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育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音乐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帮助学生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本文将从音乐教学方式、教材选择和课堂设计等方面,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一、音乐教学方式与美育教育音乐教学方式对于美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强调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在演奏技巧上的突破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美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从启发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多样化和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积极参与的能力。
二、教材选择与美育教育小学音乐教材的选用对于美育教育极为重要。
传统的音乐教材通常以技巧和理论为主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美育教育中,应该选择一些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并加以表达。
同时,教材选择应该注意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课堂设计与美育教育小学音乐课堂设计是实施美育教育的关键环节。
课堂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拓展学生的音乐体验领域,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京剧、民乐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感受和表达音乐中的美。
此外,学生也应该被启发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展现自己的艺术天赋。
四、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
美育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结合,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语文课中,可以通过学习民歌和诗歌的结合,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在美术课中,可以通过学习绘画和音乐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是在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职业奠定基础。
本文将从美育的概念、小学音乐课程及美育的实践等方面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的概念美育是美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等途径,向人们传授审美知识和美学技能,并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美育不仅关注艺术本身,而且关注个体的心理、心灵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全面发展个体的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小学音乐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它是指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发展其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方面。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
感知音乐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运用感官感知音乐,例如运用听觉感知世界上的声音、音乐和噪音,在欣赏音乐时,从声音中找到音符的颜色、音符会让自己想到什么等多方面,帮助学生通过以上方式去感知音乐,从而认知到音乐氛围中表现的艺术意涵、情感因素和创作风格。
欣赏音乐欣赏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欣赏,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还可以在欣赏过程中发现音乐的构成要素和不同的音乐特点,培养并扩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经验和能力。
创造音乐小学音乐教学中也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给学生带来启发和帮助,在音乐表演中,学生可以尝试创造新的曲调,编创背景音乐,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
表现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通常会提供一些学生喜欢的音乐节目,供学生进行表演,希望通过音乐表演能够帮助学生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乐理素养。
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合唱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合唱教学的目标、方法和步骤等方面浅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合唱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其中审美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主要包括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创造等方面。
通过合唱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喜好,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合唱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包括声乐技巧、节奏感和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合唱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习合唱曲目,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和声创作、编曲和编写歌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合唱作品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合唱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风格的美。
教师还可以对合唱曲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欣赏活动,让学生共同欣赏和分析音乐作品,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增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合唱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合唱表演是集体艺术形式,通过合唱的演唱和合声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和音乐表演能力。
合唱表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和其他学生的合作,学生可以学会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在合唱表演中,教师可以注重音乐表演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注意音乐的节奏、动态和音色等方面的表现,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造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和声创作、编曲和编写歌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和声的组合和变换,让学生尝试创作和演唱自己的合唱曲目。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摘要】小学音乐教学在培养儿童的美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融入美育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创造力,丰富文化生活。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中美育元素的注重和引导,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育价值。
音乐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美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小学、融入元素、音乐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创造力、文化生活、价值、全面发展、注重、引导。
1. 引言1.1 音乐教学对儿童的重要性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儿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音乐教学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综合能力,提高情商和智商,促进身心健康。
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增强情感沟通能力。
音乐教学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潜力。
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美的力量和魅力。
1.2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美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情感情绪,促进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元素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来实现。
学生在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进而激发自己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能力。
通过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共鸣,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教学

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教学摘要:美育通过让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激励精神,温润心灵,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文章从郭声健教授的演讲得到启发,探讨了美育的概念、美育教学的历史、中小学美育教学的现状及措施四个方面,通过对现状及措施的研究,强调了音乐教师要积极做出改变,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审美相融合,才能真正的做到以美育人。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教学观念;音乐实践;师生关系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love and create beauty,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quality, influencetheir thoughts and ideas imperceptibly, stimulate their spirit andwarm their hearts, so a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sound personality. Inspired by Professor Guo Shengjian's spee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it emphasizes that music teachers shouldactively make changes, integrate the imparting of knowledge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s, so as to truly achieve aesthetic education.Key Words:Music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Teaching concept;Music practice;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前言:2019年10月,我有幸去上海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在会议上,我了解了专家学者们关于音乐教育最前沿、热点问题的解读,也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音乐教师们带来的优质课展示中收获了许多。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美育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和情感。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了音乐作品的欣赏、表演和创作等方面。
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美育的引导和培养,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美育,学生影响,审美情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全面发展,培养意识,音乐教学.1. 引言1.1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表现力和音乐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
音乐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2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美育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在音乐艺术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启发。
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是当前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有效方法引文: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在如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而这也意味着小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单单的知识方面的学习。
在素质教育里面,教师还应该运用艺术类的学科帮助学生塑造和培养自身的审美价值观等,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小学音乐教育就是最好的一门课程,在为学生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还能够让学生从欣赏音乐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1、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说,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如下: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敏锐,培养其对美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交流: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欣赏和表演,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增强情感沟通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出重要的贡献。
2、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法2.1、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审美素养开展小学音乐的审美教学中,教师作为重要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进行为学生所开展的授课活动当中,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和个人的教学能力。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
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
针对当前现状,笔者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地位作用改革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
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2001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
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一、现状剖析(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
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
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
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
审美体验是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
2001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是,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
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一、现状剖析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种种弊端。
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
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
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
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
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
”,“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⒈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
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
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⒉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⒊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象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进而获得美感,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是一种音响效果。
音乐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
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代替的,它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
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
脱离了“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
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
“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
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
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
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
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
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
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
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
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
(二)“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感情色彩。
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
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
”音乐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
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⒋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
使得音乐教育的课程不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课程,不是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课程,偏离了正确方向。
其一,“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
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⒌可见,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
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实例。
一位教师上一堂以训练学生听力为主要目的的音乐课,他首先强调了训练耳朵听力的重要性,接下来整堂课就是进行听写音程的练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很被动。
当听课者问及为什么这样上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大学里老师就是这样给我们上课的。
”他还表达了一个非常好的愿望:“把学生的耳朵训练好,为学习音乐打好基础。
”显然,这位教师把专业音乐训练中的“视唱练耳”依样搬到普通音乐教育中来,显然是行不通的。
“把学生的耳朵训练好”,这对学生音乐听觉感受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⒍可见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性。
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不能是专业的“视唱练耳”,而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只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参与;只重知识技能训练,而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只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种种“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无法发挥音乐教育“审美”这一功效,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其二,“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达到美育目标服务。
因此,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
然而,现今的一些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
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
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
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
当它试图模仿音乐时,它同音乐只能有一种外表的接触,我们仍然不能借任何抒情的口才而向音乐的至深的内容靠近一步。
”⒎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
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完全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