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的中医护理常规(内容清晰)
湿毒疮病人的护理
![湿毒疮病人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d29df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e.png)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患者日常饮食应以易消化,营 养丰富的食物为主,且应少食 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减轻患处的负重:患处受到压 力过大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避免碰水:引起湿毒疮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潮湿,因此患处应保持干爽,避免经 常碰水 服用药物:患者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 要注意药品说明书,按医嘱用药,并注 意过敏反应的发生。
湿毒疮病人的护理
目录 湿毒疮的概述 湿毒疮护理原则 湿毒疮的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湿毒疮的概 述Fra bibliotek 湿毒疮的概述
湿毒疮的定义:湿毒疮是一种表现 为皮肤局部组织明显肿胀、出血、 出现糜烂等症状的疾病 湿毒疮的分类:按病因不同可分为 慢性湿疹、足癣、疥疮、湿疹性皮 肤病、湿病斑等几种
湿毒疮的概述
湿毒疮的危害:严重的湿毒疮可以导致 患者感染,引发全身性疾病,甚至危及 生命
湿毒疮护理 原则
湿毒疮护理原则
加强个人卫生:患者应该每天 清洗受影响的部位,保持皮肤 的干燥、干净 确保营养充足:合理的饮食可 以增强患者的身体抵抗力
湿毒疮护理原则
注意休息:湿毒疮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 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和休息,不要过度 疲劳 工作与生活环境:湿毒疮患者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尽可能避 免潮湿
湿毒疮的治 疗方法
湿毒疮的治疗方法
传统方法:中药、中西结合、推拿 按摩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促进康复 现代方法:红外线照射、超声波、 低频电疗等现代物理疗法可以改善 病情,缩短康复时间
湿毒疮的治疗方法
妥善使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过敏 药物、抗真菌、抗生素等药物能够有效 地抑制炎症,控制病情,但是要注意药 量和使用时期,不能滥用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86b65cb0717fd5370cdc73.png)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得湿疹,就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得表皮与真皮浅层炎症得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与复发性等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与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湿疹。
1 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1 诊断依据1、1、1 急性湿疮1、1、1、1 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1、1、1、2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1、1、1、3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1、1、1、4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1、2 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1、3 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得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2 证候分类1、2、1 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2、2 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2、3 血虚风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自,脉细弦。
1、3 疗效评定1、3、1 治愈:皮损消退。
1、3、2 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
1、3、3 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2 中医治疗2、1 内治法2、1、1 湿热浸淫证:常见于急性湿疹。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连翘20g,梔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牡丹皮10g,钩藤30g。
湿疮中医
![湿疮中医](https://img.taocdn.com/s3/m/aabd53485901020207409ced.png)
湿疮一、概述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其特点是: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搔痒有湿润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
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栗疮。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足部者称为涡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手足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风。
二、病因病机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博,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至肌肤甲错。
发于小腿者则常由经脉迟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肤失濡养所致。
三、诊断1.急性湿疮:本病起病较快,。
皮损常为对称性(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糜烂、脓疱)。
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常发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多呈对称分布。
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
皮损为多数密集的栗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丘疱疹、红斑,故边界不清。
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脱去痂皮而愈。
2.亚急性湿疮: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病程迁延所致。
亦可初发即呈急性湿疮。
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3.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窩、外阴、肛门等处。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702db1f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e.png)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臁疮中医护理方案.
![臁疮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662ea7960590c69ec37663.png)
福泉市中医医院 ***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热毒蕴证: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 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 夜难入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二)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尽,脓水淋 漓,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 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舌质淡,或有瘀 斑,舌苔薄,脉细。
(一)特色技术
4.艾灸:适用于疮面不敛,久不收口者。距
疮面5~10cm,以旋灸方式艾灸疮面10分钟, 及时弹去艾灰,防止烫伤(详见附录2)。 5.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适用于疮面不敛者。 每次换药前照射20分钟,照射时距疮面25~ 30cm。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二)药物治疗
(四)情志调理
1.采用暗示疗法、说理开导法,引导患者自
(四)疮周痒痛
1.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 2.指导患者戒烟、酒,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 注意保暖,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 3.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搔抓,用力擦拭等 加重损害。 4.局部瘙痒者,遵医嘱予清热利湿收敛药物或止痒 洗剂外涂,如紫草油、三黄洗剂、三石散、青黛散 或青黛膏、黄连膏等,以收涩止痒,减少皮肤浸渍。 5.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 足三里、内关、合谷、曲池等穴位。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二)疮面腐肉未脱 (三)疮面新肌不生 (四)疮周痒痛
(一)发热
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病室温湿度 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 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 燥。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 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 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忌 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 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湿疮(湿疹)】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湿疮(湿疹)】](https://img.taocdn.com/s3/m/b3ecc71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5.png)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湿疮(湿疹)】湿疮一、概念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易演变成慢性为临床特征,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二、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1.急性湿疮起病较快,皮疹常较广泛,边缘弥漫不清,可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肿胀等多形性表现,继而可有糜烂、渗出,皮损常对称出现,通常以颜面、四肢部位多见,病程一般为2〜3周。
2.亚急性湿疮多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来,急性期的红肿、水疱减轻,流滋减少,但仍有红斑、丘疹、脱屑,自觉瘙痒,或轻或重,一般无全身不适。
3.慢性湿疮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反复发作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湿疮。
其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触之较硬,暗红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且边缘较清。
(二)鉴别诊断1.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有致敏物接触史,多见于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皮损边界清楚,局限于接触部位,局部炎症反应强烈,可有红斑、水疱、大疱等损害,病程大多1周左右,除去病因后易疫恐。
2.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的皮损好发于颈、肘、尾骶部,皮疹为扁平多角形丘疹,融合成片,有典型的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损,亦无渗出倾向。
三、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
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肤为主。
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分证论治1.湿热浸淫证证候: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滋,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硬,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萆藓渗湿汤。
基本处方:龙胆草15g,黄芩15g,桅子15g,柴胡10g,生地黄15g,车前子20g,泽泻10g,当归15g,甘草6g,萆蘚10g。
2.脾虚湿蕴证证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流滋,可见鳞屑,伴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湿疹的中医护理常规
![湿疹的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cc9a225684868762cbaed5c7.png)
整理ppt
3
• ②亚急性湿疹。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片 糜烂和流滋,也可有结痂或脱屑。多由急性期 的潮红、水疱及液体渗出的明显消退所形成, 或由慢性湿疮加重所致。亚急性较易转为慢性, 一般临床上亚急性湿疮与慢性湿疮很难明显区 分。一般无全身不适,或有胸闷、纳呆、便溏、 苔腻、脉滑等证。
整理ppt
整理ppt
5
• 【临症施护】
• 1.湿热浸淫者,保持皮损部位干燥,剧痒难以 入寐时遵医嘱针刺。 2.脾虚湿蕴、糜烂渗出时,遵医嘱中药药液湿 敷。 3.血虚风燥、剧痒时,遵医嘱用耳针或艾灸止 痒。
整理ppt
6
• 【护理要点】 1. 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 新鲜。
• 3. 湿热浸淫者,室内宜干燥;脾虚湿蕴者, 室温略高。 4.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 定床位休息。严重皮损者,使用消毒的床单、 被套。
整理ppt
7
•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和水果, 忌食辛辣及发物之品。 2. 若发现某种食物能加重或诱发本病时,应 禁忌食。
• 2. 施护: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 (1)保持室内清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辛
辣及发物等。
• (3)稳定患者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 (4)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外擦,或使用丹皮酚软
膏涂抹皮肤。
• (5)可用艾条熏患处止痒。
整理ppt
14
• (三)脾虚湿蕴证(亚急性)
射和接种牛痘。 • (7)本型可以使用硝矾散冷敷皮肤,或使用湿疹散
香油调涂。
整理ppt
13
• (二)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 • 1. 主症: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
中医医院臁疮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医院臁疮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5f337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8.png)
最新资料推荐中医医院臁疮中医护理方案..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毒蕴证: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夜难入寐。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二)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月兑尽,脓水淋漓,大便秘结。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
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发热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
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 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
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1 / 10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二)疮面腐肉未脱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2.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 ,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根据医嘱,疮面脓腐较多难以清疮者,外敷提脓祛腐药物或油膏,如逐腐祛瘀胶囊、红油膏等;渗出较多者,予清热解毒利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处,如黄连、马齿苋、土槿皮等,外用油膏贴敷。
4.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嘱予清热解毒消肿油膏贴敷,如金黄膏等,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5.脓水多而臭秽,引流通畅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局部疮面,每日1次。
6.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
(三)疮面新肌不生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水煎液等。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面,每日1次。
3.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
最新资料推荐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疮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
53皮肤科湿疮中医诊疗方案
![53皮肤科湿疮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2d43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9.png)
53皮肤科湿疮中医诊疗方案湿疮,也叫湿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也可发生在成年人。
湿疮皮损主要为红斑、丘疹、水疱和渗出,瘙痒严重,并伴随多汗、易感染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疮是湿阻肌肤所致,通常分为风热湿疮和寒湿湿疮两类。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2024年版的湿疮中医诊疗方案。
1.中医病因分析:湿疮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常、湿邪侵袭等。
湿邪侵袭到肌肤,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湿疮皮损。
2.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症状和舌脉情况,可将湿疮分为风热湿疮和寒湿湿疮两类。
3.风热湿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中药内服:常用的中药包括葛根、金银花、连翘、地黄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改善肌肤湿疮。
-中药外用:可配制中药煎剂,用于湿疮皮损部位的湿敷或洗擦,有助于消除局部湿热,减轻瘙痒和炎症。
-饮食调理: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畅,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邪。
4.寒湿湿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中药内服:常用的中药包括陈皮、白术、炒薏米、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祛湿化痰的功效,可以改善湿疮皮损部位的寒湿状况。
-中药外用:可配制中药煎剂,用于湿疮皮损部位的湿敷或洗擦,有助于温暖湿疮皮肤,促进疮面愈合。
-穴位治疗:针刺温经络穴位,如足三里、尺泽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湿疮皮损。
5.综合治疗措施:-保持肌肤清洁:患者应勤洗澡,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洁湿疮皮肤,避免刺激湿疮。
-注意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加强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肠胃健康。
-心理调节:湿疮容易导致瘙痒和焦虑,患者应学会放松心情,避免过度思虑和精神紧张。
综上所述,2024年版湿疮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和饮食调理等措施,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加强对湿疮的日常护理,保持肌肤清洁,避免刺激湿疮皮肤,调节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湿疮的康复。
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查房
![湿疮湿疹中医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ee1376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b.png)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定期查看湿疹部位,注意 红肿、破溃、渗出等感染 迹象。
保持皮肤清洁
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和温水 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 性化学产品。
局部抗感染治疗
如出现感染症状,及时使 用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 素进行治疗。
鉴别诊断
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疾病进行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神 经性皮炎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银屑病皮损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 点状出血。
02
中医对湿疮湿疹认识
中医理论基础
湿疮湿疹概念
中医认为湿疮湿疹是由于外感风 湿热邪,或饮食失节、情志失调 等导致湿热内生,浸淫肌肤而发
中医认为湿疮湿疹多因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 ,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致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 邪浸淫肌肤所致。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湿热浸淫型
湿疮湿疹的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 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根据病程可分为 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
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 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 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医护人员将通过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湿疮湿疹中医护理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为患者提 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
医护人员将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共同提高湿疮湿疹中医护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积极与其他科室交流合作,促进医院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湿疮中医护理查房
![湿疮中医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ad446f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b.png)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步、太极拳 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家属参与和支持体系建立
家属教育
向家属传授湿疮的相关知识、护理技能和心理支 持方法,提高其照护能力。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情感支 持和生活照顾。
建立支持网络
组织湿疮患者家属交流会,搭建互助平台,共享 护理经验和资源。
适宜食物推荐
建议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粗 粮、豆类等;适量食用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等,以补充身体所需 营养。
营养支持方案制定和执行
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 案。包括确定每日所需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选择适合的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
。
认知行为疗法
02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减轻症状和改善
生活质量。
放松训练
03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以缓解紧
张和焦虑。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饮食调养
建议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避免辛辣、刺 激、油腻之品。
起居调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潮湿和过度热的环境,以免 加重病情。
湿疮中医护理查房
2024-01-25
contents
目录
• 湿疮概述与中医认识 • 辨证施护原则与方法 • 皮肤护理与局部治疗操作规范 • 饮食调养与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策略实施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湿疮概述与中医认识
湿疮定义及临床表现
(皮肤科)湿疮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科)湿疮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5ee3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0.png)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概述】湿疮又称“浸淫疮”、“四弯风”。
主因饮食不节,脾湿内蕴,湿蕴化热,浸淫肌肤造成皮肤起疹,多形态,以对称性、渗出性、剧烈瘙痒、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急性湿疮: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湿疹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编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
(1)皮损形态有多形性,有渗出倾向(2)常对称分布(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4)瘙痒剧烈(二)证候诊断1.风热蕴肤证:以红斑、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自觉瘙痒剧烈。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2.湿热浸淫证:以潮红、肿胀、糜烂、渗出为主,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脾虚湿蕴证:以淡红色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为主,可见皮肤肥厚;自觉瘙痒,可伴有食少,腹胀便溏。
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
4.血虚风燥证:以肥厚、鳞屑、苔藓样变为主,可见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风热蕴肤证治法:疏风清热,化湿止痒推荐方药:消风散加减。
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甘草等。
【中医】湿疹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湿疹的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4df98e4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c.png)
湿疹的中医护理常规
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中医护理在湿疹的治疗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以下为中医护理湿疹的常规方法,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护理,早日康复。
一、环境与生活护理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潮湿、闷热。
2. 病人应穿着宽松、透气、柔软的棉质衣物,避免刺激皮肤。
3. 病人应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湿疹的过敏原,如花粉、灰尘、动物皮屑等。
4.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避免使用碱性或刺激性较强的洗浴用品。
二、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2.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 可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痒功效的食物,如绿豆、薏苡仁、南瓜等。
4. 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湿疹的食物,如鱼、虾、蟹、蛋等。
三、中医护理
1. 湿疹初期,可用金银花、菊花、桑叶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外洗患处,每日2-3次。
2. 湿疹瘙痒剧烈时,可选用黄连、苦参、地肤子等中药煎水外敷,缓解瘙痒。
3. 湿疹伴有皮肤干燥时,可选用当归、白芍、黄芪等中药煎水外洗,滋润肌肤。
4. 适当进行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四、心理护理
1.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湿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关心、体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3.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患者的生活乐趣。
5.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愿患者在中医护理的呵护下,早日战胜湿疹,重拾健康生活。
湿疮(湿疹)的中医治疗
![湿疮(湿疹)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e39b9f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3.png)
湿疮(湿疹)的中医治疗湿疹为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具有多形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可泛发全身,又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本病一般分为以下三型:急性湿疹: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亚急性湿疹: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本病属中医“湿疮”范围,多为风、湿、热客于肌肤所为,当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解肌止痒为治。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中医辩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1、风热蕴肤型:主要表现为湿疹,湿疹以红斑、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发病迅速,自觉瘙痒剧烈。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当以疏风清热,化湿止痒为治,方用消风散加减,药取荆芥、防风、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药渣水煎取汁洗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中药内服外用相同)。
中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每次5克,每日3次口服;银翘解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消风散,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2、湿热浸淫型:主要表现为湿疹,湿疹以潮红、肿胀、糜烂、渗出为主,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当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取龙胆草、炙甘草、木通各5克,柴胡、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蝉蜕、蛇蜕各10克,白癣皮、土茯苓各30克。
巧用滋阴补血药治疗湿疮
![巧用滋阴补血药治疗湿疮](https://img.taocdn.com/s3/m/b91ad3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8.png)
巧用滋阴补血药治疗湿疮什么是湿疮?湿疮,中医病名。
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
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
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急性湿疮通常由外界刺激、过敏反应、病毒感染等引起,症状严重,皮肤潮湿,有明显的水泡、渗液和瘙痒感。
常见的急性湿疮包括天疱疮、水痘、荨麻疹等。
慢性湿疮通常由体内湿热等内因引起,症状较轻,皮肤湿润、发红,伴有瘙痒感。
常见的慢性湿疮包括湿疹、红斑狼疮、银屑病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湿疮的分型及中医治疗1.湿热内蕴型:多见于急性湿疮,表现为皮损较红、发病急、有糜烂渗出,患者舌质较红,舌苔较黄腻,脉弦滑有力,治疗可用龙胆泻肝汤和茵陈五苓散;2.脾虚湿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疮,皮损不红,糜烂渗出不严重,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治疗可用健脾除湿药如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型:多见于慢性湿疮,表现为皮损肥厚、苔藓化改变,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可用润燥止痒胶囊或当归饮子丸。
湿疮的集中患病人群湿疮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但以下人群更容易患上湿疮:1.婴幼儿:湿疮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尿布区域和皮肤摩擦处,由于湿润环境和皮肤摩擦等因素容易导致湿疮的发生。
2.年长者:在老年人中,皮肤的抵抗力和再生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湿疮的侵袭,尤其是在身体摩擦部位、皱褶处或因长期卧床不动等因素容易引发湿疮。
3.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劳动活动,身体摩擦和湿润等因素容易造成湿疮,尤其是摩擦面积大、湿润环境持续存在的情况下。
4.孕妇:由于荷尔蒙变化和身体形态改变等因素,孕妇皮肤容易受到湿疮的侵袭,尤其是在孕期腹部、乳房周围和大腿内侧等部位容易出现湿疮。
5.体弱多病者:身体抵抗力较弱、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慢性病患者、免疫系统受损者等,更容易受到湿疮的影响和侵袭。
湿毒疮的防治与护理
![湿毒疮的防治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b9efc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3.png)
湿毒疮的防治与护理
一、概述
对于湿毒疮大家有的朋友是不太了解的,它一开始可能会出现红疹类的,或是痘疱状的,大家一般可能不会太在意,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的话,会出现水疱而且特别的痒,而且抓破后会感染到其它的皮肤,所以如果大家身体出现什么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及时的来就医,这样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下面大家就一同看下对于湿毒疮是怎么来防治护理的吧。
二、步骤/方法:
1、其实中医的毒副作用小,大家都知道,对于湿毒疮的治疗,中医的治疗是把体内积聚的热毒引发出来而予以排除,同时还可以调理体质,令机能回复正常,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湿、活血、清泻等。
这个还是要看病人的情况而定的。
2、另一方面,要要彻底的根治湿毒疮,最重要的是患者必须和医师配合,从日常饮食入手,因为一面吃药来排毒,你一面又吃进带毒食物,又怎能达到痊愈呢。
湿毒疮病患者平坦的饮食要特别的注意,能加剧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虾、蟹、牛肉等。
3、湿毒疮病者还要避免各种刺激皮肤的因素,像搔抓、用碱性强的肥皂或过热的水洗浴、不要让阳光直晒着患毒疮的地方等。
这些都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特别的注意的事情。
4、湿毒疮之类的皮肤病,即使根治后,若饮食不当或身体状态欠佳时很有可能又会复发。
因此,最重要的是把身体调理好,以及进食与体质相配合的食物,避免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疮(湿疹)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
以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处、易于湿烂流津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皮肤。
湿疹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
①急性湿疮。
以湿热为主,常夹有外风。
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也可泛发全身,以面部的前额、眼睑、颊部、耳轮、口周围,以及肘窝、?窝、手部、小腿、外阴、肛门周围等处多见。
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面积大小不一,边界不清。
继而在潮红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群集或密集成片,此起彼伏,常因搔抓,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最后痂盖脱落,露出光滑红色的皮肤,并有少量的脱屑。
轻者微痒,重者瘙痒难忍,成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夜间更甚,影响睡眠。
皮损广泛者,伴有发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证。
②亚急性湿疮。
主要为小丘疹、丘疱疹、小片糜烂和流滋,也可有结痂或脱屑。
多由急性期的潮红、水疱及液体渗出的明显消退所形成,或由慢性湿疮加重所致。
亚急性较易转为慢性,一般临床上亚急性湿疮与慢性湿疮很难明显区分。
一般无全身不适,或有胸闷、纳呆、便溏、苔腻、脉滑等证。
③慢性湿疮。
以血虚风燥,湿热蕴阻为主。
皮损多呈局限性,有浸润、增厚、粗糙、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中心常有抓痕、血痂及点状渗出等。
其周围可有散在的小丘疹。
多发于手足背、小腿伸侧、肘膝屈侧、阴部、股部及肛门周围等。
瘙痒剧烈,呈阵发性,以睡前或遇热时加重。
病程数月或更久。
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濡细无力等证。
【临症施护】
1.湿热浸淫者,保持皮损部位干燥,剧痒难以入寐时遵医嘱针刺。
2.脾虚湿蕴、糜烂渗出时,遵医嘱中药药液湿敷。
3.血虚风燥、剧痒时,遵医嘱用耳针或艾灸止痒。
【护理要点】
1. 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 湿热浸淫者,室内宜干燥;脾虚湿蕴者,室温略高。
4.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严重皮损者,使用消毒的床单、被套。
【饮食护理】
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及发物之品。
2. 若发现某种食物能加重或诱发本病时,应禁忌食。
3. 不饮酒、浓茶及咖啡。
【用药护理】
1. 中药汤剂宜温服,遵医嘱服用清热利湿、健脾止痒药时,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2. 遵医嘱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及外用的止痒药物。
【情志护理】
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急躁、忧虑心情,多劝慰使之情绪稳定,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1. 感染
1)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净,及时更换床单。
2)破溃处涂药注意无菌操作。
3)注意营养,提高免疫力。
2. 营养失调
1)检测各种与营养有关的指标,并准确记录。
2)患者饮食应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
3)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
4)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注液体及电解质。
【辩证施护】
(一)湿热浸淫证(急性湿疹)
1. 主症: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
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
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 施护: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1)居住处应通风干燥;注意皮肤的清洁,勿用肥皂、避免热水烫洗、烈性药物刺激剂搔抓。
(2)饮食宜清淡,忌肥甘,保持大便通畅。
(3)因湿疹瘙痒无休,指导患者避免烦躁,剧痒难以入寐时遵医嘱口服止痒药。
(4)若滋水较多时,可遵医嘱给予中药洗浴。
(5)可在睡前按摩太白穴以镇静安神止痒。
(6)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注射和接种牛痘。
(7)本型可以使用硝矾散冷敷皮肤,或使用湿疹散香油调涂。
(二)血虚风燥证(慢性湿疹)
1. 主症: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
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
2. 施护: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1)保持室内清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及发物等。
(3)稳定患者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4)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外擦,或使用丹皮酚软膏涂抹皮肤。
(5)可用艾条熏患处止痒。
(三)脾虚湿蕴证(亚急性)
1. 主症:多见于慢性湿疹。
病程日久,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
皮肤粗糙肥厚,相对局限,有明显瘙痒,易倾向渗出,表面有抓痕、血痂,可伴色素沉着。
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失眠多梦等。
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
2. 施护:清热燥湿,健脾止痒。
(1)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舒适,保护皮肤。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及发物等;注意发现能加重或诱发本病的食物,并避免再食用。
(3)让患者了解有关本病的有关知识,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4)遵医嘱给予中药擦洗或涂抹,可以使用青鹏软膏涂抹患处。
【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本病的预防知识。
2.患病期间,暂缓预防注射。
3.居住条件要干爽、通风。
穿棉质衣物,勤换勤洗衣服,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洗浴次数不宜过多,不宜过多使用香皂、沐浴露,可经常使用滋润剂,不要用肥皂及过烫的水擦洗皮损,避免搔抓,越抓越痒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4.尽可能寻找原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刺激。
去除病灶,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糖尿病、精神神经异常、小腿静脉曲张等。
5.一般湿疹患者应以宜消化素食为主,大便应日日通畅,忌食辛辣刺激、腥发动风的海产品如鱼、虾、牛奶、鸡蛋等食物。
常用一些健脾祛湿的药膳,如冬瓜链子汤、绿豆赤小豆汤等。
河产品如莲子、藕、荷叶等。
6.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奔类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尽可能避免感冒、扁桃腺炎、咽炎的发生。
一旦发生应积极对症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7.消除精神紧张因素,避免过于疲劳,注意休息,放松心态。
8.湿疹有渗液的部位尽量少洗,宜保持干燥,并避免或少接触化学洗涤用品。
清洗患处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强行削离皮屑,以免造成局部感染,影响治疗,使病程延误。
9.湿疹最忌四个字:烫、抓、洗、馋。
湿疹很怕刺激,即使再痒,也不能用热水烫洗和搔抓,否则只会加重病情。
身边可备些止痒药膏,痒了适度抹擦。
此外,湿疹患者还要管住嘴,虽然没必要什么都忌,但要自己观察,会引发或加重湿疹的食物一定不要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