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青年教师竞赛B组 第25课《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019word版可打印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苏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入境
1.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听老师范读。请同学谈谈听后的感受:
豪迈昂扬
2.请学生读。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及重音。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两种流派特点:
婉约派
豪放派
语言
细腻、含蓄
铺叙、直陈
内容
离别相思、伤春感时
时政得失、个人抱负
情感
婉转缠绵、离愁别绪
气势豪放、开阔旷达
【策略说明】
本词的教学以读与悟为主。在“读”的环节,我分了三步骤:一是读准字音,读顺词句;二是读熟句读,读出重音;三是读出情感,读出生命。在“悟”的环节,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现既定目标,教师在整个过程起到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逐步形成学生与教师“双主体”地位的课堂模式。
【过程设想】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2、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3、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深刻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一个“狂”字。通过这个“狂”字,带动词的上下阕的学习和讨论。在此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狂在哪里?”;二是“因何而狂?”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又快有准的把握本词的上阕描写和下阕抒情的内容。
青年教师竞赛一等奖《愚公移山》片段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设计表
学校:XX镇初级中学学段:中学学科:语文
教学片段标题
《愚公移山》
——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学情
分析
八年级二期的学生已储备一些文言文知识,特别是《愚公移山》一文上学期学过,学生对课文理解有一定基础。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不同人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不尊重、瞧不起)(老师示范;学生自读,读出不屑。)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与“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用语相近,但“一毛”(一棵草木)程度更深。
品读:“且焉置土石?”与“其如土石何?”
“且焉置土石?”是疑问,更多的是一种关心。“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其”是“你”的意思,更是加深了质问的语气,轻视、嘲讽之意溢于言表。(学生诵读,表演示范)
称呼:一个“君”,一个“汝”。“君”是一种敬称,可译为“您”;“汝”即“你”,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看不起。
(2)分析说话用语,揣摩人物心理。
提问:愚公之妻应是担心、关心的心理。那智叟呢?(嘲讽、轻视)除了神态和称呼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智叟的轻视之意?(请细读智叟的话,找出相关短句、词语,并加以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揣摩人物心理、思考讨论人物语言,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难点:1、分角色朗读,读出愚公之妻对“移山”的关心、担心和智叟的嘲讽、不屑。
四、板书设计
神态 愚公妻:担心、关心
称呼
初中语文讲题竞赛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2.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1. 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
2. 解题技巧的掌握。
3. 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1. 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
2. 解题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3. 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讲题竞赛规则、评分标准、竞赛题目、讲题示范视频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竞赛题目,准备讲题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对讲题竞赛的兴趣。
2. 介绍讲题竞赛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确竞赛要求。
二、讲解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1. 介绍竞赛规则,包括比赛时间、题目类型、评分标准等。
2. 强调评分标准,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得分。
三、讲解解题技巧1. 分析常见题型,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 结合实际题目,示范解题过程,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四、分组讨论和练习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和练习。
2. 每组派代表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组员补充和纠正。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模拟讲题竞赛1. 每组派代表进行模拟讲题,其他组员担任评委。
2. 评委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统计每组得分。
3. 教师点评模拟讲题,指出优点和不足。
六、总结和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讲题竞赛的亮点和不足,强调解题技巧和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竞赛中的表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语文讲题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开展语文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培养语文爱好。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讲题竞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竞赛中的表现,找出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讲题竞赛的参与度和兴趣。
2. 学生解题技巧的掌握程度。
初三语文教案语文学科竞赛
初三语文教案语文学科竞赛【教案一】语文学科竞赛讲解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语文学科竞赛,帮助初三学生全面巩固、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词语辨析、成语短语、古诗词、文言文等知识点。
2. 阅读理解:包括文章阅读、短文填空、判断正误等类型的题目。
3. 写作能力:包括作文写作、文章改错等。
三、教学步骤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语文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于词语辨析、成语短语、古诗词、文言文等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
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3. 阅读理解训练给学生提供一篇文章,并结合题目要求,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然后进行相关练习,包括短文填空、判断正误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能力培养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题目,并讲解写作要求和技巧。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包括提纲拟写、素材搜集、段落组织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5. 教学反馈和巩固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反馈和解答。
同时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训练,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四、教学评价通过语文学科竞赛,可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表现,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量化评估。
评价结果既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反馈,也是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根据本次语文学科竞赛的教学实施情况和学生学习反馈,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
分析学生表现,识别问题所在,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以上是初三语文教案语文学科竞赛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若需更多详细信息,请及时反馈。
同时,祝愿你在语文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教案
15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一、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幼芽出示材料:南美洲亚马逊河的王莲花,在清晨的时候露一下脸,半个小时就萎谢了.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是小麦的花,它只开五分钟到三十分钟就谢了.蜉蝣,成虫寿命依种类而定,有些极短只有数小时,最长的可达八~廿一日,通常为二~三日.所以成语中「朝生暮死」指的是蜉蝣由稚虫变成成虫后的生命.导言:上面视频、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短暂、坚强。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找出每段的关键句。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人们却不应该感到悲观。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时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3.课文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层层铺垫,·使行文有波澜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三、精读品味,赏析语言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赏析:生命多么(),我是从()文字中知道的。
青年教师大赛评选初中语文10节教案优秀教学设计(总)
《海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但多数同学阅读作品只是停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也不能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因此在预习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反复阅读文本,然后在课堂上来引导同学来分析象征的意义,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
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通过妙点揣摩等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抽丝剥茧、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锻炼学生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
通过感悟勇敢的“海燕”形象,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教学目标】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理解烘托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语文教师赛教案模板
一、教案名称《走进名著,感悟人生》——以《红楼梦》为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背景、人物、故事情节等。
(2)掌握《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况和经典片段。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演讲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演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营造氛围。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红楼梦》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部伟大的名著。
(二)新课讲授1. 介绍《红楼梦》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背景、人物、故事情节等。
2. 分析经典片段,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王熙凤的机智与狡猾等。
3.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如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敏感、王熙凤的聪明等。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经典片段进行分析。
2. 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并分享讨论成果。
(四)演讲环节1.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演讲,介绍所分析的片段和人物性格特点。
初中语文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语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初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基本知识;2.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初中语文必修课程为基础,包括课文阅读、课文分析、文学常识等。
三、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文言文翻译;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学意境和修辞手法;2.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五、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通过作者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和掌握课文的行文方式;2. 分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3. 问答互动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1)教师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2)通过一段文字或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
2. 学习环节(1)学生阅读课文并标注关键词;(2)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讨论和解释课文的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操练环节(1)教师出示一篇文言文,并对其逐句解释;(2)学生分组进行翻译,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和总结。
4. 拓展环节(1)教师导入相关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教师出示一篇名篇,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5. 总结环节(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和提问;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是否按时完成作业,语言表达是否准确;3. 学生的成绩变化:考试成绩是否有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所增强。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较为薄弱,需要引导他们主动拓展和学习。
初中语文赛课教案
初中语文赛课教案以下是一个初中语文赛课教案的示例,供您参考:《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情,理解父子间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重点句子的解析。
3. 课文主旨的探讨。
4. 拓展阅读与思考。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对“背影”的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与粉笔。
2. 投影仪与PPT课件。
3. 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回忆学生之前学过的相关课文,引出本课主题。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朗读、小组讨论、分享感受。
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简述《背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生字词认读与解析。
重点句子解析。
课文结构与主旨概括。
3. 巩固练习:选取课文中的一段,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父亲背影,体会情感。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以及家庭情感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测试、观察学生的参与度。
2. 提供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作业布置:1. 朗读《背影》全文。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短文,描述一个感人的瞬间。
3. 预习下一课,了解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中,我觉得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时间安排上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巩固练习部分可以更加深入。
下次教学时,我会注意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和指导。
全国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故都的秋》教学展示精品课件
设计目的:学会以题破文,感知作家的独特视角。 学会抓重点词句,把握故都的秋的总体特点。理解 作者深沉的喜爱之情。
3、精读课文,悟透秋意。
(1)分组讨论,找出最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 子,并有感情的诵读。 (2)课堂小练:赏析秋景图,并为每幅图画取个小 标题。(要求:每个标题要包含秋字,文辞优美)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二、确定依据 三、教学设计 四、重点展示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初读课文,寻找关键词句,把握故 都的秋的特点。精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概括并赏析秋 色、秋声和秋味图。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以问带讲,引导学生从“眼前之秋” 深入到“心中之秋”。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3、审美鉴赏与创造:采用多种诵读形式,以读带情。深 悟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会知人论世、缘 景明情的鉴赏方法,体会作者内心的悲凉。 4、文化传承与理解:陶冶情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悲秋文化,体会“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
破屋聊坐 静观蓝朵
斜桥树旁 闲话秋凉
叶落知秋 踏蕊无痕
秋蝉残鸣 佳果如云
(3)作者如此喜爱故都的秋,为什么却有一种悲 凉之感? 设计目的: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运用缘景明情,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体会作者内心的悲凉。
讲解重点问题 作者如此喜欢故ຫໍສະໝຸດ 的秋,为什么却有一种悲凉之感?
(4)深入探究,提高审美情趣
对于美这个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幸福的、 团圆的、让人欢乐和舒适的、振奋人心的才是美。那 么文章所渲染的“悲凉”是一种美吗?
以悲为美
初中语文学科竞赛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初中语文学科竞赛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竞赛所需的基本文学常识。
(2)提高快速阅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升语言表达和组织材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内容1. 竞赛规则及题型介绍2. 常见文学常识积累3.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4. 古诗文背诵与赏析5. 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一个有趣的语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本次竞赛的目的、意义和规则。
(二)竞赛规则及题型介绍1. 介绍竞赛的基本规则,如时间限制、得分方式等。
2. 介绍竞赛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常见文学常识积累1. 讲解文学常识的重要性。
2. 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文学流派等。
3. 通过提问、抢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四)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1. 讲解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如快速定位、筛选信息、归纳总结等。
2. 介绍写作的基本技巧,如选材、立意、构思等。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技巧。
(五)古诗文背诵与赏析1. 选择一首或几首经典古诗文,讲解其背景、作者及内容。
2.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背诵,并赏析其艺术特色。
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古诗文改编或创作。
(六)现代文阅读与写作1. 选取一篇现代文,讲解其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并总结文章要点。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现代文写作练习。
(七)竞赛模拟1. 组织一次模拟竞赛,让学生熟悉竞赛流程和题型。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九年级语文下册青年教师竞赛A组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方案(二篇)
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方案为了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学科素质教育,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科教师,经请示教育局领导决定开展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于后:一、活动主题:展示新课程培训成果,展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选课范围:以现行语文版教材各年级(下)测为准。
三、活动形式:1、这次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为选拔段,凡学区推荐选手均要参加该段活动,主要形式为说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说明、精彩片段展示。
评委依据相应标准评分。
第二阶段为展示阶段。
围绕高效优质课堂标准,在选拔阶段产生优秀选手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2、展示课要求参加展示课的老师,在规定篇目中重新抽签,在规定时间内备课,在规定时间内展示完整课堂教学。
3、特长演绎进入优质课展示教师,选择最能体现个人才情的某一特长进行___分钟展示。
四、计分办法:1、说课分为___分。
2、精彩片段展示___分。
3、优质课展示___分,4、特长展示___分。
五、活动时间:___月___至___日。
六、活动地点:待定七、结果运用按照正式文件规定的评奖要求进行。
八、名额分配:各学区原则上___人。
九、选手推荐时间各学区应在___月底前完成推荐名额上报。
阳简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方案(二)活动名称: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的:语文学科是学生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之一,对于学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导致语文学科教学缺乏活力。
为了提升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特举办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1.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3. 倡导创新教育理念,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4.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青、果、青苹果”等生字,会写“青、果、果敢”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青苹果的象征意义,体会生命的坚韧和勇敢。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青、果、青苹果”等生字,会写“青、果、果敢”等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教学难点:理解青苹果的象征意义,体会生命的坚韧和勇敢。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青苹果》,让学生感受歌曲中青苹果的意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苹果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青苹果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纠正字音,讲解难懂词语。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感受文章的意境。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青苹果的象征意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提问:为什么说青苹果是勇敢的?4.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青苹果勇敢品质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全班交流。
3. 提问:如果你是一颗青苹果,你会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青苹果》,感受到了青苹果的勇敢品质,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青苹果一样,勇敢面对困难。
2.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观察生活中的青苹果,记录下它的特点;(3)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篇关于勇敢品质的短文。
四、板书设计青苹果——勇敢的象征青苹果的特点:1. 颜色青绿2. 香甜可口3. 坚韧勇敢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青苹果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初中语文赛课教案模板
课题:《》(具体课文名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 学生能够积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 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情感。
-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导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错误。
3. 学生交流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三、深入阅读1.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如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四、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1. 课后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撰写一篇读后感。
杨鹏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湖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4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随州市外国语学校杨鹏【教师简介】杨鹏,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随州市曾都区骨干教师。
现执教于随州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兼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在阅读教学和语言品味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曾主讲过多次市、区观摩课,在本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上获得随州市一等奖第一名,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现为国家级写作课题随州子课题《作文教学与口语教学关系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选点说明】李白的《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
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奉诏赴长安,以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但实际上,李白却做了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
李白感到十分失望,在加上权臣贵戚的妒忌与馋毁,终于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上书请还离开长安。
《行路难》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
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赛课优质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杜甫的诗风和诗情。
2.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诗情。
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 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导入1. 让学生阅读杜甫的《春望》,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三、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 学生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关注民生、咏史抒怀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师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和纠正学生的理解。
2. 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导入1. 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三、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如《北征》、《春夜喜雨》等。
2. 学生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如关注民生、咏史抒怀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师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和纠正学生的理解。
2. 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一首杜甫的诗歌。
2. 撰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了杜甫的诗风和诗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教案ຫໍສະໝຸດ 《公输》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公输》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均为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竞作, 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 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学习这类作品,可以 让学生感受先贤的智慧和对社会、 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丰富文言 知识的同时,充实自己的心灵。
(驳论证)类比设喻,论证攻宋对楚无“利”
。捧人贬
己,绵里藏针。
3 辩一辩:墨子达到目的,是“说”起到的作用吗?为
什么?
(显力量)光有口舌之利,不足以令楚王打消野心,模
拟攻防,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才让墨子全面胜利。
四 小结提升
思考:墨子要完成劝说的任务,让野心勃勃的楚王停止 攻宋容易吗?为什么他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2.拓展阅读先秦诸子散文,并与周围的人讨论各流派的基
本思想。
板书设计:
公输
《墨子》
公输
“义” 害
墨子
助楚攻宋未果
晓以 大
止楚攻宋成功 ------------- 示以“利”
“力”量 楚王
被迫停止攻宋
现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
论辩性的文言文。 本文文字浅显, 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学 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翻译。
阅读古代经典,一方面要了解古贤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要用 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它。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 趣,鼓励学生克服文字障碍,自主地循文入义,并努力创建民主 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亲近经典的同时,能有自己的思考。
语文学习还要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先秦散文叙事 简洁,字字有味,而本文在记叙论辩的时候,却又不惜笔墨,或 气势如虹,直指主题,或字字珠玑,意蕴悠长。非诵读涵咏不得 其真,非仔细对比不得其味,非还原场境不明其理。结合本文特 点,拟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师小结:墨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其“非攻” “兼爱”
的思想闪烁熠熠光辉。
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程中最辉煌的一页,她
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如儒家的“仁政”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恕道” ;孟子的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兵
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 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 精于思考,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 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同时又以齐王革除弊端, 改良政治的强大魄力侧面烘托了邹忌的治国才能。
文章分“比美”“进谏”“赏谏”“朝齐”四个自然段。 “比美”中的“三问”“三答”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 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 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期”演绎了齐王从善如 流的魄力;“朝齐”中的四国“朝齐”亮出了“战胜于朝廷”
卑之分,讲爱有差等不同,墨子讲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爱人 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 )。儒家讲义,墨子也讲义,但他的 义,即是利,“义可以利人, 故曰义, 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 耕 柱》)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基本原则出发,他主张“尚贤” 、 “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研读中了解墨子在文中的思想, 进而了解墨子其人, 初步
感知诸子散文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传统文化, 用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充实自己的心 灵。
【过程设想】
一 导入课文
由诸子百家导入,简单介绍墨子及其主张。 二 熟悉课文
1 请学生结合注释默看课文,看懂文意
2 切入课文,梳理文脉
转换人物角度用一句话梳理课文。
三 研读课文
1 品一品:墨子说公输的技巧,墨子对“义”的诠释
(驳论点)批驳公输“义”的虚伪性,诠释“义”的内
涵:智、仁、忠、强、知类。层层推理,逻辑严密,咄咄逼
人。
2 练一练:墨子说楚王的技巧,墨子对“利”的理解
在课文《公输》中墨子强调要讲利人的大义,反对伐无罪之 国,并以实际行动来制止战争, 不仅表现了一个思想巨人对时代、 对社会的思考,还以“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 上》)的牺牲精神践行着自己的主张。文本教学资源丰厚,是不 可不重视的经典名篇。
首先,故事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 “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宋顿成危卵之 势,在此关头,墨子只身往楚。先见公输,公输服;再见楚王, 楚王曰“善”;可楚王并未因此而放弃攻宋计划,甚至在推演不 胜的情况下,公输又起杀墨子之心。 再者,墨子不是逞口舌之能的说客, 而是有着博大思想的思 想家,文中的两处论辩集中反映了墨子“兼相爱”的主张。 还有墨子的劝说技巧高超,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 式,论说逻辑严密,类比譬喻,精辟传神。 说公输时,墨子先以“借子杀之”为喻,接着,墨子就抓住 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来做文章,连用五个“不可谓” , 深入揭露对方“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和“义”的虚伪性,层
层推进,句句在理,咄咄逼人之势跃然纸上,使公输盘最终不能 不服。
对楚王, 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 先让他陷入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 的婉转。旁敲侧击,由一个完全有悖事理的情形谈起,看似随性 无意,却突然话锋一转,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 “同类” 的结论。捧人贬己,绵里藏针,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 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 。 【教学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