是“争于气力”,主张 耕战立国,走富国强兵之路,都是积 极有为的。
• 这种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7
•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1987),中国民
族特点有十端: • 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
足自得;守旧;马虎(模糊);坚韧及残忍;
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
8
• 李亦圆等《中国人的性格》(1988),中国人有三
组主要的价值取向:
• 对传统与权威取向,重农与重功名的趋向和仁义等
道德趋向。
• 中国人比较倾向全面性直观性的思考方法 ,它有些接近审美,而不接近逻辑; • 中国人有持久和充沛的活力,勤谨而有耐 心;
6
• 中国人对周围的人认可与否极其敏感,极怕失面 子,极爱荣誉;
• 中国人习于控制自发的冲动而与他人保持距离;
• 中国人倾向于间接的情感表示方式;
• 中国人比较爱好静的生活情调,表现于…… • 中国人有明显的‘权威态度’,它导致保守、退 缩、疑忌、彼此不信任; • 中国人有大国与悠久历史的深厚意识,有时不免 傲慢而轻视外人。”
2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观点
3
• 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1919)认 为中国人民族气质具有某种共同点: • “自尊自大,自满自足;
• 畏苦难,希逸乐;
• 创作力模仿力俱优;
• 尚寻常而不尚奇特,尚庸碌而不尚超迈;
• 事主实行,弃绝虚论,唯乏持恒之毅力;
• 崇古薄今,力循古式;
4
• 富“个次”之独立性,自治力,而乏“群 次”之独立性,自治力;
• 强于消极之抵抗力,而绌于积极之抵抗力; • 严守一己之秘密,而好探他人之秘密; • 恩怨分明,然气度宽大,恩不易忘,而怨 则可以一语释之,翻为至好; • 体质坚韧,潜力甚大。”
5
• 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1986),中 国人的国民性可以概括为八点: • “数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把家视为最高价 值;
14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的核心内容
15
• 一、基本表述
• 张岱年先生多次谈到关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问 题。 • “我认为,《易传》所谓‘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 • ‘自强不息’即是勇敢前进的精神, • ‘厚德载物’即是宽容和谐的精神。”(《我看 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载《中国文化 研究》2000年第一期)
18
• 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 另一方面体现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
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刚健的内涵:刚是指
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
。
19
1、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
• 孔子就是极力提倡积极有为并身体力行的 思想家。 • 他特别重视“刚”,他的生活态度是“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正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他也是 这样做的。
• 它导致了几种主要性格,即权威、保守、谦让、谨
慎、依赖、顺从、忍耐、勤劳、节俭、安分等性格
9
•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1990)认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可以
用12个字加以概括:
• 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10
•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990)认为中华农业文
明的特征表现为: • ①务实精神,善于处理实际事物。 • ②循环论、恒久意识、变异观。 • ③中庸之道与自然节奏。 • ④尚农重农。 • ⑤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生。 • ⑥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11
• 张力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993) 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可包括: • ①人本精神。 • ②生生精神。 • ③内圣外王精神。 • ④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 • ⑤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
12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994)指出,中 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 • ①天人合一。 • ②以人为本。 • ③刚健有为。 • ④贵和尚中。
13
•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由七点: • 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 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 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 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 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 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 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现代的丰富与 发展。
22
• “先天下之忧而Leabharlann Baidu,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儒家思想以其现实精神和积极进取态度赢 得了后人的欢迎,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之一
23
2、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 践和精神状态
16
•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 内容是 •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 容精神 • 亦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文 化创新与文化继承》,载《中国文化 研究2000年》第四期)
17
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 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刚与柔、动 与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 念和精神。正如中国有道家,有儒家,但 道家思想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一样, 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 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 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 的基本思想。” •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 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意即世界观和人生 观。无疑,中国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 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