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摘要:小学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元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教育元素,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本文就“双减”政策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上《我的祖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中心思想。
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祖国美丽的山河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展开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重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习惯的培养“双减”政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复习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在预习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在复习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并归纳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地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习题,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使其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读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浅读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针对该科目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有效学习。
以下是浅读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道德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道德行为。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例如:同学帮助受伤的小动物、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团队任务等。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积累道德行为的经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不同的道德冲突和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设置一些道德冲突,并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三、故事讲述法故事讲述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进行讲述。
通过讲述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从故事中获取道德启示。
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解决一些道德问题,例如:如何帮助他人、如何分享、如何低碳环保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和合作意识。
五、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爱、友爱、善良等美好情感。
可以进行一些情感交流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他人的情感,并从中体会和思考道德行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六、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一种有趣、活泼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与道德行为相关的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思考道德问题,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记忆。
低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低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学策略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学校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而在低段学生中开展法治教学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低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一、理论依据低段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学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培养正确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需要依托于相关的理论依据。
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对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于学生在法治教学中所应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作出了详细的要求和解释。
2. 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学生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生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这也要求法治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以上两点是法治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也是低段学生法治教学策略设计的出发点。
二、法治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针对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故事或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渗透性教学在各个学科中渗透法治教育,例如在语文课中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法治问题,在数学课中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问题,在活动中渗透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3. 身边事例教育以身边的事例进行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认识法治的重要性,理解法治对于社会的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身边一些与法治相关的新闻事件,让学生在分析事件的过程中增强对法治的认识。
4.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体会到法治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体验法治的工作环境和职责。
探究学科融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现与应用
探究学科融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现与应用摘要:在践行“双减”政策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以学科融合作为切入点,增强学科教学的张力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这是实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品质与教学深度的内在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健康三观与行为习惯,这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神高度契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依托于“主题-概念-活动”的三维组织模式,在问题导向下冲破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思维能力。
本文将概述学科融合的内涵与基本逻辑,并重点阐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推动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实现策略前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以“成长中的我”作为逻辑起点,不断推动与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设计,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并依托各类主题教育,形成一体化、综合性课程,同时要要求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全面融合,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社会,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强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学科融合意识。
学科融合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形成与得到快速发展,其核心思想在于冲破专业限制,促进跨学科深度融合与交叉,以共享与协同、继承与创新理念驱动学科跨越式发展。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科融合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由学科融合到价值实现的必由路径。
同时,学科融合的实施也为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科融合的内涵解读学科融合指的是将不同学科特定知识内容或者相关主题统整到一起,并实现学科深度教学与交叉教学的理念。
学科融合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活动与学习行为之上的,强调以开放融合的思想在学科教学中吸纳不同学科的关联知识点。
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最先提出并阐释了学科融合的教育理论。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义务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受到了更加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课程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
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生活为本,情境教学
小学生活经历丰富,教师可以从生活场景出发,以情境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道德
和法律概念。
例如,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不守信用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诚
信的重要性。
在法治教育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法律
程序和法律规则的运作过程,以此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二、以趣味为主,游戏教学
三、以案例为基础,互动讨论
小学生处于成长期,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惑,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
自我。
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德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开启讨论,思
考道德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辨别能力。
在法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
通过案例学习法律知识,思考合理的法律解决方案,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四、以实践为主,体验式教学
小学生接受能力强,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和法律。
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责任和情感关怀。
在法治
教育中,可以组织实地参观、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
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探究摘要:当前,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项目化学习更多的是应用于英语、信息、科学等学科,而从不同的阶段来看,项目化学习主要应用于普通高等学校中,而在初级学科的教学中则很少使用。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项目化”学习进行了反思,以期能够利用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对“德育”和“法制”内容产生好感,并提高其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应用探究引言: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本,通过自由探索和协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提升的一种扩展型教学法,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要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中,项目化教学具有现实教学意义。
一、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价值(一)增强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项目化”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探索,使学生能够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其能够促进学会独立地学习和思考。
项目化学习的素材比较多,当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时候,教师用这种实际化教学更有意义。
两者不能进行分离,否则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只存在于教材学习的表面。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际化的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更多地去探索,并获得提升。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情境的设定和提问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自主探究和协作为基本原则。
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过这也有利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深层次学习因为项目式学习是在一个预先设定好的探索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与教学中心相匹配的场景和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
因为学生是无拘无束的,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内化、运用,使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二、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展开“小当家”项目化学习课堂设计:第一个是背景知识:当今,网络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探究摘要:新时期小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素质化培养,德育教育不容忽视。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人物性格。
小学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重视利用丰富的教学引导策略,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通过探究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从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德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整体教学渗透,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综合品质素养。
教师通过主动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其感受到德育教育对于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一)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渗透,这是一种教学创新,既能丰富教学资源,还能优化教学质量。
教师将生活中的信息资源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全面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渗透,认为德育教育主要班主任进行教学,使得德育教育的机会非常少,很难深入落实。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素材非常丰富,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从而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材的完善,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力,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源于生活的学科,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状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教师结合道德品质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综合性教学,不断提升学生课程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的意义。
教师利用趣味多样的教育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的课程学习印象,优化教学资源,将生活元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设计的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设计的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逐步加快。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与新课改目标高度契合的一门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更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成为了小学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
虽然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学思想陈旧、开展活动有效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本文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活动的设计进行探究,以促进该学科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活动设计引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学生除了要学好各科文化知识,也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养。
但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与磨砺,稍不留意就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解疑答惑的重要角色,除了要传授基础的教材文化知识外,更需要通过设计多种有效活动来帮助提升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为学生未来学好其他文化知识提供全面保障。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随着全面发展型人才在社会上的缺口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世界并树立正确的三观,任课教师们也正积极根据最新教学任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但从教学现状看,仍存在不少问题[1]。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让很多教育者仍过度重视成绩忽视素质教育,这就导致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任务理解不全面,认为掌握课本知识就是完成任务。
因此部分教师仍采取口述及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讲解本就枯燥的理论知识,不仅教学模式单一,更没有根据学生兴趣开展有效活动进行科学引导。
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无法充分理解课本文化知识,对课堂教学工作可持续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梯次渗透道法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梯次渗透道法融合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性的提升深刻反应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展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因此,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蓝本,着立于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梯次渗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重融合道德与法治的感悟教育,回归生活化、社会化道德生成和法治化引导,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
一.立足学科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掌握道法学科教学特色长期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存在被忽视、被成人化灌输式的现象。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大部分学校中形同虚设、教条化空洞化严重。
“随便上课”“占课”甚至直接跳过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还原生活化社会化道德生成和法治化引导成为这门学科的热点和难点!《道德与法治》教材演变从国家层面导向到《青少年法治大纲》要求更加重视小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意识培养,该学科自创设以来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加入到今年小学高年级期末检测课程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内容专门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在可塑性最强的“白板”时期对学生集中讲授宪法教育,涉及三十部法律法规,具有强化系统性的特点。
可见《道德与法治》一课意在从小学着手,从萌芽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文明举止方面的培育和养成。
所以,教师应有充分的道德学习动机,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有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意愿,涵养自己的特殊精神气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面对这样一群懵懂纯洁的小学生时要予以最大的耐心;对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要及时挽回和制止;在孩子模仿学习阶段以身作则;将课堂学习内容发散到生活领域达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普及规则和法律,让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有规范,探索冒险懂法规。
二.以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全方位感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道法课程、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发展。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研究论文: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学习就是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过程,即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改变生活的过程。
虽然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
在关注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问题聚焦现实生活,以典型的生活事件唤醒生活经验,以调查探究类活动深入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反思生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对话引发不同经验的冲突,以体验活动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在与“类经验”的互动中拓展学生的视域等策略促进学习。
在改变生活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作为改变生活的起点,以生活智慧的学习突破改变生活的障碍,以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生活等策略促进学习。
自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德育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道德学习。
基于这样的新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强调由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式教学转向促进学生自主道德建构的教学。
为什么要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道德学习指的是什么?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美德之教的困境呼唤道德学习自古希腊以来,“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存在于道德教育领域。
苏格拉底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方面,他假设“美德即知识”,那么,美德可教。
因为知识可教,所以道德可教;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教授美德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并知道如何把这些真正的美德教给别人。
在苏格拉底看来,那些自称知道什么是真正美德的人仅仅是拥有关于美德的一种看法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何谓真正的美德。
苏格拉底的矛盾不仅限于他的思考,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一方面他坚持不存在“美德之师”的观点,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又在城邦中“教授”美德,还因此背上蛊惑青年人的罪名。
对于苏格拉底的矛盾,如果我们能从教授道德转向道德学习的视角去看待,就不再是矛盾了。
因为苏格拉底在城邦中是使用“助产术”唤醒青年人学习的“欲望”,促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学习美德。
《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教学策略
“探究与分享”栏目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结构板块嵌套于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这一栏目的活动设计不仅是正文观点的论证和补充,而且承载着帮助学生生成具有主体性“道德知识”的功能。
这种设置体现的是课程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一定的知识依托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思生活,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探究与分享”栏目设置正是打通知识与生活的价值链接。
“探究与分享”聚焦初中学生所面临的成长困惑、道德难题,致力于帮助学生搭建迈向道德与生活的桥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内容、过程、策略等方面予以立体性关注,做到尊重教材,合理运用,充分发挥这一栏目的教学价值。
一、关注教材立意,理解栏目初衷“探究与分享”偏活动性、探究性、开放性的设计向度,与课堂教学总时间限制是相矛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课标精神和学科任务整体结构作综合使用处理。
首先,把握立意,高屋建瓴。
教材中每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内容的设计都有明确的价值指向,或是以情境支撑思维拓展,或是勾连唤起生活经历进而形成特定情感态度价值观,或是引导道德行为等。
教师明确了栏目内容设置的立意,就不至于陷入活动的泥潭却忘了回到教材内涵的解读上来,而能真正把握教学中的“度”,做到活动与学科任务的结合恰当自然。
其次,重结构化,整合使用。
每个框题中都有“探究与分享”栏目,有的甚至一个框题里面有多个,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选择地使用。
可以依据核心教学目标重点选用探究活动,以活动问题驱动思维能力培养和情感孕育,将教学推向深入;也可以结合整体教学任务和教学结构化、简约化追求,将一节课中的多个探究活动“合多为一”整合使用,从而避免教学过程中活动重复叠加等问题;还可以将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课外学习的延伸或引导,打通课内外学习的空间感,实现学习的延续性,从而推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场域扩展至真实、广阔社会生活中,走向“学科大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主题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主题教学策略探究摘要:我国是民主与法治的国家,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是中国公民的基本素养。
由此,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发挥学科的优势作用,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不断向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情境创设引言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对于学生来说,法治教育相对于道德教育在严谨程度和性质和教育层次上相对较高。
实现两者的融合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范围和教育层次的一种拓宽和延伸。
一、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维护法律的尊严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育者要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出其中适合的法制教育点,将其中包含的法制教育内容给学生们展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将法治教育进行充分地融合。
比如:在讲到“祖国的生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充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以法治教育为出发点,引用了宪法中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国徽是五星围绕着天安门,周围遍布着齿轮与麦穗”,引导学生朗读宪法中的相关内容并深入地为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明白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与此同时,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进行:“宪法是我国具有最高级别法律效力的法律”的学习,使学生从小就明白法律是威严的,并且明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重视教育学生对国旗的热爱,不断将宪法中传达的精神埋种在学生心中。
二、提高教师的融合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升对于取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具体的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到课文内容中能有效融合法治教育的切入点。
随后在教学思路的组织规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进行合理控制。
结合实际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实现法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
例如,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不同类型国际组织的名称和职能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不同国际组织形成和发展相关历史的纪录片。
低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低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教学策略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法治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
“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低段教育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法治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低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法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对低段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低段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如果简单地进行概念灌输,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法治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2. 实施导向式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低段教育阶段的学生在道德和法治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认识模糊和观念混淆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采用导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二、开展法治实践教育1. 创设法治实践教育场景低段学生的实践经验相对较少,要想让他们深入了解法治,需要通过实践教育来增加他们的社会体验和亲身感受。
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法庭、模拟调解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实际运行和实践意义。
在课堂中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法律的运行规则和程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索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索摘要: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大单元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与理念,强调整体性与综合化,其次才是一种教学方式。
大单元教学试图解决素养时代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的技术路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并将其具体化,按照学科逻辑与认知规律对单元学习资源等进行整合与重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并实现能力迁移的过程。
基于此,本文章对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引言小学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观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生活技能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小学生的身心阶段发展特征决定了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单元教学使得较为分散的知识点联合成整体的知识框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方面对课堂教育质量进行进一步提升。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新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大主题为引领,以大任务为驱动,整合学科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系化和情境化的教学策略。
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构建教学的整体意识,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提升教学效益、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同时,达成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特点一是以单元知识为基础展开教学,厘清不同章节间重点内容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是以核心问题为视角展开教学,教师通过深入分析单元主题设计问题,将所学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串联新旧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道德与法治思想,强化吸收的同时利用它们解决具体问题,促进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是以跨学科任务作为驱动,实施大单元教学法前,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基础、认知特点、领悟能力等方面有细致全面的了解,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在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1. 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问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增强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引发他们对道德和法律的思考和讨论。
2. 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搜索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3. 项目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活动,掌握道德和法治知识。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项目,如法律意识教育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模拟法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策略1.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教育技能。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幻灯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教师能够更生动地展示与学生相关的案例和实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道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讨论会、角色扮演、社区参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4. 家校合作家庭是培养学生道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环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起更紧密、有机的教育模式。
通过全面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可以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有效地开展,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法治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理论探索;实践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环节。
传统上,教育中的教、学、评三个环节往往被分割开来,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难以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
因此,本文将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期提供一种全面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指的是将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和评价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相连、互相支撑的整体系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采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可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教育的学习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采用项目评价、学习档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和发展潜力,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表现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一)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打造快乐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谈
打造快乐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谈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打造快乐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快乐课堂;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打造快乐课堂。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一、教师转变观念,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小学教育中,因为小学生们的心智处在正在发展的阶段,所以他们对许多事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老师要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
在教学中,教授学生的能力要强于老师的传授。
在德育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再把知识放在传授上,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了以后,就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对学生来说,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很关键也是最根本的一环。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进行有效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革新,还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难懂的,因为他们还处在成长的初期,对所有的东西都有很强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的探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例如,在教学中,老师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范文(通用4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范文(通用4篇) 道德与法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两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的上有着很强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内容(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我国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道德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在以往的教育中,过于偏重文化知识的教学,导致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一直呈下降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门开始着重抓素质教育,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变得越来越严格。
因此,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善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素质的深刻理解。
本文主要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综上所述,出于更大程度深化改革新课程目的,促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授课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素质。
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全方位发展,让学生的道德素质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加以探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生活化导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一味地重复课本上的文字,学生根本无法融入课堂。
面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生活融入课堂中,这便要求老师应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中的元素导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道德提升,让生活的感悟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道德与法治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只有很好地将生活化的教学积极引进课堂,才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将“中国精神”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的策略探究
将“中国精神”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的策略探究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阶段,小学教育是培育学生能力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性格、培养学生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此同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和优秀历史文化开展授课,要把“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放置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搭载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和文化理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国精神;小学道德与法治;策略小学生心智尚处于未成熟时期,受外界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因而加强优秀的文化道德导向和法律政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选取优质的故事资源作为教学案例,同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发展中的中国故事和优秀文化,利用“中国精神”作为教学核心理念。
本文深入探究如何将“中国精神”与小学道德法治进行高效融合,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建议献策。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低龄段教育中的基本科目,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品质个性培育的有效途径,但伴随着新时代教育的不断推陈出新,传统道德法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授课需要,小学道德法治课程面临着转型和改革的重要局面。
首先,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着重强调大量的理论性知识输出,忽视了知识载体的新颖性和丰富性,使得串联道德法治课程的故事、案例较为落后和单一,限制了课堂的趣味度和多元性;其次,有些教师在教学理念层面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尚未与新时代中国社会所唱响的“主旋律”相吻合,造成小学道德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失去其本质与核心,并且没有能够有效与现代“中国故事”进行深度融合;最后,是在教学形式中缺乏相应的创新,造成课堂内容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削减,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度,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思考
作者:胡凤辉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9期
【摘要】探究式教学正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反思的结果,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当务之急。
因此,要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探究式教学 ;策略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成果——《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2020X117。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9-0023-0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学中如何将晦涩难懂的道德知识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内在的思想品质,并运用到解决问题的现实生活中呢?如果仅以“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单一的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相符合,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孕育而生的探究式教学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反思的结果,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当务之急。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探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教育心理学指出:“道德认知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一定的道德认识只有同相应的道德情感发生强烈的共鸣,才会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教师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从中接受熏陶,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1] 人的情感常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探究教学的首要环节。
问题是探究教学的驱动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打破知识平衡。
[2]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科学合理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心理怀疑、渴望探究未知的状态,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教科书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出问题。
但是,这个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拉近学生与道德观点的距离,把他们的行为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才能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更加贴近,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19”的警示》一课时,首先,笔者采用数字激趣导课,通过出示数字“119”,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纷纷提出各自的疑问:“火警电话为什么是‘119’?不是别的数字呢?”、“‘119’会给我们哪些警示呢?”、“发生火灾时,怎么拨打‘119’呢?”……这一个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被激发,教师自然地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为之后的探究活动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因此,教学中,首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来展开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探究式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解决疑难问题,指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要在关键点发挥“引导”作用,不应过多干涉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
这个环节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相互讨论和交流。
通常情况下,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课堂合作探究。
可以是同桌间对于一些难点问题相互启发、探讨;还可以是小组间合作探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自愿为前提,适当调整座位,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成员之间的群策群力、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分析透彻、畅所欲言,得到一个更清晰的概念,一个更准确的结论。
这也可以是一个集体的探究。
就是针对关键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其二是课外交流探究。
学生可以与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交流;也可以是网上QQ、论坛、留言板等在线交流的形式。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全面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成就感得以树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这一环节,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班级事务共商定》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班级重大事务的决策需要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进行,明确班会形式与程序。
“为什么班级的重大事务要大家一起讨论决定,而不能由班委决定?”带着这个疑问,筆者让学生回想以往班级事务议事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提出很多疑问,例如,如果不同意班委会提出的活动计划,我们该怎么办?在讨论过程中,如何处理分歧?征求意见时,有
的人不发言怎么办?大家定了方案,有人不履行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出谋划策为班级”的交流会,先将学生分为班委一组,普通学生一组。
班委这一组结合自己平时的经验,阐述如何做好班委的工作,或是提出困惑,让大家帮忙商讨;普通学生一组通过小组交流,帮助班委出主意。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建构而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不必过于强调课堂常规,而应充分放手让学生探讨,并适时的给予启发和引导,让道德知识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形成。
三、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实践探究
教学中,检验和巩固探究效果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简单地归纳学习的要点,总结学生已解决的问题,掌握探究方法,再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运用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中,实践探究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实践探究解决相似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教育内容得以内化,自我意志得以调节,道德认识得以完善,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并在行为上得以外显,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这也正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的要求。
当然,实践探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角色体验探究、游戏探究与教材内容结合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已学知识,探寻新的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促进能力的形成。
四、善用激励评价,拓展探究范围
《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品德的形成不可同日而语,仅凭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积极强化学生获得的内部激励机制,巧用探究知识取得的成效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愉悦感,体验探究的乐趣。
当教师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时,应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评价语言要丰富,注重动机,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同时,教师应拓展探究范围,不能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中,应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从而得以开阔视野,积极探究,巩固旧知,掌握新知。
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动手制作小笔帽”的环节,学生通过将废旧广告纸制作成笔帽,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这时,笔者还设计了一张“三评表”,以表格的形式,用涂“★”评价的方式,在民主参与、协商、学习中对学生的实践作业“制作小笔帽”进行综合评价,简单易行,且有效。
这个环节中,既可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及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笔者对这一探究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拓展了探究的范围。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有了你们的心灵手巧,相信有更多的短铅笔都能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假如生活中,我们都能做个有心人,就能通过动手动脑,轻松地寻找到更多的环保搭档,也能体验节能环保带来的快乐。
教学中,“制作小笔帽”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更多的思考,引发课后去探寻更多变废为宝的方法,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并让绿色生活的理念扎根于生活。
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整个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既要对之前探究活动的收获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还要得出结论,以指导学生将来遇到同类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当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它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一个新挑战。
相信只要心怀对“探究式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执着地去探索和追求,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斷改进和完善,一定能给学生一潭“探究”的活水,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赵杏梅.培养自主意识促进主动发展(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2.
[2]王锦秀.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4).
[3]王真红. 把握“学生现实” 促进认知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12).
作者简介:
胡凤辉,女,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中级教师,南平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指导组副组长、南平市“十三五”中小学第二批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第二批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人选。