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作者:胡凤辉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9期

【摘要】探究式教学正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反思的结果,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探究式教学 ;策略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成果——《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2020X117。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23-0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学中如何将晦涩难懂的道德知识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内在的思想品质,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现实生活中呢?如果仅以“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单一的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相符合,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孕育而生的探究式教学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反思的结果,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当务之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探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教育心理学指出:“道德认知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一定的道德认识只有同相应的道德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才会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教师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接受熏陶,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1] 人的情感常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探究教学的首要环节。问题是探究教学的驱动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打破知识平衡。[2]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科学合理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心理怀疑、渴望探究未知的状态,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教科书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出问题。但是,这个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拉近学生与道德观点的距离,把他们的行为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才能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更加贴近,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19”的警示》一课时,首先,笔者采用数字激趣导课,通过出示数字“119”,让学生学会质疑。学生纷纷提出各自的疑问:“火警电话为什么是‘119’?不是别的数字呢?”、“‘119’会给我们哪些警示呢?”、“发生火灾时,怎么拨打‘119’呢?”……这一个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被激发,教师自然地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为之后的探究活动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3]因此,教学中,首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来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探究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解决疑难问题,指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要在关键点发挥“引导”作用,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这个环节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相互讨论和交流。

通常情况下,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课堂合作探究。可以是同桌间对于一些难点问题相互启发、探讨;还可以是小组间合作探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自愿为前提,适当调整座位,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成员之间的群策群力、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分析透彻、畅所欲言,得到一个更清晰的概念,一个更准确的结论。这也可以是一个集体的探究。就是针对关键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着重解决这个问题。其二是课外交流探究。学生可以与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交流;也可以是网上QQ、论坛、留言板等在线交流的形式。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全面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成就感得以树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这一环节,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班级事务共商定》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班级重大事务的决策需要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班会形式与程序。“为什么班级的重大事务要大家一起讨论决定,而不能由班委决定?”带着这个疑问,筆者让学生回想以往班级事务议事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提出很多疑问,例如,如果不同意班委会提出的活动计划,我们该怎么办?在讨论过程中,如何处理分歧?征求意见时,有

的人不发言怎么办?大家定了方案,有人不履行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出谋划策为班级”的交流会,先将学生分为班委一组,普通学生一组。班委这一组结合自己平时的经验,阐述如何做好班委的工作,或是提出困惑,让大家帮忙商讨;普通学生一组通过小组交流,帮助班委出主意。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建构而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不必过于强调课堂常规,而应充分放手让学生探讨,并适时的给予启发和引导,让道德知识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形成。

三、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实践探究

教学中,检验和巩固探究效果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简单地归纳学习的要点,总结学生已解决的问题,掌握探究方法,再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运用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学中,实践探究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实践探究解决相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教育内容得以内化,自我意志得以调节,道德认识得以完善,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并在行为上得以外显,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这也正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要求。当然,实践探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角色体验探究、游戏探究与教材内容结合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已学知识,探寻新的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促进能力的形成。

四、善用激励评价,拓展探究范围

《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品德的形成不可同日而语,仅凭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积极强化学生获得的内部激励机制,巧用探究知识取得的成效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愉悦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当教师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应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评价语言要丰富,注重动机,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同时,教师应拓展探究范围,不能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中,应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从而得以开阔视野,积极探究,巩固旧知,掌握新知。

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动手制作小笔帽”的环节,学生通过将废旧广告纸制作成笔帽,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这时,笔者还设计了一张“三评表”,以表格的形式,用涂“★”评价的方式,在民主参与、协商、学习中对学生的实践作业“制作小笔帽”进行综合评价,简单易行,且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