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竞争性伦理的发现和重释_范志均

合集下载

尼采和柏拉图主义_论尼采的_两个世界学说_

尼采和柏拉图主义_论尼采的_两个世界学说_

收稿日期:2004 09 02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科学基金资助项目(X J031345)。

作者简介:范志同(1975 ),男,原名范志军,河南潢川人,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讲师,哲学博士。

2005年3月第32卷第2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hanx i T eachers U nivers it 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M ar .,2005V o.l 32 N o .2尼采和柏拉图主义论尼采的 两个世界学说!范志同(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南京210096)摘 要:尼采颠覆了柏拉图的 两个世界!理论,建立了自己透视论的 两个世界学说!。

他认为,真实世界和虚假世界不是原型和摹本的关系,而是原文和解释的关系;不是分有和被分有的关系,而是透视和被透视的关系。

永恒轮回生成的权力意志世界就是作为原文的世界,而从这个幽深的原文世界中透视性地涌现出了无数个被赋予意义的外观世界;他还改变了艺术和认识在柏拉图那里的关系,颠倒了审美的和图式化的外观世界的位次,重建了世界的等级秩序。

关键词:两个世界;透视;艺术;认识中图分类号:B516.47/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05)02 0099 05尼采是一个颠倒的柏拉图主义者。

这尤其体现在他的 世界!学说上。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尼采调换了柏拉图真实世界和虚假世界的位置,在柏拉图把持存者当作真实世界,把生成者看成虚假世界的地方,他却认为,真实世界是生成者,而虚假世界是持存者。

但是,虽然他调换了柏拉图 两个世界!的位置,他却还保留着 对一个真实世界和一个虚假世界的区分![1](P602)。

因此,尽管尼采颠倒了柏拉图主义,可他仍然是个柏拉图主义者,他还保留着 两个世界!的存在,他的世界学说同柏拉图的一样,也是关于 两个世界!的学说,只是和柏拉图比较起来,他的世界学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透视论的 两个世界学说!。

伦理学复习

伦理学复习

伦理学复习1、比较道德、不道德、非道德、超道德。

名词解释“道德”与“不道德”,实质上就意味着“好(善)”或“对(正当)”、“坏(恶)”或“错(不正当)”,并常常依其用以定性人本身还是定性人的行为而定。

“非道德”是指没有任何道德观念,或是对正确和错误满不在乎。

“超道德”意味着完全超越于道德领域,本身就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

无所谓善与恶,不属于道德的范畴。

2、道德关系道德关系包括人与超自然存在物(宗教道德),人与自然界(自然道德),人与自身(个体道德),人与其他人(社会道德)。

道德的对象始终并且只有人。

3、道德的起源简答A,超自然论。

价值源自于超自然存在物或原则。

(柏拉图的善,上帝,佛,阿拉等)B,自然起源说:自然法则论。

价值蕴涵于自然界本身。

(康德)自然人性论。

道德和价值完全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在,人类之外则没有任何价值或道德可言。

C,契约说。

道德是人与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

D,社会交往说。

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的。

4、道德的层次A,底线道德和崇高道德。

B,习惯的道德和反思的道德。

习惯的道德是以习惯或传统为基础,经常在不加分析或批判性评价的情况下被接受。

反思性道德是对传统的道德进行批判的分析。

检验和评价后产生的道德。

5、道德与法律、宗教、经济简答道德并非以法律为基础,道德先于法律,道德为一切重大法律提供基本依据;法律把道德变成了可以通过奖惩强制实施的法规或制度,规定了道德的行为方式,法律是对社会道德的公开表述和支持。

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一致,但是不能等同起来。

在早期时代,道德蕴含于传统、习俗、惯例和当时文化下的宗教活动中,宗教鞭策人们合乎道德地行动,宗教在历史上可能先于道德和法律,可能为道德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有效支持。

但是道德不必要、实际上也不应当以宗教为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商业精神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商业蕴含着道德的思想。

林志猛:尼采的苏格拉底问题西东合集

林志猛:尼采的苏格拉底问题西东合集

林志猛:尼采的苏格拉底问题西东合集在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中,苏格拉底被判定为悲剧之死的罪魁祸首。

苏格拉底用理性否定本能,其“理论乐观主义”杀死了悲剧。

苏格拉底作为“科学秘教的传播者”,导致求知欲和科学精神在后世的泛滥,由此成了“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和漩涡”,可能带来可怕的政治后果(第15节)。

从早期著作开始,“苏格拉底问题”(das Problem des Sokrates)就纠缠着尼采。

在《不合时代和沉思》、《快乐的科学》等中期著作,直到《偶像的黄昏》等晚期作品,尼采一生实际上都牵扯着“苏格拉底问题”。

本文将主要通过《悲剧的诞生》来探索,苏格拉底是否真的要为古希腊悲剧之死负责?苏格拉底式的“知识”确实是现代科学的渊蔽吗?尼采将苏格拉底视为现代西方“科学”与“民主”的精神鼻祖是否恰当,其背后又隐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何种忧虑?一、苏格拉底与悲剧之死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首先探讨古希腊艺术的基础,进而阐释古希腊悲剧如何从音乐中诞生。

在全书的中心位置第10-15节,尼采考察了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如何致使古希腊悲剧走向衰亡。

尼采先是探讨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艺术的两种基本形式:梦和醉。

他化用叔本华的说法,认为阿波罗冲动代表世界意志显现为现象,使个体从原始的自然摆脱出来,而着迷于现象世界和个体生命;而狄俄尼索斯冲动则是世界意志本身的冲动,它促使个体回归原初的自然。

自然实现人的个体化是通过阿波罗冲动,但由此也违反甚至冒犯了自然的统一性。

狄俄尼索斯冲动则提醒人源于自然,并将其拉向自然。

[2]在尼采看来,个体化原理崩溃时,会从人的最内在的天性中升腾起狂喜的幸福感,从而让人窥见“酒神的本质”。

酒神的强大力量可使人与人重新凝聚,并让人与敌对的大自然和解(第1节)。

作为造型艺术的日神,代表着美丽的外观,适度的克制,庄严智慧的静穆和自知之明。

与日神这种前提坦时代的特征相反,酒神冲动显得是提坦神式的野蛮、残忍和可怕。

[3]尼采将受苦视为人生的基本经验。

尼采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启示

尼采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启示

尼采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启示作者:李慧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尼采提出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传统等思想,主张“重估一切价值”并摆脱传统观念和旧道德的束缚,通过个人努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价值。

但他的思想中也有一定的反平等、反群众、反民主的消极观念。

尼采的思想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面对尼采的思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尼采思想;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大学生价值观人们常常把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各国流行的哲学、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思潮称为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其中,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思潮的主要代表流派之一。

人本主义也称非理性主义,发端于德国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尼采对旧道德、旧宗教、旧哲学进行批判,认为“上帝死了”,人唯有依靠自我才能生存。

他重视意志的力量,注重自我与个性,以超人的姿态创造自己的生命,把人生的意义从生存提高到追求权力、扩张自身的高度。

尼采的思想吸取了古希腊神话和哲学、近代非理性主义倾向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他的哲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也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启示及意义。

一、尼采的思想(一)关于“权力意志”的观点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论。

权力意志的这一思想来源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他接受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思想,并扬弃了他的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

权力意志,更精确的说是强力意志,是尼采对生命、生命意志本质的一种说明。

他断言“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岂有他哉!”[1]4-5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一种冲力、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精神实体,而是来自生命本身,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的本能冲动。

它表现为一个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自我超越、对自我个性的张扬的活动过程。

权利意志重视的是对自身生命的不断强大,追求的是人生的价值。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1. 引言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尼采的主要思想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的影响。

2. 尼采主要思想概述尼采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思想,包括"超人"(Übermensch)、"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思想以及它们与尼采整体理论之间的关系。

2.1 超人(Übermensch)超人是尼采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来实现自我超越与个体完善。

我们将详细解析超人概念,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2.2 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永劫回归是尼采提出的一个假设,它涉及到时间和生命周期的循环性。

我们将介绍永劫回归的基本理念,并举例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3 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意志至权力是尼采对人类欲望和力量的概念,他认为一切行动都源于个体的意志。

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一理论,并探讨其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主题表达。

3. 尼采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尼采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哲学界,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尼采思想如何启发并塑造了各种文学作品。

3.1 文学作品中超人概念的呈现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超人概念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角色塑造、情节发展以及价值观传递方面的影响。

3.2 永劫回归对文学结构与叙事技巧的影响借助文献资料研究和文本分析,我们将探讨永劫回归对文学作品中结构安排、叙事技巧和主题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3 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的关联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和实例分析,我们将探索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包括作家个人意愿与欲望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读者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剖析等。

论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

论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

论黑格尔的承认辩证法科耶夫从黑格尔承认辩证法得出的普遍同质国家的结论是错误的。

如果历史就是主人与奴隶争取承认的辩证法史,历史终结于主人和奴隶的综合,那么这种综合是两种异质承认的综合,是主人欲求的实体性价值的普遍承认与奴隶个体性价值的普遍承认的综合。

这种综合乃是一种真正的和解,而通过这种和解形成的乃是普遍而特殊的伦理实体,这种伦理实体包括家庭和社会,这是个体性价值被承认的领域,还包括国家,这是最高的实体性价值被承认的领域。

[关键词]承认辩证法;普遍同质国家;伦理实体范志均(1975-),男,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

(江苏南京210096)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8JC87000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0461061)、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JDXM033)、东南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3213000501)的阶段性成果。

在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论争之外,兴起了承认理论。

由于在个人与共同体、特殊和普遍的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陷入对立而不能两全,当代承认理论试图通过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逻辑转换,以承认概念为基础,重建个体与共同体、特殊和普遍之间的统一。

法国哲人科耶夫即通过对黑格尔承认辩证法的深入解读,试图在个体价值与实体/共同体价值的承认冲突与和解中把握承认辩证法的基本问题,但是他却从中得出了普遍同质国家这种否定承认辩证法的结论,似乎未能真正理解承认辩证法的历史逻辑。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黑格尔,再现其承认辩证法的问题和逻辑,得出合乎辩证法的结论。

一、科耶夫的承认辩证法科耶夫在20世纪30年代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解读,激活了黑格尔实践哲学,开启了黑格尔哲学的复兴运动。

科耶夫像马克思一样,兴趣在历史方面,宣称在黑格尔那里找到了破解人类历史“密码”的钥匙。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复习资料:伦理学经典著作解读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学科。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研哲学专业的复习过程中,掌握伦理学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思想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伦理学经典著作进行解读,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哲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伦理学的一部重要典范。

尼各马可(Nicomachean)是亚里士多德的儿子的名字,也变成了这本著作的名称。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幸福和美德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目标是追求幸福,而幸福的最高层次则是通过修养和德性达到的。

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道德观念,认为美德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

考生在复习中应着重理解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和他对幸福的思考。

另一个重要的伦理学经典著作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试图通过批判性思考解决伦理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伦理学的部分被称为《伦理学基础》。

康德认为,道德的根源不在于感性的冲动,而是来自理性的命令。

他提出了“普世原则”和“人格尊重”概念,强调人们应该根据道德法则行事,而不是出于自私或者感性冲动。

此书内容较为复杂,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和他对道德的理性解构。

另外,伦理学经典著作中还有一本是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的理论》。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在伦理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沟通行动的理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书中提出了沟通行动的理论,并将其作为实现道德共识的重要途径。

哈贝马斯认为,人们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共识和理解。

他力图通过这一理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索一种理性而公正的伦理基础。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关注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理解其对伦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超越善恶 尼采伦理思考的突破

超越善恶 尼采伦理思考的突破

超越善恶尼采伦理思考的突破超越善恶:尼采伦理思考的突破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伦理学的思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伦理观念相对传统,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桎梏,提出了“超越善恶”的观点。

本文将探究尼采对伦理的新思考,解释其突破性质的意义。

一、传统伦理学的局限传统的伦理学通常基于道德二元论,将世界分为善与恶,人们应该追求善的一面,避免恶的一面。

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在基督教教义中尤为突出。

然而,尼采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

尼采认为,道德二元论使人类无法真正理解生活的本质,限制了人们的潜力和自由。

他批判了传统伦理的价值形态,认为它是被剥夺了生活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等级制度。

二、尼采对善与恶的重新解读尼采认为传统的伦理学将道德二元论误解为绝对真理,使人们将善视为终极值并追求功利主义。

然而,尼采认为道德并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事物,它是根据各自的欲望和背景来形成的。

在他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提出了“超越善恶”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伦理的划分,摆脱对善与恶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的欲望和个性。

三、超越善恶的意义超越善恶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与传统伦理学不同,尼采的超越善恶观念提倡个体的自由发展,并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个人的意愿和欲望,而不必受道德标准的约束。

超越善恶还认为人们应该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拥抱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尼采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尤其强调个人意志的力量。

四、超越善恶与道德责任尼采的超越善恶并不意味着放任个体的道德行为。

尽管尼采认为道德传统受到限制,但他提倡个体决定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尼采倡导个体承担自身行为后果的道德责任,而不是仅仅遵从传统道德规范。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应该建立在个人意志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为之负责。

五、超越善恶的挑战与争议尼采关于超越善恶的观点受到了许多争议。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一、叔本华及尼采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

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

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

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

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

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

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

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论尼采的强力意志伦理

论尼采的强力意志伦理

论尼采的强力意志伦理作者:胡国平申强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06期摘要:尼采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位极富争议,却又影响重大的哲学家,他在道德哲学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不过尼采的道德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而是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强力意志伦理学。

他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道德价值判断,反对基督教道德;另一方面又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谱系,即强力意志伦理学。

对尼采伦理思想的探析,不仅对新时代伦理思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我们更深层次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志;强力意志;传统道德作者简介:胡国平、申强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伦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2-171-02“意志”是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思想和现实东西的根基和原动力,有时候体现为一种盲目的冲动,一种对生命的欲望和渴求。

叔本华认为人内心的痛苦源于不断循环往复的欲求,人生的目的是求得生存,追求欲望的最大满足以实现自我的幸福。

因而,叔本华的意志论又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产生的欲求是痛苦的本源,那么要想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世俗利益的欲求,抛弃传统理性和以理性为基础的传统道德规范。

尼采的哲学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意志概念,但是不同意他把意志的根本属性说成是求生存。

尼采认为只要生命所在的地方,都会有意志,一切事物,植物、动物乃至人,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一切争斗现象,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求生存,还是为了求得某一种权力。

为生存而痛苦挣扎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一种为了生活而暂时抑制自己的意志。

这种挣扎无论大小,在各处都会造成优势,会增加扩张,会形成一种与生命意志一致的力量,尼采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转变成了强力意志。

尼采说:“强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自己的能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行使权力。

滕尼斯与齐美尔

滕尼斯与齐美尔

滕尼斯与齐美尔: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2019-04-28 21:31:47 作者:张巍卓滕尼斯与齐美尔: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张巍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来源:《社会》,2019年第2期摘要: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

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

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滕尼斯的社会伦理的核心是重建政治社会的秩序与风尚,一切价值最终都要融入社会;与此相反,齐美尔的社会学思考从一开始就以对社会伦理的批评作为前提,他将超越社会的个体生命视作伦理的目的,对他来说,生命不仅意味着身处社会之中的个体具有饱满个性,而且从自身孕育出客观的、适用于他自己的伦理责任。

从帝制时期到魏玛时期,德国社会伦理同文化伦理的分流、交织与合流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德国社会学史的清晰主线。

引言在《从黑格尔到尼采》一书里,卡尔·洛维特(2006:37-38)用“分裂”一词深刻概括了19世纪德国思想运动的特征。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三波渐进的潮流。

第一波浪潮以1830年“七月革命”为标志,它促成老德意志传统、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德意志“理想主义”的双重破灭。

在工业、资本、民主口号、群众运动这些现实力量面前,德意志各邦的神圣王权和等级制光辉逐渐暗淡,由黑格尔和歌德为19世纪初的理想“新市民”打造的整全理念王国与自然王国也迅速坍塌,他们的信徒不堪一击,要么退化成只相信外部物质利益的唯物主义者,要么沦落为贩卖个人内在体验的存在主义者,皆同“全人”的理想告别。

就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分裂感迅速席卷德意志大地的每个角落。

1848年革命刮起了第二波分裂浪潮,这次是民族国家同作为它的“黑暗质料”的社会分离(马克思,1963:19)。

德意志民族统一的热情越空前高涨,普鲁士的权势和武功越震撼着整个欧洲大陆,家庭与市民社会就越破败,病态如影子一般与辉煌相随,社会在撕裂,庄园与城市在割离,狭隘的容克地主和大资产者为了眼前利益置民族长远利益于不顾。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内容概要 (2)2. 研究背景与目的 (3)3. 文献综述 (4)二、诗学的起源与发展 (5)1. 古希腊诗学 (7)2. 文艺复兴至启蒙时代 (8)3. 现代诗学 (10)三、模仿论在古典诗学中的地位与功能 (11)1. 模仿论与诗的起源 (12)2. 模仿作为一种艺术手段 (13)3.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14)四、诗学与行动的关系 (16)1. 诗学与行为艺术的对比 (17)2. 诗在社会与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19)3. 行动与语言 (20)五、“模仿论”的现代化重释 (21)1. 模仿与创新 (23)2. 诗学与技术 (24)3. 模仿的艺术 (25)六、案例分析 (26)1. 现代诗歌中的模仿与创新 (27)2. 影视作品与文学模仿的艺术 (28)3. 跨文化模仿 (29)七、结论 (30)1. 总结与反思 (31)2. 诗学的未来方向 (32)一、内容综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模仿论”在行动中的诗学价值,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重新解读这一理论在当代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与意义。

文章开篇回顾了“模仿论”的历史渊源,指出其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经由后世文学家、艺术家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内容综述部分,本文详细梳理了“模仿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模仿古人、模仿异国文化等不同层面的论述。

结合具体作品实例,分析了“模仿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模仿论”与现代文艺创作理念的关联,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代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批评中,以及这种传统理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综合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模仿论”助力其在现代文艺创作与批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内容概要这篇文档旨在探讨和重释传统的“模仿论”,将其转化为一种对诗歌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行动和互动的诗学理解。

身体解放与伦理实现:对尼采“身体”的省思

身体解放与伦理实现:对尼采“身体”的省思

身体解放与伦理实现:对尼采“身体”的省思作者:洪博杜晓燕来源:《人文杂志》2020年第06期内容提要古希腊文化根源的“逻各斯”与“努斯”使得理性压制感性,灵魂压制身体。

但“努斯”所内蕴的生命合目的的“善”却使身体在受到理性极致压制时,走向生命感性的伦理路径,这就是尼采所提出的“身体转向”。

身体开始从漫长的“逻各斯”意识哲学统治历史中解脱出来,并对理性展开批判。

身体丰富感性的“多”鞭鞑了意识理性苍白的“一”对世界的规制。

身体成为重估一切的准绳,世界成为感性的解释和权力意志的产物,被理解为一个“多”的感性图景,身体的感性成为体悟世界的最主要方式,也是身体获得解放的路径。

最终,尼采通过艺术来体悟生命自身的感性之“多”,通达到“努斯”内在合生命目的性的“善”,从而获得了身体解放和伦理实现。

关键词尼采身体感性伦理〔中图分类号〕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6—0009—11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对柏拉图的注解,滥觞于柏拉图而至20世纪之前的传统西方哲学史都是意识哲学的历史。

在意识哲学史中,人的身体要么被搁置起来视而不见,要么被意识所排挤和压制,也就是处于理性、意识、灵魂、精神等诸多范畴的阴影之中,这是西方文化根源“逻各斯”(Logos)与“努斯”(Nous)的逻辑演进必然。

“逻各斯”与“努斯”都被称为“理性”,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差异。

“逻各斯”就是规律,是变化的尺度,是变中之不变。

“努斯”本指心灵,后也统指主体及其所包含的感觉、思想、意志、情感活动。

一方面,“逻各斯”在复杂变幻的现象世界中,超越了人的身体的非理性、个体性和有限性,祛“多”为“一”,使理性成为哲学的中心,张扬了人的精神的理性、一般性和无限性,由此西方人也逐步形成了长期尊崇心灵贬斥肉体的意识。

另一方面,“努斯”要求世界符合人的目的性,从而使现象世界的“多”演变为超越现实的“一”,成为善的世界,而身体的欲望、不洁则阻碍了世界向“善”的伦理形式发展,因此,身体必须要被遮蔽、被压制。

青年尼采的文化现代性批判

青年尼采的文化现代性批判

青年尼采的文化现代性批判
范志军
【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3)002
【摘要】生命的意义问题是青年尼采文化思考的核心问题;以这个问题来考量现代文化,现代文化作为科学的,市侩的和历史的文化瓦解了宗教-形而上学的一体化力量,导致生命意义丧失.青年尼采据此有针对性地通过将艺术形而上学化,试图用形而上艺术替代和承担宗教-形而上学的一体化功能,以解答生命的意义问题,他并且在希腊悲剧文化中找到了这种形而上艺术的范型.
【总页数】5页(P162-166)
【作者】范志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相关文献】
1.虚无主义与现代性批判:尼采与马克思 [J], 张文涛
2.尼采的现代性批判与西方文化范式的转换 [J], 张晓华
3.人的生存方式的现代性批判——基于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 [J], 杨宏祥;庞立生
4.悲剧文化与生命的双重辩护——青年尼采生存论文化观探析 [J], 范志军
5."生命、迷茫与重估"——尼采现代性批判视野中曾树生形象的三重意蕴 [J], 刘家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小编液压机编辑/谢谢尼采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它改造了许许多多构成西方思想遗产观念和价值——例如理性、自然、上帝、时间、宗教和德性等等。

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齐克果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

加达默尔在90岁的时候曾评论道,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弗洛伊德、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福柯、德鲁兹和德里达都是深受尼采影响的大陆哲学家。

而他直接影响的文学家也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在英美,他的著作逐渐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人们发现第三帝国完全不知羞耻地歪曲了尼采的著作,纳粹对他的哲学所作的解释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误读。

不过,除了许多认真细致的诠释之外,有些误读也扩大了尼采的影响。

他的思想一直被视为一种过程形而上学,并把他和柏格森、怀特海和新达尔文主义者相比较。

他还被解读为一位伦理学家,一位以权力意志取代了上帝的奇怪的神学家。

他的哲学更通常被理解为虚无主义的,只是一大堆无从确证的信念和洞见,支撑生存的希望和信心。

但尼采不是一位形而上学家、道德学家、神学家,在这些词的通常意义上也不是虚无主义者。

他的思想力度已经穿透并超越了那些构成宗教、道德和哲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时,他又开启了一种思考和评价的新方式。

尼采哲学与其说主要是在致力于构造一个完美的思想体系,并加以不断的修正、补充和捍卫,倒不如说是一个生命的自我超越(self-overcoming)的过程。

正如尼采借查拉斯图特拉(或译苏鲁支)之口所说的:“这便是生命亲自说给我听的秘密:‘看呵’,他说,‘我便是那必须时常超过自己的东西。

……’”弗里德利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生于普鲁土萨克森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但他自幼对家族中流传的远祖是波兰贵族的传奇深信不疑,为自己的高贵血统而自豪,虽然这一故事并不可靠。

尼采的伦理道德观重构生命价值学说

尼采的伦理道德观重构生命价值学说

尼采的伦理道德观重构生命价值学说
李昊;陈雄辉;付盛松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通过对尼采伦理道德体系的剖析来审视生命价值学说的历史地位,让生命的存在成为你自己,并且通过"权力意志"来实现生命价值,反对"命令式的道德"以及传统柏拉图主义美丽的伪善;掌握自然赋予给生命的权力意志,激发超越自己的力量,追求生命价值的延续.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李昊;陈雄辉;付盛松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尼采永恒轮回学说对生命意义的开掘
2.试析尼采的超人价值学说
3.作为生命视角的权力意志——尼采晚期的生命学说研究
4.批判与建构——论尼采的超人价值学说
5.尼采的科学价值审度与进步主义的观念重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中的强力意志

自然中的强力意志

On Natural Will-power
作者: 范志军
作者机构: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50-52页
主题词: 力;强力意志;混沌
摘要:尼采对机械论进行了批判,把机械论的原子世界还原到力和强力意志上来;在他那里,自然界就是充满斗争,纯粹生成的强力意志和力的世界.着眼于力和强力意志,尼采还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诠释.他认为,生命为争夺强力而展开的生存竞争,胜利的并非强者,而往往是弱者.混沌、必然性和永恒轮回则是尼采对自然总体特征的刻划.。

最新 尼采的知识批判相关论述再评-精品

最新 尼采的知识批判相关论述再评-精品

尼采的知识批判相关论述再评摘要: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通过在知识论、价值论和生存论等层面上对科学知识的批判, 旨在凸显科学知识的有限性。

在科学知识与自然世界之间成立的是隐喻关系, 科学知识深受认知视角的局限, 传统认识论对科学知识的视角有限性的忽视, 助长了那种将知识道德化, 无限推崇科学价值的科学乐观主义。

科学乐观主义对科学知识单一视角的无限推崇, 遮蔽了与哲学等提供的其他丰富多彩的解释世界模式, 让人性与变得贫乏与单调, 从而导向了虚无主义的后果。

尼采借助其唯美主义思想对知识的审美化, 力图在虚无主义的时代为文化的多元发展与生命的自我提升探寻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尼采; 知识批判理论; 知识的有限性; 视角主义; 唯美主义;Abstract:With the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upon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of knowledge, value theory and existential theory, Nietzsche aimed to highlight the finitud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re was the metapho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natural world.Scientific knowledge is deeply limited by cognitive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theory of knowledge neglected the finitude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onsequently they encouraged scientific optimism which moralized the knowledge and unlimitedly admired scientific value. Scientific optimism's unlimited admiration of singe perspective established by scientific knowledge veiled other abundant modes of world explanations from art and philosophy, which made humanities barren and monotonous, thus leading to the nihilist consequences. With the help of aestheticism which aesthetized knowledge, Nietzsche made efforts to open up a new road to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elf-enhancement of life at the age of nihilism.Keyword:Nietzsche; crit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finitude of knowledge; perspectivism; aestheticism;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批判性着称, 相应地, 尼采对科学知识的批判与反思, 构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知识理论。

尼采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尼采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尼采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许文胜
【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其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死后,既被誉为“伦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牛顿”,又被毁为“现代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先驱”。

在大量受他影响并崇拜他的人当中,既有墨索里尼,希特勒这样的极端反动分子,也有萧伯纳,鲁迅这样的进步作家。

尽管对尼采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尼采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许文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列宁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简评《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J], 任桂华;张子龙
2.尼采唯意志论哲学思想探析 [J], 宋技宏
3.尼采超人哲学的现代意义 [J], 王健
4.尼采与斯克里亚宾——探究尼采哲学思想对斯克里亚宾音乐理念的影响 [J], 阎
艺方
5.人性的,太人性的——论尼采的人道主义及其现代意义 [J], 梦海;田吉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的” 恰是嫉妒激起了德性的竞赛 / 竞争, 每种德性都想超越其他德性成为最高的 。 而查拉图斯特拉也 。 在论“山上的树 ” 正是借这种德性的竞赛和战争, 命令和践行“人是必须被超越的东西 ” 一章, 那位跳
“嫉妒” 过很多阶梯升到山顶的青年之所以因 查拉图斯特拉而痛哭, 是因为他还不懂得, 毒性的嫉妒“摧 ② , “战争与战士” 毁他” 而无毒的嫉妒则会激发他与查拉图斯特拉的竞赛 , 直至超越他 。而在论 一章, 查 拉图斯特拉责备其战争中的战士还不够伟大 , 还不理解嫉妒之心能够引发他们的争胜之心 , 使之成为知 ③ 识的伟大战士 。 因此, 我们看到, 尼采发现的被遗忘了的希腊人竞赛性的嫉妒情感以一种变化了的形式出现在查拉 图斯特拉口中, 竞争的伦理精神在他的言辞中复活了 。朗佩特就洞察到, 嫉妒是一种取之于希腊的有益 的激情, 是推动嫉妒者与人竞争的情感力量 , 由它激发的是超越被嫉妒者、 自我超越达于卓越的行动④。 而他在查拉图斯特拉的嫉妒言辞中发现了希腊的这种竞赛 / 竞争精神。 朗佩特还看到, 查拉图斯特拉与其门徒建立了一种特有的师徒关系, 即同等的竞赛 / 竞争关系。 他 “永远当学生” , 要其门徒不要 而要勇于挑战老师, 否定老师; 因为求知者“不仅爱自己的敌人, 而且也能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2010 年, 60 —61 、 65 、 120 、 66 页。 德] 尼采 孙周兴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第 50 、 ①②③⑤⑥ [
④ ⑦
伦 理 学 专 题 西 方 伦 理 思 想 356
Lampert,Nietzsche's Teaching,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38 ,pp. 48 —49 ,pp. 52 —53. : “战士精神” : 《尼采在西方》 , 2002 年, 潘格尔 与扎拉图斯特拉的政治哲学, 载刘小枫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第 79 页。
近些年来, 英美政治哲学领域兴起了对竞争 / 竞赛理论 ( agonism ) 的研究。 这种竞争理论不是一般 熟知的经济竞争理论, 而是伦理政治意义上的竞争理论, 是为拯救自由主义之价值多元主义困境和强调 合作带来的庸常化弊端, 把尼采发现的希腊式竞争观念引入对自由民主的思考而产生的。 其主要理论 形态包括竞争的价值多元主义 ①, 竞争的民主②, 竞争的政治③ 等。 毋庸置疑, 当代竞争理论拓展出尼采 思想的新维度, 激活了被遗忘的竞争伦理, 开辟了伦理政治的新范式。 但是, 迄今对尼采竞争理论的诠 《善恶的彼岸》 释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尼采晚期 和《道德的谱系 》 等文本, 而未能进入尼采的核心文本, 即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中挖掘其竞争伦理的深层论述。
* ① ② ③ ④
“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 ( 10&ZD072 ) 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Connolly,democracy,pluralism and political theory,edited by Chambers and Carver,Routledge, 2008. Mouffe,The democratic paradox,Verso, 2000. Honig,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Politics,Ithaca and London, 1993. Nietzsche,Nearly Greek Philosophy,Trans by Mügge,Edinbnrgh, 1911 ,p. 55.
伦 理 学 专 题 西 方 伦 理 思 想 355
2015 年第 2 期第 63 - 68 页 哲学社会科学版) 原发期刊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 学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三 期
争 / 竞赛的概念并没有随之也一并出现 。问题是, 先后出现的嫉妒概念存在关联吗 , 竞争 / 竞赛的伦理会 在其成熟思想中获得重述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快乐与激情 ” 、 “山上的树” 、 “战争与战士” 、 “创造者之道” 、 “毒 尼采是在 蜘蛛” 等章中, 多次提到嫉妒这个概念的。大致来说, 其含义有二, 一是指以阻止和毁灭对方而非以自我 提升为导向的否定性情感, 如创造者遭受的平等说教者散布的嫉妒 ; 二即是希腊意义上的激发赶超争胜 “快乐与激情” ; “妒忌、 冲动的激情。如在 中, 源出于激情的德性就是相互冲突的 猜疑和毁谤也是必要
范 志 均 尼 采 对 竞 争 性 伦 理 的 发 现 和 重 释
二竞争性的朋友伦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一名智者 。在有生命的地方, 他看到的不是生命意志, 而是权力意志, 前者 为生存而竞争, 后者为扩张而竞争, 前者在适应中表现出来, 后者“只能在对抗中表现出来; 它要搜寻与 ① 自己对抗的东西” 。生命作为权力意志是好战的, 不断进攻和自我超越的; 它不是在自身中, 而是在 “敌对的关系” 中, 在战胜劲敌中实现自我超越, 在与阻遏自身的对手的角逐中自我提升②。 对它来说, 不管它创造什么, 又如何爱这创造物, 但总是希望把它所爱者化为对手, 以期扩张及于更强大。 因此好 战的生命必然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分出高低强弱 , 强大者欲求更强大, 弱小者则欲求成为更弱小者的主 “窃取” 人。强大者通过竞争而成为主人, 而弱小者则以 的方式取得权力做主人。 基于生命的权力意志论, 查拉图斯特拉推出了竞争主义的朋友伦理 。在他看来, 生命的本质不是适 应和保存, 而是斗争和超越; 人的目的不是人, 而是超人, 超越人是人应尽的义务。人如何超越人? 当然 不能回到自身, 走内在超越之路, 那是通向末人之路。合乎生命本质的超越是有他人在场 , 以之为对手, 在竞争中实现的超越。通过与同等超越者的竞争而形成的人涌向超人的道路不是一条 , 而是千万条。 正如拱门和拱顶相互突破对方, 展开一种力的较量一样, 踏上超越之路的人互为对手, 相互竞逐以止于 超人。这种在超越人的道路上形成的竞争性的敌我关系 , 在查拉图斯特拉那里, 恰是一种朋友关系。 如 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朋友是和敌人相对立的概念 , 那么在他这里, 朋友是与敌人 / 对手同义的, 敌人就蕴含 , “至少是我的敌人 ” , 在朋友的概念中。也就是说能够成为朋友的 或配得上是敌人或同等对手。 对柏 拉图来说, 朋友不是敌人, 敌人不可能是朋友, 朋友意味着爱友损敌③。 因此朋友关系不是竞争性而是 协同性的关系, 和谐友善而非竞争好胜才是朋友之道 。 而对查拉图斯特拉来说, 朋友所以是敌人, 是因 为朋友的关系是非合作的、 竞争性的敌我关系, 朋友同时是竞争的对手, 而且只有称得上是同等对手的 , “ ” / 。 人方能成为朋友 只有在 好的战争 竞争中的敌人才是朋友 把朋友尊重为敌人, 这意味着你应当与 朋友竞争, 胜过他; 在朋友身上才有自己最好的敌人, 你与朋友的竞争恰是对他的最高尊重。 因此朋友 , 的状态不是和平状态, 而是战争状态, 不过朋友间的战争是“好的战争 ” 他们的对抗是积极的, 指向超 人的, 他们因为超人而聚集起来, 彼此为敌 / 友, 在竞争中实现相互超越。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 人因自身的善, 或因有用, 或因快乐而相爱成为朋友, 后两者是偶性的而非实体 性的, 只有前者才是实体性的和完美的④。 而无论哪种朋友, 都是相似的, 亲密的。 但是对查拉图斯特 拉来说, 自身的善引起的不是友爱而是嫉妒 , 引来的不是朋友而是对手, 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好的战争。 人们成为朋友也不是为了得到好处和快乐 , 而是超克自己, 不是因为自身的善, 而是因为自身的不善, 为 了止于善才成为朋友。因此朋友之间是相似的但不是零距离的, 如果无保留地把自身如其所是地裸露 “憎怒” , “下地狱” 。神或者超人会因为“穿衣而羞 在朋友面前, 那么不是招致相爱而是引来 朋友会让你 , “镜子 ” 耻” 但是人却因袒露而羞耻, 在朋友睡熟之时, 当透过朋友这面 看到我们自己的真相后, 我们必
一 “ 好 的 战 争”
在希腊语中, 词根 ag有聚集、 集结之义, 由它派生出来的 agon( 兼有 contest,competition,struggle 的 含义) , 本义就是竞赛, 竞技, 竞争, 斗争, 是指人们集中在一起, 与他人公开角逐、 争胜以证明自己是最好 agon 是希腊文化的基本精神, 。 的。历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 整个希腊生活都为“竞赛的习惯所占据 ” 《论荷马的 agon》 尼采早期在 一文中, 从文化层面揭示了希腊人特有的竞争 / 竞赛伦理, 道出竞争与个体 美德的习得, 竞技精神与复数伟大个体涌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点燃希腊人争当第一的竞争激情 , 触发 希腊人争胜之心的心理节点, 尼采认为, 是嫉妒, 一种并非坏的、 消极的, 而是好的、 积极的, 把不和引向 竞赛, 把斗争导向竞争的情感, 而嫉妒作为一种竞赛 / 竞争情感,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已经难以理解 ④ 了 。而看似巧合的是, 嫉妒一词后来反复出现在其成熟期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中, 虽然竞
2015 年第 2 期第 63 - 68 页 原发期刊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好的战争” 士都爱 甚于爱和平, 都要争夺第一, 超越自身。就查拉图斯特拉而言, 不是消除战争进入永 “好的战争” / 竞争之中, 久和平, 而是把战士带入 方式就是让他们正确理解嫉妒, 不要因嫉妒而羞愧, 而 “自己的敌人 ” , 要由嫉妒心激发斗志, 寻找 继之以竞争, 成就伟大和高贵。 他爱他的战士, 但是他要求 “最好的敌人” , , “人是一 他们把他看作 与他竞争, 通过竞争走自己的超越之路。 战士的高贵在于服从 种应当被超越的东西” 是他们恪守的最高义务, 而他们只有寻找并在与同等对手的竞争中才能超越人, 克尽义务。
⑤ , , 恨自己的朋友” 老师就是对手, 无须因嫉妒老师而羞愧, 相反, 应与老师竞赛以“找到自己 ” 直至“丢
掉老师” 独自踏上通往超人的道路。但朗佩特没有看到的是, 竞赛 / 竞争关系并不限于师徒之间, 也存在 于他的门徒、 弟兄之间; 他悄然在言辞中建立了一个新民族 , 每个人处在一种彼此超越争胜的状态 。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来到市场, 对民众教诲超人与末人, 而民众却宁要末人而不要超人, 因此他的教 。 , 、 诲失败了 他决定不再做民众的牧人或掘墓人 而是寻找与之共同创造 共同收获和共同庆祝的同等的 伙伴, 向他们教诲超人, 通过超人教诲把他们聚集起来。他教诲那些受其“诱惑” 脱离牧群道德, 没有了 , “当成为一个民族” , 祖国和无家可归的孤独者和被排斥者 然后再从中产生一个“特选的 ” 民族, 从中诞 “拣选的” 生超人。而这个 民族就是摆脱民众道德, 在价值标牌上写上高贵伦理的战士民族 。 “弟兄” , “置身在战争中” 。霍布斯勾画的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 他经常称呼其门徒为 而他们 “兄弟民族 ” 人的战争状态, 莫非他的 也是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状态? 查拉图斯特拉说, 不是好的事业 ⑥ “好的战争” ? 在《论荷马的 agon 》 使战争神圣化, 而是 使事业神圣化 。 什么是“好的战争 ” 中, 尼采提 到两种不和 / 纷争女神, 一种是好的, 一种是坏的, 好的不和 / 斗争就是竞争、 竞赛, 它促进事物的增长, 坏 的不和 / 斗争即可怕的生死斗争, 它导致事物的毁灭。 查拉图斯特拉言辞中的民族是在“好的战争 ” 中 “好的战争” 的民族, 这种 推动战争中的战士奔向超人而不是走向毁灭 。因此他所说的“好的战争 ” 即是 竞争 / 竞技, 战争中的民族就是竞争中的民族 , 竞争使得过人桥走向超人的事业神圣化了。 潘格尔专门 “战士精神” , 解析了 提到使希腊民族保有伟大的“竞争精灵 ” 即好的不和女神, 却未能看到“战士精神 ” ⑦ “竞争精灵 ” , “好的战争” 与 与竞争的一致, 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 对尼采来说, 希腊民族是一切竞争性民族的原型 。在所有民族当中, 唯有希腊人把竞争的伦理原则 作为它争胜的法则: 你应当总是最好的, 胜过任何人, 你那嫉妒的灵魂, 除了朋友, 不再爱他人。 以此竞 争的法则, 希腊人走上了伟大之路。而他在言辞中构建的战士民族继承了希腊的竞赛伦理精神 , 每个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