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拓展类课程框架(定稿)
初中地理拓展课计划与教案
初中地理拓展课计划与教案本拓展课计划以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讨论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观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地理学科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三、教学内容1. 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
2. 地理专题研究: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研究。
3. 地理实践活动:实地考察、观测、实验、案例分析等。
4. 地理热点问题:全球变化、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基础知识,阐述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理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
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测、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5.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学期共计16课时。
2. 教学计划:第1-4课时:地理基础知识讲解第5-8课时:地理专题研究第9-12课时:地理实践活动第13-16课时:地理热点问题讨论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必备拓展知识
高中地理必备拓展知识一、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1 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与活动规律的学科。
1.2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地理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向。
1.2.1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理气候、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动物等。
1.2.2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方面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1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包括工业化、能源消耗、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2.2 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有诸多影响,比如全球均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海岸线和岛屿等地理要素。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3.1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一般为20-70公里,在海底则为5-10公里。
3.2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由岩石和熔融的矿物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很高,达到数千摄氏度。
3.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四、地球板块运动与地震地带分布4.1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板块运动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对运动,包括板块的推动、碰撞、互相挤压等现象。
4.2 地震地带分布地震地带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处,包括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五、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5.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和管理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进行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
5.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领域,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分析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人口与城市化6.1 人口增长与分布全球人口增长快速,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初中地理知识点深度拓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点深度拓展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知识点深度拓展一、前言在当今世界,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深度拓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初中地理教材,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度拓展,以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结构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组成。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形成了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2)地图的种类与绘制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地图的绘制方法有手工绘制和电子绘制两种。
2. 自然环境(1)气候系统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和冰冻圈组成。
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气候类型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2)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
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 生物地理生物地理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1)人口地理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结构和迁移。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城市地理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分布、规模、结构和功能。
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农业与工业(1)农业地理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的分布、类型、结构和生产条件。
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影响。
地理知识拓展类课程框架(定稿)
地理知识拓展类课程框架(定稿)《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鼓励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确保学生在其兴趣和特长领域较为扎实的学科底蕴,便于广大地理教师在选修课程开发与开设(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以下简称《框架》)。
一、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定位与方向二、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学科素养类型类别课程目标: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地理学科素养类课程是以地理学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生活中与地理知识、地理学科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为课程内容。
通过本类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聚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学生欣赏自然、欣赏人类创造文明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名家对人地关系等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程内容:1.旅游景观欣赏:世界遗产、中国名山秀水等;2.生活中的地理:气象与生活、邮票中的地理等;3.地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地方建筑文化等;4.地理名家名说:徐霞客地理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等。
课程开设建议:1.本类课程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密切结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材可以在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自主选择主题编写。
2.本类课程教材应坚持科学性、兴趣性和通俗性。
3.本类课程的教学应该变改变单纯知识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教师要针对本类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初中地理学习框架搭建范文
初中地理学习框架搭建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学习框架对于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地理学科方面。
地理学科不仅涉及自然地理,还包括人文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我们特此搭建了一套初中地理学习框架。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套学习框架的构建过程和具体内容。
学习框架构建原则1.符合课程标准: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确保学习框架的内容全面、系统。
2.突出重点:对地理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握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实践:强调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培养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5.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习框架内容构成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地球与地图:包括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等基础知识。
2.地形与气候:涵盖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特征,以及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
3.水文与生物:涉及水循环、河流、湖泊等水文现象,以及植被、动物等生物资源。
4.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包括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探讨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等人文现象。
2.经济地理: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3.区域地理: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发展差异及其成因。
4.国际合作与冲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第三部分:地理实践活动1.观测与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测、实地调查,提高实践能力。
2.地理实验:通过实验方法,验证地理原理和现象。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4.地图制作:培养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学习框架实施建议1.结合教材,系统学习:按照学习框架的顺序,结合教材,进行系统学习。
2.重视实践,提高能力: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第一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第一章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轴的倾斜与四季的形成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地图的投影方式-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3. 地理坐标系统- 经度与纬度的概念- 坐标系统的应用- 地球上任意点的定位方法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湖泊与地下水3. 地貌学- 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五大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土壤侵蚀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市布局与规划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技术的发展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布局与环境影响- 工业全球化趋势4. 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与选择 - 交通网络的布局-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GIS在各领域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定位与导航中的应用- GPS技术的发展与挑战五、地理与环境问题1. 资源与能源-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 资源的可持续管理2. 环境问题与保护-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酸雨等) -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政策与法规3. 灾害地理学-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灾害的预防与减灾-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六、地理与区域发展1. 区域的基本特征- 区域的划分与特征-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2. 世界地理概述- 各大洲的地理特征- 重要国家与地区的地理概况- 国际合作与地理因素3. 中国地理概述-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上是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框架图,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
地理知识框架整理【范本模板】
地理框架知识整理——自然地理部分一、位置(经纬网区域定位)1、中国部分120°E,40°N:渤海,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120°E,30°N:杭州120°E,23。
5°N:台湾海峡116°E,40°N:北京110°E,40°N:包头附近34°N:秦岭—淮河110°E,30°N:巫山以南110°E,20°N:海口100°E,40°N:河西走廊(酒泉)100°E,20°-30°N:横断山脉90°E,40°N:罗布泊90°E,30°N:拉萨西北80°E,40°N:塔里木盆地2、世界部分0°,50°N:英吉利海峡0°,0°:几内亚湾20°E,0°:刚果盆地30°E,40°N:土耳其海峡30°E,30°N:尼罗河入海口50°E,40°N:里海60°E,60°N:乌拉尔山60°E,45°N:咸海90°E,23.5°N:恒河入海口(达卡)100°E,0°:苏门答腊岛115°E,30°S:珀斯140°E,35°N:东京150°E,35°S:堪培拉90°W,30°N:新奥尔良(密西西比河入海口)80°W,10°N:巴拿马运河70°W,33°S:圣地亚哥60°W,30°S:拉普拉塔平原43°W,23。
5°S:里约热内卢60°W:南美洲中央经线100°W:北美洲中央经线80°E:印度中央经线;科伦坡20°E:非洲中央经线120°E—150°E:澳大利亚二、气候1、气候判断方式➢ 模式图(经纬度判断)➢ 特殊气候的关键数值热带季风:年降水量>1500mm 热带草原:年降水量<1000mm 亚热带季风:年降水量1000—1200mm 左右温带季风:年降水量500-800左右 温带海洋:年降水量>700mm 温带沙漠:年降水量<250mm2、影响气候的因素 方法一:➢ 纬度:气温——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高一地理知识点梳理框架
高一地理知识点梳理框架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地球表层材料、地球表层结构及地球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对于现代人来说,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一地理课程作为初中地理的延续,具有一定的难度,涵盖的范畴也更广泛。
下面将对高一地理知识点进行梳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框架。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这一部分主要涵盖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地球与地理坐标系统,地球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等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并且了解地球的各个构造层次,如地核、地幔、地壳等。
同时需要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从而解释地球上存在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二部分:宇宙和地球这一部分主要涵盖宇宙的组成和构造,太阳系的特点,地球的特征以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需要掌握宇宙的基本构成,如恒星、星系、星云等。
同时需要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如何解释地球上存在的地震、火山和气候等现象。
第三部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地图制作、地理数据管理和地理分析等。
同时需要理解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飞机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以获取地理信息。
第四部分:宝贵的水资源这一部分主要涵盖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学生需要了解水资源的地理分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
同时需要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等。
最后还需要掌握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如防止水源污染和节约用水等。
第五部分:气候与天气这一部分主要涵盖气候的形成与变化,以及天气现象的解释。
学生需要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经纬度、高度、地形和洋流等。
同时需要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天气现象的解释,如气温、湿度、气压和降水等。
第六部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主要涵盖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最新世界地理知识框架
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课本内容框架班级:姓名:学号: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课本内容框架前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民主化,科学综合化,技术现代化的发展,《世界地理》的内容也是不断结合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
《世界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全球地理环境(或世界地域系统),《世界地理》研究涉及区域的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经济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所以研究的范围包括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世界地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人的相关性的特点,所以《世界地理》内容框架的构建基本遵循上述思路。
《世界地理》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所以在设计内容框架的时候要体现其综合性特点,把《世界地理》与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课程内容结合,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简单来说是地球表层,而世界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的科学,在设计的时候可以从地球系统的表层,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初步了解全球-大洲-地区/国家的一些自然和人文的概况,再去分析人地之间的关系。
体现其地理学科的宏观性和整体性(内在的联系性);《世界地理》同时也属于《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所以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立足微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许多地方的社会经济情况也日新月异。
同时不同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性。
若要让《世界地理》体现区域地理的特性,不妨考虑借用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晚近被使用的一些观念如后现代化主义的新区域地理学;中的地方研究。
在区域地理学得研究中,既有其通性,又有其特性,为区域地理学展开带来了复杂性。
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现区域性特点《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体现人地相关性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化,《世界地理》应注重全球重大问题分析,各大大洲,各国的地缘政治分析,注重解决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地理更具有实际意义,而不是纯理论的学科。
初中地理知识拓展应用(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拓展应用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知识拓展应用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拓展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地理知识的拓展应用。
1. 地图技能的培养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学生需要掌握如何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和分析地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地图相关的活动,如地图拼图、地图填色、地图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图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地图,如我国行政区划调整、世界热点地区地图等,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
2. 实地考察与观测实地考察与观测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社区、城市、乡村等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河流侵蚀和沉积地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
3.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GIS软件教授学生如何收集、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GIS技术。
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分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GIS软件分析人口密度数据,直观地展示人口分布特点。
4. 跨学科综合应用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应用,如在学习气候学时,可以结合物理学中的大气压力、温度等知识进行讲解;在学习水资源时,可以结合化学知识讲解水资源的净化和保护。
通过跨学科综合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5. 地理现象与问题的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地理现象和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地理实验,如模拟全球变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地理知识点框架高三
地理知识点框架高三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科学,它揭示了地球各个方面的特点和相互联系。
在高三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本文将按照不同的知识点框架,为大家概述高三地理学习的内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是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以及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方式。
同时,还需要学习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包括经纬度的概念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及其特点等。
2.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深入了解地球的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对大气层、温度层、潜热和升降运动等的认识。
同时,还需要掌握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季风气候等的特点和影响。
3.水资源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此外,还需要了解重要的水文地理知识,包括阴极冰川、湖泊、河流等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自然灾害在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学习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台风、洪水等,需要了解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综合性。
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城市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了解人口的分布、变化以及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研究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聚集、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等。
2.农业与农村发展在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了解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区域分布,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农村发展的改革与振兴。
3.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学习工业的发展过程、类型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掌握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工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4.交通运输与通信在高三地理学习中,需要研究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网络。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拓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拓展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拓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引起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并能够识别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掌握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了解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以及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地貌学:学习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如山脉、平原、盆地、峡谷等,并理解地貌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土壤与植被:探讨土壤类型、形成条件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植被分布的规律和植被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理解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农业与工业: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分析工业布局的因素和工业区位理论,探讨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 交通运输与贸易:学习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理解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和国际贸易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探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途径,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学习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应用领域,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鼓励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确保学生在其兴趣和特长领域较为扎实的学科底蕴,便于广大地理教师在选修课程开发与开设(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以下简称《框架》)。
一、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定位与方向二、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框架学科素养类型类别课程目标: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地理学科素养类课程是以地理学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生活中与地理知识、地理学科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为课程内容。
通过本类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聚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学生欣赏自然、欣赏人类创造文明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名家对人地关系等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程内容:1.旅游景观欣赏:世界遗产、中国名山秀水等;2.生活中的地理:气象与生活、邮票中的地理等;3.地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地方建筑文化等;4.地理名家名说:徐霞客地理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演变等。
课程开设建议:1.本类课程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密切结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教材可以在参考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自主选择主题编写。
2.本类课程教材应坚持科学性、兴趣性和通俗性。
3.本类课程的教学应该变改变单纯知识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教师要针对本类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评价建议: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考勤、质疑、讨论发言等)作为基础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在总评成绩的20%;以游记、旅游摄影、小论文写作等作为成果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50%,三部分相结合以确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学分。
必修拓展类类别课程目标:必修拓展类选修课程是面向文科方向的学生,在现有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与整合。
侧重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重点区域或领域发展中的运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和学科学习能力,进一步认识地理学科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课程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必修课程系统地理的原理和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现象和问题。
通过对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世界主要区域和中国各分区的有关地理知识,理解自然、人文地理的原理;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提高其对比和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篇世界地理分区第一章亚洲(5课时)第一节日本工业第二节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第三节印度农业第四节西亚的自然资源第五节中亚的干旱环境第二章非洲(3课时)第一节非洲自然环境差异性第二节富饶的大陆第三节各具特色的河流第三章欧洲(4课时)第一节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第二节欧洲的工业发展第三节欧洲的旅游第四节大国俄罗斯第四章北美洲(3课时)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迁移第二节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第三节新兴工业的发展第五章南美洲(3课时)第一节湿热的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第三节巴西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六章大洋洲(3课时)第一节半环状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第七章极地考察(1课时)第二篇中国地理分区第一章北方地区(4课时)第一节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节东北传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节环渤海经济区的兴起第四节华北生态环境治理第二章南方地区(6课时)第一节南方地区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第二节海南与舟山的岛屿开发第三节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联系及产业转移第四节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第五节云贵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第六节西南地区地形与交通发展第三章西北地区(2课时)第一节干旱环境下的农业发展第二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青藏高寒区(2课时)第一节独特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河谷农业课程目标: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繁且强度大,自然灾害每年都给我国造成严重的损失。
减灾要从每一个人做起。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灾害及其防治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了解我国国情,肩负起未来国家灾害研究和救助的重任。
课程内容: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6课时)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8课时)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4课时)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课程目标:本课程根据浙江省基础教育义务阶段缺乏系统地理图像知识学习的情况,依托大学《地图学》课程,结合选修《地理信息技术》模块,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实际,选取有针对性的知识条目架构课程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能理解高中阶段地理学习所需要的地理图像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此外,掌握这些知识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结构的构建。
课程内容:第一章地图概论(6课时)第一节特征与定义第二节地理图像的功能与分类第三节地理图像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地理图像分析(8课时)第一节经纬网地图第二节等值线地图第三节示意图第四节统计图第三章简易地理图像制作(4课时)第一节简单地图绘制第二节地理图像制作课程目标:海洋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与海洋学交叉的学科,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浙江作为海洋大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海洋地理学知识,为认识海洋、调查研究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第一章海洋水体(2课时)第一节海水温度第二节海水盐度第二章海水运动(4课时)第一节波浪第二节潮汐第三节洋流第三章海洋、大气和陆地间的相互作用(4课时)第一节海洋和大气第二节海洋与海岸第三节岛屿第四章海底构造(4课时)第一节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扩张学说第五章海洋开发(6课时)第一节海洋水资源和化学资源开发第二节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第四节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第六节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第六章海洋保护(6课时)第一节海洋灾害及防治第二节海岸带的变化与保护第三节海洋环境保护第七章世界海洋区划及特征(6课时)第一节太平洋第二节印度洋第三节大西洋第四节北冰洋第五节我国的海洋第八章海洋权益(4课时)第一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二节国际海洋新秩序课程开设建议:1.可将湘版、人教社教科书《自然灾害》、《海洋地理》的相关章节整合,分别作为“自然灾害与防治”、“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教学内容。
2.在对必修教材中的地理图像进行归类基础上,以地图学为基础,就主要地理图像类型与分析应用为主线进行拓展,构建“地理图像与运用”的教学内容。
3.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区域,以区域自然、人文环境特征为背景,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为主线,渗透必修课程中系统地理的原理和区域分析方法,构建“区域研究”的教学内容。
方法两字是否可省略4.教学时间:《区域分析方法》、《海洋开发与保护》建议36课时;其它建议各18课时。
评价建议:通过纸笔考试检测,从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和探究活动质量等几个方面评价其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确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学分。
专题研修类类别课程目标:专题研修类选修课程内容丰富,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今后立志于从事地理科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个性特长、能够拓展某一领域视野、习得不同学习方式,培养某一专长的地理课程。
课程内容:1、地理观测与考察(侧自然)(1)天文观测;(2)气象观测;(3)水文观测;(4)地貌考察等。
2、地理调查(侧人文)(1)地方专业市场调查;(2)环境调查;(3)人口调查;(4)土地利用调查等。
3、地理实验(1)土壤分析;(2)珠宝鉴赏;(3)地震与建筑设计;(4)遥感判读实验等。
课程开设建议:1.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各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性向选择合适的主题。
教师可从乡土地理事象及学生生活实际、现代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学地理学的实验或野外考察活动、地理学发展史、国外地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主题等多个方面精选适合学生的探究主题。
2.在教学目标确定方面,教师要注意将获得地理学科知识、习得地理科学探究技能、加深对地理科学的理解等三方面的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偏废。
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组织方面、教学方法方面的革新,确保学生有效探究。
3.在教学的硬件设施方面,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种资源,适当利用周边社区、公园、博物馆、野外等场所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地理专用特色教室。
评价建议:以学生参与专题研究活动的数量与态度为基础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40%;以提交的观测记录、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作为成果性评分,占总评成绩的60%,两部分相结合以确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