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人与菊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3月第20卷第2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 ong ji ang V ocationa l Insti tute o f Eco l og ica l Eng ineer i ng M ar .2007V o.l 20N o .2

论古代文人与菊的文化内涵

陈蕴鸾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5)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菊从最初的药用花卉,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其文化意蕴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对菊的吟咏、赞叹之中,历代文人常借菊抒怀,或比颂高洁,卓而不群;亦或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有抒发友

谊,怀思亲友;也有慨叹迟暮,感伤孤独。从而使菊成为不同境遇中的文人的象征,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菊;古代文人;象征;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7-01-12

作者简介:陈蕴鸾(1977-),女,江苏南通人,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文化史研究。

菊花是原产于我国的传统花卉,有着悠久的栽培与观赏历史。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关于菊花的记载,5礼记#月令6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05尔雅#释草6云:/鞠,治蔷也。0治蔷,即今之秋菊。最初,人们种植菊花主要是为了药用。到了魏晋时期,菊已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被载种于华堂周围。菊花因其开于群芳凋零的深秋,花色艳丽,花香清新淡雅,花姿隽美多变,倍受文人雅士的推崇,成为吟咏、赞美的对象。古代文人在对菊花的不断吟咏中,对菊的精神意蕴不断阐发,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

1 比颂高洁,卓而不群

菊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花卉,其花期晚于众卉,独荣于万物萧疏的深秋,有着傲寒凌霜、卓而不群的禀性气质。在艺物比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古代文人常将菊比作具有高洁德操的君子。屈原则是赋予菊高洁内涵的第一人,5离骚6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0,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美好德操的培养,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在5九歌#礼魂6中,又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0,将兰与菊并称,因其共有的禀赋,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

汉魏以来,文人雅士认同了屈原对菊的精神品质的赞颂,并进一步加以阐述。东晋卢谌在其5菊花赋6中赞之曰:/何斯草之特伟,涉节变而不伤。超松柏之寒茂,越芝英之众芳。0南朝卞伯玉的5菊赋6曰:/不履苦而渝操,不在同而表淑。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振劲朔以扬绿,含凝露而吐英。0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使菊独步古今的人物,那就是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0的陶渊明。5晋书#阮籍传6言:/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0[1]而陶渊明就处在这样一个晋宋易代之际,曾先后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虽怀有大济苍生、匡时济世之志,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最终归隐。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菊成为诗人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世界的寄托。诗人种菊,食菊,赏菊,颂菊:/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0、/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0,托物言志,以物缘情,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诗人作为一个怀有/修齐治平0之志的中国古代文人,辞官归隐实属无奈之举,心中充满矛盾与痛苦。于是,菊又成了诗人寻求平静心态,遗世忘情的最好慰藉:/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0而5饮酒6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0更是将诗人悠然的心境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0[2]虽然陶渊明以菊入诗的只有5首,但由于其高洁脱俗的人品与菊的品性是如此相似,其诗更是达到了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使菊被赋予了隐逸的意蕴,并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此后,菊花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与隐逸文化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成为隐士的象征。2 坚守气节,不屈不挠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它所强调的是入世,主张/学以致用0,/身体力行0,/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0。以/安国家,定社稷,序人民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3]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而菊花在众芳凋谢、万木摇落之时,香气依然,自开至谢,花朵终抱枝不落,这恰恰是隐含了儒家文化中执着追求、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文人在对菊花的歌咏中,寄托了他们高尚的情怀,也为菊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不屈的精神和慨然自守的气节。

中华民族是一个看重气节的民族,每当国家危亡、外敌入侵之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子往往挺身而出,拯救民族与国家的危难。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0[4]历史上的祖逖、岳飞、陆游、文天祥、史可法、张苍水等,都是坚守气节和民族不屈精神的文人典范。而他们所留下的或多或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仁人志士对菊的赞颂。/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0(陆游5陶渊明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盖以菊配松也余读而感之因赋此诗6)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怀有光复北方的雄心壮志,怎奈朝廷偏安一隅,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唯有以菊花抒怀,

)

120)

将它作为志士仁人的化身,表现出高情幽贞、大节刚凛的气节。南宋宰相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虽欲极力挽回败局,无奈大势已去,南宋即将灭亡。/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0(5重阳6)。故国、君王已不复存在,然而诗人宁死也不向元统治者屈服,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人格修养。

此外,借菊抒情,高扬民族气节的还有明末爱国文人张煌言(号苍水),其投笔从戎,与清廷进行了长达十九年的斗争,最终因叛徒出卖,被俘,英勇就义。在长期艰苦的抗清斗争中,他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其在5野人饷菊有感6中写到: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0诗人以菊自况,借以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品格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3抒发友谊,怀思亲友

菊在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汉魏之际就有了相关记载。5西京杂记6卷三记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0[5]而吴均在5续齐谐记6更是记载了重阳节的起源:/桓景从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从其言,举家登山,夕还鸡犬俱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0[6]自汉代以来,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已成为一种习俗。于是,在这种登高宴饮的活动中,文人雅士与亲朋好友结伴而行,相聚欢饮,畅意达情。此时的菊花除了避邪健身之外,又包容了畅咏友谊、抒发怀思的文化内涵。

重阳前后,菊花冒寒绽放,在篱畦庭院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致。文人雅士三五对坐,把酒临风,共赏菊花。对菊吟咏,或表达朋友相聚的欢娱/一为吴郡守,不觉菊花开。始有故园思,且喜众宾来0(韦应物5九日6),/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0(独孤及5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6);或相期饮酒之约/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0(王维5送崔兴宗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0(孟浩然5过故人庄6),/更待菊黄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0(白居易5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6)。此时的菊花不仅仅作为观赏对象,更是传达出了朋友间心心相惜的诚挚友情。

然而在人生之中,团聚的欢娱是短暂的,又总要面对许多无奈的离别。重阳之时,若适逢客居异乡,离别亲友,独对菊花难免触景生情,思念起故乡亲友来。这里有别亲离乡的惆怅:/况借他蜗舍,兼无自菊篱。登高转惆怅,回首也风吹0 (裴说5客中重阳6);/青枫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自恨不如湘浦雁,春来即是北归时0(张谓5辰阳即事6);/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又是江南离别处,烟黄吹雁不成行0(方岳5九日道中凄然忆潘分阝老之句6)。离别之情就像是挥之不去的月光,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上,睹物伤情,倍感凄凉,这时的菊花则多了一丝淡淡的感伤。又有殷切的思念:如庾信的5秋日诗6:/苍茫望落景,羁旅对穷秋。赖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0江总的:/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0(5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诗6)。郑絪的5九日登高怀邵二6:/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0孔平仲的5对菊有怀郎祖仁6:/庭下金铃菊,花开已十分。多情能惠我,对景独思君。0诗人把自我情感投射到菊花上,将对故园的依恋,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慨叹迟暮,感伤孤独

在古代,文人受儒家/立德、立言、立功0思想的影响,常以道自任,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家(乡村宗法)与国(皇室血缘)黏合在一起,达到君臣父子的同构、天下和谐[7]。而要实现自身的抱负,那就要选择出仕,但仕途艰险,未必能够一帆风顺。虽怀有远大理想,想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可未必能得到君王的看重,大多数人往往是年华已老而功业未显。面对人生的失意,理想的难以实现,文人只有借物咏怀。而菊花开于秋天之末,万物萧瑟之时,这恰与文人的失意心境形成了一个契合点。因此,古代文人在对菊的吟咏之中,使菊又多了一层慨叹迟暮、感伤孤独的内涵。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求。0李白的这首5感遇6诗影射了诗人自身的怀才不遇,凋残飘落之菊便成了失意文人的象征,与多数文人产生共鸣。身处中唐之际的白居易与李白有着相同的生命感慨,作为一个/志在兼济0的有识之士,因文章触怒权贵而获罪,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江州之贬,是白居易一生所受的最大一次打击,而白居易借司马职务清闲,借九江、庐山风景以及佛道哲学,尽量宽解自己[8]。但诗人始终对功业不能释怀,及至晚年作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之时仍摆脱不了对现实的失落之情,以致对人生的迟暮和孤独产生了无尽的感慨。诗人也以菊作为感情的一个触发点,来抒发自己的感伤情怀:/红叶树飘风起后,白发人立月明中。前头更有萧条物,老菊衰兰三两丛。0 (5杪秋独夜6);/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0(5晚秋夜6)。此时的白居易已是垂垂老矣,不再有年少的自适与洒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生命短暂、命运坎坷之悲。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5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

[3][战国]曾参,子思.大学#中庸[M].西安:陕西旅游出

版社,2003:13.

[4][春秋]孔丘.论语[M].阎韬,马智强,注评.南京:凤凰

出版社,2006:173.

[5][晋]葛洪.西京杂记[M].外二十一种卷三,四库笔记小

说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王根林,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9:1007.

[7]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03.

[8]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110.

责任编辑:富春凯

)

1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