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宝鸡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复习笔记(1)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2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第一章绪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b.温养全身;c.调控腠理。
5.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
(1)区别
①营气性质精纯;卫气性质慓疾滑利。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④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
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四、人体之气的分类
(1)人体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1)基本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精:在古代哲学中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

(2)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气机:指气的运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精一、精的基本概念1.广义的精,泛指由气而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2.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在中医文献中,精(精气)的内涵①泛称。

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②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③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二、精的生成(一)先天之精秘藏于肾:原始生命物质;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二)后天之精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其盈者藏于肾中。

三、精的功能(一)繁衍生殖(二)生长发育(三)生髓化血(四)濡润脏腑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和液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同源于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区别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1.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

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小肠主液;大肠主津2.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 充足的水饮类食物。

2. 脏腑(脾胃、大肠和小肠)功能正常。

(二)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

脾气散精升清散精肺主行水宣发肃降肾主津液间接作用直接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心主血脉心阳动力三焦决渎水液通道(三)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

汗、呼吸---肺尿--肾粪--大肠(脾)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要,以肾的作用最为关键。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 (二)化生血液(三)调节阴阳 (四)排泄废物四、五脏化液(一)五脏化液的概念五液: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

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指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二)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
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精气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揭示其科学内 涵。
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精气学说进行更为精确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在维护 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拓展临床应用范围
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拓展精气学说的应用范围,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水 平。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精气学说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 献。
精气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影响
整体观念的启示
精气学说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种整体观念为现代医学 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创新药物研发的启示
基于精气学说的中药研发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药物来源和研发思路,有助于解决一些现代医学难以解决的难题。
05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精气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精气概念的界定与科学解释
如何将精气的概念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精确和科学的 解释,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精气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涉及精气的生物学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其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途径和方式。
精气学说临床应用的研究
如何将精气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中医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number {01}
目 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 精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精气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精气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与
应用 • 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0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的定义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精气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精气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例题:1.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2.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3.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动气5.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肺气参考答案1.B2.B3.A4.A5.D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1、病、证、症的概念: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证: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别证候,讨论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相同的病出现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出现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例题: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A.水B.天C.地D.风E.气2.气的根本属性是:D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

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

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

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

“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

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宝鸡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复习笔记(1)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分开叙述。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古人在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成之本原。

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

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之物,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

如此将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之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

(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
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总算找到无形的本源(云气、水气凝聚为水,有这口气就能生,没有这口气就会死)。

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

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是有关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它认为: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两汉时期,精气学说被此时兴起的元气说所同化,并逐渐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故称气为“元气”。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来阐释。

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

即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和合而化生万物。

生成以后的存在方式——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所谓“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

所谓“有形”,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因而以气为本原,“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解释精气生万物和气-形转化的道理?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1.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解释生)、聚、散(解释气-形转化)等几种。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是什么?是万物。

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即生于道,一是什么——元气,二是什么——阴阳二气,三是什么?阴阳二气加阴阳和合,从而产生万物。

无(道)——有质无形(气)——有质有形(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