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

道家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
道家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

道家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

兹按陈撄宁先生《口诀钩玄录》和《金丹三十论》将“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总结如下:

1、其未得而求传,莫不指天日、出肺肝、誓守玄律、不背师训;一授诀,而权即操之于彼矣,或矜名、或炫能、或尚意气、或溺亲爱、或施济而动猜疑、或放恣而于罪戾。究所从来,玉石俱焚。呜呼!可不惧哉!!

2、多收一个徒弟,就多一层烦恼。设若你没有超群的毅力,绝顶的聪明,深宏的德量,结果定归失败。到了失败以后,不咎自己资格欠缺,却怪为师者妄语,口诀不灵。因此非遇载道之器,不肯轻传。

3、凡事若得来容易人是否有诚恳之心志,所以不肯轻传。

4、有几种秘术,虽能速获神效,而未免惊世骇俗,易招毁谤。若一显扬,必生反动,对于实行上大有障碍,宁可秘而藏之,免致门外汉乱加批评,因此不肯轻传。

5、已经千辛万苦,得受口诀,但因环境不佳,经济困难,未能实行用功修炼,只得根据人类互助之原则,寻觅一个有财力可以帮助自己修道的人,而后传之。但其人虽有财力可以助我,而品德欠优,不足为载道之器者,照例亦不许传授。

6、为师者当日学得口诀时,必定要发一种誓词,如“不许妄传匪人,若妄传者,必遭灾祸”等语,尚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如“生受人天之诛,死受地狱之苦”等语。因此为师者,日后传人,都是战战兢兢,恐怕自己偶不小心,犯了誓语,所以不肯轻传。

7、为师者自己当日得传口诀,很不容易。或经过许多岁月,或历过许多艰辛,或受过许多磨折,最后方能得诀归来。从此他就认定了自己生平所经历之过程,就是普通一般初学人的榜样。设若你所经历者,不合于他自己当日之过程,他以为太便宜于你,非普通学人之本分,因此不肯轻传。

8、运气按摩,针灸点穴,这都是他们一生衣食之资,你若没有相当的报酬,决不能得到他们的口诀。

9、有专以救济为怀,不靠此谋生者,虽不吝于传人,但学者亦不许营业。若私自收人家报酬,又违背他们的戒律,连累师父,所以不肯轻传。

10、一者恐怕徒弟学会了要打师父,二者徒弟不能担负养活师父一家的重大责任。

11、设若你不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你就莫想得他丝毫真诀。就是怕让外国人得著,去拼命死炼。假使他们一旦炼成功,真似虎之添翼,我们中华民族,更要望尘莫及了。不如保留这点老祖宗的遗传,尚有几分希望。将来或可以拿肉体炼出的神通,打倒科学战争的利器,降伏一般嗜杀的魔王。因此不肯轻传。

12、一般宗教家,常感觉自己教义之空疏,不足资以号召,每每利用神仙之学说,混合于其教义内,以装饰自己之门庭。完全公开,让彼等得知。其合意者,则作为彼等资以号召之材料;其不合意者,则假借仙佛名义,胡乱批评,贻误后学。是未见公开之利,而先受公开之害。因此不肯轻传。

13、所患者就是新式教徒,志在侵略,每欲将他教之特长,以及神仙家之秘术,尽收摄于己教范围之内,以造成他们的新教义。显宗能容纳者,即入于显宗;显宗不能容纳者,概归于密宗。其手段譬如商家之盘店,把我们店面的招牌取下,又把我们店中存货搬到他们店中,改换他们的招牌,出售于市,并且大登广告,说是他们本厂制造的。假使此计一朝实行,中华民族自古相传之道术,就要被他们销减干净。因此不肯轻传。

撄宁按:何人为贤,何人非贤,若不经过长时期之审察,决难断定,甚至有终身相交,结果仍自悔无知人之明者,此论所云“择弟更难于寻师”确是实情。若问如何资格方为载道之器,颇不易言。倘能得英雄气魄与菩萨心肠兼而有之者,最合资格;不得已而思其次,亦要当得起“君子人”三个字的名称,否则恐于仙道无缘矣。

和密法口诀不能轻传理由基本一样,,,能说是“道”,不慈悲吗?

密法中,佛讲如果师父考察徒弟而轻易传**** ,,,师父下地狱。。。

道家十二段锦图解

【道家十二段锦】图解 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 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各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 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 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 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 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 暗记鼻息九次,微敬呼吸,不宜有声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 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微摆撼天柱。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 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声吞下。 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 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 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 脐轮即脐丹田。

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 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各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十二图附后: 第一段: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或大方凳或床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轻细无声)10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脊梁挺直,腰不可软),身不可向后倚靠。 注:握固,气功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第二段: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同时做)。 第三段: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 9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左右指同时弹击24次。 第四段:微摆摇天柱。 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24次。 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第五段: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道家养生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是余恩师著名武术家陈盛甫(1902-1996)教授生前所授系列养生功法之一。其后,余师事民间中医、针灸名家郝文圣(1906-1998)老先生研习其家传傅青主(傅山,道教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医学及养生功法。余在习武研医之余,根据师传,结合传统中医学理论及自身修习之体悟,详加推究,每有所得。二位恩师均驾鹤西去,感慨之余,特将此“十二段锦”整理成文,尝试用现代语言来诠释传统养生功法。一来缅怀恩师于九泉;二来此术过去虽有介绍,大多照录原书,且文理坚涩,无详细解说,使学者难以明了。也许是因道门须师传口授之故吧;三来使此养生法奇术得以普及推广,为提高全民体质聊尽绵薄之力。不妥之处,敬请行家里手多加斧正耳! “十二段锦”是从古代的“八段锦”推演变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一个分支,是导引式气功锻炼方法,是吐故纳新之术。在宋代医学巨著《圣济总录·导引》中指出:“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然后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强壮,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明代的《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亦明确指出:“每日频行,必神清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其它,如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宋·陈直撰·元邹铉续编的《寿亲养老新书》、明·高濂的《遵生八笺》,近代1957年人体版的《八段锦》、《易筋经》等著作均有论述。可见,导引类的健身方法,

经常行之,对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了。“十二段锦”便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优秀功法之一。 “十二段锦”功法可以说是为打通人体经络的两大主干线任、督两脉,使任、督两脉实现“小周天”运行而精心设计的一套十分巧妙的“气功打通法”。被道家视为修真入门的必修功法,功夫完成,身内功夫已是做足,已身正是:百节通畅元阳旺,九窍玲珑透体顺。其真义非师传口授,不能妄猜。故曰:饶君聪慧过颜闵,未遇明师莫强猜。其珍贵可想而知了。 何以名之为“十二段锦”呢?“段”在此意为节;“锦”则为精心选择、合理编排、巧妙构思,从而形成的一组巧夺天工的动作组合;又因其共有十二个动作组合而成,故名曰:“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道家十二段锦总决(附图)

道家十二段锦总决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三分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轮转两脚放舒伸 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潺潺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以上是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各图详注,各决自无差错。

第一图盘腿而坐紧闭双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第二图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声。

第三图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计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所义之手,移两手掌擦耳,以第二指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共弹四十八乃放手握固。 第四图微摆撼天柱。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第五图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三分咽龙行虎自奔。赤龙即舌,以舍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予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潺潺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第六图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错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乃收受握固。

道家十二段锦强身健体

道家十二段锦强身健体 之前一篇文章《道家十二段锦的修炼》有提到关于道家十二段锦该如何进行修炼和对道家十二段锦进行简单的介绍,至于修炼道家十二段锦的目的则是为了强身健体。 在道家文化中以修道包括气功为主题影响着当今世界,道家十二段锦就是以气功为主要模式,通过炼气的方法,来调节体内,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这是道家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遗产,是十分珍贵的,它凝聚着几千年来无数道家传人的心血结晶,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瑰宝。 (文自简单购中国, 谢谢阅读) 《道家十二段锦的介绍》中提到它是气功的延伸,是在修真过程中的初级范畴。气功最早见于晋朝时期,但是词义狭窄,并没有被广泛的采用,到了清朝,只在武术方面被广泛使用。练武之人需先练气,这是当时人的想法。直到解放后,气功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老者喜欢通过练气功不管是太极拳还是道家十二段锦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道家十二段锦又称“文八段锦”,在清代被嵩山少林寺僧作为主

要练功内容之一,现已被广大练功者采用,作为内功锻炼法之一。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道家十二段锦是由十二节动作组合而成的健身运动法,这样的功法虽然简单,但是它真的可以使练功者健康益寿,强身健体、防衰老。道家十二段锦是导引式气功锻炼方法,是吐故纳新之术。它可以为人体打通经络的两大主干线任督二脉,使任督二脉实现“小周天”运行而精心设计的一套非常精巧的“气功打通法”,被道家视为修真入门的必修功法。 道家十二段锦的修炼,必须按照十二段锦原本就有的顺序进行,不能进行跳跃式的,这样就没有办法达到研究者所研究出来的目的,也就无法答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根据《道家十二段锦》的里的十二段顺序进行有规律的练习,就能通过十二段锦来调息凝神,培养真气,贯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大脑皮层保护性的抑制力量,从而使身体内部的固有潜能得以挖掘,发挥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治疗,自我重建等一系列自我疗能, 达到防病治病、美容健体、延年益寿的良好效果。

道家养生功 养生功法介绍

道家养生功养生功法介绍 道家养生功养生功法介绍,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道家养生功养生功法介绍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道家养生功 练功的姿势:坐、立、行、卧无论用何势皆可修炼,修炼前均要宽衣松带,最好用松紧带裤。如《摄生三要》中说,“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种种施为;须端祥闲泰,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 体弱多病、尤大病元气已伤者,先采用卧式为好。神经衰弱、夜不能寐,可用练功引导入睡;高血压患者,多用卧式,易于放松。 卧式分平卧式、左侧卧、右侧卧等。 平卧式:全身仰卧,男者左脚放于右脚背上,女者右脚交放于左脚背上,两手分放于身体两侧。 右侧卧:体右侧卧,左腿自然蜷曲,放在右腿上,右腿自然伸直,右臂曲肘,将右掌心放于右面部耳旁,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上。

左侧卧:体左侧卧,手脚上下位置与右侧卧相反。 站式: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合掌十指相对,屈肘,拇指向胸,竖掌于两乳之间膻中穴。唇齿自然相合,两眼垂帘闭目,微露一线之光。 养生功法介绍 姿式已摆好,炉、鼎、药、火已备齐,就可以开始炼丹了。首先清心静气,全身放松。两眼垂帘闭目,微露一线之光,内视两眉之间上丹田之印堂穴(主神),意念一气往下行,沿任脉经两乳中间的中丹田之膻中穴(主精),过中脘、肚脐直到小腹气海穴之下丹田(主气)。即已将精、气、神三品上药装入鼎内。先以武火烹炼,继以文火温养。又曰:“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小腹而已”。通俗之说:注视下丹田,就是一心想着它,内视看着它,用耳听着它,用鼻嗅着它。即诱导大脑人静,意守下丹田,如鸡孵蛋,如猫候鼠,一心不乱,一意不散,,如心意散乱,可默念“意守丹田身体好”或“意守丹仍能治病”……慢慢即可排除杂念而入静,仍可继续烹炼。 请务必注意,一定用意识引导,将上丹田之神,中丹田之精、下丹田之气,聚于鼎内(小腹)。如果鼎中没有精、气、神三药,就形成一个空铛,只会把铛烧坏而炼不出丹来。也易于出偏差,造成来得益而先受害之后果。

道家养生功法中华昆仑仙宗道功研究会

普傳班教材「道家養生功法」架構道理郭德孟 (轉載自中華崑崙仙宗道功研究會101年會刊) (壹)空氣、炁與煉氣 煉氣功夫就是氣功,氣是真氣古字為炁,空氣與炁不同,空氣是用口鼻呼吸的大氣,用肺呼吸由肺部換氣,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氧氣在血液中運輸交換,完成新陳代謝,順暢的呼吸,會讓血液補充足夠的氧氣,以供應身體的使用,保證生命的正常運行。炁是電磁波,是電能,是浩然正氣通行於身體,可在經絡中測試到。而煉氣時腦波與經脈系統、心臟脈波產生共振,活化全身細胞。進一步當體內的電磁波與體外的電磁波發生共振,人體的能和地球的頻率、電磁場,以及宇宙的電層產生相應,就是古人所講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靜坐煉炁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空氣經由呼吸,真氣經由共振,維持生命的正常運行。用肺呼吸道家稱後天氣,道家稱真氣為先天氣,由腹式呼吸激發真氣是煉氣功夫,煉氣功夫就是氣功或炁功。 (貳) 道家、佛家靜坐與煉氣 靜坐是一種功夫,是坐功,但須身靜、心靜才可靜坐,身心不靜,必生雜念無法靜坐。雜念來自慾望,修養心性,戒貪、嗔、癡,使心平氣和精神愉快才可靜坐。道家玄門講坐靜,用吐納、咒語、內視意守、意念導引去除雜念入靜,靜而後定,定能生慧。佛家空門講坐禪,四大皆空,坐禪用念佛、數息、用眼觀鼻,鼻觀心等方法入靜,進入無我境界,靜而後定,定能生慧。佛家坐禪道家坐靜殊途同歸,都要求靜坐入靜,進入無我境界時,無雜念,無雜音,渺渺冥冥,是天人合一。 道家玄門靜坐時用吐納、咒語、內視意守、意念導引等方法去除雜念入靜,去除雜念入靜的過程就是煉炁。道家玄門靜坐先煉炁健身後,求定而生慧。 吐納即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可以激發氣感,腹式呼吸法係指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咒語即屬音頻共振,內視意守即“返光內照”,方法是內視意守身體內部穴位、關竅,激發強化體內該點的能量,該點穴位能量會擴大到整條經脈。為單獨強化腦部的能量,可內視意守於腦部中心,腦下垂體,松果體或四丘體等部位。意念導引即導氣運行,在人體內部不同穴位關竅,用內視或意念導引由點連成線,由線而面,由面而體來強化人體內部原有的能量輸送的基本系統,在能量輸送的基本系統的路徑上導氣運行,能量輸送的基本系統有經絡系統,骨骼系統,骨髓系統,神經系統,這些能量輸送系統都通達腦部,腦細胞活化不會得老人失智症。我們可以導氣運行經絡幫助氣血循環,氣行骨骼骨質不疏鬆,氣行骨髓活化造血功能內臟安康,氣行神經思緒清晰身體不酸痛,導氣運行全

十二段锦口令

十二段锦口令 十二段锦口令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字幕配口令) 道家真传功法·十二段锦功法教学健身气功·十二段锦的动作名称及注意事项预备势 注意事项:速度均匀,身体平稳,正身端坐。 第一式冥心握固 注意事项:⑴两臂上举时,舒胸展臂;两掌下按时,立项竖脊,百会虚领。⑵宁心静气,物我两忘。 第二式 叩齿鸣鼓 注意事项:⑴叩齿鸣鼓需掩实耳孔,静听默数;叩齿宜轻,略带咬劲,嘴唇轻闭。⑵鼻吸鼻呼;鸣鼓食指要有弹力。 第三式微撼天柱 注意事项:⑴转腰旋臂时,以腰带臂,沉肩、立身。⑵转头时,上体不动,竖项;抬头时,下颏用力。颈项不可松懈断劲。 第四式

掌抱昆仑 注意事项:⑴抱头转体,向后展开肩、肘;左右侧身时,异侧肘充分上抬,抻拉肋部。⑵低头时,立身、收紧下颏;抬头时,挺胸塌腰。 第五式 摇转辘轳 注意事项:⑴单摇:臂前送时,转腰、顺肩、坐腕;臂回拉时,屈肘、提腕。⑵双摇:食指根节点揉肾俞穴,绕肩要圆活连贯。⑶交叉摇:以腰带臂绕立圆,两肘前后摆起要一致。 第六式托天按顶 注意事项:⑴两掌上托时,躯干与臂要保持垂直,伸展腰臂,抻拉两肋,挺腰,脚面绷平。⑵两掌下按时,立腰,头向上顶,挺膝,勾紧脚尖。 第七式俯身攀足 注意事项:⑴挺胸、塌腰、膝关节伸直,脚尖勾紧。⑵抬头时,下颏主动向上用劲;下颏内收时,颈部向上伸展。

第八式 背摩精门 注意事项:⑴搓手时,闭气,两掌压紧,搓热。⑵背摩时,五指并拢,掌心含空,上轻下重,速度适中。 第九式 前扶脘腹 注意事项:⑴向上摩擦时,吸气、收腹、提肛;向下摩擦时,呼气、松腹、松肛。⑵速度均匀,用力适度。 第十式温煦脐轮 注意事项:⑴意想脐轮有温热感,用意要轻,采用顺腹式呼吸法,身体保持中正安舒。⑵揉按腹部时,劳宫对准肚脐,柔和缓慢,呼吸自然。 第十一式 摇身晃海 注意事项:⑴上体绕转时,要求竖脊、收下颏,速度均匀,圆活连贯。⑵幅度不宜过大,两膝不要抬起。⑶内视海底,引气归元。 第十二式 鼓漱吞津

道家养生秘笈

道家养生秘笈:十二段锦 歌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摇天柱。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金块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 修炼方法: 第一段锦: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或大方凳或床上)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轻细无声)10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脊梁挺直,腰不可软),身不可向后倚靠。 注:握固,气功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第二段锦: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同时做)。

第三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9 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左右指同时弹击24次。 第四段锦:微摆摇天柱。 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24次。 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第五段锦: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使生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汩汩有声。 注:神水——津液;赤龙——舌。 第六段锦: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方法:吸气一口,停闭不呼出,两手互搓至发热,急分开摩擦背后“精门”,一面摩擦一面呼气,反复练26次,做完后收手握固。 注: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肾腧。 第七段锦: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方法:吸气后闭气,用意念引此气向下行至神阙,觉神阙穴发热后,则将气由鼻徐徐放出,如此做21次。 注:神阙穴即肚脐,也有泛指下丹田之意。丹田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一个区域。 以意引导,即心中暗想之意。初学者若是气不会行,可用手指点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专业研究)

来自道家的针灸秘笈 ——“络、谿、谷”三套针穴” 几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道人,针灸术很厉害,取穴少,穴位亦奇。所用穴位与现代医家通用的迥然不同,但疗效很好。但就是他一般不出手给病人针灸。经过了解,他针灸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其他三套系统“络、谿、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湮没无迹了。而现代医书上人各自秘的某些“奇穴”,其实就是化源于“络、谿、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有幸的是,上古经络学的薪火得以在民间保存着她的余脉,这位道士从他师门那里继承了上古针灸术,就包含“络、谿、谷”三套经脉体系。为了不使上古秘术再次失传,道人现在已将“络、谿、谷”三套体系公之于众,使这套秘传千年的上古针法得以再现人间。 感慨现在中医学习者茫昧于所学之无门无径,也为了中华传统文华不至在我辈手中湮灭,我现将道人公布出来的部分经文转帖在这里。 經曰:絡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气竭血著。肉之大會爲谷,肉小爲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气。邪溢气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爲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爲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內爲骨痺,外爲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灋相同。經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气(气火)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脈,並住於絡,傳注十二經絡脈,非獨十六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經穴三百六十有五,絡俞三百六十五穴,及谿穀三百六十有五,計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故經穴之與孫絡穴別矣,然其谿穀之穀穴,從乎肌理也。 經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運也。絡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傳也。谿之位一百二十有五,營其筋肌也。穀之竅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澤其筋骨也。 鍼道維生之衷矣。故經病者調之以絡,絡病者調之以谿。血病者調之以經,气病者調之以穀。氣血之病也,調之於谿穀。 經曰:經者,動气之徑也。絡者經脈之偶也。谿者經絡節持之驛也。穀者筋骨气脈經之彙也。故經有其穴,絡有其竅,谿有其脈,穀有其空是也。經,輸也。絡,注也。谿,交也。穀,合也。故經有十三,奇之有八,絡有十六,谿有十四,穀之有七。十四谿者,肌肉筋經之隙也,尺脛,肱股,腰渺(月少),脊頸肌分肉腠及經絡諸穴。谷者,气節之會也,部有七。踝,腕,肘尺,肘肱,膝脛,膝股,少腹之下極。 督之絡者,起於骶閭之角而終於椎上,自中傍開半目。左右各一十有八穴,主陽神志久疾。其穴在脊節,名曰百勞刺。 骨之絡者,起於骶閭之翼而終於髃,兩傍各開一目,左右二十有三穴,主勞異怪。其穴在脊翼節中,名曰俠脊刺。 膀胱足太陽之絡,起於腦中,出瘂門而終於承扶,自中傍開一叩,左右各二十有三穴,主背脇臟腑。其穴在背絫外肋横結處,名曰鈹風刺。 膽足少陽之絡,起於風池循胛環而下緲(月少)至股際;上自中傍開一握。其一支自五樞京門而上,循肋至鳩尾。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損傷勞苦。其穴在胛肋緲(月少)髂中,名曰紴腁刺。

图视道家八段锦

图视道家八段锦 壹、简介: 八段锦是中华民族自古相传至今的一种健康运动,由如「锦」缎般优美、柔顺的动作组成,更是国术精华之集「锦」,对强健体魄、提升工作效率、延缓老化过程甚有帮助,是每天作业前或休息时调理身心、活化气血的最佳体操。练八段锦必须要有毅力和恒心,不可一曝十寒,否则功效必大打折扣。每段锦的功能和要领都浓缩成七字,作为该段锦之名称,简单易记。 贰、优点: 一、空间小:只需约一平方公尺,且毋须固定场地,可因地制宜,不论室内家居、办公或室外等场所皆可实施。二、时间短:时间长短可自由调整,通常可在5-15分钟内择项或全套演练。 三、最经济:不需辅助器材或设备,仅穿着宽松衣物即可徒手演练。 四、易学习:动作简单,没有奥秘,不需向功夫高手学习。 五、无禁忌:动作温和缓慢,男女老少皆宜,亦无任何特定时辰之避忌,惟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演练。 参、功效: 八段锦有预防疾病的功夜因为八段锦是调理气血、畅通经脉、灵活筋骨的运动,若能天天有规律的演练,即能促进血液循环、舒畅胸怀、清醒头脑,确是预防百病、延年益寿的最佳方法。

肆、内容:主要分为「预备呼吸」及「动作」两部份: 一、呼吸: ⑴种类: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1.顺腹式呼吸2.逆腹式呼吸 1.顺腹式呼吸:吸气时凸出下腹,收缩上腹部(图一),吐气时收缩下腹,凸出上腹(图二) 2.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缩下腹,凸出上腹(图三),吐气时凸出下腹,收缩上腹(图四)。 ⑵方法:用鼻孔吸气和吐气,呼吸时要柔、细、慢、长。 ⑶要领:1.手由下向上举时慢慢吸气,手放下时吐气要细要长。2.伸开的手移近身体时吸气,手向外伸出时吐气。3.身体伸展时吸气,弯曲时吐气。

道家十二段锦图解

图解【道家十二段锦】 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各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暗记鼻息九次,微敬呼吸,不宜有声 。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 微摆撼天柱。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 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 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 脐轮即脐丹田。 左右辘轳转,曲湾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股,右手亦如之。

道家十二段锦

道家十二段锦 道家内功十二段锦 歌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摇天柱。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以侯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金块十二段,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 修炼方法: 第一段锦: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方法:盘腿坐在蒲团( 或大方凳或床上)上,轻闭两眼,舌舔上腭,摒除心中杂念,调息( 轻细无声)10 分钟。坐姿要求身体正直( 脊梁挺直,腰不可软) ,身不可向后倚靠。 注:握固,气功修炼中,手的一种姿态。握固的方法是,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或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静思:是静思息虑,神不外驰。 第二段锦: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方法:上下牙齿相叩作响三十六次,有固齿的功能。“昆仑”即指头部,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脑( 此时两手掌心紧掩耳门) 。呼吸9 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 与叩齿同时做) 。 第三段锦: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方法:上式毕,呼吸9 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状如击鼓( 此即气功术语之“鸣天鼓”) ,左右指同时弹击24 次。 第四段锦:微摆摇天柱。 方法: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24 次。 注:天柱就是后颈,颈椎统称“天柱骨”。 第五段锦: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方法:以舌在口中上下左右搅动,使生津液,然后在口中鼓漱三十六次,分作三次咽下,要汩汩有声。 注:神水——津液; 赤龙——舌。 第六段锦: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方法:吸气一口,停闭不呼出,两手互搓至发热,急分开摩擦背后“精门”,一面摩擦一面呼气,反复练26 次,做完后收手握固。 注: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肾腧。 第七段锦: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方法:吸气后闭气,用意念引此气向下行至神阙,觉神阙穴发热后,则将气由鼻徐徐放出,如此做2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