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进入全过程全要素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申论范文: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申论范文: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申论范文: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申论范文: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四个方面探讨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可行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助力农业发展。

同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其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此外,还要注重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乡村形象。

第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壮大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最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

同时,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与步骤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与步骤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与步骤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素和步骤两个方面展开回答文章。

一、关键要素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关键要素的支撑,下面将介绍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要素。

1. 基础设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关键要素是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包括网络设备、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等方面。

同时,还需完善电力、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为信息的传输和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数据资源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数据资源。

这包括农业生产数据、农村经济数据、农民信息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3. 技术手段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技术手段。

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气象变化等信息,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

4. 人才队伍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第四个关键要素是人才队伍。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能水平,对于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步骤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骤主要包括规划、建设、推广三个阶段,具体如下:1. 规划阶段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是进行规划。

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同时,还需要对农村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依据。

2. 建设阶段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步是进行建设。

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资源的整合和技术手段的引入。

同时,还需要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

3. 推广阶段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步是进行推广。

在这个阶段,需要将信息化的成果向更多的农田和农户推广,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其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其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业信息组织体系。但是对于我 国农业 信息化 的发展现状 , 则需要通过对信 息化水平进行量化 的分析和测度 , 才能准确掌握其发展程度 ; 同时 , 通过对
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 还可以找 出其促进农业经济增 长的作用机制和内
部 机理 。
最早 开始 进行 信 息 化水 平 的量 化 测 度 研 究 的有 马克 卢 普 ( c p ) Mal h 、 u

农 业 信 息 化 水 平 的测 度 及 其 与 农 业 全 要 素 生产 率 的关 系
口于淑 敏 朱 玉春
[ 内容提 要】 本文 以波拉特法 为基 础, 结合我 国农业信息化 的发展 现状 , 设计 出一套 适合 我国农 业信息化水平 测度 的方法体 系, 据此 , 采用 19 2 0 9 8— 0 8年有关信 息化 的指 标数据 对我 国 18 2 0 9 9— 08年 的农 业信 息化 水平进行 了测


引言
农业信息化 , 就是在农业这一社会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中, 采用
现 代化 的信 息技术 手段 和理 念 , 造 一 个更 高效 、 节 约 、 具 有 市场竞 争 创 更 更
力 的可持续性发展产业 。它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 、 农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市场信息化 以及农业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化。信息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 的主要动力 , 农业信息化具备也理应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 支撑农业技术 进 步 。 设社 会 主义新农 村 的重要 和 有效 途 径 ( 小 凤 ,0 9 。截 至 目前 , 建 吴 20 ) 我 国已经初步建立 了从上到下的农业 信息化 队伍 , 形成从 中央到地方的农
所在 。
为结 合实 际 的调 整 和设 计 , 算 得 到 了 19 计 98— 20 0 8年 的我 国农 业信 息化 水 平 ; 三 部分 运 用 第 18 20 9 9— 0 8年 我 国农 业 投 入 和产 出 的 时 间 序 列数 据 , 计 算 出我 国 农业 全要 素 生 产率 的基 在 础上 , 对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农 业 T P进行 了相 F 关 的实 证 回归模 型 分 析 , 而得 出两 者之 间 的 从 影 响关 系 以及 农 业 信 息 化 对 农 业 T P的具 体 F 影 响程 度 ; 四部分 对本 文 的研 究 结果 进 行 了 第 总结 , 相应 的提 出了一些 政 策性 的建议 。 并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27【作者简介】罗涛(1978—),男,讲师,博士,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2019CSLKT3-171)。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罗涛(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 本文采用2005~2014年农业现代化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研究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在逐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但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没有改变以农户个人经营为主的模式,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同样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理论上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现有研究并没有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探讨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Martín,Maria&Juan (2016)指出哥伦比亚农业现代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1]。

农业信息化进程体验

农业信息化进程体验

农业信息化进程体验前言农业信息化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场景,以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农业信息化进程概述1.1 农业信息化定义农业信息化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

1.2 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初始阶段(1978年以前):主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主,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2. 发展阶段(1978年-1999年):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如农业遥感、农业数据库等。

3. 加快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2.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关键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3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从最初的农业生产环节拓展到农业经营、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全程信息化。

三、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3.1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田环境监测、作物生长监测、智能灌溉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3.2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资源调查、农产品市场分析、农业政策制定等方面,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3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实现了农业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处理。

3.4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等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前景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前景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前景农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人类生命离不开的基础产业。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成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农业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能够优化农业供应链、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机信息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首次被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诞生了第一个农业信息化系统。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对农业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应用,简化了农业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个阶段是通讯信息化阶段。

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农业信息化也开始进入通讯信息化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农业信息的传播、共享和交换方面,从而实现了农民间的信息交流和农业大数据的应用。

第三个阶段是智能信息化阶段。

21世纪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进入了智能信息化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智能农业、数字化农业和生态农业方面,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农业信息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

在数据共享和开放方面,国家已经实行了统一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了全国农业信息中心和省级农业信息中心。

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信息化企业和院校,涵盖了农业物联网、无人机应用和智慧农业领域。

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国家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产业化政策,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农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农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新时代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现代化建设方案

新时代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现代化建设方案

新时代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现代化建设方案第一章:智慧农业概述 (2)1.1 智慧农业的定义与发展 (2)1.1.1 智慧农业的定义 (2)1.1.2 智慧农业的发展 (2)1.1.3 生产方式 (3)1.1.4 资源利用 (3)1.1.5 产品质量与安全 (3)1.1.6 市场竞争力 (3)1.1.7 农业产业链整合 (3)第二章: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现状分析 (4)1.1.8 政策环境 (4)1.1.9 技术发展 (4)1.1.10 产业发展 (4)1.1.11 技术层面 (5)1.1.12 政策层面 (5)1.1.13 市场层面 (5)第三章:智慧农业种植管理技术体系构建 (5)第四章:基础设施与设备选型 (7)1.1.14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求,合理布局农业基础设施。

同时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

(7)1.1.15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重绿色环保,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1.1.16 因地制宜,优化配置。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合理配置农业基础设施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1.1.17 注重效益,提升服务。

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效益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7)1.1.18 设备选型原则 (8)1.1.19 设备配置策略 (8)第五章:智慧农业种植管理平台建设 (8)1.1.20 总体架构 (9)1.1.21 技术架构 (9)1.1.22 作物种植管理模块 (9)1.1.23 病虫害防治模块 (9)1.1.24 智能灌溉模块 (9)1.1.25 农产品追溯模块 (9)第六章: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 (10)1.1.26 种植过程监控与调度 (10)1.1.27 病虫害防治与监测 (11)第七章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追溯 (11)1.1.28 概述 (11)1.1.29 构建原则 (12)1.1.30 构建框架 (12)1.1.31 关键环节 (12)1.1.32 概述 (12)1.1.33 信息采集 (13)1.1.34 信息处理 (13)1.1.35 信息共享 (13)第八章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13)1.1.36 监测技术概述 (13)1.1.37 遥感监测技术 (14)1.1.38 地面监测技术 (14)1.1.39 无人机监测技术 (14)1.1.40 土壤保护措施 (14)1.1.41 水资源保护措施 (14)1.1.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1.1.43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5)第九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5)1.1.44 政策法规制定 (15)1.1.45 政策法规实施 (15)1.1.46 标准体系框架 (16)1.1.47 标准体系构建策略 (16)第十章智慧农业种植管理人才培养与推广 (16)1.1.48 背景及意义 (16)1.1.49 创新举措 (17)1.1.50 推广策略 (17)1.1.51 推广路径 (17)第一章:智慧农业概述1.1 智慧农业的定义与发展1.1.1 智慧农业的定义智慧农业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要素、全流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农业方案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农业方案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农业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农业信息化概述 (2)1.2 智能化农业发展背景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 (4)2.1 农业物联网技术 (4)2.2 农业大数据技术 (4)2.3 农业云计算技术 (4)第三章:智能化农业装备与技术 (5)3.1 智能农业传感器 (5)3.1.1 传感器种类及功能 (5)3.1.2 传感器布局与优化 (5)3.2 农业无人机应用 (6)3.2.1 精准施肥 (6)3.2.2 病虫害防治 (6)3.2.3 农田遥感监测 (6)3.3 智能农业 (6)3.3.1 种植 (6)3.3.2 施肥 (6)3.3.3 除草 (6)3.3.4 收割 (6)第四章: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7)4.1 农业信息管理系统 (7)4.2 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7)4.3 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 (7)第五章: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 (8)5.1 智能农业生产监测 (8)5.2 智能农业生产决策 (8)5.3 智能农业病虫害防治 (9)第六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政策法规 (9)6.1 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 (9)6.1.1 法律法规 (9)6.1.2 政策文件 (9)6.1.3 行业标准 (9)6.2 智能化农业政策法规体系 (10)6.2.1 法律法规 (10)6.2.2 政策文件 (10)6.2.3 技术规范 (10)6.3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政策实施 (10)6.3.1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 (10)6.3.2 完善政策体系 (10)6.3.3 强化政策执行 (10)6.3.4 优化政策环境 (10)第七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案例 (11)7.1 粮食作物智能化种植案例 (11)7.1.1 项目背景 (11)7.1.2 技术方案 (11)7.1.3 应用效果 (11)7.2 蔬菜水果智能化种植案例 (11)7.2.1 项目背景 (11)7.2.2 技术方案 (11)7.2.3 应用效果 (12)7.3 畜牧业智能化养殖案例 (12)7.3.1 项目背景 (12)7.3.2 技术方案 (12)7.3.3 应用效果 (12)第八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12)8.1 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2)8.2 智能化农业发展趋势 (13)8.3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 (13)第九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区域发展 (13)9.1 东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13)9.1.1 发展现状 (14)9.1.2 发展策略 (14)9.2 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14)9.2.1 发展现状 (14)9.2.2 发展策略 (14)9.3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14)9.3.1 发展现状 (14)9.3.2 发展策略 (14)第十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策略与建议 (15)10.1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5)10.2 促进智能化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 (15)10.3 完善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政策体系 (15)第一章:引言1.1 农业信息化概述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业市场服务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比例在全国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农业信息化是十分必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一、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农业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指应用信息化技术和市场化手段,通过传承、传播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市场信息、质量标准等信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

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的模式。

1、农业生产方面的现状: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各个环节。

在农作物和动物生产领域,应用遥感技术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和分析,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大棚内的环境、温湿度、光照、CO2浓度等进行监测和控制,智能控制灌溉、施肥等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2、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现状: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也已逐步实现信息化。

在衔接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利用电子商务、农产品追溯系统、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对农产品的生产、存储、运输、流通、销售等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管控,解决信息不对称、失控、信息不透明等流通难题,并由此带来了更好的品牌效应、质量可信度等社会效益。

3、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现状:针对农民群体,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很多地区都普遍开展了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电子商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等方面的示范项目,农村群众生活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升。

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尚杰,张月璠∗㊀(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㊀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产发展,已成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㊂为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助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基于2011 2020年中国31个行政区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BM模型分别测度数字经济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㊂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有较大发展空间;数字经济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存在单一门槛效应㊂因此,建议重视地区间绿色农业经验交流协作,提升农民对于新型数字技术的了解㊁认可和应用;发挥东部地区绿色农业人才优势,加大技术输出,帮助中西部地区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解决中西部地区基本网络㊁道路交通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推动绿色农业产地和消费市场的联系畅通㊂关键词㊀数字经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中图分类号㊀F323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4)08-0200-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47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Studyon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onAgricultural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SHANGJie,ZHANGYue⁃fan㊀(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40)Abstract㊀Thedigitaleconomyenables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hasbecomeanimportantway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greenagriculture.Inordertoexplore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onagricultural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dhelpChina sagri⁃culturalgreentransformation,anindexsystemwasconstructedbasedonthepaneldataof31administrativeregionsinChinafrom2011to2020.EntropymethodandSBMmodelwereusedtomeasuredigitaleconomylevelandagricultural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respectively.Thefixedeffectmodelandthresholdmodelwereintroducedtoanalyze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onagricultural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asabiggapinthedevelopmentofChina sdigitaleconomy,andtherewasalargeroomfordevelopment.Digitaleconomylevelhadapositivepromotingeffectonagricultural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dtherewasasinglethresholdeffectinthisprocess.Therefore,itissuggestedtopayattentiontotheexchangeandcooperationofgreenagricultureexperiencebetweenregions,andimprovefarmers understanding,recognitionandapplicationofnewdigitaltechnologies.Theadvantagesofgreenagriculturaltalentsintheeasternregionshouldbegivenfullplay,theexportoftechnologyshouldbeincreased,andthecentralandwesternregionsneedbehelpedtoattracthigh⁃qualitytalents.Thepopularizationofgreenagriculturalinfrastructureneedstobestrengthenedtosolvethebasicnetworkandroadtrafficproblemsinthecentralandwesternregions,reduceregionaldevelopmentdifferences,andpromotethesmoothconnectionbetweengreenagriculturalproductionareasandconsumermarkets.Keywords㊀Digitaleconomy;Greenagri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FGLB059)㊂作者简介㊀尚杰(1962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㊁生态经济等研究㊂∗通信作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经济㊂收稿日期㊀2023-09-13㊀㊀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绿色化转型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6%[1]㊂但我国过去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高产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要素高投入㊁资源高浪费㊁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2]㊂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愈发严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考验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重要问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实施 数商兴农 和 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㊂此时,如何实现传统农业转型,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农业绿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㊂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经济模式出现变化,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会㊂因此,研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㊂国外关于数字经济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早于国内,Lio等[3]通过农业生产函数实证了信息通信技术和农业生产率存在正向关系且这种正向作用在富裕国家是贫穷国家的两倍㊂Al-Hassan等[4]对加纳帝国东部农户的研究表明基于信息技术的MIS服务对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使用有促进作用㊂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㊂夏显力等均就不同角度对数字经济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㊁本质等进行了分析[5-7]㊂实证研究中,韩海彬等[8]通过门槛模型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TFP)的非线性效应㊂朱秋博等学者分别通过倍差法㊁中介效应等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9-10]㊂也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㊂高杨等[11]通过SBM-ML指数法测算并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TFP)的影响,认为农业信息化对AGTPF具有推动作用,其作用途径主要为技术进步,且该作用的空间相关性逐步增强㊂樊胜岳等[12]学者研究了数字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认为两者之间及相邻省份之间均存在倒 U 形关系且数字化的积极作用存在阈值㊂综上所述,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当前更关注于理论分析研究,而对于数字经济的量化测算和相关实证分析较少;在有关数字经济对农业领域产生影响的研究中,研究对象更多集中于数字经济对农业生产效率和ATFP的影响,较少学者关注数字经济和AGTFP的关系㊂基于此,笔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4,52(8):200-205者聚焦于绿色农业,以数字经济为切入点进行量化研究,测度了中国31个行政区2011 2020年的数字经济和AGTFP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对AGTFP的影响,以及数字经济的作用是否存在门槛效应㊂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为数字经济助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突破粗放式农业生产和资源紧缺的困境,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参考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㊀该研究通过熵值法对我国31个行政区2011 2020年的数字经济水平进行测度㊂表1参考李晓钟等学者构建的数字经济水平评价体系[13-14],从数字基础㊁应用能力㊁产业支撑和发展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共1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㊂数字基础方面,通过互联网宽带接入量㊁网络域名数量㊁长途光缆长度和有线电视用户数4个指标来反映各行政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应用能力,采用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普及率衡量区域数字化应用水平;产业支撑,从相关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和电信产业利润总额衡量数字经济产业化水平;发展能力,主要通过R&D经费投入强度和北大数字惠普金融指数来反映数字经济发展潜力[15]㊂表1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Table1㊀Indicatorsystem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level一级指标Primaryindicators一级指标权重Weightofprimaryindicators二级指标Secondaryindicators二级指标权重Secondaryindi⁃catorweight数据来源Datasources数字基础Digitalfundamentals0.488人均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量(个)0.084‘中国统计年鉴“每百人域名拥有数量(个)0.237‘中国统计年鉴“单位面积长途光缆长度(m)0.087‘中国统计年鉴“有线电视用户比例(%)0.080‘中国统计年鉴“应用能力Applicationcapability0.103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0.047‘中国统计年鉴“互联网普及率(%)0.056‘中国统计年鉴“产业支撑Industrysupport0.277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例(%)0.172‘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电信产业利润总额(亿元)0.105‘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发展能力Developmentcapability0.13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0.08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0.048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标数据㊀㊀该研究基于31个行政区2011 2020年间的数据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㊂2011年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只有0.13,除了北京㊁江苏㊁上海和广东之外,其他行政区的数字经济水平均低于0.25,说明全国各个行政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2020年天津㊁湖北㊁四川等13个行政区的数字经济水平超过了0.25,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达到了0.26㊂总体来看,2011 2020年我国各行政区的数字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其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行政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存在较大差异㊂2011 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步小于0.1的行政区有内蒙古㊁辽宁㊁西藏等6个行政区,这些地区普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且后续发展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建设㊂图1给出了通过自然间断点分析法将2011和2020年31个行政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Dig)划分为5个等级的分布图㊂表2㊀中国31个行政区数字经济水平Table2㊀Digitaleconomylevelof31administrativeregionsinChina省份Province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北京Beijing0.380.410.470.500.600.660.650.650.690.65天津Tianjin0.160.190.200.210.240.250.250.260.270.29河北Hebei0.130.150.170.170.190.190.200.210.230.23山西Shanxi0.100.120.130.140.150.150.150.180.180.20内蒙古InnerMongolia0.070.090.100.110.120.120.120.120.140.14辽宁Liaoning0.150.180.200.200.200.200.210.210.220.23吉林Jilin0.090.110.130.130.140.140.140.160.170.19黑龙江Heilongjiang0.090.110.150.150.150.140.140.150.170.18上海Shanghai0.310.330.350.390.440.450.460.420.450.51江苏Jiangsu0.250.270.320.330.350.350.360.380.400.40浙江Zhejiang0.240.300.280.290.330.350.350.360.370.38安徽Anhui0.110.120.150.160.180.190.210.220.240.26福建Fujian0.160.190.200.210.250.310.400.390.390.32江西Jiangxi0.080.100.120.130.150.150.170.190.220.22山东Shandong0.200.230.280.280.290.290.290.300.300.32河南Henan0.130.150.170.180.200.210.230.250.270.28湖北Hubei0.130.150.170.180.210.210.220.240.270.27接下表10252卷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尚杰等㊀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续表2省份Province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湖南Hunan0.120.140.150.160.180.200.220.220.240.24广东Guangdong0.330.360.410.430.450.480.470.520.550.55广西Guangxi0.090.110.120.130.140.150.160.180.200.21海南Hainan0.060.070.090.110.120.120.160.180.200.19重庆Chongqing0.090.110.120.130.140.150.170.200.210.22四川Sichuan0.140.150.180.190.210.220.230.260.280.29贵州Guizhou0.070.080.100.100.110.120.150.170.200.20云南Yunnan0.090.100.110.110.120.130.140.160.170.18西藏Xizang0.010.030.040.050.050.060.070.080.090.09陕西Shaanxi0.130.140.160.170.180.190.200.220.250.26甘肃Gansu0.050.060.080.080.100.100.120.130.150.16青海Qinghai0.040.060.070.070.080.080.090.120.130.14宁夏Ningxia0.060.080.090.100.110.120.120.160.160.17新疆Xinjiang0.050.070.080.080.100.100.100.120.130.14均值Mean0.130.150.170.180.200.210.220.240.260.26图1㊀2011和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Fig.1㊀Thelevel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in2011and20201.2㊀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㊀由于种植业和林㊁牧㊁渔业在投入㊁产出和生产周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16],该研究以狭义农业为研究对象,参考葛鹏飞等的研究[16-17],采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构造ML指数,利用Stata16.0对AGTFP(Agri)进行测度,具体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其中以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衡量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测算方法参考李波等[18]的研究成果㊂1.3㊀控制变量㊀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数据可得性问题,该研究选择了农业机械作业水平(Mech)㊁种植规模(Are)㊁人力资本(Human)和对外贸易水平(Trade)作为控制变量㊂农业机械作业水平(Mech)用各行政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单位为万kW㊂种植规模(Are)用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农业从业人员数计算人均播种面积表示,单位为公顷/人㊂其中,农业就业人数参考叶初升等[19]的计算方法,用农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乘以乡村人口数计算㊂人力资本(Human)用高中人口占农村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表示㊂对外贸易水平(Trade)用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㊂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㊂表3㊀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Table3㊀Input⁃outputindexsystemofgreen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agriculture指标类型Indicatortype指标名称Indicatorname变量说明Variabledeclaration投入Input土地耕地灌溉面积(103hm2)人力第一产业就业人数ˑ(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人)化肥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万t)农膜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t)农药农药使用量(t)机械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期望产出Expectedoutput经济效益农业总产值(亿元)非期望产出Undesirableoutput生态效益碳排放量(万t)20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表4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Table4㊀Descriptivestatisticsforvariables变量Variable观测值Observations均值Mean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最小值Min最大值MaxAgri3101.2870.7610.2494.014Tech3100.9720.1750.3672.377Bpc3101.3360.7530.2994.014Dig3100.2040.1220.0130.689Mech3102670.0002891.0008.00013353.000Are3100.5430.3420.0842.322Human3100.1410.0360.0400.227Trade3100.2490.2680.0071.4351.4㊀模型设定㊀为研究数字经济对AGTFP的影响,构建如下计量模型:lnAgriit=α1+α1lnDigit+α2lnXit+μi+δt+εit式中:Agri表示AGTFP,为被解释变量;Dig代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核心解释变量,系数α1反映的是其对Agri的影响;Xit表示各个控制变量,α2为各控制变量对Agri的影响系数㊂下标i为不同行政区,t为年份,μi和δ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㊂该文的研究对象为31个行政区划2011 2020年的面板数据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数据来源均在表1中进行了标注㊂AGTFP及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㊂其中个别缺失值采用均值法估计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数字经济对AGTFP的影响分析㊀使用Stata16.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对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见表5㊂表5㊀AGTFP及分解项的基准回归结果Table5㊀BenchmarkregressionresultsforAGTFPanddecompositionterms模型ModellnAgri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lnDig0.744∗∗∗0.109lnMech-0.286∗∗∗0.015lnAre0.2930.182lnHuman0.558∗∗∗0.161lnTrade0.195∗∗0.097_cons5.057∗∗∗0.462N310r20.622㊀注:∗P<0.1,∗∗P<0.05,∗∗∗P<0.01㊂㊀㊀表5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变量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证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AGTFP具有显著促进作用㊂其中,数字经济影响系数为0.744,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是数字经济在和传统产业结合过程中有效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加速了技术传播㊁交流㊁组合和创新㊂二是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了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壁垒,使技术研发转向由需求主导,推动农业技术进步㊂三是数字经济使重要的农业生产信息㊁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生产者更加易得㊂由此,数字经济对AGTFP整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㊂控制变量中,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对AGTFP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整体影响系数为-0.286㊂一方面,农业机械投入增加了对化石资源的需求,产生大量的农业碳排放;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设施的使用容易造成对土地生产潜力的过度开发,破坏农业生态环境,进而对AGTFP产生负面影响[20]㊂种植规模对AGTFP的作用系数为0.293,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并不显著㊂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进行规模化变革,推广专业技术,减少资源浪费[21]㊂人力资本对AGTFP的促进作用显著且其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途径发生作用,影响系数为0.558,但其对我国农业技术无效率问题并无显著作用㊂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我国劳动力素质,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吸收㊁利用先进技术[22],避免通过投入要素堆砌进行低效率农业生产活动㊂对外贸易水平对AGTFP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整体作用系数为0.195㊂作用途径主要是提高技术效率水平,在0.05的水平显著;其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影响系数极小㊂对外贸易促进效率水平进而推动AGTFP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使生产者面对激烈的竞争,主动提质增效,进而推动了AGTFP的增长[23]㊂2.2㊀门槛面板模型分析㊀为了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各行政区AGTFP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该研究选择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设定如下门槛回归模型:lnAgriit=χ0+χ1lnDigitˑI(DigitɤΨ)+χ2lnDigitˑ(Digit>Ψ)+χ3lnXit+μi+δt+εit其中:Ψ为待估门槛值;χ1㊁χ2分别表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不同变量域时对我国AGTFP的影响系数;I(㊃)为示性函数;其他字符含义与基准回归模型相同㊂单一门槛的门槛值为-2.894,对应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0.055,95%置信区间为[-2.907,-2.832]㊂该研究的31个行政区在2011 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不同速度的上升,大部分地区在2011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就已经高于门槛值,进入第二个阶段;只有少部分不发达地区数字经30252卷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尚杰等㊀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济发展水平低于门槛值,2016年全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都超过了0.055,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㊂进一步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当Digɤ0.055时,数字经济对AGTFP的影响系数为0.629;当Dig>0.055时,数字经济对AGTFP的影响系数为0.811,2个阶段Dig对应的P值均为0,结果均通过了检验,证实了假设H4㊂这表明,数字经济对AGTFP确实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在数字经济发展前期,整体水平较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且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数字经济对AGTFP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在数字经济水平高于0.055后,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提高AGTFP的作用显著增强㊂主要原因有3点,其一,规模效应使数字经济的建设投入主要集中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投入相对较少,也就是说,进入数字经济发展第二阶段后开始摊平第一阶段的高成本;其二,数字经济的网络外部效应是以一定规模为前提,只有达到了0.055的2个阶段的临界值,数字经济的网络效应才开始出现正反馈机制;其三,较高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产业结合发挥的乘数效应也在数字经济提升AGTFP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㊂由此,门槛回归结果表现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AGTFP的影响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作用较为缓慢,第二阶段促进作用更为显著㊂表6㊀单一门槛回归结果Table6㊀Singlethresholdregressionresults变量Variable系数Coefficient标准误Standarderrort值P值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interval低值Low高值UplnMech-0.2890.015-19.3000.000-0.318-0.259lnAre0.3530.1811.9500.052-0.0030.708lnHuman0.6160.1603.8500.0000.3010.931lnTrade0.0470.1090.4300.664-0.1670.261lnDigˑI(Digɤ0.055)0.6290.1145.5200.0000.4050.854lnDigˑI(Dig>0.055)0.8110.1097.4100.0000.5951.026_cons5.0640.45611.1000.0004.1675.962样本容量=310;R2=0.633;F=78.522.3㊀稳健性检验㊀前文证实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AGTFP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单一门槛效应㊂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该研究通过更换控制变量的测算方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㊂参考马国群等[24]的研究,对农业机械作业水平采用单位面积机械动力的测度方法重新测算,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㊂该结果和上述门槛回归结果相比,数字经济水平和控制变量的影响系数方向一致且数值相近,显著性水平也基本一致,因此上述模型具有稳健性㊂表7㊀稳健性检验结果Table7㊀Robustnesstestresults变量Variable系数Coefficient标准误Standarderrort值P值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interval低值Low高值UplnMech-0.2860.015-19.0000.000-0.316-0.257lnAre0.1710.1810.9400.347-0.1860.527lnHuman0.6300.1613.9100.0000.3130.947lnTrade0.0400.1100.3700.714-0.1750.256lnDigˑI(Dig<0.055)0.6620.1165.7300.0000.4350.890lnDigˑI(Dig>=0.055)0.8560.1117.6900.0000.6371.075_cons2.6820.4495.9700.0001.7973.566样本容量=310;R2=0.627;F=76.303㊀结论与建议3.1㊀结论㊀该研究在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AGT⁃FP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利用2011 2020年31个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我国AGTFP的影响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同时期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数字经济水平逐渐降低的格局㊂第二,数字经济水平的提高对AGTFP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㊂第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AGTFP的正向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该效应经过检验具有稳健性㊂当数字经济水平高于0.055后,数字经济发展会更加显著提高AGTFP,绿色农业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㊂3.2㊀建议㊀首先,我国绿色农业数字经济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关联特征,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㊂因此,建议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地区的绿色农业经验交流协作,加大网络传播㊁电视直播和播放视频的饱和量,线下开展导师课堂㊁讲座㊁异地实地学习等多种途径开展绿色农业互助学习活动,向传统农业生产者普及数字经济㊁绿色农业㊁生态农业等基本理念,引导农业生产者由传统思维模型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思维模式转变㊂促进农民对新型数字技术的了解和认可,推动数字技术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应用㊂其次,我国东部地区是绿色农业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科技效益溢出效应明显的龙头地区,在充分发挥其绿色农业人40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才优势,不断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大技术输出,帮助中西部地区积极吸引相关高质量人才领域流动㊂一方面,通过人才流动提供高新尖绿色农副产品有序流通发展当地绿色农业,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同步带动周边地区绿色发展㊂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涉农高校开办交叉学科,培养兼具大数据㊁区块链㊁云计算等数字知识和绿色农业知识的新型人才向社会输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绿色农业领域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㊂最后,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该通过充分运用各种力量因素来加强绿色农业基础条件普及,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加强中西部地区绿色农业数字建设来加大对AGTFP的正向促进作用㊂我国西部地区交通不便㊁地广人稀,应根据地区特点制定合理的绿色农业规划,在解决基本网络㊁道路交通问题的同时推动绿色农业产地和消费市场的联系畅通㊂通过政策性补贴和优惠吸引相关互联网企业㊁农业企业入驻,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和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加大各市场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通,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网络效应和乘数效应对绿色农业的正面影响㊂参考文献[1]黄季焜.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18(3):4-15.[2]郭海红,刘新民.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9):66-75.[3]LIOM,LIUMC.ICTandagriculturalproductivity:Evidencefromcross⁃countrydata[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6,34(3):221-228.[4]AL⁃HASSANRM,EGYIRIS,ABAKAHJ.Farmhouseholdlevelimpactsof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basedagriculturalmarketinformationinGhana[J].Journalofdevelopmentandagriculturaleconom⁃ics,2013,5(4):161-167.[5]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6]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7]张在一,毛学峰. 互联网+ 重塑中国农业:表征㊁机制与本质[J].改革,2020(7):134-144.[8]韩海彬,张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8):11-21.[9]朱秋博,白军飞,彭超,等.信息化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9(4):22-40.[10]刘涛,王波,李嘉梁.互联网㊁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J].农村经济,2019(10):129-136.[11]高杨,牛子恒.农业信息化㊁空间溢出效应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SBM-ML指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0):66-75.[12]樊胜岳,李耀龙,马晓杰,等.数字化水平对农业绿色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J].世界农业,2021(12):4-16.[13]李晓钟,李俊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2(2):77-93.[14]慕娟,马立平.中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测度与区域差异[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90-98.[15]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J].经济学,2020,19(4):1401-1418.[16]葛鹏飞,王颂吉,黄秀路.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18,28(5):66-74.[17]李谷成.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 2008年[J].经济学,2014,13(2):537-558.[18]李波,张俊飚,李海鹏.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11,21(8):80-86.[19]叶初升,惠利.农业财政支出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3):48-55.[20]侯孟阳,姚顺波.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J].资源科学,2018,40(12):2475-2486.[21]张永强,蒲晨曦,王珧,等.化肥投入效率测度及归因:来自20个玉米生产省份的面板证据[J].资源科学,2018,40(7):1333-1343.[22]杨文举.引入人力资本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省份经济为例[J].财贸研究,2015,26(2):1-8,84.[23]银西阳,贾小娟,李冬梅.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0):110-119.[24]马国群,谭砚文.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1(5):77-92.50252卷8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尚杰等㊀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我国精准农业发展正取得长足进步。

精准农业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农田、作物、环境等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农业生产全程全要素的精准管理。

其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民收入和农产品质量。

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首先,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建设了全国性的农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实时获取有关气候、土壤、水分等方面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生产管理。

其次,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我国精准农业发展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农机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操作,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准施肥、农药喷洒,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我国政府也积极推行精准农业政策,为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

各地农业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民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对精准农业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然而,我国精准农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科技应用和设备成本较高,不少农民面临着技术应用和设备购买的困难。

此外,一些农民也缺乏对精准农业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需要加强培训和宣传。

同时,由于精准农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数据的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未来,我国精准农业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智慧农业环境下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

智慧农业环境下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

智慧农业环境下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第一章智慧农业概述 (2)1.1 智慧农业的定义与发展 (2)1.1.1 智慧农业的定义 (2)1.1.2 智慧农业的发展 (2)1.1.3 机遇 (2)1.1.4 挑战 (3)第二章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意义 (3)第三章智能传感技术及其应用 (4)1.1.5 智能传感器的选型 (4)1.1.6 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5)1.1.7 传感器网络构建 (5)1.1.8 数据采集 (5)第四章农业机械设备控制系统改造 (6)1.1.9 传感器升级 (6)1.1.10 执行器升级 (6)1.1.11 通信模块升级 (6)1.1.12 控制系统架构优化 (7)1.1.13 控制系统算法优化 (7)1.1.14 人机交互界面升级 (7)第五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8)1.1.15 引言 (8)1.1.16 智能决策算法概述 (8)1.1.17 智能决策算法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 (8)1.1.18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8)1.1.19 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 (9)1.1.20 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9)第六章农业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 (9)1.1.21 故障诊断技术概述 (9)1.1.22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10)1.1.23 维护策略优化 (10)1.1.24 维护策略实施 (10)第七章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的实施策略 (11)1.1.25 需求分析 (11)1.1.26 技术选型 (11)1.1.27 方案设计 (11)1.1.28 项目启动 (12)1.1.29 项目实施 (12)1.1.30 项目验收与运维 (12)1.1.31 项目成果评价 (12)第八章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案例分析 (13)1.1.32 国内成功案例 (13)1.1.33 国外成功案例 (13)第九章智慧农业环境下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趋势 (14)第十章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的政策建议与展望 (15)1.1.3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5)1.1.35 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 (15)1.1.36 优化市场环境 (16)1.1.37 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将助力农业现代化 (16)1.1.38 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6)1.1.39 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改造将引领农业科技创新 (16)第一章智慧农业概述1.1 智慧农业的定义与发展1.1.1 智慧农业的定义智慧农业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要素、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智慧农业2024年农业发展迈向智能化阶段

智慧农业2024年农业发展迈向智能化阶段

定义:物联网技 术是一种基于互 联网、通过信息 传感器设备实现 物品与物品之间 全面感知、可靠 传输和智能处理
的网络技术。
应用领域:在智 慧农业中,物联 网技术主要用于 实现智能化监测、 控制和调度,提 高农业生产效率
和降低成本。
技术特点:物联 网技术具有全面 感知、可靠传输 和智能处理的特 点,能够实现农 业生产全过程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创新:随着物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 农业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
产业链整合:智慧农业的发展促进 了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提高了整个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农业企业带 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智慧农业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化技 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物联网技术, 实现了农产品生 长环境的实时监 测和调控,提高 了农产品的品质 和产量。
智慧农业的应用, 使得农产品在生 产、加工、运输、 销售等环节中都 能够实现智能化 管理,提高了农 业生产的效率和 效益。
智慧农业的应用, 还有助于提高农 业生产的环保和 可持续发展水平, 促进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
传统农业观念的制约:传统农业观 念对智慧农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 约作用,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智慧农业的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鼓励智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企业 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 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智慧农业 能够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智能化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

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

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

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智慧农业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资源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

下面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农业信息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农业信息化开始起步,主要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市场监测等方面,实现了农业信息化的初步应用。

2. 第二阶段:农业互联网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业互联网开始兴起。

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进行农产品交易,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逐渐发展壮大。

3. 第三阶段:智慧农业2010年代中后期至今,智慧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智慧农业通过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实时采集和处理农田、植物、动物等生产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决策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4. 未来展望未来智慧农业将继续发展,重点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环境监测、农田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的精确性和效率。

-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病虫害识别和预测、智能农机的自动化作业等。

-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为智慧农业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分析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 智慧农业与农产品供应链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和质量控制。

总之,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农业信息化、农业互联网和智慧农业三个阶段,未来将继续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农业e时代

农业e时代

较普遍 ,采用地理信息技术 、决策
系 统 技 术 和 网络 技 术 等 ,结 合 地 形 地 貌 、 土 壤 类 型 、化 肥 农 药 使 用 以 及 产 量 等 数 据 绘 制 电 子 地 图 ,提 供
中想象出的生活变为现实。
等方面均有成效。信息化 已全 面融 相 关 信 息 给 施 肥 、 灌 溉 等 专 家支 持 入 农 业 现 代 化 ,表 现 在 农 产 品 的 生 系统 ,可实现 田间施 肥、灌溉、喷
棚 内 ,点 击 鼠 标 即可 远 程 控 制 调 节 棚 内设 施 ; 同 样 无 需 亲 自到 菜 园选 购 ,市 民 通 过 网络 查询 ,可 直 接 获 取 蔬 菜 的全 部 生 产信 息 ,并 下 单 订 购 。 不 出 门就 吃 到 了如 指 掌 的新 鲜 蔬 菜 ,物 联 网技 术 的应 用 ,将 电 影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农 业 信 息 研 究 所 所 长 、博 士 生 导 师 许 世 卫 曾在 接 受 采 访 时 说 ,近 年 来 ,我 国 农 业 信 息 化 成 效 显 著 ,在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应 用 领 域 推 广 、 改 变 农 村 管 理 方 式
FoCUS
从早年 的 “ 村村通工程” ,到后 来 的 信 息 下 乡,再 到 当下各 地 方 兴 未 艾 的 “ 物联 网” 、3 G、 L T E 、云计算 、大数据 分析 等新 一代信 息技 术 的下 乡,我 国的农 业信 息化 经历 了规模 信 息基础设 施
建设 ,到搭 建信 息服务 平 台,再到 实现智 能生产和 经营的发展历程 。信 息化 已成 为促进 传统农 业 向 现代农 业转型升级 的必 由之路 。以示 范为 引领 ,农业 生产 智能化 、经营 网络化 、行政 管理 高效透 明 、

农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添加标题
精准农业的实现
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拓展
精细化农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优化 智能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价格走势 绿色农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 农村电商: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村电商提供更加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
农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广
构建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产 业生态系统
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及前景展望。
介绍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领 域的应用及其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分析农业信息化技术面临的 挑战和机遇,并探讨其未来
发展趋势。
介绍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历程。
举例说明一些新兴信息技术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及其
前景。
感谢您的观看
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始在农 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融合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技术 提供了新的支撑和推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始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和延伸。
创新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和发 展,为现代农业提供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
精准农业
定义: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
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传感器等技术,获取农田信息,实现精准播种、施 肥、灌溉等操作
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等领域
智慧农业
精准种植:根据土地条件和作物需 求,合理种植适宜的作物
产业链完善:农业信息化技术涉及的产业链较长,包括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数据服务、农业咨询等多个 环节,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将更加显著,推动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整体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提供给农民的服务方式。

其主要包括技术指导、种子育种、农药农机、市场信息等多种服务形式。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广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农业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农业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农业发展将更加健康稳定,农民收益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做法、成效、农业生产力、生产成本、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前景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引导社会资源向农业领域倾斜,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社会化的过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过去,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广和实施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区纷纷开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试点工作,通过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农民提供种子、农药、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历史趋势,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深入推进,相信我国农业将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持续提升。

2. 正文2.1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定义和意义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利用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服务。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2316铸剑十载 亮剑农业信息化新征程 农业部信息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

12316铸剑十载 亮剑农业信息化新征程 农业部信息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

12316铸剑十载 亮剑农业信息化新征程农业部信息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本刊记者 温 婧 孙海龙编者按随着“互联网+”、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与三农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不断加速深度融合,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整合与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科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大力增强亿万农民群众精准脱贫致富的先导力量。

基于这样一种战略考量与民心所向,十年来,12316很快从认识到实践、从启用到成功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已由一个农业系统的专用公益服务号码发展成为面向全国、服务三农、驱动创新、影响决策的权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12316)。

十载铸“利剑”,“亮剑”正当时。

作为农业系统优秀品牌的12316,如何在下一个十年更好地续写服务三农、助力农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与科学探索,让农村更美丽、农业更发达、农民更富裕,值得我们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思考。

鉴此,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信息化》杂志近期专访了农业部信息中心负责人。

一、12316推出的背景、发展进程与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价值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张兴旺在主持12316答记者问仪式上主要围绕12316的十年历史经纬和未来展望作了言简意赅的基本介绍: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的要求,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在这个大背景下,2006年农业部向当时的信息产业部正式申请开通了 “ 12316”(全称: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性服务专用号码)。

当时12316仅是一个电话号码,主要是考虑怎么样方便农民遇到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时投诉举报,更方便政府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等基本信息需求。

随着全国城乡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网络宽带的加快普及,“电话+电脑+电视”的“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得到快速推广。

经过10年的艰辛探索与大力发展,目前,12316实际上已经远不是一条电话线,它已经发展成为政府部门转变服务方式、加强服务农民、密切政群关系的重要载体。

同时,它也成为转变农业部门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病虫害远程诊断等领域均可依托网络12316完全实现。

咨询工程师(投资)2023年继续教育数字乡村、农村电子商务与智慧农业

咨询工程师(投资)2023年继续教育数字乡村、农村电子商务与智慧农业

咨询工程师(投资)2023年继续教育数字乡村、农村电子商务与智慧农业一、判断题(每题 8 分,共 6 题,总分 48 分)1、精准农业强调的是基于农业动植物和空间环境等信息的变化而采取的精细投入管理()正确答案A2、智慧农业强调的是通过综合运用智能技术,提高人类对农业系统综合管控能力水平。

()正确答案A3、1-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正确答案A4、2-数字农业强调的是通过在机器上运用各类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提高机器装备对农业各环节的智能化操控能力水平()正确答案B5、智慧种业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在种业育、繁、推、管、服等多个领域创新应用,引领种业产业进入智慧化时代。

()正确答案A6、智慧农业是通过将农业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数字化,进而实现农业科学决策和数字化管理()•正确答案B二、单选题(每题 8 分,共 6 题,总分 48 分)7、什么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正确答案A8、发展智慧农业面临的困难问题:是“最初一公里”问题突出、是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是标准和检测发展滞后、()。

正确答案D9、国际组织、发达国家推进数字乡村的经验做法:是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是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更好利用各类资源,减少环境负面影响()正确答案C10、日本采取政策引导与信息技术支撑的联动发展模式,其总体思路是通过颁布针对乡村的数字化政策,包括农技服务、农业生产、()正确答案B11、我国的农村电商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历经早期()、在线交易阶段和农村电商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正确答案A12、智慧农业包括: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正确答案A三、多选题(每题 8 分,共 3 题,总分 24 分)13、1-美国经验推进数字乡村的经验做法()正确答案ABCD14、什么是数字乡村()正确答案ABC15、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正确答案AB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信息化进入全过程全要素发展阶段农业信息化进入全过程全要素发展阶段涉农信息服务临重大商机记者胡虎贴有二维码标识的蔬菜在很多超市成为抢手货。

编者按:6月18日,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江苏宜兴召开。

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目标,坚持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突出重点、统筹协同原则,力争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信息服务灵活便捷,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

此次会议无疑将带动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市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村通工程、信息下乡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运营商应当如何谋划推进方略呢?信息化成农业农村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

从2004年到2013年,连续10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提出了指导或要求,信息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支撑。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纲要》,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水平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这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

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国农业网站数量已达3.1万多家,其中政府建立的有4000多家。

全国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70%以上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乡村信息服务站点逾100万个。

《农民日报》近日报道称,我国农业信息化已从过去单纯注重硬件投入进入到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建设并重,从单纯应用互联网到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组装,从单纯提供信息服务到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全过程和全要素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告诉《人民邮电》报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推出“金农”工程以来,国家对推进涉农信息化建设可以说相当重视。

各相关部委从基础建设入手,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从三电合一、村通工程、电脑下乡、信息下乡到人员培训,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已建成能力大量闲置,应用效果不佳,例如中组部前些年大力建设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

为了解决有网无用的问题,后来与商务部合建新农村商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目标用户大规模应用的情况。

下一步,要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应当从应用创新破题。

应用创新日益聚焦现代农企如果说前些年,农村信息化的重点还更多集中在基础设施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搜集与服务平台的搭建,那么,移动互联、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的出现,将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直接带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线,让身处田间地头的农户感受到信息化应用创新实实在在的“甜头”。

近年来,精准农业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推广。

在新疆、黑龙江等地农场,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农机在上一年秋收作业时,定位取土样、监测作物产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后,能以地图为基础编制出播种、施肥实施程序。

来年春播时,农场工人只需将数据卡插入农机监控器,借助测速传感器等,就能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自动完成变量播种和施肥。

整地时,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自动控制的大马力拖拉机,耕地千米误差小于2.54厘米。

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开始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

北京、江苏无锡等地,一些大型奶牛场引进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先进挤奶机器人;山东省“智能大棚”的建设已经覆盖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并在潍坊、临沂等多个地市推广,其中济南、滨州等地已准备规模化发展。

依靠物联网实现了“智能养殖”的江苏宜兴蟹农说,通过对养殖水质的智能控制,每亩可增产螃蟹10%~15%。

给食用菌车间安装了远程控制系统的山东齐河康瑞源食用菌有限公司,实现了食用菌的精细化种植,用工数从原来的100多人减少到57人,生产成本降低了30%,并且由于食用菌成品率高,价格上涨了10%,产量增加了12%,纯利润提高20%以上。

今年5月,农业部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点建设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以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

涉农电商催生新型“信息农民”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改变着农业的发展路径,更改变了农民的面貌和素质。

农民“触”网后,加速成长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正在壮大。

2006年末,江苏睢宁县沙集镇农民孙寒尝试在淘宝网上开店创业,试销简易拼装家具获得成功。

到2012年6月,睢宁县在淘宝网共开有网店5500家,其中,沙集镇有3040家,包括天猫商城店126家。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农民网店(含县)总数为131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电商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元~5000元之间,“触网”农民收入远超普通农民。

类似的情况在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农村纷纷涌现。

浙江遂昌县是政府与淘宝网合作,以协会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在淘宝大平台开设第一个县级馆,构建了一个诚信、质量保障、交易可追溯的体系。

浙江义乌的青岩刘村是利用全国乃至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淘宝村助力实现了城镇化。

福建安溪的中闽弘泰,是利用网店的经营手段结合当地铁观音茶叶原产地的优势,短短几年就打造出了茶叶电商界响当当的知名品牌。

浙江缙云县北山村的主导产业是户外运动用品,带头人吕振鸿走的是品牌运营和渠道管理的模式,旗下有百十家网店经营他的“北山狼”品牌,拿到订单后,有十多个代工厂进行生产。

福建南安农民企业家潘春来自己做了一个集农村电子政务、电子村务、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世纪之村,并在各地村镇开设发展了两万多个信息点,开辟了以龙头企业自下而上驱动农村信息化的兰田模式。

由于网络与电商的介入,农产品经营方式正由“先产后销”向“先销后产”转变。

在四川省北川县,通过北川维斯特电子交易市场,农民将自己种的木耳、当归等特色农产品销到了山东、北京等地,销路宽了,价格高了,更重要的是,信息通了,生产更有针对性、组织性。

北川县农办负责人表示,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多元。

运营商应创新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农业信息化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村通工程到信息下乡,电信运营商担负了农村信息化的众多任务;而从信息下乡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运营商应当如何推进呢?一直以来,运营商都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先锋和主力军。

农业部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

吉林省在“12316”热线平台、短(彩)信平台、乡镇网站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上,探索建立了“农业部门主导、电信企业投资建设、双方共同或委托第三方运维”的工作机制,目前各平台依靠自身运营收入即可实现业务拓展。

浙江省与通信运营商签订农村示范点建设、降低农民短信费用等合作协议,政府实际承担的每条短信费用不到1分钱,浙江移动公司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用于硬件平台建设,电信公司对全省4300个贫困村信息服务点降低宽带接入资费,并免费提供接入设备。

一方面,运营商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市场信息走向对称,帮助亿万个体农户连接到网络大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对运营商来说也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过去,运营商特别强调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前后,运营商又花了很大代价推动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和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搭建,比如浙江“农民信箱”、吉林“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但更多的是属于公益性投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商用级产品还不多。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日益作为生产经营信息化重要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

不少专家认为,运营商挟“大屏低价智能终端+3G网络+信息应用平台”的优势,完全有实力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涉农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整合者。

以山东移动蔬菜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为例,借助二维码追溯系统,消费者购买蔬菜时,只需用手机“扫码”,即可随时随地上网查询产品认证状况等信息;农民通过这一系统树立了蔬菜品牌,好货卖了好价钱,实现了增产增收;而运营商也就把控了产业链,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多的信息化应用,在全国率先让蔬菜进入拍码时代,实现了对蔬菜“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控。

专家建议,针对农村涉农企业的旺盛信息需求,运营商应将增值服务商、内容服务商等整合在一起,向产业链合作伙伴提供服务,让大家投资见效,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但这些都需要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

比如,着眼于拉动农村、农业信息消费,国家应出台涉农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

一是对农户上网及购买信息服务实行补贴,包括对互联网接入、农户购买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终端设备、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所付信息服务费等,建议给予50%左右的费用补贴。

二是对应用信息化技术产品实行补贴。

例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自主选择政府推荐名单内的产品,一旦使用就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先使用者的购买成本。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农业现代化为运营商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和领域,并期待着有志创新者大展身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