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3)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3)第二节心血管科疾病护理常规 (4)一、胸痹心痛病 (4)二、脉胀 (6)三、心衰病 (9)四、心悸 (11)第三节脑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14)一、中风 (14)二、颤病 (18)三、痴呆 (21)四、眩晕 (23)第四节脾胃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26)一、胃脘痛 (26)二、胃疡 (29)三、呕血/便血 (32)四、积聚(肝硬化) (34)五、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36)第五节风湿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39)一、痛风 (39)二、尪痹 (41)第六节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43)一、消渴病 (43)二、消渴病肾病 (46)三、消渴病足病 (49)四、消渴病痹症 (51)五、瘿病 (53)第七节肾病科疾病护理常规 (55)一、慢性肾衰 (55)二、肾病综合征 (57)三、肾风 (60)四、淋证 (62)第八节呼吸科疾病护理常规 (65)一、喘病 (65)二、肺胀病 (67)三、风温肺热病或咳嗽病 (71)四、哮病 (74)第九节肿瘤科疾病护理常规 (77)一、大肠癌 (77)二、肺癌 (80)三、肝癌 (83)第一章内科中医护理常规第一节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环境与休息】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3.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生命体征监测】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7.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

中医科护理常规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新患者连测3天,每天测量4次,正常者每天一次。

体温超过37.5度每天测量4次,超过39度,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改为每天1次。

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护理措施1、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辩证施食,合理调配,五位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剧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需严密观察和记录。

5、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治疗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6、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7、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8、健康指点: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多活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一节心悸心悸是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克不及自主的一种自觉病症,包括惊慌、怔忡。

惊慌多因惊恐、愤怒而诱发,病情较轻,惊慌日久,可发展为怔忡;怔忡是并未吃惊,而自觉心慌不安,稍劳即发,病情较重。

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2、加强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坚持病室安静,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4、心悸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

5、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少食多餐,心悸水肿者限制钠盐摄入。

6、静脉输液时,应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的表现,服药之前应测脉搏、心率,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发现心律失常则暂停用药,通知医生后遵医嘱执行。

7、若用汤药时,药物宜浓煎,少量多次分服,服用中成药和西药时应严格按时间、剂量给药。

8、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内伤。

9、健康指导: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预防感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戒除烟酒及浓茶咖啡。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科护理常规范文
1.观察和询问:护士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声音、呼吸、饮食、
排便等生活习惯和生理状况,同时还要询问病史、症状、脉象等信息,以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脉诊:中医护士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患者的脉象变化,进而获得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病情变化的信息。

3.舌诊:中医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以辅助诊断患者的疾病。

4.辨证施治:中医护士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辨证
施治,例如通过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根据病情的不同,
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中药。

5.药物治疗:中医科护士根据医生的嘱托和患者的病情,配制中药方剂,按时给予服药,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6.食疗:中医护士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给出相应的食
疗建议,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7.穴位按摩:中医护士可以进行穴位按摩,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调
节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患者的康复。

8.心理疏导: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
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9.康复指导:中医护士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康复指导,包括
生活习惯、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科护理的常规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

中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需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1.环境舒适:确保病房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保持清洁卫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病人的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药膳、病后饮食、调理饮食等不同的饮食方案,促进病人的康复。

3.病人的休息护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休息时间和作息规律,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4.病人的活动护理: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

5.病人的情绪护理: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给予病人足够的安慰和支持,积极引导病人的情绪,增强病人的信心,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6.观察与记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病人的症状变化。

记录病人的诊治情况,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7.病人的口腔护理:定期给予病人口腔清洁护理,如刷牙、漱口等,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8.定期给予病人体位转换:根据病人的情况,定期帮助病人转换体位,防止病人发生褥疮和其他并发症。

9.病人的皮肤护理:定期给予病人身体清洁护理,防止皮肤感染和损伤。

10.给予病人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咐,正确给予病人药物,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防止用药错误。

总之,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是为了提供全面的护理,维护病人的健康和康复。

通过合理的饮食、休息、活动、情绪的护理,以及环境的舒适和药物的管理,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恢复。

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保障病人的安全。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目录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高热………………………………………………………神昏………………………………………………………中风………………………………………………………中暑………………………………………………………6急性出血…………………………………………………痛证………………………………………………………暴泻………………………………………………………脱证……………………………………………………中药中毒…………………………………………………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风温………………………………………………………感冒………………………………………………………内伤发热…………………………………………………咳嗽………………………………………………………哮喘………………………………………………………悬饮………………………………………………………肺痈………………………………………………………肺胀………………………………………………………胃脘痛……………………………………………………呕吐………………………………………………………便秘………………………………………………………泄泻………………………………………………………黄疸………………………………………………………积聚………………………………………………………水臌………………………………………………………水肿………………………………………………………肾衰………………………………………………………淋证………………………………………………………癃闭………………………………………………………消渴………………………………………………………心悸………………………………………………………胸痹………………………………………………………眩晕………………………………………………………不寐………………………………………………………痉症………………………………………………………痿病………………………………………………………痹证………………………………………………………汗证………………………………………………………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肺胀一定义:肺胀就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

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

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 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

6、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五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2、寒饮束肺者,忌食生冷水果。

3、痰热郁肺者,可饮清热化痰之品。

4、有心衰与水肿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5、多汗者,注意补水,给予含钾食物。

6、纳呆者,可少食多餐,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六情志护理本病缠绵难愈,患者精神负担较重,指导患者自我排解方法,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七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与反应,并做好记录。

八健康指导1、加强锻炼,劳逸适度。

2、慎风寒,防感冒。

3、饮食有节,戒烟酒。

4、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去医院复查。

鼓胀一定义:鼓胀就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 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二临床表现1、气滞湿阻腹胀按之不坚,胁丁胀满或疼痛,饮食减二畛,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

2、水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 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3、水热蕴结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 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

4、凝结水留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瘢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窖警血警:面、颈、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 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5、阳虚水盛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 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6、阴虚水停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三一般护理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必要时执行消化道隔离。

2、重症患者应卧床休养。

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3、对长期卧床与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4、肝昏迷患者应做好口腔护理。

5、每日记录出入量。

重症患者每日测量腹围 1 次,做好记录。

6、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并记录。

四临证护理1、气滞湿阻实胀者,用大蒜头、车前草各159,捣烂贴脐,日 1 剂。

2、水湿困脾实胀,用艾灸在腹部以脐为中心呈十字形灸(即上下左右艾灸30 分钟)。

3、脾肾阳虚胀满者,艾灸关元、神厥、中极穴,以理气消胀; 或施以腹翻 5 热敷法、盐熨法、葱熨法等。

4、水热蕴结者,保持大便通畅,平时食蜂蜜或缓泻剂,指导病人每天饭后做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5、肝肾阴虚者,密切观察胁腹痛的程度,必要时给以热敷,或道医嘱针刺,兼虚寒者加艾灸。

6、抽放腹水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量、颜色、性质,按医嘱送验。

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腹腔感, 染等并发症发生。

五饮食护理1、饮食以富营养,易消化为宜。

2、厌食者饮食要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硬固食品,戒烟酒。

限制钠盐的摄入。

3、高血氨时禁食高蛋白饮食。

4、气滞湿阻可多食理气健脾食物如柑橘、佛手、苡仁、萝卜、山药、扁豆等;脾肾阳虚可食黄芪粥、党参粥、核桃粥等健脾益肾之品;水湿困脾可常食健脾利水食品,如鲤鱼、赤小豆等。

六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七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浓煎温服。

水湿困脾者汤剂趁热服用;水热蕴结者凉温后服用。

服药后观察效果与反应。

八并发症的护理消化道出血1、密切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等变化,并观察神志、面色、脉搏、血压、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变化。

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见病人出血,观察出血量、色、质。

量多,自觉头晕,心悸等,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做好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2、安置病人舒适体位,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以防塞息。

3、指导病人服药,药片或药丸需研细后泡服或冲服。

4、饮食宜细嚼慢咽,少掇多餐,忌食质粗、干硬、辛辣煎炸以及带皮、骨、刺食物,食物温度适宜,不宜过烫或过冷,出血时禁服。

5、注意卧床休息减少与消除外界不良刺激。

安慰病人,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免导致反射性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肝昏迷l 、严密观察神志、呼吸、血压、舌象、脉象等变化,如出现性格改变、举止反常、吐字不清、动作缓慢、睡眠欠安或多睡等为肝昏迷先兆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绝对卧床休息,促进肝细胞恢复,输血宜输新鲜血液。

3、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大黄粉5克吞服,或口服蜂蜜、麻仁丸,或用生理盐水或用食醋加水(3:1)灌肠,忌用肥皂水灌4、教会患者监测脉搏与听心率的方法。

5、指导患者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6、控制食盐摄入量,少饮浓茶、咖啡,7、保持大便通畅,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8、使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

胸痹一定义:因邪痹心络, 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 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二临床表现1、心血瘀阻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带,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 脉弦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 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谢,脉滑。

4、寒凝心脉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5、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龙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心肾阴虚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7、心肾阳虚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三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没备与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四临证护理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五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六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七用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八并发症护理真心痛1、绝对卧床休息,不得随意搬动,设专人护理。

缓解期可在室内适当活动。

2、密切观察疼痛时间、面色、出汗、神志、体温、脉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3、饮食以清淡、细软、不可过饱或过咸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忌生冷、油腻,禁烟酒。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外来的精神刺激。

5、嘱病人注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九健康指导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